语文《三顾茅庐》优秀说课稿(通用5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三顾茅庐》优秀说课稿(通用5篇)
语文《三顾茅庐》优秀说课稿1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根据罗贯中的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的第三十七回“司马徽再荐名士、刘玄德三顾草庐”的内容改编而成。
课文写刘备三次亲自到隆中拜访诸葛亮,诚心诚意邀请他出山,辅助自己实现统一中国的大业。
表现了刘备对贤才的虔诚和渴求,同时看出诸葛亮的确是一位旷世奇才。
全文按事情的发展顺序来写,共5个自然段,可分为三段。
第一段(1)略写刘备前两次去隆中拜访诸葛亮,都没有见着。
第二段(2—4)具体写刘备第三次拜访诸葛亮的经过。
第三段(5)写刘备与诸葛亮的亲密友情。
(二)、设计理念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从这个教学理念出发,在教学中紧扣中心问题——“在三顾茅庐的过程中,你从哪些地方体会到刘备诚心诚意邀请诸葛亮”展开全文的教学。
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体悟。
在融情探究中与文本进行深入的对话,使整个过程成为学生积极主动探究的过程。
(三)、我的教学特色:“以读代讲”和“以读悟情”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①学会本课9个生字,理解新词的意思,并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②能够说出比喻句中用来比喻的事物与被比喻事物之间的关系,学习用“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物。
2、过程与方法:指导学生抓住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理解刘备三请诸葛亮,求贤若渴的心情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懂得只有尊重人才,才能干一番大事业。
(五)、教学重、难点
抓住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等反复揣摩,理解品味,体会刘备三请诸葛亮求贤若渴的心情。
(六)、教具准备:挂图
(七)、教学时间:两课时
二、说学情:
教师让学生在课前阅读《三国演义》少年读本,初步了解一些故事情节,在此基础上,学生已经具备了学习本节课的能力。
三、说教法:
1、以读代讲法:也就是以读为主,通过范读、引读、自由读、指名读的朗读方式,指导学生在读中熟悉课文,理解课文,使学生在读中悟情。
2、由“因”导“果”法:教师引导学生抓住“诚心诚意”这个成语,懂得诸葛亮之所以愿意出山,是因为刘备“诚心诚意”地邀请。
四、说学法:
1、合作探究学习法。
2、自读自悟学习法。
五、说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课时目标:
1、能准确熟练地朗读课文,并理解生字新词的意思。
2、能说出文章主要内容和写作思路。
3、初步感受刘备对诸葛亮的诚心诚意。
二、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哪一位同学知道中国四大古典名著分别是哪些?《三国演义》是我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书中有许多性格鲜明的英雄人物,你最喜欢的英雄是谁?这些人都是谁的手下?(板书:刘备),这些智勇双全的人为什么都愿意跟随刘备打天下呢?看来刘备这个人物值得我们好好地研究研究。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写刘备的一个历史故事。
(板
书:《三顾茅庐》)
1、谁能用自己的话来解释一下“三顾茅庐”是什么意思?(板书:诸葛亮,并教学“诸葛”,我们也叫他孔明,不过他称自己为卧龙先生。
谁还能说出其它的复姓吗?)
2、由这个题目同学们你还想问老师或自己什么问题吗?
(二)初读课文,感受“诚意”。
1、学生带着问题自由读课文,要求要把课文读正确,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读正确,自己主动想办法识记,并想一想每一小节讲的是什么?课文讲了什么?
2、检查朗读,交流反馈
①指名朗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教师随即正音。
②教师谈话过渡:这一自然段讲了刘备前两次去拜访诸葛亮,第一次,他听说诸葛亮是个了不起的天才,于是在一个秋天,他和他的两个兄弟张飞和关羽去拜访诸葛亮,但是没有见到,便给童子留个口信:“刘备来拜访过诸葛亮。
”第二次到了隆冬腊月,刘备又决定去拜访诸葛亮,他俩兄弟不愿意,说:“这个诸葛亮有什么了不起的,充其量是一个村夫,还劳大哥亲自去吗?”刘备仍然亲自前去,但仍没见着。
冬去春来,刘备决定第三次去隆中拜访诸葛亮。
本课就写他第三次拜访诸葛亮的经过。
这次他拜访到了没有?谁来读第二自然段?
③理解“结拜”这个词语的意思。
它还有个什么故事?
