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面子研究综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西方面子研究综述
王轶楠杨中芳
(XX大学心理系,XX,510275)
摘要本文在详细回顾了过去半个多世纪的面子理论研究之后,得出结论认为目前面子研究中存在的一个最主要的问题是
基本概念不清,多停留于理论层次的探讨,缺乏可靠的结论与实际的证据。
针对此种现状,笔者建议从与面子具有本质性联系
的自尊概念入手针对面子的内涵及其机制进行可行性的探究。
关键词:面子自我意象文化自尊
面子(Face)———这个脸面是心理上的,而不是生理上的,
它抽象,不可捉摸,但却是中国人调节社会交往的最细腻的标
准,它触及到了中国人社会心理最微妙奇异之点(林语堂,
1936)。
然而,这个看似一听就懂的面子,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一想就觉得糊涂了(鲁迅,1934)。
在过去的半个多世纪里,中
外学者针对面子问题进行了努力的探索,如今面子这个词已
被不同领域的学者—社会人类学家、社会语言学家、社会学家
和心理学家—用于解释各种各样的社会现象,但是在不同的
理论就有关面子的基本概念却远未达成共识,众多理论上的
重要问题也未得到很好的解答,因此,本文力图通过回顾已有
的研究,针对目前面子研究的现状,探究其中存在的问题与启
示,进而为进一步的具体研究寻找思路与方向。
1 面子理论的提出与发展
最早也是最为西方世界所关注的有关中国人面子的论述
开始于美国传教士史密斯的《中国人气质》这本书。
史密斯认
为“面子”这个词对于中国人来说内涵复杂,其中包含的意
义,比我们所能描述或者可能领悟的含义还要多(史密斯,
1894)。
鲁迅一生中也曾多次谈到面子问题:“它像是很有好
几种的,每一种身份,就有一种‘面子’”,面子文化的影响既深
且广,其产生和发展有着深刻的历史原因,主要起源于中国古
代的家族制度、封建等级制度的礼以及伦理道德至上的观念
这三个方面(X欣淼,1996)。
林语堂(1936)认为面子是一种
可以“得到”,可以“丢掉”,可以作为礼物送给别人的心像,并
将“面”与“命”、“恩”结合称为三个不变的中国法则,认为它们
是中国社会等级观念与等级内平等的观念所产生的社会行为
规X,与西方人的荣誉不同。
并肯定地断言,除非这个国家的
每个人都丢掉自己的面子,否则中国不会成为一个真正的民
主国家。
总之,虽然近代中西学者的描述让我们对面子有了
直观的认识,然而由于他们所提出的概念多数来自于对日常
生活的观察与思考,所以,均没有深入到其内在的心理机制。
而且,他们多强调面子文化对于中国人的消极影响,并将其作
为中国国民性弱点的一部分加以挖掘和批判。
但是,后来的
研究者普遍认识到面子并不仅局限于中国,也不只是亚洲集
体文化的产物(Lebra, 1976;Pharr,1989;Ho,1976),而是普遍存
在各文化之中的概念。
上个世纪四十年代,我国留美人类学家胡先缙女士首先
将面子研究带入社会科学探讨的领域。
在她的分析报告中,
最广为后人采用的是将中国人的面子观分为脸、面两类。
她
认为“面”与“脸”是截然不同的概念, (胡先缙,1944) “面子”是个人透过可见的成就及夸耀而获致的声望,“脸”则是团体给予具有道德名
誉者的尊重,虽然两者都代表了群体对于个人的尊重,可是它
们所依据的标准有所不同(胡先缙,1944)。
胡先缙的脸面观
提出以后,引起学界的普遍关注,然而却并非毫无保留地为后
世所接受。
Ho虽然同意继续使用胡先缙有关脸面不同的解
释,因为脸面不同的划分标准体现了社会对于不同的社会成
员有着不同的要求,但是提醒人们注意脸或面的含义可能因
谈话内容而变化,有时候两个字的意思是可以互换的,并非完
全不同(Ho,1980)。
King与Myers(1977)在分析面子时,就将
胡氏的脸面概念略作修正,称之为道德性面子及社会性或地
位性面子,以避免用脸、面两词所引起的重叠或混淆情况(见:
周美伶,1994)。
自上个世纪四十年代至今,中外学者针对面
子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大体上可以将所有与面子相关
的研究分为三类:以社会心理学为基础的研究、以社会语言学
为基础的礼貌理论和以关系为中心的研究。
社会心理学传统
的研究包括以Goffman的理论为基础的研究、自我呈现的研
究、冲突与磋商研究以及一批港台学者采用本土心理学视角
进行的研究。
虽然属于此类研究的不同理论的关注点不同,
但是每一种都提出了一种有关个人在交流中如何考虑自我意
象或身份以及这些考虑又如何产生了影响他人身份考虑的行
动的观点;Brown& Levinson(1978,1987)提出的礼貌理论对后
来的社会语言学研究,如Holtgraves的面子管理理论和Spencer
-Oatey的关系管理模型,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Brown&Levin
son最重要的贡献之一就是区分了消极面子和积极面子两个
概念,虽然其理论受到了很多的批评,但是他们为详细描述动
态的面子功夫所做的贡献是依然是不可磨灭的;第三类以关
系为中心的研究和以上两类不同,他们关心的是处于关系中
之中的人们是如何通过面子功夫进行互动的,以Ho、Penman
和Lim等人的面子观为代表。
2 面子的定义及其分类
在针对面子进行研究之前必须明确什么是面子。
西方探
讨面子的代表人物Goffman(1967)认为面子指在特定的社会
交往中,个人成功地获得其向他人声讨的同时也是他人认为
通讯作者:王轶楠,女。
:yynnwang..
