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审美关系是美的核心
国开(中央电大)专科《美学原理》形考任务一至四试题及答案
![国开(中央电大)专科《美学原理》形考任务一至四试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59a3ea23182e453610661ed9ad51f01dc28157d4.png)
国开(中央电大)专科《美学原理》形考任务一至四试题及答案第一次形考作业试题及答案一、名词解释1.美学思想:是人类审美实践和艺术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对人类审美实践和艺术实践的哲学概括。
2.美学:是研究美、美感、审美活动和美的创造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
是以对美的本质及其意义的研究为主题的学科。
美学是哲学的一个分支。
研究的主要对象是艺术,但不研究艺术中的具体表现问题,而是研究艺术中的哲学问题,因此被称为“美的艺术的哲学”。
美学的基本问题有美的本质、审美意识同审美对象的关系等。
二、请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5.人类史前艺术与原始审美活动主要包括原始歌舞和原始神话两种类型。
答:不对。
人类史前艺术与原始审美活动类型除了原始歌舞、原始神话之外,还有原始器物与装饰品、原始造型艺术等类型。
6.鲍姆嘉通被称为“美学之父”。
答:对。
来在美学史上形成共识的看法是鲍姆嘉通第一个采用“Aesthetica”的术语,提出并建立了美学这一特殊的哲学学科。
他认为以往的以往的人类知识体系有个重大的缺陷:即缺乏对于感性认识,主要是审美意识和艺术问题的严肃的哲学沉思。
理性认识有逻辑学在研究,意志有伦理学在研究,感性认识还没有一门专门的学科去研究。
因此,他提出应当有一门新学科来专门研究感性认识。
感性认识可以成为科学研究的对象,它和理性认识一样,也能够通向真理,提供知识。
鲍姆嘉通在1735年发表的博士论文《关于诗的哲学沉思录》中就首次提出建立美学的建议,至1750年他特地从希腊文中找出了“埃斯特惕卡”来命名他的研究感性认识的一部专著。
至此,美学作为一门西方近代人文科学诞生。
范鲍姆嘉通的意义不仅在于命名和提出建议,而且为美学学科的建立付出毕生精力[2]。
1742年开始在大学里讲授“美学”这门新课,在1750年和1758年正式出版《美学》第一卷和第二卷。
在《美学》中他实现了学位论文中的建议,驳斥了十种反对设立美学的意见,初步规定了这门科学的对象、内容和任务,确定了它在哲学科学中的地位,使美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美学》好答案
![《美学》好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d80f058871fe910ef12df877.png)
《美学》答案一、名词解释:1、美在理式:是古希腊哲学家拍拉图首先提出来的,中世纪罗马的神学家普洛丁和圣〃奥古斯丁等人继承和发展了他的学说。
2、美在生活:在生活中,美,是一种无目的的快乐。
欣赏美,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只要放下偏见与世俗,你将会感受到一种前所未有的美,因为美,就藏在你的心中。
3、美在比例和谐:毕达哥拉斯使用这个范畴主要是指一定的数的比率关系。
凡是符合这种数的比率的,就是和谐,就能产生美的效果。
4、移情说:是西方传统美学中的代表性美论之一,它是要把我们人的主观感情移到外物中去,是外物生命化,具有人的感情。
5、审美距离说:在审美中必须保持一定的“距离”,使得客观现象无从与现实的自我发生钩搭,因而能使它充分显示其本色。
6、审美积淀:指所有由理性化为感性,由社会化为个体,由历史化为心理的建构行程。
7、净化说: 为悲剧可以唤起人们悲悯和畏惧之情,并使这类情感得以净化,获得无害的快感,从而达到某种道德教育的目的。
8、自然人化:是客体主体化的结果,是人类主观能动性的发挥的结果。
在自然人化的过程中,原本粗朴、原始的自然之景,被赋予人类的审美追求。
9、审美感受:是指主体在对客体的审美感知过程中出现的一种特殊心理状态.审美感受实际上就是由对象的刺激所引起的一种心理感奋状态。
10、审美理想:人们在自己民族的审美文化氛围里形成的,由个人的审美体验和人格境界所肯定的关于美的观念尺度和范型模式。
11、表现说:表现说主张文学艺术是作家内心世界的表现,是作家情感的自然流露。
12、“寓教于乐”:揭示了艺术的本质特征,艺术中所包含的普遍性的真、善、美必须通过明晰的个性化,转化为个体感性可以直接接受的形式,艺术作品必须是形式与内容的美的融合、统一。
13、美是关系:美是一切具有美的性质的存在物的共同性质,美的事物所共有的性质只能是关系,而这种关系则是客观存在的实在关系。
二、问答题1、关于美学对象有那些说法?答:1)真、善、美都是客观的,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是为人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所历史地规定了的。
美学原理专题
![美学原理专题](https://img.taocdn.com/s3/m/c50293115ef7ba0d4b733b8a.png)
【多选题】美学思想是人类的()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
A.审美实践B.审美意识C.审美创造D.艺术实践【答案】AD【多选题】关于审美发生的“游戏说”,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在审美发生的理论探索中,游戏说是最早被提出来的B.游戏说在西方20世纪以来关于审美发生的理论研究中占主导地位C.代表人物是席勒和斯宾塞D.美起源于游戏的说法脱离了人类的社会实践【答案】CD【多选题】关于审美发生的“生物本能说”,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在审美发生的理论探索中,生物本能说是最早被提出来的B.生物本能说在西方20世纪以来关于审美发生的理论研究中占主导地位C.代表人物是达尔文和弗洛伊德D.生物本能说过分强调了人的生物本能,忽视了人的社会性本质【答案】CD【多选题】关于审美发生的“摹仿说”,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在审美发生的理论探索中,摹仿说是最早被提出来的B.摹仿说在西方20世纪以来关于审美发生的理论研究中占主导地位C.代表人物有德谟克利特和亚里士多德D.摹仿说在我国关于审美发生的理论研究中占主要地位【答案】AC【多选题】我们认为,美学的定义是:美学是研究()的科学。
A.美B.美感C.审美活动D.美的创造活动规律【答案】ABCD【多选题】在西方美学研究史上,关于美学的研究对象,有以下哪三种主要观点?()A.黑格尔认为,美学研究的对象是美的艺术B.鲍姆嘉通认为,美学研究的对象是感性认识的完善C.审美心理学派认为,美学研究的对象是美感经验D.康德认为,美学研究的对象是美学思想【答案】ABC【多选题】综合艺术主要包括()等。
A.戏剧B.戏曲C.电影D.电视【答案】ABCD【多选题】舞蹈艺术的基本审美特征包括哪些?()A.形象性B.人体造型性C.抒情性D.律动性【答案】BCD【多选题】影视艺术的基本审美特征包括哪些?()A.画面运动性B.意义的象征性C.时空自由性D.心理真实性【答案】ACD【多选题】建筑艺术的基本审美特征包括哪些?()A.追求以实用性为基础的空间美B.以空间组合、形体、色彩、装饰等为艺术语言C.以直观的建筑形象体现时代精神D.以直观的建筑形象体现民族精神【答案】ABCD【多选题】音乐艺术的基本审美特征包括()。