④指名学生朗读第三自然段前半“描写卧龙岗景色”这一部分,理解“蜿蜒起伏”、“青翠欲滴”和“秀丽宜人”这几个词语的意思。
⑤大家齐读“刘备是怎样拜访诸葛亮的呢?”这部分内容。
⑥请大家齐读第四自然段,理解“群雄纷争”和“茅塞顿开”这两个成语的意思。
⑦请同学们齐读第五自然段,抓住“如鱼得水”这个词语来理解。
(设计意图:本环节力求通过学生自主读书,达到读通课文,扫清字词障碍的目的,同时让学生真正走入文本,潜心阅读文本,学生为学习主体真正得以体现)
(三)再读课文,探究“诚意”。
1、像诸葛亮这样有才华的人肯定有许多人去请过他,但他都婉言谢绝,为什么刘备请他,他就答应了呢?你觉得刘备有什么过人之处吗?请同学们再读课文,可以用一句话或一个词语来说说。
2、同桌交流、合作探究
3、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诚心诚意。
刘备的三次拜访一次比一次更显诚意。
(设计意图:根据阅读教学的规律和学生认读规律、引导学生从整体入手;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先对课文有个浅层次的感悟,从而为深层次的感悟打下基础)
(四)指导写字,巩固新词。
1、完成课后练习
2、用钢笔描红。
2、先说说带点字的意思,再解释词语。
三顾茅庐蜿蜒起伏青翠欲滴
秀丽宜人群雄纷争茅塞顿开
(五)小结全课,细细回味。
三、板书设计
8、三顾茅庐
刘备诸葛亮卧龙
结拜
语文《三顾茅庐》优秀说课稿2
一、说教材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中的一部由历史小说改编的课文《三顾茅庐》,课文讲述了刘备三次亲自到隆中拜访诸葛亮,诚心诚意地邀请他出山,辅佐自己完成统一国家大业的故事,文中着力刻画了刘备的动作、语言、神态等,重点表现了刘备求才若渴,同时看出诸葛亮的的确确是一位旷世奇才。
本课语言通俗易懂,适合小学生阅读,细节描写是本文的重要特色。
另外,环境描写和对比、比喻等修辞方法的恰当使用也是本文的一个亮点,是对学生进行语言积累,强化写作技巧的一个很好的素材。
二、说教学目标
我的主要从三个方面设计教学目标:
第一是常规目标,就是要求学生学会“顾、茅、庐、恭、塞等”生字词,理解词义并且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因为在任何一个学段,在阅读教学中,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都是首当其冲的,然而要做到这一点解决文本的生字词又是十分重要的。
第二是核心目标,就是针对中年级学生,新课标要求该学段的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抓住细节,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的刻画以及结合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来表现人物的特点。
第三是内容目标,学生们虽然对《三国演义》的一些小故事略知一、二,但毕竟不够全面,所以对人物的性格特点及课文的背景也了解得也不够透彻,因此引领学生感知刘备的求贤若渴、礼贤下士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以上目标,我初步设想通过两课时完成。
三、说教法、学法
《语文新课标》第三部分“实施建议”中的“教学建议”中认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教学应注重以生为本,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开放意识,舍得花时间让学生自主交流,表现其自信,培养其独立判断的能力;因此我要求学生通过“读——思——悟”从而全面阐释课文的教学方法,运用开放性、拓展性的阅读教学,长文短教,避免烦琐的情节分析,在学习中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张扬了学生的个性。
但是以学生为主体,不代表教师可以袖手旁边,游离与课堂之外。
此刻教师起到的作用就是点拨引导,著名教育家说过课堂的精彩之处不在于预设,而是生成,教师应该时刻关注学生的反应,根据现场生成抓住契机,引导学生自主解决问题,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教学境界。
要求学生能够带着问题学习,在学习中解决问题,着重培养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这有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进一步增强。
四、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从分享课外读物引出中国四大名著,抛砖引玉,教师板书课题,让全班同学齐书写,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课文中讲的内容。
这一环节有利于学生概括能力的培养。
解题释义,通过分别了解三、顾、茅庐的意思,理出故事梗概,并引出两个中心人物:刘备和诸葛亮。
随即给出生字词:群众纷争、三顾茅庐、茅塞顿开、蜿蜒起伏、青翠欲滴、秀丽宜人,要求学生借助给出的词,同时补充相应的时代背景和写作背景,让同学们自由的对故事进行展开。
(三)研读感悟
要求同学读第1、2、3三小节,拿笔划出关键字。
提炼“诚”,在这个环节中通过自由读、指名读、找伙伴对读、师生对读等方式,在阅读中发现、感悟、提炼并赞美“诚”。
课文开头写刘备“诚心诚意”地邀请诸葛亮出山,以下各段都是围绕“诚心诚意”这个词语,从刘备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方面具体分析刘备怎样“诚心诚意”地邀请、尊敬诸葛亮。
教学时,我引导学生带着如下的问题阅读课文:
1.刘备对诸葛亮的“诚心诚意”表现在哪些方面?
