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视野下近代以来中国的外交
地缘政治与中国外交

地缘政治与中国外交摘要:地缘政治是分析国际关系的一个重要视角.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传统的地缘政治学逐渐复苏,发展成为全球地缘政治学。
从全球地缘政治视野中,中国周边地区的地缘政治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新的地缘政治形势要求中国外交做出相应的调整,以应付新形势的需要。
通过考察中国周边外交思维的变化,特别是考察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周边外交中逐步生长起来的新外交思维,我们得出结论: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区域多边制度主义应当成为中国在周边地区的重要外交战略,这是地缘政治变动的客观要求和中国外交新思维的重要内容。
关键词:中国;地缘政治;外交战略一、中国所处的地缘政治环境 旋转地球仪,环视中国的版图,你立马会发现中国所处的地理位置非常有意思。
中国处于世界最大的大陆与最大的海洋边缘,雄踞亚洲东海岸,位居远东的中央部分,具有漫长的属于中纬度的海岸线,辽阔的版图几乎占亚洲面积的四分之一,这种位置为中国提供了在亚洲乃至整个亚太地区生长、发展和壮大的天然有利条件。
但是,中国面临的地缘政治形势并不容乐观。
从地缘区位上讲,中国被众多国家所包围,北有老牌帝国俄罗斯,东北方向有充满变数的朝鲜半岛,南面是新近在崛起的印度和越南等国,还有一个强大的日本守在我们门口。
我们再来眺望一下,在中国的周边还有一些随时都可能“投敌”的南洋国家和动荡的阿富汗,以及势力无所不在的美国。
目前国际共产主义处于极度低潮时期,世界上的很多国家都在向西方国家看齐,发展中国家分化、西化倾向明显,中国不得不承认处于比较严峻的国际政治地理环境之中。
2、直接影响我国地缘政治的国家或地区及我国对各自采取的外交战略(一)美国 从地图上来看,美国不应列为影响我国地缘政治的国家,但是美国是当今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对中国而言,发展对美关系一直是其外交之中的“重中之重”。
美国人曾提到,在构筑以它为主导的欧亚大陆地缘战略新格局中,与中国的政治合作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全球视野下的中国近代社会研究

论文的主要观点 ,强调这些资料在蒋介石研究中的 重要意义 : 第一 , 可以理解辛亥革命爆发后不久蒋介 石的思想与他面临的问题 ; 第二 , 可 以看出为了建立
匮乏, 国民政府行政院不得不明令停止放弃经济管制 和“ 限价 ” 政策 , 蒋经 国辞去职务 , 黯然离开上海。 各地
物价扶摇直上 ,刚刚发行 的金 圆券迅速如 同废纸 , 国
民党和国民政府陷入更大、 更严重的社会危机中。 庆应义塾大学 的山田辰雄教授发表的主题演讲
亚、 新西 兰、 韩国等 国及我 国北京 市 、 上海市 、 江苏 省、 湖南省 、 福建省 、 四川省、 江西省 、 浙江省、 台湾地 区、香港地 区的 6 0 余位专家学者 出席了此次研讨 会。 本次会议共提交论文 5 6 篇。 浙江大学党委副书 记 、文科领导小组副组长周谷平教授代表浙江大学 致开幕词 , 并祝会议 圆满成功。主办单位代表 、 浙江
宋美龄推迟访英为例》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 , 烽火波
的经济政治文化外交、蒋介石与国民党及内政外交
等相关 主题 。
及英 、 美在亚太的利益, 使同盟国阵线 日 渐确立。蒋 介石所关心的重要议题一直是如何强化同盟 国问的 联系, 强调 中国对 日 抗战的重要性 , 争取更多国际支 援。为此宋美龄在 1 9 4 2 — 1 9 4 3 年间, 以疗病为由, 赴 美访问和巡讲 , 试 图引领舆情支持 、扩大援华的规
全球视 野下 的【 ; 】 国近代泣会研 究
赵 晓 红
( 浙 江大学人 文学 院历史 系, 杭州3 1 0 0 2 8 )
中国外交的特点和趋势

中国外交的特点和趋势中国外交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
从践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到实施“周边外交”、推进“一带一路”倡议、引领发展中国家的外交等,中国外交展现出了许多的特点和趋势。
1. 坚持独立自主和平发展独立自主是中国外交的根本准则,中国一直奉行无论是大国、中小国、强弱国家之间都应该平等相处的原则。
在不断发展壮大的过程中,中国也始终坚持和平外交。
中国主张不干涉别国内政、不谋求势力范围扩张,维护国际和平稳定和安全。
2. 全球化视野下的全面外交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中国外交也不再局限于单一领域或地区。
中国加强与全球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和合作,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开展各方面的外交活动。
在全球化的浪潮中,中国确立自己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
3. 周边外交的升级周边外交是中国外交的重点之一。
以东盟为主的周边国家是中国独特的战略环境,在这一方面,中国在维护地区和平稳定和促进互利合作方面已经取得了不俗的成果。
2013年,中国主张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提出了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一带一路”倡议,推动周边国家间的经贸合作发展,壮大中国周边国家市场。
4. 大国外交的展现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也是大国。
在外交方面,中国积极维护和捍卫自己的国家利益和和平、稳定、发展的国际秩序。
同时,中国也承担起一定的国际责任和义务,积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断深化与国际社会各方的合作。
5. 科技外交的创新科技外交是中国外交的新方向,也是发挥中国科技创新优势的新形式。
中国在科技领域取得了很多的成果,不断加强国际科技合作,提出“一带一路”沿线的非对称科技合作,“互利共赢,共享创新”的理念,积极推动国际科技合作事务。
总之,中国外交在不断发展壮大的同时,也保持了其独特的特点和趋势。
中国将继续坚持和平发展、独立自主的原则,推动和争取国际体系的改革和建设,积极参与国际事务,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巧实力外交:全球视野下的中国外交新选择

