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北师大精品课程)07
(完整版)北师大教育心理学电子版教程
北师大教育心理学课堂讲义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论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情景中学和教的基本规律的科学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应不限于学校情景中学和教的基本规律,应扩展为各个年龄阶段、各个范围里学习和教学过程中交互作用的规律。
包括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五种要素,和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和评价/反思过程这三种活动过程。
二、学习与教学的要素(五要素)(一)学生学生特征的多样化使得教学过程多姿多彩,学生的差异包括群体差异和个体差异群体差异包括:年龄、性别和社会文化差异等;个体差异包括:先前知识基础、学习方式、智力水平、兴趣和需要等差异。
(二)教师学生式学习的主体,但并不否定教师的指导地位。
教师在组织教学、协调其他各种因素中起关键作用。
教师这一要素包括:敬业精神、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以及教学风格等。
教师对学生的爱在教学中具有异常重要的作用。
(三)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是教学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
宏观上是由社会发展所提出的要求决定的。
农业社会注重知识经验的传授,工业社会强调知识和技能的训练,信息社会注重处理信息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学习能力的培养。
教学内容一般表现为教学大纲、教材和课程。
(四)教学媒体教学媒体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是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
过去,教学媒体被视为教学环境中的一个组成部分,随着科学技术特别是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教学媒体已成为教学中一个具有独特意义的因素,不仅影响着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和容量的大小,而且对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教学组织形式和容量的大小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五)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两方面。
前者涉及课堂自然条件、教学设施等;后者涉及课堂纪律、课堂气氛、师生关系、同学关系、校风以及社会文化背景等。
教学环境影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教学方法以及教学组织。
三、学习与教学的过程(一)学习过程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
北师大心理学本科课程
北师大心理学本科课程
(实用版)
目录
1.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专业简介
2.心理学本科课程设置
3.课程特点与优势
4.就业前景与方向
正文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专业作为我国著名的心理学专业之一,一直致力于培养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心理学人才。
为了使学生能够全面系统地掌握心理学知识,北师大心理学本科课程设置了一系列科学、严谨的课程。
心理学本科课程主要包括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两部分。
基础课程旨在帮助学生建立扎实的理论基础,包括心理学概论、实验心理学、心理统计学、生理心理学等。
专业课程则旨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专业技能,如心理咨询与治疗、社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心理学研究方法等。
此外,还有一系列选修课程供学生根据兴趣进行深入学习。
北师大心理学本科课程具有以下特点与优势:首先,课程设置系统全面,使学生能够全面地掌握心理学知识;其次,注重实践教学,通过实验、实习等环节,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最后,师资力量雄厚,拥有一批具有丰富教学经验和研究成果的专家学者。
心理学专业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有着广阔的前景。
他们可以在教育、科研、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等领域从事心理咨询、教育培训、人力资源管理等工作。
此外,毕业生还可以继续深造,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或在国外留学,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
总之,北师大心理学本科课程为学生提供了全面、严谨的心理学教育,为学生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各高校心理学精品课程(视频)集锦
各高校心理学精品课程(视频)集锦∙∙∙北师大社会心理王芳 52:09播放: 33∙∙∙∙∙华东师范大学精品课程心理学导... 43:17∙播放: 113∙∙∙∙华东师范大学精品课程教育心理... 84:23∙播放: 37∙∙∙∙华东师范大学精品课程变态心理... 44:55∙播放: 42∙∙∙∙华东师范大学精品课程教育心理... 54:25∙播放: 102∙∙∙∙北京大学精品课程医学心理学—胡... 52:10∙播放: 103∙∙∙∙北京大学精品课程实验心理学—朱... 47:22∙播放: 183∙∙∙∙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史汪凤炎 46:46∙播放: 16∙∙∙∙华南师范大学精品课程教育心理... 67:09∙播放: 46∙∙∙∙华东师范大学精品课程实验心理... 40:44∙播放: 24∙∙∙∙华南师范大学教育心理学何先友 53:02∙播放: 79∙∙∙∙3位心理学大师咨询录像C 合理... 29:48∙播放: 41∙∙∙∙3位心理学大师咨询录像 A罗杰斯 46:23∙播放: 36∙∙∙北京师范大学精品课程发展心理... 52:06 播放: 55∙∙∙∙∙北京师范大学精品课程普通心理... 50:36∙∙播放: 72∙∙∙∙北京师范大学精品课程普通心理... 26:58∙播放: 36∙∙∙∙北京师范大学精品课程发展心理... 60:39 播放: 36∙∙∙∙∙北京师范大学精品课程发展心理... 57播放: 74∙相关链接点击这里人生痛楚与无奈懂了遗憾就懂了人生在微笑背后有多少悲伤经历了....于是....懂得了....朋友,你有没有这样的时候...在市井喧嚣里梦想“云中漫步”。
