斐多篇中灵魂与肉体的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斐多篇中灵魂与肉体的关系
柏拉图的斐多篇是较早提到灵魂与肉体的关系的哲学文本,鉴于这个主题在后来的哲学史中讨论较多,作者认为厘清柏拉图哲学文本中的灵魂与肉体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分析哲学史上相关哲学讨论的意义所在。本文中,作者的兴趣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问题上,(1)斐多篇中有关灵魂与肉体的论述,柏拉图对于这两个概念的具体主张是什么,以及它们是否清晰。(2)有关灵魂与肉体关系的论述,柏拉图在这个问题上是否给出了成功的论证。(3)柏拉图关于灵魂不朽的论证,柏拉图对于灵肉关系的探讨多大程度上影响了灵魂不朽的论证,以及灵魂不朽的论证是否是有效的。关键词:斐多篇;灵肉关系;灵魂;肉体
一、斐多篇中关于灵魂不朽的论证
苏格拉底在斐多篇中提出了几个关于灵魂不朽的论证,要论证灵魂不朽,需要证明两个前提。
(1)灵魂在出生前一直存在着。
(2)灵魂在死后也一直存在。
加入灵肉关系的表述后,可以改写为:
(1)灵魂在进入肉体前是存在的。
(2)灵魂在离开肉体后依然存在。
斐多篇中的几个灵魂不朽的论证都围绕这两个命题进行。
从70d开始是苏格拉底的所谓“循环论证(cyclical argument)”。在此前的69e中,西庇斯指出了苏格拉底关于“死亡对于哲学家而言是幸事”的论证中存在的问题,那就是苏格拉底并没有提供足够的理由说明为什么灵魂在死后依然存在,并拥有着一定的力量和智慧,按照许多人的观点,灵魂在离开人身体后就“如同烟雾,一阵风就把它驱散了”。何以保证它不会这样呢?苏格拉底的论证如下。
他首先说明了“对立面”的概念。一对对立面中的两者总是互相转
化,例如某物之所以是大的,是因为它原先较小,反之亦如此。在这里,“对立面”指的是一对相对的事物的属性。而柏拉图的看法是,对立面其中的一个属性一定是由另一个属性而来的。
以“生”与“死”也是这样一对对立面为前提。可以得出结论,“生”这个属性来自“死”这个属性,而“死”这个属性来自“生”这个属性。也就是说:目前具有“死”属性的事物,原先是具备“生”属性的。目前具有“生”属性的事物,原先具备了“死”属性
如何理解这两个结论呢?以人为例,人身上的“生”属性来自于“死”属性,也就是说,活人先前是死人。死人先前是活人很好理解,但如果活人先前是死人作为同等的结论一起得出的话,可以借由此说明灵魂转世说的正确性。如果人死后灵魂就消失的话,那么灵魂转世也将不可能。又由刚才的证明,我们知道灵魂转世是可能的,因此人死后灵魂不会消失。
这个论证至少有三个问题。
第一,对立面的概念并不清楚。仔细观察苏格拉底关于对立面概念的描述就可以发现,苏格拉底关于对立面相互转化的说法完全建立在这样一个命题上:
命题P:某物x之所以具有属性p,是因为该属性由p的对立面q变化而来。
苏格拉底关于对立面的定义似乎是这样:
定义O:不同时地出现在同一个实体上的两个相反属性称为一对对立面。
某物x之所以是小的,是因为x原先是大的。但问题是,情况不一定是这样。在更多的情况中,x之所以是小的,是因为与它相对比的y是大的。也就是说,一对对立面不一定出现在同一个实体上,它们更可能分别出现在两个不同的实体上。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进一步考察苏格拉底“那有对立面的一定是由它的对立面转化而来”到底是什么意思。以这两种情况为例。
1. 某物x之所以是小的,是因为x原先是大的。
2. 某物x之所以是小的,是因为y是大的。
