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乳腺淋巴瘤1例及文献复习
原发乳腺非霍奇金淋巴瘤1例并文献复习
我们通过对 VTE继发性危险因素进行分析,进一 步提高了临床工作者对 VTE的认识,为具有 VTE危险 因素的患者提前进行物理和(或)药物干预提供理论依 据,以做到早筛查、早干预、早治疗。 4 参考文献
[3] ZakaiNA,McClureLA.Racialdifferencesinvenousthromboembolism [J].JournalofThrombosisandHaemostasis,2011,9(10):1877-1882.
[4] 闫振宇,华宝来,马西虎,等.672例静脉血栓栓塞症相关危险因 素分析[J].中华血液学杂志,2007,28(9):579-582.
[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9,29(10):793-797. [7] 朱铁楠,赵永强,丁秋兰,等.汉族人群蛋白 C,蛋白 S和抗凝血酶
活性水平及活性缺乏发生率的研究[J].中华血液学杂志,2012,33 (2):1281. [8] GeertsW H.Preventionofvenousthromboembolism inhigh-riskpa tients[J].ASH EducationProgram Book,2006,(1):462-466. [9] NaessIA,ChristiansenSC,RomundstadP,etal.Incidenceand mortalityofvenousthrombosis:apopulation basedstudy[J].Journal ofThrombosisandHaemostasis,2007,5(4):692-699. [10] EngbersM J,vanHylckamaVliegA,RosendaalFR.Venousthrombo sisintheelderly:incidence,riskfactorsandriskgroups[J].Journalof ThrombosisandHaemostasis,2010,8(10):2105-2112. [11] SchaferAI,LevineMN,KonkleBA,etal.Thromboticdisorders:diagnosis andtreatment[J].ASHEducationProgramBook,2003,(1):520-539. [12] 郑捷,胡艳艳,王琦,等.利伐沙班联合足底静脉泵预防下肢骨折术后深 静脉血栓的效果观察[J].广西中医药大学学报,2017,20(4):39-41. [13] BorovacJA,BoiJ,ajaN,etal.A globalamnesiaassociatedwiththe specific variant of poster iorreversible encephalopathy syndrome (PRES)thatdevelopedduetoseverepreeclampsiaandmalignanthy pertension[J].OxfMedCaseReports,2016,2016(4):76-80. [14] MartinelliI,DeStefanoV,MannucciPM.Inheritedriskfactorsfor venousthromboembolism[J].NatureReviewsCardiology,2014,11 (3):140-156. [15] BertinaRM,KoelemanBP,KosterT,etal.MutationinBlood-Co agulationFactor-VAssociatedwithResistancetoActivatedProtein-C [J].Nature,1994,369(6475):64-67. [16] AyC,PabingerI,CohenAT.Cancer-associatedvenousthromboembo lism:Burden,mechanisms,andmanagement[J].ThrombHaemost, 2017,117(2):219-230. [17] AgrawalN,KumarS,KhannaR,etal.ActivatedproteinCresistance indeepvenousthrombosis[J].Annalsofvascularsurgery,2009,23 (3):364-366. [18] 黄静,李力.妇科恶性肿瘤相关的静脉血栓栓塞的研究进展[J].中 华妇产科杂志,2015,50(2):151-153.
