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壮族铜鼓
关于广西壮族的铜鼓舞,你要知道的
关于广西壮族的铜鼓舞,你要知道的关于广西壮族的铜鼓舞,你要知道的壮族铜鼓舞有着悠久的历史,它是壮族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农业生产活动过程的再现,春耕、夏种、秋收、冬藏,明白如话地用身段、手势表现出来,给人以鼓舞,以向往,充满生机。
壮族铜鼓舞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自娱性的,是集体舞蹈,比较原始素朴粗犷,一种是表演性的,接近于舞台艺术,有一定的表演程式。
广西的一些少数民族素来有在节日庆典或祭祀中击打铜鼓的习惯,这一风俗一直沿袭至今。
现在东兰、天峨等地壮族群众每年过三月三和春节,都安、巴马、大化等地瑶族群众过祝著节,南丹瑶族举行葬礼祭祀,南丹中堡苗族过春节或遇上喜庆时都要以击铜鼓的方式表示庆贺或悼念之情。
据云南马关县壮族民间传说,远古时代洪水泛滥,群妖作怪,搞得民不聊生,后来有一种两侧生翼,能转会飞的铜鼓,将妖怪一一击毙,老百姓才得安宁。
从此以后人们就将铜鼓视为镇妖的圣物,渐渐操起铜鼓跳舞,以感谢铜鼓的救世之恩。
由于铜鼓长期带着浓厚的神秘色彩,铜鼓舞也就被赋予预卜吉凶,祈祷幸福的寓意。
久而久之,铜鼓舞就被广泛用于婚丧节庆及自娱的场合,你学我传,世代不衰。
铜鼓舞特点动作按其形式有六七种。
每种动作各有不同的舞步和节拍,风格不尽相同。
铜鼓舞中的集体舞以一种固定的男女青年围成圆圈队形。
其队形还有半圆形、一字形、纵形、交叉对跳、四方形等。
舞步矫健有力,舞姿粗犷灵活,动作幅度大,情绪饱满。
跳至高潮时鼓手还常常伴以欢快的喊和激动的呼叫,波澜起伏的情绪和动人的场面,充分体现了苗族人民豪放、朴实的民族性格,抒发了他们纯洁快乐的思想感情。
敲法敲奏铜鼓的方法多种多样,鼓声铿锵而有节拍。
皮鼓一面,摆在铜鼓中间。
当铜鼓敲响,并进入节拍之后,皮鼓手从人群中跃出,双手执两根鼓槌,围着皮鼓敲打。
他是这个舞蹈中的中心人物,必须按照铜鼓奏出的节拍,一边打,一边做出各种舞蹈动作。
他打皮鼓的动作有正面打,侧身打,抬腿打,翻身打,转身打,有时打鼓心,有时打鼓边,有时两根鼓槌互相击打。
广西壮族博物馆有一镇馆之宝,除了权利象征外,还隐藏一特殊功能
广西壮族博物馆有一镇馆之宝,除了权利象征外,还隐藏一特殊功能考古界的新闻趣事向来多,且每一件国宝文物背后都有一点小故事。
众所周知,中国古代的中原人,特别是春秋时期的达官显贵们,特别喜欢用鼎来彰显自己的权力地位,甚至死时也要把这珍贵之物带到墓室中陪伴自己。
而中国少数民族权贵们也同样有攀比、爱显摆的习惯,不过他们炫耀的不是谁家有没有鼎,而是铜鼓!1976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曾出土过一件国宝级藏品,也是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名曰“翔鹭纹铜鼓”,这件翔鹭纹铜鼓可以说就是墓主生前的炫耀品。
不过,铜鼓除了是权力身份的象征,让人有面子外,在众人心中它还是一件载歌载舞的乐器!据了解,最早的铜鼓还有一个另类的用途!1975年,云南出土了中国最原始的铜鼓,时间大致在公元前8世纪的春秋之初,铸造者是中国西南古代濮族人。
它鼓身似釜,且有烟痕。
从烟痕来看,这最初的铜鼓可能是用来做饭的炊具,这跟中原人相当看中鼎十分相似。
在古代,鼎不仅是立国重器,是权力的代表,同时也是古代人用于烹煮肉和盛放肉类的器具。
因而,铜鼓跟鼎在用途上有异曲同工之妙。
此外,关于铜鼓是炊具这种说法,在其它的一些文献中也可以找到相关的记载。
到了公元前7世纪左右,铜鼓经过不断的改进,有些铜鼓慢慢作为乐器使用。
后来又经过几个世纪的流传,最原始的炊具,越来越多的演变成了乐器。
原始炊具的鼓变成了乐器,这中间的传说有很多,其中一个就是跟一酒鬼有关的:据说壮族有个叫勤王酒鬼的人,此人天生神力、胆大心细,上通天文下通地理,就是喜欢喝酒,不管什么样的天气,他都要带着装满酒的葫芦和劳作工具去劳作。
一日,勤王酒鬼在干活是突然来了群猛兽恶魔,勤王酒鬼反应灵敏,可是双拳难敌四手,寡不敌众之下被咬伤了。
没办法,打不过就跑吧!勤王酒鬼边打边向村子里撤去,同时大喊救命。
途中可以用于还击的东西越来越少,最后就剩下手中的葫芦了。
当勤王酒鬼拿着葫芦准备反击时,一个恶魔一口把葫芦咬碎了,里面的酒“咕噜咕噜”往外流,吓的恶魔纷纷后退。
关于广西壮族铜鼓的历史和现状研究报告
关于广西壮族铜鼓的历史和现状研究报告广西壮族铜鼓是中国重要的传统文化遗产之一,自古以来就是壮族人民信仰的象征。
铜鼓代表着壮族的历史文化和宗教信仰,是文化传承的重要形式之一。
本报告将从铜鼓的历史和现状两个方面进行研究。
二、历史广西壮族铜鼓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046年的商朝晚期,铜鼓在古代被用于表示权力的象征。
到了唐朝,铜鼓逐渐成为壮族人民的信仰和文化载体。
