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退化生态系统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破碎的“块”状 。
冻 融 侵 蚀 地 貌
其它外力(风、水、重力、牲畜践踏等作用)→给 予叠加→生草土层剥蚀→地表植物群落随之消失→ 母质裸露的地表。
(4) 重力侵蚀
重力侵蚀——主要造成土体崩塌、岩体崩落 (南方的崩岗)、泻溜、泥石流、山体滑坡 和地表下陷等→破坏局部地表→埋压或损毁 植被——对生态系统的破坏作用往往是毁灭 性的。
退化生态系统——生态系统在自然或人为干扰下生
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发生偏差,打破了原有生态系 统的平衡状态,使系统固有的功能遭到破坏和丧失, 系统的稳定性和生产力降低、抗逆能力减弱。
退化生态系统 (degraded ecosystem)
受损生态系统(damaged ecosystem)
三、退化生态系统的特征
生态过程必然有所变化,这就为生态过程途径的诊断
奠定了基础。 生态过程可以发生在不同的尺度水平上。生态学 过程一般包括种群动态、种子或生物体的传播、捕食 者和猎物的相互作用、群落演替、干扰扩散、养分循
环等;生物的生理生化反应过程(如光合作用、呼吸作
用等)的一些指标也可对生态系统退化程度诊断提供信
息。
退化生态系统的评价
自然生态系统一旦遭到破坏,其能量、物质交换、 信息流均发生改变,其恢复是非常艰难。
恢复时间长 恢复投入大
恢复生态学——研究生态退化的机理和过程以 及生态恢复的技术与方法,实现可持续发展提 供理论支持和技术保障的一门学科。
退化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的恢复
退化生态系统——恢复生态学的研究基点。
二、退化生态系统的概念
(四)在稳定性方面
退化生态系统的生态学联系和生态学过程简 化。 对外界的干扰较为敏感,系统的抗逆能力和 自我恢复能力较低,系统变得脆弱。
一、退化原因的类型
驱动生态系统退化的动力 2大类:
土壤—生物—大气之间的相互作用 人类活动
来自生态系统内部
来自外部因子的作用
自然灾害
垦荒、放牧、毁林、外 来种入侵、火灾、水灾 、旱灾等等
为什么要建立退化生态系统评价指标体系?
退化生态系统 → 一类“病态”的生态系统 在实际的生态恢复研究中→首先要确定“病 痛”发生的部位→哪些因子已经退化或出现
了不利于需要正常发展的病态现象——其次
应确定生态系统病痛发生的严重程度→退化 程度。
基于生态恢复的原因——必须建立一个评价生 态系统退化的指标体系→不仅用于生态系统退 化的诊断与评价,而且也是生态恢复一系列工
森 林 火 灾 的 卫 对大型动物的影响→非常严重——既可能逃离火 星 图 场或被烧死,也可能由于栖息地植物群落改变→ 片
使其不适应→发生迁移。
3、人类生产活动
人类的生产和发展——必须通过对自然生态系 统的利用来实现——人类对自然生态系统的作
