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建中汤医案
[医案]小建中汤治验两则黄煌
[医案]小建中汤治验两则黄煌一、小叶增生J女士的乳腺小叶增生已经多年,检查提示瘤化。
每次经前胀痛明显。
服过四逆散,也服过当归芍药散,效果不明显。
后来,我用小建中汤加生麦芽,居然连续三月不痛。
不仅是她,还有M姑娘,也是经前乳房胀痛,服四逆散不适,用柴胡桂枝干姜汤也效果不明显,改用小建中汤,乳房疼痛也不明显了。
类似的经验,最近屡屡获得。
小建中汤是治疗腹中痛的效方,为何用来治疗乳房疼痛?我是按方证用药。
首先,这些患者大多容易饥饿,一饥就腹痛,或心慌无力,或出冷汗;其次,月经来容易腹痛,其三,桂枝体质多见,如体格柔弱,体型苗条,皮肤细腻湿润,平时好甜食,大便多干结。
而一吃就胀,不能多吃。
这与小建中汤证相符。
方证相应,效果自然来了。
许多患者反映服用小建中汤后,疲劳感减轻,口干舌燥消失,睡眠也得到改善,心情也舒畅。
乳腺小叶增生是乳腺增生性疾病中最为常见的一种非肿瘤、非炎症性的增生性病变,均占乳房疾病中的70%左右,可发生于青春期以后的任何年龄的妇女。
其发病与紧张的情绪与内分泌失调有关。
从我的临床来看,乳房疼痛者柴胡类方用得最多,如四逆散、大柴胡汤、柴胡桂枝干姜汤、逍遥散等方常用,但桂枝类方使用机会也不少,如桂枝茯苓丸、小建中汤等。
小建中汤治疗乳房疼痛为何有效?其原因首先是体质的调整和改善,其次,小建中汤方中的芍药甘草可能对乳腺也有一定的作用。
芍药甘草汤解挛急,挛急多有疼痛拘急等表现,那么,经期的乳房胀痛,是否也存在着乳腺管痉挛不畅的状态呢?还有,方中的麦芽糖不仅能够促进消化,还有,那种来自大自然的亲切而舒缓的甘甜,也能让患者紧张的情绪得到放松,从而有助于乳房疼痛的改善。
当然,以上只是我的随想。
二、先天性结肠黑斑息肉那个患有先天性结肠黑斑息肉的小姑娘来复诊了。
时隔2个月,姑娘的气色红润了许多,精神状况也非常好,更让我高兴的是,自从服用中药以后,她没有再发腹痛,当然再没有动过手术。
4月19日,门诊上来了个面黄肌瘦的小姑娘,12岁,身高155公分,体重只有27公斤。
小建中汤方证医案的集结号(1)
小建中汤方证医案的集结号(1)1.小建中汤治胃疼吃了早饭就感觉胃有点疼,上午肚子也暗暗发疼,吃了午饭肚子开始串痛,小建中汤一付搞定。
--勿疑医案抓手:腹中急痛。
(胃疼)2.小建中汤治上腹痛患者男,27岁,因反复上腹部疼痛1周就诊。
2020年9月17日初诊。
自述有十二指肠炎病史,疼痛位置在肚脐上一掌处,饭前1小时开始疼痛,饭后疼痛能缓解,感觉怎么吃也吃不饱,余无明显异常。
舌淡红,苔薄白,脉浮弱。
--毛线医案抓手:腹中急痛(上腹痛)3.小建中治胃疼患者女,23岁,突发胃脘部疼痛1日。
2020年10月15日就诊。
刻诊:心口窝处绞痛,疼痛放射至后背,身体蜷缩位,疼痛缓解,伴轻微恶心,余无不适。
面色萎黄,舌淡红苔薄白,双脉浮弱。
--毛线医案抓手:腹中急痛(胃痛)4.小建中汤治腹痛患者女,20岁,12月23日,因突发腹部疼痛1日就诊。
刻下:脐周隐痛不适,身体蜷缩时疼痛缓解,余无不适。
舌淡红,苔薄白。
左脉浮弱,右寸浮弱,右关弦紧有力。
--毛线医案抓手:腹中急痛(腹痛)5.小建中汤治扁桃体肥大男,5岁,扁桃体肥大,打鼾,影响呼吸,医生建议手术切除。
母亲害怕手术,要求中药治疗。
问诊就是,爱出汗,白天活动及晚上均容易出汗。
没其他症状了。
舌红苔薄白,二便正常。
母亲说孩子可能吃中药困难,尽量药味少些。
我就琢磨这表寒呀,把中焦脾阳建起来先,小建中汤下去,又好喝。
汗少了,呼吸也渐渐通了。
前后服用了15剂吧。
最近跟着老师读伤寒,发现原来是有条文的,病常自汗出者,桂枝汤主之。
-空对月医案抓手:自汗出(小建中汤是桂枝汤的升级版)6.小建中汤治口干乏力多汗,口干口渴口苦,喝温水不解渴,寒热敏感,左肩痛,后背酸困,面暗,身有瘀块,恶梦多,眼昏,汗后左耳鸣,口水酸,脉细沉数。
--东哥医案抓手:咽干口燥(口干口渴喝水不解渴)7.小建中汤治腰冷女,47岁,有乳腺结节,子宫肌瘤,肝脏囊肿,胆囊息肉病史,腰部冷1个月,右侧腰胁部酸胀,汗出少,时有两膝关节痛,右侧明显,颈部稍胀,口不干不苦,胃纳可,大便2-3天一行,通畅,睡眠可,小便淡黄,面色黄,工作性质夏天长期空调间,常觉冷,不恶热,月经量少,无血块,舌红苔白稍腻,脉弦细,经方7付,今天告知,腰已不冷,右侧腰胁不酸胀,颈已经不胀。
伤寒医案——小建中汤、苓桂朮甘汤
伤寒医案——⼩建中汤、苓桂朮⽢汤患者⼥,84岁,2019年12⽉14⽇初诊,⾃述⼼悸、右胸疼痛两周,曾服⼀周丹参滴丸、⼼可舒胶囊(含丹参、葛根、三七、⼭楂、⽊⾹成分)、补硒药⽆效。
现⼼悸,胸闷,右胸疼痛,⼼烦,呃逆,头晕巅顶痛,双下肢⽆⼒,⼤便难解、时⼲时稀,⼩便不利,⼝⼲⼝苦渴不欲饮,眠差多梦,双脉轻取浮涩,重按弦紧,⾆淡偏暗薄⽩腻苔,⽆恶寒发热,⾎压⾎糖正常。
中医诊断,⼼悸,中焦虚寒,浊阴上逆,⽔饮凌⼼,郁热扰神。
处⽅:芍药桂枝⽩术茯苓⽣姜法半夏吴茱萸黄连⽢草饴糖⼀⼩茶杯伤寒阳脉涩阴脉弦,()(),先与⼩建中汤,不差者,⼩柴胡汤主之。
伤寒⼆三⽇。
⼼中悸⽽烦者。
⼩建中汤主之。
伤寒阳脉涩阴脉弦这⼀条,坊本伤寒论接的是法当腹中急痛,腹中急痛为什么要先⽤⼩建中不见效然后再⽤⼩柴胡?⼩建中的缓急⽌痛能⼒明显⽐⼩柴胡强,先⽤重药再⽤轻药这恐怕不符合仲景的⽤⽅思路。
根据更早期的康平本伤寒论,后⾯缺的是两个字,⽽不是“法当腹中急痛”,个⼈推测这缺的两个字可能跟⼼悸⼼烦有关。
⾸先⼩建中汤和⼩柴胡汤都有治疗⼼烦⼼悸的效果,“伤寒⼆三⽇,⼼中悸⽽烦者,⼩建中汤主之”“伤寒五六⽇,往来寒热,胸胁苦满,...,⼼烦喜呕,或胸中烦⽽不呕,...,或⼼下悸,...,⼩柴胡汤主之”⼩建中汤对应的病⼈应该是体虚之⼈,⼩柴胡汤也是适⽤于体虚之⼈的,所谓:“⾎弱⽓尽腠理开,邪⽓因⼊,与正⽓相抟......”这是⼩柴胡汤证的病机。
假设⼩建中汤和⼩柴胡汤都是治疗伤寒⼼烦⼼悸的,为什么先⽤⼩建中汤,不瘥以后再⽤⼩柴胡汤呢?⼩建中汤对应的是太阳病的⼼烦⼼悸,⼩柴胡汤对应的是少阳病的⼼烦⼼悸,疾病是先病在太阳,后传少阳的,如此解释这两个⽅⼦的⽤药顺序,似乎是可以说得通的。
如此看,⼩建中汤的病机也可以是:⾎弱⽓尽腠理开,邪⽓因⼊,与正⽓相抟。
结于胸中。
小建中汤--甘温建中,缓急止痛
小建中汤--甘温建中,缓急止痛小建中汤 (方组、临证参考用量)桂枝9g 炙甘草6g 大枣工2枚芍药18g 生姜9g 胶饴200ml 上前5味,以水1400ral,煮取600ml,去滓,内胶饴,温服200ml,日服三次。
(功效}甘温建中,缓急止痛。
(主治]虚劳发热,洒淅恶寒,腹中拘急,心悸而烦,四肢酸痛,脉沉涩或缓弱;虚寒腹痛,症见脘腹拘急疼痛,时痛时缓,按之则适或减,心悸而烦,手足心热,咽干口燥,脉沉涩虚弱无力;产后或经后腹中拘急疼痛,喜温欲按,心悸多梦,手足心热,脉沉涩无力。
