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多诺的文化工业批判思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理论研究

阿多诺的文化工业批判思想

凌海衡

内容提要 本文试图从阿多诺的总体思考角度———如何抵抗同一化思维、最终达致“完整的自由”———出发,理解他对文化工业的批判。本文解读了阿多诺对于文化工业的图式化运作及其对消费者心理操纵的分析,剖析了阿多诺关于个体意识抵抗文化工业和物化世界的可能性的思考,指明了他在这个问题上态度始终犹豫不决的原因。

关键词 阿多诺 文化工业 抵抗

法兰克福学派的著名理论家阿多诺(Theodor Wiesengrund Adorno,1903-1969)对于文化工业的批判,对中国学界来说,似乎是耳熟能详的了。在人们的印象中,他以精英主义的高姿态对大众文化进行了犀利的批判,揭示了大众文化的商品性、标准化及其对受众的操纵和欺骗,揭示了受众所处的消极被动、任其摆布的地位。但是,阿多诺作为始终坚持非同一性的否定辩证法的哲学家,他对文化工业的思考远比我们通常所理解的更为复杂,更为辩证。事实上,阿多诺对文化工业的态度有时甚至是模棱两可的,其间有诸多的犹豫、含糊,乃至矛盾。如今,文化研究在我国学术界正方兴未艾,重新阅读阿多诺的文化工业批判思想,理解他对文化工业的那种犹豫、矛盾心态的根源,一定会对我们的文化研究有所助益。

在正式解读阿多诺的文化工业批判之

前,有必要先对“文化工业”这一术语略作分析。阿多诺选择“文化工业”作为研究对象,是有他的考虑的。他在《文化工业再思考》一文中说,在他与霍克海默合著的《启蒙辩证法》的初稿中,他们用的是“大众文化”(mass culture)一词,但后来又采用了“文化工业”(culture industry)这个术语,其目的在于说明他们所研究的对象不是那种自发地从大众那里生发出来的文化,也不是当代流行文化形式,而是“或多或少按照计划而生产出来的文化产品,这种产品是为大众消费度身定做的,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消费的性质”。①在这里,阿多诺明确界定了他的研究对象。很明显,他并没有将批判的矛头指向所有的大众文化。另外,值得注意的是,与这种文化工业相对立的,是自律的现代主义高雅艺术。1936年3月3日,阿多诺在一封写给本雅明的信中谈到高雅文化

2

8

(high art)和工业化生产的消费文化(indus2 trially produced consumer art)之间的关系,他说这两种文化“都负载着资本主义的烙印,都包含着变革因素(但当然永远不会是勋伯格与美国电影之间的中间项)。两者是从一个完整的自由中分裂而来的两半,但它们相加起来却无法构成这个整体”。②按照伯恩斯坦的理解,这意味着阿多诺不是要对文化工业这一现象进行社会学分析,而是要从它与社会改造的关系这个角度来对它进行研究,就是说,在阿多诺看来,“理解文化工业,必须从它促进或阻碍‘完整的自由’的潜在可能性这一角度着手”。③这种理解非常有见地。阿多诺毕生从事的工作,就是探讨究竟是什么力量导致了这么一个物化的世界,使得人民在其中饱受苦难;这种探讨的深层目标就是要寻找通往“完整的自由”的路径。因此,任何对阿多诺文化工业理论的读解,都不能将它从阿多诺的总体理论中割裂开来,否则就无法真正理解他的观点,遑论从中获得什么启示。

一、文化工业的图式化运作

在阿多诺看来,文化工业发挥作用靠的不是炫耀某种意识形态,也主要不是靠掩盖事物的真正本质,其主要作用方式表现在它取消了人们对任何可能替代当前社会现状的方案的思考。而图式化(schematization)则是确保文化工业成功操纵消费者的最重要的策略之一。

阿多诺的图式(schema)一词来自康德的先验图式。在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中,知识是用先验的知性概念即范畴来整理、规范感性材料的结果。然而范畴是一种纯粹形式,而感性材料则是一种直观现象,两者无法直接发生关系。康德因此提出,在这两者之间有一个中介,即图式。图式的作用就是运用概念工具(conceptual apparatus)将庞杂的感性材料用一定的形式统一起来,交由范畴进行处理,最终形成我们的知识。在阿多诺和霍克海默的解读中,图式乃是对有待征服的自然所做的预先处理,是对客体的预先准备;“理性构成了算计的审判法庭,它按照自我保护的目的来调整世界,只知道从感性材料中预先准备客体,以便征服它们。图式的真正本性……最终在当代科学中显现为工业社会的利益。”④就是说,在阿多诺和霍克海默那里,图式化指的是从外部迫使普遍和特殊、概念和个体实例之间保持一致或和谐的过程。因此,图式的问题,按阿多诺的理解,涉及如何解决范畴与其客体之间的差异的问题。⑤直觉为主体提供了一个纯然由客观事物组成的世界,但这些事物是经过图式或概念工具处理的,以便让主体去感知、处理、操纵并生产一个他所意愿的世界。这种预先准备,通过排除主体性的差异预先排除了人的个性。对于霍克海默和阿多诺来说,这种对个体认知差异的排除既包含了对自然的暴力性调整,又包含了同质化过程。在阿多诺看来,这种图式最终在工业社会中实现了它的“真正本性”。