用主要表现在:
开垦 放牧 砍伐森林 采矿废弃地 城市扩张 道路建设 环境污染
生物数量:如生物(占据)面积、总生物数量、各种生 物的数量等。 生物生产能力:如净初级生产力、生物量等。
2). 生境途径
生境往往是指气候条件和土壤条件,气候因子的
变化一般不大,土壤因子的变化往往较大甚至很大,
因而在生境诊断途径中更应重视土壤因子的变化
气候条件:如降水量、气温、光照、空气湿度、风 等级等。生物组成与结构:如植物、动物、微生物、 生物多样性(指数)、盖度、密度、分布格局、年龄结
因而诊断途径有生物途径、生境途径、生态系统 功能/服务途径、景观途径、生态过程途径等。 生态系统退化程度的诊断途径与可能指标(体系) 如下:
1). 生物途径
生物途径的指标一般比较直观切容易获得,因而
是一类主要的诊断途径。
生物组成与结构:如植物、动物、微生物、生物多
样性(指数)、盖度、密度、分布格局、年龄结构等。
京张公路旁大面积采石造成的景观破坏
三、生态退化的一般过程
生态退化——在自然和人类双重影响下形成 的——随影响因子不同,表现出不同的退化 过程。
羊草+大针茅 糙隐子草+克氏针茅
羊草+糙隐子草
星毛萎陵菜+冷蒿
退化生态系统的诊断途径
理论上讲,生态系统发生了退化,将会在该生态 系统组成,结构,功能与服务等方面有所体现。
风蚀 侵蚀的类型
水蚀 冻融侵蚀 重力侵蚀
(1) 风 蚀
风蚀的生态退化过程→即通常所说的土地荒漠 化过程。
风蚀就通过地表风力侵蚀、运移和堆积等一系
列地貌过程作用于生态系统,使生态系统产生
退化。
随着风蚀和堆积面积的不断扩大→景观日益破 风作用于地表→土层剥蚀、流动→在流动过程 坏→原生生态系统逐步缩减或消失、取而代之 中埋压植被→风蚀斑块和裸露沙质斑块+原生
(2)放牧
放牧——人类利用自然生态系统的一种形式。 合理放牧→促进草群的自然更新和生态系统的 正向发展。 过度放牧→
草地生态系统退化。
退化
未退化的草原
重度退化的草原外貌
退化之普遍特征——草群变矮,覆盖度降低, 物种减少,生产力下降——有毒有害植物及杂 草数量增加,草群质量下降——草地生境恶化 →沙化、盐渍化。
二、造成生态退化的主要外部因子
侵蚀
火
人类生产活动
1、侵 蚀
侵蚀是自然过程,也是地貌形态的再塑造过程。
它通过自然力作用于生态系统→生态系统的结
构和组成→发生相应变化。
侵蚀作用从土壤、植被共同开始——作用之终 点→土地完全丧失生产力,生物群落消失→沙 漠、戈壁、裸岩等地貌。
以自然力的来源划分,侵蚀包括:
4). 景观途径
生态系统发生退化一般会在更大的尺度上即景
观尺度上有所表现。生态系统退化的景观诊断是应 加强的基础理论研究。
景观组成:如嵌块体(大小、形状、个数和构型)、 廊道(结构、类型)、基质与网络等
景观结构:如异质性,嵌块体、廊道和基质的构
型,景观对比度等
5). 生态过程途径
生态系统发生了退化,其生态过程特别是关键的
作和过程的基础。
指标体系→直接关系到生态退化评价的精确性
和科学性、关系到生态恢复的成效。
可用以诊断生态系统退化的指标很多→既有
主要的,也有次要的——选择哪些指标的依
据是什么?