唐朝时期,铜鼓的制作已经相当成熟,并且加入了佛教和道教的元素,成为壮族人民崇拜神灵的重要仪器。
明朝时期,广西壮族铜鼓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明朝政府将铜鼓视为国家宝藏,并在民间进行严格的管理。
当时的铜鼓制作技术更加精湛,铜鼓也成为壮族人民礼仪祭祀的重要工具。
清朝时期,铜鼓制作技术更加成熟,成为壮族人民重要的工艺品之一。
铜鼓逐渐从宗教仪式中走出,成为民间文化活动的一部分。
同时,铜鼓也受到了政府的保护和支持。
三、现状现代社会中,广西壮族铜鼓的文化价值得到了广泛认可,并且受到了政府和社会的保护。
目前广西壮族铜鼓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广西壮族铜鼓制作技艺也被列入广西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铜鼓的保护和传承需要广大市民的共同努力,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赏铜鼓文化。
同时,政府可以加大其文化保护力度,通过建设铜鼓文化博物馆,举办相关的展览和活动,扩大其文化影响力。
在传承和发展铜鼓文化的同时,也需要不断推陈出新,创造出更多的优秀文化作品,从而为凝聚壮族文化、弘扬中华文化贡献力量。
四、结论广西壮族铜鼓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遗产之一,其文化价值不可磨灭,应得到广泛的传承和保护。
现代社会中,铜鼓文化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和深厚的文化内涵,需要通过不断努力,让其文化影响力更加广泛和深远,为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贡献力量。
从古代铜鼓类型分期看广西铜鼓乐之衍变
从古代铜鼓类型分期看广西铜鼓乐之衍变广西是中国的少数民族聚居区,拥有丰富的民族文化遗产,其中广西壮族的铜鼓乐是一种独特的音乐形式,深受民众喜爱。
铜鼓乐作为壮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广西地区流传已久,是壮族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从古代铜鼓类型分期来看,可以清晰地看到广西铜鼓乐在演变过程中的历史沿革和文化发展。
本文将从古代铜鼓类型分期出发,探讨广西铜鼓乐的衍变历程,以期更好地了解广西铜鼓乐的魅力和价值。
一、古代铜鼓类型分期古代铜鼓是中国古代一种古老的打击乐器,历史悠久,起源不详。
铜鼓最早出现在中国西南地区,后逐渐传播到全国各地,成为古代宗教仪式、军事活动和庆祝仪式的重要乐器之一。
根据史料记载和考古发现,可以将古代铜鼓类型分期为两个重要阶段:东汉至明清时期的古代铜鼓和近现代时期的民间铜鼓。
1. 东汉至明清时期的古代铜鼓东汉至明清时期的古代铜鼓是古代铜鼓的第一个发展阶段,主要分布在中国西南地区,其中包括了现今的广西壮族自治区。
这一时期的古代铜鼓主要是用于宗教仪式和军事活动,并且在古代铜鼓的形制、制造工艺和音乐表演方面均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古代铜鼓的形制多为圆鼓,制造工艺复杂,音色浑厚、悠扬。
古代铜鼓的音乐表演主要以庆祝仪式和军事演练为主,节奏明快、舞蹈翩跹,表现出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文化内涵。
2. 近现代时期的民间铜鼓近现代时期的民间铜鼓是古代铜鼓的第二个发展阶段,主要表现在铜鼓乐的传承和发展上。
在明清时期,民间铜鼓逐渐取代了古代铜鼓,成为了广西地区民间庆祝和娱乐活动的主要乐器之一。
近现代铜鼓的制造工艺更加精湛,音色更加优美动人,音乐表演更加多样丰富,成为了中国古老的音乐艺术形式之一。
二、广西铜鼓乐的衍变历程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广西铜鼓乐在传承和发展中不断吸收、融合其他音乐元素,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文化特色。
广西铜鼓乐在演变过程中,不仅保留了古代铜鼓的原始韵味和传统特色,还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和生活意义,成为了广西壮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当地民众所喜爱和传颂。
壮族文化符号铜鼓
铜鼓是中国艺术宝库中之瑰宝,迄今已 有二千七百多年历史的艺术欣赏品,其融注 着古人审美意识的属性始终不变。铜鼓上的 各种图饰,都是古老骆越人熟悉的事物。一 方面表现了他们的生活场景,一方面表现了 他们的独特审美意识,富有很强的浪漫气息, 也显示了他们战胜自然的信心。
广西大学
林学广西文化你最先想到的 是什么?山歌还是绣球?