(临证加减) 1。
本方加减治胃脘痛:药用饴糖18g,芍药12g,桂枝6g,炙甘草3g,生姜9g,大枣4枚。
每日1剂,水煎去渣后加饴糖溶化,温服。
寒重加蜀椒;气滞加广木香;便溏加白术;体虚乏力加黄芪、党参;产后体衰,腹痛不止加当归;便血加地榆、槐花;呕血加白芨、侧柏叶;吐酸加瓦楞子、乌贼骨。
本组均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
[国医论坛,1988,c+,:22] 2.本方加味治疗乙型肝炎:药用桂枝、饴糖、黄芪、丹皮、麦芽各lOg,白芍、板蓝根各25g,干姜、甘草、薄荷各6g,肉桂粉3g(冲服),白术、茯苓各15g。
每日工剂,连服工0剂后,隔日1剂,疗程半年。
[中级医刊,1990,c2s,:6] 3.本方加味治疗蛔虫性腹痛:以小建中汤加川椒、乌梅,服药2剂时腹痛消失,或有蛔虫排出。
[江西医药,1964,c4,;203] 4。
本方加川椒、乌梅、雷丸、使君子治蛔虫腹痛.5.本方加乌贼骨、公丁香、制附子治十二指肠溃疡(虚寒者)。
6.本方加鹿角胶、龟板胶、熟地治脊髓空洞症;本方加鱼鳔胶、熟地、当归、丹参、生黄芪等治再生障碍性贫血。
7。
本方加制附子,小茴香治痛经(虚寒者)。
8。
本方加白头翁、川连治寒热交错痢疾。
9.本方加当归治产后诸虚不足,腹中痛引腰背,少腹拘急者,名当归建中汤。
[千金翼方] 10.本方加前胡、细辛、黄芪、橘皮、人参、当归、茯苓、麦门冬、半夏、去饴糖。
小建中汤---温中补虚,缓急止痛
小建中汤---温中补虚,缓急止痛小建中汤 (方组、临证参考用量)桂枝9g 炙甘草6g 大枣工2枚芍药18g 生姜9g 胶饴30~--50ml 上5味,以水1400ml,煮取600ml,去滓,温服200ml,每日3服。
胶饴冲服。
(功效]温中补虚,缓急止痛。
(主治] 主证:心悸而烦,腹中痛,虚怯少气,面色不华,神疲乏力,苔白润,舌质淡,脉涩或弦或缓弱.副证: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四肢酸痛,梦遗失精,鼻衄,里急。
(临证加减]L自汗者,本方加黄芪、防风。
2.盗汗者,本方加浮小麦、桑白皮、青蒿、地骨皮。
3.胃纳不佳,食欲停滞者,加鸡内金、神曲、党参,或白术、茯苓、莱菔子、炒谷麦芽等。
4.气血明显虚弱者,酌加肉苁蓉、黄精、枸杞子、当归、炙黄芪、熟地黄等。
5。
有瘀痛者,加田七;有痹痛者,加桑寄生、姜黄;有虚秘者,酌加生地黄、生白术、火麻仁、生首乌、肉苁蓉等。
6。
有咳嗽者,加川贝;心烦不宁者,加酸枣仁、炒栀子、淡豆豉。
7.反酸及干呕口吐涎者,加川连、吴茱萸;少腹冷痛者,加沉香、小茴香。
8.吐蚘,腹痛时时发作,腹痛喜温喜按者,加川椒、雷丸、使君子等。
.9。
本方治疗胃病的体会:凡胃病,有下列四点中之一二项,便可用本方:①胃痛时必兼肢冷且喜按;②中虚,内无热邪,便结而小便不黄者;③El虽渴必喜热饮,舌苔多淡或色白者;④腹中急痛,心悸,脉象弦缓或涩弱者。
[广东医学.祖国医学版,1965, (6): 17] 、10.本方加味治疗消化性溃疡:药用小建中汤加黄芪治疗消化性溃疡,25天为1个疗程.临证加减:反酸者,加乌贼骨、川贝母l痛甚者,加延胡索、丹参、川楝子。
:11。
本方加味治疗寒性溃疡病:以小建中汤加味治疗溃疡病属虚寒证者。
处方组成及用法,黄芪12g,桂枝9g,白芍18g,生姜3片,大枣7枚,炙甘车5g,饴糖50g(冲)。
上方水煎去渣,加入饴糖烊化,每日1剂,分2次服。
连服7剂为1个疗程,于第8天服粗鹿茸(价廉效佳)3g.鹿茸焙成焦黄色,研细末,用鸡汤或瘦肉汤送服。
小建中汤治疗胃脘痛(十二指肠溃疡)医案
小建中汤治疗胃脘痛(十二指肠溃疡)医案本方为主治脾虚心悸腹痛证的主方,证见心中悸而烦,腹中急痛,喜温喜按。
方中用饴糖甘温补中,桂枝辛甘化阳,白芍酸甘化阴,炙甘草补中益气,姜枣补中调和。
现代用于治疗十二指肠溃疡、胃弛缓、胃下垂、慢性肝炎、神经衰弱、再生障碍性贫血、功能性发热、眩晕、头痛等属中虚阴阳不和者。
【案】胃脘痛20世纪80年代,临县有一地质队工人,因“十二指肠溃疡”在郑州某医院治疗1个月效果不明显,经亲戚介绍来我处求诊。
患者诉:上腹部疼痛,多在饥饿时发作,隐隐而疼,喜温喜按,痛发时吃点东西即可缓解,伴有嘈杂,吐清水,心悸乏力,口干而不渴,手足心热。
观其面色比白而清瘦,脉虚弦。
当时给小建中汤3剂,因无饴糖,用红砂糖50g代之。
3剂用完疼即缓解,后又在原方中加黄芪60g,继服12剂痊愈。
2年后问其亲戚,言愈后未发作。
以后我在临床上遇到虚寒性消化性溃疡,尤其是十二指肠溃疡,常以小建中汤为基础随证加减化裁,收效颇佳。
【案】胃脘痛(十二指肠溃疡)患者,应某,男,50岁,1992年11月20日诊。
以上腹部疼痛伴纳差乏力、消瘦2年在本乡医院经X线钡剂透视诊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经西医用抗溃疡治疗,病情时轻时重,特来本所就诊。
诊见患者腹痛隐隐,饥饿时痛甚,泛吐清水,四肢不温,怕冷,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脉缓弱。
辨证为中气虚寒,气血不足。
治以温中健脾,调补气血。
方选黄芪建中汤合良附丸。
桂枝15g,炙甘草12g,大枣7枚,芍药30g,生姜15g,胶饴60g,黄芪50g,高良姜15g,香附15g,红参10g,五灵脂15g。
水煎服,5剂。
二诊:上方服至3剂腹痛止,肢冷转暖,5剂服完,诸证消失。
后用本方加鱼鳔胶10g,共服10剂后X线钡剂复查溃疡愈合,随访10年未复发。
按:本例“十二指肠溃疡”,证见脘腹冷痛,饿时痛甚,喜温喜按,四肢不温,苔白脉弱,为中焦虚寒,气血不足。
方用小建中汤温中补虚;参芪补中益气,良附丸理气散寒止痛,人参配五灵脂补气化瘀,愈合溃疡。
(转载)小建中汤证(经方医案)
(转载)小建中汤证(经方医案)戴某某,女,22岁,未婚。
三年来行经腹痛,第一、二天痛剧,开始血量少,待三日血量渐多而痛稍减,色淡有块,周期尚准。
平素喜暖畏寒,体倦乏力,不耐劳累,经至必服止痛片及中药,以求暂安。
此次行经少腹痛剧,虽已过十余天,少腹仍绵绵作痛,时有发胀,舌淡苔白,脉细而迟。
此系中气虚弱,气血不足,脾胃阳虚,寒积作痛,宜温中散寒,缓急止痛。
给予小建中汤:饴糖30克,桂枝9克,白芍18克,生姜9克,大枣6枚,甘草6克连进10剂后,适值经再至,此次疼痛大减,未服止痛片,又续服20余剂,再次行经,疼痛未作。
(陈大启医案)解说:痛经病因各异,寒热虚实不同,倘因中气虚弱,脾胃虚寒,冲任失调,寒积作痛者,使用本方,可收温中祛寒、调理冲任、缓急止痛之功。
