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损伤的膀胱训练

合集下载

脊髓损伤患者膀胱功能的康复训练探讨

脊髓损伤患者膀胱功能的康复训练探讨

脊髓损伤患者膀胱功能的康复训练探讨作者:刘昌桃来源:《维吾尔医药》2013年第07期摘要:目的:探讨脊髓损伤伴截瘫患者科学的膀胱管理方法。

方法:将因颈、胸、腰椎骨折合并完全性脊髓损伤且病情稳定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两组患者均接受骨科手术、常规药物治疗与常规护理。

对照组的膀胱训练和尿管护理、拨尿管时机、方法按常规进行。

康复组则给予清洁间歇导尿和膀胱再训练。

结果:两组患者膀胱功能训练效果等级比较,康复组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膀胱功能训练尿路感染发生率的比较,康复组发生尿路感染的例数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康复组通过对脊髓损伤伴截瘫患者进行多种形式的膀胱功能的康复训练,特别是进行清洁间歇导尿和膀胱再训练,能明显改善截瘫患者排尿功能。

关键词:脊髓损伤膀胱功能康复训练脊髓损伤或脊髓横断伤时引起的脊髓休克,运动反射受到抑制膀胱松弛,出现充溢性尿失禁。

[1]此期患者因排尿力不足,致大量残余尿,而长期留置导尿也是造成膀胱上行感染的因素,为了使截瘫患者排尿功能能够有效的恢复,我们对此类病人进行了一系列的膀胱管理,实行清洁间歇导尿和膀胱再训练,以促进患者自律性膀胱的行成,早日恢复膀胱功能,取得较好效果。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收集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因颈、胸、腰椎骨折合并完全性脊髓损伤且病情稳定患者60例,随机分为康复组和对照组。

康复组30例,男23例,女7例;年龄22-62岁;对照组30例,男18例,女12例;年龄20-55岁。

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文化程度、脊髓损伤平面与类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两组患者均接受骨科手术、常规药物治疗与常规护理。

对照组的膀胱训练和尿管护理、拨尿管时机、方法按常规进行。

康复组则给予:(1)对于留置尿管开放引流的患者如无尿路感染、血尿等情况时采用水柱法膀胱容量和压力测定方法来初步评估患者膀胱内压力和容量之间的关系【2】。

脊髓损伤致神经源性膀胱康复训练体会

脊髓损伤致神经源性膀胱康复训练体会

脊髓损伤致神经源性膀胱康复训练体会摘要】目的神经源性膀胱是指支配膀胱的中枢神经和外周神经受损,导致膀胱出现尿潴留或尿失禁的排尿障碍。

膀胱训练的目的是维持膀胱正常的活动度,预防尿路感染、结石、瘘管等并发症,尽早去除尿管,重新训练适当的排尿方式,在心理上使病人重新找到自信。

达到使病人能够解决尿潴留及失禁的问题,进一步实现生活自理的目标。

方法主要的训练措施有:定时夹闭尿管保持膀胱容量,制定饮水计划、盆底肌肉训练法、屏气法、叩击法、间歇性导尿法、长期留置尿管法皆可并为排尿训练过程中。

结果膀胱训练不仅在生理上解决了患者的痛苦,在心理上更能使病人重新找到自信,树立继续生活的信心,康复护理过程中心理护理同样很重要。

讨论经过膀胱训练,改善患者排尿方式,增加患者的自信心,提高生活质量,减轻家庭经济和心理负担。

【关键词】神经源性膀胱排尿障碍康复训练当脊髓损伤致神经源膀胱时,患者出现尿潴留或尿失禁的排尿障碍.我们首先要做的是进行评估,判断是上运动神经元损伤还是下运动神经元损伤,进行常规的肛门外括肌张力检查,肛门反射试验,球海绵体肌试验,冰水试验,有条件进行动态膀胱功能分析,然后根据神经症状不同区分是无抑制性神经性膀胱、痉挛性膀胱、感觉麻痹性膀胱、松弛性膀胱,再确立训练方法。

神经源性膀胱排尿障碍训练1 心理疏导多数患者由于不了解自己的疾病往往期望值高,而当一旦长时间没见好转又出现很沮丧的心理而不配合治疗,所以之前的健康教育显得犹为重要。

我们不但要告知排尿障碍的病因还要告知评估预后,同时鼓励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强调训练的必要性。

通过交谈了解患者的心理,根据病情制定相适宜的训练方案,进行再一次告知,充分得到病人的信任从而积极配合。

2 制定饮水计划定时夹闭尿管无论是尿潴留还是尿失禁,保持膀胱正常容量很重要。

通过观察了解病人的排尿情况制定饮水计划,按每小时均匀饮水100-150ml,留置尿管每2-3小时开放尿管一次,保持膀胱的容量达到300-400ml。

脊髓损伤患者膀胱功能的早期康复训练及效果分析

脊髓损伤患者膀胱功能的早期康复训练及效果分析

【 中图分 类号】R 5 . 6 12
【 文献标 识码】A
【 文章 编号】 1 7 — 2 0 2 1 0 a)0 8 0 6 3 7 1 ( 0 0)8( 一 6 — 2
Cln c la a y i nd e ry r h biia i n o l dd rf nc i n o te swih i i a n l ssa a l e a l to fb a e u to n pa int t t
rh itt ngo p cmp e i ec nrl ru ,h r a inf a t iee c P 0O )u n r t c i et nrt e a la o u , o a dw t t o t o p teew s s ic f rne(< .5; r a atn ci e b ii r r hh og a g in df i yr f o a o h itt ngo pW %, o t l o pw s 0 tee a g icn iee c e entogo p (‘ . )C n f e a lai ru a 5 cnr u a %,h r w sa inf a t f rn eb t e ru s P,0 . o - rb i o s og r 2 s i df w w 05 d so : al ba d r ea itt nc udh l etr ld e n t n i p t nswt pn lcr jr, n eu e u in E y l e h lai o l e rs eba dr u ci n ai t i sia odi uy adt rd c r d rb i o p o f o e h n o
M eh d : 0 csso ainswt pn od ijr eern o l iie t e aitt n go pa dc nrl ru , to s 4 ae f t t i sia cr nu w r a t o p p e h l y n i o og

