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学讲义
小学教育学详细讲义
《小学教育学》讲义绪论教学目标:1、了解教育和教育学产生的背景,初步认识到教育发展与社会各因素关系密切;2、对小学教育的基本状况有初步的了解,并初步形成重视教育理论学习的态度;3、初步掌握教育理论学习的基本方法。
教学重点:教育学发展的基本阶段的代表人物、代表作及其意义。
教学时数:2课时导言:*善于从复杂的现象中发现教育的问题,学会用教育的眼光看教育的问题。
第一节教育学学习的意义、目标与方法一、本学科的意义(一)增强教育工作的自觉性,提高教学质量。
理论是行动的先导。
没有实践的理论是无根基的理论,没有理论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
我们过去的教育工作中的摇摆不定的现象,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教育理论上的偏差导致的教育实践的盲目。
如,对教育本质的理解,常常取其一而忽视其他,重视教育的政治功能的时候和文化功能的时候,忽视教育的经济功能;重视教育的经济功能又忽视了教育的政治功能和文化功能。
常常以教育的社会功能代替教育的个体功能,在对人的教育过程中,重视共性而忽视了个性,等等。
所有这些教育问题的出现,与教育理论上的偏颇有着很大的关系。
无数的教育实践证明,有了教育理论的正确的指导,教育实践就可以少走弯路,教育工作就能取得更好的成效。
反之亦然。
教育理论的学习,可以帮助教师形成自觉遵循教育规律办事的观念和行为,科学有效地进行教育实践。
(二)有助于学好其他教育学科小学教育学是教育学科中的基础学科,它反映了小学教育现象中最基本、最本质的东西,对小学教育的基本规律作出了概括和总结。
只有以这些基本规律为指导,才能有助于师范生掌握之后的其他的教育理论学科知识。
(三)有助于教育科学理论体系的丰富和完善教育理论来自教育实践。
广大的一线的教师的实践经验的总结,是教育理论不断丰富和完善的源泉。
广大的一线教师的教育理论修养的提高,可以在实践中更好地总结出教育教学的规律,使教育理论的内容不断丰富和完善,使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更加地密切。
二、本学科的内容结构本学科主要包括三部分的内容:第一部分是教育概论,介绍教育概念、教育学的发展、教育与社会及个体之间的关系、教育的目的、学校教育制度、学校教育的基本因素等,该部分为教育学理论的最基本的部分。
《小学教育学》课件
REPORTING
• 课程介绍与背景 • 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 • 小学教育教学原则与方法 • 小学德育与美育实施策略 • 小学课程设置与评价标准 • 小学教师专业发展与团队建设 • 家校合作与家庭教育指导
目录
PART 01
课程介绍与背景
REPORTING
小学教育学概述
小学教育学的定义与研究对象
基础性原则
注重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传授,为学生后续学习奠定基础 。
课程设置原则和要求
• 适应性原则:课程应适应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水平和心 理发展。
课程设置原则和要求
明确课程目标
每门课程应有清晰、具体的目标,指导教学活动 的开展。
优化课程结构
合理安排课程门类、课时比例,确保课程的整体 性和连贯性。
实践探索
积极投身教育教学实践,不断尝试新 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积累经验,提升 能力。
合作交流
与同事、专家、学者等进行合作交流 ,分享经验,碰撞思想,促进共同成 长。
高效团队建设与管理技巧
明确团队目标
合理分工协作
制定清晰、明确的团队目标,激发团队成 员的积极性和凝聚力。
根据团队成员的特长和优势,进行合理分 工,实现优势互补,提高团队整体效能。
强化课程内容
课程内容应科学、准确,反映学科最新发展动态 。
课程评价标准和方法
目标达成度
评价学生是否达到课程目标要求,包 括知识、技能、态度等方面。
内容适切性
评价课程内容是否符合学生实际需求 ,是否体现学科特点。
课程评价标准和方法
• 教学方法有效性:评价教师的教学方法是 否得当,是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 主动性。
PART 02
完整版《小学教育学》课件
contents •课程介绍与教学目标•小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及教育对策•小学德育理论与实践•小学智育理论与实践•小学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探讨•教师专业素养提升途径与方法目录01课程介绍与教学目标小学教育学概述教学目标与要求知识目标掌握小学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了解小学教育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
能力目标能够运用小学教育学的理论和方法分析、解决小学教育中的实际问题,具备从事小学教育教学和科研工作的基本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热爱小学教育事业,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儿童观和教师观,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
课程安排与考核方式课程安排本课程共分为导论、学生与教师、课程与教学、德育与美育、学校管理与班级管理等几个部分,每个部分包含若干章节,共计36学时。
考核方式本课程采用闭卷考试的方式进行考核,考试内容涵盖课程所有章节,重点考查学生对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的理解和掌握情况,以及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结合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进行综合评定。