依据具体时空尺度下的生态系统特点选择评
价要素。建立一个准确、客观的退化生态系 统评价指标体系→必须遵从的原则:
生态系统退化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
势度降低;
(二)在能量方面
退化生态系统的能量生产量降低、能量交换 水平下降。
食物链简单→多呈直线状,而不同于正常的
环形循环或网络状结构;
(三)在物质循环方面
退化生态系统中总有机质的储存量减少 生产者亚系统的物质积累水平降低,矿质元 素循环较为开放,无机营养物质多储存于环 境库中,而较少地储存在生物库中。
→破坏土壤有机质的积累过程。
高投入的垦殖→土壤酸化、碱化和土壤污染——不
合理的灌溉制度→次生盐渍化。
草原开垦的弊端
盲目开垦→生态退化的一个重要原因。 草原开垦——没有投入→农田极不稳定→ 对风蚀、 水蚀→促进、诱导作用→荒漠化或水土流失→农 田弃耕。 开垦——弃耕效应→影响相邻的自然生态系统→ 物种交流的隔离带→原生生态系统的更新和稳定 →不利影响。
一般特征:退化生态系统的组成、结构发生改变, 生物多样性减少,生物生产力降低,土壤和微环
境恶化,生物间的相互关系发生变化。
与正常的演替的生态系统相比,退化生态系统表
现出四点特征:
(一)在系统结构方面
退化生态系统的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 结构多样性和空间异质性降低→系统组成不
稳定,一些物种丧失或建群种、优势种的优
毁或埋压侵蚀区的植被层→景观破碎化。
黄土丘陵沟壑TM卫星照片 (分辨率 30*30M) 黄土丘陵沟壑区植被图(局部) 特点:极度破碎
(3) 冻融侵蚀
目前认为:冻融侵蚀区域仅限于青藏高原主体 部分以及高纬度地区。
冻融侵蚀——首先表现为地表土壤出现冻胀丘、
冻融裂缝→多边形土。
随着作用力的加深和时间的推移、生草层形成
一般地,在生态系统组成成分尚未完全破坏之前 →排除干扰→生态系统退化→停止并开始恢复。
但如果干扰→强度大、持续时间长且规模大→ 作用于生态系统→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过程
遭受破坏——即使是排除干扰→生态系统的退
化过程也很难停止→甚至可能会进一步加剧。
一般分为轻度退化、中度退化、重度退化和极
度退化。
这些因子→单独作用或交互作用→生态系统的
动态平衡被打破→逆向演替→类型各异的退化
生态系统→进而影响其生存环境→不稳定的生 态系统和不利于生态系统稳定发展的环境。
干扰——是退化的驱动力(彭少麟,2003)。
生态系统的退化程度由什么来决定?
——取决于干扰的强度、持续时间和规模→对生
态系统结构或过程的影响。
的是新的荒漠化的生态系统。源自文库生态系统→镶嵌分布的景观格局。
原生生态系统
荒漠化的生态系统
(2) 水 蚀
水蚀:即通常所说的水土流失 ——它是一个分布范围最广的自然力侵蚀形 式。 自然降水→对地表的冲刷→形成的一系列的
土壤侵蚀过程。
水蚀冲沟
具 有 切 割 作 用
而冲沟、泥石流等水蚀过程的切割作用→冲走、损
恢复生态学
第三章 退化生态系统
内 容
1. 生态恢复的目标 2. 生态系统退化的原因与过程
3. 4.
退化生态系统的诊断与评价
4. 全球生态系统退化现状
一、退化生态系统研究的意义
当今,各类生态系统都广泛地存在着退化现象。
成因→可能是自然的,也可能是人为的。 人类对自然生态系统的过度以及不合理的利用, 造成一系列的生态恶化现象,愈演愈烈。
2、火
闪电、岩石下落→火花
火 以及火山爆发 人类活动引起
火→原生生态系统→遭受严重破坏——甚至使 火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多个方面、多个层次。
原有的生态系统消失→大面积退化的生态系统。
火 烧 后 的 一 片 裸 地
对土壤的影响→加快土壤有机质的矿质化和土壤养 分分解。 火烧使苔藓类植物消失→增加土壤水分蒸发 火烧消除了土壤上层的微生物。
构等。
土壤理化性质:如土层厚度、土壤母质、土壤有机
质、土壤水分、土壤的化学性质和过程土壤养分(等。
3). 生态系统功能/服务途径
生态系统发生退化的最终表现往往是生态系统 功能与服务。随着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研究的深 入,生态系统退化程度诊断的生态系统功能/服务途