最具代表性的十大广西文化符号 依次是桂林山水、刘三姐、壮族、 山歌、象鼻山、桂林米粉、漓江 和铜鼓。
铜鼓
提到铜鼓,学术界会 把它与广西划上一条 连线,有人甚至把铜 鼓与刘三姐、绣球称 为“广西符号”。 1950年,世界上最大 的铜鼓在广西北流出 土;1955年,广西出 土了目前为止唯一得 五铢钱纹铜鼓,震惊 全国。
反映对雨水的渴望
铜鼓上的连续回旋形构造.方形的叫雷纹,圆形的叫云纹,这是壮 族先民在农业耕种中对求雨的反映。它早巳出现在新石器时代出土 的陶器上,甲骨文中可看出它的演变,商周时代把它加以发展.装 饰在铜器上,铜鼓用它作花纹图案,反映了壮族先民一向从事农业 生产,其中雷纹影响最大,
为求雨多建雷 庙,解放前南 宁亭子立有雷 庙,古时壮人 还有定六月二 十四日为雷公 诞的。
反映了壮族人民的历史传说
反映了壮族人民的历史传说。如竹节纹,《华阳国志》卷四《南中志》 说:“有竹王者,兴于遁水,有一女子浣于水滨,有三节大竹流入女 子足间,推之不肯去,闻有儿声,取持归破之,得一男儿,长养有才 武,遂雄夷狄(《水经注》作“遂雄夷濮”),氏以竹为姓。”铜鼓面 上刻有竹节纹,是很自然的事。在古代僚人和近代仫佬族中,还保存 竹王的传说和崇拜。
⑦
⑥
⑤
④
③
②
①
历 史 悠 久
分 布 广 泛
从古代铜鼓类型分期看广西铜鼓乐之衍变
从古代铜鼓类型分期看广西铜鼓乐之衍变【摘要】广西铜鼓乐源于古代铜鼓,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
在古代,铜鼓分为鸡鸣鼓、镐、钟鼓等类型,每种类型都有着独特的特点和演奏方式。
广西铜鼓乐起源于古代铜鼓,是一种融合了汉族、壮族等多种音乐元素的形式。
传承方式主要是口传心授,师徒相传。
与其他地区的铜鼓乐相比,广西铜鼓乐在音乐内容和表现形式上有着明显的区别。
现代广西铜鼓乐在保留传统特色的也不断进行创新和发展,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参与。
广西铜鼓乐之衍变主要是受到文化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具有丰富的文化价值。
未来,广西铜鼓乐将继续传承和发展,为保护和弘扬南方传统音乐文化做出贡献。
【关键词】关键词:铜鼓、广西、乐器、传统音乐、文化传承、演奏形式、历史发展、比较研究、现代化、原因、文化价值、未来发展1. 引言1.1 古代铜鼓的发展历史古代铜鼓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
最早的铜鼓出现在商朝时期,其制作工艺非常精湛,铜鼓的形状多为圆形或方形,上面装饰有各种纹饰和图案。
铜鼓在古代被广泛用于祭祀和宗教仪式,被认为具有驱邪避凶的功效。
在周朝时期,铜鼓逐渐成为一种重要的乐器,被用于宫廷音乐和乐舞表演。
随着历史的演变,铜鼓的制作工艺不断发展和完善,音质也得到了提升。
在秦汉时期,铜鼓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宫廷乐器,被广泛使用于宴会和庆典。
隋唐时期,铜鼓乐成为宫廷乐队的主要乐器之一,被用于演奏各种音乐曲目。
唐代的《乐府诗集》中就记载了许多关于铜鼓乐的诗歌和乐谱。
古代铜鼓在中国音乐史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其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是中国古代乐器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后来的演变过程中,铜鼓逐渐演变为不同地区独具特色的铜鼓乐器,其中广西铜鼓乐就是其中之一。
1.2 广西铜鼓乐的特点广西铜鼓乐是广西壮族传统音乐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民族特色和地方特点。
其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音乐特色鲜明。
广西铜鼓乐以铜鼓为主要乐器,结合锣鼓、唢呐等民族乐器,音色浑厚激昂,节奏明快有力,富有强烈的节奏感和旋律感。
壮族人的铜鼓文化
世界铜鼓在中国,中国铜鼓在广西,广西铜鼓在东兰。最近笔者走进这个“铜鼓之乡”充分领略了壮族人的铜鼓文化的绚丽,感受之深,难以忘怀。
据了解,目前仅东兰就有现存传世铜鼓612面,为全球民间铜鼓收藏之最。东兰铜鼓有着2000多年历史,其民间藏鼓、护鼓、养鼓、祭鼓、赛鼓、舞鼓之风至今依然盛行,被誉为铜鼓文化的“活化石”。在千百年传承中,铜鼓被壮族人民以及周边地区甚至东南亚各国人视为通神“神器”和权力“重器”,也被当做乐器。在东兰,有位民间“鼓王”,他收藏的铜鼓多达百余面,是目前所知全国个人收藏铜鼓最多的人。
说起铜鼓文化,不得不提到红水河。红水河是珠江流域西江水系的干流,发源于云南省沾益县的马雄山,称南盘江,流至贵州省望谟县与北面而来的北盘江相汇,始称红水河,最后在广西象州县石龙镇汇入柳江,全长659公里,流域面积4.379万平方公里。
红水河因流经红色砂贝岩层,水色红褐得名。红水河由黔入桂,自西而东横穿广西中部,途径河池市的天峨、南丹、东兰、巴马、都安、大化6个县,在河池市境内长458.6公里,占总长70%,流域面积1.8万平方公里,占总流域面积41.1%。河池市红水河流域是迄今为止我国发现铜鼓数量和保存使用铜鼓习俗最多的地区之一,也是河池铜鼓文化资源的富聚集区。河池市红水河流域是整个红水河流域铜鼓文化孕育和发展的主要区域。
左江花山岩画铜鼓考
左江花山岩画铜鼓考左江花山岩画铜鼓考位于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靖西县境内的左江乡境内,是中国壮族先民在积淀了几千年的岁月里形成的一处以壮族岩画、铜鼓、陶塑三大遗存群为代表的集中寻访壮族先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地区。
左江花山岩画铜鼓考所处地势险峻,景色壮美,山高,峡谷深,素有左江风光天下壮美之誉,有“地震少阳远、美景天下秀”之美誉。
面积约30公顷,共有险峰、崖洞、峡谷、溶洞、泉潭等地貌单元组成。
岩画一般有人物、动物、植物、几何图案、文字与道家符号等。
岩画具有很强的时代与地域性,反映了我国古代黑黎国、南诏国、古代中南半岛、古代西南夏国、古代岭南的历史与文化。
这些著迷的岩画题材众多,内容丰富,其中包括有祭祀、南诏国石刻、岭南墓坑、早期蛮图、南诏鬼纹、岭南墓志铭与图像、黑黎人文图案等。
铜鼓的形状有豆脚鼓、鸟腿鼓、三足鼓等。
鼓身装饰有虎纹、凤纹、龙纹。
鼓面上铸有人物、花卉、鸟兽、两树共杆共戟、器物、各种生活场面、各种工具与文伎各种图案,由此见得铜鼓确实是壮族民族老祖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左江花山岩画铜鼓考取得这一基本成果是由于考古工作者的劳动的结果,在这一过程中我们首先按比例要多加努力:其次我们要尽忠勤的努力,还要捐己的精神,这样我们才能尽力完成自己工作。
看到左江花山岩画铜鼓考的考古工作者会发现它们总是令人心动,左江花山岩画铜鼓考是中国美丽的人和环境之一。
左江花山岩画铜鼓考的遗存群是中国黔桂地区壮族先民多元文化的代表。
左江花山岩画铜鼓考充分展示了我国历史文化。
左江花山岩画铜鼓考是中華民族的重要文化遗产。
通过头发现的大量陶器骨器证明了这一地区早期就有人类活动,考古学工作者通过其发掘出来的文物以及一定数量的当地传统民间资料,对当地的文明和文化有了深刻的了解。
所以说,左江花山岩画铜鼓考是佐证唐,五代南汉,北宋,全南全一时期左江东道的现实性的物质实物。
左江花山岩画铜鼓考成果对于中国历史文化研究的发展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壮族铜鼓制作方法
壮族铜鼓制作方法
以下是 6 条关于壮族铜鼓制作方法的内容:
1. 嘿,你知道壮族铜鼓制作那可是一门大学问啊!就好比盖房子,得先把根基打好,制作铜鼓第一步就是要准备好优质的材料。
咱想想看,要是材料不行,那能做出好铜鼓吗?比如要选好合适的铜矿石,这可得精心挑选。
你说这是不是很关键啊!
