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实录集锦(一)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实录集锦(一)_2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实录集锦(一)1 高村中学王晓燕课题:初一数学“比较线段的长短”(第一课时)课前探究情景1:教师不小心把课本掉在教室门口,请同学帮我捡一下,并解释你为什么选择这条路线?情景2:《课本》P89,如图,小狗和小猫为什么都选择直的路线?“难道它们也懂数学?”师:小组先合作,讨论一下。
(学生纷纷讨论,兴致极高)(几分钟后)师:那位同学能把你们组讨论的结果告诉大家。
(学生们争先恐后地举手)师:请4组的5 号同学回答。
生1:我会走最直的路线去捡这本书。
(该生说着并沿直线走了过去,快速把书捡了起来)师:同学们,他为什么选择这样的路线?而不选择别的路线?生2:这样好走。
生3:这样走最省时间。
生4:这样走简单。
…………生6:这样走最近。
师:为什么这样走最近?生5:因为这样走时直的。
生6:直的最近。
师:(赞许)这位同学回答得非常好!因为是直线,所以这条路线最短。
师:现在请大家思考一下,如果把小狗用一个点A表示,把猎物用另一个点B表示,那么小狗走的路线就是线段AB,把它作为第①路线;从A走到点B,除了线段AB,还可以有无数条路线,如第②路线,第③路线……(老师在黑板上画出图形。
)从图中,大家可以看出在这些线中,哪条最短?生:(异口同声)①最短。
师:(板书)1.在两点之间的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
简称“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2.两点间线段的长度,叫做两点之间的距离,师:关于这两个知识点,请大家注意以下几点①两点之间线段最短,不是直线最短。
②两点间线段的长度,叫两点间距离。
注意是线段的长度。
师:请大家理解一下这两个知识点。
(设计意图:①问题情境的创设从“老师的书掉到地上寻求帮助”、“小猫和小狗为了抢食物而奔跑”这样学生比较熟悉的生活背景出发,提出了“难道它们也懂数学?”的疑问,这样的引入,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让学生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使课堂的一开始就充满灵动的神韵。
初中数学课堂示范教学实录
初中数学课堂示范教学实录第一篇范文:初中学生学习方法技巧学好重要性数学作为基础学科,对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抽象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初中阶段,数学的学习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也为高中乃至大学更高层次的数学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主要学习内容初中数学主要包括代数、几何、概率统计以及方程等基础知识,其中代数主要学习了有理数、一元一次方程、不等式等;几何涉及平面几何、立体几何以及解析几何等内容;概率统计初步涉及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等。
学习注意事项1.注重基础知识的学习,如分数、小数、整数的四则运算,这是解决更复杂数学问题的基础。
2.理解概念和公式,不要死记硬背,要通过实例去理解其含义和使用场景。
3.勤于练习,尤其是错题和难题,要反复琢磨,直到彻底理解。
主要学习方法和技巧1.理解性记忆:对于数学概念、公式,首先要通过理解其背后的含义,而不是简单记忆。
可以通过举例来帮助记忆和理解。
2.体系化学习:数学知识是相互联系的,要将新学的知识和已有的知识体系相结合,形成完整的知识网络。
3.习题训练:通过大量的习题训练,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提高解题速度和准确率。
要学会分类练习,对每个知识点进行深入挖掘。
中考备考技巧1.对照中考大纲,梳理知识点,确保不遗漏重要部分。
2.针对中考题型进行专项训练,尤其是近几年的中考真题,要反复练习。
3.查漏补缺,对平时练习中容易出错的题型进行重点攻克。
提升学习效果的策略1.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合理分配学习时间,确保每天都有充足的的学习时间。
2.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保持学习空间的整洁,减少干扰因素。
3.积极与同学、老师交流,不懂的问题及时求助,不要留到明天。
以上是关于初中数学学习的一些方法和技巧,希望每个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取得优异的成绩。
第二篇范文:以具体例题为示范教学方法例题简介题目:已知直角三角形的一个直角边长为3,斜边长为5,求另一个直角边的长度。
初中数学优秀课堂实录
初中数学优秀课堂实录初中数学优秀课堂实录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学生是课堂的主人。
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初中数学优秀课堂实录,希望大家喜欢。
师生问好,组织上课。
师:我们在初一第二学期就已经学习了乘法完全平方公式,请一位同学用文字语言来描述一下这个公式的内容?生1:(答略)师:你能用符号语言来表示这个公式吗?生1:(a+b)2=a2+2ab+b2 (a-b)2=a2-2ab+b2师:不错,请坐。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完全平方公式其实包含几个公式?生齐答:两个。
师:接下来有两道填空题,我们该怎么进行填空?a2++1=(a+1)2 4a2-4ab+ =(2a-b)2生2:(答略)师:你能否告诉大家,你是根据什么来进行填空的吗?生2:根据完全平方公式,将等号右边的展开。
师:很好。
(将四个式子分别标上○1○2○3○4)问题:○1、○2两个式子由左往右是什么变形?○3、○4两个式子由左往右是什么变形?生3:(答略)师:刚才的○1和○2是我们以前学过的完全平方公式,那么将这两个公式反过来就有:a2+2ab+b2=(a+b)2 a2-2ab+b2=(a-b)2 (板书)问题:这两个式子由左到右的变形又是什么呢?生齐答:因式分解。
