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哈盆地红台地区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体系研究

合集下载

吐哈盆地台北凹陷侏罗系辫状三角洲沉积模式及储层特征

吐哈盆地台北凹陷侏罗系辫状三角洲沉积模式及储层特征

吐哈盆地台北凹陷侏罗系辫状三角洲沉积模式及储层特征纪友亮;冷胜荣
【期刊名称】《低渗透油气田》
【年(卷),期】1996(001)002
【摘要】从沉只学角角度讨论状三角洲的形成背景;从岩性、结构、古生物、分布牲航电性特征等方面总结了辫状三角洲相标准及相层序;对辫状三角洲的亚相和微相进行了划分;提出了辫状三角洲的沉积模式;并对辫状三角洲砂体类型与储层物性的关系进行了探讨。

【总页数】6页(P16-21)
【作者】纪友亮;冷胜荣
【作者单位】石油大学;石油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618.130.2
【相关文献】
1.辫状三角洲沉积体系夹层分布特征研究--以海安凹陷安丰辫状三角洲为例 [J], 马俊芳;廖顺舟;廖光明;屈宏;邵先杰
2.吐哈盆地台北凹陷侏罗系油气储层特征及影响因素 [J], 党犇;赵虹
3.吐哈盆地台北凹陷西部侏罗系-古、新近系沉积体系与演化 [J], 吴青鹏;倪联斌;吕锡敏;靳继坤;宋海波
4.“碟状”盆地沉积充填特点及油气聚集特征——以吐哈盆地台北凹陷侏罗系为例[J], 张尚锋; 张昌民; 李志军; 朱有信; 王捷
5.吐哈盆地台北凹陷西缘侏罗系层序划分及沉积体系演化 [J], 吴青鹏;杨占龙;李红哲;韩小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吐哈盆地中侏罗统西山窑组砂岩主量元素特征及指示意义

吐哈盆地中侏罗统西山窑组砂岩主量元素特征及指示意义

吐哈盆地中侏罗统西山窑组砂岩主量元素特征及指示意义作者:王腾荆国强刘治国杨冰彬来源:《新疆地质》2020年第02期摘要:结合前人研究资料及中东部西山窑组砂岩物质组成特征和形成构造背景条件,分析吐哈盆地整体铀矿成矿条件。

通过地球化学方法对比吐哈盆地东西部中侏罗统西山窑组砂岩主量元素特征,发现吐哈盆地东西部西山窑组砂岩主量元素组成上具较高的相似性,与PASS 相比表现出高SiO2,其余组分较低特征。

吐哈盆地东西部砂岩源岩风化程度具很高的一致性,西山窑组砂岩源岩均来自中酸性岩石,西山窑组砂岩形成于稳定的构造背景环境。

对比发现,吐哈盆地东西部砂岩主量元素成分及形成构造背景具很高的一致性,结合前人对十红滩铀矿床的研究,认为吐哈盆地大面积铀成矿具很大潜力。

关键词:吐哈盆地;西山窑组;主量元素;铀成矿预测中侏罗统西山窑组为吐哈盆地层间氧化带型砂岩铀矿主要目的层。

勘查成果显示吐哈盆地东部与西部铀成矿规律具一定差异。

层间氧化带型砂岩铀矿成矿受铀源、地层、构造、砂体及地下水动力等影响[1]。

吐哈盆地西南缘发现十红滩大型砂岩型铀矿床,勘查工作发现东部总体勘查成果较差,需进一步研究。

吐哈盆地东部西山窑组中发育厚大砂体及发育较好的层间氧化带[2-3]。

研究表明,碎屑岩地球化学分析可揭示沉积物中更细微的地质信息,如构造背景和物源属性等[4-5]。

碎屑岩组分除受气候、地形、搬运距离和成岩作用影响外,还受物源区母岩性质和构造背景影响[6-8]。

沉积物在风化、搬运和沉积过程中,不同元素可发生有规律变化。

本文拟通过主量元素地球化学方法,对比吐哈盆地中侏罗统碎屑沉积物在东西部的差异,分析吐哈盆地铀成矿条件差异性。

1 区域地质概况吐哈盆地位于新疆中东部,夹持于塔里木板块、西伯利亚板块及哈萨克斯坦板块间(图1-a)[9-10],东西长约660 km,南北宽60~130 km,盆地群山环绕,北邻北天山,南邻觉罗塔格山,地势总体北高南低、东高西低,形成向中南部倾斜的地貌景观。

吐哈盆地扇三角洲沉积特征及油气意义

吐哈盆地扇三角洲沉积特征及油气意义

吐哈盆地扇三角洲沉积特征及油气意义张文朝赵岩李胜明常亮谭云冬(第一作者:高级工程师石油地质华北石油管理局河北任丘062552)摘要根据大量钻井剖面和地面露头的岩性、电性特征、沉积构造、岩石组构和含油性等资料综合分析,认为吐哈盆地北部的砂砾岩储集层属扇三角洲成因,具有近物源、粗碎屑、窄相带和低成分成熟度等特点,存在以牵引流为主的沉积构造,发育有扇三角洲平原、扇三角洲前缘、前扇三角洲等三个亚相及九个微相,并建立了相模式。

指出扇三角洲平原辫状河道和扇三角洲前缘水下河道具有良好的储集性能和成藏条件,是本区油气勘探的重要领域。

主题词吐鲁番盆地哈密盆地冲积扇三角洲沉积特征沉积模式油气远景第19卷第4期新疆石油地质V ol.19,N o.41998年8月XIN J IANG PET ROLEUM GE OLOGY Au g .1998曲流河三角洲类似曲流河曲流河距离远、坡降小沉积物细、砂泥为主湖盆长轴方向高30%~50%标志三角洲平原陆上相邻的相物源区至湖岸沉积物粒度物源与湖盆方向岩、矿成熟度砂砾岩百分比表1吐哈盆地扇三角洲与曲流河三角洲主要区别T able 1Ma j or distin g uishin g m arkers of fan delta andmeander river delta in Tur p an 2H ami basin 扇三角洲冲积扇基岩山脉、冲积扇距离近、坡降大沉积物粗、砂砾岩为主陡侧低50%~70%收稿日期1998-03-03吐哈盆地已在西部托克逊凹陷陡侧的依拉湖扇三角洲辫状河道砂砾岩储集层中发现了工业油藏,在台北凹陷也发现了以扇三角洲为储集层的丘陵、巴喀和鄯勒油气田,说明吐哈盆地北部断褶带具有良好的成油条件和勘探前景,研究其沉积特征和储集性能,对开辟吐哈盆地油气勘探的新领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笔者通过吐哈盆地托参1、哈参1和柯5井等钻井剖面和依拉湖、柯柯亚、桃树园、煤窑沟、红旗坎和库莱等大量地面露头以及地震测线等资料,研究了扇三角洲形成的沉积、构造背景和沉积特征。

吐哈盆地扇三角洲沉积特征及油气意义

吐哈盆地扇三角洲沉积特征及油气意义

吐哈盆地扇三角洲沉积特征及油气意义
张文朝;赵岩
【期刊名称】《新疆石油地质》
【年(卷),期】1998(019)004
【摘要】根据大量蝇剖面和地面露头的岩性、电性特征、沉积构造、岩石且构和含油性等资料综合分析,认为吐哈盆地北部的砂压储集层属扇三角洲成因,具有近物源、粗碎屑、窄相带和低成分成熟度等特点,存在以牵引流为主的党性只构造,发育有扇三角洲平原、扇三角洲前缘、前扇三角洲等三个亚相及和个微相,并建立了相模式,指出扇三角洲平原辫状澡客扇三角洲前缘水下河道具有良好的集储性能和成藏条件,是本区油气勘探的重要领域。

【总页数】5页(P303-307)
【作者】张文朝;赵岩
【作者单位】华北石油管理局;华北石油管理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618.130.2
【相关文献】
1.塔里木盆地库车东地区侏罗纪断陷盆地构造沉积特征及油气地质意义 [J], 刘小琼
2.沾化凹陷孤北油田古近系沙三段扇三角洲沉积特征及油气储层意义 [J], 杨剑萍;赵卫卫;姜在兴
3.吐哈盆地克尔碱向斜构造特征与砂岩型铀矿目的层沉积相、微相及其找矿意义
[J], 姜美珠;聂逢君;张成勇;严兆彬;张鑫;乔海明;周伟
4.“碟状”盆地沉积充填特点及油气聚集特征——以吐哈盆地台北凹陷侏罗系为例[J], 张尚锋; 张昌民; 李志军; 朱有信; 王捷
5.琼东南盆地陵水凹陷北部梅山组砂质碎屑流沉积特征及油气地质意义 [J], 李安琪;叶绮;王真真;李明;陈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吐哈盆地侏罗系沉积相带与砂体的展布特征

吐哈盆地侏罗系沉积相带与砂体的展布特征

吐哈盆地侏罗系沉积相带与砂体的展布特征
李文厚;王武和
【期刊名称】《石油实验地质》
【年(卷),期】1997(019)002
【摘要】吐哈盆地侏罗系广泛发育积扇、河流、湖泊、扇三角洲、辫状河三角洲及曲流河三角洲相沉积。

其中的中侏罗统西山窑组、三间房组和七克台组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记忆碱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扇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辫状河河道砂坝及滨浅湖滩砂等相带是良好的储集砂体,其纵向发育和横向展布是今后的油气田勘探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

【总页数】5页(P168-172)
【作者】李文厚;王武和
【作者单位】西北大学地质系;西北大学地质系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618.130.2
【相关文献】
1.川西坳陷中段侏罗系浅水三角洲砂体展布特征及其成因分析 [J], 杨永剑
2.博格达北麓山前凹陷侏罗系沉积相及砂体展布特征∗ [J], 德勒恰提·加娜塔依;李玲;任尧;方巧;吾木提汗
3.吐哈盆地台北凹陷侏罗系储层砂体发育及其岩石学特征 [J], 赵虹;党犇;陈永胜;燕洲泉;郑小杰;贾玉琴
4.准噶尔盆地哈山东部地区侏罗系骨架砂体展布特征及连通性研究 [J], 王旭辉;吴
孔友;王泽胜;郄润芝
5.吐哈盆地前侏罗系沉积相带与砂体的展布特征 [J], 李文厚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沉积模式及砂体预测:以吐哈盆地温米油田中?…

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沉积模式及砂体预测:以吐哈盆地温米油田中?…

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沉积模式及砂体预测:以吐哈盆地温米油田
中?…
周丽清;熊琦华
【期刊名称】《新疆石油地质》
【年(卷),期】1999(020)005
【摘要】沉积成熟度、富含牵引流成因的流水构造是辫状河三角洲的沉积特征。