脊髓损伤膀胱功能训练表的设计与应用

脊髓损伤膀胱功能训练表的设计与应用
周 期性扩 张与 排空 , 接近 正常 的生理状 态 , 于膀 胱 利
日期 时 间 自解 尿/ 余 尿 膀 胱 容 量 膀胱 压 力 签 名 日期 残
功 能 的恢 复口 。 我科 自 2 0 ] 0 4年 成 立 以 来 , 训 练 为
S I 者膀胱 功能 , C 患 防止 泌尿 系感 染 , 采用 间歇 式 导 尿 法获得 了满 意 效果 。但在 书 写 护 理记 录 时 发现 : 护 士常规 书写 护理 记 录后 , 通 护 理 记 录单 因书 写 普 1 2 训练记 录表 的使用 方法 . 1 2 1 记 录方 法 护 士 每 日根据 医生 开具 的长 期 ..
[3 杭 艳 . 2 中风 急 性 期 康 复 护 理 与 治 疗 干 预 [] 实 用 中 医 内 科 杂 J.
志 ,0 8 2 ( ) l0 2 0 ,2 6 : 1.
( 稿 日期 : 0 9 1 — 9 收 2 0—22 )
脊髓损伤膀胱功能训练表 的设计与应用
丁 岚 江 静 云
( 疆 维 吾 尔 自治 区人 民 医 院 , 疆 乌鲁 木 齐 8 0 0 ) 新 新 30 1
生 残疾 的损伤 _ 。要 防止排 尿 障碍后 引起泌 尿系感 】 ]
获得 满意效 果 , 介绍 如下 。 现
1 资料 与方法
1 1 脊髓损 伤 膀胱功 能训练 记录表 ( . 以下 简称训 练
记 录表 ) 的设 计 ( 1 表 )
表 1 脊 髓 损 伤 膀 胱 功 能 训 练 记 录表
关键词
脊 髓 损 伤
膀 胱 训 练
护 理
Bld e u cin tann a d rfn to riig Nu sn rig
Ke o d S ia o dij r yw r s pn l r nu y c

脊髓损伤患者膀胱功能康复训练ppt课件

脊髓损伤患者膀胱功能康复训练ppt课件
脊髓损伤患者膀 胱功能康复训练
目录
01. 早期康训练 02. 效果分析 03. 康复训练建议
1
早期康复训练
训练目的
1 促进神经再生
2 提高膀胱功能
3 预防尿路感染
4 减轻疼痛和痉挛
5 提高生活质量
训练方法
膀胱功能训练:通过定时
排尿、控制排尿等方法, 01
提高膀胱功能
平衡训练:通过平衡板、 平衡球等,提高平衡能力
03
心理康复训练:通过心理
辅导、放松训练等,缓解 05
心理压力,增强康复信心
肌肉力量训练:通过锻炼
02 腰背肌、腹肌等,增强肌
肉力量
呼吸训练:通过深呼吸、
04 腹式呼吸等,提高呼吸功

训练注意事项
01
保持正确的训 练姿势,避免 造成二次损伤
02
遵循专业康复 师的指导,循 序渐进地进行 训练
03
注意训练强度, 避免过度训练 导致肌肉疲劳
感染等并发症
感谢您的观看
改善社交活动:康复训练有助于患者恢复社交活动, 提高生活质量。
提高家庭幸福指数:康复训练有助于患者更好地融 入家庭,提高家庭幸福指数。
3
康复训练建议
个性化训练方案
01
评估患者 损伤程度 和功能状 况
02
根据评估 结果制定 个性化训 练计划
03
训练计划包 括:膀胱功 能训练、肌 肉力量训练、 平衡训练等
A
尿失禁改善:减少尿失禁次数,提高生活质量
训练对膀胱功能的影响
01 增加膀胱容量
03
减少尿失禁发生 率
05
提高患者自信心 和自尊心
02
提高排尿控制能 力

膀胱功能训练在脊髓损伤伴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康复中的作用

膀胱功能训练在脊髓损伤伴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康复中的作用

35 2 ) 20 7
要: 目的 评价膀胱功能训练 在脊髓损伤伴神经源性 膀胱患者康复 中的作用。方 法 对 2 7例脊髓损伤伴神 经源
性膀胱患者施 以间歇性导尿 、rd 手压法 、 l v 屏气法 、 Cee Va a  ̄l 激发排尿技 术等膀胱功能训练 。对膀胱功 能训练前后残余 尿 进行 比较 。结果 2 例患者进行 1 7 ~4月的膀胱功能训练 , 残余尿较前 明显减少 , 中 2 其 4例患者 已恢 复 自主排尿功能 , 停 止间歇性导尿 ; 期间无 1 例患 者发生 。 肾积水 和。 肾功能损 害 , 生尿路感染 8例。结论 发 能, 减少并发症 , 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不到 加压 目的 , 紧非 但不 能 控 制创 面 出血 , 而 过 反 会导 致皮瓣 血运 障碍 , 造成 皮瓣 坏死 , 使 引 流管 并 受压 、 引流 不 畅 ; 凹凸 不 平 的 创 面 不 易 加 压 到 位 ,
常遗留小腔隙, 为积液提供 了条件; 呼吸运 动受 使 限, 不利 于 术 后 恢 复 ; 时 、 力 、 材 料 ; 便 于 费 费 费 不 观察创 口[ 患者有胸 闷气促 、 , 活动受限 、 主观感 觉不适等 , 由于有众多弊病 , 现已不作为术后的常
32 传统 创 面 护 理 法 的局 限 性 只依 赖 引流 瓶 . 的负 压吸 引 , 有 主 动介 入 外 界 的 压 力 。 以绷 带 没
缠绕法为代表 的主动介入外界 压力 的加 压包扎 法, 在临床应用 中仍存在较大的缺陷 , 松紧度不易 掌握 , 很 o e  ̄A P,bs R, l F e a Sw o da ee h i : 1 Cl rl E E b S Wye ,t 1 td rng dte xl a no i . n i al a p setemx ni dt l ]B JS ,98 7 6 :2 1 r pcv lk l [ . r L 19 ,5()1 1 . o i z miJ e []胡浩 . 2 乳腺 癌根治 术后并 发皮下 积液 及皮瓣 坏死 7 4例分 析

