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阳初与梁漱溟乡村教育思想之比较及对新农村教育的启示窗体顶端

合集下载

乡村教育思想比较及启示———基于梁漱溟与晏阳初的思想视角

乡村教育思想比较及启示———基于梁漱溟与晏阳初的思想视角

乡村教育思想比较及启示———基于梁漱溟与晏阳初的思想视角石梦琪(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山东 青岛 266580)[摘 要]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乡村建设运动应运而生。

梁漱溟与晏阳初两人的乡村教育思想有许多共同之处,但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通过对两人乡村教育思想的比较,总结出了教育目标要适合农村及农民自身发展的需求,学者应深入农村调查,探索适合农村发展教育模式的经验与教训。

[关键词]梁漱溟;晏阳初;乡村教育思想;比较;启示[DOI]10 13939/j cnki zgsc 2017 11 2521 梁漱溟与晏阳初乡村教育思想的相同点1 1 相同的思想出发点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的中国处于内忧外患之中,外有帝国主义的侵略,内有国民党的独裁统治,人民生活苦不堪言。

频繁的战乱和自然灾害更使得广大农民在生死线上苦苦挣扎。

以梁漱溟和晏阳初为代表的乡村教育家认识到从西方搬来的以城市为中心的现代教育模式在中国农村的尝试是失败的,西方教育制度不能被农民普遍接受,只有建立一种适合我国农村实际情况的教育体系才能解决中国农村教育的诸多弊端。

他们都认为中国问题的实质不是经济和政治问题,而是文化和教育问题。

[1]他们以复兴中华民族为己任,试图通过乡村教育的方式来改变农村贫困落后的面貌。

1 2 相同的结局随着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战争的爆发,梁漱溟、晏阳初领导的乡村教育实践运动被迫中止,并没有达到通过教育救国救民、振兴中华的目的。

梁漱溟和晏阳初思想的本质是教育救国。

他们作为教育救国者,虽然认识到文化教育的重要性,但是他们并未认清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也没有找到中国近代落后的根源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束缚了社会的发展,而是把中国的问题片面地归结于教育上,寄希望于教育来救国,这注定只是一种美好的愿望,无法实现。

2 梁漱溟与晏阳初乡村教育思想的不同点2 1 理论基础不同梁漱溟的乡村教育理念源于他的中西结合,即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发展与西方文明的融合。

晏阳初教育理念对今天的启示

晏阳初教育理念对今天的启示

晏阳初平民教育对今天农村建设的启示晏阳初先生是20世纪为中国乃至全世界的平民教育、乡村教育做出伟大贡献的杰出教育家,留学归来后他创立了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并在全国范围内发起了平民教育运动,本人亦前往河北定县等地进行乡村建设实验,在这些实践过程中总结出丰富而精辟的平民教育思想,被誉为中国平民教育的先驱。

到了日趋现代化今天,乡村的“沦陷”却愈发严重,平民教育亦不见起色,很难不让人想起上个世纪晏阳初先生为乡村建设所做出的贡献,故我希望从我所阅读过和了解到的晏阳初先生的一些资料谈谈晏阳初教育理念对当今社会的启示,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增加我对晏阳初教育理念的认识和理解,完善自己的知识和思维体系。

下面我将分别就晏阳初教育思想的内容、启示和总结进行阐述。

一:晏阳初教育思想的内容晏阳初先生在其艰辛的实践过程中总结出了丰富的教育思想,其中又以“三个方式”、“四大教育”、“五个结合”等思想为主,下面我将根据自己的理解就这几个方面阐述这些思想。

1.四大教育四大教育是晏阳初教育体系最为关键的一环。

经过在河北定县长期的调查研究,他认为,中国农村问题虽然千头万绪,却大致可以用“愚、贫、弱、私”这四大疾病来描述中国农民的普遍问题。

针对这四大疾病,晏先生又提出了四大教育来对中国农民进行治疗。

⑴以文艺教育攻“愚”,培养平民的知识力在清末民初的社会背景下,中国绝大多数农民目不识丁,不仅缺乏知识,也缺乏学习的欲望和能力。

知识是农民适应愈发复杂的社会生活、成为社会公民不可或缺的要素之一,为了解决中国农民的“愚”,晏阳初提出了以文艺教育攻“愚”,其主要措施有:用《平民千字课》教育农民,扫除他们中的文盲,使他们掌握识字的工具,通过文学艺术教育,使平民能应用识字工具,丰富其文化生活。

⑵以生计教育攻“贫”,培养生产力;在缺乏知识的同时,中国农民们也多处于极度贫困的境地,生活艰难。

解决该问题,只有向农民们普及科学知识和技能,使其具备科学头脑,才能解决生计困难,提高农村的生产力水平。

晏阳初平民教育思想【晏阳初的平民教育思想对当前农民工教育问题的启示】

晏阳初平民教育思想【晏阳初的平民教育思想对当前农民工教育问题的启示】

晏阳初平民教育思想【晏阳初的平民教育思想对当前农民工教育问题的启示】晏阳初是现代中国平民教育运动的倡导者和实践者,被誉为“平民教育之父”。

他在长期的乡村建设实践中形成了基于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平民教育思想理论。

在当前,城市化是中国现代化的重要内容,而农民向市民的转化是中国城市化战略的应有之义。

农民工的市民化是农民市民化进程的一个特殊的阶段。

考察当代中国农民工群体,可以发现他们仅仅是实现了地域和职业的转换,但在身份认同、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的转换上处于严重滞后的状态,要实现农民工向市民的成功转化,除了制度安排、体制障碍、社会环境等因素外,农民工自身素质提高也是实现农民工市民化的重要因素。

在“农民”与“市民”两个群体的属性差异上,科学文化素质的差异表现最为强烈,也是农民工市民化首先面临的挑战,只有当农民工的综合素质提高以后,才会逐步带来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的改变,并不断适应市民化的内在要求。

而教育是提高农民工自身素质,实现其在社会阶层的向上流动的关键。

因此,在当前深入考察和研究晏阳初的平民教育思想,对于农民工通过教育实现市民化转化,推进我国城市化进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晏阳初平民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晏阳初将儒家的民本教育思想和西方民主教育思想融为一体,赋予了“民为邦本,本固邦宁”这一古训新的时代内涵,提出了“国家之盛衰,以平民知识为新”,“除文盲,作新民”的平民教育宗旨。

针对当时中国农村存在的“愚、贫、弱、私”的四大弱点,晏阳初从自己的教育救国理想出发,开具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处方。

1.文艺教育。

包括文字教育和艺术教育。

目的在于发扬脑矿中的“知识力”以“救愚”。

它是平民获求知识,丰富精神世界的有效工具,为他们更多地了解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活,感受知识和信息的力量提供可能。

2.卫生教育。

目的在于“防病治病”,培养“健康力”以“攻弱”。

晏阳初主张“普及卫生知识,训练卫生习惯,用公共的卫生力量谋公共的卫生,以提高其健康的生活,使人人成为健康的国民”。

梁漱溟乡村教育思想对乡村教师发展的启示

梁漱溟乡村教育思想对乡村教师发展的启示

梁漱溟乡村教育思想对乡村教师发展的启示作者:胡军哲来源:《中学教学参考·文综版》2020年第01期[摘; ;要]与我国提出的乡村教育目标及乡村振兴战略相比,目前的乡村教育仍然任重道远。