巧实力外交:全球视野下的中国外交新选择——以中国参与解决达尔富尔危机为例内容摘要:随着中国企业“走出去”战略的实施,中国的利益开始在全球范围内拓展,而地区矛盾的出现甚至局势的恶化对中国外交维护海外利益安全提出了新的挑战,客观上推动着中国外交的转型。
中国在非洲尤其是苏丹拥有重大的石油利益,达尔富尔危机威胁到中国的石油利益,加之西方国家的高调介入,达尔富尔问题迅速全面国际化,并成为西方媒体责难中国“新殖民主义”的借口,极大损害了中国的国家形象。
欧美国家主张制裁苏丹,用强制手段解决人道主义危机,其背后有染指苏丹石油资源及打压中国崛起的意图。
中国反对动辄制裁,主张政治协商和人道主义援助解决达尔富尔危机,并通过多边外交、双边协调和驻苏企业发挥作用等途径,使政治解决达尔富尔问题取得实质性进展。
中国对非外交正处在战略转型期,意识形态的弱化,交流领域的多元化,以及合作性质由无偿援助到注重互利双赢的三重转变,符合全球化趋势,同时也呼吁采取更加灵活有效的外交政策,巧实力外交应该成为全球视野下中国外交的新选择。
关键词:巧实力;外交政策;石油利益;达尔富尔问题;国家形象Abstract: With the imple mentation of the China’s “going out ” strategy , the interest of China are beginning to expand throughout the world . However, the occurrence of the regional conflicts and even the deterioration of the external conditions have put a new challenge in the wa y of China, hampering the effort of securing China’s oversea interests as well as pushing forward the transition of China’s foreign policies. On the one side, The Darfur Issue has threatened China's oil benefits, and China's national image was harmed since the West criticizes China as New Colonialism in Darfur. U.S. insists on applying sanctions against Sudan with its own idea behind the scenes that are having the finger in the pie of Sudan's fossil energy and suppressing China. On the other side, China advocates solving the Darfur Issue by politic negotiation and assistance, and taking the advantage of multilateral diplomacy, bilateral cooperation and Sudan-based companies. China's foreign policy need to be more flexible and effective, and Smart Power should be the choice of China's new policy.Keyword:Smart power, foreign policy, oil benefits, Darfur Issue, national image一、达尔富尔危机,中国外交面临的难题中国在达尔富尔危机中所面临的难题,涉及到经济方面的权益拓展和安全维护,以及政治领域的国际竞争和国家形象塑造,无论哪个方面的挑战,都对中国外交转型具有深刻的警示意义。
地缘政治与中国外交

地缘政治与中国外交摘要:地缘政治是分析国际关系的一个重要视角.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传统的地缘政治学逐渐复苏,发展成为全球地缘政治学。
从全球地缘政治视野中,中国周边地区的地缘政治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新的地缘政治形势要求中国外交做出相应的调整,以应付新形势的需要。
通过考察中国周边外交思维的变化,特别是考察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周边外交中逐步生长起来的新外交思维,我们得出结论: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区域多边制度主义应当成为中国在周边地区的重要外交战略,这是地缘政治变动的客观要求和中国外交新思维的重要内容。
关键词:中国;地缘政治;外交战略一、中国所处的地缘政治环境旋转地球仪,环视中国的版图,你立马会发现中国所处的地理位置非常有意思。
中国处于世界最大的大陆与最大的海洋边缘,雄踞亚洲东海岸,位居远东的中央部分,具有漫长的属于中纬度的海岸线,辽阔的版图几乎占亚洲面积的四分之一,这种位置为中国提供了在亚洲乃至整个亚太地区生长、发展和壮大的天然有利条件。
但是,中国面临的地缘政治形势并不容乐观。
从地缘区位上讲,中国被众多国家所包围,北有老牌帝国俄罗斯,东北方向有充满变数的朝鲜半岛,南面是新近在崛起的印度和越南等国,还有一个强大的日本守在我们门口。
我们再来眺望一下,在中国的周边还有一些随时都可能“投敌”的南洋国家和动荡的阿富汗,以及势力无所不在的美国。
目前国际共产主义处于极度低潮时期,世界上的很多国家都在向西方国家看齐,发展中国家分化、西化倾向明显,中国不得不承认处于比较严峻的国际政治地理环境之中。
二、直接影响我国地缘政治的国家或地区及我国对各自采取的外交战略(一)美国从地图上来看,美国不应列为影响我国地缘政治的国家,但是美国是当今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对中国而言,发展对美关系一直是其外交之中的“重中之重”。
当代中国的外交说课稿

当代中国的外交说课稿一、说教材(一)作用与地位本文作为高中阶段社会科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国际视野,理解当代中国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立场及其在国际舞台上的实践。
它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既是学生了解中国和平发展道路的窗口,也是培养他们爱国主义情感和国际理解力的有效载体。
(二)主要内容本文主要围绕当代中国外交的几个核心问题展开,包括中国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和平发展道路、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参与全球治理以及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等。
通过系统阐述这些内容,使学生能够全面认识中国的外交政策和立场,理解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角色和责任。
1. 中国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独立自主、平等互利、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等。
2. 和平发展道路:坚持不干涉别国内政、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方等。
3. 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倡导国际关系民主化。
4. 参与全球治理:积极参与联合国等国际组织,推进全球治理体系改革。
5. 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
二、说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当代中国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和主要内容。
2. 使学生理解中国和平发展道路的内涵,认识其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和地位。
(二)能力目标1. 培养学生分析、判断国际事务的能力,提高他们的国际视野。
2. 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使他们能够就中国外交政策进行理性讨论。
(三)情感目标1. 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增强他们对国家利益的认识和维护意识。
2. 培养学生的国际理解力,使他们尊重不同国家的外交政策,倡导和平共处。
三、说教学重难点(一)重点1. 当代中国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和主要内容。
2. 中国和平发展道路及其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
(二)难点1. 学生对国际事务的认知和分析能力。
2. 学生对爱国主义和国际理解的平衡,避免陷入狭隘的民族主义。
大国外交——精选推荐