普通心理学(北师大精品课程)37自我功效论
自我效能在心理治疗中的应用
1
认知行为疗法
通过增强个体的自我效能感来改变不良
解决方案导向疗法
2
行为和情绪。
注重个体的自我效能感,促进问题解决
和成长。
3
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可以通过提高个体的自我效能 来增强治疗效果。
普通心理学(北师大精品 课程)37自我功效论
探索自我效能的定义、概念以及其在心理学中的重要性。
自我效能的来源
经历和成就
通过个人成功的经历和成就 来增强自我效能感。
观察和模仿
观察他人的行为和成就,模 仿他们的方式来提升自我效 能。
社会支持
得到他人的鼓励、认可和支 持,可以增加自我效能。
自我效能的形成机制自我效源自的测量和评估问卷调查使用标准化的问卷来测量个体的自我效能。
观察记录
观察个体在特定任务中的表现来评估其自我效能。
提高自我效能的方法
明确目标
设定明确、具体的目标,有助于 提高自我效能。
寻找榜样
寻找成功的榜样,可以激发个体 的自我效能感。
创造支持环境
创造一个支持个体发展的环境, 有助于提高自我效能。
1
情感体验
2
个体通过情感体验来确认自己的能力和
潜力。
3
认知评估
个体对自己能力的评估和信念。
生理反应
身体反应能提供个体对自身能力的反馈。
自我效能的影响因素
1 前人成功经验
过去的成功经验对自我效能的影响很大。
2 社会对比
与其他人的比较可以影响个体的自我效能。
3 情绪状态
情绪状态可以影响个体对自己能力的评估。
社会心理学(北师大)08-自我概念
第三节自尊二、自我差距与自我提高(一)自我差距希金斯 Higgins, 1987 提出了一种自我导向理论,这种自我导向代表个体要达到的标准。
他认为,个体有两种内在的标准――理想自我the ideal self 与应该自我 the ought self 。
实际自我 actual-self 与理想自我出现差距,会使个体产生抑郁的负性情绪,实际自我与应该自我出现差距,会使个体产生焦虑的负性情绪,两种情况都会导致自尊降低。
第三节自尊(二)自我提高自我提高(self-promotion)指个体用一种有利于对自己做出正面评价的方式,收集和解释有关自我的信息。
它通常与自我确认 self-verification 共同产生提高自尊的作用。
自我提高可以使人对自己产生一个较高的评价,有助于自尊的提高。
使用自我提高的人希望被尊敬而不仅仅是被喜欢。
与承认缺陷来强化能力可信性的类似做法是美化策略Schlenker, 1980 。
第三节自尊三、自尊的测量由于自尊对人的行为导向和适应的重要价值,激发了研究者对其进行测量的愿望。
心理学界编制出许多测量自尊的量表,其中使用较为广泛的有两种。
一为罗森伯格自尊量表 The Self-Esteem Scale, SES, M. Rosenberg, 1965 ,一为得克萨斯社会行为调查量表 Texas Social Behavior Inventory, TSBI, Helmreich,Stapp, & Ervin, 1974 。
这两个量表简便易用,前者测量总体自尊,后者测量社交自尊。
第三节自尊四、自我效能(一)控制点理论控制点 locus of control 概念是心理学家罗特 Rotter, 1971,1973 提出的。
所谓控制点,指人们关于影响自己行为和结果的力量位置的看法。
心理学家一般将控制点分为两种类型,即内部控制internal control 与外部控制external control 。
北师大 心理学书单
北师大心理学书单
1.《心理学导论》(第十版),作者:詹姆斯·W·卡尔、尼尔·R·卡尔
2. 《心理学与生活》(第二版),作者:理查德·J·格雷格
3. 《社会心理学》(第八版),作者:大卫·G·迈尔斯、查尔斯·S·洛杉矶、约翰·D·威特
4. 《心理统计学》(第六版),作者:大卫·C·豪泽、天卢斯·伯特
5. 《儿童发展心理学》(第九版),作者:劳伦斯·克尔巴格、罗伯特·塞格维克、佩格·汉弗莱斯
6. 《普通心理学》(第十版),作者:罗伯特·斯克纳
7. 《心理学研究方法》(第九版),作者:大卫·G·埃尔巴姆、保罗·M·克鲁格
8. 《认知心理学》(第六版),作者:约翰·R·安德森
9. 《发展心理学》(第八版),作者:福尔古特·安德森
10. 《心理学与法律》(第六版),作者:卡罗琳·M·韦弗、露西·A·奥斯汀、爱德华·W·卡特
以上是北师大心理学书单的内容。
- 1 -。
2019年社会心理学(南开大学精品课程)05.doc
2019年社会心理学(南开大学精品课程)05 篇一:社会心理学(南开大学精品课程)05第五章自我意识本章学习目标自我意识的内涵自我意识的内容自我意识的产生自我增强自我图式个体社会化的结果之一是形成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是人类特有的高级心理活动形式。
自1890年W.詹姆士(W.James)在《心理学原理》中首次提出自我意识概念以来,自我意识在西方一直受到心理学研究者的关注。
他们对其概念、结构、发展因素等一系列问题进行了探讨。
进入20世纪80年代,学者将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在一些具体问题的研究上,自我意识的研究范围也开始逐渐得到了拓宽。
第一节自我意识的一般内涵一、自我意识的定义自我意识(selfconsciousness)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重要的意识形式。
在最一般的意义上,自我意识指个人对自己存在的意识、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关系的意识。
社会心理学意义上的自我意识通常指个人对自己身心状况、人—我关系的认知、情感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意向(有关自己的各种思想倾向和行为倾向)。
换言之,自我意识包含三种成分:自我认知,即对自己各种身心状况、人—我关系的认知;自我情感,即伴随自我认知而产生的情感体验;自我意向,即伴随自我认知、自我情感而产生的各种思想倾向和行为倾向,自我意向常常表现于对个体思想和行为的发动、支配、维持和定向,因而又称自我调节或自我控制。
自我意识的三种成分紧密联系,共同作用于个体的思想和行为。
例如,对自己健康状况不佳的认知可以产生焦虑、苦恼的情绪体验,进而产生加强锻炼、提高健康水平的意向,发动、支配、调节自己的行为去实现这种意向。
又如,对自己人际关系紧张的认知使自己产生焦虑不安的情绪体验,进而产生要加强个人修养或学习人际交往技能,做一个受人尊重、讨人喜欢的人的意向。
二、自我意识的内容自我意识的内容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
(一)生理(物质)自我、社会自我和心理自我詹姆斯将自我意识分为生理(物质)自我、社会自我与心理自我。
北师大心理学本科课程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本科的课程包括:
1. 普通心理学:主要介绍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研究方法等。
2. 人体解剖与神经生理学:介绍人体解剖和神经生理学的基本知识,为后续的心理学课程打下基础。
3. 实验心理学:介绍实验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包括实验设计、数据分析和解释等。