原文复习《伤寒论》第100条: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者,先与小建中汤;不差者,小柴胡汤主之。
《伤寒论》第102条: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小建中汤主之。
《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疼,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小建中汤主之。
《金匮要略·黄疸病脉证并治第十五》:男子黄,小便自利,当与虚劳小建中汤。
《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妇人腹中痛,小建中汤主之。
各家论述《脾胃论》:以芍药之酸于土中泻木为君;饴糖、炙甘草甘温补脾养胃为臣;水挟木势亦来侮土,故脉弦至腹痛,肉桂大辛热,佐芍药以退寒水;姜、枣甘辛温、发散阳气,行于经脉皮毛为使。
建中之名于此见焉。
《伤寒附翼》:此肝火上逼于心脾,于桂枝加芍药汤中更加饴糖,取酸苦以平肝脏之火,辛甘以调脾家之急,又资其谷气以和中也。
此方安内攘外,泻中兼补,故名曰建。
外症未除,尚资姜、桂以散表,不全主中,故称曰小。
《千金方衍义》:桂本血药而辛温散邪,恐其动血,故以芍药护持荣气,不能随桂外泄,得甘草之甘温,而和寒热诸邪,姜、枣之辛甘,而和荣卫诸气,为风伤卫之首方,参入胶饴一味,取稼穑之甘,便为建中专药,所以寒伤荣之尺中脉微,虚寒之里气不足,咸赖乎此,允为虚羸和解中外之圣法。
经方心裁(176)小建中汤:崩漏、经期过长、经行胃痛、胎动不安、妊娠腹痛、后胃痛呕吐--马氏妇科
经方心裁(176)小建中汤:崩漏、经期过长、经行胃痛、胎动不安、妊娠腹痛、后胃痛呕吐--马氏妇科小建中汤【原文】1.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与小建中汤;不差者,小柴胡汤主之。
《伤寒论》(100)2.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小建中汤主之。
《伤寒论》(102)3.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疼,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小建中汤主之。
《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4.男子黄,小便自利,当与虚劳小建中汤。
《金匮要略·黄疸病脉证并治第十五》5.妇人腹中痛,小建中汤主之。
《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组成与用法】桂枝三两,去皮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芍药六两生姜三两,切胶饴一升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内饴,更上微火消解,温服一升,日三服。
呕家不可用建中汤,以甜故也。
【功效】温中补虚,缓急止痛。
【医案】1.崩漏初诊:2005年7月20日。
薛某,34岁,月经提前7天,于7月12日来潮,至今9天未净,经量多,色暗红,夹血块。
倦怠乏力,怕冷,后尻下坠,无腹痛。
平素月经28~30天一潮,经量不多,6天净。
生育史:1-0-0-1,放置宫内节育环。
舌质淡嫩,苔薄腻,脉软。
治法:温经益气止血。
方剂:小建中汤加味。
桂枝6g 炒白芍12g 炙甘草6g 饴糖(冲)30g 炮姜5片大枣6个党参15g 荆芥炭10g 仙鹤草30g 赤石脂15g 补骨脂10g 阿胶(烊冲)10g,3剂。
二诊:2005年7月23日。
阴道出血已净,精神好转,后尻坠除,舌脉如上。
妇科检查:外阴无殊,阴道通畅,宫颈光滑,宫体前位,正常大小,活动,质地中等,压痛,两侧附件压痛。
西医诊断:(1)功能性子宫出血。
(2)慢性盆腔炎。
治法:调气清湿热。
方剂:四逆散加味。
柴胡10g 枳壳10g 白芍10g 炙甘草6g 败酱草10g 红藤15g 椿根皮15g 半枝莲15g 土茯苓15g 蒲公英15g 大蓟15g 小蓟15g 萆薢15g,7剂。
小建中汤经典医案、方论
⼩建中汤经典医案、⽅论[⽅剂组成]桂枝去⽪,三两(9克),⽢草炙,⼆两(9克),⼤枣擘,⼗⼆枚,芍药六两(18克),⽣姜切,三两(9克),胶饴⼀升(70ml)[服⽤⽅法]上六味,以⽔七升,煮取三升,去淬,内饴,更上微⽕消解,温服⼀升,⽇三服。
[治则⽅解)病机:脾胃虚寒,中⽓不⾜。
治则:温养脾胃,通阳和营。
⽅义:⼩建中汤由桂枝汤倍芍药加饴糖组成。
⽅中饴糖为君,⽢温⼊脾,温中补虚,和⾥缓急;桂枝温运脾阳,⽩芍和营⽌痛,与饴糖相配酸⽢化阴以养营⾎,桂枝、⽢草为桂枝⽢草汤之意,可以⾟⽢化阳,以平⼼悸。
⽣姜、⼤枣⾟⽢温,温中补虚,共为佐使。
[辨证要点]本⽅由桂枝汤倍芍药加饴糖⽽成。
不以桂枝加味名⽅,是因其重点不在于解表,⽽在于建中。
本⽅的应⽤范围为:虚寒性腹痛,其痛时作时⽌,按之痛减,腹部濡软。
⼝渴但必喜热饮,⾆淡⾚或淡⽩,苔⽩滑,脉弦缓⽽涩。
临床本⽅治疗⾃汗盗汗、黄胖病、虚劳证、虚寒型腹胀等病,只要辨证为脾胃虚寒,中⽓下陷,均可⽤本⽅治疗。
本⽅与桂枝⽢草汤都可治疗⼼悸,本⽅所主⼼悸由⼼⽓⾎虚所致,以⼼悸,⼼烦,短⽓为主要特征,治疗重在补⽓⾎;⽽桂枝⽢草汤所主⼼悸由⼼阳虚所致,以⼼悸,喜按为特征,治疗重在温补阳⽓。
[仲景⽅论]《伤寒论》第100条: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者,先与⼩建中汤;不差者,⼩柴胡汤主之。
《伤寒论》第102条:伤寒⼆三⽇,⼼中悸⽽烦者,⼩建中汤主之。
[注家⽅论]1.成⽆⼰《伤寒明理论》:脾者⼟也,应中央,处⼼脏之中,主中州,治中焦,⽣育营卫,通⾏津液,⼀有不调,则营卫失所育,津液失所⾏,必以此汤温建中脏,是以建中名焉。
胶饴味⽢温,⽢草味⽢平,脾欲缓,急⾷⽢以缓之,健脾者,必以⽢为主,故以胶饴为君,⽢草为⾂。
桂⾟热,⾟,散也,润也,营卫不⾜,润⽽散之;芍药味酸微寒,酸,收也,泄也,津液不逮,收⽽⾏之,是以桂、芍为佐。
⽣姜味⾟温,⼤枣味⽢温。
胃者卫之源,脾者营之本,《黄帝针经》⽇:营出中焦,卫出上焦是矣。
大冢敬节小建中汤医案
大冢敬节小建中汤医案大冢敬节小建中汤,又称冲调敬节汤,是一种古老而有效的中药方剂,被广泛应用于中医治疗领域。
该方剂的出现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并在不同的临床实践中得到了验证。