名词解释审美关系的意思是
![名词解释审美关系的意思是](https://img.taocdn.com/s3/m/b63b2b630622192e453610661ed9ad51f01d5421.png)
名词解释审美关系的意思是审美关系是指人们对于美的感触和认知。
美是一种主观的感受,审美关系则是对美的个体和群体间的共同认知和理解。
在社会和文化的影响下,人们对于美的理解和喜好会产生差异,因此形成了各种个体和群体之间的审美关系。
人们的审美关系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个体的生理感官、心理认知、社会文化背景等。
不同的文化对于美的评价标准和表达方式也存在差异。
审美关系既是个体对于美的主观体验,也与社会共同认知和文化传承密切相关。
审美关系存在于各个艺术领域,如绘画、音乐、电影、文学等。
每一种艺术形式都有其独特的审美规律和审美标准。
例如,在绘画领域中,画家通过运用色彩、光影、线条等手法来表达自己的审美观。
观众在欣赏绘画作品时,也会根据自己的审美标准和个人喜好来评价和理解作品。
审美关系还与时代背景和风潮紧密相连。
不同时代的人们对于美的理解会受到当时社会、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影响,因此审美观念也会发生变化。
例如,在现代社会,追求简约、实用的审美风格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
这与当代社会注重效率和快节奏的生活方式有关。
审美关系也涉及到个体和群体之间的交流和互动。
人们在欣赏和评价艺术品时,会通过言语、写作、评论等方式来表达自己的审美观。
这些交流和互动为不同审美观点的碰撞提供了平台。
艺术家和观众之间的互动也有助于深化对于艺术作品的理解和体验。
尽管审美关系是主观的,但人们通过对于美的共同追求和认同,形成了一定的审美范式和共识。
这种共识有助于艺术作品的传承和发展。
艺术家会倾听观众的反馈和意见,作品也会在观众的欣赏中得到意义和价值的体现。
总而言之,名词解释审美关系的意思是指人们对于美的感触和认知。
审美关系是个体和群体之间对于美的共同认知和理解。
不同的审美标准和观念产生了多样的审美关系,这种关系在艺术领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审美关系既是一种个体的主观经验,也与社会文化、时代背景等因素紧密相连。
通过对于美的交流和互动,人们可以深化对于艺术作品的理解和体验。
《美学》试卷参考答案(二)
![《美学》试卷参考答案(二)](https://img.taocdn.com/s3/m/a354b9f377eeaeaad1f34693daef5ef7ba0d1298.png)
《美学》试卷参考答案(二)《美学》试卷参考答案(二)《美学》试卷&参考答案(二)----------------------------------------------------------------------------第一部分:选择题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 分)在每小题列出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提出“曲线为美,蛇形线最美”的是()A、亚里士多德《诗学》B、威廉·荷加斯《美的分析》C、黑格尔《美学》D、康德《判断力批判》2、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哲学基础是()A、唯物反映论B、唯物史观C、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D、整体的马克思主义哲学3、在历史上,美学长期被看作()A、伦理学的分支B、文学的分支C、哲学的分支D、人类学的分支4、美的问题性质在于()A、美是不可定义B、美是事物的客观属性C、透过美的现象探讨美的本质D、美就是美的东西5、中国最早将教育分为德育、智育、美育的是()A、孔子B、毛泽东C、李大钊D、王国维6、艺术品最基本的必要条件是艺术品必须是()A、人工制品B、自然物品C、物质产品D、意识产品7、“细雨鱼儿飞,微风燕子斜”描绘的是()A、优美景象B、崇高景象C、悲剧景象D、喜剧景象8、将“崇高”分为数学的崇高和力学的崇高的是()A、康德B、朗吉弩斯《论崇高》C、黑格尔D、博克9、“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悲剧性冲突”这个论断的提出者是()A、马克思B、黑格尔C、恩格斯D、鲁迅10、从古到今,美学家对美感问题有许多分歧看法,但都肯定()A、美感就是生理快感B、美感是无欲念的感觉C、美感离不开感觉器官D、美感是先天共通感11、马克思确立美育基本任务的角度是()A、培养全面发展的人B、培养自由的人C、培养解放了的人D、培养艺术的人12、可以说明杜甫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一诗句的美学观点是()A、距离说B、快乐说C、完满说D、移情说13、中国古典美学独特的审美范畴是()A、意象B、优美C、悲剧D、意境14、美学史上最早提出提出“美在数的和谐”这个著名命题的美学家是()A、柏拉图B、亚里士多德错觉C、毕达哥拉斯D、苏格拉底15、在朱光潜的美论中,“物”与“物的形象”的不同主要在于()A、前者是客观的,后者是主观的B、前者是客观的,后者是主客观的统一C、前者是实在的,后者是虚幻的D、前者属于内容范畴,后者属于形式范畴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 分)在每小题列出五个备选项中有二——五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美学全书重点总结
![美学全书重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656a1aa703d276a20029bd64783e0912a2167c2e.png)
【美学】未特殊标记则为选择题考点。
第一节美学的学科属性一、美学的诞生与学科发展1.简述美学学科形成的三个阶段/美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第一阶段是【审美意识】,审美意识是人类在实践中萌发出来的有不明晰审美追求的意识。
第二阶段是【美学思想】,美学思想奠基于审美意识,是主体对审美现象的理性认识。
第三阶段是【美学学科】的建立,它是从整体上系统地思考审美现象所获得的理论体系。
2.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1)有专门的、系统的美学著作问世;(2)形成了独立的、区别于其他学科的研究对象和范围3.“美学”-鲍姆加登(鲍姆嘉通)-“美学之父”。
鲍姆加登 1750 年出版的《美学》,【美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
“Aesthetic”一词来自希腊文,意思是"感性学",后来翻译成汉语就成了"美学"。