4. 心理统计:介绍心理统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包括描述性统计、推论性统计等。
5. 心理测量学:介绍心理测量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包括智力测验、人格测验等。
6. 发展心理学:介绍人类发展的基本规律和特点,包括胎儿期、婴儿期、幼儿期、儿童期、青少年期等各个阶段的发展特点。
7. 认知心理学:介绍认知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包括知觉、记忆、思维、语言等认知过程的研究。
8. 社会心理学:介绍社会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包括社会认知、社会情感、社会行为等方面的研究。
9. 变态心理学:介绍变态心理学的概念和研究方法,包括各种心理障碍和异常行为的研究。
10. 心理咨询与治疗:介绍心理咨询和治疗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包括各种心理治疗方法和技术的学习和实践。
此外,还有心理学史、教育心理学、临床心理学、人力资源管理等课程。
具体的课程设置可能会因不同的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而有所调整。
(完整word版)社会心理学模板教案、讲义、大纲、教学日历
东北农业大学文法学院社会心理学课程教案(2015-2016学年第2学期)整理人:马永方审定人:刘兆军2016 年8 月社会学心理学课程教案(第一次课/2学时)1社会学心理学课程教案(第一次课/2学时)2第一章社会心理学概述第一节为什么要学习社会心理学 30分钟第二节什么是社会心理学 30分钟第三节社会心理学的历史发展 30分钟教学目的:通过本章教学,了解社会心理学学习意义及学科基本定义。
教学重点:1、社会心理学的学科定义。
2、社会心理学的基本发展历史。
教学难点:社会心理学基本发展历史。
教学方法及手段:以讲授法为主;依据启发式教学法向学生提出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列举丰富的实例,提高学生兴趣,加强教学教学内容:第一节:学习社会心理学的意义宏观意义:认识自己、认识他人、认识社会、认识生活微观意义:考研、就业第二节社会心理学的涵义定义:研究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心理、社会行为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沈德灿)3研究领域:个体:3 、4 、5章人际:6 、7章团体:8 、9 、10章第三节社会心理学发展历史1。
酝酿2。
起步(40年代)3。
发展4.反思(70年代)5.大发展(80年代以后)社会学心理学课程教案(第二次课/2学时)45社会学心理学课程教案(第二次课/2学时)6社会学心理学课程教案(第三次课/2学时)78社会学心理学课程教案(第三次课/2学时)910社会学心理学课程教案(第四次课/2学时)1112社会学心理学课程教案(第四次课/2学时)131415社会学心理学课程教案(第五次课/2学时)1617社会学心理学课程教案(第五次课/2学时)1819社会学心理学课程教案(第六次课/2学时)21社会学心理学课程教案(第六次课/2学时)2223社会学心理学课程教案(第七次课/2学时)2425社会学心理学课程教案(第七次课/2学时)2627则不利健康.▲罗伦茨侵犯是具有生物保护意义的本能。
发展冒险性体育运动,以耗散侵犯本能挫折-侵犯学说【直接侵犯【外向侵犯【侵犯的激发【替代侵犯(受挫反应个体归因挫折【内向侵犯(自杀、自残)有很大关系)(目标受阻)【其他反应(退缩、冷漠、无能)*体罚教育创造暴力社会社会学习论的观点*侵犯行为是习得的(学会或消除)。
北师大心理学专业书
北师大心理学专业书引言心理学作为一门研究人类思维、情感和行为的科学,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起着重要的作用。
北师大心理学专业书是北师大心理学专业的教材,本文将全面详细地介绍该教材的内容和特点。
内容概述北师大心理学专业书是一本涵盖了心理学各个领域知识的权威教材。
它包含了认知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临床心理学等多个子领域的内容,旨在培养学生对人类思维和行为的深刻理解能力。
1. 认知心理学认知心理学研究人类思维和信息处理过程。
北师大心理学专业书首先介绍了认知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然后深入探讨了注意力、记忆、语言、决策等认知过程。
通过对这些内容的系统讲解,读者可以更好地了解人类思考的机制和规律。
2. 发展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关注个体从出生到成年的发展过程。
北师大心理学专业书在这一部分详细介绍了婴儿期、幼儿期、青少年期和成年期的发展特点和心理变化。
同时,它还探讨了家庭环境、教育和社会因素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通过学习这些内容,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类个体的成长过程。
3. 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研究人类在社会环境中的行为和互动。
北师大心理学专业书涵盖了社会认知、情感与情绪、群体行为等重要内容。
它介绍了人们是如何感知他人、形成偏见和态度,并探讨了群体决策和群体行为的心理机制。
通过对这些内容的学习,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人际关系和社会互动。
4. 临床心理学临床心理学是应用心理学领域中最重要的分支之一。
北师大心理学专业书在这一部分介绍了临床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方法,以及常见精神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它还涵盖了心理治疗技术和心理健康促进的内容,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应用临床心理学知识。
结论北师大心理学专业书是一本全面详细、深入浅出的教材。
它涵盖了认知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和临床心理学等多个领域的知识,旨在培养学生对人类思维和行为的深刻理解能力。
通过系统地学习这本教材,读者可以获得对心理学各个领域的全面认识,并为将来从事相关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北师大心理学本科课程
北师大心理学本科课程1. 课程简介北师大心理学本科课程旨在为学生提供系统、全面的心理学知识,培养学生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
该课程包括心理学的基础知识、研究方法、不同领域的专业知识以及实践应用等内容,为学生打下坚实的心理学基础。
2. 课程设置2.1 心理学导论•介绍心理学的起源、发展和重要概念。
•探讨不同的心理学流派和研究方法。
•分析心理学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
