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个案例看大学生环境道德教育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一个案例看大学生环境道德教育

[摘要]文章以一个人文学科教师的角度,探讨挖掘英语精读课的人文价值,探索专业课教师结合专业教学大纲及教材内容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必要性,并从一个案例出发,总结自己在教授英语环保课文的过程中,发动学生对自己用电行为做的一次调查,引导学生认识自己用电浪费导致的环境危害,从而提高了环境道德觉悟及行动的自觉性,加深了对书本知识的理解及运用。在此基础上,文章进一步就大学校园环境道德建设提出自己的思考和建议。

[关键词]人文价值;素质教育;环境道德建设;绿色校园

1案例的缘起

我作为英语精读课的教师,经常是在第一、二节上课,有机全看到上课前教室里的用电情况。教师里只要有人,不管一个人,两个人,还是三个人,所有的灯全开着。上午第四节课结束后,我都要提醒学生关灯。如果哪天忘了提醒,就必须亲自一一关掉。在不是我上课的教室里,灯也全开着,因为在明亮的日光照耀下,电灯光引不起人们的注意,要一直等到清洁工扫地时才会关灯。

我自己经历过匮乏的年代。由于农村抗旱用电,城市居民晚上被迫拉闸限电,学生无法上自习,子女点着蜡烛写作业那种经历令我刻骨铭心,使我对用电浪费比较敏感。

我就教的是一所美资私立大学,十年中随着一座座高楼拔地而起,用电浪费现象有增无减,在每个教室的门口都能看到一个铅印的字条提醒学生走后关灯,然而十年过去了没有一个部门或个人检查这个字条的执行情况,这引起我的深思。人们节电意识的谈漠是进人小康社会的标志呢,还是环境道德的缺失?学生环境道德的培养是不是我这个英语教师份内事呢?又该如何培养呢?

2关于英语精读课人文价值的思考

中国政法大学校长徐显明认为:教育的最本质的含义是引领人的灵魂,使人的德性不断增长。教育的意义在于体现人的主体性,人的德性和人的智性这三性的统一。

据此我认为英语作为人文学科,应具有三个基本教学目标:①使学生学会英语语言知识,即掌握英语特有的词汇,结构及语篇知识。②使学生掌握使用英语语言的技能,即通过听、说、读、写、译等手段获取所需信息以达到与世界交流的目的。⑧以英语语言为媒介吸收古、今、中、外的人类所创造的一切思想文化及智慧,以引领学生的灵魂,启发智慧,提高道德,使他们在人生的旅途中生活的更好,更明白。

这个顺序是就内容而言。如果就重要性而言,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应置于首位。作为教师、道德比专业知识更重要,作为学生德育比任何专业知识更重要。任何丧失价值观的课堂不可能是生命化的课堂。

然而大学的分科教育形成的条块分割,使各科教师只关注自己学科领域的知识系统,把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责任全部推给辅导员及党团系统,忽视了自然科学及人文学科各领域里宝贵的教育资源,而学生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各专业的课堂里度过的,形成教育资源的浪费和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脱节。钱伟长曾说得好“教育是育人,还是制器?”

英语精读课由于其课程性质所决定,其选文多取自发达的英语国家。相对于我国社会发展程度而言,具有其前谵性。国为西方科技领先我国百十年时间,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成为我国的前车之鉴。如英语各级各类教材中反复出现的涉及环保问题的文章,就从多视角、多层面提示了环境污染带来的严重后果。《现代大学英语》第3册第11课课文选目RachelCarson在1962年发表的《寂静的春天》,主要描述化学药物对生物、海洋、河流、土地、动物、植物的影响及与人类之间的密切关系。在美国曾引起广泛注意及争论,被认为拉开了现代环境运动的序幕。这些内容利用得好。应该产生积极的影响。但如何使同学们联系到自己的环境行为呢?

在课堂上能做的我曾都做了。如就课文中所提出的问题引起同学们的讨论。但讨论中涉及的都是建议政府做这样,做那样,就是联系不到自己的用电行为;我又曾配合课文播放美国前副总统Gole制做的电影Inconvenient Truth(不能掩饰的真相)同学们看过后情绪激动了一阵子,但之后一切又归于平静;我也曾向同学们追踪介绍此片获得奥斯卡最佳短片奖和诺贝尔和平奖的消息。但同学们除了感到好奇、惊讶之外,再也没有别的举动了。

这令我沮丧也引起我的思考:学生们对自己用电浪费现象熟视无睹,是否说明他们并没有把它与环境污染挂上勾?记得两年前学院所在地的新郑市麦收后燃烧秸杆引起的狼烟洞地、遮天蔽日的恶劣现象曾引起社会广泛关注,这种明显的空气污染行为很快就得到了制止。但对发生在大学校园里的窗明几净,灯火辉煌式的用电浪费造成的间接环境污染却年复一年地继续着。这既说明大学生环境道德教育的缺失,也说明了旧的说教式教育方法的失灵。这种现实逼得我们探索新的教育方法。

恰在我班学生(05级)迎来第六学期的2008年初春,我国遭遇了百年不遇的灾害天气——涉及南方14个省份的冰雪灾害。它特别影响到交通及电网的的正

常运营,使城乡居民外在黑暗及寒冷之中。我意识到英语精读课文的讲解如果不能为转变学生的思想服务,那这门课程就失去了它作为文科的人文价值;如果学生学习中获得的人文思想不能与国家的现实结合,不能激发他们爱环境,爱地球的实际行动,那这门课就是象牙之塔、空中楼阁,这就是一门没有思想没有灵魂的学科。如果学生不能认识到所谓百年不遇的冰雪灾害其实是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高引起的全球气候变暖与东太平洋地区冷空气(拉尼娜)共同作用的结果,如果不从身边做起,不从人人做起,这种百年不遇的反常气候就会年年遭遇。在灾害面前还有什么“份内”“份外”之分呢!作为英语教师,我有责任为保护地球尽一份力。文科自古以来就是研究“立人”“立国”“立于世界之林”的根本学问的。大学里教书只是现象,育人才是根本。

我将我的所感,感思,所知与同学们分享,得到他们的支持,将第6册课本中包含环保内容的第三课调到第一周先上,并结合课文开展一次全校范围的学生课余用电调查。

3全校范围的非教学用电调查

我们将两个班的120个学生分为三组:第一组网上查阅用电浪费对环境的危害;第二组分成4个小组,4个时段(6:00~7:00;12:00~13:00;18:00~19:00;21:OO~22:00)对11座教学楼在非教学时间做用电调查。第三组为访谈组,走访总务处,保洁人员及与教室里碰到的学生进行面谈,调查结果如下:

3.1网上查阅浪费用电对环境的危害。通过查阅网上资料学生们了解到生活在地球上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碳足迹,指每个人的温室气体排放量,以二氧化碳为标准计算。用“足迹”这个形象的比喻说明每个人都在天空中不断增多的温室气体中留下自己的痕迹。

人的第一碳足迹是因使用化石能源(石油、煤、天然气)而直接排放的二氧化碳。比如一个经常坐飞机的人会有较多的第一碳足迹,因为飞机飞行会消耗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