抓住“三次”、“捆”、“训斥关羽”、“半里多下马步行”、静静等候“半晌”加“一个时辰”、“快步走”等细节通过正面和侧面描写分析刘备的诚心诚意。
2.刘备为什么对诸葛亮这样“诚心诚意”?
结合历史背景,抓住两者的身份,并且结合一种现场感,在表演中加深对“诚”的理解。
有刘备跟张飞的对话表演,有刘备与诸葛亮相见的表演。
设计这个环节是为了使学生与文本进行交流、碰撞,以便更好的分析刘备为何这么做。
3.为何刘备能请到诸葛亮?
直至20年后,诸葛亮对这件还记忆犹新,曾写下这样一段话:(师读)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选自《出师表》)
突出分析刘备的求才若渴,以及诸葛亮的如鱼得水,相互配合,浑然天成。
设计这样的阅读环节,主要遵循“三感”:层次感、推进感、提升感。
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理解的步步深入,从而,较好地完成“言——像——意”的转换,从课文表达的“意蕴层面”到“社会层面”以及刘备的一片诚心都能得到很好的把握。
(四)课后延伸
延续性的活动使学生得到新的实践机会,实现了在实践中发展能力的目标。
为此,我设计了一道拓展题:
同学们,和三顾茅庐这个三有关的还有很多小故事,三英战吕布、三让徐州、桃园三结义也广为流传,但要了解更多的故事还需读《三国演义》,请同学们阅读《三国演义》一书,并学写读书笔记。
语文《三顾茅庐》优秀说课稿3
说教材:
《三顾茅庐》出自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这个单元主要讲述的是历史人物故事,分别是:刘备、祁黄羊、公仪休。
《三顾茅庐》是根据我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三国演义》第三十七回“司马徽再荐名士,刘玄德三顾茅庐”改写成的。
课文讲述了刘备三次亲自到隆中拜访诸葛亮,诚心诚意地邀请他出山,辅助自己完成统一国家大业的故事。
作为一篇历史故事题材的文章,《三顾茅庐》这课文略写一、二次拜访,把笔墨集中在刘备第三次拜访诸葛亮这件事上,详略得当、重点突出,着力刻画了刘备的动作、语言、神态等,赞美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
同时看出诸葛亮地的确确是一位旷世奇才。
认真阅读了教材后,我发现课文的2、3、4自然段是本文的重点:课文第二自然段中先是以关羽、张飞反衬刘备。
课文第三自然段更是抓住细节,细腻地描写了刘备的动作,让我们看到了刘备对诸葛
亮的尊敬。
那诸葛亮呢?仔细阅读文本,我们会发现作者在三、四自然段运用了环境描写和对比、比喻等修辞,展现出了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基于语文新课程标准的理念,结合以上提到的本文的特点,针对中年级学生语文学习的特点,我确定了本文的教学目标。
说目标:
知识和技能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三、四自然段
2、学习本课生字及新词,重点关注两个多音字(没有见着茅塞顿开)以及课文中的四字成语。
3、学习文中一组比喻句,明白比喻句中喻体和本体之间关系。
4、学习用“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色的方法。
过程和方法目标:
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合作探究,培养学生感受语言的能力和合作探究的精神。
情感和态度目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初步感知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说重难点:
1、抓住细节描写,从动作、语言、神态方面感悟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