以吐哈轩温米油田中侏罗统三间房组为例,对辫状河三角洲前缘砂体特征分析认为:湖盆可容空间较小时,辫状河三角洲相对发育,水下分支河道横向迁频繁,易形成席状分布的砂体;可容空间增大时,辫状河三角洲相对不发育,这时水下分支河道延伸不远,河道砂交孤立,河山砂相对比较发育。

利用地震测以演不仅提高了原始资料的垂向分辨率,而且可预测砂体的横向分布,使
【总页数】3页(P402-404)
【作者】周丽清;熊琦华
【作者单位】石油大学;石油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618.130.2
【相关文献】
1.浅水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沉积特征及储层砂体预测———以黄骅坳陷埕北低断阶
沙二段为例 [J], 李峰峰;李军;高志前;毛丽华;
2.浅水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沉积特征及储层砂体预测——以黄骅坳陷埕北低断阶沙二
段为例 [J], 李峰峰;李军;高志前;毛丽华
3.辫状河三角洲前缘评价剩余油分布的水淹模式——以温西三块水淹层评价为例[J], 张予生;孙万明;叶志红;夏元剑;谢华;计然
4.吐哈盆地WM油田辫状河三角洲前缘砂体分析 [J], 周丽清;吴胜和;熊琦华;马晓芬;郭燕华;林双运
5.锦州南油田古近系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沉积特征及砂体叠置模式 [J], 王双龙;程奇;房娜;文佳涛;李广龙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吐哈盆地油气的相关研究

吐哈盆地油气的相关研究

吐哈盆地油气的相关研究[摘要]吐哈盆地是我国西部地区著名的小型盆地,形成于华力西期构造运动,主要有上二叠统、中上三叠统、中下侏罗统等3套生油层系,储集层主要为中、下侏罗统基准面旋回上升期沉积的砂岩,盖层以上侏罗统-第三系区域性或局部性盖层为主,经过运移之后主要形成断背斜、背斜和构造-岩性复合型等圈闭类型。

[关键词]构造烃源岩储层盖层圈闭中图分类号:p618.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 (2013)11-0300-01一、引言吐哈盆地油气勘探始于20世纪50年代,历经了艰难的勘探过程,近十几年来有了一系列重大突破,取得了显著勘探成果。

吐哈盆地油气勘探截止到2000年底,先后发现39个正向构造带,440个圈闭,已探明150个圈闭额,共钻探井268口,发现前侏罗系和侏罗系两大含油气系统,7个含油气区带和23个油气田,建成350×104t 的原油生产能力,创造了良好的勘探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区域地质概况吐哈盆地位于新疆东部,发育有上二叠统、中上三叠统、中下侏罗统等3套生油层系,四周被华力西期褶皱带围限,其西北隅为北东东向的喀拉乌成褶皱带,北侧为北西西北东东向博格达褶皱带,东北侧为北西向的哈尔里克褶皱带,南侧为北西西向的觉罗塔格褶皱带。

上述4个华力西期褶皱带对盆地内二级构造带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博格达褶皱带燕山期以来,向南强烈推覆,开始大规模上隆,控制着盆地北部的构造发育;哈尔里克褶皱带影响着盆地东北部的构造发育;喀拉乌成褶皱带叫盆地逆冲推覆,控制着盆地西北部的构造发育;觉罗塔格褶皱带从晚石炭世以来总体上处于隆起状态,存在着小幅度的区域性的沉降,影响着盆地南部的构造发育。

三、烃源岩发育盆地发育早期石炭系-下二叠统为海陆交互相沉积,泥质岩、碳酸盐岩发育,构成盆地最下部的生油岩系;上二叠统、三叠系是双前陆坳陷沉积,湖相泥岩发育,生油岩条件优越,在盆地西部、东部、南部均有分布;中下侏罗统煤系地层及湖相泥岩是盆地最上部的生烃岩系。