径将更具应用前景。
Constanza等(1997)把生态系统服务(生态系统功能)分为17个 项目:气体调节(大气化学成分调节)、气候调节(全球温度、降 水及其它以生物为媒介的全球及地区性气候调节)、干扰调节 (生态系统对环境波动的容量、衰减和综合反映)、水调节(水文 流动调节)、水供应(水的贮存和保持)、控制侵蚀和保持沉积物 (生态系统内的土壤保持)、土壤形成(土壤形成过程)、养分循 环(养分的贮存、内循环和获取)、废物处理(易流失养分的再获 取,过多或外来养分、化合物的去除或降解)、传粉(有花植物 配子的运动)、生物防治(生物种群的营养动力学控制)、避难所 (为常居和迁徒种群提供生境)、食物生产(总初级生产中可用作 食物的部分)、原材料(总初级生产中可用作原材料的部分)、基 因资源(独一无二的生物材料和产品的来源)、休闲娱乐(提供休 闲旅游活动机会)、文化(提供非商业性用途的机会)。气候条件: 如降水量、气温、光照、空气湿度、风等级等。生物组成与结 构:如植物、动物、微生物、生物多样性(指数)、盖度、密度、 分布格局、年龄结构等。
(1)开垦
开垦——把自然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 ——原则上讲,把物种丰富、生态过程复 杂的自然生态系统→物种单一的农田生态系统
→本身就是一种退化现象。
但从经济发展的角度看——农田生态系统也是人
类必需的一类受控生态系统。
自然生态系统
农田生态系统
开垦的生态破坏作用
破坏天然植被→土壤裸露→更易遭受自然力之侵蚀
(3)森林砍伐
林地裸露、截留雨水的功能减弱、局域气候条件恶
化、生物多样性减少。
(4)矿山开采
首先→土地的直接破坏。 露天开采→直接毁坏地表土层和植被。 地下开采→地层塌陷→土壤、植被破坏。
其次→矿山开采过程中的废弃物堆置→过量占用 土地→破坏堆置场原有生态系统。
采矿废弃物中的毒性物质或重金属→污染、破坏 周围的环境,影响范围远远超过废弃物堆置场。
(1)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原则;
(2)地带性和区域性原则;
(3)指标概括性原则;
(4)主要关系原则; (5)动态原则; (6)定性指标与定量指标相结合原则; (7)层次性原则。
冻 融 侵 蚀 地 貌
其它外力(风、水、重力、牲畜践踏等作用)→给 予叠加→生草土层剥蚀→地表植物群落随之消失→ 母质裸露的地表。
(4) 重力侵蚀
重力侵蚀——主要造成土体崩塌、岩体崩落 (南方的崩岗)、泻溜、泥石流、山体滑坡 和地表下陷等→破坏局部地表→埋压或损毁 植被——对生态系统的破坏作用往往是毁灭 性的。
退化生态系统——生态系统在自然或人为干扰下生
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发生偏差,打破了原有生态系 统的平衡状态,使系统固有的功能遭到破坏和丧失, 系统的稳定性和生产力降低、抗逆能力减弱。
退化生态系统 (degraded ecosystem)
受损生态系统(damaged ecosystem)
三、退化生态系统的特征
生态过程必然有所变化,这就为生态过程途径的诊断
奠定了基础。 生态过程可以发生在不同的尺度水平上。生态学 过程一般包括种群动态、种子或生物体的传播、捕食 者和猎物的相互作用、群落演替、干扰扩散、养分循
环等;生物的生理生化反应过程(如光合作用、呼吸作
用等)的一些指标也可对生态系统退化程度诊断提供信
息。
退化生态系统的评价
自然生态系统一旦遭到破坏,其能量、物质交换、 信息流均发生改变,其恢复是非常艰难。
恢复时间长 恢复投入大
恢复生态学——研究生态退化的机理和过程以 及生态恢复的技术与方法,实现可持续发展提 供理论支持和技术保障的一门学科。
退化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的恢复
退化生态系统——恢复生态学的研究基点。
二、退化生态系统的概念
(四)在稳定性方面
退化生态系统的生态学联系和生态学过程简 化。 对外界的干扰较为敏感,系统的抗逆能力和 自我恢复能力较低,系统变得脆弱。
一、退化原因的类型
驱动生态系统退化的动力 2大类:
土壤—生物—大气之间的相互作用 人类活动
来自生态系统内部
来自外部因子的作用
自然灾害
垦荒、放牧、毁林、外 来种入侵、火灾、水灾 、旱灾等等
为什么要建立退化生态系统评价指标体系?