2.2 心理统计与研究方法•学习统计分析方法,掌握常用的统计软件。
•理解心理学研究设计和数据分析原则。
•培养批判性思维和科研能力。
2.3 认知心理学•研究人类思维、记忆、注意力等认知过程。
•探索认知发展和认知异常。
•分析认知过程对行为和决策的影响。
2.4 社会心理学•研究人类社会行为和社会关系。
•探讨群体心理学、人际关系以及社会认知等内容。
•分析社会环境对个体行为的影响。
2.5 发展心理学•研究人类在不同阶段的发展变化。
•探索儿童、青少年和成人发展的重要问题。
•分析发展过程中的心理和生理变化。
2.6 临床心理学•学习精神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探讨心理评估、咨询和治疗技术。
•培养临床实践能力和职业道德。
2.7 教育心理学•研究教育过程中的学习、教育评估和教育干预等问题。
•探讨教育方法、师生关系以及学业压力等内容。
•分析教育环境对学生发展的影响。
2.8 心理测量与评估•学习常用的心理测量工具和评估方法。
•理解测量原则和测试质量控制。
•培养测量与评估能力。
2.9 心理学实验•学习心理学实验的设计和实施方法。
•掌握数据收集、分析和解读的技巧。
•培养科研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3. 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课堂讲授、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实验操作和实地考察等。
通过理论学习与实践结合,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考核方式考核方式包括平时成绩、课堂表现、作业报告、实验报告以及期末考试等。
通过多种形式的考核,全面评价学生对心理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应用能力。
社会心理学-北师大精品课程完整版
课件内容第1 章社会心理学及其发展第2章社会心理学理论第3 章社会心理学研究方法第4章社会化第5章态度及其测量第6章社会知觉第7 章刻板印象与归因第8 章自我概念第9 章价值取向第10 章沟通第二节自我概念的形成与自我认知斯旺(Swann ,1992 )曾经做过一个实验,证明人们确实偏爱确认自我概念的反馈。
图8-2 同伴交往偏好第二节自我概念的形成与自我认知五、自我认识过程中的自我服务偏差人们由于我们在自我价值定向理论中强调的自我价值保护倾向,喜欢用好的眼光去观察自己,倾向于把成功归因于自己而否认失败负有责任,这种偏差被称作自我服务偏差或利己偏差。
自我知觉的自我优化倾向能使人产生力量感和自我满意感,符合自我价值定向的自我保护规则,在一定程度上对于保护自我心理健康具有积极意义。
但是,这些倾向可能妨碍人们对自我的客观认知,导致自欺(self deception) 的发生,严重时还会使人否认现实。
第三节自尊一、自尊的结构与影响因素二、自我差距与自我提高三、自尊的测量四、自我效能第三节自尊一、自尊的结构与影响因素(一)自尊的结构詹姆斯(1892) 认为,自尊即个体的成就感,取决于个体在实现其设定目标的过程中成功或失败的感受。
波普(Pope, 1988) 认为,自尊由知觉的自我和理想的自我两个维度构成。
此与罗杰斯早期的观点一致.库泊史密斯(Coopersmith, 1967) 提出,自尊从四个方面来建立:个人重要性;能力;个体的道德性;权力.第三节自尊波普(Pope,1988)提出,自尊体现在五个方面:①社会方面的自尊;②学业自我效能方面的自尊;③家庭方面的自尊;④身体意象方面的自尊;⑤整体自尊。
张静(2002) 认为自尊由自我效能( 或自我胜任)和自我悦纳( 或自爱) 组成。
魏运华(1997)发现,儿童的自尊结构由外表、体育运动、能力、成就感、纪律、公德与助人等六个因素组成。
蔡建红(2001)调查发现,大学生的自尊结构由一般自我价值感、社交口才、学习能力、他人及社会认同、父母关系、归属群体、人际亲密、演讲、体育运动九个因素构成。
北师大心理学本科课程
北师大心理学本科课程研究心理学是为了更好地了解和解释人类的思维、情感和行为。
在北师大的心理学本科课程中,学生将学习各种不同的心理学领域,通过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培养他们的研究能力和实践技巧。
本文将介绍北师大心理学本科课程的内容和特点。
第一部分:导论本科课程的第一个模块是心理学导论。
在这门课程中,学生将了解心理学的定义、历史、理论和方法论。
他们将学习各种重要的心理学理论,如行为主义、认知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和发展心理学等。
通过这门课程,学生将获得对心理学研究领域的广泛了解,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
第二部分:认知心理学认知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思维和知觉过程的学科。
在这门课程中,学生将学习记忆、注意力、学习、思维和判断等认知过程的各个方面。
他们将了解不同的认知理论和模型,并学习如何进行实验研究来验证这些理论。
通过这门课程,学生将了解人类思维的基本原理和机制。
第三部分: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探讨了个体与群体之间相互影响的关系。
在这门课程中,学生将学习个体行为、观念和情感是如何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的。
他们将了解群体动力学、偏见和歧视、领导力以及群体决策等重要的社会心理学概念。
通过这门课程,学生将理解人际关系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改善社会互动和合作。
第四部分:发展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关注人类在不同生命周期阶段的变化和发展。
在这门课程中,学生将学习婴儿、儿童、青少年和成年人的发展过程。
他们将了解身体、情感和认知的发展,以及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通过这门课程,学生将了解不同阶段的特点和需要,以及如何提供适当的支持和教育。
第五部分:临床心理学临床心理学是应用心理学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
在这门课程中,学生将学习心理评估、治疗和咨询的基本原理和技巧。
他们将了解各种心理障碍的诊断和治疗方法,以及如何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治疗关系。
通过这门课程,学生将培养临床实践所需的技能和知识。
第六部分: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是心理学研究中至关重要的部分。
社会心理学(北师大精品课程)11
第一节 人际吸引的社会心理基础 二,安全感确立的需要
(一)生物安全感 人都需要自己所处的情境能够为其提供充分的安全感.社会 心理学家所做的大量研究揭示,与人交往,是获得安全感的最 为有效的途径. (二)社会安全感 社会安全感的本质,是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系.只有在人们 通过交往同别人建立起了可靠的人际关系(亦即稳定的情感联 系和支持)之后,人们的社会安全感才能得到确立.