辫状河三角洲砂体沉积模拟实验研究———以沙湾凹陷三工河组为例

辫状河三角洲砂体沉积模拟实验研究———以沙湾凹陷三工河组为例

[收稿日期]20230417[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稳定构造背景下气候驱动的陆相河流层序地层模式研究 (41472097)㊂ [第一作者]张春生(1963),男,博士,教授,现从事储层沉积学㊁层序地层学㊁沉积物理模拟等方面的教学和研究工作,z c s 129@126.c o m .*为共同第一作者张春生,刘帆,斤朕,等.辫状河三角洲砂体沉积模拟实验研究:以沙湾凹陷三工河组为例[J ].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4,21(1):1-9.Z H A N GCS ,L I U F ,J I NZ ,e t a l .S i m u l a t i o n e x p e r i m e n t a l s t u d y o n s a n d s e d i m e n t a t i o n i nb r a i d e d r i v e r d e l t a :Ac a s e s t u d y o f S a n g o n gh e F o r m a t i o n i nS h a w a nS a g [J ].J o u r n a l o fY a n g t z eU n i v e r s i t y (N a t u r a l S c i e n c eE d i t i o n ),2024,21(1):1-9.辫状河三角洲砂体沉积模拟实验研究以沙湾凹陷三工河组为例张春生,刘帆*,斤朕,周行天,林雪莲,施冬长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湖北武汉430100[摘要]前人通过大量研究认为沙湾凹陷三工河组为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体系,以缓坡㊁砂体分布广且延伸距离远为其主要特征而有别于传统的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体系㊂为了精细研究沙湾凹陷三工河组的沉积砂体,揭示砂体沉积规律和控制因素,利用沉积模拟实验平台开展沉积模拟实验㊂模拟结果表明:沙湾凹陷三工河组辫状河三角洲砂体主要存在纵向伸长㊁纵横向平衡及横向展宽三个阶段,沉积砂体发育存在平衡点;砂体内部垂向联通性及侧向连续性与物源距离关系密切,并将砂体叠置连通性关系划分为9类;在特定时期和条件下会形成无侵蚀面的暂时性新型河道;砂体发育主要受控于地形坡度㊁水动力条件㊁物源供给㊁湖平面变化及构造强度5种因素,各因素之间存在相互制约关系㊂[关键词]沉积模拟;沉积特征;辫状河三角洲;三工河组;沙湾凹陷[中图分类号]P 618.13;T E 121.3[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1409(2024)01000109S i m u l a t i o n e x p e r i m e n t a l s t u d y on s a n d s e d i m e n t a t i o n i n b r a i d e d r i v e r d e l t a :Ac a s e s t u d y o f S a n g o n g h eF o r m a t i o n i nS h a w a nS a gZ HA N GC h u n s h e n g ,L I U F a n *,J I NZ h e n ,Z HO U X i n g t i a n ,L I N G X u e l i a n ,S H ID o n gS c h o o l o fG e o s c i e n c e s ,Y a n g t z eU n i v e r s i t y,W u h a n430100,H u b e i A b s t r a c t :P r e v i o u s s t u d i e s h a v e s h o w n t h a t S a n g o n g h e F o r m a t i o n i n S h a w a n S a g i s a b r a i d e d r i v e r d e l t a s e d i m e n t a r y s ys t e m ,t h e s e d i m e n t a r y s y s t e mi s c h a r a c t e r i z e d b y a g e n t l e s l o p e ,e x t e n s i v e d i s t r i b u t i o n o f s a n d b o d i e s ,a n d l o n g -d i s t a n c e e x t e n s i o n ,d i s t i n g u i s h i n g i t f r o mt h e c o n v e n t i o n a l b r a i d e d r i v e r d e l t a s e d i m e n t a r y s y s t e m .I n o r d e r t o c o m p r e h e n s i v e l y i n v e s t i ga t e t h e s e d i m e n t a r y s a n db o d i e s o f S a n g o n g h eF o r m a t i o n i nS h a w a nS a g a n de l uc id a te t h e i r s e d i m e n t a r y l a w sa n dc o n t r o l l i n gf a c t o r s ,w e c o n d u c t e ds e d i m e n t a r y s i m u l a t i o ne x p e r i m e n t su s i ng ad e d i c a t e de x pe r i m e n t a l p l a tf o r m .T h es i m u l a t i o n r e s u l t s d e m o n s t r a t e t h a t t h eb r a i d e dr i v e rd e l t as a n db o d i e so fS a ng o n gh eF o r m a ti o ni nS h a w a nS a g sh o w e dt h r e e d i s t i n c t s t a g e s :v e r t i c a le l o n g a t i o n ,h o r i z o n t a la n dv e r t i c a le q u i l i b r i u m ,a n dh o r i z o n t a lw i d e n i n g.A b a l a n c e p o i n t e x i s t sd u r i n g t h es e d i m e n t a r y s a n db o d y d e v e l o p m e n t p r o c e s s .T h ev e r t i c a l c o n n e c t i v i t y a n dh o r i z o n t a l c o n t i n u i t y of t h e s e s a n db o d i e s e x h i b i t a c l o s e c o r r e l a t i o nw i t hd i s t a n c e o f s o u r c e ,w h i l e t h e i r s u p e r p o s i t i o n a n d c o n n e c t i v i t y c a nb e c a t eg o r i z e d i n t on i n ed i f f e r e n tt y p e s .U n d e rs p e c i f i cc o n d i t i o n sa n d w i thi na p a r t i c u l a rt i m e f r a m e ,an o v e l t y peo f t e m p o r a r y c h a n n e l d e v o i d o f e r o s i o n s u r f a c e s c a n f o r m .T h e d e v e l o p m e n t o f t h e s e s a n d b o d i e s i s p r i m a r i l y c o n t r o l l e db yf i v e f a c t o r s :t o p og r a phi c s l o p e ,h y d r o d y n a m i c c o n d i t i o n s ,s o u r c e s u p p l y ,l a k e l e v e l f l u c t u a t i o n s ,a n d t e c t o n i c f o r c e s ,e a c h f a c t o rm u t u a l l yi n f l u e n c e s o n e a n o t h e r .K e yw o r d s :s i m u l a t i o n e x p e r i m e n t s ;s e d i m e n t a r y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b r a i d e d r i v e r d e l t a ;S a n g o n g h eF o r m a t i o n ;S h a w a nS a g ㊃1㊃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4年第21卷第1期J o u r n a l o fY a n g t z eU n i v e r s i t y (N a t u r a l S c i e n c eE d i t i o n ) 2024,V o l .21N o .1前人根据野外露头及地下地质资料对沙湾凹陷三工河组二段的砂体沉积体系进行了大量研究,认为三工河组二段为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体系[1-2]㊂刘伟伟等[3]认为三工河组处于盆地腹部,是在缓坡浅水的沉积背景下发育的一套沉积体系㊂朱筱敏等[4]认为三工河组沉积的砂体具有岩性粗㊁砾石含量较高㊁分选和磨圆差的特点,并且沉积的辫状河三角洲与传统的辫状河三角洲有一定区别,如沉积体分布广㊁砂体延伸远㊁坡度小等㊂尽管前人对沙湾凹陷三工河组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体系作了大量的研究,但这种 静态 的研究过程对于砂体沉积特征的阶段性演化规律认识还不够透彻,对于沉积过程中单一因素的影响研究不够突出㊂沉积模拟实验早期主要是研究水动力条件与底型之间的关系,直到近20年,众多学者开始着重研究湖盆和浅水区域砂体沉积过程及其演变规律[5-7]㊂曹军等[8]通过沉积模拟实验对鄂尔多斯盆地延安地区山西组二段浅水三角洲沉积模式进行研究㊂本文利用沉积模拟实验技术,根据沙湾凹陷三工河组的沉积条件,再现沉积过程,精细刻画砂体发育阶段㊁分布特征及演化规律,进一步明确其控制因素㊂1原型地质背景1.1地质概况沙湾凹陷为准噶尔盆地中央坳陷西南部一个二级负向构造单元,保存了上万米厚的沉积物㊂侏罗系三工河组沉积期,准噶尔盆地为坡度较缓㊁水体较浅的半封闭湖盆,其周缘是由古生代湖盆及裂谷系演化而成的低矮造山带[9],侏罗纪时期整个盆地处于陆内拗陷及压扭盆地阶段[10]㊂沙湾凹陷三工河组按照岩石岩性特征和地层沉积旋回特征自下而上可分为三工河组一段(J1S1)㊁三工河组二段(J1S2)㊁三工河组三段(J1S3)[11-12],本文将三工河组二段作为模拟对象,并进一步将三工河组二段分为上㊁下两个亚段(J1S12㊁J1S22),二段上亚段分为1砂组(J1S1-12)和2砂组(J1S1-22)㊂1.2物源特征1.2.1物源方向研究区发育北部㊁西北部两支物源[13],两支物源体系岩石组分及成熟度有明显差异㊂以三工河组二段上亚段为例,通过对研究区部分标志井岩心分析发现:北部和西北部两支物源从上游到下游,石英含量及成分成熟度逐渐升高;北部物源比西北部物源石英含量高,成分成熟度更高(见表1)㊂因此实验过程设置北部物源A和西北部物源B㊂表1沙湾凹陷标志性井位岩石组分及成熟度统计表(部分)T a b l e1R o c k c o m p o s i t i o na n dm a t u r i t y s t a t i s t i c s t a b l e o f l a n d m a r kw e l l l o c a t i o n s i nS h a w a nS a g(p a r t i a l)物源体系标志井层位上下游碎屑组分及其含量/%石英长石岩屑成分成熟度区间值/%平均值(样品个数)西北部物源石西8J1S2上游37.2--49.3~63.959.2(26)前哨1J1S2中游43.017.040.061.3~81.876.2(4)莫北12J1S2下游46.318.735.047.1~100.067.2(7)北部物源前哨2J1S2上游24.020.056.028.2~35.130.7(6)莫001J1S2中游30.030.040.017.6~66.743.6(21)莫008J1S2下游35.023.042.047.1~58.754.0(3) 1.2.2粒度组成依据测井解释成果和岩心分析结果[14-16],工区内沉积物以细砂和粉砂为主,部分为泥岩㊁中砂和砾石,其中细砂平均约占55%,粉砂平均约占30%,泥岩平均约占5%~10%,中砂平均约占5%~10%㊂1.2.3古地形准噶尔盆地沙湾凹陷三工河组沉积期,沙湾凹陷整体上为一个区域性向南倾斜的单斜构造,斜坡上发育两个次级坡折带,地层南低北高,地层倾角为1~2ʎ[16]㊂㊃2㊃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4年1月1.2.4 古水深研究区岩心观察表明,波状层理和平行层理比较发育,一般形成于滨湖到浅湖的高能环境,因此本文认为三工河组处于滨湖浅湖亚相,其水体深度一般为0~15m [17-18]㊂2 实验方案设计2.1 原始底型设计本次模拟实验在长江大学C N P C 沉积模拟重点实验室进行,实验主体装置是一个Y 方向长16m ,X 方向宽6m ,Z 方向深度0.8m 的实验平台㊂考虑到后期压实作用的影响以及为更直观地展现模拟现象,同时缩短模拟实验所需要的时间,并考虑原始地形坡折特征,设计Y =3~5m 地形坡度为4ʎ;Y =5~7m 地形坡度为3ʎ;7m 以后地形坡度为2ʎ,原始底型见图1㊂图1 模拟实验底型及等值线图F i g .1 S i m u l a t e d e x p e r i m e n t b o t t o mt y p e a n d i s o gr a m 2.2 供给周期和砂泥比设计沙湾凹陷三工河组二段沉积时期处于亚热带气候,降水充足㊂根据国内外辫状河三角洲形成条件的研究可知,洪水期时间虽然较短,但对三角洲形成过程十分重要㊂本次实验分三个阶段进行,分别模拟J 1S 22㊁J 1S 1-22和J 1S 1-12三个沉积期,每阶段设置8个放水周期,历时32h ,实验总历时96h ,按照自然界一般规律设计洪水期㊁平水期㊁枯水期的时间比为1ʒ5ʒ2,单次完整的放水周期为洪水平水枯水[19-20],实验基本参数如表2所示㊂表2 实验基本参数T a b l e 2 B a s i c p a r a m e t e r s o f t h e e x pe r i m e n t 水动力流量/(L ㊃s-1)流速/(m ㊃s-1)单次持续时间/h加砂组成含砂率/%洪水期1.40.90.5中砂10%,细砂75%,粉砂15%30平水期0.80.52.5中砂5%,细砂55%,粉砂30%,泥10%15枯水期0.40.21.0细砂40%,粉砂50%,泥10%52.3 比例尺设计根据研究区沙湾凹陷地形和模拟实验室的尺寸,设计如下:①平面比例尺依据㊂研究区东西方向长40k m ,南北方向宽30k m ,对应沉积模拟实验室研究区域为X 方向长度为6m ,Y 方向上3.5~11.5m处,共计长8m ,根据等比例尺尽可能放大,以提高准确性的要求,平面比例尺设计为1ʒ5000㊂②砂体垂向比例㊂依据研究区资料可知,三工河组二段沉积最大厚度为165m ,根据实验平台深度限制,垂向砂体比例尺选取为1ʒ750㊂③水深垂向比例㊂依据研究区资料可知,研究区古水深一般认为小于15m ,水深和砂体厚度比过小,为体现水体对砂体沉积厚度的影响,水体垂向比例为1ʒ50,其中以X =0,Y =7m 处的水体深度为基准面㊂3 物理模拟实验过程本次实验主要模拟三工河组二段沉积过程,并连续进行三期沉积模拟实验㊂各沉积期都以洪水平水枯水交替进行直至该期结束,并利用活动底板的升降来模拟不同时期的构造活动㊂㊃3㊃第21卷第1期张春生等:辫状河三角洲砂体沉积模拟实验研究:以沙湾凹陷三工河组为例㊃4㊃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4年1月第一期沉积模拟,初始水深15c m:初期物源A㊁B两砂体主要在出水口发育,砂体在垂向上快速沉积且沿着水动力方向前积,沉积砂体露出水面后开始整体呈现椭圆状展布(见图2(a));实验中期随沉积体向前发育,随着水动力条件减弱,河流侧蚀能力加强,河道开始加宽,之后随着砂体纵向沉积河道加长,河道开始发生迁移,两物源河道分别向两侧展开,开始促进砂体横向发育,在河道下游发育砂坝并不断被切割生长(见图2(b));实验后期河道迁移越发频繁,有明显的辫状河三角洲特征(见图2(c))㊂第二期沉积模拟,初始水深25c m:对比第一期初始水位上升,初期砂体仍然是在物源出口处附近沉积,但相较于第一期,物源A砂体在垂向上沉积厚度增大,且砂体生长速率较快,快速向湖发育,砂体整体形态呈现舌型(见图2(d));实验中期水位缓慢上升,沉积体垂向上厚度继续增大,向前沉积速度变缓,河道主要沿着Y轴发育,并且河道发育不稳定,砂体形态大多呈舌型(见图2(e));实验后期,河流改道愈发频繁,不断切割前期沉积砂体,砂体呈现近横向椭圆形态,砂体远端受湖平面改造沿岸线展布(见图2(f))㊂第三期沉积模拟,初始水深20c m:对比第二期初始水位下降,河道下蚀能力加强并切割上一期沉积砂体,整体呈现扇形向湖方向快速发育(见图2(g));实验中期,水位上升,沉积体在垂向上沉积厚度增大,可容纳空间被充填后砂体继续向湖发育同时随分支河道的迁移在横向上发育,部分砂体呈现近圆形(见图2(h));实验后期在河道入水口处不断发育砂坝,砂坝一般由长Y轴椭圆状砂坝发育为长X轴椭圆状砂坝,最后消亡,如此反复发育砂坝(见图2(i))㊂图2沉积模拟实验过程F i g.2S e d i m e n t a t i o n s i m u l a t i o n e x p e r i m e n t p r o c e s s4实验结果分析4.1原型对比三工河组二段下亚段砂体厚度大约为120m,主要是由厚层浅灰块状砂岩㊁含砾砂岩㊁粗中砂岩组成㊂三工河组二段上亚段1砂组和2砂组平均厚度分别为55m和60m㊂将三工河组二段下亚段,二段上亚段1砂组㊁2砂组的原型砂体厚度与模拟实验所确定的砂体厚度换算后进行对比㊂本次实验一㊁二㊁三期砂体沉积厚度与J 1S 22㊁J 1S 1-22㊁J 1S 1-12原型砂体厚度的平均符合率为73%㊁90%㊁93%,结果如表3所示,说明实验结果是可靠的㊂表3 砂体厚度原型对比T a b l e 3 C o m p a r i s o no f s a n d t h i c k n e s s p r o t o t y pe s 沉积期地层实验砂体厚度/c m换算砂体厚度/m原型砂体厚度/m符合率/%第三期J 1S 1-126.8515593第二期J 1S 1-227.2546090第一期J 1S 2211.687120734.2 砂体发育规律4.2.1 不同相对水深条件下砂体纵、横向发育对比对砂体沉积的纵㊁横向发育对比分析,当纵㊁横向生长速率相等时砂体处于发育平衡时期㊂当砂体发育达到一定规模时,砂体进入发育平衡时期,此时砂体的规模与相对水深关系密切(见表4)㊂对砂体发育进一步分析发现水深条件与砂体发育有如下关系:相对水深越深,砂体达到发育平衡点时生长规模越大,同时沉积砂体的纵向生长速率和横向生长速率峰值越大,且沉积砂体在发育初期的纵㊁横生长速率峰值的差值越大㊂表4 不同水深对砂体发育的影响T a b l e 4 E f f e c t s o f d i f f e r e n tw a t e r d e p t h s o n s a n db o d y d e v e l o pm e n t 沉积期相对水深/c m 纵向生长速率峰值/(m ㊃h -1)横向生长速率峰值/(m ㊃h -1)发育平衡期砂体纵向长度/m第三期350.400.266.50第二期200.320.215.80第一期250.340.236.204.2.2 砂体发育模式图3 砂体生长模式示意图F i g .3 S c h e m a t i c d i a gr a mo f t h e g r o w t h p a t t e r n o f t h e s a n db o d y研究发现辫状河三角洲砂体沉积发育有三阶段差异(见图3):①砂体发育初期,此处主要为出水口附近,水动力较强,砂体沉积主要以河道搬运为主,砂体主要沿水流方向(Y 轴)发育,此阶段砂体一般在物源口呈现椭圆状分布,椭圆长轴沿水流方向(Y 轴)(见图3(a))㊂②砂体发育平衡期,砂体纵向沉积速率与砂体横向展宽速率近乎相等,此阶段由于水动力慢慢减弱,河道侧蚀能力开始增强,河道发生左右迁移和频繁改道,砂体发育呈近圆状向前展布(见图3(b ))㊂③砂体发育后期,随着砂体不断向前推移,远离物源,水动力减弱,伴随河道左右迁移加剧,砂体主要以横向展宽为主,纵向沉积次之,砂体主要呈现椭圆状分布,椭圆短轴与Y 轴同向(见图3(c))㊂4.3 砂体连通性与叠置关系分析4.3.1 连通性分析河道发育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砂体的连通性和叠置关系㊂实验不同部位剖面的分析表明,随着沉积体不断发育,辫状河三角洲不同部位砂体连通性及连续性存在差异:①辫状河三角洲平原上部,此处距离物源距离近,水动力强劲,下蚀作用强于侧蚀作用,河道砂体主要为垂向叠置关系,由于侧蚀作用较差,河流改道作用微弱,各河道之间独立发育,河道砂体主要沿水动力(纵)方向生长,导致河道砂体㊃5㊃第21卷第1期张春生等:辫状河三角洲砂体沉积模拟实验研究:以沙湾凹陷三工河组为例侧向连续性差(见图4(a))㊂②辫状河三角洲平原下部,距离物源出水口距离适中㊂此处水流经历一定距离的搬运之后,水动力开始减弱并发生侧向改道㊂河道砂体主要为错位叠置关系,河道下蚀能力和侧蚀能力都适中,河道砂体垂向连通性适中,并且改道能力适中使得同期河道砂体也会进行叠置,河道砂体侧向连续性适中(见图4(b))㊂③辫状河三角洲前缘,距离物源出水口较远,此处水动力微弱,河道下蚀作用微弱,不能完全侵蚀河道之间隔层,此处河道砂体主要为侧向叠置,新旧河道在垂向上连通性较差㊂由于河流侧蚀作用较强,在此处改道作用明显,河道频繁改道,河道向左右两侧迁移使得同期河道砂体相互叠置,故侧向上连续性较好(见图4(c))㊂图4 砂体叠置关系分析F i g .4 A n a l y s i s o f s a n db o d y s u p e r p o s i t i o n r e l a t i o n s h i p4.3.2 砂体叠置关系分析表5 砂体叠置关系分类T a b l e 5 C l a s s i f i c a t i o no f s a n db o d y o v e r l a p p i n g r e l a t i o n s h i ps 根据模拟实验观察剖面,将河道叠置关系分为垂向叠置㊁错位叠置和侧向叠置3类,再根据每种叠置关系的连通性划分为9种(见表5)㊂4.4 新型河道在沉积模拟实验中发现在水动力较强时会发育一种特殊新型河道,通过实验砂体切片发现该特殊河道不同于传统河道:①该新型河道没有直接的物源供应,而是由两股斜向对流水体所引起的局部携带水体增高,并由这两股溢岸流后续应力维持其河道稳定,且由溢岸流图5 新型河道形成模式图F i g.5 P a t t e r no f n e wr i v e r f o r m a t i o n 为其提供碎屑物质,该河道比传统河道所处沉积部位要高;②这种河道由于形成条件较为复杂,持续时间受溢岸流存在时间控制,河道一般不易主动发生迁移,发育不稳定,受水动力条件控制,持续时间较短,砂体沉积厚度一般较小㊂③平面上未能发现心滩沉积微相,通过实验砂体切片,垂向上并未发现该河道下蚀作用引起对下伏砂体的侵蚀,未发现冲刷面构造㊂基于以上认识及实验记录,本文认为,当水动力强劲时(洪水期),水流破坏天然堤溢出原始河道,发生溢岸流,多股溢岸流相互作用会产生新型河道,当两股溢岸流产生叠加时,在两股溢岸流叠加区域会出现一条优势沉积物搬运通道,但随着水动力的减弱该条优势通道慢慢消亡㊂溢岸流所携带的碎屑物㊃6㊃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4年1月质在该优势沉积通道沉积,形成一条新的河道(见图5)㊂5 辫状河三角洲砂体成因主控因素对沙湾凹陷三工河组的模拟实验中,为接近原型沉积的环境条件,严格控制各项有可能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的影响因子,实验过程表明,砂体的沉积特征主要受控于古地形坡度㊁水动力条件㊁物源供给㊁湖平面变化及构造强度等5种因素㊂5.1 地形坡度主控砂体沉积速率实验设计时对实验模型地形坡度进行阶梯式降低,沿Y 轴从出水口到实验池尾端坡度逐渐减小,并对不同底型坡度处的砂体沉积速率进行测量(见表6)㊂表6 不同坡度对沉积速率的影响T a b l e 6 T h e i n f l u e n c e o f d i f f e r e n t s l o pe o n s e d i m e n t a t i o n r a t e 沉积期不同物源距离处的沉积速率/(m ㊃h -1)4.5m 处5.5m 处6.5m 处7.5m 处8.5m 处9.5m 处第三期0.390.320.270.200.120.08第二期0.440.380.330.270.210.15第一期0.340.200.140.090.080.05通过对比可以清晰发现三期实验中砂体伸长与展宽速率与原始地形坡度呈负相关关系:相同物源距离下,原始地形坡度越大,砂体伸长与展宽速率越小,即第二期大于第三期,第三期大于第一期㊂实验表明:辫状河三角洲发育早期,碎屑沉积物的沉积方式主要以填充为主,砂体顺水流方向发育较快,砂体发育到一定程度以后,开始发生河道的迁移并形成分支河道,砂坝不断形成;辫状河三角洲发育晚期,砂体发育基本处于平衡调整阶段,后续的辫状河三角洲发育和演化基本与原始地形坡度无关,三角洲发育转控于其他影响因素㊂5.2 水动力变化决定砂体内部结构沙湾凹陷三工河组早期处于潮湿半潮湿的亚热带环境,中晚期处于温暖潮湿的暖温带环境,气候趋于半潮湿㊂而气候对沉积过程的影响主要是控制河流流量,从而影响沉积过程,即水动力和流量的季节性变化㊂实验设计洪水期㊁平水期㊁枯水期三种水动力,通过实验发现不同水动力对砂体发育有着不同的贡献:洪水期产生强大的水动力,逐渐破坏河道两侧的天然堤,对前期河道进行侧蚀使河道加宽或形成溢岸流㊂同时河道侧蚀携带大量碎屑物和泥沙,并在河流下游形成大量砂坝,加速三角洲的早期沉积㊂平水期,稳定持久的水动力条件下河流的侧蚀作用和下蚀作用适中,三角洲上游河道继续加深拓宽;三角洲中下游侧蚀作用大于下蚀作用,河道主要发生左右迁移,促进砂体横向发育形成辫状河㊂枯水期水动力条件弱,河道位置难以发生变化,前期较小的分支河道可能因水动力的降低逐渐成为废弃河道,河流对砂体主要以雕刻为主,岸线附近砂体主要受湖岸线的改造㊂5.3 物源供给主导砂体发育形态在坡度㊁水动力等条件相同的环境下,物源的供给可以决定砂体发育特征,物源供给可以分为物源供给量㊁物源的成分组成两个方面㊂当物源供应充足时,辫状河三角洲表现为河道弯曲度高并且分流河道发育,在三角洲平原上出现典型辫状河特征,发育废弃河道㊁心滩等沉积微相,在三角洲前缘部位出现水下分支河道河口砂坝及支流间湾等沉积微相;物源供应不充足时,水流侵蚀早期沉积体并在上一期河道处沿着河流惯性方向重新发育㊂当砂泥比较大时,砂体随着水体流向被分散搬运,分布范围扩大,砂体在平面上快速发育,辫状河三角洲范围不断扩大;砂泥比较小时,原始河道开始发生下蚀作用,河道加深,水体切割早期砂体来供应碎屑物质,并沿着优势搬运通道发育一条新的河道㊂㊃7㊃第21卷第1期张春生等:辫状河三角洲砂体沉积模拟实验研究:以沙湾凹陷三工河组为例㊃8㊃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4年1月5.4湖平面变化深化改造砂体湖平面变化是影响辫状河三角洲沉积演变的重要因素,当湖平面上升时,辫状河三角洲平原部分面积减小,河道变短,使河流搬运过程中携带的沉积物减少;同时辫状河三角洲前缘部分面积增大,湖水深度加大为砂体沉积所提供空间增大,水流携带碎屑沉积物进入湖水体,受到水体阻力和湖水的顶托作用,水体流速快速降低,砂体就近堆积在河流入水处㊂当湖平面下降时,三角洲平原和前缘部分面积变大,三角洲砂体沿河流方向发育速率加快,推进距离也变得更远,并且由于三角洲平原部位分支河道迁移改道频繁,前缘的水下分支河道也不断发生左右迁移并对前期形成的沉积砂体进行切割㊂5.5构造强度影响砂体分布范围本次沉积模拟实验过程中,通过对活动底板的调节来模拟基底构造活动影响㊂当沉积基底下降(活动底板下降)时,辫状河三角洲前缘砂体在垂向上沉积发育,这是由于基底的下降使得沉积储集空间及可容纳空间变大且导致的地形坡度变陡,促进了砂体在垂向上的沉积,此时基底的下降幅度与砂体垂向增加厚度呈正相关㊂而当基底上升时,砂体在垂向上的发育受到限制,此时砂体转为平面上纵㊁横向发育,辫状河三角洲砂体呈现扇形扩张㊂6结论1)辫状河三角洲在沉积过程中砂体进入湖泊时,砂体发育存在发育平衡点,砂体发育呈现三阶段差异㊂2)辫状河三角洲不同部位砂体叠置关系不同,砂体的横向连续性随距物源出水口的距离变远而逐渐变好,垂向砂体的连通性则与之相反㊂3)辫状河三角洲平原部分除了有传统意义上的分支河道和废弃河道外,还存在一种新型河道,新型河道的下蚀作用能力微弱甚至无下蚀能力,后期会慢慢消亡或转化为一条分支河道,形成时间较短且发育不稳定㊂4)地形坡度㊁水动力条件㊁物源供给㊁湖平面变化及构造强度是沙湾凹陷三工河组辫状河三角洲砂体成因的主要控制因素㊂参考文献:[1]郝爱胜,吴浩,冉启贵,等.吐哈盆地台北凹陷三工河组二段物源与沉积体系研究[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21,50(5):893-908.H A O AS,WU H,R A N QG,e t a l.P r o v e n a n c e a n dd e p o s i t i o n a l s y s t e m s o f t h e s e c o n dm e m b e r o fL o w e r J u r a s s i cS a n g o n g h e f o r m a t i o n i nT a i b e iS a g,T u r p a n-H a m i B a s i n,C h i n a[J].J o u r n a l o fC h i n aU n i v e r s i t y o fM i n i n g&T e c h n o l o g y,2021,50(5):893-908. [2]厚刚福,孙靖,王力宝,等.不同古地貌单元水下分流河道沉积特征及其意义:以准噶尔盆地夏盐地区三工河组二段为例[J].沉积学报,2019,37(4):825-833.H O U GF,S U NJ,WA N G L B,e ta l.S e d i m e n t a r y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a n ds i g n i f i c a n c eo fu n d e r w a t e rd i s t r i b u t a r y c h a n n e l i nd i f f e r e n tp a l e o g e o m o r p h i c u n i t s:Ac a s e s t u d y o f t h e s e c o n dm e m b e r o f t h eS a n g o n g h eF o r m a t i o n i nX i a y a nd i s t r i c t,J u n g g a rB a s i n[J].A c t a S e d i m e n t o l o g i c aS i n i c a,2019,37(4):825-833.[3]刘伟伟,吴爱成,张文成,等.准噶尔盆地X X地区下侏罗统三工河组沉积相研究[J].石油地质与工程,2009,23(6):12-14,17.L I U W W,WU AC,Z H A N G W C,e t a l.S t u d y o n s e d i m e n t a r y f a c i e s o f S a n g o n g h e f o r m a t i o n o f l o w e r J u r a s s i c i nX Xa r e a o f J u n g g a rB a s i n[J].P e t r o l e u m G e o l o g y a n dE n g i n e e r i n g,2009,23(6):12-14,17.