乳腺原发性粒细胞肉瘤1例汪娟
病例报告乳腺原发性粒细胞肉瘤1例汪娟(江苏省江阴市第一人民医院,江苏江阴214400)[关键词]乳腺;粒细胞肉瘤;免疫组化;诊断;治疗[中图分类号]R737.9[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8849(2013)06-0640-02乳腺原发性粒细胞肉瘤(GS)是一种少见的发生于髓外的由粒细胞系不成熟前体细胞构成的实体肿瘤,外周血和骨髓均无白血病表现,且经体检、影像学及实验室证实髓外是唯一的肿瘤部位。
GS发病率仅占急性髓系细胞白血病(AML)的1% 2%。
查阅近5年国内外文献,只有少数发生于眼眶及睾丸等部位的报道,发生于乳腺的GS罕见[1]。
临床医师常对本病认识不足,造成误诊误治,常易误诊为非霍奇金恶性淋巴瘤(NHL)。
笔者对1例乳腺原发性GS的临床病理及免疫组化特点进行总结分析并结合文献复习,探讨其病理特征与鉴别诊断及治疗等问题。
1病历介绍患者,女,35岁,发现乳腺肿块半年余入院。
查体:双乳外观无异常,皮肤无红肿,无橘皮样改变,双乳腺腺体增生样改变,右乳下方可扪及一肿块1.5cmˑ1.0cm,肿块轻压痛,质地中等,边界欠清,活动度尚可,左乳未见明显肿块,双侧腋下未扪及明显肿大淋巴结。
B超:右乳下方见一约1.9cmˑ1.1cm低回声,双乳小叶增生。
X线:右乳小结节,增生腺体形成纤维腺瘤可能。
实验室检查:白细胞7ˑ109L-1,红细胞3.03ˑ1012L-1,血红蛋白11g/L,骨髓:大致正常骨髓象,请随访。
临床诊断:乳腺纤维腺瘤。
外检标本经10%甲醛固定,常规石蜡包埋,切片,HE染色。
S-P二步法免疫组化染色,采用一抗Vim,CKAE1/AE3,EMA,LCA,L26,CD79a,CD3,CD45RO,CD30,CD34,CD31,Ki-67,CD68,MPO,均为福州迈新公司产品。
巨检:乳腺组织一块,3cmˑ2.5cmˑ2.5cm,切面见一暗红色肿块,2.5cmˑ2cmˑ1.5cm,无包膜,质地偏硬。
边缘区淋巴瘤转化为大B细胞淋巴瘤1例并文献复习
第59卷 第2期2023年04月青岛大学学报(医学版)J O U R N A LO FQ I N G D A O U N I V E R S I T Y (M E D I C A LS C I E N C E S)V o l .59,N o .2A pr i l 2023[收稿日期]2022-05-17; [修订日期]2022-12-09[基金项目]青岛大学附属医院临床医学X+科研项目(3384)[第一作者]闫思琪(1994-),女,硕士研究生㊂[通信作者]冯献启(1971-),男,博士,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㊂E -m a i l :q d f x q2005@163.c o m ㊂赵春亭(1963-),男,博士,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㊂E -m a i l :c t z h a o -006@m e d m a i l .c o m.c n㊂边缘区淋巴瘤转化为大B 细胞淋巴瘤1例并文献复习闫思琪1,李田兰2,刘珊珊2,毛春霞2,冯献启2,赵春亭2(青岛大学,山东青岛 266071 1 医学部; 2 附属医院血液内科)[摘要] 目的 探讨黏膜相关淋巴组织结外边缘区淋巴瘤转化为弥漫大B 细胞淋巴瘤病人的临床诊断和治疗㊂方法 回顾1例原发性淋巴瘤黏膜相关淋巴组织结外边缘区淋巴瘤治疗缓解后出现弥漫大B 细胞淋巴瘤转化病人的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表现㊁治疗经过及预后,并复习相关文献㊂结果 病人确诊直肠黏膜相关淋巴组织结外边缘区淋巴瘤后,给予R -C HO P 方案(利妥昔单抗+环磷酰胺+多柔比星+长春新碱+泼尼松)化疗10疗程后淋巴瘤部分缓解;口服来那度胺维持半年后出现盆腔弥漫大B 细胞淋巴瘤转化,考虑淋巴瘤进展,再次给予9疗程R -C HO P 方案化疗;后出现中枢神经系统㊁肾上腺及淋巴结浸润,鞘内注射甲氨蝶呤+阿糖胞苷+地塞米松及大剂量甲氨蝶呤+利妥昔单抗化疗3疗程达部分缓解;后行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后淋巴瘤达完全缓解㊂口服伊布替尼单药维持治疗至今,现持续缓解3年余㊂结论 R -C HO P 方案化疗基础上的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及伊布替尼单药维持治疗,对发生弥漫大B 细胞淋巴瘤组织转化的黏膜相关淋巴组织结外边缘区淋巴瘤病人有良好的治疗效果㊂[关键词] 淋巴瘤,B 细胞,边缘区;淋巴瘤,大B 细胞,弥漫性;伊布替尼[中图分类号] R 733.4 [文献标志码] B [文章编号] 2096-5532(2023)02-0304-04d o i :10.11712/jm s .2096-5532.2023.59.049[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 S I D )][网络出版] h t t ps ://k n s .c n k i .n e t /k c m s /d e t a i l /37.1517.R.20230308.1035.009.h t m l ;2023-03-09 16:33:24T H EE X T R A N O D A L M A R G I N A LZ O N EL Y M P H O