脊髓损伤患者膀胱功能的康复训练

脊髓损伤患者膀胱功能的康复训练

脊髓损伤患者膀胱功能的康复训练摘要】目的:探讨促进脊髓损伤患者尽早拔除尿管、力争减少尿路感染的方法。

方法:患者在脊髓损伤后稳定期给予定时夹管、间歇性导尿、按压膀胱、训练患者有意识排尿活动并配合针灸、穴位注射等康复方法,拔除尿管。

结论:早期对膀胱功能进行积极康复功能训练可促进脊髓损伤患者顺利排尿,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关键词】脊髓损伤;膀胱功能;康复训练【中图分类号】R2 【文献标号】A 【文章编号】2095-7165(2015)04-0167-01脊髓损伤是一种严重的致残性损伤,膀胱功能障碍是脊髓损伤后最常见的并发症,其中尿潴留、尿路感染和慢性肾功能衰竭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影响最大,甚至是引起截瘫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

加强脊髓损伤后膀胱的康复护理的目的就是预防泌尿系统并发症,保护肾脏与膀胱的功能,促进患者排尿功能的恢复。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20 例,男15 例,女5 例,年龄27~56 岁,平均年龄41.5 岁,其中颈段脊髓损伤12例;胸腰段脊髓损伤7例;脊髓圆锥及马尾损伤1 例,经CT及MRI或手术探查证实脊髓损伤,手术治疗17 例,非手术治疗3例。

留置导管时间最长563天,最短15天。

1.2 方法(1)对于留置尿管开放引流的患者如无尿路感染、血尿等情况时采用水柱法膀胱容量和压力测定方法来初步评估患者膀胱内压力和容量之间的关系。

测定残余尿量。

(2)清洁间歇导尿:根据膀胱容量和残余尿量制定间歇导尿的频次,4-6h导尿一次,每次导尿量不超过患者的最大安全容量,随着残余尿量的减少逐步延长导尿间隔时间。

当残余尿量小于80ml 时,停止导尿。

(3)膀胱再训练:①反射性排尿训练:在导尿前半小时,通过寻找刺激点,如轻轻叩击耻骨上区或大腿上1/3 内侧,牵拉阴毛、挤压阴蒂(茎)或用手刺激肛门诱发膀胱反射性收缩,产生排尿。

②代偿性排尿训练:valsalva 屏气法:患者取坐位,身体前倾,屏气呼吸,增加腹压,向下用力做排便动作帮助排除尿液。

脊髓损伤SCI患者的膀胱功能训练专家讲座

脊髓损伤SCI患者的膀胱功能训练专家讲座

脊髓损伤SCI患者的膀胱功能训练
第19页
常规护理留置尿管。普通 术后40~100天要训练1~2周, 伤后六个月以上要训练2~4周, 特殊患者视膀胱充盈情况而定。
脊髓损伤SCI患者的膀胱功能训练
第20页
C、一次导尿
脊髓损伤SCI患者的膀胱功能训练
第21页
3周后拔除尿管,使患者 相对处于不带导管状态,方 便膀胱周期性扩张刺激膀胱 功效恢复
脊髓损伤(SCI)患者 膀胱功效训练
脊髓损伤SCI患者的膀胱功能训练
第1页
关键词
脊髓损伤 神经原性膀胱 泌尿系统感染 膀胱功效康复训练 穴位按摩针刺
脊髓损伤SCI患者的膀胱功能训练
第2页
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
是因各种致病原因(外伤、炎 症、肿瘤等)引发脊髓横贯性损害, 造成损害平面以下脊髓神经功效 (运动、感觉、括约肌及植物神经 功效)障碍。
脊髓损伤SCI患者的膀胱功能训练
第7页
脊髓损伤后引发排尿障碍
是神经性膀胱主要临床表现。
依据损伤后部位和程度不一样,
神经性膀胱类型也不一样,可
分为——
完全性
和 不完全性 。
脊髓损伤SCI患者的膀胱功能训练
第8页
完全性上运动神经元 膀胱相当于反射性膀胱, 完全性和不完全性下运动 神经元膀胱相当于自律性 膀胱。
第13页
SCI患者泌尿系统康复过 程大致由留置导尿 、一次导尿 和建立反射性膀胱 三个阶段
组成,最终经训练建立反射 性膀胱。所以,膀胱功效康 复训练占有主要地位。
脊髓损伤SCI患者的膀胱功能训练
第14页
A、留置导尿
脊髓损伤SCI患者的膀胱功能训练

脊髓损伤患者膀胱功能的早期康复训练及效果_韦荣

脊髓损伤患者膀胱功能的早期康复训练及效果_韦荣

组hs-CRP含量(9.9ʃ0.4)mg/L,中型组(13.6ʃ2.1)mg/L,重型组(19.3ʃ4.1)mg/L。

中型组、重型组与轻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型组与中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脑梗死患者血清hs-CRP水平与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呈正相关(r=0.295,P<0.05)。

3讨论CRP是一种由白细胞介素-6(IL-6)刺激肝脏产生的炎性反应急性时相反应蛋白[3],CRP被公认为是与动脉粥样硬化关系密切的炎性反应标志物。

与配体结合后的CRP能激活经典的补体系统,与免疫细胞上的免疫球蛋白受体相结合,并且能刺激与炎性反应相关的细胞因子和补体的分泌与表达,因此加剧了炎性反应性的缺血性的损伤。

并且,CRP能刺激与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相关的内皮细胞和平滑肌细胞的炎性反应,CRP能与细胞核中的物质结合,损害细胞膜,诱导细胞凋亡。

本研究结果表明,脑梗死患者hs-CRP水平与对照组比较,有明显高出(P<0.01),充分说明hs-CRP与脑梗死有关,考虑其机制与炎性反应促发斑块破裂和局部血栓形成有关。