即便在感知出现之前,概念工具就已决

定了诸种感官;人们先验地将世界看作

为一种物质,而他本人正是用这种物质

来生产这个世界的。康德直觉地预见到

了好莱坞第一次有意识实现的东西:就

在生产过程中,图像按照一种理解标准

得到了预先审查,这种理解标准随后将

决定图像被感知的方式。公共判断经由

这种感知而得到证实,可这种感知在出

现之前即已遭到该判断的强行修正。⑥

自然被预先准备了,被简约为纯粹的“感官物质”,任由人类控制和处置,因为技术理

3

8

阿多诺的文化工业批判思想

性的概念工具已经以某种方式预先决定了感

官感知的方式。在感官进行感知以前,它们感知的方式及其可能感知到的内容都已经被预先决定了。概念工具非常明确地预先决定了世界将会改变成什么样、将会被如何看待。因此,霍克海默和阿多诺非常大胆地得出这样的结论:康德对认知运作的描述预见到了电影工业对认知和感知的有意识的操纵。如果说康德的图式观念和文化工业的图式化运作有什么不同的话,那就是:在康德那里,主体必须靠自己将概念与客体联系起来,而文化工业则主动为消费者承担起了图式化的工作。就是说,好莱坞的生产商和导演们有意识地做了感知器官无意识中做的事情,即操纵消费者对文化工业所提供的感性

材料的认知和理解。⑦

具体而言,电影事先确定了什么是可以被看到的,而将其他一切都删去了。它们以某种方式为世界提供了一个框架,这一框架所不能捕捉的任何存在都被否定了,因此,就连这个框架本身,即感

知的局限,也被遗忘了。由此,生产商的感知、偏见和看法普遍化为人类的感知和理解。当然这并不是说,电影导演、生产商、产业经理、政治家或任何其他个体或组织能够自由地决定要传播何种感知。毋宁说,他们在努力推销自己的产品之际,已经为他们本人有意识(再)生产的公共舆论所奴役。公共舆论经由文化工业的中介,预先准备、“强行修正”了感知,因而也证实和传播了同样的观点和偏见。

在《启蒙辩证法》的《文化工业》一章开头,作者写道:“今天,文化以相似性裹挟了一切。电影、广播、杂志组成了一个体系。这个体系无论是作为整体,还是它的每

一个组成部分,都是一律均质的。”⑧

现代文化———当然作者在此指的是文化工业———以其思维模式、习惯、技术、艺术和制度,中介了一切。任何存在,只有当现代文化的概

念工具有构想它的因素时,只有当现代技术能够捕捉、框限、存储、传输或再生产这种存在的时候,它才能够被感知或被承认为是存在。由于一切事物都是以相同方式被中介的,因此一切事物在本体论意义上都是相似的。通过中介一切、为一切提供相似性的表象,文化围裹或遮盖了它似乎要去发现、揭示和控制的东西。这种中介是如此彻底地围裹、隐藏和排除一切抗拒中介的事物,它显得好像没有排除任何东西一样。这就如同前面所说的,感知的局限被遗忘了。这种由大众媒介所生发的表象,正是霍克海默和阿多诺所说的“大众欺骗”。

除了《启蒙辩证法》一书,阿多诺明确使用图式一词的文章,主要有《大众文化的

图式》⑨和《作为意识形态的电视》

λυ。在《大众文化的图式》一文中,作者指出,文化工业从广告那里借用的图式使文化商品具有一种“诗意的神秘性”,这就好比对经验世界进行了一种虚假的审美化,这种审美化

并不是按照幸福和自由的理想来改造这个世界,而是要力图造成一种已经实现这个目标的假象。正是这种成功的假象压制了人们的思考。而在《作为意识形态的电视》一文中,阿多诺则明确地赋予了文化工业图式以康德的意义。这种图式指示消费者应该对商品作什么样的期待,它在限制消费者理解自身体验的范围的同时又避免引致他们对此进行反思。此外,阿多诺还认为,文化工业的图式化作用预先抹杀了消费者的自主性、自发性和个体性,因而会导致消费者接受能力的退化。人们更喜欢那些遵从程式、经过预先消化、易于吞咽或已经熟悉的产品。这反映了消费者感知行为的“分散化”(decon 2centration ),就是说,他们已经失去了专注地观察、感知事物并进行思考的能力。以流行音乐为例,他们“无法忍受全神贯注聆听时的那种紧张感,他们顺从地沉溺于降临到

48・外国文学评论 N o.2,200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