喜欢与爱情是两种既相互密切关联但又各不相同的情感. 喜欢的最主要的两个因素,一是人际吸引的双方有共同的理解, 一是喜欢的主体对所喜欢的对象有积极的评价和尊重. 与喜欢不同,爱情有如下三个最重要因素:①依恋.卷入爱情 的恋人对伴侣有着高度的依恋感,尤其在孤独时,会特意地去寻求 伴侣的伴同和宽慰,而别人不能有同样的慰藉作用.②关怀与奉献. 恋人之间彼此会高度关怀对方,愿意为对方不计回报地付出.同时 感到让对方快乐和幸福是自己的责任,并且对对方的不足表现出高 度宽容.③亲密.被爱情所裹挟的恋人,对对方有着高度的信赖, 并且也有特殊的身体接触的需要.
小小的错误会使有才能的人吸引力更增加一层.后来心 理学家称这一现象为"犯错误效应"
第二节 人际吸引规则
(二)美貌与外在吸引力 外貌魅力会引发明显的辐射效应(radiating effect),使 人们对高魅力者的判断具有明显的倾向性.有吸引力的人被 认为拥有与外貌毫不相干的优秀品质,如健康,智力等 一般情况下美貌会产生辐射效应,但是,如果人们感到 有魅力的人在滥用自己的美貌,则会反过来倾向于对她们实 施更为严厉的惩罚.
第一节 人际吸引的社会心理基础 四,人际吸引需要的形成途径
(一)印刻(imprinting) 有机体在其生命早期的敏感阶段对最先看到的活动物体 产生依附的现象,就叫做印刻.印刻是一种发生在生命早期 阶段的特有学习方式. (二)本能(instinct) 人的交往需要是一种本能,是一种人类祖先就已经很好 地形成起来的生存能力,它可以通过遗传直接传递给后代. (三)条件作用(conditioning) 条件作用是人的人际交往需要形成的最主要途径.
社会教育共70部精品课程和视频教程
教育心理学精品课程、教育心理学视频教程天津电大全10集地址现代教育思想精品课程、现代教育思想视频教程天津电大全12集地址社会心理学精品课程、社会心理学视频教程天津电大全14集地址初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精品课程、初等教育改革与发展视频教程天津电大全8集地址小学语文教学论精品课程、小学语文教学论视频教程天津电大全12集地址社会学概论精品课程、社会学概论视频教程天津电大全3集地址犯罪心理学精品课程、犯罪心理学视频教程天津电大全9集地址文化资源整理与评估精品课程、文化资源整理与评估视频教程山东大学全40讲地址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精品课程、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视频教程浙江广播电视大学全15讲地址学前教育学精品课程、学前教育学视频教程浙江广播电视大学全12讲地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精品课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视频教程浙江广播电视大学全12讲地址幼儿文学精品课程、幼儿文学视频教程浙江广播电视大学全12讲地址婴幼儿营养与保育精品课程、婴幼儿营养与保育视频教程浙江广播电视大学全16讲地址幼儿园管理精品课程、幼儿园管理视频教程浙江广播电视大学全15讲地址教育经济学精品课程、教育经济学视频教程嘉兴广播电视大学全5讲地址特殊儿童教育精品课程、特殊儿童教育视频教程浙江广播电视大学全12讲地址外国教育简史精品课程、外国教育简史视频教程浙江广播电视大学全22讲地址小学教育学精品课程、小学教育学视频教程浙江广播电视大学全10讲地址小学社会教学论精品课程、小学社会教学论视频教程全14讲地址小学语文教学论精品课程、小学语文教学论视频教程浙江广播电视大学全14讲地址多媒体课件制作与应用精品课程、多媒体课件制作与应用视频教程浙江广播电视大学全6讲地址课程与教学论精品课程、课程与教学论视频教程浙江广播电视大学全20讲地址教育心理学精品课程、教育心理学视频教程浙江广播电视大学全20讲地址教师职业道德精品课程、教师职业道德视频教程浙江广播电视大学全10讲地址儿童发展心理学精品课程、儿童发展心理学视频教程浙江广播电视大学全12讲地址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精品课程、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视频教程浙江广播电视大学全20讲地址教育社会学精品课程、教育社会学视频教程浙江广播电视大学全20讲地址中外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精品课程、中外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视频教程浙江广播电视大学全20讲地址现代教育管理精品课程、现代教育管理视频教程浙江广播电视大学全4讲地址公共政策精品课程、公共政策视频教程西北工业大学全48讲地址个案工作精品课程、个案工作视频教程山东大学全29讲地址家庭社会工作精品课程、家庭社会工作视频教程山东大学全41讲地址社会工作价值与伦理精品课程、社会工作价值与伦理视频教程山东大学全32讲地址秘书学精品课程、秘书学视频教程浙江广播电视大学全10讲地址秘书资格证书专题精品课程、秘书资格证书专题视频教程全16讲地址跨文化交际精品课程、跨文化交际视频教程浙江广播电视大学全28讲地址人文地理精品课程、人文地理视频教程衡阳师范学院全71讲地址社会学概论精品课程、社会学概论视频教程西北工业大学全32讲地址社会心理学精品课程、社会心理学视频教程西北工业大学全32讲地址人类与自然精品课程、人类与自然视频教程浙江广播电视大学全12讲地址科学发展简史精品课程、科学发展简史视频教程浙江广播电视大学全13讲地址小组工作精品课程、小组工作视频教程山东大学全35讲地址社会调查与实践精品课程、社会调查与实践视频教程西昌学院全5讲地址人文社会科学基础精品课程、人文社会科学基础视频教程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全22集地址教育学精品课程、教育学视频教程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全8集地址教育概论精品课程、教育概论