4.西方美学在中国的传播:途径一:来华传教士的翻译传播代表:德国传教士花子安(花之安)的《大德国学校论略》《教化仪》途径二:转借日本的翻译——代表:日本学者中江肇民 1883 年翻译《维氏美学》二、美学是一门研究审美现象的综合性人文学科1.美学 VS 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作为人文学科的美学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不一样。
美学作为人文学科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研究方式和方法也不相同。
第二节美学的研究对象一、美学史上对美学研究对象的 4 种代表性看法。
美学是研究美和美的规律这样一门学科;美学是研究艺术的;美学是研究审美经验和审美心理的学科;①研究人自身的审美经验的,研究人的审美感受、感情、体验②是以审美心理活动为美学主要研究对象美学研究对象是人和现实之间的审美关系。
各个观点下的知识点:观点一:美学是研究美和美的规律的学科1.代表人物:柏拉图(原名阿里斯托克勒)2.代表作品:《大希庇阿斯篇》(西方文学史上第一篇专门研究美的著作)3.影响:美学在古希腊没成为一门学科,但开始研究美本身、美的本质观点二:美学是研究艺术的学科代表人物:德国古典美学的集大成者黑格尔《美学》观点三:美学是研究审美经验和审美心理的学科【两层次】层次一:研究人自身的审美经验代表:实用主义美学家:杜威《艺术即经验》分析哲学:维根特斯坦:词的意义即用法层次二:比审美经验深一层,研究审美心理活动19 世纪德国:费希纳《实验美学》和《美学入门》(四)观点四:美学是研究人和现实之间的审美关系的学科:代表人物:中国美学家蒋孔阳《美学新论》二、对美学学科研究对象的认识【美学】的研究对象是:体现着人与世界审美关系的一切审美现象或审美活动。
美学知识点
![美学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e80942d7941ea76e59fa041a.png)
知识点:关于美学的研究对象,历史上形成了不同的观点,主要包括美的本质及规律、艺术及其规律、审美关系、审美经验。
(P12-13)周来祥先生明确认为“美学是研究审美关系的科学”。
(P13)李泽厚认为美学的研究对象是审美经验。
(P13)思考:请列举关于美学研究对象的几种代表性观点。
(P12-13)美学的学科性质是人文学科。
(P22)体现了美学学科的人文学科性质的着名言论中,“美不自美,因人而彰”的提出者是柳宗元。
(P24)1、美学的历史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审美意识的萌芽,美学思想的诞生,直到18世纪中叶才建立了美学学科。
(P1-8)2、形式感是人类审美意识的一个重要标志,(P1)3、美学思想诞生的标志包括文字记载传播、理论形态的范畴、概念、观念和认识。
(P5)4、老子提出了“涤除玄鉴”的命题开启了中国古典美学关于审美心胸的理论。
(P5)5、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提出的美学思想有“里仁为美”、“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尽善尽美”、“智者乐水,仁者乐山”等。
(P6)5、《国语》中记载的“伍举论美”,代表着儒家美学论美的方向。
(P3)6、美学作为一个学科出现的时间是1750年;德国哲学家鲍姆加登出版的美学专着《美学》,标志着美学学科的建立;“美学”(Aesthetica)一词的希腊文原意是感觉学(感性学)。
(P7)名词解释提示1、伍举论美(P3)2、涤除玄鉴(P5)3、美学之父(P7-8)1、美的社会历史根源是什么?试用马克思关于“自然的人化”及“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观点给出解释。
(P19-22)社会实践活动是美的社会历史根源。
“自然的人化”:这是从作为客体的自然的角度理解的。
随着人类社会实践的不断深化,大自然便打上人的意志的印记,成为人化的自然:人与自然的关系也逐渐上升为最高一级的社会性的统一。
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这是从作为主体的人的角度理解的。
人的本质力量是人在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在人类遵循客观规律和主观的目的自由创造的劳动中表现出来的,是人的主体性方面。
美和审美的理解
![美和审美的理解](https://img.taocdn.com/s3/m/a1efcbd19a89680203d8ce2f0066f5335a8167fd.png)
美和审美的理解美和审美的理解美是一种抽象而又难以描述的概念,每个人对美的理解都有所不同,因此美的主观性和相对性被广泛认可。
但是,作为人类文明的一部分,审美是我们讨论美的重要方式之一。
审美究竟是什么?它与美之间的关系又是怎样的呢?本文将分以下几个方面探讨美和审美的理解。
一、美的本质美是一种感觉,一种情感的体验。
它不仅包括人对事物的喜好与否,更是一种深刻的情感与体验。
当我们欣赏一幅画、听一首歌、读一本书或者看一个人时,都会被其所传达的情感所感染。
因此,美是一种深刻的体验,它不仅存在于外在事物之中,更存在于我们的感受之中。
二、审美的作用审美在人类历史上一直是一个重要的话题。
从最早的人类图腾到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再到当今的广告设计和影视制作,我们可以看到审美在各个领域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审美,我们可以体验到美,了解到事物的内涵,这是一种深入了解事物的方式,也是一种消费时代下的选择。
三、审美标准的建立每个人对美的感受和喜好都是不同的,审美标准也因此产生了多种多样的形式。
在厚重的传统文化中,古典的审美标准被奉为美的代表。
而在现代多元化的社会中,人们对美的认知方式与审美倾向也出现了各异的变化。
因此,审美标准的建立应该与时俱进,包容多样,尊重个性。
四、美与价值的关系美的价值作用在人类文化中越来越显著。
在纯粹的艺术领域中,艺术家创作的作品不仅体现了个人创造力,更反映了特定社会时间下审美认知的演变。
在商业领域中,营销策略的成功往往依赖于对美的理解和把握。
因此,美的价值性被越来越多地认可,也被广泛地应用于人类社会中的各个方面。
五、审美的启示审美可以启示我们更深刻地认识自己和周围的事物。
我们可以从审美活动中体验到美的独特魅力,通过欣赏自我提升审美品位,也可以更加了解到自己的价值观。
同时,通过审美的体验,我们可以更加敏锐地发现社会中的美的价值,更好地认知社会,认识自我。
总之,美和审美是人类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它们既具有普遍性,又存在着相对性,其多样性和多元性应该得到尊重。
汉语言文学专业-美学
![汉语言文学专业-美学](https://img.taocdn.com/s3/m/166abc30b8f67c1cfbd6b85f.png)
第一章 绪论
一、美学是什么 (二)研究定位 是一门关于审美现象的综合性的人文学科 1 、人文学科 人文学科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相对。 在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上美学的特点 2、综合性的人文学科 它与哲学、艺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研究方法都有关系。 哲学是美学的根基,美学必然包含着哲学的品格。 (三)研究方法 多元多样、首推哲学。 为什么首推哲学?