2. 哇哦,然后就是铸造啦!这就跟做饭似的,得掌握好火候。
铸造铜鼓不也是这样吗?要控制好温度,把握好时机,才能让铜水完美地成型。
你说这过程是不是特神奇呀!
3. 哎呀呀,接着就是雕刻啦!这简直就是在铜鼓上画画呀。
你想想那些精美的图案,那可都是师傅们一刀一刀刻出来的。
就像我们精心打扮自己一样,铜鼓也要被打扮得漂漂亮亮的,不是吗?
4. 嘿哟,还有调音呢!这就好像给铜鼓赋予灵魂。
把音色调得恰到好处,让铜鼓发出好听的声音。
你能想象没有调好音的铜鼓就像哑了一样吗?那可不行呀!
5. 哇塞,打磨也很重要呢!这等同于给铜鼓来一次美容。
把那些粗糙的地方都打磨光滑,让铜鼓变得闪亮亮的。
这不就跟我们出门前要打扮得干干净净一样嘛!
6. 哈哈,最后就是装饰啦!给铜鼓戴上漂亮的“帽子”和“配饰”。
这就是画龙点睛之笔呀,让铜鼓更加耀眼夺目。
你想想,一个完美的壮族铜鼓就这样诞生了,这难道不让人兴奋吗?
我的观点是:壮族铜鼓制作方法真的太神奇啦,每一个步骤都充满了智慧和技巧,需要工匠们的用心和耐心。
壮族瑰宝——铜鼓
壮族瑰宝——铜鼓展开全文姚亮老师向我们展示了许多壮文化的瑰宝。
其中包括他擅长的打击乐器——铜鼓。
铜鼓,公元前7世纪开始出现,一种流行于广西、广东、云南、贵州、四川、湖南等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打击乐器。
铜鼓全部铜铸,一般的铜鼓鼓面直径约五十公分,高约三十公分(个别的较大)。
鼓腔中空,无铜鼓铜鼓底。
两侧有铜环耳。
鼓面和敲身都刻有精致的花纹。
铜鼓按不同形制和花纹,分为八个类型:万家坝型、石寨山型、冷水冲型、遵义型、麻江型、北流型、灵山型、西盟型。
广西北流出土一面铜鼓,高67.5、面径166厘米,重300公斤。
是现今世界最大的铜鼓。
全国各地收藏的铜鼓已达1400面,分散在中南、西南各地民间还有200余面。
中国是世界上发现铜鼓数量最多、铸造和使用铜鼓时代最早、历史最长的地区。
在古代,少数民族贵族统治者,曾以占有铜鼓的多少,作为代表自己统治权力大小的象征。
后流传到东南亚地区,如仰光,作用巨大。
一般用于祭祀、乐器、召集、婚庆、节日等等。
主要分类万家坝型铜鼓以云南省楚雄市万家坝古墓葬群出土的铜鼓为代表的一类铜鼓。
时值公元前8世纪的春秋中期到公元前5世纪的战国中期。
流行于云南中部的濮族(即今之彝族先民)人民之中。
这种铜鼓鼓壁较厚,工艺粗糙,鼓面无花纹或花纹较简单,胸大于鼓面,是迄今所知最早的铜鼓。
由于它的鼓面还残存有炊烟痕迹,足以证明它是古代由做饭的铜釜向铜鼓演变发展过程中,处于炊具与乐器混用的最初阶段。
石寨山型铜鼓以云南省晋宁县石寨山古墓葬群出土的铜鼓为代表的一类铜鼓。
时值公元前4世纪的战国初期到公元前1世纪的东汉初年。
流行于云南晋宁、四川会理、贵州赫章、广西玉林等广大地区。
这种铜鼓是万家坝型铜鼓的继承与发展,鼓面较宽,铸造工艺也较精细,纹饰多样,其中有翔鹭羽人、龙舟竞渡、瘤牛、剽牛祭祀和环形、同心、锯齿等纹饰。
反映了我国古代民族丰富多彩的生活图景,表现了铜鼓铸造技艺日臻完善、进入了发展阶段。
石寨山型铜鼓在越南、柬埔寨、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国也有流传。
东兰铜鼓博物馆介绍
东兰铜鼓博物馆介绍
东兰铜鼓博物馆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东兰县,是一座以收藏、展示和研究铜鼓文化为主题的专题性博物馆。
馆内珍藏着自春秋战国时期至明清时期的各类铜鼓,数量之多、品种之全、价值之高在全国乃至世界都极为罕见。
东兰铜鼓博物馆占地面积约2000平方米,展厅面积约1500平方米,共有五个展厅。
馆内陈列着大量珍贵的铜鼓文物,包括传世铜鼓、出土铜鼓、铜鼓模型等。
这些铜鼓不仅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而且反映了古代壮族人民的生活方式、审美观念和社会制度。
东兰铜鼓博物馆还设有多媒体阅览室、学术报告厅等功能区域,为游客提供了一个了解铜鼓文化、感受壮族风情的绝佳场所。
同时,博物馆还定期举办各类学术研讨会、讲座等活动,推动铜鼓文化的研究和传播。
历史悠久的广西壮族铜鼓舞文化(大地飞歌三月三民歌节)
历史悠久的广西壮族铜鼓舞文化(大地飞歌三月三民歌节)广西特色文化分为以下三类:1、广西山歌节,大地飞歌,三月三民歌节。
三月三民歌节是广西一大特色的民族文化节日,这个节日不但有歌仙刘三姐,这位能歌善舞和啊牛哥的故事传唱大江南北,而且三月三这个节日传说有两千多年历史了,秦始皇统一中国前,广西属于百越部落族,就拥有了三月三民俗文化了,百越部落族住着都是少数民族,所以,广西的特色文化是有着悠久的历史,至少到现在是拥有两千五百多年,甚至更久,记得在诗经里面就记载过三月三文化。