视频教程华中师范大学全41集地址社会调查研究与方法精品课程、社会调查研究与方法视频教程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全10集地址公共关系学精品课程、公共关系学视频教程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全13集地址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精品课程、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视频教程全6集地址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精品课程、学前儿童音乐教育视频教程杭州幼儿师范学院全10集地址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精品课程、学前儿童美术教育视频教程杭州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全9集地址学前儿童健康教育精品课程、学前儿童健康教育视频教程西南大学教育学院全10集地址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精品课程、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视频教程杭州幼儿师范学院全10集地址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精品课程、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视频教程华东师范大学全10集地址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精品课程、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视频教程华东师范大学全11集地址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精品课程、学前儿童语言教育视频教程华东师范大学全10集地址幼儿园课程论精品课程、幼儿园课程论视频教程华东师范大学全10集地址社会调查研究与方法精品课程、社会调查研究与方法视频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全18集地址美学与美育精品课程、美学与美育视频教程北京师范大学全18集地址现代教师学导论精品课程、现代教师学导论视频教程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全12集地址现代教师学导论精品课程、现代教师学导论视频教程北京教育学院全20集地址现代教育思想精品课程、现代教育思想视频教程首都师范大学全16集地址学校管理心理学精品课程、学校管理心理学视频教程北京教育学院全14集地址教育法制基础精品课程、教育法制基础视频教程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全22集地址教育行政概论精品课程、教育行政概论视频教程北京师范大学全20集地址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精品课程、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视频教程北京师范大学全21集地址中国教育史精品课程、中国教育史视频教程杭州师范大学全19集地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精品课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视频教程广西大学全10集地址教育心理学精品课程、教育心理学视频教程华中师范大学全47集地址教育学精品课程、教育学视频教程华中师范大学全22集地址。
北师大心理学本科课程
北师大心理学本科课程1. 课程简介北师大心理学本科课程是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系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
本课程旨在介绍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研究方法,培养学生对人类思维、行为和情感的科学理解能力。
2. 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达到以下几个方面的能力:•理解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流派;•掌握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实验设计;•分析和解释人类思维、行为和情感的机制;•应用心理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批判性思维和科学精神。
3. 课程内容模块一:导论与历史•心理学定义与发展历史•心理学研究方法导论•心理测量与评估•心理统计与数据分析模块二:认知与知觉•认知过程与注意力•记忆与遗忘•思维与推理•知觉与感知模块三:发展与教育•儿童与青少年发展心理学•成人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模块四:社会与人格•社会心理学•人格心理学•心理健康与幸福感模块五:临床与咨询•心理障碍与治疗•心理咨询与辅导•心理健康教育4. 课程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但不限于:•讲授:通过教师的讲解,向学生传授相关知识和概念。
•讨论:通过小组讨论或全班讨论,促进学生思考和交流。
•实验:通过实验设计和数据收集,培养学生科研能力。
•观察:通过观察案例和现象,加深对心理学知识的理解。