退化生态系统 → 一类“病态”的生态系统 在实际的生态恢复研究中→首先要确定“病 痛”发生的部位→哪些因子已经退化或出现
了不利于需要正常发展的病态现象——其次
应确定生态系统病痛发生的严重程度→退化 程度。
基于生态恢复的原因——必须建立一个评价生 态系统退化的指标体系→不仅用于生态系统退 化的诊断与评价,而且也是生态恢复一系列工
森 林 火 灾 的 卫 对大型动物的影响→非常严重——既可能逃离火 星 图 场或被烧死,也可能由于栖息地植物群落改变→ 片
使其不适应→发生迁移。
3、人类生产活动
人类的生产和发展——必须通过对自然生态系 统的利用来实现——人类对自然生态系统的作
用主要表现在:
开垦 放牧 砍伐森林 采矿废弃地 城市扩张 道路建设 环境污染
生物数量:如生物(占据)面积、总生物数量、各种生 物的数量等。 生物生产能力:如净初级生产力、生物量等。
2). 生境途径
生境往往是指气候条件和土壤条件,气候因子的
变化一般不大,土壤因子的变化往往较大甚至很大,
因而在生境诊断途径中更应重视土壤因子的变化
气候条件:如降水量、气温、光照、空气湿度、风 等级等。生物组成与结构:如植物、动物、微生物、 生物多样性(指数)、盖度、密度、分布格局、年龄结
因而诊断途径有生物途径、生境途径、生态系统 功能/服务途径、景观途径、生态过程途径等。 生态系统退化程度的诊断途径与可能指标(体系) 如下:
1). 生物途径
生物途径的指标一般比较直观切容易获得,因而
是一类主要的诊断途径。
生物组成与结构:如植物、动物、微生物、生物多
样性(指数)、盖度、密度、分布格局、年龄结构等。
京张公路旁大面积采石造成的景观破坏
三、生态退化的一般过程
生态退化——在自然和人类双重影响下形成 的——随影响因子不同,表现出不同的退化 过程。
羊草+大针茅 糙隐子草+克氏针茅
羊草+糙隐子草
星毛萎陵菜+冷蒿
退化生态系统的诊断途径
理论上讲,生态系统发生了退化,将会在该生态 系统组成,结构,功能与服务等方面有所体现。
风蚀 侵蚀的类型
水蚀 冻融侵蚀 重力侵蚀
(1) 风 蚀
风蚀的生态退化过程→即通常所说的土地荒漠 化过程。
风蚀就通过地表风力侵蚀、运移和堆积等一系
列地貌过程作用于生态系统,使生态系统产生
退化。
随着风蚀和堆积面积的不断扩大→景观日益破 风作用于地表→土层剥蚀、流动→在流动过程 坏→原生生态系统逐步缩减或消失、取而代之 中埋压植被→风蚀斑块和裸露沙质斑块+原生
(2)放牧
放牧——人类利用自然生态系统的一种形式。 合理放牧→促进草群的自然更新和生态系统的 正向发展。 过度放牧→
草地生态系统退化。
退化
未退化的草原
重度退化的草原外貌
退化之普遍特征——草群变矮,覆盖度降低, 物种减少,生产力下降——有毒有害植物及杂 草数量增加,草群质量下降——草地生境恶化 →沙化、盐渍化。
二、造成生态退化的主要外部因子
侵蚀
火
人类生产活动
1、侵 蚀
侵蚀是自然过程,也是地貌形态的再塑造过程。
它通过自然力作用于生态系统→生态系统的结
构和组成→发生相应变化。
侵蚀作用从土壤、植被共同开始——作用之终 点→土地完全丧失生产力,生物群落消失→沙 漠、戈壁、裸岩等地貌。
以自然力的来源划分,侵蚀包括:
4). 景观途径
生态系统发生退化一般会在更大的尺度上即景
观尺度上有所表现。生态系统退化的景观诊断是应 加强的基础理论研究。
景观组成:如嵌块体(大小、形状、个数和构型)、 廊道(结构、类型)、基质与网络等
景观结构:如异质性,嵌块体、廊道和基质的构
型,景观对比度等
5). 生态过程途径
生态系统发生了退化,其生态过程特别是关键的
作和过程的基础。
指标体系→直接关系到生态退化评价的精确性
和科学性、关系到生态恢复的成效。
可用以诊断生态系统退化的指标很多→既有
主要的,也有次要的——选择哪些指标的依
据是什么?