当谈到变化时,有两个因素是必要的,它们分别是同一性和时间。同一物体在不同时间中的状态相差别,这个时候我们才说它的状态发生了变化。不同的物体在不同时间中的状态相差别,这个时候我们并不认为物体的状态发生了变化。在第二种情况中,某物x的属性并没有出现变化,它之所以是小的,不是因为它的“小”属性是由“大”属性变化而来,因此苏格拉底关于对立面一定相互转化的说法是有问题的。
第二,“生”与“死”这两个属性是不是对立面?我们注意到,小与大是互为否定的关系,是两个相反属性。但是,生与死是互为否定的吗?如果死的否定一定是生,生的否定一定是死,那么生与死才是互为否定的。然而我们知道,有些事物是既不能算作生也不能算作死的,例如一块石头,既不能说是活着的也不能说是死的。100年后的美国总统,也无法说是活着的还是死的,因为他还没有出生。因此说生与死互为对立面是有问题的。“生”的对立面应该是“非生”,而“死”的对立面应该是“非死”。
第三,同一性问题。依照柏拉图的说法,当个体处在灵魂与肉体相结合的状态时,就认为它具有生属性。但问题是,这样的定义方法不适用于死属性。当灵魂与肉体分离也就是个体死亡之后,就无法确定维持个体的同一性的标准是什么了,一旦无法确定同一性,那么死亡之后个体将不复存在。按照斐多篇中的思想,肉体是有朽的,灵魂是不朽的。如果以肉体作为同一性的标准,那么死亡之后个体也将不复存在。实际上,在关于对立面的说法中,是存在一个默认前提的,那就是死亡之后个体依然存在,否则依照定义O,这时候将不存在对立面,也就谈不上生与死两种屬性的相互转化了。
因此,灵魂被视为维持同一性的标准。然而问题在于,任何关于灵魂的同一性的判断都是缺乏依据的。我怎么知道从死属性转变为生属性的这个灵魂,与之前某个经历了死亡的灵魂是同一个呢?或者我们完全可以设想一个在出生前刚刚产生的灵魂,这样一来尽管我们可以说后来灵魂经历了从“死”到“生”的过程,但却不能说它是“前世”的某
个灵魂。
苏格拉底似乎意识到他的论证是不充分的,因此他还有进一步的说法。他认为在任一对对立面之间,存在两种变化过程,分别是由其中一个对立面到另一个对立面的变化。例如从小到大是一个,从大到小是另一个过程。他的具体论证过程是这样的:
前提1:对任何一对对立面a与b来说,只要存在从对立面a到对立面b的变化过程,那么从对立面b到对立面a的变化过程也必然存在。
前提2:从对立面“生”到对立面“死”的过程是确实存在的。
结论:从对立面“死”到对立面“生”的过程必然存在。
这个论证看上去的确比第一个更有说服力,但有着同样的问题,因为“生”与“死”究竟是不是一对对立面是有问题的,所以前提2是有问题的。另外,前提1是建立在经验观察上的公理,但是这个公理并不是自明的。我们观察到人的自然衰老过程,但是从未观察到返老还童的现象,因此前提1也是有问题的。
从72e开始是苏格拉底的另一个关于灵魂不朽的论证,被称为回忆论证(Recollection Argument)。论证的主要目的是证明灵魂在出生前是存在着的。结合在美诺篇中提到的论证,苏格拉底认为人类的知识有一部分是后天无法学到,是只能通过回忆想起来的,在出生前就学到的知识。因此,灵魂必须在出生前就已经存在,否则无法解释我们如何在出生前拥有知识。
苏格拉底首先提出论点:学习就是回忆。为了阐明他的主张,他先解释了什么是回忆。他认为回忆是当一个人通过看与听等直接知觉接受到的知识,使得他想到了另外的不一样的知识。回忆是一种知识的联想作用,这种联想不但发生在相似的事物之间,也可以发生在不相似的事物之间。更重要的是,它是一种间接的获取知识的方法。
在解释清楚回忆之后,苏格拉底开始区分“相同”与“相同的事物”,例如相同的石子。这两者有着明显的差别,后者是我们能够直接知觉到的,而前者不是。但是我们的确拥有关于前者的知识,如果这些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