第一章 绪论
三、美学的基本问题 (二)基本问题
1、 审美关系与审美活动 ◆审美活动 (1)审美活动与审美关系属于同一层次的概念。 审美关系的外在展开是审美活动,审美活动的内在构成是审美关系。 审美关系是通过审美活动而建构起来的,而审美活动则只有通过审美 关系才得到体现。 (2)审美活动的根本动力是审美需要。 (3)审美活动一旦发生,便必然要由一般的人生境界向审美境界发. 展。
是快感体验。但不同于感官欲望带来的快感,它不占有。
第一章 绪论
三、美学的基本问题 (二)基本问题
4、艺术和审美教育 ◆艺术活动是审美活动最高级的方式、也是最典型的形态。 ◆美育即审美教育。审美教育有狭义与广义两层意指。 ◆从美育来看审美活动: 以“感性”的方式最为丰富、全面地触及人生的真相。 不仅如此,它还提升人,人的生命境界也得到了提高。
第一章 绪论
一、美学是什么 (四)产生发展 三个阶段、两个标志、一个人物 1、美学发展三阶段 ◆审美意识:初级审美意识、高级审美意识 ◆美学思想 ◆美学学科 2、美学的诞生发展 ◆诞生标志:专门系统著作、独立研究对象和范围 ◆美学之父:1750年,鲍姆加登《美学》一书出版,标志着 学科诞生。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审美活动论
三、审美活动的发生 (二)审美发生的条件与标志 2、审美发生的社会中介因素 在审美发生中,巫术礼仪活动应该是原始社会中促进审美发生最重要 的中介因素。 ◆巫术活动是原始人生活中最重大的事件,是最集中地表达原始人根 本利益的一种符号形式。 ◆ 巫术对审美发生的重要意义。 巫术的神圣性和严肃性,强化并提高了人的主体意识。 巫术的仪式化功能,推动了人的文化心理结构的形成。 巫术活动的操演直接孕育着原始艺术的产生。比如绘画,舞蹈。 ◆巫术原则与艺术的精神实质具有内在的一致性。 逼真的模仿 模仿是在一种虚拟的情境中进行 ,这正是审美态度。
从美的关系看美的本质_对美的本质的认识
![从美的关系看美的本质_对美的本质的认识](https://img.taocdn.com/s3/m/2432bad86f1aff00bed51e26.png)
[作者简介]项征,男,山东济宁市人,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美学。
从美的关系看美的本质对美的本质的认识项征(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广东 广州 510006)[摘 要] 在中国,五十年代以后,美学界对美的本质的看法有诸多观点,要么偏重于主观,要么偏重于客观,还有的学者从审美活动主客体的关系来探寻美的本质。
着重于从美的关系探讨美的本质的学者,有李泽厚、周来祥、朱光潜。
李泽厚从主体性实践理解美与人的关系,从美的社会性把握美的本质,建立了实践美学论。
李泽厚的理论,使美的本质与人的本质、美本身与人的自由结合在一起,摆脱了主观论美学和客观论美学。
[关键词] 美是客观; 美是观念; 自然的人化; 美是和谐中图分类号:I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10(2010)03-0129-03一、对五、六十年代关于美的本质的争论的分析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持主观论美学的学者主要有吕荧、高尔泰。
吕荧的文章!美学问题 兼论蔡仪教授的∀新美学#∃,引起了关于美的本质的大讨论,这篇文章对蔡仪的客观论美学提出了批评。
蔡仪是把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作为其美学观的哲学基础,他在其!新美学∃中提出了%美是客观、美是典型&的观点,他认为美在事物本身,%社会美在于社会事物本身,同样,自然美在于自然事物本身&。
蔡仪批评吕荧的%美是观念&时,甚至认为艺术品的美也是现实的,像云冈石窟的雕像本身就是物质的客观存在。
蔡仪说:%美是客观的,不是主观的;而且美的根源也不在于最高理念或客观精神,是在于客观事物&。
蔡仪的根本错误在于,他排除了人的主体能动性,从纯粹的客观去谈论美,实质上是否定了审美活动的社会性,否定了审美关系。
蔡仪说:%作为欣赏对象的客观事物的美,不是由欣赏者的主观意识外加的;自然界事物的美,也不是由什么人的或社会的关系所外加它的&。
蔡仪还否定了美产生的原因,他说:%现实美不以人的主观意识为转移,不是美感产生美,而是现实美引起美感&[1]66-78。
美学自考(习题卷1)
![美学自考(习题卷1)](https://img.taocdn.com/s3/m/7c2b13c1f605cc1755270722192e453611665b69.png)
美学自考(习题卷1)第1部分:单项选择题,共93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多选或少选均不得分。
1.[单选题]中国古典美学中经常谈到的“言有尽而意无穷”指的是审美对象的( )A)主观性B)客观性C)开放性D)想象性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审美对象的特点,审美对象具有非实体性和开放性,选项中只有开放性,故选C。
开放性,是说审美对象具有不确定性和不可穷尽性,即所谓"言有尽而意无穷”。
2.[单选题]审美上的“高峰体验”是()提出的。
A)康德B)马斯洛C)海德格尔D)胡塞尔答案:B解析:3.[单选题]从审美活动的逻辑过程看,审美体验必将把人引入( )A)澄明之境B)至善之境C)智慧之境D)纯真之境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审美主体的存在状态。
在审美活动中生成的审美主体的基本存在状态是惊异、体验和澄明。
只有在澄明之境中,审美活动才真正实现和完成,因此审美体验最终将把人引向澄明之境。
故选A。
4.[单选题]倡导劳动说的美学家是( )A)普列汉诺夫B)泰勒C)弗雷泽D)席勒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劳动说的代表人物。
5.[单选题]艺术品结构中的核心层次是()A)物质实在层B)形式符号层C)意象世界层D)意境超验层答案:C解析:答案:A解析:对于理性认识的区分在德国古典哲学中进一步得到了明确,并且在费希特和谢林那里发展成了关于“理智直观”的学说。
7.[单选题]审美经验把握和表现超验世界的主要方式是()A)现实B)象征C)工具D)直观答案:B解析:8.[单选题]喜剧的载体是()A)乐B)笑C)哭D)真答案:B解析:9.[单选题]最具有人的本质性的存在方式是( )A)审美活动B)审美经验C)审美关系D)审美评价答案:A解析:从根本上说,审美的需要就内在于人类特殊的生命活动中,审美活动就是人之所以为人的一种最具本质性的存在方式。
10.[单选题]格式塔心里美学的代表人物()A)皮亚杰B)阿恩海姆C)海德格尔D)胡塞尔答案:B解析:11.[单选题]我国著名美学家蒋孔阳提出要从“审美关系’’出发来研究美学问题的著作是( )A)《美学讲演录》B)《美学新论》C)《美学新解》D)《实验美学》答案:B解析:解析:鲍姆嘉通认为:“美学的目的是感性认识本身的完善(完善感性认识)。
《美学概论》平时作业
![《美学概论》平时作业](https://img.taocdn.com/s3/m/a75e7e36ee06eff9aef8079c.png)
导 论
一、填空题
1、美学是_______理论体系。
2、____中楚国臣子伍举论美,是我国历史上关于美的最早论述。
3、西方美学思想的奠基人是_____和______。
4、 年,德国哲学家______的《_____》正式出版,在美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他认为人类心理活动有__、__、__三个部分。
5、在中国,学科意义上的美学研究,是以_____引进西方美学为开端的。
6、以____或____为美学的研究对象,是西方传统美学的两大流向。
7、在关注____的同时,强调____和_____本身的意义,成为现当代西方美学的主要特色。
8、就美学的内容而言,基本上包括_____、______、______三部分。
2、简述内在美形成的基本条件。
3、为什么说艺术来源于生活?
