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工程名词解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词解释:
1.基础埋深:基础底面至天然地面的距离。
2. 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在保证地基稳定的条件下,使建筑物的沉降量不超过允许值的地基承载力。3.地基承载力:地基承受荷载的能力。
4.桩基础:埋深较大、以下部分坚实土层或岩层作为持力层的基础。
5.复合基桩: 较大桩距〔一般在5-6倍桩径以上〕稀疏布置的摩擦群桩或端承作用较小的端承摩擦桩与承台体共同承载的桩基础。
6.摩擦型桩:柱顶竖向荷载由柱侧阻力和柱端阻力共同承受,但柱侧阻力分担侧阻力较多的桩。
7.端承型桩:柱顶竖向荷载由柱侧阻力和柱端阻力共同承受,但端桩阻力分担荷载较多的桩,其桩端一般进入中密以上的砂类、碎石类土层,或位于中风化、微风化及新鲜岩基顶面。
8.水泥土搅拌法:以水泥作为固化剂的主剂,通过特制的深层搅拌机械,将固化剂和地基土强制搅拌,形成具有整体性、水稳定性和一定强度的地基处理方法。
9.振冲法:利用振动和水力冲切原理加固地基的方法。
10.复合地基法:在天然地基中设置一定比例的增强体(桩体),使桩土共同承担荷载,并具有密实法和置换法的效应。
11.CFG桩法:由水泥、粉煤灰、碎石、石屑或砂等混合料加水拌合形成高粘结度桩,并由桩、桩间土和褥垫层一起组成复合地基的地基处理方法。
12.湿陷性黄土:有的黄土,在覆盖土层的自重应力或自重应力和建筑物附加应力的综合作用下受水浸湿,使土的结构迅速破坏而发生显著的附加下沉(其强度也随着迅速降低)。
13.沉降差:相邻两个柱基的沉降量之差。
14.弹性半空间地基模型:将地基视为均质的线性变形半空间,并用弹性力学公式求解地基中附加应力或位移。
15. 连续基础:柱下条形基础、交叉条形基础、筏型基础和箱型基础统称为连续基础。
16.无筋扩展基础:指由砖、毛石、混凝土或毛石混凝土、灰土和三合土等材料组成的无需配
置钢筋的墙下条形基础或柱下独立基础。
17.软土:一般指外观以灰色为主,天然孔隙比大于等于1.0,且天然含水量大于液限的细粒土。
18.强夯法:用几吨至几十吨的重锤,从几米至几十米高处落下,反复多次夯击地面,对地基进行强力夯实。
19.黄土状土:由风成以外的其他营力搬运堆积而成、常具有埋层或砾石夹层。
20.中性点:土层不同深度的位移曲线与桩的截面位移曲线的交点为桩土之间不产生相对位移的截面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