⼤国外交具有中国特⾊的⼤国外交031610234 赵亮在当今以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世界形势下,我国为紧跟时代潮流,应环境变化和历史要求,提出了⼀系列具有时代特征和中国特⾊的、既符合中国利益⼜契合世界发展利益的中国特⾊⼤国外交战略。
回顾历史上我国的外交政策,新中国建⽴后,根据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我国外交战略的发展演变,⼤体经历了四个阶段。
从第⼀阶段,⽑主席提出了新中国外交三⼤政策:“另起炉灶”(即不承认旧中国的⼀切外交关系);“⼀边倒”(即倒向社会主义⼀边);“打扫⼲净屋⼦再请客”(即把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残余势⼒清除⼲净后再与他们建⽴外交关系),到第⼆阶段的反苏反美外交战略,再到第三阶段的“联美遏苏”,即“⼀条线,⼀⼤⽚”的外交政策,最后到20世纪的80年代的第四阶段的“全⽅位”外交新战略,即全⾯发展对外友好关系。
具有中国特⾊的外交战略在逐步形成与完善,并在进⼀步的赋予它新的历史意义。
何为中国特⾊?何为⼤国外交?我们应该如何去落实这种中国特⾊的⼤国外交?这不仅仅是新⼀代中央领导应该解决的问题,更是世界其他各国⼈民所期盼我国给出解答的问题。
中国特⾊,是具有鲜明时代特征与悠久历史传承下来的⼀种中国独有的⼀⾯旗帜。
我党从⼗⼋⼤以来,全⾯深⼊地总结中国历史上特别是当代外交实践中积累的极其丰富的经验,以奠定牢固的理论基础。
我们要以中国外交历史和现实问题为中⼼和出发点,以中国外交在解决这些问题中积累的历史经验为素材。
在总结外交经验的过程中,我们要始终“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包括以马列主义、⽑泽东思想、邓⼩平理论、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以习⼤⼤的中国梦为⽬标,不断汲取中国传统⽂化思想中的精华,倡导中国式外交理念和价值观,始终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的外交政策,这应该就是所谓的中国特⾊。
⼤国外交在当代的形势下,即不仅仅以本国的和平发展为⽬标,⽽是逐渐为世界的和平发展做出巨⼤贡献。
近年来国际形势⽇益复杂,各个国家利益集团的⽃争暗流涌动,中国的外交布局依然发⽣了变化。
国际法视野下的中国当前外交的论文

国际法视野下的中国当前外交的论文国际法视野下的中国当前外交当今世界国际局势似乎再度变得紧张而微妙,“一超多强”也在努力维系着他们之间局势微妙的平衡。
而近些年,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中国也在不断努力寻求自己在国际社会中的话语权。
这也就决定了在当今如此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下,为了维护本国利益,中国必然面临外交中的多方挑战。
一、绿色外交2010年底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大会(坎昆会议),标志着气候问题已经成为国际社会的重大问题进入人们的视野。
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空洞、酸雨等全球性气候问题已经严重影响了人类的生存安全与发展进步。
但同时,我们应当清楚认识到,全球性气候问题不仅仅是如何处理好人与自然关系的问题,更是如何处理好人与人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利益平衡的问题。
以2008年11月欧盟委员会通过的从2012年1月1日起将国际航空业纳入欧盟碳排放交易体系为例。
表面上看,欧盟征收碳关税的行为是为了促使各大航空公司采用清洁能源,淘汰老式高碳排飞机以达到减少碳排放量的目的。
然而事实上,欧盟这个表面单纯的所谓“环保行为”其实有着更多、更深层次的经济、政治因素考量。
有人说,高额碳关税可以减轻欧洲债务危机的压力;有人说,碳关税是欧洲意欲以此主导碳排放市场;有人说,欧盟碳税的征收也是为了从某一方面削弱发展中国家航空业的国际竞争力。
然而不论是出于何种目的,欧盟的航空碳税征收问题在各国的共同抵制下变得尴尬而又无奈。
因此,如何在承担解决全球气候问题责任的同时,又要保护好本国的利益,成为中国“绿色外交”的头等问题。
首先,我们应当坚持《京都议定书》中的“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
由于西方国家经济已经高度发达,采取各种清洁能源、清洁技术已不是什么困难的事。
而发展中国家由于现今经济实力还不够成熟,有本文由收集整理许多工业的确存在污染现象,这也就为发展中国家所诟病,认为发展中国家应当承担与他们同等、甚至更高的责任,这是极为荒谬的。
近代中国外交史学

加强国际合作,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总结词
加强国际合作是实现人类共同发展的必由之路。
详细描述
当前,全球性问题如气候变化、恐怖主义、贫困和疾病 等日益凸显,需要各国共同应对。中国积极推动构建人 类命运共同体,主张加强国际合作,实现共同发展和繁 荣。这种理念不仅符合中国的国家利益,也符合世界各 国的共同利益。只有通过合作与协商解决分歧,才能实 现世界的和平与繁荣。
国际环境的变化与中国的应对策略
国际环境的变化
近代中国面临着国际环境的变化,新兴的帝国主义列强崛起,对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利益构成威胁。
中国的应对策略
中国在面对国际环境的变化时,采取了多种应对策略,包括开展洋务运动、推行改革开放、加强与其 他国家的合作等,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04
近代中国外交史的研究方 法与视角
晚清时期,中国面临着列强瓜分的危机。为了挽救民族危亡,清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外交政 策,包括开展洋务运动、建立近代海军、签订不平等条约等。这些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增强 了中国的国力,但并未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状态。
外交机构的建立与完善
晚清时期,清政府建立了外务部、总理衙门等外交机构,标志着中国外交开始走向专业化 、规范化的轨道。这些机构在推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中国的反抗
中国军民在面对列强侵略时,表现出强烈的爱国情怀和反抗精神,积极抵抗 外敌入侵,保卫国家领土完整。
战争与和平:外交政策的抉择与实施
战争与外交政策的抉择
近代中国在外交政策上,面临着战争与和平的选择,如何在维护国家利益与维护和平之间取得平衡,成为一大 挑战。
和平外交政策的实施
中国在近代历史上,积极推行和平外交政策,通过谈判协商解决争端,加强与其他国家的友好关系,为国家发 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国际视野下的中国道路自信