乡村教师队伍的建设和乡村教师的专业发展问题突出。

梁漱溟的乡村教育思想及其实践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乡村建设代表性成果,它对今天的乡村教育及乡村教师的专业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梁漱溟主张通过传统文化来重塑乡村教育的魂,通过综合实践改革的推进来培育乡村教育的根。

这一思想提供的启示是,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的前提是文化自觉,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的路径是文化统整,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的愿景是文化提升。

[关键词]梁漱溟;乡村教育思想;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现实语境[中图分类号]; ; G635; ; ;[文献标识码]; ; A; ; ; ; [文章编号]; ; 1674-6058(2020)03-0001-03促进乡村教育发展是目前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内容。

2010年5月,国务院审议并通过《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扶持力度”“要特别重视提高农村教师的素质”。

乡村教师的专业发展与提升是乡村教育发展的主要动力。

2015年6 月,中央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审议通过了《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明确指出“采取切实措施加强老少边穷岛等边远贫困地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明显缩小城乡师资水平差距,让每个乡村孩子都能接受公平、有质量的教育”。

2018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联合发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进一步指出“要优先发展农村教育事业。

统筹配置城乡师资,并向乡村倾斜,建好建强乡村教师队伍”。

可见,国家对乡村教育与乡村教师的发展十分重视,并将其提到了国家战略的高度。

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乡村建设运动,是中国农村社会发展史上一次重要的社会运动,其中,尤以梁漱溟、晏阳初、陶行知等为首的教育家在其中推行的文化教育及近代乡村教育实验运动影响最大,在当时形成了“今日社会运动的主潮”。

辨析题

辨析题

一、辨析题:1、教师专业化是指获得教师资格证。

答: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教师专业化是指把教师视为一个持续发展的专业人员,需要通过不断的学习与探究的历程来拓展其专业内涵,提高其专业水平,使其逐渐达致专业成熟的境界。

由此可见,教师专业化是一个持续不断的成长过程,其最终目标是达到专业的成熟,即成为一个相对成熟的教育专业人员。

而教师资格证的获得只不过是教师专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一种标志,并不能作为教师专业化的最终目标。

2、有教师认为,对教育目的不一定要把握,只要对教学目标把握。

答: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教育目的是国家对培养什么样人才的总要求,对一切教育工作具有指导意义,是各级各类学校必须遵循的总要求。

教育制度的制定、教育内容的确定、教育与教学方法的运用,无一不受教育目的的制约。

而教学目标是教育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的变化结果,是对教育目的的具体化。

所以,教学目标的制定是以教育目的为基础的,而教育目的又是通过具体的教学目标来实现的。

由此可见,对教学目标的把握也是建立在对教育目的的把握的基础之上的。

只有把握了教育目的,才能更好的把握教学目标。

3、皮亚杰与维果茨基的知识建构观没有什么区别。

答: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皮亚杰认为知识是通过同化和顺应两个过程来完成的。

“同化”是把外界元素整合到一个正在形成或已经形成的结构中,“顺应”是同化性的结构受到所同化的元素的影响而发生的变化。

而维果茨基认为知识的建构是在活动中进行的,是各种活动、社会性相互作用不断内化的结果。

二、简答。

1、简述道德体谅模式。

答:道德体谅模式是由英国学校德育专家麦克菲尔首创的。

该模式把道德情感的培养置于中心地位。

该模式的一大特色是,它的理论假设是在对学生的广泛调查的基础上的提出的,它的教材也是取自对学生的调查。

该模式假定与人友好相处是人类的基本需要,帮助学生满足这一需要是教育的首要职责。

它以一系列的人际与社会情境问题启发学生的人际意识与社会意识,引导学生学会关心,学会体谅。

乡村教育思想

乡村教育思想

中国乡村教育思潮对现代农村教育的启示教体学院小教113班安圆110910066中国乡村教育思潮对现代农村教育的启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做出的具有远见卓识的战略部署,推进新农村建设,必须推行新农村教育。

近代晏阳初、梁漱溟的乡村教育实践,对今天实施新农村教育仍具有一定的启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工农业生产都取得了巨大的发展,国家实力增强,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

但是由于长期以工业发展为主的经济思路,导致农业的发展速度低于工业,农村的发展远远落后于城市,很多偏远地区的人们刚刚解决温饱。

乡村教育是为农村发展提供后继人才的重要手段,同样,农村的教育情况也不容乐观,与城市教育水平的差距日益扩大。

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加快,怎么样提高农村的整体教育水平,培养农村真正需要的人才,成为当前发展农村经济,改善农民生活,树立农村新风气的当务之急。

将优先发展农村教育视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础晏阳初与梁漱溟改造乡村、再造民族的教育实践启示我们: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居多,农村是现代化建设的主阵地,把农村教育放在整个教育发展的重要战略地位,是远见卓识之举,优先发展农村教育意义重大。

从1926年前后开始,晏阳初与当时一批有见识的教育家一样,将视野从大城市转向中国广袤的农村。

历史经验证明,要建设一个现代化的国家,对于一个农民占人口大多数的国家来说,农村教育与农村建设问题,始终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本世纪二、三十年代,进行乡村平民教育实验,晏阳初提出通过“四大教育”和“三大方式”提高广大农民的素质,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改变农村的落后面貌。

他的这一理论实践,不仅在我国过去,也在亚、非、拉等许多国家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当今,我国进行教育改革的时候,我们应吸取其有益经验为我国农村教育与农村建设服务。

(1)确立教育的战略地位,(2)增强人们的教育意识晏阳初非常重视教育的作用,希望通过教育拯救旧中国,实现“民族再造”。

晏阳初教育理念对今天的启示

晏阳初教育理念对今天的启示

晏阳初平民教育对今天农村建设的启示晏阳初先生是20世纪为中国乃至全世界的平民教育、乡村教育做出伟大贡献的杰出教育家,留学归来后他创立了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并在全国范围内发起了平民教育运动,本人亦前往河北定县等地进行乡村建设实验,在这些实践过程中总结出丰富而精辟的平民教育思想,被誉为中国平民教育的先驱。

到了日趋现代化今天,乡村的“沦陷”却愈发严重,平民教育亦不见起色,很难不让人想起上个世纪晏阳初先生为乡村建设所做出的贡献,故我希望从我所阅读过和了解到的晏阳初先生的一些资料谈谈晏阳初教育理念对当今社会的启示,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增加我对晏阳初教育理念的认识和理解,完善自己的知识和思维体系。

下面我将分别就晏阳初教育思想的内容、启示和总结进行阐述。

一:晏阳初教育思想的内容晏阳初先生在其艰辛的实践过程中总结出了丰富的教育思想,其中又以“三个方式"、“四大教育”、“五个结合”等思想为主,下面我将根据自己的理解就这几个方面阐述这些思想。