他应该获得的社会正向价值,它是一种以被认可的社会属性
加以描画的自我意象。
当一个人没能完全表现他的自我意象
时,他就得采取挽回面子威胁的行动,即所谓的面子功夫。
Goffman将面子分为自我-面子(一个人自己的面子)和他人
-面子(别人的面子)两种,与之相对应的面子功夫分别是防
卫(一个人自己的面子)与保护(其他人的面子)。
后来的研究
(如Holtgraves的面子管理理论和Spencer-Oatey的关系管理模型)多继续沿用Goffman的定义。
美国人类学家Brown& Levinson(1978)的礼貌理论认为面子就是“每个人要求他人认可的公众自我心像,是一种须情绪投入,可以丢失、维持或增加,并且在交往中需要被时时留意的东西。
”(Brown&Levinson, 1987;见:周美玲,1994)。
面子是人们在交往中的基本愿望和需求,会话参与者都具有面子,分为消极面子(个人拥有行动
自由,不受干涉的权利)和积极面子(个人正面的自我形象或
个性受到赞许)两种。
Ho(1976)认为:“面子是个人基于他在社交网络中所占的
地位、合宜的角色表现与被人接纳的行为操守,而从他人获得的尊重与恭敬;个人所获得的面子乃视个人及其关系密切者的生活举止与社会威望是否吻合而定;而在两个人交往的情况,面子可说是一种相互的服从、尊重与恭敬,是双方都期望获得,同时准备回报的。
”他的定义暗示个人的面子乃是得自于对团体规X的服从。
此外,他还指出一个过去的定义未提及的重点,即个人的面子也受与个人关系密切者的影响,这一点体现了中西面子观的基本差异(见:周美玲,1994)。
陈之昭(1982)对面子的界定是:“在自我或自我涉入的对象具有且为自我所重视的属性上,当事人认知到重要他人对该属性之评价后,所形成之具有社会意义或人际意义的自我心像。
”换言之,他的界定也视面子为一种自我心像,或自我公众心像。
他的定义的最大特色在指出面子形成过程及社会知觉对面子形成过程的作用。
在解释其面子定义时,陈之昭还指出面子可能是情境式的,即每一个别事件造成一个公共心像,它也可能是个人经验过的面子时间所累计成的,此即社会我。
由此观之,陈之昭认为面子虽是情境性的,但也可累计成持久的面子。
朱瑞玲(1987)认为从胡先缙提出脸面分野开始,就可以
看出面子至少包含两种社会赞许的价值,一个是个人成就,一个是品德,由此发展出来的面子概念就有两种:一种是符合外在社会要求的面子(包括个人拥有的身份地位、政治权力、学术成就等),它是由社会所赋予的面子;另外一种是个人内化
的道德行为,是来自自我要求的面子,不需要他人评价。
据此,朱瑞玲依据社会认可成就与社会控制手段两个维度区分出四种面子要求。
如图1所示。
社会控制手段
社会认可成就道德(脸)能力
(面子)
内化(自律)外控(他控)
自我合宜
“诚、良知”
良风善俗
自我期许之成就社会赞许取向之成就
图1 面子的种类(朱瑞玲,1987)
美国华裔心理学家Ting-Toomey(1988,1998)采用个体主义—集体主义此一价值差异维度作为理论框架提出的面子磋商模型认为面子指在某种关系情境中,个体所声讨的一种积
极的社会自我意象。
面子功夫指的是人们用以限定并提升自己的面子和支持或威胁他人面子而采用的一套交流的行为,
同时包括言语的或非言语的信息。
面子是一系列以身份和关系为基础的问题,它与尊重、荣誉、地位、声望和义务等都有关系,它还是一个领域性的概念,同时包括情感(如羞愧或自豪)、认知(如计算给或收多大的面子)和行为的层面。
周美玲(1994)认为面子既是一种心理建构也是一种社会
建构,既具有情境性也具有持久性,指的是个人所声称的、而
且为他人所认可的社会尊严或公众形象。
它在有来有回的互应前提下与特别待遇,行为标准及个人期望他人对待自己的
方式相联结。
在这个定义中,她着重强调面子的互动性,强调
面子透过与他人的互动而获得,此定义包含五个元素:社会尊严、特别待遇、行为标准、期望和互应性。
Lim(1994)认为面子指的是一个人向他/她人所声讨的积
极的公共意象。
分为三种基本类型:自主的、交情的和能力的面子。
自主-面子是人们控制自己命运的意象。
该意象根植
于不想被压迫的需要;交情-面子是人们有关其是有价值的
同伴的意象,该意象引发被接纳的需要;能力-面子是对一个
人的能力的意象,它产生了一个人的能力被尊重的需要
(Lim&Bowers,1991)。