在古代也就是秦朝之前,广西的三月三在诗经书里记载是情人节,也是男的女女都是在这一天来河边采茶或者对山歌,男女幽会,这是古代的情人节,也就是三月三,广西的三月三,民歌节,大地飞歌,这些都是有着广西自己灿烂的文化艺术,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特点。
2、侗族的鼓楼风雨,碉楼,古建筑特色形成文化旅游。
广西的特色文化除了三月三,还有壮族的铜鼓、花山崖壁画早已闻名中外。
这是广西少数各民族的民歌的特色,壮族的文化特色,还有织锦、刺绣、陶瓷、竹编和芒编在内的各色工艺品,这些都是具有民族特点的壮族干栏式建筑。
这些建筑都是带着古色古香的味道和色彩。
侗族风雨桥、鼓楼等民族建筑,瑶、苗等民族的医药,苗裔也是带着浓厚的地方色彩。
还有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文学、音乐、舞蹈,桂剧也是广西各少数民族文化艺术的瑰宝。
3、瑶族盘王节,瑶族刺绣,头枕,银制饰物,耳环、项圈、手镯、银钗、银扣以及长鼓舞等。
瑶族的达努节,和盘王节、都是有故事的,瑶族还带着神话色彩的节日,还有苗族的踩花山、仫佬族的走坡节、侗族的花炮节,以及别有风味恭城打油茶,十八酿等充满着浓郁的民族风情的节日活动,更是深深地吸引着中外游客,广西除了桂林的山水著名,还有这些民俗特色也是很著名的。
我们来广西看少数民族服装的时候,我们发现这些民族服装都围着头枕,甚至一般穿家织的土布,广西的姑娘们心灵手巧这些布都是姑娘自己刺出的来,姑娘用自己的手刺绣的各种精美、复杂的图案,色泽艳丽,款式多样。
《广西壮族铜鼓》课件
04
铜鼓的使用场合与功能
铜鼓的使用场合
节日庆典
在壮族的重要节日和庆典活动中 ,铜鼓是必不可少的乐器,用于
营造喜庆和庄重的氛围。
宗教仪式
在壮族的传统宗教仪式中,铜鼓常 被用来引导仪式进程,表达对神灵 的敬畏和祈求。
婚丧嫁娶
在壮族的传统婚丧嫁娶仪式中,铜 鼓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用以表达 喜悦或哀悼的情感。
声音
铜鼓声音浑厚、深沉,具有浓 厚的地域特色和民族文化气息
。
铜鼓的纹饰与图案
太阳纹
云雷纹
铜鼓面中心常有太阳纹,是铜鼓上最早的 纹饰之一,也是铜鼓上最重要的纹饰。
云雷纹是铜鼓上常见的辅助纹饰,常用于 填充鼓面空白处,使铜鼓纹饰更加丰富多 样。
龙蛇纹
水波纹
龙蛇纹是铜鼓上具有特殊意义的纹饰,常 在鼓侧或鼓身上以浮雕或镂刻的形式出现 。
权力与地位的象征
在壮族社会中,铜鼓常被视为权力与地位的象征,只有特定的群体 或个人才能拥有和敲击铜鼓。
吉祥与幸福的象征
铜鼓也被视为吉祥和幸福的象征,常被用来祈求丰收、平安和顺利 。
05
铜鼓的传承与保护
铜鼓的传承方式
家庭传承
在广西壮族地区,铜鼓通常由家族传承,一代代传下来。
社区传承
铜鼓在社区中也有传承,通常在特定的节日或庆典中,社区成员 会共同演奏铜鼓。
广西壮族的铜鼓文化是中国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代表了当地的历史文化传统, 也展现了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和丰富多彩的文化特色。在现代社会中,广西壮族的铜鼓 文化仍然具有深远的影响和意义。
02
铜鼓的种类与特征
铜鼓的种类
01
02
03
北流型铜鼓
体型高大,面大而厚重, 腰部收缩,腹部突出,铸 造工艺精湛。
关于广西壮族铜鼓的童话
关于广西壮族铜鼓的童话铜鼓是怎么来的呢?广西西林县的壮族老辈人传说着这样一个神奇的故事。
传说,壮族的开天辟地老祖布洛陀,造了天地和人以后,就在天上安家了。
为了照看子子孙孙方便,布洛陀把壮家人安排住在高山大岭上。
高山大岭离天近得很,他把头低一点点,就看得见子孙的日子是好是歹了。
开初,壮族人住在高山大岭上,日子过得蛮不错。
早晨,天上金鸡一叫,太阳出来把山山岭岭烘得暖暖和和的。
人们在太阳底下高高兴兴、安安然然地耕种收割,串歌圩,找相好;晚风一起,月亮又把山山岭岭照得银粉刷亮,凉凉爽爽的,人们在月亮底下欢欢喜喜、快快乐乐地纺织裁缝,吹木叶,亲嘴……反正,要多快活有多快活。
在太阳、月亮和人们都睡觉了的时候,还有许多星星瞪着亮闪闪的眼睛,守卫着天上和人间。
有了星星守卫,天上十分太平,人间也十分安乐。
所以人们对星星也特别亲密。
后来,人多了,布洛陀嫌天地小了,就把天加大加高,把地加宽加厚,把山岭削低削小。