1.四大教育四大教育是晏阳初教育体系最为关键的一环。

经过在河北定县长期的调查研究,他认为,中国农村问题虽然千头万绪,却大致可以用“愚、贫、弱、私”这四大疾病来描述中国农民的普遍问题。

针对这四大疾病,晏先生又提出了四大教育来对中国农民进行治疗。

⑴以文艺教育攻“愚”,培养平民的知识力在清末民初的社会背景下,中国绝大多数农民目不识丁,不仅缺乏知识,也缺乏学习的欲望和能力.知识是农民适应愈发复杂的社会生活、成为社会公民不可或缺的要素之一,为了解决中国农民的“愚",晏阳初提出了以文艺教育攻“愚”,其主要措施有:用《平民千字课》教育农民,扫除他们中的文盲,使他们掌握识字的工具,通过文学艺术教育,使平民能应用识字工具,丰富其文化生活。

⑵以生计教育攻“贫”,培养生产力;在缺乏知识的同时,中国农民们也多处于极度贫困的境地,生活艰难。

解决该问题,只有向农民们普及科学知识和技能,使其具备科学头脑,才能解决生计困难,提高农村的生产力水平.⑶以卫生教育攻“弱”,培养强健力因为长期缺乏充分的食物和营养,同时也没有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锻炼习惯,中国人的身体素质普遍较低,由此也落得个“东亚病夫"的辱名。

晏阳初与梁漱溟乡村教育思想之比较及对新农村教育的启示

晏阳初与梁漱溟乡村教育思想之比较及对新农村教育的启示

摘要:推进新农村建设,必须推行新农村教育,提到新农村教育,不能不论及20世纪二三十年代声势浩大的乡村教育运动,其中晏阳初与梁漱溟领导的乡村教育历史最长,影响最大。

对二人的乡村教育思想加以比较,可以得出对今天实施新农村教育的重要启示。

关键词:晏阳初;梁漱溟;乡村教育;新农村教育晏阳初与梁漱溟乡村教育思想的相同点相同的乡村教育思想出发点晏阳初与梁漱溟在思想教育的出发点上存在一些重要的共同之处。

首先,他们走上这条艰苦的乡村建设之路,主要原因是他们都具有爱国主义精神,在当时的特定历史背景下,既对国民党的独裁统治不满,又拒绝共产党的阶级斗争学说,因而谋求和平改良的途径。

其次,他们都认为中国问题的实质不是经济和政治问题,而是文化和教育问题。

再次,他们都认识到了中国农村农民问题的重要性,痛惜农村经济的惨状,试图在现有制度下,以农村为切入点,以教育为手段,通过社会组织的改进、生产技术的改良振兴农村,从而达到以乡村发展带动国家发展,解决中国问题的目的。

相同的教育目的:改造乡村再造民族面对中国农村经济的全面崩溃,“全国上下似乎有一种共同的觉悟,就是要救济中国,必先救济中国的农村,要建设中国,必先建设中国的乡村,因为乡村是中国社会的基础,一切问题的重心。

”①基于这样的认识,乡村教育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乡村教育运动应运而生。

晏阳初与梁漱溟便是这场运动的领头人,希望通过各自的乡村建设活动达到改造乡村的目的。

其活动的开展主要有以下特点:(1)成立不同形式的教育社团作为组织机构,如晏阳初主持的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总会(1923年)和梁漱溟创办的乡村建设研究院(1929年)。

(2)创办大量的实验区,如晏阳初的河北定县乡村改进实验(1929年)和梁漱溟的山东邹平实验区(1931年)。

(3)形成特色各异的乡村教育思想,晏阳初把平民教育与乡村改造结合起来,以期达到“除文盲,做新民”的目的,而梁漱溟则从文化伦理本位的高度谋求乡村建设的和谐统一,他们都抱着一个共同的信念与追求,即通过乡村教育达到改造乡村,再造民族的目的。

晏阳初和陶行知乡村教育思想之比较

晏阳初和陶行知乡村教育思想之比较

晏阳初和陶行知乡村教育思想之比较晏阳初和陶行知都是中国现代教育事业的杰出代表,他们对于乡村教育的思想也有着相似之处,但在具体内容和实践策略上也存在一些差异。

晏阳初和陶行知都强调了乡村教育的重要性,并将其视为国家发展的基石。

他们认为,乡村教育是培养优秀人才、实现农村现代化和国家长治久安的关键环节。

他们都反对城乡教育不均衡、城市优先的现象,主张将更多的教育资源和优秀教师引入乡村地区,以提高农村学生的受教育机会和教育质量。

在教育理念上,晏阳初和陶行知都倡导素质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

他们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主张从小学开始,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引导他们学以致用,促进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在具体实践上,晏阳初和陶行知有所不同。

晏阳初提出了“千村重兴”的理念,主张通过充分挖掘和发展乡村的资源优势,建设一些村级特色学校,培养有特长的学生,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他同时也主张将农村学校与城市学校进行合作,共享教育资源,提高乡村教育的质量。

而陶行知更加强调乡村学校的人文环境建设和精神教育。

他主张通过改善学校的硬件设施和教育条件,提高教师的素质,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培养乡村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和价值观念。

他还提出了“小学是乡村教育的中心”这一理念,强调小学教育对于乡村教育的重要性,并主张将乡村小学打造成乡村文化和教育的中心,通过小学教育的改革和创新,带动整个乡村教育的发展。

晏阳初和陶行知都以乡村教育为己任,强调其对于国家发展的重要性,并倡导素质教育和学生全面发展。

不同的是,晏阳初更加注重乡村经济的发展,提出“千村重兴”理念;而陶行知更加强调乡村学校的人文环境建设和精神教育,主张将小学打造成乡村教育的中心。

无论是晏阳初还是陶行知的思想,都为乡村教育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对于现代乡村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晏阳初《平民教育与乡村建设运动》读后感

晏阳初《平民教育与乡村建设运动》读后感

晏阳初是我国著名教育家,他的著作《平民教育与乡村建设运动》是对我国乡村教育问题的深入研究和思考。

在这部著作中,他提出了一系列关于乡村教育和乡村建设的理论观点,引发了人们对乡村教育问题的深刻思考。

下面,我将就这部著作进行一些个人的读后感。

1. 深入分析乡村教育问题晏阳初在《平民教育与乡村建设运动》中深入分析了我国乡村教育问题的根源和现状,揭示了乡村教育存在的诸多问题。

他指出,一方面缺乏优质的教育资源,另农村学生在课程设置、教学质量等方面也存在很大的差距。

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农村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也制约了乡村教育的进步和发展。

只有深入分析这些问题,才能找到有效的解决途径。

2. 提出促进乡村教育发展的对策在《平民教育与乡村建设运动》中,晏阳初提出了一系列促进乡村教育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他主张要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教育水平和专业能力。

他还提出要增加对农村学生的资助,确保他们接受良好的教育。

晏阳初还强调要改善乡村学校的硬件设施,提高学校的教学条件。

这些对策的提出为乡村教育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很好的思路和方向。

3. 探讨乡村建设与乡村教育的关系在《平民教育与乡村建设运动》中,晏阳初深入探讨了乡村建设与乡村教育的关系。

他认为,乡村教育是乡村建设的基础和保障,只有加强乡村教育,才能推动乡村建设。

在这方面,晏阳初提出了一些关于乡村教育与乡村建设相互促进的思路和方法,为乡村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路径。