5. 课程评估方式本课程的评估方式综合考虑以下几个因素:•平时表现(20%):包括出勤、参与讨论、作业完成情况等。
•小组项目(30%):小组合作完成一项与课程相关的实践项目。
•期末考试(50%):对课程内容的综合考核。
6. 推荐教材•王铁成等著《心理学导论》•郭佳著《心理学原理》•Philip G. Zimbardo等著《心理学与生活》7. 参考资源•网络资源:如心理学研究论文、心理学实验材料等。
•图书馆资源:提供相关的纸质和电子书籍。
8. 学习支持本课程设有助教,负责辅导和答疑。
另外,学生还可以通过邮件、微信群等方式与教师进行交流和咨询。
9. 学习建议为了更好地完成本课程的学习,建议学生:•认真听讲并做好笔记;•主动参与讨论和小组活动;•多阅读相关文献和案例;•定期复习和总结所学内容;•积极利用教师和助教提供的支持。
普通心理学(北师大精品课程)31功能固着
本课程将带领你深入了解功能固着的概念、特征和影响因素,以及它对编码 行为、记忆、决策行为等方面的影响。我们还将探讨应对功能固着的方法和 其对创造力、工作质量与效率等方面的影响。
功能固着概述
功能固着是指在问题解决和决策过程中,人们倾向于陷入已有的思维模式或解决方案,难以产生新的创意或策 略。
多元思考
鼓励多元思考,并尝试从不同的角度和 维度来审视问题。
防止功能固着的提示方法
提供多个选项 鼓励观察不同视角 引入新元素
替换已有模式 激发创造力 培养开放心态
范例效应对功能固着的影响
范例效应是指受到既定范例的影响,倾向于复制和重复已有的行为、思考模 式,加剧功能固着的发生。
过去的经验和学习使得人们更倾向于使用熟悉的思维模式,而不愿尝试新的方式。
2 心理障碍
焦虑、压力和情绪困扰等心理障碍会增加功能固着的发生。
3 文化因素
文化价值观和社会规范可能影响个体对问题的看法和解决策略。
编码行为和功能固着的关系
功能固着会影响编码行为,使人们在处理信息时更加趋向于重复固有的编码模式,降低了对新信息的注意力和 处理能力。
记忆和功能固着的相互作用
记忆
功能固着可能导致困扰记忆,限制了人们对新信息 的记忆和回忆能力。
创新
创新性思考和功能固着相对冲突,功能固着会限制 人们产生新点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弱化功能固着的方法
1
启发性问答
2
通过问出有启发性的问题,激励思维的
多样性和自由度。
3
反思
反思问题的不同方面,挑战已有的思维 模式,寻找新的解决策略。
是一种心理过程,指人们在认知任务中重复使用已有的策略或解决方案而忽略其他 可能的选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推荐读物
1. 王沛. (2002).刻板印象的理论与研究.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 2. 梁晓声. (1998).中国社会各阶层分析.香港:天地出版社. 3. Jacques-Philippe Leyens, Vincent Yzerbyt,Georges Schadron. (1994).Stereotype and Social Cognition.SAGE Publications. 4. Matras, J. (1990).社会不平等-社会阶层化与流动(李明 译).台湾: 桂冠图书出版公司. 5. 孙晔等. (1987).社会心理学.北京:科学出版社. 6. 石俊杰. (1993).应用心理学.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 7. 孙非等. (1987).社会心理学导论.武汉:华中工学院出版社. 8. Wetherell, M.(Ed.). (1996).Social Psychology: Identities, Groups, & Social Issues. London: The Open University.
第四节 归因偏差
一、基本归因偏差
二、活动者—观察者效应
三、自我服务偏差
第四节 归因偏差 • 一、基本归因偏差
对他人行为进行归因时。往往将行为归因与内部稳定的个性 特征,低估了情景的作用。 文化背景的不同,西方国家的人倾向于用个体因素来解释事 件,而亚洲国家的人多使用情境归因(王登峰、侯玉波, 2004)。
积极作用:通过刻板印象简化认知过程,迅速获得关于 特定对象的概念、形成印象,便于适应环境。
消极作用:经常是对信息的扭曲,过度简化或过度夸大 群体特性,忽略各成员的异质性,产生先入为主、以偏概全 的偏差;夸大群体间的差异性,产生偏见和歧视。
第一节 刻板印象及其形成
(三)影响刻板印象改变的因素 直接接触不符合原有刻板印象的群体成员
作业与参考题
1、什么是刻板印象?举例说明刻板印象在社会现实中的不 良影响。 2、举例说明偏见实质是一种误区。 3、 结合你对社会现实的观察,举例说明如何消除社会阶层 之间的偏见。 3、性别刻板印象在家庭中可能会有哪些不良影响。 4、什么是归因,结合具体事例尝试运用不同归因理论追寻 事情的真正原因。 5、联系生活实例,思考在归因过程中会出现哪些偏差,如 何避免。
一、刻板印象的概念
二、刻板印象的具体表现
三、刻板印象的形成、作用与改变
第一节 刻板印象及其形成 • 一、刻板印象的概念
(一)定义
刻板印象/类属性思维(Stereotype):人们通过整合有关 信息和个人经验形成的一种针对特定对象的既定的认知模式。
(二)图式与刻板印象
图式(schema):过去经验中关于个人、群体、角色或事件 等的一套有组织的认知系统或架构,它可以是语言材料的图式, 也可以是视觉材料的图式,还可以是其它材料的图式。 图式加工(schematic processing):人在接触外界事物时, 在记忆中检索那些与输入信息最符合的图式与之对照,加以理 解和解释。
强调了影响归因的外部因素主要是社会准则、道德规范等外在压 力。
第三节 归因与归因理论
(三)动机的归因理论 心理学家韦纳认为成功、失败的原因包括两个维度,一 个是成败是由于内在因素还是外在因素,一个是决定成败的 是经常发生的还是偶尔发生的。要综合两个维度才能做出总 结性的归因。认为能力、努力、运气、任务难度是个体分析 工作成败的主要原因。 行为原因除了有内外与稳定性两个维度外,还有第三个 维度——可控性。即行为动因能否为行动者个人所控制。如 果是可控的,意味着行动者可以通过主观努力改变行为及其 后果。 内外控者所理解的控制点位置不同,因而他们对事情的 态度和行为方式也不同。
