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以为”句的语义语用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们)以为”句的语义语用分析
摘要:“我(们)以为”句可以表示两种意义,一种表示说话者的主观断言、认识;另一种表示说话者作出了与预期不符或相反的主观判断。表意分化的主要动因是:“以为”原本表“对人或事物有某种看法或作出判断”的基本功能逐渐被后起的“认为”所分担,因并存的相近词语一般都会形成分工倾向,导致“以为”表“作出不正确的主观判断”的用法逐渐扩大势力范围,这一用法为说话人的自谦表达提供了语用基础,因而人们写文章时才会较多使用“我(们)以为”句。
关键词:我我们以为第一人称代词
“我(们)以为”句无论在古代还是现代,都被人们广泛应用于日常言语交际中。人们使用“我(们)以为”来表达说话者的认识、看法。为了进一步的认识、掌握“我(们)以为”结构,本文将从“我(们)以为”句的语义分析,“第一人称代词+以为”句的历时考察以及“我(们)以为”句的语用功能等方面对其进行分析研究。
一、“我(们)以为”句的语义分析
“我”和“我们”是现代汉语中两个最主要的第一人称代词。“我”主要表示第一人称单数,指说话者本人。“我们”
表示第一人称的复数形式,通常指包括说话者在内的一个群体,在特定语用策略驱动下也可单指说话人自己。
我们知道动词“以为”有两种含义,第一种含义是“认为”之义,这里记作“以为1”,表示的是说话者对人或事物有确定的看法或对其作出明确的判断。另一种含义是表示说话者作出了与预期不符或相反的主观判断,往往会用另一小句指明真相,我们将其记作“以为2”。由于动词“以为”具有两种意义,“我以为”句也表示两种意义。
(一)“我(们)以为1”的语义
“我(们)+以为1”主要是指说话者对人或事物有某种看法或作出判断,表示说话者的主观断言、认识。“我”在句中,一般表示实指,指说话者本人。“我们”在“我们+以为1”中既可以包括交际对方或多方,也可被讲话人用来指称他自己。例如:
(1)李嘉诚展颜一笑:“舅舅千万不要长他人威风,灭自己志气。我以为能够精通手表结构又能修理手表的人,其实完全可以自制手表。”(窦应泰《李嘉诚家族传》)(2)若是酸苦的,我们也要皱着眉头来辨尝它:这总比淡漠无味胜过百倍。我们以为最难堪而极欲逃避的,惟有这个淡漠无味!(叶圣陶《没有秋虫的地方》)
上述两例中,“我+以为1”在例(1)中表示说话者的主观看法,这里的“我”一般表示特指,指称自己。例(2)
中的“我们以为1”表示说话者的主观断言,“我们”在这里实际上是指代作者本人。
需要强调的是,“我(们)以为1”常被应用于书面语篇中,在学术科研论文中也是更加频繁地出现。例如:(3)我以为它是从判断词“是”和动词义“成为”转
换表述渐次虚化的结果。(《语言学论文》)
(4)作为同现的句法成分,我们以为要严格地控制在
主语和宾语的位置上,其他的一律不算。(《语言学论文》)例(4)中的“我们”为虚指,“我们以为”在这里其实是“作者以为”,作者想要表达自己的观点,出于谦虚、严
谨的态度,所以用“我们以为”代替“我以为”。在例(3)中,作者用“我以为”将自己的观点表达出来,表现出作者敢于承担问责风险的责任感以及他对所持观点的自信,同时,作者个人身份的代入,也更利于读者接受。
(二)“我(们)以为2”的语义
“我(们)+以为2”表示说话者作出了与预期不符或相反的主观判断,说话人说出此话时,已经预设了“事实并非如此”这一含义,一般都会在后一小句中说出实际情况。例如:
(3)我以为再也见不到她了,没想到第二天她又出现
在了北海公园。(卞庆奎《中国北漂艺人生存实录》)(4)我们以为那幅画早就完成了,可依莲娜总是说还
没完呢。(迟子建《额尔古纳河右岸》)
例(3)中“我”作出的判断是“再也见不到她了”,通过后一小句“没想到她又出现在北海公园”,可以知道“我”说出此话时,便已经知道实际上“事实并非如此”,与预期相反,“他”见到了“她”。例(4)中的“我们”也是主观作出的判断与心理预期相反。
现代汉语中的第一人称代词“我”“我们”可以出现在“第一人称代词+以为”结构中,那么古代汉语中的第一人称代词可不可以在此结构中出现呢?古汉语时期,人们对于自己的观点认识又是如何表达的呢?
二、“第一人称代词+以为”的历时考察
在古代汉语时期,除“我”之外,作为第一人称代词使用的词主要有:“吾”“余”“予”“朕”“台”“?n”等,这些词语在现代汉语中有时也会出现。通过对语料的考察,我们发现,古汉语时期的“余”“予”“吾”“朕”可以进入“第一人称代词+以为”结构,而“台”和“?n”没有发现用例。下面我们简要分析一下能够进入此结构的“余”“予”“吾”“朕”。
(一)“余/予+以为”
从远古至春秋时期,第一人称主体代词主要是“我”和“余”。在古代,人们在表达与自己有关的事物时,一般都会采用较为谦卑的表达方式。而“余”与“予”一般可通用,
属于第一人称代词的谦称形式,表示谦卑的意义。所以当人们想要表达自己的认识、判断时,便会使用“余(予)以为”。例如:
(5)余以为天道即人道,人道即天道,天道不可强也,人道不可挽也。何以言之?(钱泳《履园丛话》)(6)前辈多以前集、中集为名,予以为陛下明年当改元,长庆讫于是矣,因号《白氏长庆集》。(《旧唐书》)(二)“吾+以为”
战国时期,“吾”逐渐成为第一人称代词的主体,直至清朝灭亡后,才逐渐退出第一人称代词集合。“吾”与“我”用法相似,但“谦逊程度”比“我”要高。“吾”与“余(予)”相比,“吾”没有“余(予)”的谦逊程度高,个人主体意识较强。近代学者们有时也会使用“吾”来称自己,一般认为属于仿古现象。例如:(7)吾以为古之善者则诛之。今之善者则作之。欲善之益多也。(《墨子》)
(8)住在西单,工作在西单,女儿上学在西单,夜里散步在西单,吾以为,论地方最方便、最美丽、最可爱的就是西单了。(《人民日报》1996年)
例(7)、(8)均表“认为”义,例(8)出自当代文学作品,是文人仿古的一种现象。
(三)“朕+以为”
“朕”在上古时期也是常用的第一人称代词,自秦始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