本文将从该方剂的组成、配伍原理以及临床应用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方剂组成与配伍原理大冢敬节小建中汤由党参、黄芪、麦冬、巴戟天、山药、枸杞子、丹参等中草药组成。
这些草药在配伍中相辅相成,发挥着各自的药理作用,共同达到治疗目的。
1. 党参党参味甘,性微寒,具有益气健脾、补血生津的功效。
在大冢敬节小建中汤中,党参主要起到补益元气、提升机体免疫力的作用。
2. 黄芪黄芪味甘,性微温,具有补气扶正、抗疲劳等功效。
配伍党参可以增强其益气功能,协同作用起到促进健康恢复的作用。
3. 麦冬麦冬味甘,性微寒,具有润肺生津、清热去燥的功效。
在大冢敬节小建中汤中,麦冬主要用于滋阴润燥,调节体液平衡。
4. 巴戟天巴戟天味甘辛,性温,具有补肾壮阳、活血化瘀的功效。
配伍山药可以发挥滋阴养肾的作用,对解决内分泌失调问题具有积极作用。
5. 山药山药味甘淡,性平,具有健脾养胃、益肾固精的功效。
与巴戟天的配伍可以互相补益,协同调理肾脏功能。
6. 枸杞子枸杞子味甘,性平,具有补肝肾、明目养颜的功效。
在大冢敬节小建中汤中,枸杞子主要用于调节肝肾功能,增强睾丸的生精能力。
7. 丹参丹参味微苦,性微寒,具有活血化瘀、清凉解毒的功效。
在大冢敬节小建中汤中,丹参主要用于改善血液循环,加快康复进程。
二、临床应用大冢敬节小建中汤经过长期的临床实践,证实了其在治疗多种疾病方面的显著疗效。
以下将罗列其中几个典型病症及其应用:1. 改善疲劳和虚弱大冢敬节小建中汤可以提升人体免疫力,改善疲劳和虚弱状况。
党参、黄芪等草药在配伍中发挥着补益元气的作用,对于疲劳导致的身体不适具有较好的疗效。
2. 调理内分泌失调内分泌失调是许多女性面临的健康问题,常常导致月经不调、经期不规律等症状。
大冢敬节小建中汤中的草药巴戟天、山药等有助于滋补肾气、调理内分泌功能,对于改善这类问题具有一定的疗效。
深师小建中汤医案系列集
深师小建中汤医案系列集“深师小建中汤医案系列集”是一系列关于使用深师小建中汤进行医疗的案例集合,包括:- 牙痛火不归原案:患者牙痛,脸肿,失眠,心慌。
医生开出的药方为黄芪30克、当归15克、桂心50克、白芍30克、炙甘草15克、半夏30克、附子10克、党参15克、生姜30克、大枣50克、瓜萎30克、黄连10克、砂仁30克、黄柏15克,共七副药。
患者服药后,脸部热度降低,症状逐渐消失。
- 重证失眠案:患者失眠严重,服用安定无效。
医生开出的药方为黄芪90克、当归15克、川椒20克、桂心50克、炙草10克、党参15克、半夏50克、附子10克、生姜120克、大枣二十枚、茯苓30克、干姜30克、赤石脂30克、黄连10克、杜仲60克、生白术30克,共七副药。
患者服药后,睡眠时间延长,症状有所改善,但仍有大便不成型的问题。
经过再次诊断,医生开出乌梅丸加瓜萎、半夏、薤白的药方,即乌梅丸合瓜萎薤白半夏汤合小陷胸汤,患者服用后,血压下降,大便成型。
- 淋巴节红肿痛案:患者耳后热而跳痛,超声显示结节。
医生开出的药方为黄芪60克、当归20克、白芍30克、桂心50克、炙草10克、半夏30克、党参15克、玄参15克、大贝15克、牡蛎40克、夏枯草15克、远志10克、白敛15克、才胡15克、黄芩15克,共五副药。
患者服用半剂后,跳痛停止,症状消失,但仍有黄豆大结节。
经过再次诊断,医生开出附子10克、豆豉30克的药方,共五副药。
- 鼻衄案:患者鼻出血,大便秘,有痰。
医生开出的药方为黄芪90克、当归30克、白芍30克、炙草10克、半夏50克、桂心50克、党参15克、生姜50克、大枣50克、麦冬30克、老节30克、乌梅30克、附子6克、大黄30克、豆豉30克、薤白30克,共七副药。
患者服药后,未再出血。
- 子宫内膜异位症案:患者内异十年,经期出血量多,剧痛。
医生开出的药方为恒氏当归四逆加姜蓃汤加土虫、坤草、琥珀粉6克(早晚冲服3克)、僵蚕15克、乌贼骨30克、禹粮石、赤石脂各30克、豆豉30克,共七副药。
(六)小建中汤——杂病医案八条
(六)小建中汤——杂病医案八条46失声陈某,男,35岁。
初患咳嗽,恶寒,头痛,前医以外感风寒治疗,表证虽除而咳嗽未愈,渐至失声。
脉两尺重按无力,面薰黑,腰部酸痛无力,此系肾阳虚损之候。
盖肾为肺之子,久咳之后,则母子俱病,应滋水而补母,与六味地黄丸加减。
连服6剂,咳嗽顿减,但食量不增,面色无华,失声犹在。
患者经x线片透视,肺部并无病症,不久又来求诊。
初用清肺金之药,未见生效,后察其食量不增,面色无华,知为土衰,无以生金,乃用小建中汤治之。
经服数剂,食量增多,咳嗷亦止,声音响亮。
(福建省中医研究所福建中医医案.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60,第1辑:124)按:失声一证有虚实之别,所谓“金实不鸣,金碎亦不鸣”。
一般地说,暴喑属实,多由风寒客热而发;久喑属虚,多由内伤不足所致。
本例失声医者虽诊为虚证,但因循于“内夺而喑”之说,主以六味地黄汤,服后咳嗽虽减而失声不愈。
其后根据患者“面色无华,食量不增”等诊为中气虚衰、土不生金,改用小建中汤,始食增嗽止,声音响亮如初。
观《张氏医通》飞涛治郭代二失声案,亦是因脾胃虚衰而“声暗无闻”,且亦是采用补养脾肺而收功。
可见虚证失声,非独在肾,而应据证而辨,据证而定,方能中的。
《经方临证集要》论:恶寒,头痛,咳嗽,此是外感。
怎么就渐至失声了呢?怎么就从外感病,转成内伤病了呢?47腹痛蛔虫症——敖保世宋某,13岁,男。
上腹部疼痛已一天半,并呕吐数次,吐出蛔虫1条,曾送某医院治疗,经注射止痛药痛减,返家后,又剧烈腹痛不能忍,患者父母扶来我院求治。
患者呈痛苦貌,两手捧腹,呻吟不止,按腹无明显压痛处,以小建中汤加味主治:桂枝6克,白芍18克,炙甘草6克,大枣4枚,生姜9克,乌梅9克,川花椒9克。
水煎过滤后,加入饴糖30克溶化服,服第1剂腹痛减轻,第2剂后,腹痛完全消失,并屙出蛔虫数条,又连服两剂,以后腹痛未发生。
给予拘橼酸哌啡嗪继续驱蛔。
(敖保世等,小建中汤加味治疗蛔虫型腹痛3例,江西医药,1964,4:203)按:蛔虫腹痛多呈阵发性,并有龄齿,苔剥落,脉乍大乍小,耳鼻作瘴等兼证。
《伤寒论》113方——小建中汤,典型医案
《伤寒论》113方——小建中汤,典型医案1小儿习惯性头痛——山田光医案12岁男孩,生来体质虚弱,但最痛苦者;为经常头痛而卧床不起。
体瘦型,面色不佳,很软弱。
脉细,两侧腹直肌痉挛。
投与小建中汤,从就诊当日,只最后一次头痛。
前后共治疗3个月时间,痊愈停药。
(山田光胤氏《汉方临床》7卷1号)论:脉细,木郁之脉。
两侧腹直肌痉挛,此应是少腹弦急之象。
此是小建中汤的典型依据,如桂枝龙牡汤提纲,少腹弦急。
可为什么会头痛?伤寒,脉细,属少阳?少阳经病,无少腹弦急。