4、简述艺术美与现实美之间的关系。
5、科学美的特性是什么?
6、技术美的要求有哪些?
7、崇高有哪些审美特征?
8、简述崇高与优美的异同点。
9、简述艺术中丑的审美价值,如何审丑?
10、悲剧性美感来源于哪些方面?其实质是什么?
7、审美心理的特征有 、 、 、 。
二、名词解释
1、审美感受(狭义的美感)
2、美感的时代性
3、知觉
4、相似联想
5、对比联想
6、再造想象
7、创造想象
8、审美理解
三、论述题
1、为什么说美感的形成是整个世界的产物?
2、简述美感的差异性和共同性。
3、智力和意志在美感活动中的作用是什么?
二、名词解释
1、 审美
2、 接受美学
艺术概论3艺术的审美本质
![艺术概论3艺术的审美本质](https://img.taocdn.com/s3/m/5141d9eb81eb6294dd88d0d233d4b14e85243eda.png)
艺术概论3艺术的审美本质第三节艺术的审美本质一、艺术和美的关系1、艺术反映现实美艺术作品反映现实美,即现实中的自然美和社会美。
这是因为艺术作品具有形象性和优点,同时也反映了人类普遍的审美追求。
现实美是人们在实际生活中的审美对象。
2、艺术创造艺术美艺术美是艺术家根据现实美创造出来的第二现实的美,是人对现实审美认识的集中表现。
艺术家通过主体作用,将现实中原本不美或丑的事物转化为艺术美,从反面揭示社会生活的本质。
3、艺术作为审美对象艺术作品本身是欣赏对象和审美对象,是一种客观存在,不依赖于欣赏者的主观意识。
艺术作品反映社会美和创造艺术美,同时也是欣赏者眼中的审美对象。
二、艺术的审美本质美是艺术作品的灵魂,审美是艺术的核心本质。
审美关系是由客体刺激主体生理心理机制满足主体潜能或本能需求而建立的,取决于主体的生理机能是否健全和客体形象是否能激起主体的好感。
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转化。
美的本质是符合艺术的形象性、真实性和典型性的,艺术作品的艺术美是形象性、真实性和典型性的统一。
美感是客观事物的美和审美主体的审美观念相符合,产生的美的感受和感动。
它不仅有感官的快适,还有理性的满足,整个身心都得到了满足。
美感的本质是指客观事物的美作用于人而引起人的一种意识活动和情感活动。
这种意识和情感只有在人对客观事物的美的审美认识的基础上才能产生。
审美认识的基础形成了审美观念,而美感的产生就是在这个基础上。
艺术是艺术家对现实生活审美认识的表现形式。
艺术家的审美意识通过艺术作品反映社会生活。
艺术家感兴趣、关心、认识的生活在作品中得以表现。
在艺术家的能动作用下,作品中能够表现出艺术家的审美观念和审美意识。
情感在艺术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艺术作品通过情感的表现让观众产生共鸣,引起观众的情感共鸣和情感体验。
艺术的一般审美特征包括实践性与主体性,即艺术家作为实践的主体认识现实并反映现实,艺术作品中表现出了艺术家的能动作用和主体个性。
美学专题课程期末复习(精品)
![美学专题课程期末复习(精品)](https://img.taocdn.com/s3/m/c61ff9c4250c844769eae009581b6bd97f19bcc3.png)
美学专题课程期末复习《美学概论》导论重点:1.美学研究的对象。
美学的研究对象,是要立足于“人和现实的审美关系”,全面研究美的本质、美感、美的形态、艺术美、审美鉴赏和审美教育等问题。
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诞生,使美学成为一门真正的科学。
第一,马克思提出了“劳动创造了美”和“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物体”等伟大命题,为探讨美的本质和审美创造的规律,提供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宏观视野,奠定了美学研究的科学理论基础。
第二,继承了康德-席勒-黑格尔对审美主体的高扬,康德“自然向人生成”的命题和黑格尔“本质力量对象化”的命题,被马克思用“劳动实践”带入了广阔的社会历史。
第三,以辨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在探讨具体文艺作品时,提出了美学研究的方法论原则,即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理论与实践相统一。
美学研究要广泛借鉴艺术学、心理学、社会学、发生学和解释学等学科的方法,既要注重基础理论的研究,又要面向人类日益丰富的审美实践,拓展美学的学科领域。
第一章美论一美的探索重点:讨论美的三种模式。
美的三种模式是:美在于自然属性,美在于现象之后的更高的本质,美在于主客体之间的关系。
这三种模式对于发现“美的本质”都有着重大的理论贡献。
二美的本质马克思主义美学“劳动创造了美”和“自然人化”的思想,在广阔的社会历史背景下,科学地解答了“美是什么”和“美从哪里来”的问题。
人类的历史性劳动实践为美的提供了主体和客体两方面的条件,从而真正使美以及对美的欣赏成为了可能。
重点:1.劳动创造了美。
劳动为美创造了前提条件。
其一,劳动创造了美的事物。
经过认识的自然和经过改造的自然这两方面就是自然美的根源所在。
人在劳动中结成的关系也是社会美形成的根源所在。
其二,劳动创造了能够欣赏美的人主体自身通过历史性劳动的“人化”问题。
主体自身的自然“人化”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外部的、形体的、物质的和生理器官方面的(脑、手等);另一方面是内部的、精神的和心理素质的方面。
《美学原理——中外美学史上的审美经验》单选题(含答案)
![《美学原理——中外美学史上的审美经验》单选题(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213c3a240912a21614792977.png)