M A O F M U C O S A -A S S O C I A T E D L Y M P H O I D T I S S U ET R A N S F O R M E DI N T O D I F F U S EL A R G EB -C E L LL Y M P H O M A :AC A S ER E P O R TA N DL I T E R A T U R ER E V I E W Y A N S i qi ,L IT i a n l a n ,L I US h a n -s h a n ,MA O C h u n x i a ,F E N G X i a n q i ,Z HA O C h u n t i n g (D e p a r t m e n to f M e d i c i n eo fQ i n g d a o U n i v e r s i t y ,Q i n g d a o266071,C h i n a)[A B S T R A C T ] O b j e c t i v e T o i n v e s t i g a t et h ec l i n i c a ld i a g n o s i sa n dt r e a t m e n to fd i f f u s e l a r g eB -c e l l l y m p h o m a (D L B C L )t r a n s f o r m e d f r o me x t r a n o d a lm a r g i n a l z o n eB -c e l l l y m p h o m a o fm u c o s a -a s s o c i a t e d l y m p h o i d t i s s u e (MA L T -L ). M e t h o d s T h e c l i n i c a l d a t a o f a p a t i e n tw i t hD L B C L t r a n s f o r m e d f r o m p r i m a r y MA L T -Lw e r e r e t r o s p e c t i v e l y a n a l y z e d f o r c l i n i c a l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t r e a t m e n t ,a n d p r o g n o s i s ,a n dt h er e l e v a n tl i t e r a t u r e w a sr e v i e w e d . R e s u l t s T h e p a t i e n td i a gn o s e d w i t hr e c t a l MA L T -L a c h i e v e d p a r t i a l r e m i s s i o na f t e r 10c y c l e s o f c h e m o t h e r a p y w i t hR -C HO P (r i t u x i m a b ,c y c l o p h o s p h a m i d e ,d o x o r u b i c i n ,v i n o d i x i n ,a n d p r e d n i s o n e ).D L B C L t r a n s f o r m a t i o n o c c u r r e d i n t h e p e l v i c c a v i t y a f t e r s i xm o n t h s o fm a i n t e n a n c e t r e a t m e n tw i t h l e n a l i d o m i d e .A f t e r a n o t h e r 9c y c l e s o f c h e m o t h e r a p y w i t hR -C HO P ,t h e p a t i e n t s h o w e d c e n t r a l n e r v o u s s y s t e m ,a d r e n a l g l a n d ,a n d l y m ph n o d e i n f i l t r a t i o n .T h e p a t i e n t a c h i e v e d p a r t i a l r e m i s s i o na f t e r 3c y c l e s o f i n t r a t h e c a l i n j e c t i o no fm e t h o t r e x a t e +c y t a r a b i n e +d e x a m e t h a -s o n e a n d h i g h -d o s em e t h o t r e x a t e +r i t u x i m a b ,a n d c o m p l e t e r e m i s s i o n a f t e r a u t o l o g o u s h e m a t o p o i e t i c s t e mc e l l t r a n s p l a n t a t i o n .T h e p a t i e n t h a s b e e n i n c o m p l e t e r e m i s s i o n f o rm o r e t h a n3y e a r s o no r a l i b