2、学习文中三个精妙的比喻句,明白比喻句中喻体和本体之间关系。
并从中体会诸葛亮的雄才大略以及刘备对人才的渴求。
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简介背景:中国古代曾经有过一个时代叫做三国,那可是一个战火纷飞、群雄纷争、英雄辈出的时代。
正是因为这个伟大的时代造就了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那就是——(《三国演义》)
2、揭示课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将要一起学习的课文,就是发生在那个时代的一个故事,选自《三国演义》,它就是《三顾茅庐》。
老师板书课题,学习生字“顾”“茅”
3、“顾”是什么意思?课文第一自然段中有一个词就可以解释。
(拜访)
4、出示课文第一自然段,指名读。
注意多音字“没有见着”
5、文中讲了谁三顾茅庐?板书刘备
6、为什么要三顾茅庐?(辅助自己实现统一中国的大业)
7、刘备三顾茅庐是怎样的态度?(板书诚心诚意)
8、刘备对诸葛亮的诚心诚意表现在哪些方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这个故事
设计意图:拜访目的态度
《三顾茅庐》这个故事学生并不陌生,对成语的大致意思及主要内容基本有些了解。
课文第一自然段只有一句话:“刘备两次前往隆中拜访诸葛亮,诚心诚意地邀请他出山,辅助自己实现统一中国的大业,但都没有见着。
”“拜访”正是对“顾”的最好解释,以此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题。
刘备拜访的目的也很清楚——“邀请他出山,辅助自己实现统一中国的大业”。
这段文字中至为重要的一词是“诚心诚意”。
这既是刘备两次拜访诸葛亮的心理态度,更是整篇文章的“核心”。
于是我采用课题与第一自然段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初步感知故事的几个核心内容,提高课堂效率。
二、初读课文
1、在预习过程中,你觉得有哪些字音、字形需要提醒同学们注意,四人小组讨论。
2、学生交流
3、出示课文中的一些重点词语,练习读好刘备诸葛亮关羽张飞恭恭敬敬茅塞顿开群雄纷争蜿蜒起伏青翠欲滴疏疏朗朗秀丽宜人
4、指名分节读课文。
设计意图:自主学习合作交流重点词语积累运用
1、对于四年级学生来说,已经具备了自主预习的能力了,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学习课文中的重点字音、字形,所以这个环节我采用了小组学习、交流汇报的方式。
2、这篇课文中也有一些有意思的词语,如故事涉及的人物,以及
文中的一些成语,尤其是描写景色的成语很有特点,诵读这些词语能够帮助学生积累。
三、研读感悟
(一)刘备诚心诚意
1、默读课文,哪些词句让你感受到刘备的诚心诚意?在书中圈画出来,简单批注。
2、小组交流
3、学生汇报:
第二自然段:哪些词句让你感受到刘备的诚心诚意?
1、结拜兄弟为什么都不同意?
2、他们是怎么做?怎么说的呢?(嚷捆)总结无礼
3、刘备是何反应?
4、指导朗读好有关的句子
设计意图:对比动作语言
第二自然段中作者运用对比手法,来凸显刘备的“诚心诚意”。
关羽和张飞“不同意”究其原因一是刘备为“中山靖王之后”,当今皇叔,帝室之胄,而诸葛亮仅一介村民;二是刘备年近半百,已是46岁,而诸葛亮年仅27岁,是后生晚辈;三是刘备已去两次,均留下口信或书信,理应诸葛亮回访。
对此关张二人非常不满,甚至“嚷”道,要把诸葛亮“捆”来,但刘备从不计较,对比的手法更能体现出他的诚心诚意。
张飞更是性情耿直,于是“嚷道” 刘备“生气地说”。
由此看出发前的一段小插曲,两句对话,一段对比,为刘备“诚心诚意”地拜访诸葛亮做了铺垫。
第三自然段:哪些词句让你感受到刘备的诚心诚意?
1、学生很快就能抓住刘备的一系列动作(下马步行、轻轻敲门、轻轻走进去、恭恭敬敬地等候、快步走进)
2、抓关键词理解,如“恭恭敬敬地等候”,此时刘备可能会想些什么?“快步走进”说明刘备此时很着急,可是前面为什么还下马步行,等了几个时辰呢?
