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传信息的翻译》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遗传信息的翻译

一、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

⑴运用数学方法,分析推测碱基与氨基酸的对应关系。

⑵概述遗传信息的翻译的过程。

2.能力

⑴让学生能利用文字、图解、图表等形式,阐述翻译的概念、原理和过程。

⑵通过遗传信息的传递与表达的学习,建立信息意识,学会从信息角度认识事物。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培养学生用生物学观点认识和分析生物体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

⑵让学生亲身演绎翻译的过程,体验基因表达过程的和谐美,基因表达原理的逻辑美、简约美。

(二)教学内容

1.教材内容的地位、作用与意义

必修2《遗传与进化》的前3章以遗传学的发展史为主要线索,逐步阐明了基因的本质。本节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阐明了基因在生物体内是如何起作用的,具体学习基因是如何指导蛋白质的合成。它在教材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一方面,是在前3章的基础上完成的,可以加深学生对基因及其作用机理的认识;另一方面,又为后面基因对性状的控制、生物的变异和进化做了必要的知识铺垫。

2.教材的编排特点、重点和难点

本节内容在编排上采用的是在讲述转录和翻译的主干知识过程中,插入讲解密码子、tRNA 等侧枝相关知识。教材通过环环相扣的问题串,引导学生学习转录和翻译的过程。本节内容不仅抽象复杂,而且涉及的物质种类也比较多,要用2课时,遗传信息的翻译为第2课时。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遗传信息的翻译的概念及过程;区分密码子与反密码子;比较转录和翻译的异同。其中,尤其是翻译的过程更复杂。如何把翻译的复杂抽象转化成直观形象?又如何把翻译的静态插图转化为动态过程?这是本节课所要解决的教学难点。

(三)教学对象

1.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

通过前面章节的学习,学生已经初步形成了有关DNA、基因、染色体和蛋白质的基本概念,对“基因是什么”以及基因通过指导蛋白质的合成控制生物体性状等有了一定的科学认识。上一课时学生已经学习了遗传信息的转录,对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有了初步了解,对接下来进行遗传信息的翻译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这些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学生学习方法和技巧

遗传信息翻译的过程抽象而复杂,单纯依靠教师的讲解,学生不易理解,也往往会陷入“学习时都懂,学完了都不懂”的困惑中。因此,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自己来解决学习过程中碰到的重点、难点,这样既可以使学生更深地掌握知识,又可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本课着重从以下几方面来指导学生参与学习:

⑴假设演绎法——鼓励学生运用数学方法推理分析碱基与氨基酸之间的对应关系;

⑵自主学习法——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的文字描述和翻译过程的插图,提取翻译相关的有效信息;

⑶协作交流法——指导学生围绕翻译过程的细节展开讨论,深化对知识的理解;

⑷归纳总结法——引导学生利用图表归纳总结转录和翻译的过程。

3.学生个性发展和群体提高

教师只有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才能真正获得个性发展和群体提高。在本节课中,我采用各种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例如:创设各种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参与课堂的学习;指导学生自学部分内容,由学生自己搞清楚知识点;激励、引导小组内、全班内同学之间的讨论探究与争论;引导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亲身体验教学活动。

(四)教学策略

1.教学设计思路

遗传信息的翻译,既是基因指导蛋白质合成过程的重要环节,又是一个相当独立的过程。由于转录与翻译两个过程是连贯进行的,本节课开始,引导学生对转录内容的复习回顾,自然而然地引入翻译的学习。翻译的过程作为本节课的核心问题,我采用从整体到局部再回到整体,先了解全貌再深究细节,最后呈现全过程的程序进行讲解。大致思路如下:呈现翻译的概念,提取知识要点→围绕知识要点,各个击破→角色扮演,演绎翻译的过程→总结翻译的相关知识点。完成这部分内容后,通过转录和翻译的比较,引导学生整体地理解基因指导蛋白质合成的过程。

2.教学方法

本节主要采用“问题导学式”的教学方法,适当创设问题情境,以问题为主线贯穿翻译

的过程,同时利用课本插图和flash动画,创设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究知识的情境,展示蛋白质合成的动画过程,启发学生讨论、思考问题,引导学生探究,归纳基因控制蛋白质的过程和原理。在学习翻译的概念、密码子表的使用、tRNA这部分内容时采用合作探究与教师引导式学习;针对翻译过程原理的复杂性,通过师生合作进行角色扮演式学习;整个课堂中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贯穿本节课各种概念的理解和使用。基于教材的难度和学生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析图能力、想象能力。

3.教学媒体的选择与运用

⑴自制多媒体教学课件

⑵制作翻译过程的相关教学道具

4.教学流程

5.板书设计

(五)教学评价

从教学目标来看,本节课较好地完成了知识方面的整体教学任务,在学生的能力的培养方面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着力较多,效果明显。从学生反应来看,教学内容难度较大,容量较多,但经过学习,基本达到课标的要求;从师生互动的情况来看,学生受到教师的频频激励,

表示教师活动 表示学生活动 表示师生共同活动

敢于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积极配合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互动效果较好。总之,课堂整体气氛活跃中带有沉思,动与静的配合、教和学的交融尽在教师的控制之中,教学效果良好。

整体上看,本节课教学重难点突出,教学方法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学设计科学新颖,符合新课标的要求,课件形象直观、语言生动,师生互动良好,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自主活动。不足之处是知识点呈现稍微过快,学生自主活动效果不理想,教学内容较多,时间略显仓促!

二、教学反思

本节课能较好地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与笔者在教学设计和实施过程中紧扣“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理念密切相关。下面,笔者结合本节课的教学体会,谈谈对“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一些理解。

人教社的李红老师说:“从专业角度来看,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发展(知、情、能);而通俗的说,应该是使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说白了也就是课堂的高效率,这个高效率不是指老师讲了多少,而是指学生学了多少,如何让学生在短短的一节课中理解并掌握本节的知识呢?要使课堂教学真正的有效,必须把“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理念融入到整个教学过程的各种阶段。

1、做好教学前的准备工作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基础。

备课是教师教学前必做的准备工作,备课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接下来的课堂教学。在撰写教案时,要注意以下几方面:一是明确本课教学目标。二是深入分析学生的现状,包括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三是确定本课重点问题的解决办法和难点问题的突破措施。四是设计本节课完成教学目标需要的主要环节和采取的主要活动。要设计出各环节中开展哪些活动,怎样开展活动,师生各做什么,如何引导、点拨等等。

除了做好自身的教学准备工作,教师还要给予学生适当的学习指导,比如教给学生一些预习的方法,或者有针对性地布置一些预习题。

2、落实教学实施的各项措施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

⑴有效导入

导入,开头的可以称为“引言”、“导言”,中间的可以称为“过渡”,一般在结尾不用。如何有效导入,必须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实际经验和心理特点,设置导入的情景和问题才能达到好的课堂效果,取得“有效”。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进行了不同的尝试。比如采用温故知新的方法,通过复习转录的知识直接导入翻译的学习;又如,利用翻译的实质,创设问题情景——“碱基序列和氨基酸序列有怎样的对应关系”,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实现翻译过程的进行”等等。

⑵有效提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