02小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及教育对策感知觉发展记忆发展思维发展030201小学生认知发展特点小学生情感与意志发展特点情感发展意志发展小学生个性与社会性发展特点个性发展社会性发展小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逐渐提高,从以自我为中心向关注他人、关注社会过渡,同时社会规范意识也逐渐形成。
针对小学生心理发展的教育对策适应认知发展规律培养良好情感品质促进意志品质发展关注个性与社会性发展03小学德育理论与实践德育目标与内容体系德育目标内容体系德育原则与方法论述德育原则方法论述班级管理与班主任工作艺术班级管理班主任工作艺术案例分析:成功德育经验分享案例二案例一某班主任通过个性化教育和心理辅导,成功转化了一名问题学生,使其逐渐融入集体并取得显著进步。
案例三04小学智育理论与实践智育目标与内容体系智育目标内容体系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合理设计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
小学教育学讲义
前言《小学教育学》是高等师范院校教育系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性课程。
其目的是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掌握教育学原理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并进而揭示教育规律。
该课程对师范教育系学生提高教育理论修养具有重要的作用。
本书仅为小学教育专科函授学生的自学提供一个参考。
绪论第一节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分为教育学的萌芽、教育学的创立、教育学的发展和当代教育学的状况四个阶段。
一、教育学的萌芽(前教育学时期)这一时期所取得的教育认识成果主要有:柏拉图的《理想国》与《美诺篇》、昆体良的《雄辩术原理》;中国如孔子的《论语》、孟子的《孟子》、、无名氏的《中庸》、朱熹的《四书集注》等等。
出现了一些教育专著、如《学记》、《大学》、韩愈的《师说》等。
古希腊的苏格拉底明确地提出了“美德是否可教”的这样一个具有永久思想魅力的教育问题,并第一次试图通过理性的思考来解决这个问题。
二、教育学的创立教育学创立的标志主要有:第一,从对象方面而言,教育问题构成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第二,从概念和范畴方面而言,形成了专门的反映教育本质和规律的教育概念与范畴,以及概念与范畴的体系;第三,从方法论方面而言,有了科学的研究方法;第四,从结果方面而言,产生了一些重要的教育学家,出现了一些专门的、系统的教育学著作;第五,从组织机构而言,出现了专门的教育研究机构。
(简答或多选)(1)著名的英国学者培根为独立形态教育学的出现做出了重要贡献。
作为“近代实验科学的鼻祖”,提出了实验的归纳法为后来教育学的发展奠定了方法论基础。
1632年,培根在《论科学的价值和发展》一文的科学分类中,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提了出来,与其他学科并列;(2)在教育学的创立过程中,捷克的宗教改革家夸美纽斯取得了突出的成就。
他在1632年的《大教学论》中,提出了“泛智教育”思想,探讨“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
在教育学史上,一般把夸美纽斯的这本书看成是第一本教育学著作。
小学教育学讲义精编版
2011版《小学教育学》(共九章)第一章小学教育源流第一节小学教育的产生一、教育的起源(一)生物起源说具体表现为两种看法:一是“生存竞争说”,代表人物法国哲学家和社会学家雷徒诺(Letourneau, C.)。
二是“生物冲动说”,代表人物英国教育家沛西•能(Nunn, P. T.)。
(二)心理模仿说代表人物美国教育家孟禄(Monroe, P.)。
(三)劳动决定说前苏联学者主张:“劳动创造人类本身——只有从恩格斯的这个著名的原理出发,才能够了解教育的起源。
教育也是在劳动过程中产生的。
”(四)生活需要说生活需要说认为,教育起源于人类实际生活需要,代表人物是我国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家杨贤江。
二、学校教育的出现(一)经济基础:生产力进步生产力进步为社会提供了相当数量的剩余产品,使得一部分人可以脱离生产劳动,从事专门的教育活动。
这样,生产力进步,成为学校教育出现的经济基础。
(二)文化基础:文字发展文字为人类的知识经验以特殊的物化形式保存下来和相互传递提供了载体,极大地扩展了文化财富积累的可能性。
(三)政治基础:阶级分化奴隶主阶级为了维护其利益和培养自己的继承人,需要将本阶级子弟集中起来,设立专门的机构,派遣专门的人员来传授维护政权的重要知识、宝贵经验和制度规条等。
三、小学教育的萌芽(一)生活形态的小学教育生活形态的小学教育,主要表现为教育时空的生活化、教育内容的生活化和教育方式的生活化。
(二)学校形态的小学教育早期学校形态的小学教育,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变化过程。
其间,中西方的小学教育表现出一些共同特点,如教育内容的系统性、教育方法的刻板性和教育权利的等级性。
第二节小学教育的发展一、西方小学教育的发展(一)小学教育地位基础化小学教育地位的基础化,一方面表现为:小学教育为儿童接受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奠基。
小学教育地位的基础化,另一方面表现为:承接传统初等教育的职能,结合当时工业发展对劳动力的素质要求,为广大平民阶层儿童进入社会适应近代工业化生产提供必要的知识与技能等准备。
小学教育学讲义(精.选)
2011版《小学教育学》(共九章)第一章小学教育源流第一节小学教育的产生一、教育的起源(一)生物起源说具体表现为两种看法:一是“生存竞争说”,代表人物法国哲学家和社会学家雷徒诺(, C.)。
二是“生物冲动说”,代表人物英国教育家沛西•能(, P. T.)。
(二)心理模仿说代表人物美国教育家孟禄(, P.)。
(三)劳动决定说前苏联学者主张:“劳动创造人类本身——只有从恩格斯的这个著名的原理出发,才能够了解教育的起源。
教育也是在劳动过程中产生的。
”(四)生活需要说生活需要说认为,教育起源于人类实际生活需要,代表人物是我国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家杨贤江。
二、学校教育的出现(一)经济基础:生产力进步生产力进步为社会提供了相当数量的剩余产品,使得一部分人可以脱离生产劳动,从事专门的教育活动。