[4]朱筱敏,张义娜,杨俊生,等.准噶尔盆地侏罗系辫状河三角洲沉积特征[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8,29(2):244-251.Z H UX M,Z H A N GYN,Y A N GJ S,e t a l.S e d i m e n t a r y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o f t h e s h a l l o wJ u r a s s i c b r a i d e d r i v e r d e l t a,t h e J u n g g a r B a s i n[J].O i l &G a sG e o l o g y,2008,29(2):244-251.[5]朱筱敏,邓秀芹,刘自亮,等.大型坳陷湖盆浅水辫状河三角洲沉积特征及模式:以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地区延长组为例[J].地学前缘,2013,20(2):19-28.Z HU X M,D E N G X Q,L I UZL,e t a l.S e d i m e n t a r y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a n dm o d e l o f s h a l l o wb r a i d e dd e l t a i n l a r g e-s c a l e l a c u s t r i n e:A ne x a m p l ef r o m T r i a s s i cY a n c h a ng F o r m a t i o n i nO r d o sB a s i n[J].E a r t hS c i e n c eF r o n t i e r s,2013,20(2):19-28.[6]周川闽,张志杰,邱振,等.细粒沉积物理模拟研究进展与展望[J].沉积学报,2021,39(1):253-267.Z HO U C M,Z H A N GZJ,Q I U Z,e t a l.L a b o r a t o r y e x p e r i m e n t s o ns e d i m e n t a t i o no f f i n e-g r a i n e ds e d i m e n t:a p r o s p e c t r e v i e w[J].A c t a S e d i m e n t o l o g i c a S i n i c a,2021,39(1):253-267.[7]朱一杰,夏瑞,郑云柯,等.干旱条件下冲积扇的沉积构型和演化过程:基于水槽模拟实验[J ].古地理学报,2020,22(6):1081-1094.Z HU YJ ,X I A R ,Z H E N G Y K ,e t a l .A r c h i t e c t u r e s a n d e v o l u t i o n o f a r i d a l l u v i a l f a n s :I n s i g h t s f r o ma f l u m e e x p e r i m e n t [J ].J o u r n a l o f P a l a e o g e o g r a p h y (C h i n e s eE d i t i o n ),2020,22(6):1081-1094.[8]曹军,乔向阳,贺永红,等.鄂尔多斯盆地延安地区山西组山2段浅水曲流河三角洲沉积模拟实验研究[J /O L ].沉积学报:1-18[2023-04-07].h t t p s ://d o i .o r g /10.14027/j.i s s n .1000-0550.2022.121.C A OJ ,Q I A OXY ,H EY H ,e t a l .S i m u l a t i o ne x p e r i m e n t o f s h a l l o w m e a n d e r r i v e r d e l t a s e d i m e n t a t i o n i n t h e 2n d M e m b e r o f t h eS h a n x i F o r m a t i o n i nY a n a n ,O r d o sB a s i n [J /O L ].J o u r n a l o f S e d i m e n t o l o g y .h t t p s ://d o i .o r g /10.14027/j.i s s n .1000-0550.2022.121.[9]王金铎,许淑梅,张关龙,等.准噶尔盆地腹部下侏罗统三工河组储层物性含油性特征及主控因素分析[J ].地质论评,2022,68(3):1129-1144.WA N GJD ,X US M ,Z H A N G GL ,e t a l .R e s e r v o i r p h y s i c a l p r o p e r t i e s a n do i l -b e a r i n g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a n dm a i n c o n t r o l l i n gf a c t o r s o f t h eL o w e r J u r a s s i c S a ng o n gh eF o r m a ti o n i n t h e a b d o m e no f J u n g g a rB a s i n [J ].G e o l o gi c a lR e v i e w ,2022,68(3):1129-1144.[10]梁宇生,何登发,甄宇,等.准噶尔盆地沙湾凹陷构造地层层序与盆地演化[J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18,39(5):943-954.L I A N G YS ,H EDF ,Z H E N Y ,e t a l .T e c t o n o -s t r a t i g r a p h i c s e q u e n c e a n d b a s i n e v o l u t i o n o f S h a w a nS a g i n t h e J u n g ga r B a s i n [J ].O i l&G a sG e o l o g y,2018,39(5):943-954.[11]冯庚,谢利华,刘继伟,等.准噶尔盆地中部1区块三工河组基准面旋回划分[J ].天然气地球科学,2022,33(11):1798-1807.F E NG G ,X I ELH ,LI UJW ,e t a l .D i v i s i o n o f b a s e l e v e l c y c l e o f S a n g o n g h e F o r m a t i o n i n b l o c k 1,c e n t r a lJ u n g ga r B a s i n [J ].N a t u r a l G a s G e o s c i e n c e ,2022,33(11):1798-1807.[12]王辉,侯文锋,李婷,等.前陆盆地坡折带对沉积相的控制作用:以准噶尔盆地西北缘玛湖凹陷三工河组为例[J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2,53(3):1136-1145.WA N G H ,H O U W F ,L IT ,e t a l .C o n t r o l o f s l o p e b r e a k o n s e d i m e n t a r y f a c i e s i n f o r e l a n d b a s i n :Ac a s e s t u d y o f S a n g o n gh e F o r m a t i o n i n n o r t h w e s t e r nm a r g i n o f J u n g g a r B a s i n [J ].J o u r n a l o fC e n t r a l S o u t hU n i v e r s i t y (S c i e n c e a n dT e c h n o l o g y),2022,53(3):1136-1145.[13]孔家豪,张关龙,许淑梅,等.准噶尔盆地侏罗纪车莫古隆起的发育阶段及其对沉积体系的制约[J /O L ].中国地质:1-23[2023-04-05].h t t ps ://k n s .c n k i .n e t /k c m s /d e t a i l /11.1167.P .20220621.1150.010.K O N GJH ,Z H A N G GL ,X USM ,e t a l .T h e d e v e l o p m e n t s t a g e s o f t h e J u n g g a r B a s i n J u r a s s i c c h e -m o g uu p l i f t a n d i t s c o n s t r a i n t s o n s e d i m e n t a r y s y s t e m s [J /O L ].C h i n a g e o l o g y .h t t ps ://k n s .c n k i .n e t /k c m s /d e t a i l /11.1167.P .20220621.1150.010.[14]徐文礼,刘冉,文华国,等.准噶尔盆地阜北地区下侏罗统三工河组二段成岩作用及成岩相[J ].地质通报,2017,36(4):555-564.X U W L ,L I UR ,W E N H G ,e t a l .D i a g e n e s i s a n d d i a g e n e t i c f a c i e s o f t h e s e c o n d s e c t i o n o f t h e L o w e r J u r a s s i c S a n g o n gh e F o r m a t i o n i n t h eF u b e i a r e a o f t h e J u n g g a rB a s i n [J ].G e o l o gi c a l B u l l e t i n ,2017,36(4):555-564.[15]杨川,冯鑫,李啸,等.准噶尔盆地前哨地区三工河组二段沉积特征及有利储层预测[J ].东北石油大学学报,2022,46(5):1-13,143.Y A N GC ,F E N G X ,L IX ,e ta l .S e d i m e n t a r y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a n d p r e d i c t i o no f f a v o r a b l er e s e r v o i ro f t h e m e m b e r2o fS a n g o n gh e F o r m a t i o n i n t h eQ i a n s h a oA r e a ,J u n g g a rB a s i n [J ].J o u r n a l o fN o r t h e a s t P e t r o l e u m U n i v e r s i t y,2022,46(5):1-13,143.[16]Y A OZQ ,L I SL ,Y UX H ,e t a l .E f f e c t s o f t h e i n t e r a c t i o n o f t e c t o n i c s ,e u s t a s y ,c l i m a t e ,a n dm i n e r a l s o n t h e s e d i m e n t a r y ev o l u t i o n o f e a r l y -M i d d l e J u r a s s i c i n t h eH o n g s h a n z u i r e g i o n i n J u n g g a r B a s i n [J ].J o u r n a l o f P e t r o l e u mS c i e n c e a n dE n g i n e e r i n g,2021,196:107967.[17]李相博,卫平生,刘化清,等.浅谈沉积物重力流分类与深水沉积模式[J ].地质论评,2013,59(4):607-614.L IXB ,W E I PS ,L I U H Q ,e t a l .D i s c u s s i o no n t h e c l a s s i f i c a t i o no f s e d i m e n t g r a v i t y f l o wa n d t h e d e e p -w a t e r s e d i m e n t a r y mo d e l [J ].G e o l o gi c a lR e v i e w ,2013,59(4):607-614.[18]肖子洋,黄传炎,谢通,等.砂质碎屑流典型特征及识别标志[J ].特种油气藏,2016,23(2):45-49,153.X I A OZY ,HU A N GCY ,X I ET ,e t a l .T y p i c a l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a n d i d e n t i f i c a t i o nm a r k s o f s a n d y d e b r i s f l o w [J ].S pe c i a lO i l&G a s R e s e r v o i r s ,2016,23(2):45-49,153.[19]刘忠保,罗顺社,何幼斌,等.缓坡浅水辫状河三角洲沉积模拟实验研究[J ].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2011,9(6):9-14.L I UZB ,L U OSS ,H EYB ,e t a l .S t u d y o n s e d i m e n t a t i o n s i m u l a t i o n e x p e r i m e n t o f g e n t l e -s l o pe s h a l l o wb r a i d e d r i v e r d e l t a [J ].J o u r n a l of W a t e rR e s o u r c e s a n dA r c h i t e c t u r a l E ng i n e e r i n g,2011,9(6):9-14.[20]胡光明,邓儒风,唐友军,等.古地貌与古气候对扇三角洲中粗碎屑沉积的影响研究:基于准噶尔盆地中拐地区上乌尔禾组的沉积物理模拟对比实验[J ].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3,20(3):12-22.HU G M ,D E N G R F ,T A N G YJ ,e ta l .I n f l u e n c eo f p a l a e o g e o m o r p h o l o g y a n d p a l e o c l i m a t eo nc o a r s ec l a s t i cd e p o s i t i o ni nf a nd e l t a :C o m p a r i s o n e x p e r i m e n t o f d e p o s i t i o n p h y s i c a l s i m u l a t i o nb a s e d o nU p p e rW u e r h eF o r m a t i o n i nZ h o n g g u a i a r e a o f J u n g ga r B a s i n [J ].J o u r n a l o fY a n g t z eU n i v e r s i t y (N a t u r a l S c i e n c eE d i t i o n ),2023,20(3):12-22.[编辑] 赵宏敏㊃9㊃第21卷第1期张春生等:辫状河三角洲砂体沉积模拟实验研究:以沙湾凹陷三工河组为例。