中国道路自信是指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坚持自己的发展道路,并对此充满信心和自豪感。
在国际视野下,中国道路自信体现为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倡导建设性的国际关系、推动全球化和多边主义等方面。
本文将从中国的发展成就、外交政策、参与全球治理和推动多边合作等角度,探讨国际视野下的中国道路自信。
一、中国的发展成就中国在过去几十年中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实现了从一个相对贫困的国家到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跨越式发展。
中国的道路自信源于这些成就的积累。
首先,中国成功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
数以亿计的中国人民脱贫致富,中国成为全球最大的中等收入群体。
其次,中国在科技创新领域取得了巨大突破。
中国成为世界上拥有最多独角兽企业的国家之一,同时在人工智能、5G通信等领域取得重要进展。
再次,中国在减贫、环境保护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
中国通过扶贫政策,使数以亿计的人口摆脱贫困,并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宝贵经验。
二、外交政策中国的外交政策体现了国际视野下的自信。
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发展道路,倡导和平、合作、共赢的外交理念。
首先,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主张以国际法和联合国宪章为基础的国际秩序。
中国在联合国等国际组织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推动多边主义和全球治理体系的完善。
其次,中国致力于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互利共赢的合作理念。
中国积极参与地区和全球事务,为解决热点问题和推动地区稳定发挥建设性作用。
再次,中国提出了一系列倡议和方案,如“一带一路”倡议、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等,为促进经济合作和共同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三、参与全球治理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推动国际秩序的公正和合理。
中国倡导以平等、互利、共赢为基础的国际关系,维护发展中国家的合法权益。
首先,中国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体系的改革和建设。
中国在G20等国际组织中发挥重要作用,致力于推动全球经济增长、贸易自由化和投资便利化。
其次,中国积极参与全球环境治理,提出了应对气候变化的目标和行动。
当前国际形势与中国外交

当前国际形势与中国外交近年来,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深入,国际形势发生了许多复杂而深远的变化。
在这个多变的国际环境下,中国的外交在确保国家利益的同时也面临了许多挑战和机遇。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探讨当前国际形势对中国外交的影响。
首先,当前国际形势的不确定性给中国外交带来了一定的压力。
经济全球化面临着逆全球化和贸易保护主义的威胁,全球经济增长动能减弱,各国之间的经济竞争加剧。
这使得中国外交需要更加积极地参与到全球经济治理中,坚持自由贸易、推动经济合作,并积极应对贸易争端和挑战。
此外,地区冲突和恐怖主义依然存在,国际安全形势依然脆弱。
中国外交需要加强与其他国家的安全合作,深化国际多边合作机制,维护地区和平与稳定。
其次,当前国际形势中的一些新的问题也为中国外交提供了发展空间。
随着全球治理的变革,中国在国际体系中的地位和影响力不断提升。
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为推动国际合作和全球治理注入了新的动力。
中国积极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出了一系列的国际倡议和合作框架,为世界各国搭建了交流合作的平台。
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积极参与,为中国外交带来了更多的机遇和挑战。
第三,当前国际形势对中国外交的影响还体现在各个地区的局势变化上。
东亚地区是中国外交的重要方向之一,但由于南海争端和朝鲜核问题等复杂因素,该地区的局势不稳定。
中国外交需要与周边国家加强对话与合作,共同维护地区和平与稳定。
同时,中国还需要在亚洲经济一体化和亚太自由贸易区建设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推动区域合作与发展。
对于中国外交,当前国际形势也提出了一些新的要求。
首先,中国需要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维护国家利益的同时也兼顾其他国家的合法权益。
其次,中国需要加强国际合作,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
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需要与其他大国和地区合作,共同推动世界的发展与进步。
最后,中国还需要加强外交智库建设,提高外交人员的专业能力和全球视野,以适应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
中国特色大国的外交内容

中国特色大国的外交内容作为一个拥有5000多年文明历史的大国,中国的外交历史同样源远流长,并且在不断发展、进步中。
今天,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与当今世界形成了深度联系,拥有大国气度和世界视野的中国。
中国特色大国的外交内容不仅体现在方针和政策上,更是在思路和方法上做出了重要贡献。
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这五项原则是中国在外交领域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标志之一。
1954年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包括:互相尊重领土完整和主权;互不侵犯;不干涉对方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这五项原则成为中国外交的基本准则,以平等、公正、合作的精神推动中外关系的发展。
二、一带一路倡议:这是中国提出的全球性的综合性倡议。
主要目的是加强与发展国家、地区的互联互通,增进经济、政治和文化交流。
一带一路的核心内容是构建和谐的沿线国家关系,推动全球贸易和经济增长,同时也是中国在国际上表现自身实力的机会。
三、构建全球伙伴关系:中国外交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拓展全球伙伴关系。
中国加强与亚太、欧洲等地区联系,积极推进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合作,促进全球化的多边合作。
这种全球伙伴关系有利于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积极的作用。
四、国际援助行动:中国特色的援助政策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关注。
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发展中的大国一直在为国际社会贡献出口优质产品和技术,同样也在开展援助和扶贫工作;例如:万里长城助学计划和发展中国家优惠贷款等。
总之,中国特色大国的外交内容体现了中国走向世界、维护世界和平的指导方针和政策。
中国在走向强大的过程中深耕外交领域,将民族文化与国际价值理念有机结合,通过一系列现代化、前瞻性的政策和方针,实现了在全球事务中的支配地位。
作为一个开放、合作、稳定的大国,中国将继续秉持五项原则,推动建设健全的国际体系,举世保持和平、繁荣和发展。
以史为镜——中国近代化背景下的国际视野

以史为镜——中国近代化背景下的国际视野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国度,但在近代化进程中,中国曾经陷入了危机之中。
从1840年的鸦片战争开始,中国经历了一连串的国内动荡与外部侵略,直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才结束了这段苦难的历史。
在这一段笃志改革的历程中,中国逐渐认识到了世界发展的趋势与模式,学习借鉴了其它国家的成功经验,使得中国在今天成为了世界上发展最为迅速的国家之一。
首先,19世纪和20世纪初是被认为是西方文明的黄金时代,资本主义制度的兴起带来了商业和工业的繁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也加速了欧美的现代化进程。
而中国当时经济、科技、文化等各方面都相对于欧美国家落后许多,这使得中国面临着尴尬的处境。
因此,中国当政者开始积极寻求改革与进步的道路,试图引进先进的技术和思想。
其次,中国的近现代史中充满了和外国的摩擦和争端。
19世纪初,列强开始侵略中国,迫使中国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这些条约使得中国失去了许多自主权利,例如必须接受外国的传教、承认外国在中国的司法部门等。
这使得中国开始反思自己在国际关系中处于的地位,并开始积极寻求外交上的平等和独立。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不仅学习吸收了国外的制度和文化,也认识到了他们的殖民和侵略引发的社会动荡和制度问题。
最后,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功经验,也可以视为一个国际化的背景下的经验之一。
中国不断增加对外面的开放,吸收更多国外先进的制度、科技和管理经验。
通过加强对外贸易、经济投资等开放水平,吸引越来越多的外国企业来到中国投资和发展业务。
运用国际化的视野审视问题,站在世界的视角来看问题,中国经济形势的韧性、抗风险能力和市场的竞争力都在不断提升。
综上所述,中国的近代化改革是在一个国际化的大背景下进行的。
经过逐渐改革和对外开放,中国的政治体制、经济体制和改革思路逐渐深化和发展,也获得了国际社会的关注和尊重。
借鉴和参考其他国家的先进经验,是中国近代化过程中的一大收获。
尤其是在21世纪“一带一路”倡议的背景下,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将更加扩大。
中国外交成长历程中的观念变迁_从革命的_民族的视角到发展的_.