依据具体时空尺度下的生态系统特点选择评
价要素。建立一个准确、客观的退化生态系 统评价指标体系→必须遵从的原则:
生态系统退化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
势度降低;
(二)在能量方面
退化生态系统的能量生产量降低、能量交换 水平下降。
食物链简单→多呈直线状,而不同于正常的
环形循环或网络状结构;
(三)在物质循环方面
退化生态系统中总有机质的储存量减少 生产者亚系统的物质积累水平降低,矿质元 素循环较为开放,无机营养物质多储存于环 境库中,而较少地储存在生物库中。
→破坏土壤有机质的积累过程。
高投入的垦殖→土壤酸化、碱化和土壤污染——不
合理的灌溉制度→次生盐渍化。
草原开垦的弊端
盲目开垦→生态退化的一个重要原因。 草原开垦——没有投入→农田极不稳定→ 对风蚀、 水蚀→促进、诱导作用→荒漠化或水土流失→农 田弃耕。 开垦——弃耕效应→影响相邻的自然生态系统→ 物种交流的隔离带→原生生态系统的更新和稳定 →不利影响。
一般特征:退化生态系统的组成、结构发生改变, 生物多样性减少,生物生产力降低,土壤和微环
境恶化,生物间的相互关系发生变化。
与正常的演替的生态系统相比,退化生态系统表
现出四点特征:
(一)在系统结构方面
退化生态系统的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 结构多样性和空间异质性降低→系统组成不
稳定,一些物种丧失或建群种、优势种的优
毁或埋压侵蚀区的植被层→景观破碎化。
黄土丘陵沟壑TM卫星照片 (分辨率 30*30M) 黄土丘陵沟壑区植被图(局部) 特点:极度破碎
(3) 冻融侵蚀
目前认为:冻融侵蚀区域仅限于青藏高原主体 部分以及高纬度地区。
冻融侵蚀——首先表现为地表土壤出现冻胀丘、
冻融裂缝→多边形土。
随着作用力的加深和时间的推移、生草层形成
一般地,在生态系统组成成分尚未完全破坏之前 →排除干扰→生态系统退化→停止并开始恢复。
但如果干扰→强度大、持续时间长且规模大→ 作用于生态系统→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过程
遭受破坏——即使是排除干扰→生态系统的退
化过程也很难停止→甚至可能会进一步加剧。
一般分为轻度退化、中度退化、重度退化和极
度退化。
这些因子→单独作用或交互作用→生态系统的
动态平衡被打破→逆向演替→类型各异的退化
生态系统→进而影响其生存环境→不稳定的生 态系统和不利于生态系统稳定发展的环境。
干扰——是退化的驱动力(彭少麟,2003)。
生态系统的退化程度由什么来决定?