此就是虚病。
脉细木旺虚,为什么会头痛?胃逆不降,头上壅塞不通?另外日本医家,用经方治疗小儿各种病,是一个长处,辨证也很准确,好多治愈的医案,都是各种各样的小儿杂病。
2眩晕——熊东明医案邓某某,女,50岁。
因常发头晕眼花、四肢麻木而来诊。
初诊时需人扶持步行,消瘦,面色暗灰,眼青唇白,神疲寡言,说话极费力气。
诉常有眩晕,坐时亦需人扶持,否则易倾倒,不欲食,大便难,小便微黄。
舌苔白,脉沉迟。
西医一向诊断为高血压病,中医辨为脾胃虚寒,拟小建中汤加减:桂枝15克,生姜24克,白芍18克,炙甘草15克,大枣30克,党参30克,麦芽糖30克(溶服)。
水4碗煎服8分,温服。
另配吉林参6克炖服。
3剂后病情大有好转,头晕减轻,食欲增加,体力增强。
以后继续用小建中汤加减,一月后症状基本消失。
[新医学1975,(12):592]按语:本案为气血两亏,清窍失养而眩晕,《灵枢*口问》曰:“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
”故治以小建中汤补养气血,健脾益胃,以治其本。
(熊东明.小建中汤新.新医学.1975.12:592)《名医经方验案》《伤寒名医验案精选》《伤寒论方医案选编》论:沉迟者,脾胃之虚寒,也没有姜附。
沉迟者,气血两亏之病。
此脉象为“迟”,正常来说,脉法:迟为脏寒。
此脏也包括胃,也可以理解成脏腑之寒。
而用小建汤治愈者,此迟为营气虚竭之义。
从虚劳理解。
“小建中汤”的三位名医验案
“小建中汤”的三位名医验案导读小建中汤温中补虚,和里缓急,临床常用于虚寒腹痛等疾病的治疗。
那么在临床上,伤寒名家都是如何应用此方的呢?跟随本文,来学一学名家医案吧!刘渡舟老先生医案李妇,38岁。
产后失血过多,又加天气严寒,而腹中疼痛,痛时自觉肚皮向里抽动。
松原市中医院治未病科赵东奇此时,必须用热物温暖,方能缓解。
切其脉弦细而责,视其舌淡嫩,苔薄。
辨为血虚而不养肝,肝急而刑脾,脾主腹,是以拘急疼痛,而遇寒更甚。
为疏:桂枝10克,白芍30克炙甘草6克,生姜9克大枣7枚,当归10克饴糖40克(烊化)此方服3剂,而腹痛不发。
转方用双和饮气血两补收功。
按语:本案为典型的虚寒腹痛、由血虚不能养肝,肝急刑脾所致,以腹中急痛,喜温喜按,脉弦而细为特征。
小建中汤在补益脾胃之中兼能平肝胆之气,又能缓解筋脉之拘急,用于本案正中其机。
据刘老经验,治疗脾气虚弱,肝胆气急腹痛,可先服小建中汤,然后再用小柴胡汤去黄芩加芍药,效果更佳。
胡希恕老先生医案案1张某,男,42岁,1966年6月10日就诊。
胃脘隐痛反复发作已5年,经检查诊断为“胃粘膜脱垂”近常饿时胃脘痛,恶寒怕冷,口中和不思饮,大便微溏,日二次行,下肢痪软。
先与附子理中汤治之不效,后细问症。
据有汗出恶风,脉缓,为表虚中寒之证,故予小建中汤:桂枝10克,白芍18克生姜10克,大枣4枚炙甘草6克,饴糖45克(分冲)服6剂胃脘痛已,但饿时仍不适,大便溏好转,但仍日二行,再服上方。
7月1日复诊,除大便微溏外,余无不适。
按语:中焦虚寒,胃络失煦而疼痛。
治宜温中寒,缓里急。
附子理中汤虽能温中,但无缓急之功,故用之乏效。
惟小建中汤辛甘化阳而温里,酸甘化阴而缓急,正中病机,故投之痛已。
案2胃脘疼痛刘某,男,46岁,1965年11月30日初诊。
十多年来胃脘疼痛,近来加重,在当地中西医治疗无效,中药多是温中理气、活血祛瘀之品。
西药治疗无效,动员其做手术,因惧怕手术而来京治疗。
近症:胃脘刺痛,饥饿时明显,背脊发热,午后手心发热,有时胃灼热,心悸,头晕,身冷畏寒,汗出恶风,口中和不思饮,大便微溏,舌苔白,舌尖红,脉细弦。
焦树德医案,小建中汤。
桂枝9克,炙甘草9兄,枣4枚(擘)白芍18克,生姜9克饴糖40克(约3汤匙)。
取前5味药加冷水7茶杯,煮取3茶杯,去渣,加入饴糖,更上微火煮二三沸。
每次服1茶杯,1日服3次。
本方由桂枝汤倍芍药加饴糖而成,应用范围较广,外感伤寒病中用之,内伤杂病中亦用之。
在伤寒病中用于“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者,先与小建中汤,不差者,与小柴胡汤主之”。
又“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小建中汤主之”。
从《伤寒论》的记载来看,本汤是温中补虚之剂。
伤寒太阳病中如出现中焦营血不足(阳脉涩),脾胃虚寒,木来乘土(阴脉弦)而腹中急痛者,应用本汤温建中焦营气,则腹痛自愈。
如服此汤中焦营气得以复建,而腹痛仍不能痊愈者,则应再投小柴胡汤以转枢,使邪气外达,其病自愈。
如遇伤寒二三日,因过服发表之剂,虽然恶风寒之症状已无,二三日后因过汗而致的虚证已经形成,由于营血已虚,血不营心,故心悸,血虚则心神无所依附,故又见虚烦,此时病已入心包络,不能再用转枢之法,故必须用小建中汤温补脾胃以生营血,悸烦自愈。
在内伤杂病中用于“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做)梦失精四肢痠疼,手足烦热,咽干口燥”。
从《金匮要略》中这段记载来看本汤为甘温补中,和育营卫,通行津液,健脾治虚之剂。
虚劳病久不愈,营血已耗,中阳虚弱,脾胃失养,故里急腹痛;血不营心故心悸;精血俱虚,虚热内生,故衄血、手足烦热、咽干口燥,相火妄动而梦失精;中土虚则四脏皆虚,故用此汤温健中脏,育化营血精津,以灌四旁,诸症自愈。
正如喻嘉言先生所说,虚劳病已至亡血、失精、五心烦热、口干咽燥,已经精血枯槁,难以为力,故急建其中脏,使饮食增而阴血旺,取甘味以生精血,舍此则别无良法。
仲景此汤正体现出《内经》所说:“补阳则阴竭,补阴则阳脱,可将以甘药”的精神。
中医学认为脾胃居于中焦,位于四脏之中,生育营卫,通行津液,为后天之本。
若中脏失调,则必以此汤温健中脏,故名建中。
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以甘补之。
故以饴糖古温养脾为主药。
小建中汤合补中益气汤加减医案
小建中汤合补中益气汤加减医案一、医案背景我在学习中医的过程中,接触到了一个特别有趣的医案,是关于小建中汤合补中益气汤加减的运用。
大家都知道,中医的方剂就像一个个神奇的魔法组合,不同的药搭配在一起就会产生奇妙的效果。
这个医案中的患者呢,身体状况比较复杂,经过一番仔细的辨证论治,医生才决定使用这个方剂的加减方。
二、患者症状描述1. 这个患者老是感觉浑身没力气,就像那种被抽干了精气神的感觉。
每天做什么事情都提不起劲儿,走路都感觉像拖着重重的铅块。
2. 胃口也特别差,看到什么食物都不怎么想吃,吃一点就觉得饱了,而且还经常腹胀。
就好像他的胃变成了一个小小的容器,稍微装点东西就满了。
3. 脸色也不好看,有点发黄,就像那种很久没晒太阳的枯黄树叶的颜色。