外交评论 2009年第 3期 1中国外交成长历程中的观念变迁———从革命的、民族的视角到发展的、全球的视野章百家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60周年。
60年对中国人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周期。
60年来 , 中国各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 。
改革开放以后 ,的梳理和分析 , 。
60年的发展看做一个 , 重新认识自我、重新认识世界的过程。
, 随着国家实力的增强 , 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升 ; 然而 , 我以为最重要的、最能反映成长特征的是思想观念和认识方法的变化 , 它指导着我们如何观察和认识世界 , 决定着我们如何行动 , 如何处理与现存世界的关系。
一般地说 , 共和国历史可以分成两个大的时期 , 以改革开放的启动为界 , 此前一段 , 此后一段。
外交史也不例外。
作为成长中的大国 , 中国外交一直带有很强的探索性。
值得注意的是 , 那些对共和国外交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的基本观念大多是在这两个大的时期开始的一段时间里提出的 , 并在以后的时间里经受实践的考验。
基本观念的变革不但推动着、也反映着中国与世界关系的变化。
以下 , 我想用回过头来看历史的方法 , 对那些影响我国外交发展的基本观念作点简要的回顾。
新中国的诞生带来了近代以来中国与世界关系的第一次大变化 , 造成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在这一历史性的转折中 , 从革命的和民族的利益出发 , 共产党领导人提出了两个最基本的外交观念———独立自主与和平。
中国共产党人是在革命的过程中逐渐积累起自己最初的外交经验的。
革命的理想和实践 , 改变旧中国屈辱外交的抱负 , 对共产党领导人具有重要影响。
抗日战争后期 , 毛泽东和周恩来就设想要对旧式外交进行革命 , 以建立新型外交关系 , 尽管3章百家 ,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研究员 (北京 100080 。
2外交评论 2009年第 3期那时的设想还不具体。
在新中国成立前后 , 最基本的外交观念被确定下来。
第14课《当代中国的外交》教学设计 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当代中国的外交》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唯物史观:学生能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正确理解中国外交政策的发展及其背后的历史和社会根源,认识中国外交政策的客观规律和发展趋势。
2. 时空观念:学生能够将中国外交政策的发展放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和国际环境中进行考察,理解不同时期中国外交政策的变化及其与国际形势的相互影响。
3. 史料实证:学生能够通过分析和评估历史材料,如外交文献、国际条约等,来支持或反驳关于中国外交政策的观点,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证据意识。
4. 历史解释:学生能够对中国外交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进行解释,理解政策背后的历史逻辑和战略考量,以及其对中国和世界的影响。
5. 家国情怀:通过对中国外交政策的学习,学生能够增强对国家利益和国家主权的认识,培养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6. 国际视野:学生能够从全球视角理解中国的外交政策,认识到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和贡献,以及中国外交政策对全球治理和国际秩序的影响。
二、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新中国成立初期、20 世纪 70 年代和改革开放以来的外交政策和重大外交活动。
当代中国外交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和作用。
(二)教学难点理解新中国外交政策调整的背景和意义。
分析当代中国外交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新中国不同时期的外交政策和重大外交活动。
史料分析法:通过分析史料,引导学生理解外交政策的背景和意义。
问题探究法: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探究。
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表达能力。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展示一组反映当代中国外交成就的图片,如习近平主席与外国领导人会晤、“一带一路”建设等,引导学生思考:当代中国外交取得了哪些成就?这些成就的取得得益于什么?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当代中国的外交。
(二)讲授新课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1)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①背景:新中国成立后,面临着复杂的国际形势。
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对新中国实行封锁、孤立政策。
第14课当代中国的外交教学设计高二历史统编版资源包(选择性必修1)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教师将组织学生针对以下话题展开讨论:“中国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在实际国际事务中的应用”、“一带一路倡议对世界经济和政治的影响”、“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角色与地位”。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分享各自观点,形成共识。在此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提高辩证分析能力。
(二)讲授新知
在讲授新知环节,教师将系统地介绍当代中国的外交政策及其发展历程。首先,阐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等基本外交原则,并结合实例进行分析。接着,讲述我国在改革开放以来,积极参与国际事务的实践,如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推动一带一路倡议等。同时,讲解我国在国际事务中的立场和主张,以及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所做出的贡献。
4.学习兴趣:学生对当代中国外交领域的话题具有较高兴趣,尤其关注我国在国际舞台上的表现。教师可充分利用这一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5.学习方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过于依赖课本和教师讲解,缺乏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的能力。教师应引导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讨论、互动,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2.利用多媒体手段,如视频、图片、新闻报道等,呈现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积极参与,帮助学生直观感受中国外交的成就。
3.创设情境,模拟国际会议或外交谈判,让学生在角色扮演中,体验外交官的角色,提高思辨能力和沟通技巧。
4.设计课堂讨论和辩论环节,鼓励学生针对中国外交的成就与挑战展开探讨,培养辩证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
3.选择一个我国参与的国际组织或国际会议,如联合国、亚太经合组织等,了解其背景、宗旨和我国在该组织中的角色,制作一份PPT进行展示。
4.针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自选一个角度,如中国外交政策的发展历程、我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等,撰写一篇课堂小结,不少于500字。
全球化视野下,全民公共外交意识普及刻不容缓