师:可以看出,我们已将左边多项式写成完全平方的形式,即将左边的多项式分解因式了。
这两个公式我们也将它们称之为完全平方公式,也是我们今天来共同学习的知识(板书课题)师:既然这两个是公式,那么我们以后遇到形如这种类型的多项式可以直接运用这个公式进行分解。
这个公式到底有哪些特征呢?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思考一下,同座的或前后的同学可以讨论一下。
(经过讨论之后)生4:左边是三项,右边是完全平方的形式。
生5:左边有两项能够写成平方和的形式。
师:说得很好,其他同学有没有补充的?生6:还有一项是两个数的乘积的2倍。
师:这“两个数的乘积”中“两个数”是不是任意的?生6:不是,而是刚才两项的底数。
师:刚才三位同学都回答得不错,每人都找出了一些特征。
§1.4.1 有理数乘法(一)课堂实录
§1.4.1有理数乘法(一)课堂实录【教材教学分析】:“有理数的乘法”是新课标人教版7年级上册§1.4.1的内容,是继相反数、绝对值和有理数的加法之后学习的,与小学学习的乘法相比,区别就在于负数参与了运算.因此,探讨并理解积的符号规则是学习的重点,同时也是难点所在. 本节教材设计了一个蜗牛爬行的情境,意在引导学生进行有自身体验感悟的探究,以落实课程标准提出的“让学生经历由实际问题抽象出数与代数问题的过程”的目标要求.但通过实践证明,学生对此不好理解,让“前”、“后”、“左”、“右”搞得晕头转向,不利于学生的心理认同.本来,乘法法则就需要学生做到认同即可,它本身不是什么严格的逻辑关系,因此,能让学生心悦诚服地接受就是成功.基于此,笔者选定前一节的加法为教学的契合点,借助小学学过的乘法的意义以及生活常识,从合情推理的角度,引发学生的猜想,以突破负数与负数相乘规则的难点,顺乎其理,学生学得蛮有情趣.把本节教材的引入背景变成验证所发现的规则的小问题,相互依托,收到良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说出有理数的乘法法则;会进行有理数的乘法运算.2、数学思考:经历探索有理数的乘法法则的过程,发展学生观察、归纳、猜想、验证等能力.3、解决问题:通过师生交流、合作,让学生体会从特殊到一般的归纳方法,提高学生认识世界的水平.4、情感与态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使其养成良好的数学思维品质.【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有理数的乘法法则的探索、概括及应用教学难点:有理数乘法法则中符号变化的理解和积的符号的确定【学情分析】:我教学的班是走读班,学生来自滨州市区,整体素质较高,思维较活跃,学生对小学里学习的乘法的意义掌握得较好,也有了相反数、绝对值和有理数加法的知识基础,加之初一学生生性活泼、求知欲强,这些都是学习本课内容的有利条件. 另外,通过进入初中学段近两周的研讨性学习,在班级中已初步形成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在我的鼓动下,学生敢于提出问题、敢于探索与实践,班级里互相探讨、互相评价、相互欣赏的气氛较浓.但由于这一年龄段学生的抽象思维的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对如和的理解须借助具体的实际背景来加深认知体验,这也成为本课探究讨论的重点和难点.【教学过程】1、温故引新.(设计意图:用学生熟悉的、上一节已经处理过的问题引入课题,给学生轻松快意之感,便于激发学生的状态,状态是效率的保证.同时,通过老师的适时发难,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师(屏幕展示):这个问题,同学们一定熟悉:(-3)+(-3)=?(-3)+(-3)+(-3)=?(-3)+(-3)+(-3)+(-3)=?(-3)+(-3)+(-3)+(-3)+(-3)=?……生(情绪高涨):分别是-6,-9,-12,-15,师:能否换一种形式表达?生1:能,可以用乘法,(-3)+(-3)=(-3)×2;(-3)+(-3)+(-3)=(-3)×3;(-3)+(-3)+(-3)+(-3)=(-3)×4;(-3)+(-3)+(-3)+(-3)+(-3)=(-3)×5师(追问):说说你的想法?生1:小学学过,昨天也做过,当加数相同时,可以用乘法来代替加法,师:同学们怎么认为?生:就是这样想的师:那看来今天的学习会很轻松生(惊讶):为什么?师:因为同学们都很聪明呀!生:噢,老师忽悠我们2009个师:不是忽悠,老师相信同学们会做得很好,再来看一个问题:(-3)+(-3)+……(-3)=?生(全体脱口而出):(-3)×2009= -6027师:我说聪明吧,连这种负数参与的乘法都会算了,那这个结果对吗?有负数参与的乘法运算到底怎么计算?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有理数的乘法.2、拾级而上师:刚才的(-3)×2= -6,谁能借助生活常识解释一下?生2:一个人做错了两道选择题,每题3分,这个人就被扣掉4分,记作-4,生3:一个人做买卖,第一次赔了3万元,第二次又赔了3万元,他一共赔了6万元,记作-6生4:足球联赛活动中,输一场球记-3分,若甲队连续输了两场,就记作-6分.……师:同学们都说得非常好,若是(-3)×4= -12?生5(争先恐后):生2的做错2道题改成做错4道题就行;生3改成连续4次赔3万元就行;生4的甲队连续输4场就行……师(趁势而入,夸张一下):看来(-3)×2009= -6027也能解释了,就是一个人做错了2009个选择题、一个球队连续输了2009场、一个人做买卖连续2009次配了3万元,……生(全体):哈哈大笑,那这个同学、这个队、这个生意人命运也太惨了!师:一个人、一个球队如果缺少努力的话,如果不在失败中找到原因,一错再错、一败再败、一赔再陪是完全有可能的,这并不是命运不济啊!我们同学们可不做这样的人、这样的球队,是吧?生(全体):是!3、乘胜追击师:根据刚才的认识,(-3)×1,(-3)×0各是多少?你是怎样想的?生6:(-3)×1就是1个-3,结果当然是-3了,(-3)×0就是一个-3也没有,应该等于0.师:同学们说呢?生:对,应该是这样师(大屏幕展示):我们通过前面的认识,一起看一看因数与积的变化有没有什么特点?(先让学生仔细观察,而后小组讨论,达成共识后,展示屏幕上的红色箭头部分)共识:因数-3没有变,另一个因数在变,分别为4、3、2、1、0,它们依次减少1;积分别为-12、-9、-6、-3、0,它们由小到大依次增加3.师:请看下面的式子,你能猜想出计算结果吗?你是怎样想的?(-3)×(-1),(-3)×(-2),(-3)×(-3),(-3)×(-4)各是多少?生(若有所思,迟疑不决):师(等待):……生(若有所悟,纷纷举手):生7:我是这样想的:由前一组算式的规律发现:第二个因数减少1,积就增加3。