对脑梗死不同临床分型患者的hs-CRP含量再进行深入的研究发现,hs-CRP含量与脑梗死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r=0.295,P<0.05)。

血清CRP水平的增高,血液中促炎性反应细胞因子的含量和活性也增高,意味着体内炎性反应的强烈程度增高[4]。

以上研究表明,血清hs-CRP水平增高与脑梗死的发生有密切关系,hs-CRP水平升高可作为病情评估的指标之一,因此降低血清hs-CRP水平可能成为治疗脑血管病的新靶点。

4参考文献[1]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2]陈清棠.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81.[3]王爱民,周颖,肖波,等.脑梗死患者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J].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05,18(2):153.[4]郭毅,周志斌,姜昕,等.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与血清C反应蛋白及白细胞计数的关系[J].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03,16(5):266.[收稿日期:2012-10-16编校:郑英善]脊髓损伤患者膀胱功能的早期康复训练及效果韦荣(陕西省镇安县医院骨科,陕西镇安711500)[摘要]目的:观察脊髓损伤患者膀胱功能的早期康复训练和效果。

脊髓损伤患者膀胱功能的早期康复训练及效果分析

脊髓损伤患者膀胱功能的早期康复训练及效果分析

脊髓损伤患者膀胱功能的早期康复训练及效果分析350000摘要:目的:探讨脊髓损伤患者膀胱功能的早期康复训练及效果。

方法:选取本医院自2020年12月-2021年12月收治的100例脊髓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常规膀胱引流护理与早期膀胱功能康复训练的临床效果。

结果:研究组患者的留置尿管时间(31.86±7.52)、膀胱容量(453.83±33.85)、残余容量(31.15±6.77)、护理满意度(96.00%)与对照组(103.14±22.35、294.75±22.04、98.46±8.93、80.00%)相比,均有显著差异(P<0.05)。

结论:脊髓损伤患者膀胱功能实施早期康复训练,可改善患者膀胱功能,提高患者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脊髓损伤;膀胱功能;早期康复训练;效果脊髓损伤是临床常见疾病,膀胱功能障碍是常见并发症之一,由于外界因素影响而引发的脊髓损伤。

多伴随有受损节段运动、扩约肌功能障碍等,且病情严重者可发生膀胱功能障碍,甚至引发肾功能衰竭[1]。

临床通常将导尿管排尿作为临床治疗脊髓损伤的方式,但长时间使用导尿管,往往会影响患者膀胱功能,且会加剧膀胱纤维化速度。

因此,应加强脊髓损伤患者膀胱功能的早期康复锻炼。

本文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此次选择100例脊髓损伤患者,时间来源于2020年12月-2021年12月。

其基本资料如下表1所示,具有可比性(P>0.05)。

纳入标准:患者给予磁共振检查后发现有腰骶段骨折,且伴随有骨髓损伤;临床资料完整者;自愿参与此次研究者。

排除标准:外伤史者;膀胱排尿功能障碍者;严重心肝肾功能性疾病者;凝血功能障碍者;依从性较差者;意识障碍者;精神病者;不配合临床研究者。

根据护理方法分为对照组(n=50)与研究组(n=50),其基本资料如下表1所示,经统计学分析,具有可比性(P>0.05)。

脊髓损伤患者膀胱功能康复训练护理论文

脊髓损伤患者膀胱功能康复训练护理论文

脊髓损伤患者膀胱功能康复训练护理体会【摘要】目的对脊髓损伤患者实施膀胱功能训练的意义。

方法对24例失去早期膀胱功能训练,排尿障碍的患者进行膀胱功能训练。

结果 12例能自主排尿、5例须轻压膀胱排尿、6例偶有尿失禁,需配合使用假性导尿。

结论实施膀胱功能康复训练,有利于促进脊髓损伤患者自主排尿。

【关键词】脊髓损伤膀胱功能康复训练护理体会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1)5-213-01脊髓损伤患者绝大部分都伴有膀胱功能障碍,直接影响患者的生命维持,做好膀胱功能康复训练,可协助患者建立自立性膀胱,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恢复患者的自尊形象。

2009年8月至2011年12月,本科收治脊髓损伤患者35例,其中24例需行膀胱功能康复训练,均取得满意效果。

现报告如下。

资料来源:本科住院病人。

我科收治的病人均为院外或脊柱外科转入。

绝大部分嘱工伤。

在临床治疗结束后转入我科行康复训练。

因种种原因保留导尿时间较长,已失去早期膀胱功能训练的最佳时期,大多数患者的膀胱已失去储尿功能或已有泌尿系感染,患者无法自行排尿。

转入我科后,为了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达到康复的目标。

首先留尿镜检,如镜检白细胞正常,患者精神、饮食好,即可开始进行膀胱功能康复训练。

1 对象与方法1.1 对象 35例脊髓损伤患者。

24例需行膀胱功能康复训练。

(9例转入时已能控制排尿)其中男性23例、女性1例。

年龄20—67岁,平均43.5岁。

2例为跌伤、22例为重物砸伤。

胸髓损伤12例、颈髓损伤2例、腰髓损伤10例。

不全性损伤9例、完全性损伤15例。

均经ct、mri检查或手术证实。

23例在全麻下行椎管减压复位、植骨融合、椎弓钉内固定术,1例行非手术治疗。

1.2 方法1.2.1膀胱功能康复训练膀胱功能康复训练需符合以下条件:患者术口俞合、精神状态良好、生命征正常、进食进水正常、无发热、尿液镜检白细胞数正常的前提下,并在留置尿管期间进行2—3天的饮水训练及间断闭管、定时放尿训练。

脊髓损伤患者膀胱功能的康复护理

脊髓损伤患者膀胱功能的康复护理

脊髓损伤患者膀胱功能的康复护理脊髓损伤是指因种种原因造成脊髓功能、结构受损,以致于引起运动障碍、感觉障碍、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等功能障碍的情况,而其中最常见的就是膀胱功能障碍。