力 量 与 外 国公 众 进 行 双 向 平 等 的 沟 通 交 流 式 的
公共外交, 应是政府扭转 国家形 象、 塑造值得尊 敬 的 大 国形 象必 须 要 积 极 推 动 的 事 情 ,而 国 力 的增 强 、 国 民 素 质 的 整 体 提 高 为 开展 公 共 外 交 创造 了完备 的 备 件 ,公 共 外 交应 该 到 了让 全 体
贫 弱 他们 的 优越 感 会 永 远 地 保 持 下 去 。 当 现 代 中 国 一点 点 崛 起 的 时 候 , 方 国家 在 心 理 上 发 生 了 恐 慌 与 动 摇 , 们 无 法 容 忍 中 国的 强 大 , 西 他 实 际 上 是 无 法 面 对 自身 的 衰 落 与 失 败 , 因此 , 中 国发 生 的 任 何 有 成 就 的 在 事 或 不 良的 事 件 时 , 会 在 他 们 敏感 的 神经 上 引起 深 刻 而 习 惯 性 的 躁 动 都 反应 , 他们必欲将 中国抹黑 、 打倒而后快 。 因此 , 中国的形 象在最近 3 0年 的时 间 中 , 直 处 于 被 攻 击 、 一 被诽 谤 、 蓄意 玷 污 的 境 地 。 被 二 、 展 公 共 外 交 的 条 件成 熟 开 面对中国 国家形象长期 遭遇 的侵扰 , 仅仅依靠 中国政府及外交使官
改革开放 3 O多年来 , 中国的大门向海外打开 , 无数中国人跨出 国门 去 国外 访 问考 察 、 职 T 作 、 学 留学 , 者 短 期 旅 游 观 光 , 年 来 , 家 求 求 或 近 举 齐迁 他 国也 成 为 一 股 不 小 的流 量 汇 入 到 出 国队 伍 中。 与此 同 时 , 外 来 国 华 的旅游观光 、 留学讲学 、 工作定居等外 国人也成每年增加之势。 据资料 显示 , 国每年 出境人数 为 4 0 我 6 0万人( 中出国 1o 其 2 o万人 )来华外 国 , 人人 数 20 40万( 引 自赵启 正《 国登上 公共外交世界 舞台》 《 资料 中 , 公共 外交通讯》 创刊号 2 1 0 0年) 在这种 国内外公众频繁交往 、 。 信息流通快捷 流畅 、 国与国问关 系处理层面扩大 、 全人类 已融 人息息相关地 球村的大 环境下 ,公共外交问题成为一个普通又不平常的课 题摆 在了我们面前 , 对 全 体 国 民进 行 公 共 外 交 意 识 的 普 及 迫 在 眉 睫 。
结合十六大报告,分析我国的”与邻为伴,与邻为善”的外交政策及我国的新安全

结合十六大报告,分析我国的”与邻为伴,与邻为善”的外交政策及我国的新安全! (这是北大04年考的一道题,我发现这两年很多学校都考了睦邻外交,而复旦还没有考啊)我的答题思路:1)首先,对于十六大的报告内容我不是很了解(如果我没有猜错,应该是关于睦邻,富邻身什么的吧),但是看题目,我觉得他不就是在说睦邻外交与新安全观,新安全政策吗?所以答这题就紧扣睦邻外交与新安全观新安全政策2)睦邻外交,其具体实施起来还不就又回到”伙伴外交”;而新安全观是最近几年比较热的话题,其内容与核心就是在于”平等,互利,互信,协作”,其实施不就是安全观的转变,安全机制的建立.尤其是地区合作,合作安全(这也是新兴话题,我觉得也应该指出)3)做为论述题,我觉得答题一定不能够把视角放得太小,不然不就是成简答题了,所以我会尽量把我能够知道的,能够想到的东西都答出来4)我的具体答题时:A中国周边外交政策的简短回顾B新时期下中国周边外交形势:机遇+挑战.C在大背景下,我们如何实施外交政策,即如何做;D实施该外交政策的目的,意义,影响,当然还要随机点出一些热门话题,时事热点,这样给老师以我关心时政的印象.补充:思路基本不错,回答睦邻外交时可以提及我国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这应该算是中国最早的友好外交政策。
新安全观是与建立怎样的国际秩序相联系的,可以涉及到当前的时代主题与国际局势或者是国际大环境。
一)中国外交政策的简短回顾(尽量简单但是要证明与以前的友好和平外交是一脉相承的)1>第一代中国领导人的周边外交政策提及和平共处外交政策,希望与世界各主要国家和平相处。
:如从一边倒到一条线政策2>第二三代领导人的外交政策:(注意提一下中国从80年代起的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尤其是邓小平的关于韬光养晦的十六字外交方针)A全方位,非意识形态,非对抗性B伙伴外交+新安全观二)在当前全球化时代背景下的中国周边安全环境分析,机遇与挑战并存!机遇挑战前先综述当前的国际形势与国际环境,只做概述就可以1>机遇:A周边的新稳定期B多边安全机制初步形成C全球化+区域经济集团化D911后的机遇2>挑战:A周边一些国家势力上升,力量对比的变化,如韩国,越南,印度势力上升B中国威胁论犹存C跨国犯罪,民族分裂势力,宗教冲突,这些也要求我们处理好周边关系(与周边国家之间还存在着一些没有解决的问题如领土争端)三)全球化视野下的中国周边外交政策的实施1)实施伙伴外交政策,伙伴关系是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国的新型国际关系.做到睦邻,富邻,1>东盟:睦邻互信伙伴关系: 面对东盟扩大“10+1”…10+3”机制,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设想(2001年中国提出,2002年开始谈判,决定2010年建立);对南中国海主权问题,2002年的<南海各方行动宣言>,中国”搁置主权,共同开发”2>南亚:中印建设性伙伴关系,边界争端问题,中国威胁论,经济合作3>中亚:1996年的上海五国机制到2001年的上海合作组织建立,2001年的上海精神,反恐,分裂主义等‟困境:911后美国在中亚各国的驻军,以防止上海合作组织空心化.4>东亚:维护半岛和平,半岛无核化政策,四方会谈,朝核六放会谈;中朝传统友谊,中韩合作伙伴关系(提及中日关系和中俄关系)5>美国:我觉得这是中国特殊的”邻国”中国什么时候都得重视,防止中美关系的下滑等2)区域合作(顺便提出合作安全,因为合作安全也是新鲜事物),倡导新安全观与新安全观机制的建立1>什么是新安全观:平等,协作,互信,互利,平等是前提,互利是经济合作基础,协作是手段,互信也是必须的.2>倡导建立与继续完善以存的安全机制;如上海合作组织,10+1,10+3,东盟地区论坛,亚太经合组织,甚至可以包括亚欧会议什么3>对于已经存在的安全机制,中国要积极加入,并且获取平等权利,甚至主导权,从而维护亚太的地区安全乃至全球安全四)中国实施该政策的目的,意义,评价,以及我自己的思考.要先提到我们国家目前的主要任务:抓住21世纪初的战略机遇期实现民族的复兴,需要稳定的国际环境来进行国内的建设。
全球视野下政党外交成长的轨迹