4. 激发读者对乡村教育问题的思考通过《平民教育与乡村建设运动》的阅读,晏阳初的思想观点不仅为解决乡村教育问题提供了很好的启示,也引发了人们对乡村教育问题的深刻思考。

这部著作通过对乡村教育问题的深入分析和剖析,激发了读者对乡村教育问题的关注和思考,引发了人们对乡村教育问题的讨论和研究。

5. 总结《平民教育与乡村建设运动》是一部思想深刻、观点独到的著作,它深入分析了我国乡村教育问题的根源和现状,提出了促进乡村教育发展的对策和建议,探讨了乡村建设与乡村教育的关系。

晏阳初与梁漱溟乡村教育思想之比较及当代价值

晏阳初与梁漱溟乡村教育思想之比较及当代价值

晏阳初与梁漱溟乡村教育思想之比较及当代价值自19世纪50年代至今,教育理念在中国社会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在此背景下,晏阳初和梁漱溟的乡村教育思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这两种教育思想有着不同的特点,但在当代也有重要的价值。

本文将具体比较晏阳初和梁漱溟的乡村教育思想,并阐述这两种教育思想在当代的价值。

晏阳初(1868-1900年)是近代乡村教育以及启蒙教育事业中最重要的代表者,他崇尚道德教育,旨在“以德治国”,主张民族文化应普及于基层教育,以“少数文学专门”的方式教育学生,并着重“注重乡村的特点”。

他反对传统教育,要求教学应重视乡村学生的实际情况,突出“教下人”,其中重要的是要求老师把“辩证融会实践”带入教学,这种“辩证教学”与现代受欢迎的“任务性方法”和“探究式方法”有不小的关联。

梁漱溟(1893-1976年)以民主社会主义为主導,他坚信普及科学知识是实现中国社会进步的不可缺少的因素,他主张以工作会议、社会实践为主,着重实践教育,想要通过实践使学生获得历史的意义,从而在学习中获得经验,加强“积极性、实用性和实践性”。

他强调本地文化的重要性,采取了“伪殖民病”的理论,并将科学精神融入历史文献学中。

他不仅设计了以教学发展为主导的教育系统,而且还重视文化教育,强调参与文化活动,进一步推动社会主义教育体系的发展。

晏阳初和梁漱溟的乡村教育思想在当代仍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

首先,我们应重视乡村教育,要着眼于乡村学生的实际情况,提高传统文化的启蒙教育;其次,我们应该充分重视科学精神的融入,以便让学生培养现实的学习习惯;最后,我们应注重参与文化活动,提高学生的思想修养,从而形成健全的乡村教育体系。

总之,从晏阳初和梁漱溟的乡村教育思想可以看出,教育应重视实践性,重视乡村文化、传统文化启蒙教育、科学教育,对学生进行知识的建构和文化的传播,促进教育的综合发展,从而达到更有效的教育目的。

梁漱溟教育思想

梁漱溟教育思想
晏阳初与梁漱溟乡村教育思想对新农村教育的启示一时代背景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的乡村教育运动中梁漱溟的乡村教育实验独树一帜他的基于中国社会和文化特殊性分析的乡村教育理论及其实践产生过广泛的社会影响
梁漱溟的教育思想
主讲:晓燕
梁漱溟的教育思想




时代背景 生平与教育活动 乡村建设与乡村理论建设 乡村教育的实施 晏阳初与梁漱溟乡村教育思 想对新农村教育的启示 对梁漱溟乡村教育思想的评 价
二、生平和教育活动

生平 梁漱溟(1893—1988),初名焕鼎,字寿铭,后 改字漱溟,原籍广西桂林,生于北京一个数代官宦 之家。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 家、爱国民主人士、国学大师,现代新儒家的早期 代表人物之一,有“中国最后一位儒家”之称。梁 漱溟受泰州学派的影响,在中国发起过乡村建设运 功,并取得课借鉴的经验。梁漱溟的一生充满了传 奇色彩:6岁启蒙读书,但还不会穿裤子;上了四 所小学学的是ABCD;只有初中毕业文凭,却被蔡 元培请到了中国最高的学府—北京大学,教印度哲 学;在城市出生成长,然而长期从事乡村建设;一 生致力于研究儒家学说和中国传统文化,是著名的 新儒家学者,却念念不忘佛家生活……人生一生不 断追求的两个问题:一是人生问题,即人为什么活 着;二是中国问题,即中国向何处去。

三、乡村建设与乡村理论建设


(二)如何解决中国的问题
唯一可行的道路是:乡村建设。 梁漱溟认为,中国建设不能走发展工商业之路。据他分析,中国未 能如日本那样之走上近代工商业之路的原因是:一方面国内情势不同, 日本岛皇室万世一系,尊王为新空气,而中国皇室则为外族,排满是旧 仇怨,在中国社会无复可以起维系作用的政治中心,且日本维新与复古 同时,借旧精神吸收新文化,借新朝气维系旧系统。中国则政治无办法, 走入破坏之路,无建设可能。另一方面国际情势也不同。日本维新正值 欧洲国家侵略澳、非等洲,还未集中力量进攻东亚,故所受外力压迫较 松缓,当时的科学技术不像今日进步,因而受威胁也较小,追步西洋亦 易。正在日本追西洋之际,恰适欧战爆发,给日本以发达工商业的最好 机缘。凡此比较好的情势,中国都已错过。中国将永久不能如日本走近 代工商业之路,其原因是:(1)近代工商业路今已过时,人类历史已走入 资本主义阶段;(2)近代工商业路为私人各自营谋而相顾的,不合现在国 家统制经济计划经济的趋势,在今日国际间盛行倾销政策下威胁太大, 亦无发展余地;(3)近代工商业道路所需要的政治条件(政府能安定秩序, 并保护奖励),中国亦不具有。因此近代发展工商业之路不可学。

论梁漱溟乡村教育思想及其现代启示

论梁漱溟乡村教育思想及其现代启示

论梁漱溟乡村教育思想及其现代启示作者:梁兵兵来源:《成才之路》2017年第17期(甘肃省通渭县寺子川教育学区,甘肃通渭 743321)摘要:梁漱溟是我国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乡村教育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乡村教育思想是在实践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完善起来的,内容丰富而深刻,对现代教育具有很强的指导性。

文章对梁漱溟的乡村教育思想进行全面分析,力求站在更高的角度把握其思想实质,思考其现代价值,挖掘一些对于当前教育改革具有启发性的内容,以促进乡村教育沿着有效课改的方向发展,提高乡村教育培养人的效率和质量,从而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尤其是乡村建设提供一定的保障。

关键词:梁漱溟;乡村教育思想;现代价值;建设中图分类号:G40-09;G7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18-0021-01梁漱溟将一生中最为宝贵的20年时间投入到乡村教育中。

多年的教育实践,使他形成了具有个性并内涵丰富的“乡村教育思想”,他的教育思想对于今天的教育以及乡村建设具有很强的启发意义。

下面,本文就梁漱溟的“乡村教育思想”对现代农村教育的启示进行探讨。

一、梁漱溟乡村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和方法梁漱溟通过教育实践得出的经验,再加上他个人对于国家教育事业尤其是乡村教育的独特见解,形成了对于后人产生深远意义的乡村教育理论,内容十分丰富。