《美学原理》单选题1.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中国美学大讨论的核心问题是(A )。
A、美是什么B、美的本质C、美的思维模式D、美的存在2.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中国美学大讨论的思维模式是(A )。
A、主客二分B、天人合一C、主客统一D、天人分离3.不是中国近代美学家的是(D )。
A、梁启超B、蔡元培C、王国维D、华罗庚4.不属于文化大综合内容的是(B )。
A、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的综合B、人文学科和自然学科的结合C、19世纪学科精神和20世纪学科精神的结合D、以上都不对5.不属于学习美学的有利作用是(D )。
A、完善自身人格修养B、完善自身理论修养C、提升艺术欣赏能力D、直接提升人的实践能力6.不同时代,美具有不同的表现,这说明美具有(C )。
A、共同性B、普遍性C、时代性D、客观性7.第一次正式提出“意象”的概念并将其纳入审美范畴的是(A )。
A、刘勰B、严羽C、庄子D、王国维8.第一个从哲学思辨的高度讨论美学的哲学家是(B )。
A、亚里士多德B、柏拉图C、鲍姆嘉通D、毕达哥拉斯9.杜夫海纳的灿烂的感性是指(C )。
A、物理的实在B、抽象的理念概念C、情景交融D、主客分离10.对“象”的理解不正确的是(B )。
A、“象”是实在的世界B、象可以脱离人的意识而存在C、象是物的一种显现D、中国古代艺术家常常把象称为“物色”11.对高尔泰的叙述不准确的是(C )。
A、他认为超美感的美是不存在的B、美是人加诸于美的对象的C、高尔太是主观唯心主义者D、不能讲美和美感割裂开来12.对京剧的描述有失偏颇的是(A )。
A、京剧的特点是写意B、京剧是角的艺术C、京剧中有写实的部分D、京剧中的虚拟不等于写意13.对美学的误解不包括(D )。
A、美学不是一门交叉学科B、美学等同于美术C、美学等同于审美意识D、美学是表现为理论形态的审美意识14.对人文学科说法正确的是(B )。
A、人文学科是实践的工具B、人文学科可以完善人格C、人文学科没有用D、人学学科有直接的实用性15.对意象世界描述最贴切的是(D )。
美学与审美的本质关系
![美学与审美的本质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a25ace7d0812a21614791711cc7931b765ce7bd0.png)
美学与审美的本质关系如何界定美学与审美的本质关系一直是一个备受争议的话题。
美学作为一门独特的学科,涉及到艺术、审美以及美的体验。
审美则是对美的感受、评价和判断的过程。
本文将探讨美学与审美之间的本质关系,并通过一些实例来说明它们之间的互动和相互影响。
美学是对美的研究和反思的学科。
它探索艺术和美的本质,尝试回答“什么是美”的问题。
从哲学的角度来看,美学的目的在于解释和理解艺术作品的美感特征,以及美对于人类生活的意义。
通过美学的研究,我们能够更深入地了解艺术的本质和其对我们的影响。
审美则是对美进行感受、评价和判断的过程。
它是美学的实践,是人们对美进行主观体验和客观评价的活动。
审美的过程可以涉及到艺术作品、自然景观、建筑、音乐、文学等多个领域。
通过审美,我们能够通过感官和感情的体验来感知和欣赏美,并对其进行评价。
美学与审美之间存在着一种互动和相互影响的关系。
美学提供了对美的理论探索和解释,而审美则是美学理论的实践和应用。
通过美学的研究,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美的本质和其在艺术作品中的表现形式。
这种理论的认识可以指导我们在审美的过程中更准确地感受和评价美。
同时,审美的实践也可以促进美学的发展和进步。
通过对艺术作品的感受和评价,我们能够不断地反思和质疑美的定义和标准。
这种反思能够推动美学的理论进一步发展,不断更新和丰富我们对美的认知。
举一个实例来说明美学与审美之间的关系。
假设有一位艺术家创作了一幅画作,通过画作传达了他对自然的美的感受。
美学角度来看,我们可以探究这幅画作中的美感特征,如色彩运用、构图、线条等因素,从而更深入地理解美在这幅画作中的表现形式。
而在审美的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观看这幅画作、欣赏其中所表达的美感特征,并对其进行评价。
通过这种评价,我们可以指出画作所表现的美,并对艺术家的创作提出建议和意见。
这种循环的过程,使得美学与审美相互渗透,相互促进,不断推动着美的认知和理解。
在现代社会,美学与审美的本质关系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美学原理——中外美学史上的审美经验》单选题(含答案)
![《美学原理——中外美学史上的审美经验》单选题(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5702fb22f68a6529647d27284b73f242326c3173.png)
《美学原理——中外美学史上的审美经验》单选题(含答案)《美学原理》单选题1.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中国美学大讨论的核心问题是(A )。
A、美是什么B、美的本质C、美的思维模式D、美的存在2.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中国美学大讨论的思维模式是(A )。
A、主客二分B、天人合一C、主客统一D、天人分离3.不是中国近代美学家的是(D )。
A、梁启超B、蔡元培C、王国维D、华罗庚4.不属于文化大综合内容的是(B )。
A、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的综合B、人文学科和自然学科的结合C、19世纪学科精神和20世纪学科精神的结合D、以上都不对5.不属于学习美学的有利作用是(D )。
