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审美关系是美的核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审美关系是美的核心

[论文摘要:]审美,从广义上说其范围可以含盖整个美学所涉及到的内容,美学就是审美学。本章所谈的审美,则是取其狭义。美作为一个展示的过程,既一种接受者对“美的对象”或“对象的美”的接受活动,也是一种接受者对于“美的对象”或“对象的美”的体验、品味和鉴赏活动,通过审美体验、审美品味、审美净化、去探索、去抒发这些带给我们的心灵的、视觉的、听觉的美。再度的去创造完成美。通过以上的审美,使我们在审美中将可能的美变成现实的美,使未完成的美变成完成态的美,使自在的美变成自觉的美。如上审美关系构成美的核心。

[关键词:]审美;过程;共鸣;美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为一篇文章,一种色彩,一支曲子,一幅画,一种节奏,一种造型等特有的形式所吸引,出现一种神气力量,在一瞬间将我们所有的注意力集中到这种形式上,把我们引向另一个世界,一个“美的世界”,对现实世界超越的心境。我们仿佛和这种形式同声息、共忧乐。它实现了我们看见它的愿望,它在某种程度上满足了我们对它的渴求,它产生了一种光彩和魅力,它使我们忘记了它的不完美和缺点,去接受它、去品味它、丰富它、提高它、感受它,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心中产生一种强烈的情绪,一种由它引起的喜悦和美感。好像沉醉于薰郁花香、醇香的美酒中一样。我们分享着它带给我们情感,我们会寻着它色彩、它的旋律、它的空间、它节奏、它造型等特有的形式,让我们去体验、去品味、去净化、去探索、去抒发这些带给我们的心灵的、视觉的、听觉的美。进一步的探索实现美、再度的去创造完成美。使可能的美变成现实的美,使未完成的美变成完成态的美,使自在的美变成自觉的美。如上构成的审美各部分内容就成为了美的核心,本论文主要从如下几个方面来论证这些审美关系构成的美的核心。

1、审美的过程

审美的过程如同燃烧的过程,最初是点燃,接下来开始燃烧,然后烧成大火,按照这样的过程,我们可以把把审美过程分成这样几个阶段:既审共鸣----品味----领悟----净化。

首先是审美注意阶段。审美注意就是审美主体在初次面对审美对象时,由于对象的美的特质而被吸引,也可以说是对象的美可以引起、引发美感发生的特质对于主体的审美意识的点燃。

优秀的艺术作品,在总体形式结构的背后都隐含着丰富的感情,或思想、或意念、或某种意味等精神内涵。既意蕴美。特定的意蕴美透过意象集中表现出来,也是我们说的作品内容。内容和形式相互渗透,相互交织达到艺术上的统一。由于艺术品外部构成对于欣赏者的感觉------第一信号系统的刺激,他将不满足停留于表象的感觉,而要求对艺术品做进一步的探知,在求索作品呈现的物态化意象的同时,由于在欣赏过程中我们理性的参与而将欣赏活动推向深化,从而获得对艺术作品内层意蕴的领悟和随之而来的审美愉悦,也只有当欣赏者的审美心理和理知力发挥到相应的水平,才能实现对人类高度智慧的结晶-------艺术文化产品的欣赏。

由音响构成的音乐世界往往是经过作曲家打磨、提炼、吸取了民间的音乐、群众音乐的典型音调和句法,以至于包容着自然届、日常音响的回声。其意象内涵的特点是容量大。容量大就能使每一个听众在听觉感觉的印象下,相当自由的生产属于他自己的感受,有他自己的创造性的发现。如:舒伯特的歌曲《鳟鱼》,钢琴伴奏使人仿佛触摸到水的流动,看到翻动的水光。德彪西的《雨中花园》,整个乐曲都象是一幅淅沥、透明、有微光闪烁的印象派绘画,节奏强烈的非洲音乐、凭着音乐主观感受、情感、情绪的抒发为中介,欣赏者可以进入自由联想的音响世界,伴随着旋律、节奏的进展,或宁静、或狂放、或轻松舒缓、或躁动