数学实践教学课堂实录(3篇)
第1篇一、课堂背景为了提高学生的数学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我校数学教研组开展了数学实践教学活动。
本次实践活动以“探索生活中的数学”为主题,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体验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课堂时间2021年10月20日,星期三,第2节课三、课堂地点学校多功能厅四、课堂参与人员数学教研组全体教师,七年级全体学生五、课堂实录(一)导入1. 教师出示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一个长方形的长是10cm,宽是5cm,求这个长方形的面积。
”2. 学生思考并回答。
3. 教师总结:今天我们来进行数学实践教学活动,通过探索生活中的数学,提高我们的数学应用能力。
(二)实践环节1. 分组讨论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取一个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进行讨论,如购物打折、制作图形、测量距离等。
2. 实践操作各小组根据讨论结果,进行实际操作,如制作图形、测量距离、计算面积等。
3. 汇报展示各小组汇报实践过程和结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三)课堂实践案例1. 案例一:购物打折(1)学生分组讨论:如何计算购物时的打折优惠?(2)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假设一件商品原价为100元,打8折,求实际付款金额。
(3)学生汇报:实际付款金额为80元。
2. 案例二:制作图形(1)学生分组讨论:如何利用已知边长制作一个长方形?(2)学生进行实际操作:用尺子和直角器制作一个长方形。
(3)学生汇报:成功制作了一个长方形。
3. 案例三:测量距离(1)学生分组讨论:如何测量一段距离?(2)学生进行实际操作:用卷尺测量教室到走廊的距离。
(3)学生汇报:教室到走廊的距离为10米。
(四)课堂总结1. 教师总结本次实践活动,强调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2. 学生分享实践过程中的收获和体会。
3. 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继续探索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六、课后反思本次数学实践教学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提高了数学应用能力。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将继续开展类似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数学的魅力,提高数学素养。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实录集锦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实录集锦一、引言数学课是初中阶段学生学习的重要课程之一,良好的数学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为了分享优秀的数学课堂教学实录,本文精选了几个典型案例,分为解题思路拓展、实用技巧分享和激发兴趣引导三个部分,希望能对教师们有所启发。
二、解题思路拓展1. 教师:今天我们来讨论一下两点间的距离问题。
同学们,你们有没有注意到不同的坐标系下,求两点间距离的公式会发生什么变化呢?学生1:老师,我记得如果是直角坐标系下,我们可以用勾股定理求解。
学生2:如果是极坐标系呢?是不是需要用到极坐标方程?教师:很好,你们的回答都很有针对性。
事实上,在不同的坐标系下,我们需要根据坐标系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方法求解,例如在极坐标系下,我们可以利用极坐标方程和极坐标公式求解。
同学们可以思考一下,用极坐标系如何求解两点间的距离呢?(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并举例说明使用极坐标系求解两点间距离的方法)2. 教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勾股定理的原理是什么吗?为什么a² +b² = c²呢?学生1:老师,我记得是因为直角三角形的两个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
学生2:是的,这是勾股定理的几何解释。
还可以从代数的角度来理解,我们可以通过两个直角边的长度计算出斜边的长度。
教师:很好,你们都理解得很透彻。
事实上,勾股定理是一种几何和代数相结合的重要定理,通过理解定理的多个解释,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应用它解决问题。
同学们可以尝试从其他角度来解释勾股定理的原理。
三、实用技巧分享1. 教师:同学们,在解决数学问题时,我们经常需要进行大量的计算,你们有没有发现有时候计算过程很繁琐,容易出错呢?学生1:是的,老师,我经常因为计算错误而得不到正确答案。
学生2:我有一个小技巧,就是在进行复杂计算时,先用近似值代替,计算完后再修正,这样能减少计算错误的几率。
教师:很好的技巧!同学们还有没有其他值得分享的计算技巧呢?(教师引导学生分享实用计算技巧,例如约分法、奇偶性判断等)2. 教师:同学们,我们在解决问题时,有时会遇到无法直接得到答案的情况,这时我们可以借助图形来帮助分析问题。
八年级下册数学优质课课堂实录
八年级下册数学优质课课堂实录一、课堂名称:小数的加减法与综合运用1. 教学目标:(1)能够灵活掌握小数的加减法,能够独立解决小数的计算问题。
(2)能够将小数的加减法应用于实际问题,并能够进行综合运用。
2. 教学重难点:(1)灵活掌握小数的加减法运算。
(2)将小数的加减法运用于实际问题,并进行综合运用。
3. 教学过程:(1)复习小数加减法的基本运算。