它不仅会给患者的正常生活严重的影响,而且因其所引发的肾功能衰竭、尿路感染等并发症,是导致病人死亡的主要原因。

因此,做好脊髓损伤病人膀胱功能的康复护理,是降低死亡率以及提高生活质量的重要手段。

一、脊髓损伤所引发膀胱功能障碍的分类以及治疗原则在发生脊髓损伤后,治疗膀胱的最终目的就是使患者能够自主性排尿,尽量不实行导尿,并在最大程度上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膀胱功能的训练方法有很多,基本每一位病人都可采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方法开展综合性训练。

但每位患者脊髓损伤的类型各不相同,所以需要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采用针对性的训练方法。

临床上根据患者脊髓损伤节段的不同,将神经源性膀胱分成2种类型:第一种是上运动神经源性膀胱,这是指骶髓以上的位置发生损伤时,高级中枢不再控制骶髓的排尿中枢,导致反射性膀胱的形成。

从而引发排尿不受控制的情况,甚至会有尿液残留体内。

第二种是下运动神经源性膀胱,主要是指神经根以及骶髓受到损伤后,排尿中枢和传出支会因此而受到牵连,从而失去排尿的反射,最终形成尿潴留。

对于第一种情况来讲,出现脊髓损伤的位置比较高,而且低级排尿中枢能够完整的保存,所以护理人员可以在患者的下肢或是下腹部找到扳机点,也就是可以引起患者排尿反应的位置。

然后反复刺激该位置,进而帮助患者排除尿液,并减少残余尿量。

对于第二种情况来讲,脊髓出现损伤的位置比较低,患者的腹肌神经支配功能完整,所以护理人员可以在这时鼓励并协助患者进行腹肌训练,通过增加腹部压力的方式促进尿液的排出。

二、膀胱功能的康复护理方法1.留置导尿管因脊髓损伤造成截瘫的患者在早期时属于脊髓休克期,此时患者的膀胱逼尿肌已经完全麻痹,丧失收缩能力,尿道括约肌的张力也会因此受到影响,但并未完全失去功能。

以致于患者的尿道阻力高于膀胱内压,使其产生尿潴留。

脊髓损伤患者膀胱功能训练方法

脊髓损伤患者膀胱功能训练方法

脊髓损伤患者膀胱功能训练方法脊髓损伤(SCI)是一种严重的神经系统损伤,常常导致患者出现膀胱功能障碍。

膀胱功能的恢复对于脊髓损伤患者的生活质量至关重要。

因此,进行有效的膀胱功能训练是必不可少的。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用的膀胱功能训练方法。

1. 膀胱训练:膀胱训练是膀胱功能恢复的核心内容。

通过定期排尿,可以逐渐延长排尿时间间隔,增加膀胱容量。

初始时,患者可以每2小时排尿一次,然后逐渐延长为每3小时、每4小时一次。

同时,要保持排尿过程中的放松和顺畅,避免过度用力或强迫性尿液排出。

2. 膀胱按摩:膀胱按摩可以刺激膀胱的神经末梢,促进膀胱肌肉的收缩和放松,增强膀胱功能。

患者可以用手指轻轻按摩下腹部,从耻骨向上按摩至肚脐,每次约5分钟。

按摩时要注意力度适中,避免过度刺激。

3. 膀胱训练器:膀胱训练器是一种辅助工具,可以帮助脊髓损伤患者进行膀胱功能训练。

训练器通常包括一个导尿管和一个计时器。

患者可以通过定时排尿,并记录排尿时间和膀胱容量,以便了解膀胱功能的改善情况。

4. 膀胱电刺激:膀胱电刺激是一种通过电流刺激膀胱神经,促进膀胱肌肉收缩的方法。

这种方法常常用于膀胱无反射的患者。

电刺激可以通过电极贴片或者直接植入到膀胱壁上实现。

电刺激的频率和强度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5. 膀胱训练与药物联合治疗:对于膀胱功能障碍严重的患者,膀胱训练常常需要与药物治疗相结合。

常用的药物包括抗胆碱药物和α-肾上腺素受体阻滞剂。

这些药物可以减少膀胱的过度活动,增加膀胱容量,改善膀胱控制能力。

6. 膀胱康复训练:膀胱康复训练是一种综合性的康复治疗方法,包括膀胱功能训练、膀胱肌肉锻炼、膀胱按摩等多种方法。

通过综合性的康复训练,可以全面提升膀胱功能,改善排尿困难等症状。

膀胱功能训练对于脊髓损伤患者的康复非常重要。

通过膀胱训练、膀胱按摩、膀胱训练器、膀胱电刺激、药物治疗和膀胱康复训练等方法,可以有效地促进膀胱功能的恢复和改善。

然而,膀胱功能训练需要持续的努力和耐心,患者需要与医生密切合作,并根据自身情况调整训练方案。

脊髓损伤患者膀胱功能训练和心理康复护理

脊髓损伤患者膀胱功能训练和心理康复护理
式 , 进或引发膀胱反射 陛收缩 , 促 产生节律性排尿。()rd 排尿  ̄ ee C 法: 先用手 掌按 摩膀胱 区 3— m n 再将双 手拇 指置于患者髂 嵴 5 i,
脊髓 损伤( C ) S I 由于神经环路损 伤导致逼尿肌反射亢 进 、 逼 尿肌无力以及逼尿肌括约肌不协调等异常 , 产生排尿功能障碍 , 以 至发生尿潴留 , 引起尿路感染 、 肾积水 和肾衰等 , 病情严重者甚 至 可导致死亡。因此早期进行科学 系统 的膀胱功能康复训 练和护 理, 有助于促进 自主排尿节律的建立 , 从而减低并发症 , 提高生存质 量在 S I C 患者的治疗和康复过程中显得特别重要 0 5年 1 。2 0 月
四肢 瘫 1 3例 , 下肢瘫 1 , 5例 不全瘫 1 2例 ; 程 1 病 0—9 d 平 均 5, (2 4 . .) ; 4±7 d 所有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 的排尿功能障碍 。 0
1 膀 胱 功 能训 练 . 2
1 . 间断开放导尿 在脊髓损伤后最初的 1 周 内 , .1 2 ~2 可对患者 进行留置导尿 , 间断定时开放 。 并 一般 4~ h放尿 1 , 5 次 白天 4
处, 其余 手指放在 下腹部膀胱 区 , 慢慢用力 向耻骨后下方 挤压 。
加压动作缓慢轻柔 , 同时让患者配合吸气增加腹 压 , 到排 出尿 直 液 。此法适用于松 弛型 、 感觉麻痹型和无 张力型膀胱障碍患者 。
( V l la 3 a av 屏气法 : ) s 患者 采取 坐位 , 身体前倾放松腹部 , 训练患者