r u t i n i bm o n o t h e r a p y . C o n c l u s i o n I b r u t i n i bm a i n t e n a n c e t h e r a p y a n d a u t o l o g o u s h e m a t o p o i e t i c s t e mc e l l t r a n s p l a n t a t i o nb a s e do nR -C H O Pc h e m o t h e r a p y h a s a g o o d t h e r a pe u t i c ef f e c t o n MA L T -Lw i t hD L B C Lt i s s u e t r a n s f o r m a t i o n .[K E Y W O R D S ] l y m p h o m a ,B -c e l l ,m a r g i n a l z o n e ;l y m p h o m a ,l a r geB -c e l l ,d i f f u s e ;i b r u t i n i b 黏膜相关淋巴组织结外边缘区B 细胞淋巴瘤(MA L T -L )是一类来源于消化道㊁呼吸道和其他黏膜组织的惰性B 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占成年人非霍奇金淋巴瘤的7%~8%[1]㊂MA L T -L 转化的病例临床中相对少见,我院收治1例原发MA L T -L 转化为弥漫大B 细胞淋巴瘤(D L B C L )的病人,现报告如下㊂1 病例报告病人,女,28岁㊂因反复发热㊁盗汗1月,腹痛1周 于2016年3月至我院消化科就诊㊂自述于2016年2月受凉后出现发热,体温最高39.9ħ,于当地医院抗感染治疗有效㊂1周前出现阵发性上腹痛,伴恶心㊁黑便㊁乏力㊁头晕㊂查血常规:血红蛋白(H b )37.00g /L ,白细胞(W B C )6.18ˑ109/L ,血小板(P L T )183.00ˑ109/L ;大便隐血(+);乳酸脱氢酶(L D H )695.7U /L ;E B 病毒(E B V )(-)㊂消化道内镜检查:胃窦组织活检示幽门螺杆菌(H p )阳性;直肠内发现2处直径约0.2c m 广基隆起,伴顶端糜烂;于该隆起处取直肠组织Copyright ©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2期闫思琪,等.边缘区淋巴瘤转化为大B细胞淋巴瘤1例并文献复习305活检,病理示:黏膜组织内中等大小异形淋巴细胞弥漫浸润;免疫组化检查:肿瘤细胞,C D20弥漫(+),C D3+T淋巴细胞(+),B c l-6(-),C D10(-),M u m-1(-),K i-67的阳性率约10%,符合MA L T-L㊂行骨髓穿刺,骨髓形态学示增生极度低下骨髓象,分类不明细胞占20%,考虑淋巴瘤累及骨髓可能性大㊂骨髓流式示:I G H基因重排(+),免疫分型㊁染色体核型及T C R基因重排均未见明显异常㊂转入我科继续治疗㊂C T检查示:骨盆多发骨质破坏,考虑肿瘤浸润可能㊂颅脑M R I未见异常㊂诊断为:①黏膜相关淋巴组织结外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Ⅳ期B,MA L T-I P I评分2分,高危);②淋巴瘤细胞白血病㊂2016年3月开始给予R-C HO P方案(利妥昔单抗+环磷酰胺+多柔比星+长春新碱+泼尼松)联合化疗10疗程㊂2016年11月复查骨髓穿刺未找到特殊细胞,P E T-C T示仍有少许活性肿瘤组织,S U V m a x值较前降低,考虑MA L T-L 部分缓解(P R)㊂此后门诊规律随诊治疗,以28d为1个周期,第1~14天每日服用10m g来那度胺维持治疗㊂2017年7月病人复查P E T-C T结果显示:左肺门㊁后纵隔食管旁及双侧髂外走行区多个肿大淋巴结,代谢增高, S U V m a x约3.5,较前新发㊂2017年8月出现腰酸㊁腰痛,伴间断肉眼血尿㊂泌尿系超声示:盆腔内阴道前方见低回声团,大小约9.2c mˑ8.6c mˑ7.7c m,形态不规则,边界不清;双侧髂窝多发淋巴结大㊂行超声引导下经会阴盆腔肿物穿刺术,病理结果提示非霍奇金淋巴瘤;免疫组化示:C D3 (-),C D20(+),B c l-2(-),B c l-6(-),C D10(-),M u m-1 (-),C D5(-),C D30(-),C D21(-),C y c l i nD1(-),K i-67阳性率约60%,符合D L B C L;骨髓穿刺未见特殊细胞㊂考虑病人淋巴瘤进展(P D),转化为D L B C L(Ⅲ期B)㊂2017年10月 2018年2月再次给予R-C HO P方案化疗9疗程㊂复查骨髓穿刺仍无特殊细胞㊂复查P E T-C T示:腹主动脉旁㊁右侧髂血管走行区及双侧腹股沟区多个增大淋巴结,S U V m a x 为13.2,较前部分新发㊁增大㊁代谢率增高㊂考虑D L B C L化疗后仍P D,提示治疗效果不佳,拟调整治疗方案行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㊂病人于2018年3月行外周血干细胞采集,顺利获得C D34+干细胞>4ˑ106/k g㊂2018年4月复查胸腹部C T提示右肺下叶多发小结节影,右侧肾上腺占位性病变,考虑肿瘤病灶可能性大㊂病人诉左侧头部不适,颅脑M R