(2)讲解小数加减法的常见错误和注意点。
(3)练习小数的加减法运算,加强计算能力。
(4)讲解小数加减法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5)练习小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加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 教学方法:(1)讲解法。
(2)练习与演示法。
(3)案例分析法。
5. 教学评价:学生能够灵活掌握小数的加减法,并能够将其应用于实际问题中进行综合运用,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高。
二、课堂名称:图形的相似性质1. 教学目标:(1)能够理解图形的相似性质。
(2)掌握相似三角形的性质。
(3)能够应用相似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2. 教学重难点:(1)理解图形的相似性质。
(2)掌握相似三角形的性质。
(3)能够应用相似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3. 教学过程:(1)复习几何基础知识。
(2)引入图形的相似性质并进行讲解。
(3)讲解相似三角形的性质。
(4)练习应用相似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5)讲解相似性质在工程建筑、艺术设计等领域的应用。
4. 教学方法:(1)讲解法。
(2)练习与演示法。
(3)案例分析法。
5. 教学评价:学生理解了图形的相似性质和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并能够应用相似性质解决实际问题,同时了解相似性质在不同领域中的应用。
初中数学教学课堂实录
初中数学教学课堂实录第一篇范文:初中学生学习方法技巧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它不仅锻炼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还为学生日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因此,学好数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主要学习内容初中数学的主要学习内容包括:有理数、整式、分式、方程、函数、几何等。
这些知识点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构成了初中数学的知识体系。
学习注意事项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学生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注重基础知识的学习,如加减乘除、分数、小数等,这些都是解决更复杂问题的基石。
2.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如按时完成作业、及时复习等。
3.遇到困难时,要勇于请教他人,或主动参加课外辅导班,以弥补知识点的不足。
主要学习方法和技巧1. 理解概念,掌握定理在学习数学时,首先要理解并掌握各个概念和定理。
只有明确了这些基础知识,才能更好地解决实际问题。
例如,在学习几何中的勾股定理时,要理解直角三角形、直角边、斜边等概念,并熟练掌握勾股定理的表达式及其应用。
2. 培养逻辑思维能力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很强的学科,因此,培养逻辑思维能力是学习数学的关键。
学生可以通过多做逻辑题、参加数学竞赛等方式,提高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
3. 多做练习,总结规律数学学习离不开大量的练习。
通过多做题目,学生可以总结出各种题型的解题规律和方法,从而提高解题速度和正确率。
同时,要注意总结错题,避免重复犯同样的错误。
中考备考技巧1.熟悉中考大纲,了解考试范围和重点。
2.制定学习计划,合理安排时间,确保各个知识点都得到充分的复习。
3.参加模拟考试,检验自己的学习成果,并对不足之处进行针对性的复习。
提升学习效果的策略1.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保持室内整洁、安静,避免干扰。
2.与同学互相讨论、交流,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3.注重课外拓展,如阅读数学故事、参加数学竞赛等,以提高自己的数学素养。
通过以上学习方法和技巧,相信学生能够更好地学习数学,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
初中数学新人教版八上《角平分线的性质(1) 》课堂实录(1)
登陆21世纪教育助您教考全无忧第8课时§11.3角平分线的性质(1)评课记录授课教师:张永忠张永忠: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通过设置情景、操作、猜想、验证、运用的学习过程,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意识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先通过设置生活中的情景,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得到角平分的画法,再进行动手操作实验测量,并通过几何画板的演示,得到:(1)角是轴对称图形,对称轴是角平分线所在的直线;(2)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
然后通过三角形全等进行验证。
最后对角平分线的性质进行实际应用。
邓凯:本节课的结构非常清晰,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中教师利用激励性语言等形式,始终使学生处于积极思考的氛围中。
另外,从张老师一句“停笔眼不离书,检查计算结果”话中,从细微处渗透学习方法、学习习惯教育,这也正是我们教师每节课应追求的教育主题。
柳清泉:强化数学来源于生活思想。
课中无论是复习旧知、新知引入,还是探究新知、巩固练习,始终体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