21 0 0年 l 0月第 4 卷第 2 8 9期
临床 护 理 ・
脊 伤患者 髓损 膀胱功 能训练和心 理康复 护理
叶静 张 凌 ( 温州医学院附属第 六医院( 浙江省丽水市人 民医院) 骨 , 浙江温州 3 30 ) 2 0 0

脊髓损伤患者夜间尿量增多与膀胱功能训练的探讨

脊髓损伤患者夜间尿量增多与膀胱功能训练的探讨

月, 根据脊髓损伤后 患者夜间尿量增多的特点 , 8 对6 例脊髓损伤
患 者 选 择 缩 短 夜 间 放 尿 时 间 的 护理 方 法 ,进 行 膀 胱 功 能 训 练 探
讨 , 得满 意效 果 , 报告 如 下 。 取 现
1 资 料与 方 法
每 次 放 尿 量 30 50 m ,并 指 导 患 者 有 意识 地参 与 排 尿 动 作 训 0 ~ 0 l 练 。 3 在 脊髓 损 伤 后4 6 , 用 个体 放 尿 方 法 , 者根 据 自己 第 期 —周 采 患 膀 胱充 盈 度 和尿 意确 定放 尿 时 间 。
关键 词 : 髓 损 伤 ; 脊 泌尿 系统 感 染 ; 置尿 管 ; 胱 功 能 训 练 留 膀
中 图分 类 号 : 4 3 R 7. 6 文献 标 识码 : B 文 章编 号 :0 6 6 1(0 20 —0 6 0 10 — 4 12 1 ) 04 — 2 6
脊 髓 损 伤后 患 者夜 间尿 量相 对 白天增 多 。 统 膀 胱 功 能训 练 传 夜 间 间 断 放 尿 间 隔 时 间较 长 , 导致 膀 胱过 度 充 盈 , 去 正 常 的贮 失
浊 、 臭 味 或发 热 、 身 不 适 、 培 养 菌 落 数 ≥ 1s f m , 细 胞 、 有 全 尿 0 e /l u 红 白细胞 计 数 和亚 硝酸 盐 增 高日 。 1 统计 学 方 法 . 4 计 学 意义 。
2 结 果
6 例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 和对 照组 ,N患者年龄 、 8 2 性别 、 脊髓损
次, 每次放尿量20 30 m 。 期在脊髓损伤后2 3 , 0 ~ 0 l第2 ~ 周 进行膀胱
贮 尿 和排 尿训 练 , 据 脊 髓 损 伤 后 夜 间 尿 量增 多 的特 点 , 长 白 根 延

脊髓损伤患者膀胱功能的早期康复训练及效果分析

脊髓损伤患者膀胱功能的早期康复训练及效果分析

脊髓损伤患者膀胱功能的早期康复训练及效果分析【摘要】目的:分析脊髓损伤患者膀胱功能的早期康复训练及效果。

方法:选择我院2021年1月-2022年1月脊髓损伤患者共70例,数字表随机分2组每组35例,对照组的患者给予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采取早期康复训练。

比较两组膀胱容量水平、残留尿量、留置尿管时间、治疗前后患者生存质量。

结果:观察组膀胱容量水平高于对照组,残留尿量低于对照组,留置尿管时间短于对照组,治疗后患者生存质量高于对照组, P<0.05。

结论:早期康复训练对于脊髓损伤的治疗效果确切,可改善膀胱功能和缩短治疗时间,改善生存质量。

【关键词】脊髓损伤患者;膀胱功能;早期康复训练;效果脊髓损伤是由于多种创伤因素导致的脊髓结构受损,导致脊髓神经功能受损。

其主要症状是脊髓神经功能在受损程度以下迅速丧失,并有软瘫、排尿和排便功能减退、各种脊髓反射消失,甚至有可能影响到呼吸;膀胱功能障碍,最直接的后果就是会影响到患者的日常生活,会出现尿意不畅、排尿困难、排尿迟缓等问题,甚至会造成尿道疾病,无法排尿,造成肾脏功能衰竭,危及生命。

对脊髓损伤病人进行早期的膀胱功能康复训练,可以有效地减少泌尿系统疾病的感染风险,促进膀胱功能的恢复[1-2]。

因此,本研究以70名住院治疗的脊髓损伤病人为研究对象,评价其早期康复训练的效果。

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21年1月-2022年1月脊髓损伤患者共70例,数字表随机分2组每组35例。