本研究主要涉及有关于乡村教育的内容和方法。

可将梁漱溟的教育内容归纳为以下两类:第一类是各乡的公共功课,第二类是根据实际灵活设置的地方课程。

第一类主要有基本的识字、态度和价值观教育、健康教育、职业教育、音乐教育等。

梁漱溟特别重视精神教育,希望由教员对学众进行思想引导,并进行价值观教育,挖掘学众的创造潜力,基本步骤是“大概起先要顺着他的心理,以稳定他的意志,将中国旧道德巩固人们的自信力。

然后再输入新的知识道理来改造从前不适用的一切,以适应现在的世界”。

第二类是为实际生活需要而开的功课,也就是劳动课。

晏阳初平民教育思想对新农村农民教育的启示

晏阳初平民教育思想对新农村农民教育的启示

晏阳初平民教育思想对新农村农民教育的启示[摘要]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农民文化素质、技术能力和思想道德水平的培养,是推动农村建设的不竭源泉与动力。

文章结合我国著名教育家晏阳初的“平民教育思想”理论,分析了农民教育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加强新农村农民教育的策略,即用“四大教育”开启民智、激发民力、强健民质、提升民心,“三大方式”相辅相成共同促进新农村农民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晏阳初平民教育思想新农村农民教育晏阳初的平民教育思想是晏阳初在法国为华工服务的独特经历中萌发的,并在其开展的著名的”定县实验”的基础上逐步发展完善起来的。

晏阳初所谓的“平民”是指在政治上无权的百姓、没受过教育与缺乏常识的文盲、超过受义务教育年龄却未得到教育的占人口绝大多数的青年、成年人,对这些“平民”所进行的教育称为“平民教育”。

在社会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晏阳初认为当时中国存在大量“平民”,中国农村存在“愚、穷、弱、私”四大病症,相应提出文艺教育、生计教育、卫生教育、体育教育四大教育和社会式、学校式、家庭式三大解决策略。

20世纪20年代,晏阳初平民教育思想的提出和平民教育活动的开展是基于当时中国农村积贫积弱的状况而言的,现在我国综合国力、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但放眼中国广大农村地区,“悬、穷、弱、私”四大病症仍然普遍存在,近年来我国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农民,其教育问题理应受到重视。

一、当前新农村农民教育的现状与问题1.部分地区农民“愚、贫、弱、私”依然普遍存在。

“愚”的存在。

我国有近8亿农民,4.8亿农村劳动力,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数据,农村劳动力资源中,文盲3593万人,占6.8%;小学文化程度17341万人,占32.7%;初中文化程度26303万人,占49.5%;高中文化程度5215万人,占9.8%;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648万人,占1.2%。

从这个数据可以看出,在我国农村仍有部分农民未脱盲脱愚,尤其是中西部地区长期处于封闭落后的状况,农民封建思想浓厚,相对保守,对于新知识、新观念接受能力弱,缺乏接受教育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不能用长远的眼光来看待教育。

乡村教育运动三杰:晏阳初、梁漱溟、卢作孚

乡村教育运动三杰:晏阳初、梁漱溟、卢作孚

乡村教育运动三杰:晏阳初、梁漱溟、卢作孚晏阳初先生在上个世纪的二十年代,三十年代,四十年代在国内搞平民教育,用识字教育,生计教育,卫生教育,公民教育这四大教育来消除农民"愚、贫、弱、私"这四大灾害。

当他发现单纯依靠平民教育不能根本改变农村的时候,又把平民教育发展为乡村建设。

在定县,让受教育的农民组成同学会,中国历史上农民第一次有了自发组织的社区生活;领导建立了乡县议会组织,把在中国历史上主要是审判案件和收取苛捐杂税的县级政权改造成一个由民众选举、服务于民众的机关;同时还做了许多改善农民经济生活的工作,比如中国土鸡一年只能生六十八个蛋,晏阳初先生引入美国的来杭鸡与本地鸡杂交,新品种鸡一年可下一百六十八个蛋。

当时的南京政府肯定了先生的经验,决议,全国各省成立乡村建设研究院,并划出一个县作试验点。

1937年晏阳初主持撤消了湖南省三分之二县的腐败领导,召集了五千个学者和科学家代替他们。

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基层政治改造和民众动员,对后来湖南坚持抗战起了重要作用。

由于平民教育和乡村建设的巨大贡献,1943年哥白尼诞辰400周年之际,美国百余所大学和科研机构的代表评选晏阳初为"世界最具革命性贡献的十大伟人"之一,与爱因斯坦、杜威、莱特、福特等并列在一起。

成功进行平民教育的丰富经验,帮助先生在五十年代,六十年代,七十年代,八十年代,九十年代,在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各地进行平民教育,乡村建设,也都取得了巨大成就,为人类作出了中华民族的新贡献,成为国际乡村改造运动的奠基人和宗师。

1987年,里根总统给他颁发"终止饥饿终身成就奖"。

荣誉状称,"六十年来为铲除第三世界饥饿和穷困根源,你始终不渝地推广和开拓着一个持续而综合的计划。

"1989年布什总统在给晏阳初的生日贺词中说,"通过寻求给予那些处于困境中的人以帮助,而不是施舍,您重申了人的尊严与价值。

晏阳初与梁漱溟乡村教育思想的成因比较

晏阳初与梁漱溟乡村教育思想的成因比较
一 时代 背 景 、
晏阳初 出生 于1890年 .梁 漱溟 出生 于1893年 ,他们 形成 乡村 教育 思想的时代 背景基本 相 同。
(一 )民 族 危 机 日益 加 深 。 1894年 ,在 晏 阳初 4岁 、梁 漱溟 l岁 时 ,中 日甲午 战争 爆 发 ,中国战败并签订 丧权辱 国的《马关 条约》。这给 中国人 的 心灵 带来 巨大的震撼 和创痛 历史 进入201112纪 。中国 的民族危 机没有 丝 毫减 弱 、消除 的迹象 ,亡 国灭种 的阴影笼罩 在每个 中国人心 里 。爱 国的知 识 分子积 极探索 救 国之 路 .意识 到要解 决 中国 的问题 必须 改造 中国社会 ,提 出各具特色 的救 国方 案 。晏 阳初在河 北定 县 、梁漱溟 在 山东邹平 开展 的乡 村教 育实验 ,其 最终 都是 为 了救 亡图存 、复兴 中华 民族 。 (二 )近代 中 国文化 呈现 多元并 存 状 态 ,教 育改 革运 动 声势浩 大。 中国历史步 人近代 ,我 国的先进 人士开 始 睁眼看 世界 , 向西方 学 习 ,但 洋 务运 动 、戊 戌变 法 和辛 亥 革命 都 失败 了 , 这 就促 使知 识分 子从 文化 深 层结 构 探 寻改 造 中 国社会 、救 亡 图存 的途径 ,新文化运 动应运 而生 。西方各种 主义纷 至沓 来 ,造 成文化多 元并存之 局 ,对 中国产生 深远影 响。 文化 与教育是 密不 可分 的 ,文 化是 通过 教育 继承 、传播 和创新 的 。许 多知识分 子把救 国的希望 寄托 在教育 上 .积极 投身 于教育 实践 ,开 展一 系列 的教育 实践 活 动 。如 平 民教 育 、工读 教育 、职业教 育 、科学 教育 、实用 主义 教育等 。晏 阳初 和梁漱 溟非 常重视教 育 的社会 作用 .试 图通过 乡村 教育 挽 救 中 国 。 (三 )农村社会 衰败 。 近代 中国农村社 会 日趋衰败 ,体 现在农 村 经济 日趋衰