Spencer-Oatey(2000,2002)将面子分为两个相互影响的
方面:质的面子(人们都有一种希望他人根据自身的品质,如
能力和外表等,给予积极评价的基本愿望。
质的面子与个人
属性的价值有关,而这种个人属性又与个人的自尊感密切相连)和社会身份的面子(人们都有一种希望他人知道并且支持
自身的社会身份或角色的基本愿望。
社会身份的面子与社会或团体的角色有关,它与人们感到的公共价值密切相关)。
总而言之,研究者们在有关面子的很多重要问题上远未
达成一致性意见,虽然所有的研究者都认为面子是一种与身
份有关的现象,面子同时具有认知与情感的成分,面子与面子
功夫蕴涵在交往的言语过程中并在跨情境条件下进行运作(Ting-Toomey,1994)。
但共识也仅此而异,不仅没有一个公
认的面子定义,而且很多理论上的重要问题仍需解答,比如面
子本质上是一种社会的建构还是心理的建构,两种建构之间
如何相互影响构成了一个复杂的整体?何种文化差异维度能
够更好地解释面子及面子功夫的跨文化差异?等等。
笔者认为,要想很好地回答这些问题首先必须明确什么是面子。
笔
者赞成沿用Goffman(1967)为面子所下的定义,即面子指在特
定的社会交往中,个人成功地获得其向他人声讨的同时也是
他人认为他应该获得的社会正向价值。
个体的面子是通过与
他人的互动而获得的,既是情境性的也是多维度的,我们认为
面子源自个体对于自身的一个模糊的、积极的、渴望他人照顾
的自我意象,当人们用以界定和描述其身份的可能属性与外
界反馈线索间出现差异时,便会产生面子得失的感受,并引发
一系列的情绪与行为。
可见,面子作为一种复杂的社会心理现象,既涉及个人的
主观判断,又涉及来自他人、社会的客观评价,面子既与个体
的尊严有关,又与其在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相联系,也正是其
内涵的复杂性给具体研究带来很大的困难,因此,出于实际研
究的需要有必要将面子划分做细。
所以,我们按照评价者-
王轶楠等:中西方面子研究综述39
价值两个维度针对与面子有关的问题加以划分,同时,每个维
度又分为个人与社会两个层面,结果如图2所示:
个人
社会
个人社会、他人
自尊道德
角色文化差异
图2 面子的分类
按照图2的划分,具体的研究至少可以分别从四个角度
着手进行,那么选择哪个部分作为切入点更为妥当呢?笔者
认为自尊便是一个十分恰当的切入点。
一方面因为保护一种
个人想要的自尊在有效的面子功夫磋商中占有主要地位
(Ting-Toomey,1994);另一方面,自尊一直以来都是西方心理
学界的一个历久常新的话题,从自尊角度研究面子既为有效
的面子研究找到了一个适宜的切入点,同时还能从西方成熟
的自尊研究中吸取经验,进而探索中西方意义上接近概念在
文化上的契合点,弥补西方心理学自尊研究中的不足,最终取
得具有真正普遍性意义的心理学模型。
因此,笔者建议从自
尊角度针对面子进行研究,并已做出初步尝试,具体内容为何
将另行撰文予以论述。
3 面子研究的领域及方法
面子作为一种复杂的社会心理现象,其研究涉及社会学、
心理学、人类学和语言学等诸多领域,
度指标;Tracy(1994)尝试采用个案法研究了面子功夫的各个具体研究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针对面子相关心理机制的研究,陈之昭采用
信息加工的观点探讨了面子得失的心理过程;朱瑞玲(1987)
从早期的面子相关事件调查开始,发展到近期的将爱面子看
作一种人格特质,并编制了相关问卷;Robert(1994)和Ho
(2003)探讨了与丢面子相联系的社会性情绪,如尴尬、脸红、
内疚、害羞;周美玲(1994)从动机角度将个体的面子顾虑划分
为“争面子”和“保面子”两种,并编制了面子导向量表。
其次,很多学者看到面子在社会人际交往中扮演重要的
角色,从人际交往和社会学的广度针对面子进行了深入的探
讨,其中Goffman(1967)的面子功夫研究对后来的自我呈现和
印象整饰研究(Tedeschi&Riess,1981)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大陆
学者翟学伟曾从社会学角度探讨了面子的社会心理学机制。
最后,面子还被作为一种解释性机能被广泛地应用于其