这样,生产力进步,成为学校教育出现的经济基础。
(二)文化基础:文字发展文字为人类的知识经验以特殊的物化形式保存下来和相互传递提供了载体,极大地扩展了文化财富积累的可能性。
(三)政治基础:阶级分化奴隶主阶级为了维护其利益和培养自己的继承人,需要将本阶级子弟集中起来,设立专门的机构,派遣专门的人员来传授维护政权的重要知识、宝贵经验和制度规条等。
三、小学教育的萌芽(一)生活形态的小学教育生活形态的小学教育,主要表现为教育时空的生活化、教育内容的生活化和教育方式的生活化。
(二)学校形态的小学教育早期学校形态的小学教育,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变化过程。
其间,中西方的小学教育表现出一些共同特点,如教育内容的系统性、教育方法的刻板性和教育权利的等级性。
第二节小学教育的发展一、西方小学教育的发展(一)小学教育地位基础化小学教育地位的基础化,一方面表现为:小学教育为儿童接受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奠基。
小学教育地位的基础化,另一方面表现为:承接传统初等教育的职能,结合当时工业发展对劳动力的素质要求,为广大平民阶层儿童进入社会适应近代工业化生产提供必要的知识与技能等准备。
2024版《小学教育学》绪论课件
课件•绪论:小学教育学概览•小学教育学的历史与发展•小学教育学的理论基础•小学教育学的实践应用目•小学教育学的学习意义与方法•结论与展望:走向专业化的小学教育学录绪论:小学教育学概览小学教育学的定义与性质定义性质小学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研究对象小学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小学阶段的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包括小学生的身心发展、学习特点、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评价等。
任务小学教育学的主要任务是揭示小学教育的规律,指导小学教育实践,提高小学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具体任务包括研究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制定科学的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探索有效的教育方法和教育评价手段等。
小学教育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与心理学的关系与社会学的关系与教育技术的关系小学教育学的历史与发展社会发展的需求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对教育的需求也日益增长,小学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重要性逐渐凸显。
教育实践经验的积累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人们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这些经验为小学教育学的产生提供了实践基础。
相关学科的发展心理学、社会学、哲学等相关学科的发展为小学教育学提供了理论支撑和方法论指导。
形成阶段随着近代教育的兴起,小学教育逐渐从家庭教育中分离出来,形成了独立的教育体系,并出现了专门研究小学教育的学者和著作。
萌芽阶段在古代,小学教育主要是家庭教育的一部分,没有独立的教育学体系。
发展阶段20世纪以来,小学教育学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取得了显著进展,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教育学体系。
国际化趋势多元化趋势科学化趋势人文化趋势小学教育学的理论基础哲学基础:儿童观、教育观儿童观教育观心理学基础:儿童心理发展特点认知发展情感发展社会性发展社会学基础:社会对小学教育的要求文化传承社会公正小学教育是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应注重传承和弘扬本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培养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
社会适应小学教育学的实践应用课程设置原则教学改革方向课程内容更新030201课程设置与教学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创新教学方法探索教学手段更新教学评价改革教育评价与学生发展教育评价理念01学生发展评价02评价结果运用03小学教育学的学习意义与方法学习小学教育学的意义了解小学教育的基本理论和知识提高教育教学能力促进小学生全面发展1 2 3阅读相关教材和文献观察和实践反思和总结学习小学教育学的方法小学教育学的未来发展前景结论与展望:走向专业化的小学教育学对小学教育学的认识与理解小学教育学的挑战与机遇挑战机遇专业化发展路径与展望专业化发展路径展望感谢观看。
小学教育学讲义
2011版《小学教育学》(共九章)第一章小学教育源流第一节小学教育的产生一、教育的起源(一)生物起源说具体表现为两种看法:一是“生存竞争说”,代表人物法国哲学家和社会学家雷徒诺(Letourneau, C.)。
二是“生物冲动说”,代表人物英国教育家沛西•能(Nunn, P. T.)。
(二)心理模仿说代表人物美国教育家孟禄(Monroe, P.)。
(三)劳动决定说前苏联学者主张:“劳动创造人类本身——只有从恩格斯的这个著名的原理出发,才能够了解教育的起源。
教育也是在劳动过程中产生的。
”(四)生活需要说生活需要说认为,教育起源于人类实际生活需要,代表人物是我国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家杨贤江。
二、学校教育的出现(一)经济基础:生产力进步生产力进步为社会提供了相当数量的剩余产品,使得一部分人可以脱离生产劳动,从事专门的教育活动。
这样,生产力进步,成为学校教育出现的经济基础。
(二)文化基础:文字发展文字为人类的知识经验以特殊的物化形式保存下来和相互传递提供了载体,极大地扩展了文化财富积累的可能性。