不安、紧张以至富于野性。

再如《黄河大合唱》,作曲家冼星海寄寓其中的浓烈的民族感情和爱国情绪,是以黄河巨浪般汹涌强力的主旋律层层展开的,兼以对话、歌词、强化着这一旋律。一个个乐段、乐章结构本身就孕含这急风暴雨,巨浪滔天的壮美形气势,将某种振奋、猛醒以至怒吼的精神力量,以自我撞击的对话、泣诉、呼喊、咆哮。将整个乐曲推向高潮。由于乐曲中的结构是作曲家心灵“力的图式”和黄河同构,让我们在旋律种听到了、感受具有倔强生命力的中华永恒的、澎湃不息的心声。

每个人都可以通过乐曲的反复欣赏以加深对其内涵的感知和审美体验,每个人也都有权在他受感动的音乐中寻找自己,把音乐世界和自己的内心世界加以对比,对自己的情感经验和精神生活重新阐释,使它净化、提升和提高。

审美是人的天性,面对美,接受者心灵无可逃避的被对象的美突然扼住、占领、除了对象的美,接受者感受不到世界上还有别的事物存在。像那位游园却因为花园的柴扉紧闭而在园墙外面久久徘徊的诗人,突然发现了那枝“出墙来”的红杏。它引导着接受者逐渐的一步一步的去体验、品味、净化。

其次,是审美的品味阶段。如:我们倾听一首曲子是体验,然而曲终之后,听者却依然沉浸在曲所营造的那种氛围和或情境中,这就是品味了;阅读一部悲剧小说的体验,然而终卷之后,读者却还位整部作品带给他的震惑所感叹而陷入不能释然的沉思默想之中。

日本美学家厨川白村对审美做个一个精辟的比喻,他认为审美是审美者在艺术家“所挂的镜子中”,观看“自己灵魂的姿态”。

美学家费而巴哈更进一步的指出:“感情的对象就是对象化的感情……那么,当音调抓住了你的时候……你在音调里听到了什么呢?难道不是你自己的声音吗?”②“发现”自己,观看自己“灵魂的姿态”,听到“自己心的声音”,都是什么审美活动对于接受者的激发和启迪。这样的过程,为接受者成为美的主体提供了载体。

2、审美共鸣……实现美,再度的去创造完成美。

当你扣响艺术欣赏的大门,你将发现美术、音乐、舞蹈、戏剧等等各种不同的艺术形态艺术,都是导向美的王国的一条条通道,在那里隐藏着一个为求索者拓展的神游的宇宙。

首先,美作为一个展示的过程,只有在接受者的具体的接受实践中才能体现出来。审美活动使潜在的美得以显现,使可能的美变成现实的美,使未完成的美变成完成态的美,使自在的美变成自觉的美。由此可见,接受者的审美活动对于现实存在过程有重大意义。

然而,审美并非是单向度的简单还原活动,审美活动在使美得以实现和完成的过程中主题创造的精神,也可以说,是接受者与艺术家一起创造和完成了艺术作品。“人们爱说的山水画有咫尺千里之势;离开了欣赏者,咫尺的山水画,哪里来的千里之势呢?”①这里的“千里之势”就是审美者的创造。西方学者称“有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其中每个“哈姆雷特”也都是观众参与创造的结果。其实,接受者在创造活动更多的时候是表现为发现,在对象(作品)的暗示下,发现其完整性和它的美。

色美以感目、音美以感耳、意美以感心,这就是美术之美、音乐之美、文学之美通过视觉、听觉等不同的感官的作用发生心灵感动而谈的。从审美感觉的角度来说,音乐被称为听艺术;美术与心灵与音乐相对,被称为视觉艺术;文学被称为心灵艺术。其中绘画以形、色、线的排列组合,明暗,笔墨结构,布局(构图)等造型因素,运用国画、油画、版画、壁画等不同种类的形式、工具加材料,在平面上实现形象创造或整体的艺术构成。艺术家们在创造时加入了自己对生活、工作、情感、悲伤、喜悦等等的感受内涵,这些个内涵无形的潜在创造的对象中。首先,我们被在听觉、视觉上的一种形式和形象摄取了目光和听力,引起了我们对欣赏对象注意,继而,进一步的在我们欣赏的对象的潜在内涵的暗示下唤起了和我们心灵同感的同时,我们又用自己的感受去塑造着、完善着我们所欣赏对象。比如:看见画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