浅论梁漱溟乡村建设运动中的教育思想

浅论梁漱溟乡村建设运动中的教育思想

浅论梁漱溟乡村建设运动中的教育思想梁漱溟是中国近现代著名思想家,也是我国农村改革和乡村建设运动的重要推手之一。

他致力于推动中国农村的现代化,强调农村教育的重要性,提出了许多具有启示意义的乡村教育思想。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浅论梁漱溟乡村建设运动中的教育思想。

一、强调农村教育的基础性梁漱溟认为,农村教育是现代化农业的基础,也是现代化乡村社会建设的基石。

他主张在农村大力发展基础教育,必须推行乡村义务教育,为农村儿童提供教育和知识的基础。

他认为,乡村教育不仅仅是为了让孩子们获得知识,更是要让他们掌握独立思考和创造能力,以便更好地适应现代化的农村社会建设需要,成为未来乡村发展的中坚力量。

二、提倡多元化的教育模式梁漱溟反对单一的教育模式和标准,主张针对不同地区、不同群体实现多元化的教育。

他提出,农村教育应该融合现代化、传统文化和地方特色,培养农村学生具有自信、自主、创新的人格。

他主张采用“问题教育”,即教育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让学生在发现问题、解答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兴趣。

他还提出了“产学结合”的教育理念,提倡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将理论知识结合农村生产实践,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充分体验并掌握理论知识。

三、倡导自学型的教育方式梁漱溟主张引导学生掌握自学能力,强化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不再依赖教师和教材。

他认为,学生应该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获取知识和体验,这样他们才能更好地适应日益变化的现代乡村社会。

他提倡建设农村图书馆、多媒体教室等教育设施,让学生自行借阅资料,自主学习,发挥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自我教育和自我成长。

总之,梁漱溟的乡村教育思想是非常现实和具有操作性的。

他认为,乡村教育必须与现代化乡村建设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推动乡村教育的多元化和自学化。

在当前的深化乡村改革、提高乡村治理水平的过程中,梁漱溟的乡村教育思想将为我们提供宝贵的借鉴和启示。

乡村建设运动三杰:晏阳初 梁漱溟 卢作孚

乡村建设运动三杰:晏阳初 梁漱溟 卢作孚

乡村建设运动三杰:晏阳初梁漱溟卢作孚2011年02月08日 13:44来源:光明网作者:刘重来字号:T|T0条评论打印转发文章摘自《光明日报》1999年1月29日作者:刘重来本世纪二三十年代,我国曾掀起一起规模大、时间长、波及广的乡村建设运动。

这是历史上引人注目的一件大事。

当时,全国出现了数百个乡村建设团体和机构,出现了一大批乡村建设的杰出人士,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晏阳初、梁漱溟、卢作孚。

1926年,晏阳初(1893—1990)本着“解除苦力之力、开发苦力之苦”的精神,率领一批有志之士及其家属来到河北定县农村安家落户,推行平民教育,启发民智为主,以带动整个乡村建设。

这批人中,不少是留学美国的博士、硕士,或国内大学的校长、教授。

他们来到农村,进行乡村建设实验,在社会上引起极大反响,被誉之为“博士下乡”。

晏阳初认为中国农民普遍存在“愚、贫、弱、私”四大病害。

他提出要以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连环教育的三种方式,实施四大教育:即以文艺教育治愚,以生计教育治穷,以卫生教育治弱,以公民教育治私,以此达到政治、经济、文化、自卫、卫生、礼俗“六大建设”。

在他主持和带动下,“博士”们把定县作为“社会实验室”,认真进行社会调查,扫除文盲,开办平民学校,推广合作组织,创建实验农场,传授农业科技,改良动植物品种,倡办手工业和其他副业,建立医疗卫生保健制度,还开展了农民戏剧,诗歌民谣演唱等文艺活动,受到农民的欢迎。

遗憾的是,日本帝国主义侵华,中断了他们的实验。

晏阳初毫不气馁,又在重庆北碚创办了中国乡村建设学院,继续为乡村建设培养人才。

梁漱溟(1893—1988)所主持的山东乡村建设实验,一度成为全国乡村建设的中心之一。

他认为“中国是农村大国,要改造中国,必须针对其“伦理本位,职业分途”的特殊社会形态,从乡村着手,以教育为手段来改造社会。

为此,他撰写了《乡村建设大意》、《乡村建设理论》、《答乡村建设批判》等一系列著作,阐明他的乡村建设理论。

浅论梁漱溟乡村教育的特点及其启示 2019年教育文档

浅论梁漱溟乡村教育的特点及其启示 2019年教育文档

浅论梁漱溟乡村教育的特点及其启示中国近代最后一位儒学先生梁漱溟,不仅是一位著名的社会活动家,而且是一位在中国近代史上很有影响的教育家。

他出身于“书香世家”,自小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具有良好的国学功底。

梁漱溟成名甚早,未及而立之年就已经被聘为北大教授,但梁漱溟不满足于优裕的生活环境,脱下西装革履,穿上布衣草鞋,离开繁华的都市走向偏僻的乡村,去追求和实践他自己的教育思想。

一、创新思维:真正体现伦理主义、人生向上精神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也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早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梁漱溟先生就提出过类似的思想。

他认为:“人生的意义在创造,因为人是有智慧的生命,有智慧就能创造。

”然而当时的教育呈现出呆板、机械、模式化局面,梁漱溟先生对此深为不满,他认为中国当时所需要的正是创造。

因为传统中陈旧的文化都已不适应时代,近今从西洋直接抄袭过来的文化也不适用,只有创造自家所适用的新文化。

在倡导创造教育方面,他极力提倡休闲教育,推广社会教育,组办各种形式的教育活动,设立图书馆、教育馆、读书处、阅报处、讲演所等公共教育场所,而且他还特别注重农民家庭教育观念的转变,提倡农民信仰自由。

在当时封建顽固思想盛行的氛围下,梁漱溟的教育思想的确是一种创新。

此外,梁漱溟对具有创新能力、创新.思想的人也赞赏有加。

梁漱溟先生还指出:“人富有‘可塑性',人最活跃,有种种可能;最要紧的是保留可塑性,时时学习,时时创新。

”要做到创新教育,关键是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融合归一”,另外,他认为乡村教育就是“在学校里读书是教育,在家庭里做活也是教育……街上人的谈话,亦莫不是教育”[1]433。

具体途径是用乡农学校实现对农民的精神陶冶、自卫训练、生产劳动及知识教育等,以推进社会,组织农村,达到“政教合一”之目的。

二、终身教育思维:贯穿乡村教育实践的始终梁漱溟先生认为,传统旧式的教育体制将人们受教育年龄规定在未成年前是不适合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