I检查提示左侧顶叶及胼胝体异常信号(图1A),符合脑淋巴瘤表现㊂考虑病人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累及,肾上腺及全身多处淋巴结受累,目前疾病进展,暂停干细胞移植计划,给予腰椎穿刺并鞘内注射2次甲氨蝶呤10m g+阿糖胞苷50m g+地塞米松5m g,并先后给予大剂量甲氨蝶呤+利妥昔单抗(甲氨蝶呤8.0g第1天,利妥昔单抗600m g第7天)化疗1次㊁阿糖胞苷+利妥昔单抗方案(甲氨蝶呤8.0g第1天,阿糖胞苷4000m g每12h应用1次第1~2天,利妥昔单抗600m g 第1~2天)化疗2次㊂于2018年7月复查,颅脑M R I示:胼胝体压部㊁左侧海马旁回占位性病变,较前明显好转(图1B);胸部及腹部C T示:胸腹部淋巴结及肾上腺病灶较前缩小,化疗效果可;腰椎穿刺未见异常细胞㊂病人一般情况可,头部不适症状较前改善,结合腰穿㊁头颅M R及腹部C T检查结果考虑D L B C L治疗后P R㊂遂于2018年8月行造血干细胞移植预处理B E MA方案(卡莫斯汀475m g第6天,阿糖胞苷320m g每12h用1次第2~5天,依托泊苷0.16g 每12h用1次第2~5天,马法兰225m g第1天)化疗,后行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㊂院外持续口服伊布替尼560m g/ d,门诊定期随诊至今,复查胸腹及盆腔C T未见异常包块, P E T-C T未见增大淋巴结,病人无明显出血㊁感染㊁腹泻及肌肉疼痛表现㊂病情较前无明显进展,提示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及伊布替尼维持治疗后D L B C L达完全缓解(C R)㊂现病人一般状况可,无明显不适㊂3讨论MA L T-L属于边缘区淋巴瘤(M Z L)的一种,是一种低度恶性的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确诊病人的中位年龄为70岁,女性相对多见㊂MA L T-L最常发生于胃部(35.0%),其次为眼附属器(13.0%)㊁肺(8.8%)㊁结直肠(5.2%)和其他部位[2]㊂临床常表现为与受累器官相关的局部症状,也常有发热㊁盗汗等淋巴瘤相关的全身症状[3]㊂细胞学方面,镜下可见单核样B细胞平铺排列,胞浆透亮,并见病理性核分裂相㊂MA L T-L通常C D20和C D79a表达阳性,C D5㊁C D10和C y c l i nD1表达阴性[4]㊂本例病人因发热㊁腹痛就诊,直肠组织活检㊁免疫组化及骨髓穿刺结果符合MA L T-L㊁淋巴肉瘤细胞白血病的诊断,10疗程R-C HO P㊁C HO P方案化疗后P R,但其后仅半年余即出现盆腔D L B C L转化,病情进展迅速,临床少见㊂M Z L通常被认为属于惰性淋巴瘤,转变为其他侵袭性淋巴瘤的发生率约为12%[5],发生组织转化的中位时间为1.9年[6],现有报道多见于MA L T-L向D L B C L转化[7-10],发生这种转变的原因目前尚不明确㊂S A G A E R T等[10]对70例MA L T-L样本进行形态学检查和F O X P1染色,结果显示,t(3;14)(p14;q32)易位引起F O X P1强表达的MA L T-L 有转变为D L B C L的风险㊂V A S E F等[11]报道了1例患有MA L T-L伴D L B C L转化病例,原位杂交示MA L T-L细胞和大B细胞中均存在E B病毒且病毒的L M P1基因序列相同,表明E B病毒感染也可能造成MA L T-L的D L B C L转化㊂此外,S T A R O S T I K等[12]通过对24例胃MA L T-L进行微卫星筛查,比较筛查结果与胃D L B C L研究中检测到的畸变,结果显示MA L T-L中最常见的t(11;18)(q21;q21)易位产生的功能A P I2-MA L T1融合蛋白可激活核因子N F-κB,A P I2-MA L T1阳性的MA L T-L病人有较低的概率发生D L B C L表型转化㊂本文病人为青年女性病人,肠道起病,直肠黏膜组织活检符合MA L T-L表现,I G H基因重排(+),发生盆腔D L B C L转化时免疫组化提示K i-67阳性表达率较前明显升高㊂K i-67是细胞增殖的标志,其表达指数可以独立预测肿瘤进展[13-14]㊂不排除年龄因素㊁A P I2-MA L T1的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306青岛大学学报(医学版)59卷A:2018年4月颅脑M R I检查;B:2018年7月颅脑M R I检查㊂图1病人颅脑M R I表现表达缺失及K i-67高表达是导致本例病人疾病进展的关键因素㊂目前,除局限性原发性胃MA L T-L可采用根除H p的方法治疗外,MA L T-L的治疗仍以联合化疗为主,尚无统一标准[15]㊂对于有临床侵袭性复发的MA L T-L病人,可考虑进行自体移植[1]㊂布鲁顿酪氨酸激酶(B T K)抑制剂伊布替尼为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小淋巴细胞淋巴瘤㊁套细胞淋巴瘤的一线治疗药物[16]㊂一项Ⅱ期临床试验评估了63例复发和(或)难治性M Z L病人口服B T K抑制剂伊布替尼的治疗效果,显示伊布替尼有抗M Z L活性作用[17]㊂因此,口服伊布替尼560m g/d单药维持治疗为M Z L提供了一种新的无需化疗的治疗手段㊂奥妥珠单抗单独或者联合使用治疗初发和复发难治M Z L的疗效测试研究也正在进行中[18]㊂另外,对于出现组织学D L B C L转化的病人,应根据D L B C L 