其中,对照组男25例,女10例,年龄24-78(47.22±2.21)岁。

观察组男23例,女12例,年龄26-79(47.12±2.24)岁。

两组统计学比较显示P大于0.05。

1.2方法对照组的患者给予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采取早期康复训练。

(1)进行健康教育,向病人讲解早期康复训练的重要意义和注意事项,针对病人的不同情况,制订康复训练方案,引导病人采取适当的运动方式,逐步提高其运动技能。

脊髓损伤病人综合膀胱功能训练的效果观察

脊髓损伤病人综合膀胱功能训练的效果观察

i n s t r o k e r e h a b i l i t a t i o n : A s y s t e ma t i c r e v i e wf , J ] . P h y s Th e r , 2 0 0 8 , 3 讨 论
8 8 ( 5 ): 5 5 9—5 6 6.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E 2 3 周东. 神经病学[ M] . 北京 : 高等教育出版社 , 2 0 1 1 : 2 5 3 .
P a r k i n s o n d i s e a s e ?f - j ] . Ne u r o l o g y , 2 0 1 1 , 7 7 ( 3 ) : 2 8 8—2 9 4 .
研究 。
参考文献 :
注: 两组干预后比较 , t 一2 . 9 3, P< 0 . 0 1 。
[ 1 ] B l u m L, Ko r n e r B i t e n s k y N. Us e f u l n e s s o f t h e B e r g B a l a n c e S c a l e
2 . 1 基 线资料
5 O例 病 人 中 男 2 9例 , 女2 1 例; 年龄 6 4岁 ±1 6
岁; 病 程 3年 ~ 6年 , 两组 病人 在性别 、 年龄、 病程 、 疾 病 严 重 程
度 方面差异无统计学 意义( P>O . 0 5 ) 。
2 . 2 B e r g评 分
脊 髓损 伤 病 人 综 合 膀 胱 功 能 训 练 的 效果观察
Obs er v at i on on e f f e c t o f c ompr eh e n s i v e
龄 1 8岁 ~ 5 3岁 , 平均 3 4岁 ; 损 伤平面 : 颈 髓 4例 , 胸髓 3 O例 , 腰

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功能训练

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功能训练

尿道严重损伤或感染,以及尿道内压疮。
02
患者神志不清或不配合。
03
接受大量输液。
04
全身感染或免疫力极度低下。
05
有显著出血倾向。
06
前列腺显著肥大或肿瘤。
07
若病人适合自家清洁间歇导尿并能控尿,则无需外部集尿装置。
01
如病人不能控尿,可带类似避孕套的阴茎套外部集尿装置,应注意阴茎套环不能太紧,否则长期带用会造成阴茎皮肤的溃疡和坏死。
02
部位:耻骨上区(膀胱区)。 叩击频率:50-100次/分,每次叩击100-500次。 以手腕的力量,指腹叩击
已形成放射性膀胱者可用手指轻叩耻骨后方(膀胱区)
④Valsava屏气法 患者采取,身体前倾,训练患者收缩腹肌增加腹压,也增加了膀胱急骨盆底部的压力,促使尿液排泄。适合用于尿滞留导致的充盈性尿失禁。 ⑤Crede手压法 用拳头由脐部向耻骨方向滚动,也可将双手拇指置于髂嵴处,其余手指放在下腹部膀胱区,用力向盆腔压迫, 帮助排尿。需避免因加压 使尿液返流引起肾盂积水。 适用于尿滞留的患者。
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功能训练
神经源性膀胱(Neurogenic bladder, NB) 膀胱和尿道的主要功能有:(1)以较低的膀胱内压和较高的尿道压力储存尿液;(2)规律地排出尿液。储尿和排尿均为反射活动,在中枢神经和周围神经(交感、副交感和躯体神经)的控制下协调完成。当神经系统损伤或疾病导致神经功能异常,引起膀胱的储存和排空机制发生障碍时,即发生神经源性膀胱。
1
神经源性膀胱的定义
2
正常排尿机制
膀胱充盈→膀胱壁感受器兴奋→骶髓排尿中枢→脑桥排尿中枢和大脑额叶皮层→发出允许排尿的指令→兴奋骶髓逼尿肌中枢→逼尿肌收缩;同时膀胱颈、后尿道阻力下降;松弛尿道外括约肌→从而排出尿液。

康复训练对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膀胱功能、心理状态的影响

康复训练对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膀胱功能、心理状态的影响

康复训练对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膀胱功能、心理状态的影响发布时间:2022-06-01T07:51:59.973Z 来源:《护理前沿》2022年8期作者:刘雯[导读] 目的:对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实施康复训练的效果进行观察。

刘雯泰州市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225300摘要:目的:对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实施康复训练的效果进行观察。

方法:选取本科室70例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时间2020年10月至2021年10月,根据随机抽签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35例,常规康复护理)与观察组(35例,基于目标控制的康复训练方案),对两组干预前后膀胱功能、心理状态及生活质量进行比较。

结果:干预后,观察组膀胱功能各指标水平均优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观察组SAS、S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观察组生活质量各指标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

结论:对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实施康复训练干预,对患者旁观功能、心理状态及生活质量均有改善作用,值得推广。

关键词: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康复训练;膀胱功能;心理状态;生活质量神经源性膀胱是脊髓损伤常见并发症之一,患者以膀胱功能障碍为主要表现,可引起膀胱内高压、尿路感染、排尿功能上是或紊乱等,严重时可诱发慢性肾功能衰竭,甚至危及患者生命安全[1]。

所以,对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需实施规范的治疗及康复训练,对患者膀胱功能进行恢复。

本次对2020年10月至2021年10月本科室70例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进行研究,观察康复训练实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本科室70例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时间2020年10月至2021年10月,根据随机抽签法将患者分为两组,各35例。

对照组中,男23例、女12例,年龄41~68岁,平均(56.82±3.58)岁,其中15例完全性脊柱脊髓损伤、20例不完全性脊柱脊髓损伤;观察组中,男22例、女13例,年龄40~69岁,平均(57.18±3.52)岁,其中16例完全性脊柱脊髓损伤、19例不完全性脊柱脊髓损伤。

脊髓损伤后痉挛性膀胱患者的康复训练

脊髓损伤后痉挛性膀胱患者的康复训练

相 关 知 识教 育 。导 尿 时 , 者 取 坐 位 或 半 坐 卧 位 , 患 根 据 年 滑 , 常规 导 尿 法 插 入 导 尿 管 , 隔 4 6h导 尿 按 每 ~
1 , ,。 次 6次 d 间歇 性 导尿 期 间 每 日液体 摄 入量 成 人
【 关键词】 脊髓损伤;痉挛性膀胱;康复训练;间歇性导尿;音频电疗;微波 【 中图分类号】 43 4 【 R 7. 文献标识码】 7 B 【 文章编号】 08 96 (080—060 10—9920 )604—2
脊髓损 伤 ( ia cr jr ,C ) s nl odi uy S I不仅 严重损 害 p n 患者 的躯体 感觉 和运动 功能 ,而且 因膀胱 逼尿 肌和 ( )括约 肌失去 上神经 元支 配而产生 痉挛性 膀 胱 。 或
维普资讯
20 0 8年 6月