宁夏大学333教育综合真题2010-2021

宁夏大学333教育综合真题2010-2021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6小题,共计30分)1、学校教育的特殊性2、《普通教育学》3、课程计划4、特朗普制5、社会学习论6、人力资本理论二、简要回答下列问题(每小题10分,4小题,共计40分)1、教师专业化的基本条件2、终身教育及其基本性质3、奥苏贝尔的认知同化论的主要观点4、《学记》中关于教育学的原则三、论述分析题(每小题20分,4小题,共计80分)1、论述我国传统价值取向中的消极因素对今天教育的影响2、试分析比较晏阳初与梁漱溟乡村教育思想异同对新农村的教育启示3、试述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动机的主要措施4、试述费斯泰洛奇教育心理学提出的背景、基本主张和历史意义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6小题,共计30分)1、教育双轨制2、道德体谅模式3、课程标准4、平行组织者5、课外活动二、简要回答下列问题(每小题10分,4小题,共计40分)1、孔子的教育思想的主要表现2、教育对文化的作用3、斯金纳提出的程序学习的编程原理4、简要介绍终身教育的主张三、论述分析题(每小题20分,4小题,共计80分)1、结合实际谈谈如何实现我国的教育目的2、论述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及其在学校道德教育上的主张3、论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4、分析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其实现实意2012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计17分)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颁布的第一个学制是2、《普通教育学》被看作第一本科学化的教育学著作,他的作者是3、现代学制中最早出现的一种学制类型是4、教育起源于原始社会中儿童对成人行为的“无意识的模仿”,主张这一观点的是5、世界上第一本教育学专著是6、我国第一个效仿美国学制制定的学制是7、衡量一堂好课的最重要标准是8、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的代表作是9、提出“发生认识论”、创建“建构主义”理论的著名心理学家是10、在教育和发展关系上提出最近发展区的心理学家是11、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加德纳倡导的智力理论是12、最早用动物实验研究学习规律的心理学家是13、提出经典性条件反射的著名心理学家是14、皮亚杰认为儿童道德认知要经历前道德阶段、他律阶段和阶段15、赫尔巴特传统教育学派的主要观点可以归纳为课堂中心、教师中心和中心即传统的教学“三个中心”16、英国著名教育家洛克的代表作是17、《爱弥儿》是法国著名教育家的代表作二、名词解释1、教育2、学习3、发现学习4、学习动机5、自我效能感6、技能7、品德8、校本课程9、教学三、简述题1、学生学习的基本特点有哪些2、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3、培养心智技能的方式有哪些4、简述科尔伯格道德发展的阶段和水平5、如何矫正学生的不良行为6、如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四、案例分析题1、大学生李某常常光顾学校附近的小书店,渐渐地喜欢上了营业员王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晏阳初与梁漱溟乡村教育思想之比较及对新农村教育的启示摘要:推进新农村建设,必须推行新农村教育,提到新农村教育,不能不论及20世纪二三十年代声势浩大的乡村教育运动,其中晏阳初与梁漱溟领导的乡村教育历史最长,影响最大。

对二人的乡村教育思想加以比较,可以得出对今天实施新农村教育的重要启示。

关键词:晏阳初;梁漱溟;乡村教育;新农村教育晏阳初与梁漱溟乡村教育思想的相同点:相同的乡村教育思想出发点晏阳初与梁漱溟在思想教育的出发点上存在一些重要的共同之处。

首先,他们走上这条艰苦的乡村建设之路,主要原因是他们都具有爱国主义精神,在当时的特定历史背景下,既对国民党的独裁统治不满,又拒绝共产党的阶级斗争学说,因而谋求和平改良的途径。

其次,他们都认为中国问题的实质不是经济和政治问题,而是文化和教育问题。

再次,他们都认识到了中国农村农民问题的重要性,痛惜农村经济的惨状,试图在现有制度下,以农村为切入点,以教育为手段,通过社会组织的改进、生产技术的改良振兴农村,从而达到以乡村发展带动国家发展,解决中国问题的目的。

相同的教育目的:改造乡村再造民族面对中国农村经济的全面崩溃,“全国上下似乎有一种共同的觉悟,就是要救济中国,必先救济中国的农村,要建设中国,必先建设中国的乡村,因为乡村是中国社会的基础,一切问题的重心。

”①基于这样的认识,乡村教育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乡村教育运动应运而生。

晏阳初与梁漱溟便是这场运动的领头人,希望通过各自的乡村建设活动达到改造乡村的目的。

其活动的开展主要有以下特点:(1)成立不同形式的教育社团作为组织机构,如晏阳初主持的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总会(1923 年)和梁漱溟创办的乡村建设研究院(1929 年)(2)创办大量的实验区,如晏阳初的河北定县乡村改。

进实验(1929 年)和梁漱溟的山东邹平实验区(1931 年)(3)形成特色各异的乡村教育。

思想,晏阳初把平民教育与乡村改造结合起来,以期达到“除文盲,做新民”的目的,而梁漱溟则从文化伦理本位的高度谋求乡村建设的和谐统一,他们都抱着一个共同的信念与追求,即通过乡村教育达到改造乡村,再造民族的目的。

相同的教育理念:大教育乡村观乡村改造是一项复杂而漫长的社会工程,晏阳初与梁漱溟在改造中都从教育入手,把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因素综合起来进行整体改造,体现了“大教育乡村观”的共同教育理念。

晏阳初关于“四大教育”与“三大方式”相结合的乡村教育思想,颇具现代社会综合治理的色彩。

实施“四大教育”的目的是使农民成为具有知识力、生产力、强健力、团结力的“新民”,而“三大方式”则发挥着教育的整体功能作用。

他的乡村改造目标,就是为了实现教育、经济、政治、卫生等建设的整体进步,以达到振兴民族,复兴国家的目的。

梁漱溟认为乡村建设是乡村自救运动,是重建中华民族的新组织构造的运动。

1931 年,他在山东邹平开办的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重点研究乡村建设问题,培养乡村建设人员,探索民族自救之路。

具体途径是在乡农学校中对农民进行知识教育、精神陶冶、生产劳动与自卫训练等,以此组织农村,推进社会,达到“政教合一”的目的。

相同的结局:乡村教育实验的失败晏阳初与梁漱溟的乡村建设实验最终都失败了,失败的原因虽然不尽相同,但由于都是在旧政治制度中的改良主义性质的运动,所以存在着基本的共同点,最根本之处在于他们都没有认清中国社会的本质,如他们对帝国主义和军阀问题缺乏正确的认识和理智的估计,忽视了中国的土地问题在乡村建设中的重要性,不承认中国社会是一个阶级社会等等,因此在乡村建设运动中,不可能解决农民的实质问题,在动机与效果之间产生了巨大的反差。

晏阳初将解决中国问题的全部希望寄托在教育上,认为教育可以改造一切,这在当时显然是不切实际的幻想;而梁漱溟则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农村土地革命持反对态度,其错误是不言而喻的,乡村建设只能是一场不成功的实践。