指南进行化疗和(或)免疫治疗[1];伊布替尼与R-C HO P联合使用已经在非生发中心源的D L B C L治疗中显示出良好的反应[19]㊂本例病人出现盆腔D L B C L转化后积极给予R-C HO P方案化疗9疗程,仍出现新发㊁增大淋巴结;1月后出现D L B C L的中枢神经系统(C N S)和肾上腺浸润,给予2次鞘内注射甲氨蝶呤+阿糖胞苷+地塞米松及3疗程化疗后较前好转㊂需要注意的是,30%的D L B C L缓解后在2~3年内复发[20],年龄增长㊁肾/肾上腺受累是D L B C L中枢神经系统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21],持续关注肾/肾上腺受累情况㊁在化疗中或化疗结束后给予鞘内注射或静脉注射高剂量甲氨蝶呤可有效预防复发[19-21]㊂年龄ȡ70岁㊁A n nA r b o r分期Ⅲ期或Ⅳ期㊁乳酸脱氢酶(L D H)水平升高是影响MA L T-L病人预后的3个最有意义的临床参数,通常MA L T-I P I分期就是根据这3个参数将MA L T-L病人分为低㊁中㊁高危3组,其5年生存率分别为70%㊁56%和29%;且高危MA L T-L病人发生组织学转化概率更高[22],预后不良[23]㊂在一项回顾性研究中,A L D E-R U C C I O等[24]随访评估了397例新诊断的M Z L病人,更新修正了MA L T-I P I评分标准:将2个或2个以上不同的结外部位多黏膜发病(MM S)纳入评分标准,并且修正年龄范围为>60岁,重新定义了低风险㊁低中风险㊁中高风险和高风险4个风险组,其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 F S)分别为未能评估(N E)㊁12.8年㊁5.8年和1.8年[24];另外,新的评分标准能够更好地识别出24个月内有E A L T-L复发或进展(P O D24)可能的高风险病人[25]㊂本文病人初诊即为高危MA L T-L,规范治疗缓解后迅速出现D L B C L转化以及转化后C N S㊁肾上腺复发,均提示预后不良㊂病人目前一般状况良好,表明R-C HO P化疗基础上的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及伊布替尼单药维持治疗对发生D L B C L组织转化的MA L T-L仍有良好的治疗效果㊂对本例病例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旨在为MA L T-L的发生㊁发展及治疗提供更详细的参考,提高人们对该疾病认知,以期未来取得更好的疗效及更长的生存期㊂[参考文献][1]Z U C C A E,A R C A I N IL,B U S K E C,e ta l.M a r g i n a lz o n el y m p h o m a s:E S MOC l i n i c a l P r a c t i c eG u i d e l i n e s f o r d i a g n o s i s, t r e a t m e n ta n df o l l o w-u p[J].A n n a l s o f O n c o l o g y:O f f i c i a l J o u r n a l o f t h eE u r o p e a nS o c i e t y f o rM e d i c a lO n c o l o g y,2020, 31(1):17-29.[2]V I O L E T A F I L I P P,C U C I U R E A N U D,S O R I N A D I A-C O N U L,e ta l.MA L T l y m p h o m a:e p i d e m i o l o g y,c l i n i c a ld i a g n o s i s a n dt re a t m e n t[J].J o u r n a lof M e d i c i n ea n d L i f e,2018,11(3):187-193.[3]HWA N GJH,K I M D W,K I M KS,e t a l.M u c o s a-a s s o c i a t e d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2期闫思琪,等.边缘区淋巴瘤转化为大B细胞淋巴瘤1例并文献复习307l y m p h o i d t i s s u e l y m p h o m ao f t h e a c c e s s o r yp a r o t i d g l a n d p r e-s e n t i n g a sas i m p l ec h e e k m a s s:ac a s er e p o r t[J].M e d i c i n e, 2019,98(36):e17042.[4]C O N C O N IA.H i s t o l o g i c t r a n s f o r m a t i o n i nm a r g i n a l z o n e l y m-p h o m a s[J].A n n a l s o fO n c o l o g y,2015,26(11):2329-2335.