吐哈盆地下侏罗统八道湾组页岩气成藏条件分析

吐哈盆地下侏罗统八道湾组页岩气成藏条件分析

吐哈盆地下侏罗统八道湾组页岩气成藏条件分析李靖【摘要】吐哈盆地下侏罗统八道湾组是该盆地重要的煤炭资源产出的层位.该时期内不仅煤层发育,泥/页岩、碳质泥岩以及暗色泥岩等有利于页岩气生成的岩性也大面积发育.八道湾组泥页岩发育,最大厚度达到200m,泥岩的有机碳含量均值达到了1.85%,干酪根类型以Ⅲ型为主,有机质成熟度已经达到了大量生气的阶段,岩石的石英含量较高,有利于后期开发的实施.按照各项条件的约束,圈定托克逊、吐鲁番、七泉湖一带为煤系页岩气远景区.为本区内页岩气的进一步勘探开发提供基础资料和科学依据.【期刊名称】《化工矿产地质》【年(卷),期】2014(036)003【总页数】7页(P145-151)【关键词】吐哈盆地;八道湾组;煤系页岩气;地球化学特征;远景区【作者】李靖【作者单位】中化地质矿山总局化工地质调查总院,北京10001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18.13中国是能源消费大国,能源需求量与日俱增,常规能源的能源形势日趋紧张,因此寻求可以替代常规天燃气且储量相对丰富的非常规资源,才是缓解当前问题的当务之急。

随着页岩气在全球油气资源领域异军突起【1】,加快页岩气勘探开发步伐,已经成为世界主要页岩气资源大国和地区的共同选择。

我国北方地区煤系普遍发育,并且煤系中发育大套厚度很大的暗色泥页岩,碳质泥岩、暗色泥岩等,所以含煤岩系中具有页岩气发育的良好的地质条件。

立足国内,加快国内页岩气勘探开发【2】,对于改变中国油气资源格局,甚至改变整个能源消费结构,缓解能源短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减少碳排放,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3,4】。

1 区域地质及盆地发育概况吐哈盆地位于新疆东部,东西长660km,南北宽60~100km,总面积为53500km2,有效勘探面积35 000km2。

盆地内部煤炭、石油。

天然气均资源丰富。

吐哈盆地在褶皱基底上沉积了厚达近万米的二叠系—第四系,盆地煤系侏罗系是一套分布广、发育较齐全的一套沉积地层,该套沉积岩层主要为河湖相的碎屑岩和河沼及泥沼相煤系建造,总厚度约 4000 m,自下而上分为下侏罗统八道湾组、三工河组,中侏罗统西山窑组、三间房组、七克台组及上侏罗统齐古组、喀拉扎组【5,6】。

吐鲁番—哈密盆地的辫状河三角洲

吐鲁番—哈密盆地的辫状河三角洲

吐鲁番—哈密盆地的辫状河三角洲
李文厚;柳益群
【期刊名称】《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年(卷),期】1996(026)001
【摘要】论述了吐鲁番-哈密盆地辫状河三角洲的沉积特征及孔隙类型。

认为辫状河三角洲是辫状河进积到滨浅湖而成的粗粒三角洲,其水上部分为辫状平原,主要由辫状河道组成,水下部分主要为水下分流河道,二者呈互层叠置,其骨架主要为河道砂体;辫状河三角洲由于其储集体分选较好,粒度较粗,泥质含量较低,各个岩相侧向连续性较好而具有极大的油气储集潜力,是今后油气勘探不可忽视的相带。

【总页数】5页(P69-73)
【作者】李文厚;柳益群
【作者单位】不详;不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618.130.2
【相关文献】
1.叠合盆地的热演化史与油气生成--以吐鲁番-哈密盆地南部构造带为例 [J], 冯乔;柳益群;张小莉;周立发;郝建荣
2.吐鲁番—哈密盆地的两种粗碎屑三角洲 [J], 李文厚;袁明生
3.新疆吐鲁番-哈密盆地北部下二叠统伊尔稀土组的沉积征与盆地演化 [J], 徐加林;刘燕学;柳永清;旷红伟;彭楠;许欢;陈军;杜冬霞;刘海
4.试论吐鲁番--哈密盆地为剪切-背驮型盆地 [J], 葛肖虹;王锡魁;昝淑芹;董清水;柳平
5.辫状河三角洲砂体叠置演化规律及其在调整井实施中的应用
——以珠江口盆地陆丰凹陷A油田恩平组为例 [J], 李威;居字龙;朱义东;衡立群;刘振;王要森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吐哈盆地红台地区辫状河三角洲砂岩储层微观特征

吐哈盆地红台地区辫状河三角洲砂岩储层微观特征

吐哈盆地红 台地区辫状河三角洲砂岩储层微观特征
任 怀 强 ,刘金 华 ,杨少 春 何 勇 ,李 洪 湖 , , 戴 磊
( . 国石 油 大 学 资 源 与信 息 学 院 , 东 东 营 27 6 ; . 1中 山 50 1 2 中石 油吐 哈 油 田分 公 司 勘探 开 发研 究 院 , 疆 哈 密 89 0 ; 新 3 09 3 中石 化 胜 利 油 田分 公 司 胜 利 采 油 厂 , 东 东营 2 75 ) . 山 5 0 1
20 0 8年 第 3 2卷 第 5期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 (自然科 学版)
Ju n l fC iaUnv ri fP t lu o ra hn iest o er e m o y o
Vo _ No 5 I32 .
0c . 0 8 t2 0
文 章编 号 :6 35 0 (0 8 0 -0 20 17 - 5 20 ) 50 1-6 0 -
sr cu e wa ls i e n of e kn so —E.a d t e p r t cu e fal h p s r v la e .T e r s l h w ta tu tr sc a s d it v id f i f i A n h o esr t r so l t et e ee au t d h e ut s o h t u y we s te c mp st n t r y a d te t tr l t r yo er a c mp n n r w i i r a n ei tr t il traso h o o i o a mau i n h e u a u t f t tl o o e tae l n t sa e ,a d t ne si a e l f i l t x ma i d i o h h t ma i d t t l o o e tae ca t x ma e a n a b n t e n .An h i oo y i h s a e s fl s ah c l h c ae i er a mp n n r ly mar t r l d c r o ae c me t i c i i a d t e l h lg n t i ra i ed p ti i i r nt t t e a d l h r nt .T e d a e e i ma ny i cu e o a t n,c me tt n a d me a o tss i ou in a d s l t n n i a e i t e h ig n ss i l n l d s c mp c i o e n ai ts mao i ,d s l t n ou i .T e o n s o o h d f r t n o u t e ga n,c r o ae c me t e o d r rgn q a t ,c r o ae a en t n a d c IO in a e te c mmo e oma i fd ci r i o l a b n t e n ,s c n a y oi i u r z a b n t h r ai n OT SO r h o o n