晏阳初与梁漱溟乡村教育思想的不同点乡村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不同晏阳初乡村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是现代民族政治观。

晏阳初继承了“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传统儒家民本主义思想,并赋予其时代意义和实践价值,形成了现代民本政治观。

晏阳初从小接受传统的儒学开蒙教育,儒家的民本主义思想在他的头脑中扎下了根,在进入香港大学和耶鲁大学学习期间,殖民地气氛和美国的排华倾向使他不堪忍受,在为华工服务期间,他体会到中国平民因文化水平有限而地位低下,国家依然是政客当道,百姓苦难与日俱增。

在意识到自己有责任为改变中国的社会现状贡献力量时,遂于1920年毅然回国。

回国后,他进一步认识到农村教育对救国救民的重要性,于是投身于平民教育。

梁漱溟乡村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是新儒学政治观。

梁漱溟的新儒学政治观是他反思资本主义弊端的结果,他从中国的传统出发,对中国的基本国情、社会性质等问题以儒家的理性伦理进行了深入的探索,以此寻求中国现代化的生长点。

1921 年,他发表了《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一书,在该书中,他通过对中西文化的历史考察,构建了他的西、中、印“文化三期重现说”,根据这一文化观,他对中国社会的现状与构造进行了分析,并以文化复兴为理念,结合中国当时的国情,认为中国问题的实质是由外部引起的极严重的文化失调,救治的办法就是进行乡村建设,开展乡村教育,从此拉开了乡村教育运动的序幕。

乡村教育的内容不同晏阳初的乡村教育内容是“四大教育”,即以文艺教育治“愚”,培养知识力;以生计教育治“穷”,培养生产力;以卫生教育治“弱”,培养强健力;以公民教育治“私”,培养团结力。

梁漱溟所倡导的乡村教育的教学内容是实施两类课程,一类是各校共有的课程,包括识字、唱歌等普通课程和精神对话,精神对话尤其得到重视;另一类课程是各个学校根据各自生活环境需要而设置的课程,如成立农民自卫武装组织进行自卫训练等。

乡村教育的实施形式不同晏阳初乡村教育的实施形式是“三大方式”,一是学校式教育,包括初级平民学校、高级平民学校、生计巡回学校,同时还设立了儿童实验学校、妇女平民学校教师训练班等,以此弥补农村普及教育的不足;二是社会式教育,是对一般群众及有组织的农民团体实施教育的一种方式,如成立读书会、演说比赛会、自助社、农业展览会等,使平民学校的毕业生继续受教育;三是家庭式教育,是针对中国的社会结构而采取的一种方式,主要是将各家庭中不同地位的成员以横向联系的方法组织起来进行教育,如家主会、幼童会、主妇会等。

梁漱溟乡村教育的组织形式是通过设立乡农学校和乡学、村学贯彻实施乡村建设的各项工作。

乡农学校由学长、学董、教员、学众组成,由众学董组成学董会,为乡村的办事机构;学董会推举“老成厚重”、“品学最尊”者为学长,作为一村一乡的师长;教员是在乡村建设研究院受过专门训练的乡村建设者;学众则是乡村中的一切人,主要指成年农民。

乡农学校分村学与乡学两类,文盲和半文盲学众入村学,识字的成年农民入乡学。

村学是乡学的基础组织,乡农学校是教育机构与行政机构的统一体。

晏阳初与梁漱溟乡村教育思想对新农村教育的启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做出的具有远见卓识的战略部署,推进新农村建设,必须推行新农村教育。

20 世纪两位大家晏阳初与梁漱溟的乡村教育实践,对今天实施新农村教育仍具有一定的启示。

将优先发展农村教育视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础晏阳初与梁漱溟改造乡村、再造民族的教育实践启示我们: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居多,农村是现代化建设的主阵地,把农村教育放在整个教育发展的重要战略地位,是远见卓识之举,优先发展农村教育意义重大。

晏阳初与梁漱溟的共同信念是“要救济中国,必先救济中国的农村,要建设中国,必先建设中国的农村”。

当前,振兴农村教育依然是时代的要求,也是民族振兴、国家发展的要求。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进程中,农村教育工作担负着重要使命,也面临着种种挑战,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重新认识农村教育的重要性,体现了晏阳初与梁漱溟乡村教育思想的拓展与延伸。

把培养新型农民作为新农村教育的核心任务中国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没有农民的参与,没有农民综合素质的提高,新农村建设将会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新农村建设要求培养观念新、有文化、讲文明、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在教育内容上,培养新型农民应强调实际知识技能的掌握,晏阳初的“四大教育”可资借鉴。

但是在强调掌握技术、技能的同时,丝毫不能放松对农民进行精神陶冶,梁漱溟提倡的“精神陶冶”,就是要培养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心理素质与政治素质。

在教育方式上,农民技能培训要结合正规训练和非正规培训。

正规培训如晏阳初的“学校式教育”、梁漱溟的“知识教育和精神陶冶”;非正规培训如晏阳初的“家庭式教育”、“社会式教育”与梁漱溟的“生产劳动和自卫训练”等都可以借鉴。

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突破传统的体力训练的束缚,而代之以各种职业技能培训、科普知识宣传、文化宣传等现代方式,对农民来说既简单,又实用。

建构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课程体系晏阳初与梁漱溟乡村教育的内容都强调服务于乡村建设,紧密结合农村生产和生活的需要,这对当今农村教育的课程设置仍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虽然新课改倡导教材多样化,但在多样化的教材中很少看到适合农村教育的。

目前我国农村学校的课程设置忽视了城乡差别和地域差异,课程的开设不是根据农村发展的需要,而是取决于应试教育的需要,这显然不符合现阶段农村社会发展的需要。

我国农村地区的大部分初高中毕业生,毕业后仍然要回到农村,由于农村基础教育与农村生产经营实际需要的脱节,使这些青年不能尽快适应农村的生产和经营,导致劳动力的巨大浪费。

因此,为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从农村的实际需要出发,改革课程设置,建构适合农村经济发展的课程体系。

树立正确的农村教育观晏阳初与梁漱溟乡村建设实验的失败原因主要是,没有认清当时农村存在的根本问题,没有认识到当时中国社会的本质,仅靠乡村建设不可能解决农村、农民的根本问题。

当前,要进行新农村建设,必须看到农村落后的重要原因之一是陈旧的教育观念。

长期以来,教育观念严重滞后一直是困扰农村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读书只为升学的应试教育观导致传统教育观念的恶性循环,接受高等教育的农民越多,离开农村的人就越多,农村就越落后。

因此,使农村留住人才,让更多的人才进入农村,变革阻碍农村教育创新的落后观念,是对当前新农村教育提出的挑战,也是新农村建设的根本出路。

总结:晏阳初于1890年10月出生,中国平民教育家和乡村建设家。

晏阳初早期开展平民教育运动时,认为中国的大患是民众的贫、愚、弱、私“四大病”,主张通过办平民学校对民众首先是农民,先教识字,再实施生计、文艺、卫生和公民“四大教育”,培养知识力、生产力、强健力和团结力,以造就“新民”,并主张在农村实现政治、教育、经济、自卫、卫生和礼俗“六大整体建设”,从而达到强国救国的目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