(三)政治基础:阶级分化奴隶主阶级为了维护其利益和培养自己的继承人,需要将本阶级子弟集中起来,设立专门的机构,派遣专门的人员来传授维护政权的重要知识、宝贵经验和制度规条等。
三、小学教育的萌芽(一)生活形态的小学教育生活形态的小学教育,主要表现为教育时空的生活化、教育内容的生活化和教育方式的生活化。
(二)学校形态的小学教育早期学校形态的小学教育,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变化过程。
其间,中西方的小学教育表现出一些共同特点,如教育内容的系统性、教育方法的刻板性和教育权利的等级性。
第二节小学教育的发展一、西方小学教育的发展(一)小学教育地位基础化小学教育地位的基础化,一方面表现为:小学教育为儿童接受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奠基。
小学教育地位的基础化,另一方面表现为:承接传统初等教育的职能,结合当时工业发展对劳动力的素质要求,为广大平民阶层儿童进入社会适应近代工业化生产提供必要的知识与技能等准备。
《小学教育学》课件pptx文档全文预览
关爱学生
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 对学生严慈相济,做学生良师益友。保护学生安全,关心 学生健康,维护学生权益。
终身学习
崇尚科学精神,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拓宽知识视野,更新 知识结构。潜心钻研业务,勇于探索创新,不断提高专业 素养和教育教学水平。
小学教师职业素养提升途径
加强师德修养
关注学生情感变化
及时发现学生的情感问题,给予关心和支持 。
培养学生自我调控能力
引导学生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处理情感冲 突。
小学生社会性发展特点与教育对策
社会性发展特点
小学生的社会交往范围扩大, 逐渐从家庭走向学校和社会, 开始形成自己的社交圈子和价
值观。
提供社交机会
组Hale Waihona Puke 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让 学生在交往中学会合作与分享 。
小学智育的内容与方法
智育内容
包括语文、数学、英语、科学、社会 等基础学科知识和技能。
智育方法
采用讲授法、讨论法、实验法、练习 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注重启发式教学 和探究式学习,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和创新精神。
小学体育的内容与方法
体育内容
包括田径、体操、球类、武术等体育运动项目和体育基础知 识。
体育方法
积极参与课题研究或校本研修 等活动培养科研兴趣;学习教 育科研方法掌握基本的科研技 能;结合教学实践开展行动研 究或案例研究等。
广泛阅读各类书籍报刊杂志拓 宽视野;关注时事政治了解社 会动态增强社会责任感;参与 各种文化活动丰富精神生活提 升个人气质修养等。
THANKS
基础性、综合性、实践性、时代性。
小学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
01
研究对象
主要研究小学阶段的儿童身心 发展特点、教育教学活动及其
小学教育学讲义
小学教育学讲义标题:小学教育学讲义一、引言小学阶段是孩子们成长和发展的关键时期。
在这个阶段,孩子们开始形成自己的兴趣、价值观和世界观。
因此,小学教育的重要性不容忽视。
本讲义将深入探讨小学教育学的主要内容,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小学教育的目标和理念。
二、小学教育学的主要内容1、课程设置课程设置是小学教育的基础。
小学课程应包括基本的知识技能、思想道德、情感态度等多个方面。
在课程设置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水平和兴趣爱好,确保课程的多样性和趣味性。
2、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实现小学教育目标的关键。
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直观教学、游戏化教学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3、学生评价学生评价是了解学生学习成果和进步的重要手段。
评价应该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包括知识技能、情感态度、特长爱好等多个方面。
评价方式应该是多元的,包括考试、观察、作品分析等。
三、小学教育学的实践应用1、教材选择教材是实现小学教育目标的重要工具。
在选择教材时,需要考虑教材的内容是否符合课程目标,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是否具有趣味性和实用性。
2、教师角色教师在小学教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他们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还是学生成长的引导者。
教师应该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专业素养,关心和爱护学生,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
3、家校合作家校合作是促进小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通过家校合作,家长可以更好地了解孩子的成长状况,与学校共同参与孩子的教育过程,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
四、总结小学教育学是一门涉及多方面的学科。
在这个阶段,孩子们的学习和发展对于其未来的成长具有重要影响。
因此,我们应该充分重视小学教育,为孩子们提供优质的课程、有效的教学方法以及全面的评价方式。
同时,教师和家长应该共同努力,为孩子们的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五、参考文献[1] 王晓红, 王素霞. 小学教育学[M].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6. [2]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 小学课程标准[S].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7. [3] 皮连生. 教育心理学[M]. 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11.。