[5]L E N G L E TJ,T R A U L LÉC,MO U N I E RN,e t a l.L o n g-t e r mf o l l o w-u p a n a l y s i so f100p a t i e n t sw i t hs p l e n i c m a rg i n a l z o n el y m p h o m a t r e a t e dw i t h s p l e n e c t o m y a s f i r s t-l i n e t r e a t m e n t[J].L e u k e m i a&L y m p h o m a,2014,55(8):1854-1860. [6]A R S L A NSH,U Y E TÜR K U,T E K GÜN DÜZE,e t a l.P r i-m a r y b r e a s tm u c o s a-a s s o c i a t e d l y m p h o i d t i s s u e(MA L T)l y m-p h o m a t r a n s f o r m a t i o n t o d i f f u s e l a r g e B-c e l l l y m p h o m a:a c a s e r e p o r t[J].T u r k i s hJ o u r n a lo fH a e m a t o l o g y:O f f i c i a l J o u r n a l o fT u r k i s hS o c i e t y o fH a e m a t o l o g y,2012,29(3):274-277.[7]F U J I T A A,T A J I K A M,T A N A K AT,e t a l.Ac a s e o fA P I2-MA L T1-p o s i t i v e g a s t r i c MA L Tl y m p h o m a w i t hc o n c o m i t a n td i f f u se l a r g eB-c e l l l y m p h o m a[J].N a g o y aJ o u r n a l of M e d i c a lS c i e n c e,2017,79(2):251-257.[8]李文智,蒋超梅,王安标.腮腺MA L T淋巴瘤伴大B细胞淋巴瘤转化1例[J].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2019,30(9):672-674.[9]王磊,陈华,蓝松,等.甲状腺粘膜相关淋巴瘤转化为弥漫性大B淋巴瘤1例[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9,6(53):163.[10]S A G A E R T X,D E P A E P E P,L I B B R E C H T L,e ta l.F o r k-h e a db o x p r o t e i nP1e x p r e s s i o n i nm u c o s a-a s s o c i a t e d l y m p h o i dt i s s u e l y m p h o m a s p r e d i c t s p o o r p r o g n o s i sa n dt r a n s f o r m a t i o n t od i f f u s e l a r g eB-c e l l l y m p h o m a[J].J o u r n a l o fC l i n i c a lO n c o-l o g y:O f f i c i a l J o u r n a l o f t h eA m e r i c a nS o c i e t y o fC l i n i c a lO n-c o l o g y,2006,24(16):2490-2497.[11]V A S E F M A,W E I S SL M,C H E N Y Y,e t a l.G a s t r i c l y m-p h o e p i t h e l i o m a-l i k e c a r c i n o m aa n d j e j u n a lB-c e l lMA L Tl y m-p h o m aw i t h l a r g ec e l l t r a n s f o r m a t i o n.D e m o n s t r a t i o no fE B Vw i t h i d e n t i c a lL M P g e n ed e l e t i o n s i nt h ec a r c i n o m aa n d l a r g ec e l l l y m p h o m a[J].A m e r i c a nJ o u r n a lo fC l i n i c a lP a t h o l o g y,1996,105(5):560-566.[12]S T A R O S T I K P,P A T Z N E RJ,G R E I N E R A,e ta l.G a s t r i cm a r g i n a l z o n eB-c e l l l y m p h o m a s o fMA L Tt y p ed e v e l o p a l o n g 2d i s t i n c t p a t h o g e n e t i c p a t h w a y s[J].B l o o d,2002,99(1):3-9.