而且还特别容易疲劳,稍微活动一下就气喘吁吁的,就像跑了一场马拉松似的。
三、辩证思路医生通过仔细的望闻问切,发现患者是脾胃气虚,而且还有中焦虚寒的情况。
脾胃是人体的后天之本,如果脾胃不好,就像一个国家的粮仓出了问题,那整个身体的运转都会受到影响。
小建中汤主要是温中补虚,和里缓急的,补中益气汤呢,又能补中益气,升阳举陷。
所以把这两个方子结合起来,再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加减,就像是给患者量身定制了一套治疗方案。
四、方剂加减与用药1. 在小建中汤合补中益气汤的基础上,医生根据患者腹胀的情况,加了一些理气的药,像厚朴。
厚朴这味药就像是一个疏通管道的工人,能把堵塞在肠胃里的气滞给打通,让肠胃的气机顺畅起来。
2. 又因为患者脸色枯黄,考虑到气血不足,还加了一些养血的药,比如当归。
当归可是个好东西,就像一个温柔的补血使者,能把流失的血液给补回来,让脸色变得红润起来。
五、治疗效果经过一段时间的服药治疗,患者的症状有了明显的改善。
身上开始有力气了,不再像之前那样软绵绵的。
胃口也变好了,看到食物开始有食欲了,腹胀的情况也减轻了很多。
脸色也逐渐有了血色,不再是那种枯黄的颜色了。
患者自己都觉得像换了一个人似的,又能精力充沛地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了。
小建中汤医案(桂枝加芍药汤)
小建中汤医案(桂枝加芍药汤)
小建中汤医案(桂枝加芍药汤)
医案一:女,15岁,心悸、眠差,注意力不易集中。
舌诊:舌淡胖齿痕薄白苔满苔,红点明显。
脉诊:浮,紧细,短,缓,70次/分。
方剂:当归12黄芪12桂枝9白芍18炙甘草6生姜9大枣12个切二剂水煎服。
没有用饴糖。
疗效反馈:痊愈。
医案二:女,40岁,手足自温,无汗出,口不渴,大便不成形难下不畅。
舌诊:舌淡胖,薄白苔,润。
脉诊:80次/分,浮、短、紧,左脉偏细,右脉偏大。
触诊:手足温度高于躯干,干燥无湿润感。
辩证:四末乃太阴地界,自温病性之标为热证,故手足自温其病性病位之标为太阴热证。
无汗出、脉短紧,阴虚阳郁之象,舌淡胖、薄白苔、大便不成形、脉短,乃阳虚寒之象。
标热本寒之象。
辩为:栀子豉汤合千金三物黄芩汤合桂枝加芍药汤证。
(芍药甘草汤系列脉缓,黄芩之热亦不能令脉数,只有栀子、黄连之热能够令脉数。
)方剂:栀子豉汤合千金三物黄芩汤合桂枝加芍药汤。
栀子9黄芩9苦参6生地12桂枝9白芍18炙甘草6生姜9大枣12个切三剂水煎服。
医案三:
经方条文依据:
1、阳明病,下之,其外有热,手足温,不结胸,心中懊憹,饥不能食,但头汗出者,栀子豉汤主之。
十五。
2、《千金》三物黄芩汤治妇人在草蓐,自发露得风。
四肢苦烦热,头痛者,与小柴胡汤。
头不痛但烦者,此汤主之。
3、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而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
药汤主之。
(痛者,病性之标为热证)。
抱朴堂医案:小建中汤补虚劳
抱朴堂医案:小建中汤补虚劳张素菁,同事之妹,33岁。
2010.9.1初诊,平素体虚易感冒,时常至医院输抗生素治疗,要求中药调理。
鼻流黄涕,口干喜饮,大便偏干,2-3天一次。
易胃痛,腰痛,劳累时发作。
容易口腔溃疡,恶风多汗,多梦,平素怕冷。
颈部板滞不适。
舌质红,少苔,脉左尺弱,右侧弦紧。
整体来看属于阳虚体质,但上部又有虚火,阴血不足。
这是当今社会女性比较多见的体质。
对这种虚损的体质,可以参考仲景先师的小建中汤系列,并根据症状略事加减即可。
R桂枝15、白芍20、葛根30、黄柏10、砂仁15后下、黄芪15、当归15、炒白术15、女贞子10、巴戟天10。
7贴,嘱自己加饴糖适量。
方中参用了郑钦安先生封髓丹,用来治疗黄脓鼻涕的鼻炎疗效非常好,是好友儿科孔令万医师实践有效的方子,加在葛根汤中治疗鼻炎很好。
因为患者有恶风多汗、颈部板滞的症状,有外感,所以加用葛根疏解颈部不适,把颈部肌肉的寒水提升出来,经桂枝发散出去。
方子中以女贞子、巴戟天一阴一阳补肾,以补为主,正气能量足了,自能驱除外邪,免疫力增强,减少病症发生。
一周后随访,自诉未加饴糖,药物甘甜不苦,服用上方后诸证均好转,体力增强,近期未再感冒,自诉偶尔膝盖疼痛,原方加入怀牛膝,嘱用红糖代替饴糖增加健脾补中的力量。
后来基本没有再看到她来医院补液,可见这个方子调理体质真是非凡。
经方治疗虚劳的方子较少,但疗效确实好。
小建中汤、当归生姜羊肉汤、无比山药丸都是治疗虚损的方子。
我平素也是体质比较瘦弱,近年来也因为生病,下定决心吃了一段时间中药,小建中汤加附子为主方,体质和面色比以前明显好转,体重也增加了。
我医术尚不能和大家相比,但用前两种加减已经获益良多,相信其他医者也有同感。
圆运动医案:小建中汤治极度畏寒案
圆运动医案:小建中汤治极度畏寒案小建中汤治极度畏寒案杨某某,女,60岁,厦门2010-7-1-10:00两脉弦滑,左关弱,右关实韧,两尺弱,右尺甚。
舌淡红薄黄苔。
口不渴,口不苦,胃纳可,少作泻,汗多,冬畏寒甚,诉极畏冷风,凉水,触冷水则外感,反复作咳十年余,夏畏热,寐不安多年,一夜仅寐1-2小时。
现正值夏日夜间仍觉一身冷,下半身为甚,自诉下半身如浸冷水中,需用厚被包裹方舒。
多方医治不效。
急望能解决寒问题。
桂枝10、炒白芍18、炙甘草18、生姜25、红枣8个、巴戟天18、菟丝子18、五味子6(杵)、炮姜12、熟地23,予八副服上药第2剂一身出如痱样小疱,四肢为甚,不甚痒,服至第四剂自停药,疹略减后再服,则一身畏寒大减,胃脘部很舒适,之前的畏寒感觉消失,下半身转暖,之前盛夏36-37度仍需覆厚被,现下已不用。
上方再用八副2010-9-10 回访:畏寒已大减,整体精神状态良好,咳少。
案:这是一例使用小建中法治疗极度畏寒获佳效的案例,相类似的医案还有多例。
只惜平时忙于看病疏于整理而佚失。
这案没有使用一般常用温阳的方法治疗畏寒,但获奇效。
思路和原理我想直接引用彭子的原文,觉得这样最直接,最精辟,最有说服力:“收降相火归于肾水‘此种补阳之法;内伤病中用处甚多”(P50)此言极是。
“不知温病之阳虚,乃水中相火浮于水外也、相火浮于水外,乃木气疏泄,肺金不收。
养木气,平疏泄,以收肺金、只要肺金能收,浮出水外之相火,自然归回于水内。
此温病补阳之法也。
伤寒发热,由于胆经不降。
温病发热、不止由于胆经不降,且由于肾水不藏。
温病若用热药补阳,必定增加灼肺之热,并且煎枯肾气之水。
肺肾之阴再伤,岂不阴绝而死。
肺肾之阴再伤,不能收藏相火,相火全出,外热更加,岂不阳亡而死。
收降相火归于肾水、此种补阳之法,内伤病中用处甚多”——p50页此案用小建中法收相火,炮姜顾护中土,以防白芍寒敛伤中气,这段话虽是论证温病的阳虚治法,但个人在临证中发现,这种阳虚甚多。