《小学教育学》完整ppt课件
06 小学教育改革与 发展趋势
当前小学教育改革的主要任务与挑战
主要任务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深化课程改革,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课程体系。
当前小学教育改革的主要任务与挑战
•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
根据评价结果,教师及时调整教学计划和教 学方法,学生则根据反馈调整学习策略和方 法,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04 小学教师与学生
小学教师的角色与素质要求
01
02
03
04
角色定位
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评 价者
专业知识
掌握小学教育学科基础知识和 教育教学理论
教育能力
具备良好的教学设计、实施和 评价能力
发展趋势
注重跨学科研究、关注多元文化教育、强调教育公平与优质教 育、推动教育信息化与智能化。
02 小学教育的目标 与内容
小学教育的培养目标
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
01
包括德、智、体、美等多方面的发展,注重学生的思想道德、
文化知识和身心健康的培养。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02
鼓励学生勇于探索、敢于创新,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
当前小学教育改革的主要任务与挑战
01
挑战
02
03
04
教育资源不均衡,优质教育资 源短缺。
应试教育倾向严重,学生学业 负担过重。
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有待提高, 教育教学方式陈旧。
国内外小学教育改革案例分析
01
国内案例
04
国外案例
02
北京十一学校:实行走班制、选课制等改革措施,打破传统 班级和年级界限,构建多样化、个性化的课程体系。
《小学教育学》ppt课件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小学教育学将不断探索新的教 育理念,如生命教育、幸福教育等。
未来的小学教育将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和实践性,推动课堂 教学、课外活动、社会实践等多元化教育模式的融合。
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将在小学教育中得到广泛应用, 提高教育效率和质量。
小学教育学将更加注重国际交流与合作,推动教育资源的共享 和优化配置。
讨论法
读书指导法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为解决某个问题进行探 讨、辩论,从而获取知识的方法。
教师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教科书或参考书, 以获得知识、巩固知识、培养学生自学能 力的一种方法。
小学教育的教学手段
01
02
03
传统教学手段
黑板、粉笔、挂图、模型 等。
现代教学手段
投影、幻灯、电影、录音 、录像、多媒体等。
素质教育、新课程改革、教育信息化等政策的实施与成效。
小学教育与家庭、社会的合作与互动
小学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关系
家庭教育的特点与功能,学校对家庭教育的指导与支持。
小学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关系
社会教育的资源与内容,学校对社会教育的整合与利用。
家校合作与互动的实践策略
家长学校、家长委员会、家校互动平台等的建设与作用。
特点
基础性、综合性、实践性、时代 性。
小学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
研究对象
小学教育现象,包括小学教育制度、 小学教育目标、小学教育内容、小学 教育方法、小学教育管理等方面。
任务
揭示小学教育规律,指导小学教育实 践,推动小学教育改革与发展。
小学教育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与教育学的关系
小学教育学是教育学的一个分支 ,它研究的是小学阶段的教育现 象及其规律。教育学为小学教育 学提供了一般原理和方法论指导
《小学教育学》课件:第一章教育
目录
• 教育概述 • 教育与社会发展 • 教育与人的发展 • 教育制度 • 教育目的 • 教育内容 • 教育方法
01 教育概述
教育的定义与本质
教育的定义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组织、有 计划地传授知识和技能,培养人 的思想品德,发展人的智力和体 力的社会活动。
教育的本质
教育的历史与发展
教育的起源
教育起源于人类社会的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需要。
教育的发展历程
教育经历了原始社会、古代社会、近代社会和现代社会等 不同的发展阶段,每个阶段的教育都有其特点和历史背景。
教育的发展趋势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社会的不断发展,教育将更加注重 人的全面发展、个性化发展和终身学习等方面。同时,教 育也将更加国际化、信息化和多元化。
学前教育
幼儿园是对3周岁以上学龄前幼儿实施保育和教育的机构,是基础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 是学校教育制度的基础阶段。
我国的学制与学校教育制度
初等教育
中等教育
指小学教育,教育的对象一般为6~12 岁的儿童。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 要组成部分,它具有全民性、义务性 和全面性的基本特征。