[ 目基金 ] 项 上海哲学社会科 学规 划课题“ 中国共产党党际交流史鉴” 2 1WDS 0 ) (0 1 02 。 [ 作者简 介]张蕾蕾(9 8 , , 1 7 一)女 安徽安庆人 , 中国人 民解放 军南京政 治学院上 海校 区政 工理论教研 室讲 师, 士 , 究方 博 研
向为中国共 产党与中国现代化 、 军队政治 工作发展 史与党的建设 。
个阶 段 。
[ 关键词 ] 政党外交; 欧洲 ; 意识形 态; 全球化 ( 中图分类号 ] 2 ( D 5 文献标识码 ] [ A 文章编号  ̄0 9 1 0 ( 0 20 —0 3 0 10 — 2 3 2 1 )3 0 4 — 4
作为一种广义外交行为,政党外交 的成长已经 成为国际关系领域一个引人注 目的现象 ,将政党外
43
最 为 引人注 目的现象 ,一是共 产 党从原 来 的工人 阶 级 政党 中分 离 出来 或 另行创建 ,并 在世 界范 围内形 成 独立 的政 党体 系 ; 是法西 斯政 党 的建立 和泛 滥 。 二
第 三 次建 党 浪 潮 是 随着 亚 非 拉 民族 民 主运 动 的兴
着 资本 主 义的快速 发展 ,欧 洲资产 阶级 与无 产 阶级
21 0 2年 6月
中共 山西省 委党 校学 报
●
Jn2 2 u . 01
V0 - 5 No3 l3 .
第3 5卷 第3 期
Ac d mi Ju a f h n i rvn i C mmie at c o l f P C a e c o r l a x o icM o n oS P t eP r S h o . t y o C.
意 为歹 徒 ) 。从 世界 政党 发 展史 来 看 , 1 世 纪 7 自 7 0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球视野下中国近代以来的外交中国近百年屈辱外交和抗争中国近代的地位与外交1.晚清外交机构的近代化(1).鸦片战争后,清朝被迫设立”五口通商大臣”专门办理对外交涉事务.(2).1858年《天津条约》规定:外国公使进驻北京(3)1861年,清政府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统称“总理衙门”,简称总署,是主管外交,通商及其它事宜的中央机构。
(4)《辛丑条约》规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上。
2.南京临时政府的外交政策(1)南京临时政府在《告各友邦书》中,承认清政府与帝国主义国家的条约继续有效。
(2)目的是想得到帝国主义国家的支持3.北洋军阀外交及中国人民的抗争(1)1915年,袁世凯为了换取日本支持他称皇帝,,接受了日本提出的“二十一条”中除第五条以外的其他全部要求。
(2)1919年巴黎和会上,中国政府代表提出,取消“二十一条”,收回日本在大战时期夺去的德国在山东的特权(3)1924年,孙中山北山宣言中指出:对外要消灭帝国主义在中国的势力(4)五卅运动中,上海工商学联合会提出了取消领事裁判权,英日军队从上海永远撤走等谈判条件。
(5)1927年初,湖北江西人民收回了汉口九江英租界。
4南京国民政府的外交1.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对日本侵华奉行妥协退让的外交政策。
先后与日本签订《淞沪停战协定》等2.1943年11月,国民政府分别与英美签订协议,宣布英美等国通过不平等条约攫取的治外法权等一些列特权被废除。
这是国民政府对外政策取得的重要成果。
5.屈辱外交(1)不平等外交:《南京条约》是第一个屈辱条约,是腐朽的清政府屈服于西方殖民者炮舰外交的首次记录。
(2)奇怪外交:1861年顺应侵略者要求设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主管外交等事务。
清政府听从英国人赫德的建议,让美国人蒲安臣任中国使臣代表中国去办理外交,是国际外交史上绝无仅有的奇闻怪事。
(3)卖国外交:由于综合国力的贫弱,更由于清朝统治集团的腐败,在外国侵略者面前长期奉行妥协退让的外交路线,终于酿成中法战争后以胜求和的悲剧,留下世界战争史和外交史上最可耻的一页。
到《辛丑条约》签订时,慈禧太后竟厚颜无耻地表示要“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
总理衙门被改成位居六部之首的外交部。
清政府对外不平等的屈辱外交发展成赤裸裸的卖国外交。
(4)中华民国成立后,为争取帝国主义的支持,南京临时政府承认清政府与列强签订的一切不平等条约继续有效,没有摆脱晚清屈辱外交的阴影。
袁世凯和段祺瑞则用出让国家民族利益来换取外国支持。
(5)国民政府时期,蒋介石集团对日本侵略曾长时间退让和不抵抗,为取得美国的支持,1946年订立了《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等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
6.争取独立自主的外交之争(1)外交之争:①禁烟运动期间,林则徐顺应民心,在英国侵略者面前坚持了严正立场。
②太平天国坚持了外交上的自主精神。
③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巴黎和会上,中国代表提出废除外国在中国的特权和取消“二十一条”、收回日本大战时夺去的德国在山东的各种特权,遭到无理拒绝,引发了五四运动,中国政府代表在据理力争无效后没有在“和约”上签字,捍卫了民族尊严。
④在华盛顿会议上,中国代表在国内人民反帝斗争高涨的背景下,利用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迫使日本在中国山东问题上作出让步,取得虎口夺食的成果。
⑤在国民革命的大潮中,武汉国民政府收回汉口和九江的英租界,是中国人民自近代以来第一次从帝国主义手中收回一些被侵略的权益。
⑥国民政府前期,为缓和中国人民反帝斗争,制造对外“自主”形象,以及减轻财政压力,围绕实现关税自主和废除领事裁判权的问题,发起了要求帝国主义支持的“改订新约运动”,并取得一定成效,但较之孙中山“废除一切不平等条约”的主张是一种退步。
⑦抗日战争期间,中国作为反法西斯同盟的主要国家,在开罗会议等国际会议上取得收回国家利权的重要成果,英美确认日本侵占中国领土必须归还。
但直到国民政府退出大陆前,帝国主义在中国的许多侵略权益仍没有收回,并出现美国侵华权益扩大的趋势。
(2)认识:①落后就要挨打,弱国就被强食,弱国无外交②社会制度落后,必须导致外交的失败。
③誓死保卫国家主权,提高综合国力是国家外交的后盾。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外交1、国际环境的变化(1)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严重削弱,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除美国外都遭战争重伤。
(2)社会主义形成世界体系,欧亚人民民主国家和苏联形成社会主义阵营。
(3)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日益高涨,许多国家摆脱了殖民枷锁,赢得了独立。
(4)中国革命冲破了帝国主义战线,鼓舞了世界人民反帝和民主革命。
国际关系突出的特点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大阵营的对立和激烈斗争,世界处于动荡不安之中。
2、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1)总原则:①保障本国独立、自由和领土主权的完整②拥护国际的持久和平和各国人民间的友好合作③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3)基本方针:①“另起炉灶”:内容:不承认旧的屈辱外交关系,而在新基础另建新的平等外交关系。
意义:使我国改变了半殖民地的地位,在国际交往中独立自主。
②“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内容:先消除帝国主义在华残余势力和一切特权,再考虑与西方国家建交。
目的:巩固独立和主权,奠定与世界各国建立平等互利外交关系的基础。