表现出对诸葛亮的尊重。
2、反复诵读,进行背诵
设计意图:动作神态
这一段作者借助动作、神态描写,写出了一个词——“诚心诚意”。
在整段文字中,作者没有用一个类似于“诚心诚意”的词来直说,用心阅读,用心感悟,抓住细节描写就能感受到刘备是一个小心、谨慎的人,表达出他对人才的尊重。
凸现人物特点。
补充资料:
由此可见,是刘备的诚心打动了诸葛亮,诸葛亮在他的著名文章《出师表》中,曾经写道这样一事件:“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意思是先帝刘备不因为我地位低微,才识粗浅,不惜屈尊,亲自前来拜访,前后竟有三次之多。
摘录诸葛亮的话,有理有据,更能充分体现刘备的诚心诚意、求贤若渴
(二)诸葛亮雄才大略
第三自然段景物描写
1、文中还有一段景色描写的句子,指名读
2、把什么比作什么?其实真正等待时机腾飞的是——(诸葛亮),人们称诸葛亮为——(卧龙先生)
3、具体描写了哪些景物?(松林溪流竹林)读好这几句话,相继理解
蜿蜒起伏青翠欲滴秀丽宜人这几个词
4、这一段仅仅是写景吗?学生可能理解不到这个层面,老师简单介绍。
设计意图:环境烘托
“卧龙”一喻一语双关,既喻山,又比孔明。
环境描写从侧面衬托出诸葛亮儒雅、智慧的性格特点,给文章增添了美感。
这段文字明是写景,暗是写人,暗示了诸葛亮的非凡才略,又和“卧龙先生”扣合,为后面的出场做铺垫。
同时也结合课后第5题,渗透写景句子的方法指导。
第四自然段:
1、你还从哪儿读出诸葛亮的才华?
2、指名读第四自然段
3、“群雄纷争”是什么意思?可联系当时的历史背景简单介绍
4、刘备听了诸葛亮对天下大事的分析后,感到“茅塞顿开,像拨开云雾见到了青天。
”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生动的比喻写出了诸葛亮的雄才大略)指导读好这句话
第五自然段:
1、引读第五自然段
2、画出这段话中的比喻句,读一读,这样形容刘备和诸葛亮的关系恰当吗?为什么?(生动的比喻说明了诸葛亮对于刘备的重要,也写出了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四、总结全文
1、、刘备前后三次拜访诸葛亮,但是作者只重点写了第三次,一二两次一笔带过,详略得当,突出了重点,渗透写作方法的指导
2、再回过头来看看课题,刘备为了请他出来帮助自己打天下,曾经三次到茅庐去拜访,前两次都不遇而返,第三次才见到诸葛亮。
因此,这一成语还有诚心诚意邀请人家的意思。
由本义到现在的引申意义,让学生较全面的理解三顾茅庐这个词语的意思。
作业设计:
1、课后阅读《三国演义》
2、《三国演义》是四大名著之一,你还知道其他名著吗?感兴趣读一读。
语文《三顾茅庐》优秀说课稿4
一、教材分析
各位评委大家好,我是来自东海县海陵路小学的语文老师,张金凤。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第三单元的一篇重点讲读课文《三顾茅庐》。
本课选自我国古典长篇小说名著《三国演义》,由第三十七回“司马徽再荐名士,刘玄德三顾茅庐”改写而成。
课文记叙了刘备三顾茅庐,诚心诚意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完成统一国家大业的故事,赞扬了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
这是一篇
发展语言、启发思维、培养能力的好课文。
同时,这篇课文也能帮助我们很好地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让他们对祖国的优秀作品产生浓厚的兴趣。
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及四年级学生特点,我制订了以下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随文理解“茅塞顿开、晌午”等词语的意思。
2、体会抓住人物言行、环境烘托以及通过人物之间的彼此衬托来表现人物精神质量的写作方法,在学习中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精神。
3、激发学生读经典名著《三国演义》的兴趣,用写读后感的形式表达自己心中的想法。
教学重点:凭借课文中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通过读、思、悟,提升情感,感受刘备三请诸葛亮的诚心诚意。
教学难点:理解刘备的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
二、教学教法
《语文新课程标准》第三部分“实施建议”中的“教学建议”中认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因此我采用引导学生通过“读——思——悟”从而全面阐释课文的教学方法,运用开放性、拓展性的阅读教学,长文短教,避免烦琐的情节分析,在学习中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三、学生学法
引导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注意运用自主学习的方法,学生的自主性主要表现为自信、自我调控、自主选择、独立判断等。
只有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才能解放个性,促进学生自主性的发展。
老师应抓住机会,鼓励学生开展课外阅读,自主解决问题,达到了教是为了不教的教学境界,从而让学生能够自主地进行学习。
另外,要求学生能够带着
问题学习,在学习中解决问题,着重培养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这有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进一步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