这样一来,天和地离得远了,山岭也跟着离天远了。
白天,山岭上下的一些旮旯角落,太阳照不到了;夜晚,月亮照不到的旮旯角落就更多。
在太阳和月亮睡觉的时候,给天上人间作守卫的星星,也难得看清那些黑旮旯角落了。
久而久之,这些长年阴黑的旮旯角落,就生出了毒虫恶兽和妖魔鬼怪。
这些毒虫恶兽和妖魔鬼怪,白天不大敢动,一到夜晚就猖狂得不得了,四处乱窜,时常闯进村寨伤害人畜。
人们一追,它们又溜进旮旯角落里躲起来,它们看得见人,人看不见它们,硬是无法收拾它们。
人们不得安乐了,就托风大哥上天去求布洛陀,把星星摘下来安在地上。
只要星星把旮旯角落都照亮,毒虫恶兽和妖魔鬼怪无法躲藏,人们就平安了。
布洛陀是个很好很好的人,他知道后,就到地上来了。
他对人们说:“大家的灾难我已知道了。
大家说吧,要我帮忙做点什么呢?”人们齐声说:“大地上样样都好,就是缺少星星。
”又说:“你把天上的星星摘一些下来安在地上,我们就得安宁了。
”布洛陀想了想,笑着说:“我们自己动手造吧。
广西民族博物馆铜鼓的介绍
广西民族博物馆铜鼓的介绍广西民族博物馆是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的一座综合性博物馆,是中国西南地区规模最大、馆藏最丰富的民族博物馆之一。
博物馆建于1956年,经过多次扩建和改建,现在占地面积达到6万多平方米。
博物馆以展示和研究广西各民族历史文化为主要任务,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展品之一就是铜鼓。
铜鼓是中国南方少数民族的一种传统乐器,也是广西壮族自治区的象征之一。
广西壮族自治区内有30多个民族,其中壮族、瑶族、侗族等少数民族传统上都有制造和使用铜鼓的习俗。
铜鼓一般由铜制成,形状圆润,中空,被称为铜鼓不是因为整个乐器都是铜制的,而是因为两端钉住了铜制的褡,加上皮制鼓面,所以得名为铜鼓。
铜鼓在广西民间被广泛用于民俗活动,如婚礼、葬礼、节日庆典等。
它们还被用于歌舞表演、乐团演奏等场合,是壮族、瑶族等族群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铜鼓多由手工打造,制作过程极为复杂,需要经验丰富的铜匠进行精心操作。
铜鼓的外形通常采用壮、瑶、侗、苗等民族传统图案进行装饰,如龙、凤、云、雷等,图案精美,雕刻细腻。
广西民族博物馆的铜鼓展览以壮、瑶、侗、苗等民族的铜鼓为主要展品,通过展品和解说,向观众展示铜鼓的制作工艺、历史传承、文化内涵等方面的内容。
观众可以通过展览了解铜鼓在不同少数民族中的用途和意义,体验铜鼓所带来的音乐和文化的魅力。
展览还会通过多媒体、实物复制品等方式,让观众更加直观地了解铜鼓的演奏方式和音乐效果。
此外,博物馆还会举办铜鼓演奏交流活动、讲座等,进一步深化观众对铜鼓文化的认识。
铜鼓作为广西少数民族文化的代表之一,不仅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还承载了当地民族的历史记忆和文化传统。
通过广西民族博物馆的铜鼓展览,观众可以更好地了解广西少数民族的文化,感受到跨民族之间的交流和融合。
同时,这也有助于保护和传承广西少数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促进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总之,广西民族博物馆的铜鼓展览是一个展示广西少数民族文化的窗口,也是传承和弘扬广西民族传统文化的平台。
壮族铜鼓舞作文
壮族铜鼓舞作文
铜鼓是壮族人民的一种独特的乐器,它有着悠久的历史,是
壮族人民智慧和力量的象征。
而铜鼓舞也是广西壮族人最喜爱的
一种民间舞蹈,它有着悠久的历史,起源于古代百越民族。
相传在很久很久以前,壮族人民的祖先从遥远的北方迁徙到
现在的广西境内。
他们发现这里有大量的铜矿石,便在这里定居
了下来。
在这以后,他们便以铜为乐器,并将这种乐器取名为
“铜鼓”。
在当时,铜鼓是只有贵族才能使用的乐器。
后来,随着社会
经济、文化艺术等方面不断地发展进步,铜鼓渐渐成为了壮族人
民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乐器之一。
随着岁月的流逝和历史进程中壮族人民审美情趣和艺术观念
变化发展,铜鼓逐渐成为了壮族人民自娱自乐、逢年过节、婚丧
嫁娶、生产劳动中不可缺少的乐器。
在广西壮族地区,几乎所有民族都有铜鼓舞,其中以壮族铜
鼓舞最为著名。
广西各地流传着许多关于铜鼓舞的动人传说。
在
广西壮族民间流传着这样一句歌谣:“铜鼓舞,跳起来;铜鼓舞,响起来;跳起来,跳起来;唱起来,唱起来!”