吐_哈盆地台北凹陷温吉桑辫状河三角洲与油气聚集

吐_哈盆地台北凹陷温吉桑辫状河三角洲与油气聚集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第18卷第3期O IL&GAS GEOLOG Y1997年9月吐哈盆地台北凹陷温吉桑辫状河三角洲与油气聚集李文厚(西北大学地质系,西安710069)温吉桑辫状河三角洲由辫状河三角洲平原、辫状河三角洲前缘和辫状河前三角洲构成,主要沉积特征是:(1)缺失曲流河等陆上环境,是一个相带发育不完整的沉积体系;(2)沉积物粒度相对较粗,结构及矿物成熟度较低;(3)前缘水下分流河道沉积发育,常反复叠置成巨厚层;(4)前缘通常形成在距高地不远的湖盆边缘。

辫状河三角洲的形成演化主要受湖盆边界类型、距湖盆距离和古气候的制约,中侏罗世时,辫状河道沿倾向逐渐向湖盆进积和横向迁移,从而形成规模较大的席状砂体。

中、下侏罗统是重要的生烃层系,中侏罗统辫状河三角洲水下分流河道是主要的储油层段,上侏罗统棕红色泥岩是良好的区域性盖层,它们构成了一套完整的生储盖组合。

关键词台北凹陷温吉桑辫状河三角洲沉积特征水下分流河道生储盖组合作者简介李文厚男48岁副教授沉积学台北凹陷是吐鲁番哈密盆地北部坳陷的一个最大的凹陷,面积约9600km2。

凹陷内侏罗系发育齐全,特别是中侏罗统自下而上发育的西山窑组、三间房组和七克台组,是重要的油气储集层。

凹陷中南部的温吉桑、米登、鄯善、丘陵和丘东等油田或含油气构造是盆地内储量规模最大,油气最为富集的地区,发育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体系。

1沉积特征111辫状河三角洲平原辫状河三角洲平原主要分布于七克台断裂以南的广大地区,岩性为浅灰色、灰绿色砾状砂岩、含砾砂岩与灰色、灰绿色粉砂质泥岩不等厚互层。

温吉桑辫状河三角洲泛滥平原微相的灰色、灰绿色粉砂质泥岩与河道砂坝微相中的浅灰色、灰绿色砾状砂岩、含砾砂岩在垂向上构成下粗上细的正韵律,韵律厚度8~24m,上部泥质单元厚度小于下部砂、砾岩单元厚度。

沉积构造发育,序列上部粉砂质泥岩中可见水平层理、沙纹交错层理,序列下部砾状砂岩、含砾砂岩中具大型板状、槽状交错层及平行层理,基底冲刷面之上常含滞留沉积物[1]。

吐哈盆地台北西部中侏罗统三间房—七克台组沉积相特征

吐哈盆地台北西部中侏罗统三间房—七克台组沉积相特征

吐哈盆地台北西部中侏罗统三间房—七克台组沉积相特征完颜容;杨占龙;魏立花;黄云峰;郭精义;李再光【期刊名称】《天然气地球科学》【年(卷),期】2006(17)5【摘要】对吐哈盆地台北西部主要勘探目的层系中侏罗统三间房—七克台组沉积相类型与特征、沉积相模式及沉积演化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三间房组—七克台组主要发育辫状河三角洲和湖泊2种沉积相类型,并存在5种微相组合模式;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体系主要发育在盆地短轴方向凹陷西部的湖岸缓坡带,主要微相是水下分支河道、河口坝、席状砂、滩砂、泥滩等;从中侏罗统三间房期至七克台期,研究区整体表现出湖域逐渐扩大、湖水变深的过程并发育了呈下粗上细旋回的三角洲—滨浅湖沉积体系。

还探讨了沉积相带与油气聚集的关系,认为三角洲前缘的水下分支河道、河口坝及前缘席状砂等沉积微相是研究区较好的油气聚集场所,是今后油气勘探开发的主要方向。

【总页数】5页(P693-697)【关键词】沉积相;沉积演化;油气;三间房组;七克台组;吐哈盆地【作者】完颜容;杨占龙;魏立花;黄云峰;郭精义;李再光【作者单位】成都理工大学沉积地质研究院;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西北分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22.2【相关文献】1.吐哈盆地巴喀气田下侏罗统八道湾组沉积相研究 [J], 张鑫;彭立才;徐丽萍2.吐哈盆地台北凹陷中株罗统三间房组孢粉组合 [J], 吉利明;王发泰3.基于GIS的吐哈盆地大南湖地区中侏罗统西山窑组沉积相恢复 [J], 姚春玲;蔡煜琦;赵永安;张文明4.吐哈盆地台北凹陷下侏罗统储层特征及影响因素 [J], 王少霞;陈昶旭;司学强;王鑫;杨文战;时国新5.深层碎屑岩储层次生高孔带发育特征及成因——以吐哈盆地台北凹陷下侏罗统为例 [J], 郝爱胜;陈旋;康积伦;史艳军;李剑;国建英;冉启贵;张华;齐雪宁;吴浩;贾雪丽;黄蝶芳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吐哈盆地石油地质条件、资源潜力及勘探方向

吐哈盆地石油地质条件、资源潜力及勘探方向

吐哈盆地石油地质条件、资源潜力及勘探方向苟红光;张品;佘家朝;王志勇;林霖;张亦婷【摘要】通过对吐哈盆地生储盖组合配置、成藏模式等石油地质条件的综合研究,认为吐哈盆地主要发育侏罗系西山窑组、八道湾组煤系烃源岩,以及二叠系桃东沟群湖相烃源岩,这2套烃源岩生油强度较大的地区均位于台北凹陷主体沉降区,具备形成大油田的烃源基础.盆地主要发育侏罗系、三叠系和二叠系等3套储层,侏罗系储层主要为辫状河三角洲分流河道粗砂岩,二叠系梧桐沟组、三叠系克拉玛依组储层主要为扇三角洲、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的细砂岩、砂砾岩.侏罗系主要有正向分异、逆向分异、垂向分异及混合型等4种成藏模式;二叠系为侧向长距离运聚-古斜坡成藏模式;三叠系为源内垂向运聚-自生自储油气成藏模式.采用类比法、统计法、成因法及特尔菲加权法综合得到吐哈盆地常规石油地质资源量为10.09×108 t,剩余资源量为6.07×108 t.通过地质评价、原油剩余资源量和剩余资源丰度的分布预测,提出了鄯善弧形带、鲁克沁—红连带、西部弧形带3个勘探方向及有利目标区.【期刊名称】《海相油气地质》【年(卷),期】2019(024)002【总页数】12页(P85-96)【关键词】地质条件;资源潜力;勘探方向;石油;吐哈盆地【作者】苟红光;张品;佘家朝;王志勇;林霖;张亦婷【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石油工程学院;中国石油吐哈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中国石油吐哈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中国石油吐哈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中国石油吐哈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中国石油吐哈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中国石油吐哈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550 前言经过60多年的勘探,吐哈盆地发现了2套含油气系统,分别为以侏罗系水西沟群为烃源岩的上含油气系统和以二叠系桃东沟群为烃源岩的下含油气系统,揭示了以石炭系为烃源岩的潜在含油气系统。

吐哈盆地南部井下三叠系对比

吐哈盆地南部井下三叠系对比

吐哈盆地南部井下三叠系对比王玉山;许昌杰;黄卫东;牛仁杰;王天鹏;赵生斌;倪联斌【摘要】三叠系是吐哈盆地油气勘探的重要层系,1996年以来将鲁克沁三叠系油层改归中三叠统克拉玛依组.以陆相盆地构造和气候的周期性变化控制层序地层为立足点,结合地震和钻、测井信息,分析了区域地层横向变化规律,探讨了地层测井响应的内在机理.认为,小泉沟群内部区域性的不整合是划分中、上三叠统的自然界线,再次将鲁克沁三叠系油层时代还原为晚三叠世.【期刊名称】《新疆石油地质》【年(卷),期】2004(025)006【总页数】4页(P624-627)【关键词】吐哈盆地;三叠系;地层对比;自然电位;电阻率【作者】王玉山;许昌杰;黄卫东;牛仁杰;王天鹏;赵生斌;倪联斌【作者单位】江汉石油学院,湖北,荆州,434102;中国石化,江汉油田采油厂,湖北,潜江,433124;中国石油,吐哈油田分公司,新疆,哈密,839009;中国石油,吐哈油田分公司,新疆,哈密,839009;中国石油,吐哈油田分公司,新疆,哈密,839009;中国石油,吐哈油田分公司,新疆,哈密,839009;中国石油,吐哈油田分公司,新疆,哈密,83900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11.3本研究区三叠系露头仅见于吐哈盆地西端鱼尔沟一带,且出露不全,井下三叠系地层划分对比,主要参考盆地北缘以桃树园为代表的露头剖面,依据岩性、沉积旋回和孢粉组合确定。

吐哈盆地三叠系广泛出露于盆地博格达山南麓和盆地西部,岩性特征明显,旋回性强,古生物化石丰富。

桃树园剖面地层发育齐全,二叠系、三叠系和侏罗系连续沉积,研究程度较高。

上覆地层:水西沟群八道湾组(J1b),底部为一套厚约20 m的灰白色石英砾岩夹粉砂岩,生物界线距八道湾组底30.95m[1].小泉沟群(T2-3xq)(1)郝家沟组(T3h):黄灰色、深灰色泥岩夹砂岩,局部夹煤线、菱铁矿结核及叠锥灰岩薄层,底部为厚层状灰黄色砾岩夹深灰色砂质泥岩。

辫状河储层内部构型研究与应用

辫状河储层内部构型研究与应用

t e r i n j e c t i o n d e v e l o p me n t b e c o me o i l f i e l d d e v e l o p me n t i s a k i n d o f i mp o r t a n t me a n s , t h e s i t u a t i o n o f ma j o r
有 些心 滩不 被 淹 没 , 有 些 被淹 没 的 可能 被水 流 斜切
而过, 其上 形 成新 的水 道 , 即滩 内水道 。这样 到下一
次 枯水 位 时就 会 看 到辫 状水 道 的分 布 面 目全 非 , 有 的辫 状 水道 作 了大 幅度 的迁 移 口 ] 。本 文 首先从辫 状 河剖 面特 征 分 析人 手 , 通 过 对辫 状 河储 层 内部 结
法, 提 高 油层 动 用程 度 。
关 键词 : 辫状 河沉积 , 内部构 型 ; 储层 非 均质性 ; 隔 夹层 ; 井一震 结合
中图分类 号 : P6 1 8 . 1 3 0 . 2
文 献标 识码 : A
文章 编号 : 1 o 0 6 —7 9 8 1 ( 2 0 1 3 ) 1 3 一O 1 4 5 —0 5 面 最深点 的 连线 ) , 形 成水 下浅 滩 。 洪峰 过后 , 许 多浅 滩 出露水 面 , 成 为心 滩 ; 心滩 之 间是 多股 的河道 ( 辫
( No . 7 Oi l P r o d u c t i o n P l a n t o f Da q i n g O i l f i e l d C o mp a n y L t d . , Da q i n g He i l o n g j i a n g 1 6 3 0 0 0 C h i n a )