J n ,0 8 u e 2 0
V0 _ 5 No 6 l . l
第l 5卷 第 6期
Jun l f us gC ia o ra r n ( hn ) oN i
※ 内科护 理
脊髓损伤后痉挛性膀胱患者的康复训练
导致 死亡…。因此 , 膀胱功 能失调 处理 的优劣 是影 对
响 患者生 活质量 和生存 寿命 的主要 因素 。 0 6年 l 20 O
严 格 控制 在 2 0 0 m 以 内 ,并 要求 逐 步做 到 均 匀 0 l
摄入 , 每次 入 量 控 制 在 2 0 4 0 m , 早 、 、 餐 0 ~ 0 l如 中 晚 各 4 0 m ,0 0 1 : 、0 0各 摄 入 2 0 ml2 : 0 l1 : 、60 2 : 0 0 0 0 ,0 0 0 至次 日 60 :0不 再 饮水 。 童根 据需 要 量 而定 , 免 儿 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尿管,12例在22~63d内拔除了尿管,20 例建立了反射性膀胱,可自主控制排尿,2 例须行手法排尿,1例须行间歇导尿,1例 伴有尿失禁。结论:对SCI患者进行系统的 膀胱功能训练能有效地恢复膀胱功能,提 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 膀胱功能障碍引起的尿潴留和尿路感染, 甚至慢性肾功能衰竭是脊髓损伤(SCI)截 瘫患者死亡的第一位原因[1]。为提高 SCI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死亡率,进行膀 胱功能训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 对尿失禁患者用力稍大,且方向朝会阴部。 痉挛性瘫痪者按摩约15min,手法要轻。每 次排尿时嘱患者先深吸一口气,然后屏住 呼吸用力收缩腹部肌肉,配合排尿,直至 排尿结束,并指导患者按摩体会膀胱收缩 感,直至患者完全自我按摩排尿。每次挤 压排尿量不应少于留置导尿量的3/4,
• 自主排尿后测残尿量50~100ml之内者为成 功,100ml以上者须再次留置尿管重复训练。
•谢谢大家
脊髓损伤患者膀胱功能康复的三个阶段
• 1 • 2 • 3
留置导尿的训练 间歇导尿的训练 建立反射性膀胱的训练
1 留置尿管期的训练
• 留置尿管期的训练:留置尿管初期2~3d持 续引流,使膀胱保持空虚状态,避免逼尿 肌在无张力的状态下过于牵拉和疲劳。3d 后夹管,输液者每2小时放尿1次,不输液 者每4~6小时放尿1次,避免膀胱过度充盈, 放尿前嘱患者及家属抚触腹部,了解膀胱 充盈状态。放尿时让患者有意识进行排尿,
3 建立反射性膀胱
• 建立反射性膀胱:通过扣击膀胱底诱发高 位SCI患者的自主神经反射,并在患者下腹 部寻找扳机点,以建立反射性膀胱。即利 用皮肤-膀胱的反射作用,刺激患者的下 腹部、大腿内侧、阴茎体部或会阴部,以 寻找引发排尿的部位。需反复刺激,使尿 液排出,尽量减少尿残余量。
• SCI患者泌尿系统康复过程大致由留置尿管、 一次导尿和建立反射性膀胱3个阶段组成, 最终建立反射性膀胱。脊髓低级排尿中枢 位于脊髓圆锥,损伤在脊髓圆锥以上者, 由于脊髓中低级排尿中枢存在,反射弧完 整,较易形成反射性膀胱;而脊髓圆锥及 马尾神经损伤者,由于低级排尿中枢的反 射弧中断,易形成尿失禁,训练膀胱功能 比较困难
脊髓损伤
膀胱训练
20摘要】 目的:探讨脊髓损伤(SCI)患 者膀胱功能训练的方法。方法:24例SCI患 者采用留置尿管期按膀胱容量进行排尿, 间歇导尿期行手法排尿及寻找扳机点建立 反射性排尿等系统的训练方法,观察疗效。 结果:2例患者在2周内拔除了尿管,10例 在3周内拔除了
• 又显示了较低的感染率,而且,膀胱周期 性的扩张能刺激膀胱功能的恢复;手法排 尿和扳机点排尿操作方便,安全可靠,患 者比较容易接受。我们在训练过程中同时 做好康复指导,调动患者积极参与自我康 复,对提高SCI患者的生存质量、促进康复 具有重要意义。
膀胱功能的康复训练需符合以下条件方能进 行
• • • • ①患者膀胱容量和顺应性能持续4h不导尿 ②尿液镜检≤10 WBC/HPF; ③无发热 ④无持续菌尿出现。
• 产生排尿感和排空感,放尿后记录尿量, 保持每次放尿300~500ml,以逐步建立按 膀胱容量进行放尿的机制。留置尿管2~3 周后拔除尿管后,行手法排尿,不能排出 者继续留置尿管,每1~2周更换一次尿管。 发现尿管周围有尿液流出者,说明膀胱已 建立反射排尿机能,可予拔管。
2 间歇导尿期的训练
• 间歇导尿期的训练:拔除尿管后,当患者 有尿意时,指导患者手法排尿,若不能排 出,即予导尿1次。具体方法:操作者单手 由内向外按摩患者下腹部,用力均匀,由 轻至重,待膀胱缩成球状时,一手托住膀 胱底,向前下方挤压膀胱。排尿后,操作 者可将左手放在右手背上加压,待尿液不 再外流时,松手再加压1次,力求排尽。
• 目前,临床上使用间断开放导尿管的方式 训练膀胱,一般以时间来确定,有时会因 膀胱内充盈不足而效果欠佳。我们利用留 置尿管期按膀胱容量进行排尿的方式,使 膀胱规律性充盈与排空而达到接近生理的 状态,可促进SCI患者尽早建立反射性膀胱; 间歇导尿使患者处于相对不带管的状态, 既减轻了患者带管的不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