是在初等教育基础上继续实施的中等 普通教育和专业教育,这种教育在整 个学校教育体系中有承上启下的重要 作用。中等教育分为初中和高中两个 阶段,初中教育的对象是13~15岁的 少年,高中教育对象是16~18岁的青 年,他们有的以升学为目的,有的以 就业为目的。
01
02
03
04
基础知识教育
包括语文、数学、英语、科学 、社会等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
本技能。
思维能力培养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创造性 思维和批判性思维,提高分析
《小学教育学》课件
THANK YOU
全面发展理念
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小学教育应注重培养儿童的德智体美 劳全面发展,注重培养儿童的道德品 质、知识水平、身体素质、审美能力 和劳动技能。
注重综合素质培养
关注个体差异
小学教育应关注儿童的个体差异,根 据每个儿童的特点和需求,制定个性 化的教育方案。
小学教育应注重培养儿童的综合素质 ,包括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 力、人际交往能力等。
。
课程评价的方法与标准
方法
形成性评价:通过课堂表现、作业、测验等方式,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 情况和进步情况。
终结性评价:通过考试、作品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全面评价 。
课程评价的方法与标准
• 自我评价: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培养他们的 自我反思和自我管理能力。
课程评价的方法与标准
标准 知识掌握:评价学生是否掌握所学知识,能否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小学生的特点
小学生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具有好奇心强、模仿能力强、注意力不集中等特点。
小学教育方法
针对小学生的特点,小学教育需要采用多种教育方法,如情境教学、游戏化教学、合作学习等,以激发学生的学 习兴趣和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同时,还需要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全面发 展。
《小学教育学》课件
汇报人: 202X-育的基本理念 • 小学教育的教学方法 • 小学教育的课程设置与评价 • 小学教育的德育工作 • 小学教育的教师与学生
01
小学教育概述
小学教育的定义与特点
小学教育的定义
小学教育是面向儿童的教育阶段,旨 在培养儿童的知识、技能、情感、价 值观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技能应用:评价学生是否能够运用所学技能解决实际问题,能否在实践中不断改进和提高。
小学教育学讲义
2011版《小学教育学》(共九章)第一章小学教育源流第一节小学教育的产生一、教育的起源(一)生物起源说具体表现为两种看法:一是“生存竞争说”,代表人物法国哲学家和社会学家雷徒诺(Letourneau, C.)。
二是“生物冲动说”,代表人物英国教育家沛西•能(Nunn, P. T.)。
(二)心理模仿说代表人物美国教育家孟禄(Monroe, P.)。
(三)劳动决定说前苏联学者主张:“劳动创造人类本身——只有从恩格斯的这个著名的原理出发,才能够了解教育的起源。
教育也是在劳动过程中产生的。
”(四)生活需要说生活需要说认为,教育起源于人类实际生活需要,代表人物是我国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家杨贤江。
二、学校教育的出现(一)经济基础:生产力进步生产力进步为社会提供了相当数量的剩余产品,使得一部分人可以脱离生产劳动,从事专门的教育活动。
这样,生产力进步,成为学校教育出现的经济基础。
(二)文化基础:文字发展文字为人类的知识经验以特殊的物化形式保存下来和相互传递提供了载体,极大地扩展了文化财富积累的可能性。
(三)政治基础:阶级分化奴隶主阶级为了维护其利益和培养自己的继承人,需要将本阶级子弟集中起来,设立专门的机构,派遣专门的人员来传授维护政权的重要知识、宝贵经验和制度规条等。
三、小学教育的萌芽(一)生活形态的小学教育生活形态的小学教育,主要表现为教育时空的生活化、教育内容的生活化和教育方式的生活化。
(二)学校形态的小学教育早期学校形态的小学教育,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变化过程。
其间,中西方的小学教育表现出一些共同特点,如教育内容的系统性、教育方法的刻板性和教育权利的等级性。
第二节小学教育的发展一、西方小学教育的发展(一)小学教育地位基础化小学教育地位的基础化,一方面表现为:小学教育为儿童接受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奠基。
小学教育地位的基础化,另一方面表现为:承接传统初等教育的职能,结合当时工业发展对劳动力的素质要求,为广大平民阶层儿童进入社会适应近代工业化生产提供必要的知识与技能等准备。
《小学教育学》课件说课讲解PPT
目 录
• 课程介绍与教学目标 • 小学教育基本理念与原则 • 小学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 • 小学智育与学科教学 • 小学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 • 小学班级管理与学生评价 • 小学教师专业发展与职业素养提升
01 课程介绍与教学 目标
《小学教育学》课程概述
课程性质与定位
德育与心育相互促进
德育与心育相互补充
德育可以为学生提供正确的价值导向 和良好的品德基础,而心理健康教育 则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践行道 德规范。
德育注重学生的道德品质和思想意识 的培养,而心理健康教育则关注学生 的内心世界和心理状态。二者相互补 充,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加全面的教育。
德育与心育相互渗透