高艳玲:探究新知教学环节环环相扣,教学活动扎实有效。
通过引导学生实际操作,采用量一量、折一折、练一练等活动,得出角平分线的性质,在培养学生操作、思考能力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归纳、总结能力,发展学生多种思维能力。
许丹红:教学紧扣教材,精讲多练,练习题设置由浅入深,学生训练有素,教学目标完成好。
何晓华:张老师教学中不但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而且较好地关注过程方法和情感的体验。
教学中采用折一折、量一量、比一比的方法,让学生亲身经历分数基本性质的探究过程,使结论和过程有机的结合在一起,知识和能力得到和谐发展。
21世纪教育网精品资料·第 1 页(共 1 页)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
初中数学名师课堂实录集锦
初中数学名师课堂实录集锦引言初中数学是学生研究数学的关键阶段,而名师课堂实录是研究数学的重要资料。
本文档旨在收集并总结一些初中数学名师的课堂实录,以供学生和教师参考。
名师课堂实录实录1:解方程* 名师:李老师* 实录内容概述:李老师在课堂上生动地讲解了如何解一元一次方程,引导学生通过逐步消去变量求出方程的解。
* 教学特点:李老师注重引导学生思考,采用多种解法,帮助学生全面理解解方程的过程。
* 教学效果:学生通过互动讨论和实际例题的演练,掌握了解方程的基本方法,能够独立解决相关问题。
实录2:几何证明* 名师:王老师* 实录内容概述:王老师通过一个几何证明的例子,向学生展示了严密的推理和证明过程。
他引导学生利用画图、推理等方法解决几何问题。
* 教学特点:王老师强调几何证明的逻辑性和严密性,指导学生如何分析问题、提出合理的假设,并运用已知定理和推理思维得出结论。
* 教学效果:学生通过实践训练,提高了几何证明的能力,学会了运用几何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实录3:概率统计* 名师:张老师* 实录内容概述:张老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研究概率统计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她通过实例和游戏,帮助学生理解概率计算和数据分析的过程。
* 教学特点:张老师结合具体生活案例,使概率统计的概念更加形象,通过实践中的探究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
* 教学效果: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讨论,加深了对概率统计的理解,并能够运用相关方法分析问题,提高了数学思维能力。
结论初中数学名师的课堂实录集锦为学生和教师提供了宝贵的学习资料。
通过学习这些实录,学生可以在解题过程中有更多思路和方法选择;教师则可以借鉴名师的教学经验,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
希望这些实录对数学教育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数学课堂实录1
课题:多项式【设计思路】针对《多项式》这节课,我个人设计如下:1、上课前一天,布置学生预习《多项式》,要求学生记住多项式的概念和多项式的项、次数、常数项的概念,完成课本上的填空,回答课本上提出的问题,并做好课本第五十九页的练习。
学生若有难点,作好※号,若有疑问写在书上,可以用课余的时间和上课前的几分钟相互交流讨论。
2、上课后学生互相交流彼此见到的疑问3、学生提出问题,师生共析4、练习巩固(主要是对课本知识进行梳理、整理,突出重点,简化难点)5、学生独立完成测学6、巡视学生的做题情况,并点评第4题找规律的方法7、课堂小结【课堂流程】一、板书课题及本节课学习目标及重难点学习目标:1、掌握多项式的概念,了解整式的概念。
2、掌握多项式的项数、次数的概念,并能熟练地说出和写出多项式的项数和次数。
学习重点:多项式的概念及多项式的项数、次数的概念。
学习难点:辨识多项式的次数。
二、学习过程1、学生互相交流。
上课后,老师要求学生相互检查课本第五十六页、第五十七页上的填空,核对第五十九页的练习,若出现不同的结论就重新思考和计算。
2、学生提出问题,师生共析。
我要求学生把书上遇到的或思维上碰到的不明问题提出来,师生共同分析讨论。
如这一节课上,文思涵同学就提出多项式的系数怎么求?和上节课所学的单项式进行对比,学生明白了多项式只存在某一项(即单项式)的系数;又如齐豫同学提出x2+2xy-y2的最高项的系数是多少?老师指出只有次数最高的项,没有“最高项”,本题中最高次项有三个:x2,2xy,-y2,系数分别为1,2,-1。
学生提出问题的过程,本身就是对新知的一种学习思维的过程。
有些题目,老师千讲万讲,不如学生自己讲。
3、练习巩固(主要是对课本知识进行梳理、整理,突出重点,简化难点)1、找出下列式子中的多项式,并填好表格。
2x,-3,2x-3,,-3,a-3,,a(b-1),-1,-5m2 y--3多项式项数次数常数项是哪几个单项式的和名称本题解题步骤是这样设计的:(1)学生举手回答哪些是多项式?老师分别写在多项式的横行中,若有回答错误,学生会激烈辩论,老师强调判断的依据要牢抓:几个单项式的和叫做多项式。
初中数学教研员课堂实录(3篇)
第1篇一、课堂背景本节课由我校初中数学教研员张老师主讲,课题为《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
张老师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扎实的专业知识,擅长通过问题引导、小组合作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二、课堂时间2023年3月15日,星期三,上午第二节课三、课堂地点我校初中部多媒体教室四、课堂参与人员1. 张老师(主讲)2. 全体七年级数学教师3. 七年级(1)班全体学生五、课堂实录(一)导入新课张老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学生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二元一次方程。
张老师:很好,那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
