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栖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消化系统
两栖类的消化道包括:口咽腔、食道、胃、小 肠、大肠,泄殖腔,消化腺包括肝脏和胰脏。
• • •

1.口咽腔 内鼻孔和耳咽管孔以及喉门均出现在口咽腔内。 牙齿与鱼类相似,为同型、多出齿,无咀嚼功能。
绝大多数其他脊椎动物口中的牙齿,彼此间在形态和功能上一般无明显的 差异,这样的齿相,称为同型齿。
• • •
舌位于口咽腔前端底部,肌肉质。 无尾两栖类舌根位于下颌前部,舌尖游离,蛙类有深浅 不同的分叉,蟾蜍类无分叉。 具口腔腺
2.食道 短,紧贴椎下肌,与胃相
通。
3.胃 位于体腔左侧,与食道相连的一端叫贲门,与 十二指肠连接的一端叫幽门。胃壁粘膜层含有许多管状胃腺, 分泌胃液。胃壁肌肉层很厚,肌肉舒缩胃蠕动。
分隔。内壁有肌柱(肌肉质的柱状纵褶由中央向四周伸 展),在一定程度上缓冲了进入心室的多氧血和少氧血的 混合。

动脉圆锥自心室腹面右侧发出,与心室 连接处有3块半月瓣。动脉圆椎内有一 纵行的螺旋瓣,能随动脉圆锥收缩而转 动,有助于分流心脏压出的血液。
动脉系统
由动脉圆锥延伸 出左右两条动脉 干,每条动脉干 分为3支,由内 向外依次为:颈 动脉、体动脉和 肺皮动脉。
2.由水生过渡到陆生所面临的主要矛盾 • 呼吸空气中的氧气。 • 在陆地支持体重并完成运动。 • 防止体内水分的蒸发。 • 在陆地繁殖。 • 维持体内生理生化活动所必需的温度条件。 • 适应于陆生的感官和完善的神经系统。
第一节 两栖类对陆地生境的初步适应
最早登陆的两栖类,面临一系列新矛盾, 例如:呼吸介质的改变,重力因素,体内水分 蒸发问题,复杂的陆地环境条件等。 1.两栖类以肺呼吸,并将皮肤作为辅助 呼吸的器官。 2.表皮开始角质化,但程度较底,这就 决定了两栖类依赖周围的湿度条件,离不开潮 湿的环境。
视觉 • 已具有一系列与陆生生活相适应的特征。 • 角膜凸出,晶体稍扁平,晶体距角膜较远,适于远视。 • 具哈氏腺 • 下眼睑可活动,以湿润眼球(眼睑是皮肤的皱褶,覆盖于眼球之前。 眼睑有上下之分,两栖类只有下眼睑)。 • 有瞬膜。瞬膜为眼睑内侧的一个透明皮褶,由内向外覆盖和湿润角膜。
嗅觉 出现陆生四足类的两个特化结构: • 出现内鼻孔,使鼻腔具嗅觉功能的同时也是空气进出的通道; • 出现犁鼻器 (vomeronasal organ) ,是鼻腔腹内侧的一对盲囊,能感 知进入口腔的空气或物体的化学性质。
4.小肠 十二指肠、回肠。十二指来自百度文库壁上有 胆总管开口,输入胆汁、胰液消化蛋白质和脂肪。 小肠具吸收机能。
5. 大肠 粗、短,又叫直肠,与泄殖腔相通。 功能为吸收水分,聚集、排出食物残渣。
6.泄殖腔 壁上有肛门开口、输尿管开 口、生殖导管开口,以泄殖孔与外界相通。。


肝脏 位于体腔前部,左、右两大叶和一较小 的中叶。左右两叶间有一绿色球状胆囊,有 两根管与之相通,1根与肝管相通将胆汁送入 胆囊,1根与胆总管相通,将胆汁由胆囊送入 胆总管。 胰脏 位于十二指肠与胃之间的系膜上,呈不 规则分支状的淡黄色腺体。胰脏细胞分泌胰 液经胰管送入胆总管与胆汁一起进入十二指 肠。。
2脊椎
3带骨
肩带加固,由肩胛骨、锁骨、乌喙骨、上乌喙骨组成; 腰带由髂骨、坐骨、耻骨组成,并形成髋臼,与股骨形成髋关节,并与脊 柱的荐椎相关节以支撑体重。
4四肢
• 典型的五趾(指)型四肢出现。 • 四肢骨骼中多有愈合现象。 • 两栖类的四肢位于躯干侧面,不能完全使身体 抬离地面,运动速度极有限。 • 与前肢连接的肩带不再与头骨愈合,这不仅使 头部可灵活运动,而且使前肢的多样性活动有 了可能。 。
山溪鲵:
3.蝾螈科
体形似蜥蜴,尾长多侧 扁,具能动眼睑。椎体后凹 型,四肢发达。现存16属50 余种。我国产 6 属 18 种全分 布于东洋界(秦岭以南) 。
肥螈: 体背及两侧青黑或棕褐色,腹面桔黄或桔 红色,周身布满棕褐或黑色圆斑,腹部圆斑少。 为后端有一浅色短文或1-5枚浅色圆斑。颈褶明 显,唇褶明显。背鳍褶高于腹鳍褶。皮肤光滑, 四肢粗短,趾、趾缘膜宽或基部相连成半蹼。