——取决于干扰的强度、持续时间和规模→对生
态系统结构或过程的影响。
的是新的荒漠化的生态系统。源自文库生态系统→镶嵌分布的景观格局。
原生生态系统
荒漠化的生态系统
(2) 水 蚀
水蚀:即通常所说的水土流失 ——它是一个分布范围最广的自然力侵蚀形 式。 自然降水→对地表的冲刷→形成的一系列的
土壤侵蚀过程。
水蚀冲沟
具 有 切 割 作 用
而冲沟、泥石流等水蚀过程的切割作用→冲走、损
恢复生态学
第三章 退化生态系统
内 容
1. 生态恢复的目标 2. 生态系统退化的原因与过程
3. 4.
退化生态系统的诊断与评价
4. 全球生态系统退化现状
一、退化生态系统研究的意义
当今,各类生态系统都广泛地存在着退化现象。
成因→可能是自然的,也可能是人为的。 人类对自然生态系统的过度以及不合理的利用, 造成一系列的生态恶化现象,愈演愈烈。
2、火
闪电、岩石下落→火花
火 以及火山爆发 人类活动引起
火→原生生态系统→遭受严重破坏——甚至使 火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多个方面、多个层次。
原有的生态系统消失→大面积退化的生态系统。
火 烧 后 的 一 片 裸 地
对土壤的影响→加快土壤有机质的矿质化和土壤养 分分解。 火烧使苔藓类植物消失→增加土壤水分蒸发 火烧消除了土壤上层的微生物。
构等。
土壤理化性质:如土层厚度、土壤母质、土壤有机
质、土壤水分、土壤的化学性质和过程土壤养分(等。
3). 生态系统功能/服务途径
生态系统发生退化的最终表现往往是生态系统 功能与服务。随着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研究的深 入,生态系统退化程度诊断的生态系统功能/服务途
径将更具应用前景。
Constanza等(1997)把生态系统服务(生态系统功能)分为17个 项目:气体调节(大气化学成分调节)、气候调节(全球温度、降 水及其它以生物为媒介的全球及地区性气候调节)、干扰调节 (生态系统对环境波动的容量、衰减和综合反映)、水调节(水文 流动调节)、水供应(水的贮存和保持)、控制侵蚀和保持沉积物 (生态系统内的土壤保持)、土壤形成(土壤形成过程)、养分循 环(养分的贮存、内循环和获取)、废物处理(易流失养分的再获 取,过多或外来养分、化合物的去除或降解)、传粉(有花植物 配子的运动)、生物防治(生物种群的营养动力学控制)、避难所 (为常居和迁徒种群提供生境)、食物生产(总初级生产中可用作 食物的部分)、原材料(总初级生产中可用作原材料的部分)、基 因资源(独一无二的生物材料和产品的来源)、休闲娱乐(提供休 闲旅游活动机会)、文化(提供非商业性用途的机会)。气候条件: 如降水量、气温、光照、空气湿度、风等级等。生物组成与结 构:如植物、动物、微生物、生物多样性(指数)、盖度、密度、 分布格局、年龄结构等。
(1)开垦
开垦——把自然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 ——原则上讲,把物种丰富、生态过程复 杂的自然生态系统→物种单一的农田生态系统
→本身就是一种退化现象。
但从经济发展的角度看——农田生态系统也是人
类必需的一类受控生态系统。
自然生态系统
农田生态系统
开垦的生态破坏作用
破坏天然植被→土壤裸露→更易遭受自然力之侵蚀
(3)森林砍伐
林地裸露、截留雨水的功能减弱、局域气候条件恶
化、生物多样性减少。
(4)矿山开采
首先→土地的直接破坏。 露天开采→直接毁坏地表土层和植被。 地下开采→地层塌陷→土壤、植被破坏。
其次→矿山开采过程中的废弃物堆置→过量占用 土地→破坏堆置场原有生态系统。
采矿废弃物中的毒性物质或重金属→污染、破坏 周围的环境,影响范围远远超过废弃物堆置场。
(1)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原则;
(2)地带性和区域性原则;
(3)指标概括性原则;
(4)主要关系原则; (5)动态原则; (6)定性指标与定量指标相结合原则; (7)层次性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