《小学教育学》是小学教育专业的基础课程,旨在培养学生掌握小学教育的基 本理论和方法,具备独立解决小学教育实际问题的能力。
课程内容与结构
课程内容包括小学教育的历史与发展、教育目的与制度、教学原理与方法、德 育原理与方法、班级管理与学生指导等。课程结构清晰,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 合。
教学目标与要求
知识目标
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学生可以掌握一些心理 调适技巧和方法,有效预防心理疾病的发生。
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增强学生自信心
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改善学习方法、 提高学习效率,从而更好地适应学校生活。
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的优点 和不足,增强自信心和自尊心,更好地面对 挑战和困难。
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
通过体育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竞争意识、自律性等品质。
美育在小学阶段的实施途径
01
02
03
艺术教育课程
通过音乐、美术、舞蹈等 艺术教育课程,让学生接 触和了解各种艺术形式, 培养审美能力和创造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1版《小学教育学》(共九章)第一章小学教育源流第一节小学教育的产生一、教育的起源(一)生物起源说具体表现为两种看法:一是“生存竞争说”,代表人物法国哲学家和社会学家雷徒诺(Letourneau, C.)。
二是“生物冲动说”,代表人物英国教育家沛西•能(Nunn, P. T.)。
(二)心理模仿说代表人物美国教育家孟禄(Monroe, P.)。
(三)劳动决定说前苏联学者主张:“劳动创造人类本身——只有从恩格斯的这个著名的原理出发,才能够了解教育的起源。
教育也是在劳动过程中产生的。
”(四)生活需要说生活需要说认为,教育起源于人类实际生活需要,代表人物是我国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家杨贤江。
二、学校教育的出现(一)经济基础:生产力进步生产力进步为社会提供了相当数量的剩余产品,使得一部分人可以脱离生产劳动,从事专门的教育活动。
这样,生产力进步,成为学校教育出现的经济基础。
(二)文化基础:文字发展文字为人类的知识经验以特殊的物化形式保存下来和相互传递提供了载体,极大地扩展了文化财富积累的可能性。
(三)政治基础:阶级分化奴隶主阶级为了维护其利益和培养自己的继承人,需要将本阶级子弟集中起来,设立专门的机构,派遣专门的人员来传授维护政权的重要知识、宝贵经验和制度规条等。
三、小学教育的萌芽(一)生活形态的小学教育生活形态的小学教育,主要表现为教育时空的生活化、教育内容的生活化和教育方式的生活化。
(二)学校形态的小学教育早期学校形态的小学教育,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变化过程。
其间,中西方的小学教育表现出一些共同特点,如教育内容的系统性、教育方法的刻板性和教育权利的等级性。
第二节小学教育的发展一、西方小学教育的发展(一)小学教育地位基础化小学教育地位的基础化,一方面表现为:小学教育为儿童接受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奠基。
小学教育地位的基础化,另一方面表现为:承接传统初等教育的职能,结合当时工业发展对劳动力的素质要求,为广大平民阶层儿童进入社会适应近代工业化生产提供必要的知识与技能等准备。
(二)小学教育运行法制化随着资产阶级世俗国家政府的确立,小学教育的举办权也从教会的手中逐渐转移到世俗政府手中,小学教育成为一项公共事业。
这种公立化,主要通过小学教育运行的法制化来强力推进。
世界各国先后颁布了关于国家办学和普及义务教育的法令。
(三)小学教育对象普及化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小学教育对象迅速扩大到所有适龄儿童,不分出生的等级和男女的性别。
教育对象普及化,成为近代西方各国小学教育发展的重要特征,它极大地满足了各个国家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也确立了受教育机会和权利平等的基本原则。
(四)小学教育内容世俗化基本的读写算技能与基本的科学与世俗知识,开始超越宗教知识的地位,成为小学教育的重要内容。
(五)小学教育课程学科化传统的小学教育课程是一种艺术化的课程,但是,随着近代小学教育的发展,小学课程出现了学科化的趋势。
具体来说,那时取得的课程成就主要有:第一,编写出教材。
第二,形成了以“分科”为主要形式的课程体系。
二、我国小学教育的发展(一)近代小学的发端据考证,我国近代正式成立的小学,当以1878年(光绪四年)张焕纶创办的上海正蒙书院(后改称梅溪学校)为最早。
1897年,盛宣怀创办南洋公学,分为四院,其“外院”就是小学。
这可视为中国公立小学的始祖。
教师由南洋公学师范院学生轮流担任,所以也可视为中国师范学校附属小学之始。
后来,外院改称“南洋公学附属小学”。
(二)小学教育制度的初创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它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癸卯学制”是我国近代学制的基础,第一次系统构筑了以小学堂、中学堂、大学堂为主干的学校教育体系。
自此,我国近代小学在学校教育制度中得以确立。
(三)新中国小学教育体系的完善我国现行中小学学制是“六年制”和“五年制”并存,正朝着“六三制”靠拢。
“六三制”,即小学六年,初中三年;而“五四制”,则为小学五年,初中四年。
“六年制”是我国小学的基本学制。
第三节小学教育的走向一、走向学习共同体(一)学校成为共同体学校成为共同体,主要包括“拥有共同的目标”、“教师成为领导者”以及“家长成为合作者”(二)连贯的课程连贯课程以语言为中心,形成具有共性的核心课程,并且关注学生学习结果的测量。
(三)促进学习的环境促进学习的环境,主要包括“达成目的的教学方式”,“丰富的学习资源”和“为孩子提供的各种服务”。
(四)品格的塑造学校需要致力于学生品格的塑造,培育学生养成核心美德,让学生有理想地生活。