③“一边倒”:内容: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
作用:在国际交往中不致孤立。
④团结世界人民:内容:积极地争取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以及资本主义国家的人民。
目的:巩固发展和平力量,扩大我国的国际影响。
评价:中国外交政策,独立自主走向成熟。
3、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演变(1)建国初期的外交新局面:①积极开展外交活动,1949年与苏联等17个国家建立外交关系,冲破了美国的外交孤立政策。
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目的:发展与邻国和新兴民族独立国家的友好关系。
内容: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平共处。
意义:国际影响深远,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的基本准则。
标志着新中国外交的成熟。
③参加日内瓦会议:新中国不仅第一次以世界上五大国的地位参加,而且在会上发挥了积极作用。
④参加万隆亚非会议: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加强了我国同亚非各国的联系。
会后,更多亚非国家与我国建交。
(2)曲折发展的外交(50年代中期—60年代末)曲折:①中美处于敌对关系②中苏关系由“一边倒”到恶化发展:“一大片”的方针从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末,中国又与柬埔寨、老挝、古巴等二十多个国家建交,大大改善了中国在国际上的处境,扩大了中国在世界的影响。
(3)外交的重大突破(70年代)1、中国在联合国合法权利的恢复2、中美关系正常化(1)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2)1979年中美建交,中美关系实现正常化3、中日关系的邦交正常化4、同中国建交的新热潮5、三个世界格局的划分中美苏三国关系:中苏关系恶化的根本原因是苏联推行强权政权,企图控制中国。
苏联的对华政策损害了中国的主权和尊严。
中美关系缓和的原因:是中美两国的共同要求。
从美国一方讲,(1)孤立中国的失败,(2)侵越战争使美国陷入泥潭(3)美国的经济在60年代至70年代初发展趋缓(4)美苏争霸过程中,争霸中心转移到欧洲从中国一方讲,(1)国力的增强(2)国际地位的提高(3)与苏联关系的恶化(4)解决台湾问题的需要(5)为了进一步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4).新时期外交政策的调整原因:国际形势变化,国内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
表现:①对战争和和平的看法有变化。
反对霸权主义和维护世界和平,成为我国的国策。
②独立自主的外交原则具体表现为不结盟政策。
③重视同第三世界国家发展关系。
④积极开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建设和平的周边环境。
⑤坚持对外开放的政策。
影响: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4.对新中国外交政策的认识新中国的外交政策是原则性和灵活性的高度结合。
(1)原则性:①始终不渝地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②反对任何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③积极发展和邻国的外交关系;④在第三世界广交朋友;⑤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⑥努力发展国际统一战线。
(2)灵活性:在不同阶段,根据国际形势的变化及时调整外交政策。
①建国初期针对西方的封锁孤立包围,重点发展同苏联社会主义国家的关系,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②20世纪60年代形成美苏争霸的格局,反对两个超级大国争夺世界霸权,即“两个拳头打人”;③20世纪70年代苏联对外扩张势头猛烈,改善同西方国家的关系,重点加强同第三世界的合作,抵制苏联的势力;④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国际形势走向缓和,苏联丧失了扩张势头,苏东集团又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先后崩溃(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中国及时调整外交政策,改善中俄关系,发展同世界上所有国家的友好合作,努力争取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
练习: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和新中国成立之初,帝国主义对这两个新生政权采取的手段有哪些相似之处,你从中可以得出什么认识?两个政权采取的外交政策和结果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有这种不同?手段:政治上不承认,外交上孤立,经济上封锁,军事上威胁、包围。
认识:⑴帝国主义对新生政权的扼杀手段,说明了中国人民为敌的立场,害怕中国独立富强。
⑵因此,帝国主义是中国人民革命的主要敌人,要捍卫民族独立和国家主权,必须坚持反帝。
外交政策和结果:①南京临时政府在“告友邦书”中,承认一切不平等条约继续有效保护外国侵略者在华既得利益。
结果,帝国主义支持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中华民国名存实亡。
②新中国成立后,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没收了帝国主义在华企业,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积极同邻国苏联和新生国家建立友好关系,使中国国际地位不断提高。
原因:不同的外交政策,主要由阶级本质决定的。
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致使他们不愿同帝国主义决裂,甚至对帝国主义存在严重幻想,而无产阶级代表广大人民的利益,坚决捍卫民族主权和国家独立。
5.新中国初期外交的特点第一是革命性,即其主要原则是在中国革命的理论思想指导下产生的,同革命运动后期的实践有密切联系。
新中国成立初期,在独立自主的立场上确定了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方针,按提出的顺序依次是:“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对帝国主义“不承认”和站在苏联阵营一边的“一边倒”等等。
从产生的指导思想和要解决的主要问题看,这几项原则都表现出一种强烈的革命性。
这里所谓的“革命性”是指它们是在中国革命运动的理论思想指导下产生的,同革命运动后期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有密切的联系。
从这个意义上说,“一边倒”最具有代表性。
第二是“内向性”,即其外交决策往往受到国内政治的制约和影响。
第三是过渡性,即其形成是从革命型外交向国家型外交过渡的过程,它包括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人的历史角色的转变。
这些特征在此后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政策中存在了相当长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