经方小个案—小建中汤
经方小个案—小建中汤赵姓女患,83岁,住深圳福田红岭大厦。
2013年12月25日在其家中诊疗。
既往血压高、血糖高,长期服用多种中西药物和保健品,血压血糖控制尚可。
平时头晕、胸闷心悸、乏力、口干舌燥(不欲饮)、手心发热(喜摸凉物)、耳朵有时也发热、耳闷发背、下肢微肿、怕冷。
最为所苦的是:每隔半月即肛门不适、下坠、大便自出(基本成形),时而便秘、感到“肠子无力、不送大便”,“肚子发凉”,但无腹胀腹痛。
小便时多时少、夜尿频。
寐可。
查:体高偏瘦,面色萎褐,语声尚可,平和,舌淡暗、润、苔薄白,脉弦硬缓有力。
嘱继续小剂量服用倍他乐克、波依定、立普妥,停用其他所有中西成药(之前已经停了降糖药)。
处于小建中汤合苓桂术甘汤,原方原量:桂枝9、白芍18、茯苓12、白术6、炙甘草6、生姜4片、大枣4枚、麦芽糖30(若买不到,红糖代替),三剂(共约14元)。
煎药一遍、只喝头煎、简单方便。
今上午,遇到其老伴,言“好多了”,“还要去抓三剂”。
告知其某农贸市场有麦芽糖,6元一瓶,可用多次……按语:小建中汤原文在伤寒、金匮中共有五条:1,《伤寒论100条》“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与小建中汤;不瘥者,小柴胡汤主之”。
2,《伤寒论102条》“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小建中汤主之”。
3,《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疼,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小建中汤主之”。
4,《金匮要略*黄疸病》“男子黄,小便自利,当与虚劳小建中汤”。
5,《金匮要略*妇人杂病》“妇人腹中痛,小建中汤主之”。
用法用量:“桂枝(去皮,三两)甘草(炙,二两)大枣(擘,十二枚)芍药(六两)生姜(切,三两)胶饴(一升)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内饴,更上微火消解。
温服一升,日三服。
呕家不可用建中汤,以甜故也”。
方剂学总结本方方证:【虚劳里急。
腹中挛痛,喜得温按,按之痛减,舌淡苔白,脉细弦而缓;或心中动悸,虚烦不宁,面色无华;或四肢酸楚,手足烦热,咽干口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建中汤医案一、腹痛刘渡舟医案:李妇,38岁。
产后失血过多,又加天气严寒,而腹中疼痛,痛时自觉肚皮向里抽动。
此时,必须用热物温暖,方能缓解。
切其脉弦细而责,视其舌淡嫩,苔薄。
辨为血虚而不养肝,肝急而刑脾,脾主腹,是以拘急疼痛,而遇寒更甚。
为疏:桂枝10克P6芍30克,炙甘草6克,生姜9克,大枣7枚,当归10克,饴糖40克(烊化)。
此方服3剂,而腹痛不发。
转方用双和饮气血两补收功。
(《新编伤寒论类方》1984:24)按语:本案为典型的虚寒腹痛、由血虚不能养肝,肝急刑脾所致,以腹中急痛,喜温喜按,脉弦而细为特征。
小建中汤在补益脾胃之中兼能平肝胆之气,又能缓解筋脉之拘急,用于本案正中其机。
据刘老经验,治疗脾气虚弱,肝胆气急腹痛,可先服小建中汤,然后再用小柴胡汤去黄苓加芍药,效果更佳。
二、胃脘痛(胃粘膜脱垂)胡希恕医案:张某,男,42岁,1966年6月10日就诊。
胃院隐痛反复发作已5年,经检查诊断为“胃粘膜脱垂。
”近常饿时胃皖痛,恶寒怕冷,口中和不思饮,大便微塘,日二次行,下肢痪软。
先与附子理中汤治之不效,后细问症,据有汗出恶风,脉缓,知为表虚中寒之证,故予小建中汤:桂枝10克,白芍18克,生姜10克,大枣4枚,炙甘草6克,饴糖45克(分冲)。
服6剂胃脘痛已,但饿时仍不适,大便溏好转,但仍日二行,再服上方。
7月1日复诊,除大便微溏外,余无不适。
(《经万传真》1994;按语:中焦虚寒,胃络失煦而疼痛。
治宜温中寒,缓里急。
附子理中汤虽能温中,但无缓急之功,故用之乏效。
惟小建中汤辛甘化阳而温里,酸甘化阴而缓急,正中病机,故投之痛已。
三、噎膈(贲门失弛缓症)魏传余医案:李某,女.24岁,1987年6月6日就诊。
于6个月前觉吞咽梗阻,食后呕吐,时轻时重。
轻时,吞咽于食因难;重时,稀饭、开水均难咽下。
伴胸胁疼痛,失眠易怒。
经某医院检查,诊断为“贲门失弛缓症。
”今日因吞咽梗阻,食后呕吐加重,而来就诊。
刻下面色苍白,语声低微,倦怠乏力,烦躁易怒,舌质淡嫩,苔少而干,脉细弱。
辨证:中焦虑寒,脾胃失健。
治法:温中补虚,健脾强胃。
小建中汤主之:桂枝30克,白芍60克,炙甘草、大枣、生姜各10克,馅糖l00克8剂后,症状消失,再做食道钡餐检查数次,均末发现异常。
(四川中医1987;(12>:22)按语:中气虚弱,贲门失于弛缓,吞咽不能,而致噎膈。
有是证使用是药,小建中汤补益脾胃,建立中气,待中气建,则吞咽自如,是以获效。
四、痢疾孙宝楚医案:王某某,女,22岁。
有痢疾史。
三月前下利又作,疑似阿米巴痢,注射依米丁症状很快消失,但在两个月中,治疗断断续续进行,下痢仍然时发时止。
现脉微弱而缓,舌苔白,恶风,自汗,面色萎黄,食欲减退,倦怠乏力,腹中隐痛,大便日行二三次,中杂白垢如涕,或带血色,轻度里急后重。
诊断:久痢中虚,营卫不和。
用小建中汤加白头翁,处方;桂枝3克,白芍9克,白头翁9克,炙草4克生姜4片,大枣4枚棕子糖2枚调服。
服2剂后症状消失,观察半年未见复发。
(江西中医药1960;(7):38)按语:凭脉辨证,本案乃中虚久痢,正虚邪实。
故一则用白头翁祛其邪以绝其本,一则用小建中汤补其虚以复其元。
五、便秘蔡渔琴医案:黄某,女,30岁,l979年10月5日初诊。
思便秘9年,始则3—4日一行,无明显痛苦。
婚后生育三胎,便秘加重,常6—8日不行,腹部时觉隐隐胀痛,如物梗塞,饮食减少。
历经中西医治疗,屡用通导,或可见效一时。
形瘦神疲,气短乏力,因大便秘结而诱发痔疮,常流鲜血,曾在某医院校查,除见脱出之外痔,余无异常。
就诊时,巳4日未便。
嘱取小建中汤7剂。
服药后便觉肠鸣,腹部如有气体窜行,即大便1次,姑为羊屎样,后则解出黄色软便。
服完7剂,又解大便1次,先硬后塘,硬亦无羊屎样。
第2疗程,每天基本可大便1次。
为巩固疗效,将原方加大10倍,浓缩成膏剂,坚持续用2月,每日大便通畅,体力逐渐康复。
随访半年,无不适之感。
(辽宁中医杂志1988;(4>;29转20)按语:本案便秘屡进攻下通导之剂,虽可暂快于一时,然中气之伤省日俱增,以形瘦神疲,气短乏力为辨。
治疗“塞因塞用”,以小建中汤补益中气,调和阴阳,润燥养营。
冀亏损渐盈,气盛营充,则其结自通。
六、黄疸(溶血性黄疸)陈麟医案:资某,男,58岁,1978年3月9日初诊。