A、完善自身人格修养B、完善自身理论修养C、提升艺术欣赏能力D、直接提升人的实践能力6.不同时代,美具有不同的表现,这说明美具有(C )。
A、共同性B、普遍性C、时代性D、客观性7.第一次正式提出“意象”的概念并将其纳入审美范畴的是(A )。
A、刘勰B、严羽C、庄子D、王国维8.第一个从哲学思辨的高度讨论美学的哲学家是(B )。
A、亚里士多德B、柏拉图C、鲍姆嘉通D、毕达哥拉斯9.杜夫海纳的灿烂的感性是指(C )。
A、物理的实在B、抽象的理念概念C、情景交融D、主客分离10.对“象”的理解不正确的是(B )。
A、“象”是实在的世界B、象可以脱离人的意识而存在C、象是物的一种显现D、中国古代艺术家常常把象称为“物色”11.对高尔泰的叙述不准确的是(C )。
A、他认为超美感的美是不存在的B、美是人加诸于美的对象的C、高尔太是主观唯心主义者D、不能讲美和美感割裂开来12.对京剧的描述有失偏颇的是(A )。
A、京剧的特点是写意B、京剧是角的艺术C、京剧中有写实的部分D、京剧中的虚拟不等于写意13.对美学的误解不包括(D )。
A、美学不是一门交叉学科B、美学等同于美术C、美学等同于审美意识D、美学是表现为理论形态的审美意识14.对人文学科说法正确的是(B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审美关系是美的核心[论文摘要:]审美,从广义上说其范围可以含盖整个美学所涉及到的内容,美学就是审美学。
本章所谈的审美,则是取其狭义。
美作为一个展示的过程,既一种接受者对“美的对象”或“对象的美”的接受活动,也是一种接受者对于“美的对象”或“对象的美”的体验、品味和鉴赏活动,通过审美体验、审美品味、审美净化、去探索、去抒发这些带给我们的心灵的、视觉的、听觉的美。
再度的去创造完成美。
通过以上的审美,使我们在审美中将可能的美变成现实的美,使未完成的美变成完成态的美,使自在的美变成自觉的美。
如上审美关系构成美的核心。
[关键词:]审美;过程;共鸣;美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为一篇文章,一种色彩,一支曲子,一幅画,一种节奏,一种造型等特有的形式所吸引,出现一种神气力量,在一瞬间将我们所有的注意力集中到这种形式上,把我们引向另一个世界,一个“美的世界”,对现实世界超越的心境。
我们仿佛和这种形式同声息、共忧乐。
它实现了我们看见它的愿望,它在某种程度上满足了我们对它的渴求,它产生了一种光彩和魅力,它使我们忘记了它的不完美和缺点,去接受它、去品味它、丰富它、提高它、感受它,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心中产生一种强烈的情绪,一种由它引起的喜悦和美感。
好像沉醉于薰郁花香、醇香的美酒中一样。
我们分享着它带给我们情感,我们会寻着它色彩、它的旋律、它的空间、它节奏、它造型等特有的形式,让我们去体验、去品味、去净化、去探索、去抒发这些带给我们的心灵的、视觉的、听觉的美。
进一步的探索实现美、再度的去创造完成美。
使可能的美变成现实的美,使未完成的美变成完成态的美,使自在的美变成自觉的美。
如上构成的审美各部分内容就成为了美的核心,本论文主要从如下几个方面来论证这些审美关系构成的美的核心。
1、审美的过程审美的过程如同燃烧的过程,最初是点燃,接下来开始燃烧,然后烧成大火,按照这样的过程,我们可以把把审美过程分成这样几个阶段:既审共鸣----品味----领悟----净化。
首先是审美注意阶段。
审美注意就是审美主体在初次面对审美对象时,由于对象的美的特质而被吸引,也可以说是对象的美可以引起、引发美感发生的特质对于主体的审美意识的点燃。
优秀的艺术作品,在总体形式结构的背后都隐含着丰富的感情,或思想、或意念、或某种意味等精神内涵。
既意蕴美。
特定的意蕴美透过意象集中表现出来,也是我们说的作品内容。
内容和形式相互渗透,相互交织达到艺术上的统一。
由于艺术品外部构成对于欣赏者的感觉------第一信号系统的刺激,他将不满足停留于表象的感觉,而要求对艺术品做进一步的探知,在求索作品呈现的物态化意象的同时,由于在欣赏过程中我们理性的参与而将欣赏活动推向深化,从而获得对艺术作品内层意蕴的领悟和随之而来的审美愉悦,也只有当欣赏者的审美心理和理知力发挥到相应的水平,才能实现对人类高度智慧的结晶-------艺术文化产品的欣赏。
由音响构成的音乐世界往往是经过作曲家打磨、提炼、吸取了民间的音乐、群众音乐的典型音调和句法,以至于包容着自然届、日常音响的回声。
其意象内涵的特点是容量大。
容量大就能使每一个听众在听觉感觉的印象下,相当自由的生产属于他自己的感受,有他自己的创造性的发现。
如:舒伯特的歌曲《鳟鱼》,钢琴伴奏使人仿佛触摸到水的流动,看到翻动的水光。
德彪西的《雨中花园》,整个乐曲都象是一幅淅沥、透明、有微光闪烁的印象派绘画,节奏强烈的非洲音乐、凭着音乐主观感受、情感、情绪的抒发为中介,欣赏者可以进入自由联想的音响世界,伴随着旋律、节奏的进展,或宁静、或狂放、或轻松舒缓、或躁动不安、紧张以至富于野性。
再如《黄河大合唱》,作曲家冼星海寄寓其中的浓烈的民族感情和爱国情绪,是以黄河巨浪般汹涌强力的主旋律层层展开的,兼以对话、歌词、强化着这一旋律。
一个个乐段、乐章结构本身就孕含这急风暴雨,巨浪滔天的壮美形气势,将某种振奋、猛醒以至怒吼的精神力量,以自我撞击的对话、泣诉、呼喊、咆哮。
将整个乐曲推向高潮。
由于乐曲中的结构是作曲家心灵“力的图式”和黄河同构,让我们在旋律种听到了、感受具有倔强生命力的中华永恒的、澎湃不息的心声。
每个人都可以通过乐曲的反复欣赏以加深对其内涵的感知和审美体验,每个人也都有权在他受感动的音乐中寻找自己,把音乐世界和自己的内心世界加以对比,对自己的情感经验和精神生活重新阐释,使它净化、提升和提高。
审美是人的天性,面对美,接受者心灵无可逃避的被对象的美突然扼住、占领、除了对象的美,接受者感受不到世界上还有别的事物存在。
像那位游园却因为花园的柴扉紧闭而在园墙外面久久徘徊的诗人,突然发现了那枝“出墙来”的红杏。