—— 1 —1 —。
《广西壮族铜鼓》课件
演奏技巧:熟练掌握敲击技巧, 如单手敲击、双手敲击、敲击鼓 边等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技巧:掌握敲击力度、节奏和音 色,以表达不同的情感和意境
演奏技巧:根据铜鼓的大小、形 状和材质,选择合适的敲击方式 和力度,以获得最佳的音色和节 奏效果
05
铜鼓的文化内涵与 价值
THEME TEMPLATE
铜鼓的装饰风格:铜鼓的装饰风格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如壮族铜 鼓的装饰风格具有浓郁的壮族风情
04
铜鼓的使用与功能
THEME TEMPLATE
铜鼓的使用场合
祭祀活动:用于祭祀祖先、 神灵等
庆典活动:用于庆祝节日、 婚嫁等
娱乐活动:用于歌舞表演、 音乐演奏等
军事活动:用于传递信息、 指挥作战等
铜鼓的功能与作用
铜鼓的文化内涵
历史价值:铜鼓是广西壮族文化的重要代表,具 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艺术价值:铜鼓的制作工艺精湛,造型独特,具 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社会价值:铜鼓在广西壮族社会中具有重要的 社会地位和作用,是团结和凝聚民族精神的重 要载体
宗教价值:铜鼓在广西壮族宗教活动中具有重 要的地位和作用,是祭祀、祈福的重要工具
艺术价值:铜鼓的制作工艺精湛,造型独特,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社会价值:铜鼓在广西壮族社会中具有重要的社会地位和作用,是民族文 化的重要载体。
精神价值:铜鼓代表着广西壮族的民族精神和文化传统,具有重要的精神 价值。
06
铜鼓的传承与保护
THEME TEMPLATE
铜鼓的传承方式与途径
家族传承:铜鼓作为家族传承的重要物品,代代相传
经济价值:铜鼓的制作和销售为广西壮族地区带 来了经济收入,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左江花山岩画铜鼓考
左江花山岩画铜鼓考左江花山岩画铜鼓,位于中国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左江县,是中国历史上保存最完整的岩画之一,也是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座岩画铜鼓坐落在花山的东南麓,大约有1000多年的历史,被誉为中国的“国宝”。
岩画铜鼓是由岩石雕刻而成的,整个铜鼓包括鼓身、鼓头、鼻孔和鼓脚等部分。
鼓身上雕刻着丰富多样的图案,包括人物、动物、花卉、山水等。
这些图案精美细致,造型逼真,展示了古代壮族人民的生活场景和文化艺术。
岩画铜鼓的制作工艺极为精湛,每个细节都经过精心雕刻和铸造。
鼓身采用平面铸造技术,保持了原始岩石的天然色彩和质感,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和动态的场景堪称艺术佳作。
鼓头和鼻孔部分则采用凿刻技法,刻画了生动的面部表情和神态,展现了古代壮族人民的形象和精神风貌。
鼓脚部分则采用了铜铸工艺,形状独特,寓意深远。
岩画铜鼓的雕刻内容丰富多样,反映了古代壮族人民的生活和社会形态。
岩画中的人物形象丰满而健壮,衣着华丽而精致,展示了古代壮族人民的豪放和开朗的个性特征。
岩画中的花卉、山水和动物形象也十分精美,表现出了古代壮族人民对自然界的崇拜和热爱。
这座岩画铜鼓的发现对于研究中国古代文化和艺术具有重要意义。
它不仅为我们了解古代壮族人民的生活和社会形态提供了珍贵的资料,同时也展示了中国古代雕刻和铸造工艺的高度发展。
岩画铜鼓的存在,让人们感受到了古代中国各个民族的文化交流和融合。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长期风化和地质变动的影响,这座岩画铜鼓面临着严重的破损和腐蚀。
为了保护这一重要文化遗产,中国政府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进行修复和保养工作。
目前,左江花山岩画铜鼓已成为人们研究中国壮族文化和艺术的重要参考资料,也成为中国文化遗产保护的典范。
广西铜鼓文化PPT课件
广西铜鼓
❖ 广西有“铜鼓大本营”的美誉,其收藏的铜 鼓种类齐全、数量众多。迄今为止,在广西 绝大多数县份都已挖掘出了不同时期的铜鼓, 而收藏在广西博物馆的就有500多面。
❖ 特别值得一提Βιβλιοθήκη 是,在全世界目前仅有的 2400多面铜鼓中,广西就占有1400多面,而 广西东兰县拥有560多面,是世界著名的“铜 鼓之乡”。
❖ 铜鼓是我国南方濮、越人(壮族先民)创造 的一种打击乐器。用铜铸造,形似圆墩,平 面曲腰,中空无底。
铜鼓之路
——铜鼓的诞生与发展
❖ 诞生:早在公元前八世纪,也就是我国春秋 早期。铜鼓就已经开始萌芽,距今2000多年。 当时铜鼓起源于人们做饭时用的锅,称为铜 斧。吃饱饭后,人们将铜斧倒过来进行敲击, 发现声音很好听,逐渐就成为一种专门的乐 器从中独立出来,成为了铜鼓。
