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文学专题课程教学大纲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066011 比较文学专题课程教学大纲

1学分/学时:(理论教学+实践教学):4/64(52+12)

2先修课程:中西文化比较、外国文学名篇选读

3使用专业:三年制初等教育(中文)

4教育目标:

学生初步了解比较文学学科的基本原理,初步了解世界比较文学界包括中国著名学者在比较文学领域中的研究成果,扩大文化视野,引发对世界文化多元化的思考,在面临全球化的国际社会背景中,加强关注人类精神文化活动的自觉意识,借鉴和吸收外国优秀文化,并更充分认识中国文化的价值和文学成就,提高文学的鉴赏能力和思考能力。

5教学基本要求:

教师授课为主,介绍学科体系,介绍中国学者比较文学研究的典范文本,突出个案分析,指导学生阅读比较文学研究及课堂教学中论及的文学作品,指导学生尝试对某种文学现象作比较研究,以认识比较文学的基本原理,培养进一步的自学能力。

5.1关于比较文学明确比较文学的含义和比较文学研究的对象、范畴,使学

生对比较文学的学派和比较文学的研究方法有一定的了解,,了解比较文学与一般文学研究的共性与其自身学科的独特性,对比较文学的产生、发展有基本认识,对中国比较文学的渊源和在中国比较文学发展中作出贡献的文人学者有所了解。

5.2中西神话比较明确广义神话与狭义神话的区别,使学生了解中西神话具

有可比性应在狭义神话的层面上。了解狭义神话的特征,了解中西神话起源创作的共同特征。了解中西神话内容的丰富性及重合、类似的原因,同时认识因精神信仰、自然观、地域、发展过程等等的不同带来的中西神话内容的差异,了解中西神话的形象的寓意的异同,了解中西神话如何得以保存、流传和对后世的影响力的异同。

5.3中西戏剧比较介绍中西戏剧的起源、发展过程,使学生了解中西戏剧产

生的“同”与形成基础的“异”,由此带来的艺术旨向、审美趣味的不同。

了解中西不同的悲剧观及所带来的悲剧判断标准的差异,能发现、比较中西悲剧情节结构、人物形象的各自特点,能总结中西悲剧的不同效果。对中西戏剧剧本内容、戏剧结构、表演形式、舞台美术各有所重、各有特色有具体的了解,通过比较,了解在历史发展中中西戏剧形成的不同文化品格。

5.4戴望舒与西方象征主义诗人认识中国现代诗派诗人戴望舒与西方象征主

义诗人波德莱尔等诗歌意象、构思特点,尤其是关于生命与死亡的主题表现的相似之处,感受中国诗人与西方诗人的共鸣——感伤情绪闪烁或消隐的同时,用超现实的方法突现生命的力量,同时表现出对人生、自然的超越。了解象征主义诗人洛尔迦纯净的诗风对戴望舒创作的影响,了解戴望舒在翻译中对洛尔迦诗风的再现和在创作中对洛尔迦诗风的追随,感受诗人们在“现代情绪”、“现代诗形”中达到的共鸣。认识西方诗人对东方诗人创作的艺术个性的影响力。

5.5李金发与西方象征主义了解在中国“第一个以法国象征技巧写诗的”诗

人李金发的创作和他在中国诗坛上的地位,特别是了解法国象征主义对他的创作观念和诗歌内容、形式的深刻影响。了解象征主义的美丑观念和由此带来的对颓废美、对瞬间意象把握在李金发的诗歌创作中是如何实践和呈现的。通过比较中西象征主义诗人如何运用奇喻怪拟、幻觉、联想、暗示、通感等方法,认识中国诗人如何在汉语诗歌中表现“新奇怪丽”,同时了解李金发是与中国诗坛相对隔绝的环境中深受象征主义影响而创作的诗歌虽有极大影响但仍显苍白与尴尬的原因,认识中国诗人在借鉴西方创作

观念、方法的过程中,中国文化参与的必要性。

5.6美国诗人庞德与中国古典诗学让学生了解二十世纪初美国新诗运动的重

要人物、意象派诗人庞德对中国古典诗学、中国古典诗歌的兴趣和接受,体会庞德如何在他的诗歌创作中运用中国古典诗歌的表现形式,引入意象并置和意象迭加,推崇中国古典诗歌的“干练简朴”。比较中国诗学中的意象与庞德认识的意象的异同,比较中国古典诗歌的含蓄克制与美国新诗运动反抗的“滥情主义”的诗歌风格的不同,了解中国古典诗歌的简约之美对美国诗歌现代化的促进。

5.7外国文学影响下的中国现代小说通过比较,让学生认识中外小说(古典、

近代)创作技巧、创作目的的不同。了解在中国现代文学阶段外国文学思潮对中国作家的影响和中国作家对外国文学或文化的接受。了解那些由外国文学引发文学兴趣、促成小说创作的作家的外国文学渊源,了解心理分析等外国文学流派和理论、不同作家的风格技巧和思想对中国作家创作的影响、塑造和改变,了解中国作家如何从对外国文学观念、手法的追随、摹写到汲取、改造,比较中外作家在创作技巧上的相通之处,也了解中国作家对私小说等小说技巧的局限的突破,认识比较文学中影响与接受过程的特点。

6教学内容、学时分配:

7教学形式方法:集体课常规教学,以讲授法为主,以讨论等为辅

8考核形式:

开卷书面作业平时成绩占总成绩30%;开卷书面笔试期末考成绩占总成绩70%。

9教材:

《比较文学新编》,吴家荣主编,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年9月。

10主要参考书:

10.1《比较文学概论》,杨乃乔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5月。

10.2《比较文学理论与实践》,叶绪民、朱宝荣、王锡明主编,武汉大学出版

社, 2004年10月。

11教学条件:普通课室、多媒体课室

12必要说明:

12.1本课程为专业选修课。

12.2本课程2006级安排在第三学期开设,每周4学时,共开设16周时间。

12.3本课程部分内容可根据学期具体教学情况调整、增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