在学习新知识之前,我们先回顾一下二元一次方程的解法,看谁能用最简洁的方式说出二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学生2:二元一次方程的解法是代入法或加减法。
张老师:很好,接下来我们来看一道实际问题。
(二)问题引入张老师:同学们,我们学校准备组织一次春游活动,假设有30名学生参加,每辆大巴车可以乘坐40人,至少需要几辆大巴车?学生3:至少需要2辆大巴车。
张老师:非常好,那么我们如何用数学知识来解决这个问题呢?(三)小组合作,探究新知张老师: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一下如何用数学知识解决这个问题。
(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巡视指导)张老师:请各小组派代表回答。
学生4:我们可以设需要的大巴车数量为x辆,那么每辆大巴车可以乘坐40人,所以总共可以乘坐40x人。
根据题意,30名学生参加活动,所以40x≥30,解得x≥0.75。
因为大巴车数量必须是整数,所以至少需要2辆大巴车。
张老师:很好,这个小组同学用到了一元一次不等式的知识。
下面我们再来讨论一下如何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决这个问题。
学生5:我们可以设需要的大巴车数量为x辆,那么每辆大巴车可以乘坐40人,所以总共可以乘坐40x人。
根据题意,30名学生参加活动,所以40x=30,解得x=0.75。
但是大巴车数量必须是整数,所以我们需要将x向上取整,即x=2。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实录集锦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实录集锦一、引言在初中阶段,数学课程的教学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通过对数学课堂教学的实录进行整理和总结,以提供初中数学教学的实践经验和教学方法,帮助教师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和能力。
二、整合教材和生活中的应用在课堂教学中,将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是十分重要的。
例如,我们在教授平方根的概念时,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校园中的平方形状,如广场、篮球场等来引入概念。
通过观察和实践,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平方根的含义和计算方法。
三、启发性问题激发学生思考在教学中提问是促进学生思考和积极参与的有效方式。
针对一些经典问题,老师可以提出启发性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
例如,在教学二次函数时,可以提问:“在哪些实际问题中可以应用到二次函数的概念?”或者“为什么二次函数在自然界中的分布如此常见?”通过这些问题的引导,学生能够积极思考,并探索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四、引入实际问题解决能力培养对于初中生来说,他们通常更为关注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
通过引入一些实际问题,可以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教学解方程时,我们可以给出一些关于商品打折或者利息计算的实际案例,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这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增强他们的实际应用能力。
五、小组合作促进交流和合作在数学课堂中,设置小组合作活动是十分有效的教学方法。
学生可以以小组为单位,共同解决一些数学问题、展示解题过程,通过合作学习来提高每一个学生的数学能力。
例如,在教学统计学时,可以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让他们根据给定的数据,通过讨论得出各自的统计结果,并进行展示和分析。
通过小组合作,学生不仅能够相互学习借鉴,还能够增进团队合作和沟通交流的能力。
六、综合评价系统激发学生进步动力在数学课堂教学中,除了关注学生的学科成绩,我们还应该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
因此,建立一套科学的综合评价系统是十分重要的。
通过设置课堂问题解决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学习态度等方面的评价指标,可以激发学生的进步动力,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
初中数学优质公开课课堂实录
初中数学优质公开课课堂实录一、教学目标1.掌握二次根式的概念、性质及其运算。
2.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推理能力和计算能力。
3.引导学生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培养数学学习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二次根式的概念:形如√a(a≥0)的式子称为二次根式,其中√称为二次根号。
2.二次根式的性质:二次根式的被开方数是非负数,二次根式才有意义。
3.二次根式的运算:加减运算、乘除运算、与有理数的混合运算。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掌握二次根式的概念、性质及其运算。
2.难点:二次根式的混合运算。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讲解、演示、练习、互动。
2.教学手段:PPT演示、黑板板书、实物投影仪展示学生练习。
五、教学步骤1.导入新课:通过回顾已学知识,引导学生进入本课主题。
2.讲解新课:通过PPT演示,讲解二次根式的概念、性质及其运算,同时进行黑板板书,强调重点和难点。
3.课堂练习:通过实物投影仪展示练习题目,引导学生进行练习,并对学生的答案进行点评和纠正。
4.互动交流: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增强课堂互动。