它引导着接受者逐渐的一步一步的去体验、品味、净化。
其次,是审美的品味阶段。
如:我们倾听一首曲子是体验,然而曲终之后,听者却依然沉浸在曲所营造的那种氛围和或情境中,这就是品味了;阅读一部悲剧小说的体验,然而终卷之后,读者却还位整部作品带给他的震惑所感叹而陷入不能释然的沉思默想之中。
日本美学家厨川白村对审美做个一个精辟的比喻,他认为审美是审美者在艺术家“所挂的镜子中”,观看“自己灵魂的姿态”。
美学家费而巴哈更进一步的指出:“感情的对象就是对象化的感情……那么,当音调抓住了你的时候……你在音调里听到了什么呢?难道不是你自己的声音吗?”②“发现”自己,观看自己“灵魂的姿态”,听到“自己心的声音”,都是什么审美活动对于接受者的激发和启迪。
这样的过程,为接受者成为美的主体提供了载体。
2、审美共鸣……实现美,再度的去创造完成美。
当你扣响艺术欣赏的大门,你将发现美术、音乐、舞蹈、戏剧等等各种不同的艺术形态艺术,都是导向美的王国的一条条通道,在那里隐藏着一个为求索者拓展的神游的宇宙。
首先,美作为一个展示的过程,只有在接受者的具体的接受实践中才能体现出来。
审美活动使潜在的美得以显现,使可能的美变成现实的美,使未完成的美变成完成态的美,使自在的美变成自觉的美。
由此可见,接受者的审美活动对于现实存在过程有重大意义。
然而,审美并非是单向度的简单还原活动,审美活动在使美得以实现和完成的过程中主题创造的精神,也可以说,是接受者与艺术家一起创造和完成了艺术作品。
“人们爱说的山水画有咫尺千里之势;离开了欣赏者,咫尺的山水画,哪里来的千里之势呢?”①这里的“千里之势”就是审美者的创造。
西方学者称“有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其中每个“哈姆雷特”也都是观众参与创造的结果。
其实,接受者在创造活动更多的时候是表现为发现,在对象(作品)的暗示下,发现其完整性和它的美。
色美以感目、音美以感耳、意美以感心,这就是美术之美、音乐之美、文学之美通过视觉、听觉等不同的感官的作用发生心灵感动而谈的。
从审美感觉的角度来说,音乐被称为听艺术;美术与心灵与音乐相对,被称为视觉艺术;文学被称为心灵艺术。
其中绘画以形、色、线的排列组合,明暗,笔墨结构,布局(构图)等造型因素,运用国画、油画、版画、壁画等不同种类的形式、工具加材料,在平面上实现形象创造或整体的艺术构成。
艺术家们在创造时加入了自己对生活、工作、情感、悲伤、喜悦等等的感受内涵,这些个内涵无形的潜在创造的对象中。
首先,我们被在听觉、视觉上的一种形式和形象摄取了目光和听力,引起了我们对欣赏对象注意,继而,进一步的在我们欣赏的对象的潜在内涵的暗示下唤起了和我们心灵同感的同时,我们又用自己的感受去塑造着、完善着我们所欣赏对象。
比如:看见画面中溪边的和尚,就想到林中的庙宇;看到林梢的酒旗就会想到路边的酒店;看见待渡的小走舟,就会想到赶路的行人……这都是接受活动创造性的体现,可见审美的过程就是进一步的实现美,再度的去创造完成美。
3、审美品味……实现着艺术品的创造和内涵的美审美活动的意义它为美创造主体,审美的对象只有对于这个主体来说才是美的。
人们常说艺术对人具有“熏陶”的作用,“熏陶”其实就是指长期的审美活动对于接受者的精神素养的影响与改造,审美的主体也正是由这种影响与改造逐渐培养出来的。
继而又发现美,创造美。
如果将艺术史剖面展开。
我们会看到人类以其惊人的智慧和创造力纵向推移着一部精神生活的历史,这部历史包含着艺术创作和艺术审美活动两个方面,并且表现为这两个方面的轮转和交替运动。
体现着人类精神生活的无限展开,深化和螺旋上升过程。
艺术创造不仅生产了艺术品,也同时生产了艺术品的欣赏者。
欣赏者不仅最终实现着艺术品的创造和内涵的美,反过来欣赏和审美者需求、趣味、消费能力也构成人类不同历史阶段上不同艺术价值圈。
各个时代的艺术价值的审美,要求并创造着属于他们自己的杰出的艺术家、艺术大师。
面对罗丹的大理石雕像《沉思》,我们会同时浮现双重的现实感,一种通过洁白润泽的大理石,造型语言等材料的媒介透出的再现形象激起的对外部客观现实的联想。
这两种现实感在一种幻想中产生。
从而再现形象到客观现实往复多次,构成心灵意象的跳跃和突现,捕捉这样大幅度的扩展和变化着的意象,将激起心心理、智慧、想象情感以至人生经验的涟漪,这一精神活动本身是张驰、往复,就伴随极度的审美愉悦,在双重心绪交感冲突中产生的惊喜,也就是一种美的再发现再创造的惊喜,从而唤起了审美者从未有过的新的审美体验和快感。
呈现为精神上的创造自由与超越。
从而从完成和接受作品带给我们、带给审美者的“美”。
4、审美领悟……唤起对人生的体察,去发掘生活的真与美,作为创造美的主体的一个重要方面,审美活动意义也在于接受者发现自己-------真正的、精神的自己。
任何作品无论是美术、文学、工艺等,在创作者看来是所谓静观默查,是深入自然、渗透自然、并与之同化的心灵的愉快,是智慧的喜悦。
欣赏者从中获得审美喜悦,正是和艺术的再现世界相对立的,既熟悉亲切、又陌生新鲜的“美”的心灵体验。
日常生活中常常遮蔽人们的某些精神的本质方面,审美活动则有去遮蔽的效果,使人们的这些精神本质得以显现。
法国作家马塞尔•;普鲁斯特说:“事实上,每位读者读到的,只是他心中已经具有的东西。
书只是作者献给读者的一种视觉启迪的工具,以使读者能够发现自己身上一些东西,没有这种东西的帮助,这些东西就不能被发现。
”我们观看者罗丹的《沉思》,从大理石透露出少女的呼吸、体温和冥想,我们感受到她秀美聪颖的脸和沉入梦乡中的纯洁的心灵。
眼睛以上从眉弓推向前额,这是人类精神生活最主要的领域,艺术家把这一部分作为再现形象最“突出”的部分,而下额到脖颈再到双肩几乎“沉没”在石座里。
“突出”和“沉没”的力的图样,体现的是梦想与现实,体现精神世界与物质世界的矛盾。
这是一位非常年轻、神秀、面目俊美的女性头像。
她低着头,周围萦绕着梦想的气息,现得她是非物质的。
头额上帽子的边缘,好像她梦想的羽翼一样。
但是她的颈项,甚至她的颔都在一块精美的石头上,好像夹在不能摆脱的枷锁中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