第四节 归因偏差 • 二、活动者—观察者效应
行动者对自身行为归因不同于他人对此行为的归因。 认知 到的是同一个行为 ,行动者倾向于把成功归因为个人,把失败归 因于情境;而观察者则会更多的把成功归因于情境。失败归因 于个人的特质 。
行动者与观察者的视角不同,行动者注意外在情境因素;而 观察者则更关注行动者。
第一节 刻板印象及其形成 • 二、刻板印象的具体表现
(一)性别和职业刻板印象
1.性别刻板印象和性别角色
性别 vs 性别角色
性别(sex):生理差异(man,women)
性别角色(gender):男女心理、社会差异(male ,female)
性别刻板印象(gender role stereotype):人们对男女“应 当”具有的特定行为、特征的相对稳固的信念,是特定社会或 群体按照人的男女性别规定的不同行为模式。
第一节 刻板印象及其形成
在信息不够充分的情况下,人们可以利用已经形成的 图式对个人进行类推;而且人们可以利用图式来加快信息 加工速度。 刻板印象的“图式过滤器模型”(schema filter model) 认为,刻板印象是以概括化的知识结构(即“图式”)为表 征存储于记忆中的。这些结构实际上是大量知识的存储库, 不仅指明了某一类型的人所具有的特性,而且也指明了他 们可能做出的行为,指引着人们对信息的编码和表征。
第一节 刻板印象及其形成 • 三、刻板印象的形成、作用与改变
(一)刻板印象的形成
1.社会认同理论 社会认同理论认为刻板印象是社会分类和比较的结果。 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人们总是倾向于以一定的标 准将人进行归类,使信息的提取和运用结构化。 刻板印象的产生和内-外群体效应的出现是相关联的,与 群体成员希望从所属群体中获得对自己更积极的认同有密切 的关系。
第一节 刻板印象及其形成
(三)刻板印象的准确性 分类学说认为,由于类属性思维是社会分类的结果, 所以存在于人脑中的分类符合客观实际的程度决定了类 属性思维的准确性程度,这在很大程度上受知觉者过去 经验的影响。 或然性模型认为,类属性思维是建立在可能性的基 础上,而非“全”或“无”的判断,所以只能说它在某 些条件下是准确的,在另外一些情况下是不准确的,而不能 绝对地判定某个类属性思维是“对的”或“错的”。
第三节 归因与归因理论
(二)相应推断理论 由人的外显行为来推断其内在动机和人格特质,内在动机和人格 是外显行为的原因。 在做相应推断的时候,会受到以下因素的影响: 1.行为结果的严重性
2.社会赞许性
3.非共同性效应 4.选择自由性
丰富了海德的归因理论,在内外因的基础上,应考虑到情境因素 与个人因素的相互制约。
行动者与观察者的信息拥有量不同,行动者了解自己的过去 和本性,而观察者则较强调现实因素(此时此地)。
第四节 归因偏差 • 三、自我服务偏差
个体一般都对良好的行为采取居功的态度,而对于不好 的、欠妥的行为则会否认自己的责任。 当某个行为有个体的自我卷入的时候,个体在归因过程 中,会有明显的自我价值保护作用,即归因回朝有利于自我 价值确立的方面倾斜。自我服务偏差往往随自我卷入的深浅 而不同,自我卷入越深,自我服务的程度越高。
媒体信息对受众的刻板印象的影响能力
呈现反刻板印象的信息会削弱人们对刻板印象的使用
第二节 偏见与歧视
一、偏见与歧视的概念和成因
二、性别歧视和种族歧视
三、减少偏见和歧视的方法
第二节 偏见与歧视 • 一、偏见与歧视的概念和成因
(一)偏见和歧视的概念
偏见(prejudice)指人们不以客观事实为根据建立的对 特点人或事物的情感色彩明显的倾向性态度。
(一)性别歧视 一类性别成员对另一类型性别成员,尤其是男性对 女性的歧视。 (二)种族歧视
第二节 偏见与歧视
• 三、减少偏见和歧视的方法
(一)对抗刻板印象
(二)平等接触 (三)创造消除偏见的环境
第三节 归因与归因理论
一、归因的概念 二 一、归因的概念
归因(attribution)是指根据有关的外部信息、线索 判断人的内在状态,或依据外在行为表现推测行为原 因的过程,也称归因过程。
歧视是指不平地看待和对待某个特定对象,其核心是将 特定对象看得比自己低劣,并使自己的压迫、强制、剥夺对 方的行动合理化,造成社会地位、经济地位的不平等。
第二节 偏见与歧视
(二)偏见与歧视的成因
1. 社会化历程
2. 认知因素 3. 动机因素 4.社会分层
第二节 偏见与歧视
• 二、性别歧视和种族歧视
社会心理学
第七章 刻板印象与归因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金盛华
本章要点
*刻板印象的概念
*刻板印象形成 *偏见形成的原因
*如何消除偏见
*性别角色的形成 *归因理论 *归因偏差
第七章 刻板印象与归因 第一节 刻板印象及其形成 第二节 偏见与歧视
第三节 归因与归因理论
第四节 归因偏差
第一节 刻板印象及其形成
第一节 刻板印象及其形成
(二)地域和种族刻板印象 “北方人豪爽耿直、南方人精明细致”,“上海人精细、 东北人豪爽”,“德国人严谨、法国人浪漫、美国人开放、 中国人含蓄”等对特定地域的人的特征评论,这些都是人们 心目中传统的地域刻板印象,即知觉者关于某个地区人群群 体的刻板印象。 种族刻板印象,因为种族演化是以地理为基础的,如亚 洲地区的居住者多为黄种人,赤道附近的人多为黑色皮肤, 而接近南、北极的地区则多为白色皮肤。 二者的区别在于地域刻板印象以地域进行划分,而种族 刻板印象一般根据肤色、发色、面部骨骼结构等遗传决定的 身体形态进行划分。
推荐读物
9. Feldman, Robert S. (1998).Social Psychology (2nd ed.). Upper Saddle River, N. J.: Prentice Hall, Inc. 10. Michener, H. A., Delamter, J. D. (1996).Social Psychology (3rd Ed.). Fort Worth: Harcourt Brace & Compan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