二、创建理想的小学小学建设“学习共同体”的成功经验,主要有:一是课堂教育要实现“活动性、合作性、反思性学习”;二是以学习作为学校一切活动的中心,废除一切与学习无关的东西;三是将教学案例研究作为学校管理的核心任务;四是在教学案例研究时,可组织日常公开教学;五是废除家长“参观学习”的活动方式,引入家长、教师共同参与教育实践的“参与学习”的活动方式。
第一章习题一、填空题1.关于教育起源问题,主要有生物起源说、______、劳动决定说和生活需要说等具有代表性的观点。
2.生产力进步、文字发展和______等来自经济、文化和政治等多方面的因素,导致了学校教育的出现。
3.我国制订的第一个学制是______。
4.1986年我国颁布______,标志了小学教育作为义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式纳入了法制轨道。
5.______已经成为目前各国小学教育发展的一种主要态势。
二、选择题1.认为教育起源于生存竞争的学者是()A.孟禄 B.利托尔诺C.沛西·能D.巴拉诺夫2.原始社会的教育与社会生产生活的关系是()A.融合B.分离C.对立D.矛盾3.为中国小学教育“艺术化”阶段奠定实践与思想基础的思想家是()A. 荀子B.孟子C. 老子D.孔子4.中国的学校化教育基本成型于()A.五帝时代B.夏商周时期C.秦代D.汉代5.早期学校化小学教育中,西方形成比较完善的课程是()A.三艺B.四艺C.六艺D.七艺6.西方“学科化”小学教育课程,典型代表是赫尔巴特的()A.“经验”课程B.“生活”课程C.“活动”课程D.“教材”课程7.建立起了我国近代小学教育形态的标志是颁布实施()A.《普通教育暂行课程之标准》B.《钦定学堂章程》C.《普通教育暂行办法》D.《奏定学堂章程》三、简答题1.学校产生的条件有哪些?2. 小学教育作为特定的文化现象,至今展现出哪些基本形态?3. 近代西方小学教育发展呈现出哪些特点?四、论述题1. 我国与西方近代小学教育的发展历程有哪些异同点?2.我国现代小学教育的确立和发展经历了哪三个阶段?有哪些标志性事件?第一章习题答案一、填空题1.心理模仿说2.阶级分化3.壬寅学制4.《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5.走向学习共同体二、单项选择题1.B2.A3.D4.B5. D6.D7.D三、简答题1. 学校产生的主要条件有:(1)生产力的发展使得一部分人可以从直接的生产劳动中脱离出来,专门从事专门的教育活动,专门教育者的出现,为专门化的学校教育提供了必要条件。
(2)文字的产生与发展为人类的知识经验以特殊的物化形式保存下来和相互传递提供了载体,构成了学校教育出现的文化基础。
(3)阶级的分化也加速了学校教育的出现,成为学校教育出现的政治基础。
2.小学教育展现出三种基本形态,依次是:一是生活化的小学教育;二是学校化的小学教育;三是走向学习共同体的小学教育。
3. 近代西方小学教育发展呈现出以下特点:一是小学教育地位基础化;二是小学教育运行法制化;三是小学教育对象普及化;四是小学教育内容世俗化;五是小学课程学科化。
四、论述题1. 我国小学教育的近代发展历程表现出基础化、法制化和普及化等特点,这与近代西方小学教育发展所表现出来的特点是基本一致的,只不过快速发展的时间推迟到了20世纪初。
受国内外政治形势等影响和制约,就普及化来讲,我国小学教育真正开始迈出强有力的步伐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后,而以国家强制力量保障推行则是在改革开放之后。
2. 教育史研究表明,中国近代小学形态是从19世纪末期开始构建的,至今已有100余年的历史。
从近代小学教育的构建到现代小学教育的确立和发展,主要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1)变革旧学制,创立近代小学。
标志性事件主要有:1904年,清朝政府颁布实施了《奏定学堂章程》,建立起了近代小学教育形态;盛宣怀于光绪23年(1897年)创办南洋公学,建立起了具有小学性质的外院,成为中国近代公立小学的开端;等。
(2)改造普通教育及其课程体系,初建小学教育体系。
标志性事件主要有: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颁发《普通教育暂行办法》,教育部颁布《普通教育暂行课程之标准》,建立民国学制系统的结构框架。
1922年实施新学制等。
(3)建立新中国的小学教育体系。
标志性事件主要有:1949年《全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颁发;1963年制定和颁发新的中小学课程;1980年《关于普及小学教育若干问题的决定》;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明确规定实施九年义务教育;等等。
第二章小学教育特性第一节小学教育的价值特性一、小学教育的文化规定性(一)小学教育是一种特殊文化小学教育是在人类学校教育历史中逐渐分化和成熟的教育形态,是学校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
由此,小学教育成为人类历史地凝结成的稳定的一种特殊生存与发展方式,成为一种特殊文化。
首先,从历史发展来看,小学教育始终是一种文化活动。
其次,从地域分布来看,小学教育也表现为一种文化活动。
(二)文化的价值是优化人的生命价值有多种定义,如“需要说”“属性说”“劳动说”“关系说”和“效应说”等。
文化的价值,就是“某对象的属性对人成为‘人’所具有的意义”。
一切文化活动的价值,都需要回到这些活动对人的“生成”的意义这一层面上予以讨论。
简言之,文化的价值,乃是优化人的生命。
由此,小学教育作为一种特殊文化,其价值就在于优化小学生的生命。
二、养育生命的价值取向(一)小学教育的多重价值选择第一,“扫除文盲”的价值取向;第二,“知识传授”的价值取向;第三,“培养能力”的价值取向。
(二)养育生命的价值凸显第一,教育家裴斯泰洛齐的真知灼见;第二,我国现实的迫切需要;第三,学校教育制度建立与发展的必然要求。
第二节小学教育的功能特性一、小学教育的社会规定性(一)社会结构与教育结构的关系具体表现为:第一,社会结构对教育结构的制约。
(1)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占有与管理结构对教育结构的作用;(2)社会的人口结构对教育结构的制约和影响;(3)劳动分工以及由此形成的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社会阶级和阶层结构等都对教育结构的特点和形态产生一定的影响。
第二,教育结构影响着社会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