患黄疸一年余,肝功检查:黄疸指数6单位,血清胆红素直接反应(一)、间接反应(十十),总胆红素3mg/100ml。
尿检:尿胆红素(一),尿胆元1:24,诊断为“溶血性黄疽”。
服西药效果不显,延余医治。
刻下:面部及肌肤发黄,色淡暗晦,两目巩膜微黄而暗滞,四肢软弱乏力,心悸短气,语言低微,纳呆,便溏,舌淡苔薄白,脉濡细。
此属“阴黄”,乃脾虚失运,气血不能正常化生所致。
治当温中健脾,补养气血。
方用小建中汤合当归补血汤化裁:桂枝9克,白芍12克,炙甘草9克,大枣20枚,生姜3片,黄芪30克,当归6克,水煎去渣取汁,纳饴糖120克口服,每日l剂。
服7剂,饮食增进,面色转润,但大便仍搪。
守原方加山药15克,连服20余剂,诸症悉除。
(湖南中医杂志1987;(5):30)按语:本案黄疸见阴证、阴脉,当属阴黄。
《景岳全书》云:“阴黄证,则全非湿热,而总由血气之败。
……或劳倦伤形,因致中气大伤,脾不化血,故脾土之色,自见于外。
”并云::此与湿热发黄者,反如冰炭,使非速救元气,大补脾肾,则终无复元之理。
”本案用小建中汤,乃药中其本,果其效不凡。
七、萎黄万健臣医案:彭某,年20余,身面俱黄,目珠不黄,小便自利,手足烦热,诸医治疗无功。
予诊其脉细弱,默思黄疸虽有阴阳之不同,未有目珠不黄,小便自利者。
脉证合参,脾届土为荣之源,而主肌肉,此为脾虚而荣血虚馁,不荣于肌肉,土之本色外越也。
《金匮》云:“男子黄,小便自利,当与虚劳小建中汤。
”当从虚劳治例,与小建中汤加参归以益气养荣。
十余服.热止黄退。
(中医杂志1963l(9>:25)按语:萎黄多由脾胃虚弱,或失血、亡血,以致气血虚损不能外荣肌肉所致。
其特征是身面黄而小便利,此时,汗下渗利俱不可施,惟与虚劳失血同治为宜。
八、虚劳低热(粟粒性肺结核)李风翔医案;五岁女孩,三个月来下午低烧,久治不愈。
面白,体瘦,食少,精神萎靡,大便干,日一次,脉象沉细无力,舌质淡,苔正常,诊为虚劳。
处方:小建中汤加党参、黄芪、当归。
2剂后,热退神增,精神转佳。
7剂后复诊,仍有低烧,依方继服14剂。
(国医论坛1987;(1>:23)按语:观本案脉证,属气虚发热无疑。
《素问·调经论》云:“有所劳倦,形气衰少,谷气不盛,上焦不行,下院不通,胃气热,热气熏胸中,故内热。
”治当培补中气,调和阴阳。
待中气建立.阴阳平衡,则发热自退,此王旭高所谓“土厚火自敛也。
”九、高熟不退万桂华医案:唐某某,女,21岁。
病已二十余日,因急性胃肠炎经中西医结合治疗后,吐泻诸症均除,惟留高热不退。
曾服苦寒、甘寒、辛凉及西药磺胺类药物十余日,皆末获效。
症状:高热烦渴,渴喜热饮而不多饮,小便清长,大便溏薄,面黄肌瘦,神疲乏力,不思饮食,舌质谈红,脉象细弱而数。
证属气虚发热,拟“甘温除大热”法,宜小建中汤加减治之;白芍12克,白术9克桂枝5克黄芪24克,大枣3枚甘草6克馅糖30克(冲服)。
2剂而愈。
(陕西中医1980 5<5)按语:气虚发热,多为低热不除,然亦有高热不退者,同样可用“甘温除大热”之法治之。
本案脾气虚甚,故加黄芪、白术以助益气健脾之力。
十、消渴吴达昌医案:张某,男,6岁。
患者自1987年3月始有口渴,小便频数等症,后逐渐加重,至1987年9月份,每昼夜饮水量竞达4000多毫升,小便约20次,多次化验尿糖、血糖无异常,曾在某医院诊断为“消渴症”,住院治疗两天,症状无改善。
1988年4月23日就诊:面色不华,精神萎靡,口渴、小便频数清长,纳差,舌淡苔薄白,脉沉无力。
综观脉证,此乃脾阳亏虚,运化失常。
治宜温阳健脾,予小建中汤。
处方:饴糖30克,桂枝5克白芍10克,大枣lo克,生姜5克,炙甘草5克,水煎服(始糖溶化冲服),每日1剂,嘱服5剂。
药后,口渴,尿频等症明显减轻。
效不更方,再服15剂,每昼夜饮水减少至2000毫升左右,每晚小便3—5次,面容始转红润,纳增,精神好转。
服药50余剂后,诸症悉除。
1年后追访,未见复发。
(湖南中医杂志1991l(6>34—35按语:口渴、尿频,消渴证也。
然舌淡、脉沉,非阴虚燥热也,乃阳虚不运之象。
益脾阳不足,失于运化,水津不布而下趋,故口渴,小便多矣。
渴当饮水自救,怎奈脾惰不运,则饮愈多,而小便愈频。
治当温中健脾,补土以制水,待水津四布,则口渴、尿频自除。
十一、眩晕熊东明医案:邓某某,女,50岁。
因常发头晕眼花、四肢麻木而来诊。
初诊时需人扶持步行,消瘦、面色暗灰,眼青唇白,神疲寡言,说话极费力气。
诉常有眩晕,坐时亦需人扶持,否则易倾倒,不欲食,大便难,小便微黄。
舌苔白,脉沉迟。
西医一向诊断为高血压病,中医辨为脾胃虚寒,拟小建中汤加减:桂枝15克,生姜24克白芍18克,炙甘草15克,大枣30克,党参30克,麦芽糖30克(溶服),水4碗煎服8分,温服。
另配吉林参6克炖服。
3剂后病情大有好转,头晕减轻,食欲增加,体力增强。
以后继续用小建中汤加减,一月后症状基本消失。
(新医学1975;412>;592)按语:本案为气血两亏,清窍失养而眩晕,《灵枢‘口问》曰:“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昔呜,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
”故治以小建中汤补养气血,健脾益胃,以治其本。
十二、月经不调万桂华医案:刘某某,女,17岁。
症状:面色淡黄心悸,月经量少色淡,40余天来潮一次,经行腹痛绵绵。
四肢酸痛,手足烦热,咽喉干燥,精神萎靡,食欲不振,形体消瘦,四肢乏力,呼吸气弱,大便稀,小便清长,脉弱无力,舌质淡红无苔,证属脾土虚弱,生化无权,以致血虚亏损。
治拟补中强脾,脾旺则能生血。
用小建中汤:白芍18克,桂枝6克,炙甘草12克,生姜3片,大枣15枚,饴糖45克(冲服)。
服2剂后,诸症痊愈。
(陕西中医1980;(5):34)按语:脾虚不运,精微不化气血,气血亏少,则月经后期,量少,色淡。
用小建中汤甘温益气,酸甘化阴,补胃健脾。
待后天化源充盛,则月经自调。
十三、痛经陈大启医案:戴某某,女,22岁,未婚。
三年来行经腹痛,第一、二天痛剧,开始血量少,待三日血量渐多而痛稍减,色谈有块,周期尚准。
平素喜暖畏寒,体倦乏力,不耐劳累,经至必服止痛片及中药,以求暂安。
此次行经少腹痛剧,虽已过十余天,少腹仍绵绵作痛,时有发胀,舌淡苔白,脉细而迟,此系中气虚弱,气血不足,脾胃阳虚,寒积作痛,宣温中散寒,缓急止痛。
给予小建中汤,连进10剂后,适值经再至,此次疼痛大减,末服止痛片,又续服20余剂,再次行经,疼痛未作。
(北京中医杂志19895(2>:5—6)按语:痛经病因各异,寒热虚实不同,倘因中气虚弱,脾胃虚寒,冲任失调,寒积作痛者,使用本方,可收温中祛寒、调理冲任、缓急止痛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