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进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因声求气、吟咏诗韵
——教学经验交流
古代诗歌鉴赏分为三个层级:
1.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2.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3.因声求气,吟咏诗韵。
“因声求气、吟咏诗韵”是在诵读诗词方面对学生提出的基本要求。本单元力求使学生通过对中国古典诗歌声律特点的把握,学习有感情地吟咏、诵读作品,在古典诗歌音乐美的熏陶中,深刻理解蕴涵的情感。
一、解题
1、因声求气
因:依据;
声:声律(节奏、平仄、押韵);
求:探求;
气:诗的精神。
所谓“因声求气”,就是感受诗的节奏,根据声韵的特点,把握诗的精神。
2、吟咏诗韵
“吟咏诗韵”则是根据字词本身所包含的感情,通过声情并茂的诵读、吟咏,体味诗歌的思想感情。
清代桐城派代表人物刘大櫆教人读诗文要“因声求气”:“烂熟后,我之神气即古人之神气,古人之音节都在我喉吻间,合我喉吻者,便是与古人神气音节相似处,久之自然铿锵发金石声。”
那么,这里所说的“神气”、“音节”具体是什么呢?刘大魁说:“行文之道,神为主,气辅之。”“神气者,文之最精处也;音节者,文之稍粗处也;字句者,文之最粗处也。”可见,这“神气”是指作品体现出来的神韵和气势,是作家精神气质和作品的情感内涵高度艺术化的体现。“音节”则指长短相间、参差错落的句式和抑扬顿挫、高下缓急的声韵等语言因素。
读而出声,始能体会到诗文的声韵之美,诗文作为审美对象的美感将大大增强。只有出声朗读,我们才能体会到其中的节奏,由节奏而把握诗文的情感与气韵,其作为一个阅读对象的内涵才有可能充分地展现出来。
二、解“读”
㈠把握诗歌的音乐美
1、合乎规律的重复、停顿形成诗歌的节奏。
诗歌按照一定的规律回环重复的时候,便给人以似曾相识的感觉,使人感到
亲切、愉快。例如李白《蜀道难》之“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该咏叹在全诗中反
复了三次,就像一首乐曲的主旋律激荡着读者的心弦。
诗歌节奏也体现在节拍的划分上,一般而言,汉字以一个字为一个音节,但诗句中的几个音节并不是孤立的,一般两两组合形成停顿(音步)。例如:四言两顿,音步为“二/二”,如“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五言一般三顿,音步为“二/一/二”,如“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或“二/二/一”,如“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亦可两顿,音步为“二/三”,如“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七言四顿,音步为“二/二/二/一”,如“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或“二/二/一/二”,如“含情/凝睇/谢/君王,一别/音容/两/渺茫”。总之,节拍的划分要根据诗歌韵律的特点,更要根据内容和诗意表达的需要来
进行。
2、押韵
押韵是同一韵母的有规律地重复,犹如乐曲中反复出现的一个主音,整首乐曲可以由它贯穿起来。例如:
枯藤老书昏鸦ya
小桥流水人家jia
古道西风瘦马ma
夕阳西下xia
断肠人在天涯ya
可以看到,每个拼音的后面都会有a的韵母,这就是韵脚(韵脚是每一句诗中押韵的字的韵母),一般要相应延长。
中国诗歌的押韵在句尾,句尾总是意义和声音较大的停顿之处,所以造成的节奏感就更强烈。
近体诗押韵要求严格,偶句末字必入韵,但首句末字可以灵活:五言首句以不入韵为常,七言首句以入韵为常。(须考虑古今音变)
3、音调
中国古典诗歌的音调主要是借助平仄组织起来的。
(1)古汉语四声:平、上(shǎng)、去、入
入声:汉语调类之一,现代普通话和大部分北方方言没有入声,已将入声归入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声。
(2)现代普通话四声:阴平、阳平、上声、去声
(3)平声和仄声:
A 平声:阴平,阳平。
如:“方”为阴平,“房”为阳平。
B 仄声:上声,去声,入声
如:“忍”为上声,“禁”为去声。
大致说来,汉语的第一、二声,相当于平声,第三、四声,相当于仄声。在节奏点上的字音通常按照“平长仄短、平低仄高”来处理。平仄有规律的交替和
重复可以创设音调的起伏、和谐。
律诗之颔联与颈联须对仗,故必平仄相对。但要注意的是,并非相对应的每一个字都必须平仄相对,一般而言,“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
4、除平仄以外,古典诗歌还常常借助双声词、叠韵词、叠音词和象声词来求得音调的和谐。
双声词如“参差荇菜”、“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叠韵词如“江流宛转绕芳甸”、“可怜楼上月徘徊”;叠音词如“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象声词如“关关雎鸠”、“呦呦鹿鸣”。这些词在中国古典诗歌里运用得十分广泛,不但增加了音乐美,也加强了抒情的效果。
㈡定准诗歌的基调
基调在音乐作品中是指主要的高低长短配合成组的音,通常用以贯穿作品的全过程。诵读中的基调是根据感情而确定的气息、音色。一般说来:爱而“气徐声柔”:
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徐志摩《再别康桥》
悲而“气沉声缓”: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杜甫《登岳阳楼》
喜而“气满声高”;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苏轼《新城道中》急而“气短声促”;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李白《将进酒》
很多诗歌在感情基调之下,往往还融汇多种情感,在诵读时就要注意情感的变化。我们来通过一些诗句看看随着诗歌的情感变化后诵读时的气息与音色又会有怎样的变化。
1、重音
回忆一下你读诗的时候,通常什么地方需要重读?
红杏枝头春意闹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明月几时有?
表情达意上起重要作用的词要重读。
2、延长
朗诵时在哪些地方需要拖长声音呢?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