它领域的研究,比如语言学中的礼貌(Brown& Levinson,1987; Mao,1994;Nwoye,1992;Scollon&Scollon,1995)、获取服从与说服策略(Leichty& Applegate, 1991)、磋商与冲突处理(Ting- Toomey, 1991)、法庭戏剧(Penman,1990)、管理实践与组织行
为(Earley,1997)(参见: Haugh, 2003),等等。
主要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个案法,语群分析法,观察
法,问卷法,谈话分析法和实验法等。
最初的探索性研究多从
访谈法和语群分析开始,如胡先缙(1944)以人类学研究的方
式搜集流传在中国北方的“脸”和“面子”的惯用语及生活例子,运用分类的方法将蕴涵在民俗文化中的面子观念抽离出来,进而将中国人的面子观分为脸、面两类;朱瑞玲(1987)通
过访谈法收集资料,后期通过因素分析总结出四种重要的面
子事件;Brown&Levinson(1978)则是透过精细的跨文化语言分
析提出了主要目的在于探讨人们怎样透过语言来表达对面子
的顾虑及避免面子威胁的礼貌理论;后进的学者多尝试采用
问卷法和实验法从实证角度针对理论进行预测与验证,比如
周美玲(1994)首先依据“争面子”和“保面子”两种策略编制面子导向问卷,后期采用实验法为已有的问卷建立了良好的效
方面,Hotgraves et al. (1990)采用实验法验证礼貌理论的跨文
化有效性,等等。
总之,各个领域的中外学者都看到了面子这
个概念的发展潜力,积极尝试,努力探索结合多种方法针对面
子进行了研究。
4 存在的问题及对未来的展望
目前面子研究中存在的最主要的问题是众研究者各执一词,基本概念不清,而且少量既有的研究也多停留在理论层次
的探讨,缺乏可靠的结论与实际的证据。
因此,当务之急是明
确统一基本概念,建构理论模型并开展实际的研究。
而笔者
从自尊角度建构的面子理论模型便是切实研究的初步尝试。
对于未来的研究来说,首先在理论上需要明确面子与积
极身份声讨间的关系、与面子相关的认知和情感建构以及在
交流中如何做出适宜的面子功夫(Ting-Toomey, 1994)。
至于
具体的研究,笔者这里建议从自尊的角度针对与面子相关的
心理机制进行实证性的研究,首先在面子与自尊间建立联系
并做出区别,比如联系可能来自于两者都是对于积极自我意
向的偏爱,而爱面子与高自尊又是不同的情况;此外针对理论
上的争论(Heine,1999)做出回应,Heine(1999)认为东方人爱面
子是出于自我提升的需要,而并非自我增强的动机,并进而得
出结论认为东方人不具有同西方人一样的自我增强的动机,
但笔者从两种面子导向的区分中获得启发认为,东方人同样
拥有自我增强的动机,只是他们习惯采用不同于西方人的策
略达成同样的目的。
总之,面子研究方兴未艾,其健康发展得益于不同领域学
者(如情绪、动机等)间的团结协作,其研究成果也必使得自尊
这一西方心理学界的古老话题,焕发新的生机。
5 参考文献
1 Ambady, N., Koo, J., Lee, F., Rosenthal, R. More than words lin
guistic and nonlinguistic politeness in two culture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996,70(5): 996-1011
2 Bargiela-Chiappinii. F., Face and politeness: new (insights) for old (concepts), Journal of Pragmatics.2003,(35):1453-1469
3陈之昭.面子心理的理论分析与实际研究.中国人的心理,1982:155
-237
4 Haugh.M.& Hinze.C. A metalinguistic approach to deconstructing the concepts of’face’and’politeness’in Chinese, English and Japanese. Journal of Pragmatics, 2003,35:1581-1611