吐—哈盆地台北凹陷温吉桑辫状河三角洲与油气聚集

吐—哈盆地台北凹陷温吉桑辫状河三角洲与油气聚集

吐—哈盆地台北凹陷温吉桑辫状河三角洲与油气聚集
李文厚
【期刊名称】《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年(卷),期】1997(018)003
【摘要】温吉弱状河三角由辫状河三角洲平原,立状河三角洲前缘和辫状河前三角洲构成,主要沉积特征是:(1)缺失曲流河等陆上环境,是一个相带发育不完整的沉积体系;(2)沉积物粒度相对较粗,结构及矿物成熟度较低;(3)前缘水下分流河道沉积发育,常反复叠置成巨厚层;(4)前缘通常形成在距离地不远的湖盆边缘。

【总页数】5页(P231-235)
【作者】李文厚
【作者单位】西北大学地质系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618.130.1
【相关文献】
1.台北凹陷(柯柯亚、温吉桑)致密砂岩油气储层特征控制因素分析 [J], 金子皓
2.吐—哈盆地温吉桑现代水文地质条件与油气聚集 [J], 冯乔
3.台北凹陷温吉桑-温南地区滚动勘探开发潜力及技术对策 [J], 桑廷义;罗权生;李道阳;成进湖;陈旋
4.吐哈盆地丘东-温吉桑聚集带油气成藏机理及模式 [J], 梁世君;李华明;梁浩;王志

5.台北凹陷中侏罗统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体系与油气的关系 [J], 李文厚;袁明生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吐哈盆地北部山前带下侏罗统储集层特征研究

吐哈盆地北部山前带下侏罗统储集层特征研究
区域 横 向对 比 ,目的层 地层厚 度 和岩性 变化稳 定 。

2 储 层 岩 石 学 特征 与成 岩 作 用
2 1 岩 矿 特 征 .
据 K1 9井 、K2 0井 等 薄 片 资料 统 计 ,该 区 下 侏 罗 统 砂 岩 类 储 层 石 英 含 量 一 般 为 2 . 26


4 ・ 8
石油天然气学报 ( 汉石油学院学报) 江
21 0 0年 8 月
侏 罗统七 克 台组 (z ) J q 、三 间房组 (。 ) Js 、水西 沟群 西山 窑组 ( ) Jx ,下 侏 罗 统 三工 河 组 ( ) 和八 道 Js
湾组 ( b J )等地层 。主要 目的层之 一 的 JS 性为 薄层 或 块状 细 砂岩 与灰 色泥 岩 和煤 层 互 层发 育 ;Jb 。岩 顶部 为浅灰 色泥 岩与煤 层互 层 , 中下部 为 浅 灰 色厚 层 中砂岩 、细砂 岩 与 灰 色 泥岩 互 层 ,夹 薄煤 层
砂 岩气 的形成机 理和勘 探具 有重要 的现 实意 义 。
1 七泉湖 构造带; 一 2 恰勒坎构造带; 一 3 一北部山前带; 4 葡北 构造 带 ; 一 5 一雁木 西 南 胜 前 泉 构造带 ; 6 一火焰 山构造带 ; 7胜 北 构造 带 ; 一 8 红连 构造 带 ; 一 9 鲁 克沁 构造 带 ; 一 1 一 克 台构造 带 ; 0七 l一 1 柯柯亚. 丘陵构造带; l 一 吉 桑构造 带 ; 2温 1一 3 疙瘩台. 红台构造带
石 油 天 然 气 学 报 ( 汉 石 油 学 院 学 报 ) 21 年 8 江 00 月 第3卷 第4 2 期 J unl f ia dG s eh ooy (.P ) A g2 1 V 1 2 N . ora o l n a cn l O T g JJ I u.00 o 3 o4 .

吐哈油田2、3井区沉积微相和储层地质模型研究

吐哈油田2、3井区沉积微相和储层地质模型研究

吐哈油田2、3井区沉积微相和储层地质模型研究
姜洪松; 吴俊刚
【期刊名称】《《内蒙古石油化工》》
【年(卷),期】2007(033)005
【摘要】在岩心观察的基础上,从单井沉积相的分析入手,并结合钻井岩性剖面、沉积构造和电性特征等大量地质资料,详细分析了吐哈油田2、3井区三叠系的沉积相类型、特征及其展布;认为该区发育一套湖进式扇三角洲沉积体系。

扇三角洲层序完整,扇三角洲平原亚相,主要包括辫状分支河道,河道侧缘和分支间湾微相;扇三角洲前缘亚相,主要包括水下分支河道、河道侧缘边滩及分支河道间湾三个微相;前扇三角洲亚相主要由深灰色泥岩构成。

【总页数】2页(P211-212)
【作者】姜洪松; 吴俊刚
【作者单位】长江大学石油工程学院湖北荆州434023;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石油工程系湖北武汉430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618.130.2
【相关文献】
1.元城油田庆64井区延101储层沉积微相与非均质性研究 [J], 唐永;张春生;汤大可
2.百口泉油田百21井区夏一段冲积扇储层沉积微相分析 [J], 白振华;张源智;刘玉
梅;马行陟;江晓晖
3.密井网区井震结合进行沉积微相研究及储层预测方法探讨——以大庆杏树岗油田杏56区为例 [J], 苏燕;杨愈;白振华;王彦辉
4.基于水动力能量分析确定有利沉积微相带分布研究--以下寺湾油田研究区延9储层沉积微相划分为例 [J], 李伟峰;王艳;苏丹丹;余海棠;姬万荣
5.华池油田H152井区延长组长33油层沉积微相及储层特征研究 [J], 马春林;苏春娥;罗必林;杨莎莎;李潇;白优;王振;郭絮;庞玉东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毕建 福 刘 金 华 1 杨 艳 葛 政俊 姚 富来 t , 2
(. 苏油 田分 公 司 地 质科 学 研 究 院 , 苏 扬 州 2 5 6 ;. 苏 油 田分 公 司 博 士后 流 动 站 , 苏 扬 州 2 5 6 ) 1江 江 2 2 12江 江 2 2 1
基 金 项 目: 中国石 油天 然 气股 份 有 限公 司科技 风 险创 新 基金 项 目“ 气储 层 裂缝 及 其 有 效 性预 测 技 术 ’ 0 0 1 1 8 油 ’ 65 卜 — ) (
摘 要 通 过对 研 究 区 内 1 1口探 井的 岩 心进 行 观 察 分析 , 结合 粒 度 特征 、 井 电性 特 征及 地 震 属 性 等相 关资 料 . 为研 究 测 认 区主 要 发 育 2种 沉 积 相 : 辫状 河三 角洲和 滨 浅 湖 。三 间房 组 底部 的红 色泥岩 段 主 要 发 育 滨 浅湖 相 ; 三 间房 组 S 砂 层 组到 从
Ja guOi e o a y SNOP in s l l C mp n , I i fd EC a gh u25 6 , hn ) Y n zo 2 2 1 C ia
Ab ta t h o g h o e a ay i o e p oa in wel i e e r h a e ,c mb n d w t h td f s e c aa t r t s sr c :T r u h t e c r n l ss f 1 x l rt l n r s a c ra o i e i t e su y o i h rc e si 1 o s h z i c
七 克 台组 的 中下 部 均发 育 辫 状 河 三 角洲 相 。 三 间房 组 S一 S 砂 层 组 和七 克 台组 Q, Q 砂 层组 辫 状 河 三 角 洲平 原 3相 和 在 , 一 1 , P -
前 缘 亚 相详 细研 究 的基 础 上 , 立 了适 合 工 区的辫 状 河 三 角 洲沉 积 相 模 式 , 原 亚相 进 一 步 划分 出辫 状 河道 、 建 平 河漫 滩 、 心滩 和 河漫 沼 泽 4种 沉 积微 相 ; 坝 3种 微 相 前 水 河




田 21 0 0年 1 1月
72 0
第 1 第 6期 7卷
F L— L C I AU T B O K O L& G SF E D A IL
文 章编 号 :0 5 80 0 0 0 — 0 —4 10 — 9 7 2 1 )6 7 2 0 f
吐 哈盆 地 红 台地 区辫 状 河 三角 洲 沉积体 系研 究
Bi inu L uJn u Ya gY n Ge e ga Ya ua a f i ih a’ J n a njn Zh oF li
(. oo yR sa c s t t, in s l e o a y S NOP 1 Ge lg e e r hI t u e Ja g uOi l C mp n , I n i i f d EC, a g h u2 5 6 , h n ; . bl o tDo t r l n e f Y n z o 2 2 1 C i a 2Mo i P s e - co a t r Ce o
关 键 词 辫 状 河 三 角 洲 ; 沉积 体 系 : 中侏 罗统 : 台地 区 : 哈 盆 地 红 吐
中图分 类号 : El 13 T 2. 文 献标 志 码 : A
D e sto ls s e fbr i e i e la i o g a r a o po ii na y t m o a d d r v rdet n H n t i e fTuh sn A a Ba i
baddr e dl eeoe o eS n so S n af gFr ao id n w r a f ie i o t n O e r e i r e advl df m t 4 a d f aj na om t nt md l adl e p ro k t r i . nt i v t p r h s i n i o e o t Q a F mao h
s a o k . h h r—h l w Ik c s e e p di e e d t e et no eb t m o aj n n oma o n e h l w l e T esoe s a o ef i v l e t dmu s n c o f h ot f ni f gF r t na dt l a l a aed o nh r o s i t o S aa i h

e e t c c a a t r t s s imi t b t, t sb l v dt a e ea et ot p so e i n a yf ce : r i e i e e t n h r — l cr h rc e i i , e s c at u e i i ei e t h r r w y e f d me t r i s b ad d rv r l a d s oe i sc i r e h t s a d a
b sso ealdrs ac f h rie v r et li u fce n rn u fce h 1S a d f a ja fn omain ai f ti e erho ebad df e l pans ba isa dfo t ba isi teS- sn so ntna gF r t d e t i d a s n S 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