——生殖系统
4-5天
1.1 发育中有变态现象: 幼体:水生 1) 以鳃呼吸 2) 具侧线器官 3)无五趾型附肢 4)一心房、一心室 单循环
成体:陆生 以肺呼吸 侧线器官退化 有五趾型附肢 二心房、一心室 不完全的双循环
神经系统 神经系统仍处于与鱼类相似的较低水平 基本结构 • 脑的5 部分分化不高,仍处于同一平面上,但两栖类的大 脑半球 (cerebral hemisphere) 分化较鱼类明显,但神经 物质开始向大脑顶部转移,顶壁出现一些零散的神经细胞, 称为原脑皮(archicerebrum)。 • 大脑司嗅觉。 • 中脑是神经系统的最高中枢。 • 已具备发育完备的植物性神经系统。 • 小脑不发达,与运动方式简单有关。 • 脊髓与鱼类无显著区别,但有缩短的趋势。
生殖系统结构 1雄性生殖系统结构 • 雄蛙具有一对卵圆形的精巢,其形状及颜色因个体及季节的不同而有 变化; • 不具单独的输精管,中肾管兼作输尿和输精之用。 • 无尾类行体外受精,雄性不具交配器。
2雌性生殖系统结构
• 卵巢形状和大小随季节而不同,在生殖时期,卵巢内因含 大量黑色卵子而胀大,卵排出后即缩小成多褶皱的形状。 • 输卵管一对,位于体腔之两侧。 • 输卵管壁富含腺体,当卵子通过输卵管时即被腺体所分泌 的胶状物质所包裹,再下行入子宫(uterus)内暂存。等到 交配时,始排出体外。
感觉器官 由于传导声波、光波以及化学颗粒的介质由水变为空气,感觉器 官发生深刻演变,但水生的幼体仍保留水生动物感觉器官的特点。 6.1听觉 • 除内耳外,出现中耳,用于传导声波。 • 中耳由中耳腔(即鼓室tympanic cavity)、鼓膜(tympanic membrane) 和耳柱骨组成。 • 耳柱骨是由鱼类舌弓上的舌颌骨演变而来。鼓膜位于皮肤表面,没有 任何保护。 • 内耳结构与鱼类相似,但出现了真正感音的部位瓶状囊(lagena)。
二、两栖类的内部结构
(一)皮肤
特点:裸露无鳞,多腺体 组成:表皮:包括角质层和生长层
真皮: 腺体、神经、血管
结缔组织、纤维
具有色素细胞,产生保护色
皮肤中分布的不同色素细胞相互配合, 构成两栖动物的体色和色纹,其扩散、聚合 能引起体色的改变。
骨骼系统
1头骨
• 头骨已脱离了肩带的束缚, 有了灵活转动的可能性。 • 头部有二个枕髁,与颈椎 两个关节窝相连。 • 数块骨片丢失或愈合,使 头骨重量减轻,而骨化程 度较低,这在无尾类尤为 明显。
侧线 水生的幼体均具有侧线,结构和功能与 鱼类相似,变态后视生活环境而定,如终 生水生的中国大鲵成体保留侧线神经丘, 蛙和蟾蜍的成体侧线消失。
四肢 尾 皮肤
蚓螈目 退化 有,短小
裸露;有骨鳞残 余 发达,似爬行类 双凹型 有 无 穴居,体内受精
有尾目 弱小 有,发达
裸露
无尾目 发达 无
裸露;角质化
• 心房位于围心腔前方,壁薄,肌肉质。心 房由房间隔分隔为左、右两部分。
• 右心房以窦房孔与静脉窦相通,孔前后各 有一瓣膜防止血液倒流。
• 左心房背壁有一孔与肺静脉相通。左、右 心房由一共同的房室孔与心室相通,孔周 围有房室瓣阻止血液倒流。
• 心室位于心房腹侧,近三角型。肌肉质,壁厚,内部无
头骨 椎体 肋骨 胸骨 中耳 眼睑 习性
边缘不完整 双凹或后凹 无或短 很不发达1块 无或有 水栖
边缘完整 前凹或后凹 无 复杂 有 有 陆栖
蚓螈目
蠕虫状,无附肢,肛门位于体末端。 蚓螈科Caecilidae 约160种,我国仅有鱼螈科,鱼螈属, 2种。 版纳鱼螈 Ichthyophis bannanicus Yang
排泄器官对陆生适应的不完善 肾脏 • 具一对肾脏 ( 中肾 ) ,位于体腔后部,脊柱的两侧。 • 在雌性,中肾管仅作输尿之用,在雄性,中肾管 除输送尿液之外,还兼充输精管之用。 膀胱 • 膀胱在发生上属于泄殖腔膀胱(cloacal bladder), 系由泄殖腔腹壁突出而成。 • 输尿管与膀胱并不直接相通。膀胱一方面作为存 尿液之用,一方面执行重吸收水分的功能。
肌肉系统