5.小结与布置作业:对本课内容进行总结,并布置课后作业。
六、教学反思与总结本课通过讲解、演示、练习和互动等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使学生较好地掌握了二次根式的概念、性质及其运算,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同时,本课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如部分学生在二次根式的混合运算中仍存在困难,需要进一步加强练习和辅导。
今后,我将继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实录集锦(一)1 高村中学王晓燕课题:初一数学“比较线段的长短”(第一课时)课前探究情景1:教师不小心把课本掉在教室门口,请同学帮我捡一下,并解释你为什么选择这条路线?情景2:《课本》P89,如图,小狗和小猫为什么都选择直的路线?“难道它们也懂数学?”师:小组先合作,讨论一下。
(学生纷纷讨论,兴致极高)(几分钟后)师:那位同学能把你们组讨论的结果告诉大家。
(学生们争先恐后地举手)师:请4组的5 号同学回答。
生1:我会走最直的路线去捡这本书。
(该生说着并沿直线走了过去,快速把书捡了起来)师:同学们,他为什么选择这样的路线?而不选择别的路线?生2:这样好走。
生3:这样走最省时间。
生4:这样走简单。
…………生6:这样走最近。
师:为什么这样走最近?生5:因为这样走时直的。
生6:直的最近。
师:(赞许)这位同学回答得非常好!因为是直线,所以这条路线最短。
师:现在请大家思考一下,如果把小狗用一个点A表示,把猎物用另一个点B表示,那么小狗走的路线就是线段AB,把它作为第①路线;从A走到点B,除了线段AB,还可以有无数条路线,如第②路线,第③路线……(老师在黑板上画出图形。
)从图中,大家可以看出在这些线中,哪条最短?生:(异口同声)①最短。
师:(板书)1.在两点之间的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
简称“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2.两点间线段的长度,叫做两点之间的距离,师:关于这两个知识点,请大家注意以下几点①两点之间线段最短,不是直线最短。
②两点间线段的长度,叫两点间距离。
注意是线段的长度。
师:请大家理解一下这两个知识点。
(设计意图:①问题情境的创设从“老师的书掉到地上寻求帮助”、“小猫和小狗为了抢食物而奔跑”这样学生比较熟悉的生活背景出发,提出了“难道它们也懂数学?”的疑问,这样的引入,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让学生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使课堂的一开始就充满灵动的神韵。
②把小狗、猎物表示为一个点,把小狗的行走路线表示为一条直线,这样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并板书于黑板,教师辅助以语言讲解,让学生充分直观地体会“到两点之间线段最短”,明确两点之间距离的含义,并初步了解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③根据课堂教学的需要以及学生的思路适时调整提问方式,环环相扣的提出问题,启而不发的引导学生使他们的思路向主题靠拢;并从学生的回答中,不失时机的挖掘“闪光点”,加以引申引导,以达到本节课的授课目的。
)2 米山中学袁吉玲圆与圆的位置关系师出示幻灯片你认识上面的几何图形吗?他们由哪些图形组成?生答:多个圆师指出:这节课我们来探究圆与圆的位置关系。
(标课题)圆与圆有几种位置关系?师指导探究一:我们研究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时以公共点的个数来区分的,圆与圆的位置关系我们也从公共点的个数来区分的话有几种位置关系?(1)自己动手在两张透明纸上画两个大小不同的圆,固定其中一个移动另一个,观察两圆有几种不同位置关系.(2)观看两圆位置关系演示,试着把它们画出来.生动手,师巡视后请学生到黑板板演两个圆没公共点如图:(1)(2)(3)一个公共点如图(4)(5)两圆有2个公共点如图(6)师问:两圆有没有三个公共点?生答:没有。
师问:为什么?生A答: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点确定一个圆,如果有三个公共点,那么这两个圆就重合为一个圆。
师问:看图1、2、都没有公共点,两圆的位置关系有没有不同的点?生答:有不同点师问:不同点是?生丁答1中一个圆的所有点在另个圆的外部,2中其中一个圆的所有点在另个圆的内部。
师指出图一位置关系我们称外图二位置关系称内涵,图三的位置关系是内含的特例:同心圆师问那么图4和5有没有异同点,如果有是什么?生答;有,一个圆的所有点都在另一个圆的内部,一个圆的所有点在另一个的外部师质疑:公共点T是在圆的外部还是在内部?生更正:一个圆的所有点除公共点外都在另一个圆的内部,一个圆的所有点初公共点外在另一个的外部师指出图4的位置关系是外切,图5的位置关系是内切,可以统称为相切。
图6的位置关系我们称相交。
师问:两个不等圆有几种位置关系,他们是什么?生答:5种,外离,外切,相交,内切,内含师问:如果两圆没有公共点那么两圆的位置关系是?如果两圆有一个公共点那么两圆的位置关系是?生答:外离、内含,外切、内切。
师问:两个不等圆有5种位置关系,那么两个相等的圆有几种位置关系。
生答:三种。
外离、外切、相交。
师:两不等圆的这5种位置关系是不是轴对称图形?如果是,对称轴是什么?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教师适当引导:我们知道圆是轴对称图形,任何过圆心的直线都是它的对称轴,那么两圆在各种位置关系中的组合图形还是轴对称图形吗?对称轴是什么?学生争先恐后地回答:是,对称轴是过两圆心的直线。
师:过两圆心的直线我们叫连心线。
大家再观察(4)(5)图形,还能发现什么?在这里学生容易观察出切点在对称轴上,但说明切点在连心线上有一定困难,特给予一定的时间讨论,教师给予清楚地分析。
师:我们在研究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时候,除了从定性的角度(公共点的个数)还从定量的角度来分析他们的位置关系,下面我们也从定量的角度来分析两圆的位置关系。