5 Ho, D.Y.F. Face, social expectations ,and conflict avoidance. In: J.L.
M. Dawson&W.J.Lonner (Eds.). Readings in cross-culture psycholo
gy. Hong Kong: Hong KongUniversity Press,1974
6 Ho, D.Y.F.On the concept of face.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1976, 81: 867-884
7 Ho, D.Y.F. Face and stereotyped notions about Chinese face behavior. Philippine Journal of Psychology, 1980,13:20-33
8 Ho, D.Y.F. Face Dynamics: From Conceptualization to Measurement, NewYork: State University of NewYork Press, Albay, 1994:269-286
9 Ho, D.Y.F. &Wai Fu. Guilt, Shame, and Embarrassment: Revelations
of Face and Self. unpublished,2003
400 心理科学
10何友晖,陈淑娟,赵志裕.关系取向:为中国社会心理研究方法论求
答案.见:关于中国人的心理余行为第一届科际研讨会会议文集.
台北:国立XX大学心理系及研究所,1990:95-112
11何友晖,彭泗清.方法论的关系论及其在中西文化中的应用.社会
学研究,1998,(5):34-43
12 Hotgraves, T.&Yang, J. Politeness as universal: cross-culture percep- tions of request strategies and inferences based on their use. Journal of per- 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990,59(4): 719-729
13胡先缙·中国人的面子观.见:中国人的权力游戏.黄光国,1988,
台北:巨流图书公司,1994:57-84
14 Lim T.S.Facework and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In: The Challenge of Facework: Cross-Cultural and Interpersonal Issues, New York: State U- niversity of NewYork Press, Albay, 1994:209-229
15林语堂.中国人.XX:学林(郝志东,沈益红译),1994,12
(1):199-206
16 Penman, R. Facework in munication: conceptual and moral chal- lenges,In: The Challenge of Facework: Cross-Cultural and Interpersonal
Issues, NewYork: StateUniversity ofNewYorkPress, Albay, 1994:15-
45
17 Pizziconi, B. Re-examining politeness, face and the Japanese language.
Journal of pragmatics, 2003,35:1471-1506
18 Shao jun, J.,“Face”and polite verbal behaviors in Chinese culture. Jour-
nal of pragmatics, 2000,32:1059-1062
19 Spencer-Oatey. Helen, Managing rapport in talk: Using rapport sensitive
incidents to explore the motivational concerns underlyingthe management of
relations. Journal of Pragmatics, 2002,34:529-545
20 Ting-Toomey, S. Face and Facework: An Introduction, In:The Chal
lenge of Facework: Cross-Cultural and Interpersonal Issues, New York:
State University of NewYork Press, Albay, 1994:2-3
21 Ting-Toomey, S. Facework petence in intercultural conflict: an up
dated face-negotiation theor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tercultural rela
tionship, 1998, 22:187-225
22 Tracy K.&Baratz.The case for case studies of facework. The Challenge of
Facework: Cross-Cultural and Interpersonal Issues, New York: State U
niversity of NewYork Press, Albay, 1994,287-305
23 White, R. &Hanson, D. Corporate self, corporate reputation and corpo
rate annual reports: re-enrollingGoffman. Scandinavian Journal ofManage
ment, 2002,18:285-301
24谢贤德·“面子保全论”述评.XX煤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
(2):105-107
25亚瑟·亨·史密斯(1894).中国人气质.XX:敦煌文艺(X梦
阳,王丽娟译),1995,9(1):1-2,249-298
26周美玲,何友晖.面子的互动性:概念与研究方向之探讨.未发表
27周美伶,何友晖.从跨文化的观点分析面子的内涵及其在社会交往
中的运作,见:中国人的心理与行为-理念及方法篇1992.(杨国
枢,余安邦),台北:桂冠图书公司,1997:205-254
28朱瑞玲·中国人的社会互动:试论面子的运作.中国社会学刊,
1987,11:23-53
A Literature Review of Face
Wang Yinan , Yang Zhongfang
(Department of Psychology, SunYat-senUniversity, Guangzhou, 510275)
Abstract After reviewing past literatures about face, the authors argue thatthere are many problems such as the obscure basic conceptions and
absence of empirical research. So they suggest that face be studied in the perspectives of self-esteem.
Key words:face, self-esteem, self-image, culture
王轶楠等:中西方面子研究综述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