由鱼类进化到两栖类,上陆后的运动更加复杂 化,包括游泳泳、爬行、跳跃等。两栖类肌肉有如 下特点: 1.原始肌节分节现象已不明显,肌隔消失,仅部分 种类肌肉保留原始分节现象。 2.由于水平生骨隔位置靠上,轴上肌所占比例较鱼 类小。 3.轴下肌分为三层,腹外斜肌、腹内斜肌和腹横肌。 4.具有起自头部,躯干,带骨而分布到附肢去 的肌 肉称为外来肌,使前肢与躯干牢固连接而得到巩固, 腰带与脊柱相连,使后肢得到有力的支持
第二节两栖类的主要特征
幼体形态似鱼,用鳃呼吸,有侧线,依靠尾鳍 运动,发育中需经变态才能上陆生活是两栖类区别 于其他动物的基本特征。 一、外部形态 两栖类体分为头,躯干,尾,四肢四部分 蚓螈型 :眼和四肢退化,尾短而不显,穴居。 鲵螈型 :四肢短小,尾发达 ,终生水栖。 蟾蛙型 :体形短小,四肢强健,无尾。
有尾目
有尾两栖类分类常用的量度
1.隐鳃鲵科(大鲵科):体成扁筒形,具前、后肢,
成体不具外腮,鳃裂不明显。上下颌具齿,犁骨 齿呈长弧状排列与上颌齿平行。眼小无活动眼睑, 椎体双凹型。
代表动物:大鲵(蛙蛙鱼)
2.小鲵科
体较小,全长不超过300mm。具活动眼睑,椎体双 凹型。皮肤光滑无疣粒,多具颈者,体侧有明显肋沟。 体外受精,雌性不具受精器。成体不具外鳃。肺或有或 无。
3.强有力的五指型附肢,但相对原始,四肢不能将 躯干抬高离开地面,也不能快速运动。 4.脊椎分化为颈椎、躯椎、荐椎和尾椎4部分。荐椎 的分化是由于腰带与脊椎直接相连的结果。 5.循环系统由单循环转变为不完全的双循环,心脏 由一心房一心室转变为两心房一心室。 6.大脑 半球已完全分开,大脑顶部 也有了神经细胞, 为原脑皮 。 7.两栖类上陆后听觉器官发生深刻变化,出现了中 耳——鼓膜及听小骨。
• 肾脏除了有泌尿的功能之外,还有调节体 内水分,维持渗透压平衡的作用。 • 肾脏中的肾小球滤过效率很高,具有很强 的泌尿功能,可排出多余水分,每天排出 的尿液约等于蛙体重的三分之一 ( 人只有 1 /50),使体内的水分得以维持恒定。 • 在陆地上时,膀胱重吸收水分的功能,对 于水分的保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东方蝾螈 体背及体侧黑色,腹面朱红杂以不规 则黑斑,多数个体在颈褶下方致富后部有 一“T”型朱红斑。两侧有不规则黑斑。肛 后半部黑色。皮肤光滑,有小痣粒,耳后 腺发达,有唇褶,颈褶明显。
第十七章 由水生向陆生转变 的过渡动物
——两栖纲
(Amphibia)
• 水、陆环境的比较 • 1.陆地空气氧含量大 • 水中的氧为溶解氧,每升水含氧3-9ml,空气 中的氧为游离氧,每升空气含氧210ml。 • 2.水密度大 • 水的密度比空气大1000倍,粘性比空气大100 倍,对物体运动有阻力,亦有浮力。 • 3.水的比热大 • 水的比热比空气的比热大,水温变化较小,范 围一般不超过25-30摄氏度。而空气温度变化剧烈。 • 4.陆地干燥,水分易蒸发。 • 5.陆地环境复杂。
呼吸系统
幼体鳃呼吸、成体肺呼吸,皮肤辅助呼吸。
皮肤呼吸占2/5
循环系统
双循环:血液循环有两条途径,肺循环和体 循环。 两栖类由于心脏为二心房一心室,动、静 脉血没有完全分开而称为不完全双循环。
循环系统 • 心脏 位于围心腔内,由静脉窦、 心房、心室、动脉圆锥组成。
• 静脉窦位于心脏后面,呈三角形,薄壁囊 状,前边两角分别与左、右前腔静脉相连, 后边一角与后腔静脉相连,以窦房孔与右 心房相通。
3脂肪体(fat body or copora adiposa) • 雌 雄 两 性 皆 有 脂 肪 体 (fat body or copora adiposa) ,位于生殖腺前方,内含有大量脂肪, 为聍存营养的结构。 • 脂肪体的大小随季节而有变化。在深秋,当渐近 蛰眠期时,脂肪体最大,至来年春暖时,生殖细 胞迅速增长发育,脂肪体就变得很小了。 • 摘除脂肪体会引起生殖腺的萎缩,由此可以看出 脂肪体与生殖腺的正常发育是密切相关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