师问:两圆的位置关系与哪些量有关?有怎样的关系?师课件展示:两圆半径不动,移动位置改变两圆的位置关系;两圆的位置不动,改变圆的大小从而改变两圆的位置关系学生回答:两圆的位置关系由两圆的圆心距和两圆的半径有关,师再问:有什么关系?师指导探究二、要求学生先独立思考后小组合作交流,再生生交流释疑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巡视指导后由生到黑板板演关系外离d>r+r21外切d=r+r21相交r-r2<d<r1+r21内切d=r-r21内含0<=d<r-r21师问:下面的同学是否同意上面的观点?生B答:内切内含要说明r1要大于r2并且内含要有等于0的情况。
师质疑:为什么?此生答:因为等圆没有内切、内含的位置关系。
内含时有一种特例:同心圆,此时圆心距为零。
师给予肯定。
师总结提高,在数轴上表在判断两圆的位置关系的时候,一般先计算两圆半径的和与差,学以致用两圆的半径分别为3和5,两圆心距为9、8、7 、6 、5 、4、3 、2、1 时两圆的位置关系是什么?生答:外离,外切,相交,相交,相交,相交,相交,内切,内含师指导小组合作自学例题后做课后随堂练习和变式训练。
变式训练:两圆相切,一圆半径为6,圆心距为4,求另一圆的半径。
两圆半径分别为6和8,两圆相交,求圆心距。
(教师巡视,抽生到黑板板演)3 崔明宇通过问题链,启动学生们的思维,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引出课题并解决课题也不失为一种好的方法。
比如:配方法是初中数学中比较重要的一种方法。
在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二次函数中都有涉及。
但是讲授配方法却经常令人无从下手。
我以为,巧借数形结合这种思想可以很好的加以解决。
“一元二次方程解法”导入:师:我们学过了直接开平方解一元二次方程,请你举出几个这样的方程。
(学生举例)这种方程具有什么特点?生:等式的一边是含有未知数的整式的平方,另一边是一个非负数。
师:看图①,已知正方形的边长为x,它的面积可以表示为,如果边长增加4,新正方形的边长为,面积表示为,如果新正方形面积为400,由此可以列方程。
能求出原来正方形的边长x吗?学生不难列出方程(x+4)2=400,并且轻而易举利用直接开平方法求出原正方形的边长x。
师:在图①中,右下角的小正方形的边长是,面积是。
我们截去这个小正方形,把余下的三部分拼成图②形状,现在这个图形是个矩形,它的边长分别是、,面积可以表示成,实际上它的面积是,于是我们也可以列出一个方程。
生:x(x+8)=384,即x2+8x=384。
(一)师:这个方程怎样解?(将学生一军,在此之前进行的都比较顺利,基本没有障碍,但这个问题把学生难住了。
)师趁热打铁,把图②拼成图③形状。
现在不是正方形了,需要补上一块什么样的图形才能得到一个大正方形?(学生回答:4 x4=16的正方形)。
原来面积是(384),现在大正方形面积(384+16=400),现在正方形边长是(x+4)。
可得方程x2+8x+42=384+42,即(x+4)2=400(二)对比方程(一)、(二),实际上就是方程(一)的两边都加上了一个数42得到方程(二),这样方程经过我们的操作左边配成了一个我们熟悉的式子:完全平方式。
所以这个方程对我们来说就没有困难了,我们可以通过直接开平方的方法来解它。
生归纳,师点拨:为什么方程(一)不能用直接开平方的方法解,而方程(二)能呢?哪一步比较重要?是怎样处理的?引出课题:这就是我们要研究的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通过这种问题链的形式,层层递进,一步一个脚印,一步一个台阶,稳扎稳打,循序渐进,本来水穷山尽疑无路,最终却柳暗花明又一村。
高村中学戴海波《二次根式乘除法(二)》片段反思:(张主任:您好!论坛中没有公式编辑器,二次根号打不上)在讲授新课的时候我是这样导入的:已知:如图所示,四边形ABCD为梯形,AD=,BC=,高AE=。
求梯形的面积S.我将该题的步骤讲解详细,旨在让学生掌握单项式乘多项式的梯形。
我原以为我讲解得细了,学生就会掌握得更好!可结果与我预想的相差很远。
经过张主任和各位教师的评课,我进行了深刻的反思:1.我以讲授代替了学生的自主,导致学生的多向思维被我扼杀。
我如果只给学生讲授一种做题的方法,然后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索。
效果会更好。
我用我的思维限制了学生的思维。
2.小组合作形式化我让学生在此进行小组合作,让学生讨论单项式乘多项式应该如何计算?组长在合作的过程中没有起到很好的带头作用,应该让学生在解题的关键处和多样性处进行合作讨论,效果会更好。
在讲授新课的时候我是这样导入的:已知:如图所示,四边形ABCD为梯形,AD=,BC=,高AE=。
求梯形的面积S.我将该题的步骤讲解详细,旨在让学生掌握单项式乘多项式的梯形。
我原以为我讲解得细了,学生就会掌握得更好!可结果与我预想的相差很远。
经过张主任和各位教师的评课,我进行了深刻的反思:1.我以讲授代替了学生的自主,导致学生的多向思维被我扼杀。
我如果只给学生讲授一种做题的方法,然后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索。
效果会更好。
我用我的思维限制了学生的思维。
2.小组合作形式化我让学生在此进行小组合作,让学生讨论单项式乘多项式应该如何计算?组长在合作的过程中没有起到很好的带头作用,应该让学生在解题的关键处和多样性处进行合作讨论,效果会更好。
米山中学代华娟《绝对值》一课的教学设计一、回答问题,完成填空:互为相反数的6与-6到原点的距离是多少?单位长度〒6到原点的距离都等于6,即相等5到原点的距离为,记作-3到原点的距离为,记作0到原点的距离为,记作(由学生填空完成)二、用自己的语言归纳你的发现:正数到原点的距离为正数负数到原点的距离为正数,即负数的相反数为正数0到原点的距离为0三、绝对值的定义是什么?正数的绝对值是本身,零的绝对值等于零,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板书)四、一个数a到原点的距离是什么?即数轴表示a点到原点的距离(板演a可有三种情况,即a>0,a=0,a﹤0时)│a│=a当①a﹥0时,│a│=a②a﹦0时,│a│=a=0③a﹤0时,│a│=-a (师板书并归纳:绝对值是一个非负数)五、掌握绝对值是非负数的应用已知|X-2|+|Y+1|=0,则X=2,Y=-1已知|2X+6|+|Y-5|=0,则2X+3Y=9.六、深化认识,知识小结1、本节主要学习了哪些知识2、绝对值定义的核心是什么3、本节学习的要求是什么…………我在绝对值教学的片断中采用了由学生自主学习探求新知的教学思想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