各类雕饰
❖ 鼓纹
❖ 在铜鼓上的鼓纹分为物象纹饰和图案纹饰两 大类。
❖ 物象纹饰包括太阳纹、翔鹭纹、鹿纹、龙舟 竞渡纹和羽人舞蹈纹等;
❖ 图案纹饰包括云雷纹、圆圈纹、钱纹和席纹 等。
钱纹
羽人舞蹈纹
太阳纹
翔鹭纹
云雷纹
趣味小知识
❖ 古时铜鼓还用以占卜。在东兰、巴马、凤山等地,流行过铜 鼓青蛙卜:将铜鼓埋于坑里,鼓面放一只青蛙尸骨,一年后 挖出来看,如铜鼓和青蛙的骨头都呈金黄色,就预示着当年 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如呈黑色、灰色,则有旱、涝灾害, 粮食歉收。后来,铜鼓青蛙卜简化为只葬蛙不葬鼓,但铜鼓 作为占卜时的打击乐器,伴着占卜者唱铜鼓歌,增添了青蛙 卜的神秘。
目前铜鼓发掘最多最主要的类型是北流型冷水冲型灵山型北流型以广西北流市出土的铜鼓命名其特点是体形厚重高大鼓面大于鼓胸通体装饰以精致的云雷纹鼓面边缘一般装饰四只青北流型铜鼓主要流行于汉唐年间铸造和使用的是古代骆越族及其后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广西民族民间铜鼓的色彩及 造型
• (1)广西民族民间铜鼓色彩 广西民族民 间铜鼓的色彩比较单一,基础颜色大概就 分为古铜色,金铜色,青铜色,黑色等4个 颜色。 (2)广西民族民间铜鼓的造型 广 西铜鼓大致都体如图1,圆墩平面曲腰,中 空无底,遍体花纹,两旁附耳。铜鼓分鼓 面和鼓身两部分,鼓身又分鼓胸、鼓腰、 鼓足。鼓面和鼓身由平行弦线形成晕层, 晕间施以不同内容和风格的花纹,各类型 之间即相互影响又各具特色。显示出庄重、 典雅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3.遵义型铜鼓:鼓面青蛙塑像消失,体型变小,花纹精简。 主要分布于广西,贵州,云南等地。
4.冷水冲型铜鼓:花纹密集且高度图案化,立体装饰丰富。 系由石寨山型发展衍变而成。
5.北流型铜鼓:体积高大厚重,鼓面大于鼓胸,鼓腰缓缓收 缩,附环耳;遍体饰以精细的云雷等几何花纹,鼓面的立
鼓型图集
• 图1北流型铜鼓
• 图2万家坝型铜鼓
• 图3灵山型铜鼓
• 图4石寨山型铜图一鼓 图二
图三
图四
• 图5遵义型铜鼓
• 图6冷水冲型铜鼓
• 图7麻江型铜鼓
• 图8西盟型铜鼓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图五
图六
图七
图八
铜鼓主要装饰纹样目录
• 太阳纹的光体装饰 • 云雷纹的回旋装饰 • 翔鹫纹的具象与抽象风格 • 羽人纹的生活瞬间勾画 • 青蛙问的立体雕像 • 十二生肖纹的多样形式 • 几何纹的构成形式
2020/4/1 4
目 录
壮族铜鼓习俗 广西 壮族自治区河池市
壮族铜鼓习俗
铜鼓是我国南方古代濮、越人创造的一种打击 乐器。迄今已有2700多年历史,以广西数量最 多,分布量最广。广西西北部及其红水河流域 是保留铜鼓文化最丰富的地区。壮族祖先创造 的北流型、灵山型、冷水冲型铜鼓,被称为"铜 鼓艺术高峰期代表"。铜鼓是广西壮族群众每年 过三月三和春节等节日庆祝活动中必不可少的 习俗。
铜鼓纹饰之太阳纹
• 太阳纹是铜鼓纹饰中最主要 、最普通、最突出的纹饰, 是识别铜鼓纹类型的标志之 一。大多数类型的铜鼓,太 阳纹处在鼓面中心,有光体、 光芒和围绕这个中心层层散 开的环晕圈。它是由光体和 光芒两个部分组成的,但是 原始铜鼓,只有光体而没有 光芒。出现较早的万家坝型 就只有光体而无光芒。之后 有光芒,芒数多少不定。
• 太阳纹崇拜,实先民对太阳 崇拜的表现,有了太阳纹铜 鼓的神秘感大大增强了。到
铜鼓纹饰之云雷纹
云雷纹是一种自中心单线
外旋的图案,云纹密布在
鼓面中心太阳纹的单元。
云纹的单元是又一对并头
云纹对称组合而成。云纹
有单卷云纹、双卷云纹、
半边云纹、波连云纹、填
线云纹、二方连续云纹等。
雷纹有小方型回型雷纹、
半边雷纹、菱形雷纹、椭
• 蛙塑崇拜,壮族与与少 数民族先民以青蛙为图 腾的图腾崇拜。壮族民
铜鼓纹饰之翔鹫纹
• 翔鹫纹饰铜鼓纹饰中最具 有艺术特色的纹饰之一。 它是很独特的动物纹样, 同时又可分为具体和抽象 两种不同风格。装饰着写 实的展翅飞翔的鹫鸟,特 点是:有长长的尖嘴,圆圆 的眼睛,头上有纤细的羽 冠,线条洗练,动态生动, 逼真传神。随着人们审美 和艺术的不同,逐渐出现
广西民族民间鼓型的主要类型
1.万家坝型铜鼓:鼓面窄小,鼓胸特别膨胀,鼓足短,足径 大,体型小而略扁;器壁浑厚,器表粗糙,包含着后继铜 鼓装饰艺术的萌芽。
2.灵山型铜鼓:鼓身高大,鼓胸较圆,一律附以扁耳、青蛙 塑像。蛙背有纹饰,多见累蹲蛙。花纹有主次,多见线纹、 变羽人兽纹等。一般分二弦分晕,部分鼓身附有牛、鹿、 鸟等塑像。
清代广西十二道光芒太阳云雷纹双环 圆雷纹、填线雷纹、填点
耳铜鼓
雷纹、十字雷纹等。云纹
和雷纹组合构成复合型的
铜鼓纹饰之青蛙纹
蛙神铜鼓
• 青蛙纹饰体现在铜鼓上 时多呈立体效果铜鼓边 缘最多的雕像便是青蛙, 这是铜鼓最古老也是最 普遍的装饰。青蛙塑像 最早出现于冷水冲型早 期的铜鼓上。一般每面 铜鼓上塑有8只青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