[13]S E V I CI,S P I N E L L IF M,V I T A L E D L,e t a l.H y a l u r o n a nm e t a b o l i s mi s a s s o c i a t e dw i t hD N Ar e p a i r g e n e s i nb r e a s t a n dc o l o r e c t a l c a n c e r.s c r e e n i n g o f p o t e n t i a l p r o g r e s s i o n m a r k e r su s i n gq P C R[J].B i o m e d i c i n e s,2020,8(7):183. [14]WO N J H,K I M S M,K I M J W,e ta l.C l i n i c a l f e a t u r e s,t r e a t m e n t a n do u t c o m e so fc o l o r e c t a lm u c o s a-a s s o c i a t e dl y m-p h o i d t i s s u e(MA L T)l y m p h o m a:l i t e r a t u r e r e v i e w s p u b l i s h e di nE n g l i s h b e t w e e n1993a n d2017[J].C a n c e rM a n a g e m e n t a n dR e s e a r c h,2019,11:8577-8587.[15]N O Y A,D E V O SS,C O L E MA N M,e t a l.D u r a b l e i b r u t i n i br e s p o n s e si n r e l a p s e d/r e f r a c t o r y m a r g i n a lz o n el y m p h o m a: l o n g-t e r mf o l l o w-u p a n d b i o m a r k e ra n a l y s i s[J].B l o o d A d-v a n c e s,2020,4(22):5773-5784.[16]N O Y A,D E V O SS,T H I E B L E MO N T C,e ta l.T a r g e t i n gB r u t o nt y r o s i n e k i n a s e w i t hi b r u t i n i bi nr e l a p s e d/r e f r a c t o r ym a r g i n a l z o n el y m p h o m a[J].B l o o d,2017,129(16):2224-2232.[17]C A V A L L O N IC,V A R E T T O N IM,R A T T O T T I S,e t a l.E-v a l u a t i n g i b r u t i n i bf o rt h et r e a t m e n to fr e l a p s e d/r e f r a c t o r y m a r g i n a l z o n el y m p h o m a[J].E x p e r t O p i n i o no n P h a r m a c o-t h e r a p y,2021,22(13):1643-1649.[18]T I L L Y H,G OM E SD A S I L V A M,V I T O L O U,e ta l.D i f-f u s e l a rg e B-c e l l l y m ph o m a(D L B C L):E S MOC li n i c a l P r a c t i c eG u i d e l i n e s f o r d i a g n o s i s,t r e a t m e n ta n df o l l o w-u p[J].A n n a l so fO n c o l o g y:O f f i c i a l J o u r n a l o f t h eE u r o p e a nS o c i e t y f o rM e-d i c a lO n c o l o g y,2015,26(S u p p l5):v116-v125.[19]Y U A N T,Z H A N GF,Y A OQ M,e t a l.M a i n t e n a n c e t h e r a p yf o r u n t r e a t e dd i f f u s e l a rg eB-c e l l l y m ph o m a:as y s t e m a ti c r e-v i e wa n dn e t w o r k m e t a-a n a l y s i s[J].T h e r a p e u t i cA d v a n c e s i nH e m a t o l o g y,2021,12:20406207211018894.[20]W I L S O N M R,E Y R ETA,K I R KWO O DA A,e t a l.T i m i n go f h i g h-d o s em e t h o t r e x a t eC N S p r o p h y l a x i s i nD L B C L:am u l-t i c e n t e r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a n a l y s i s o f1384p a t i e n t s[J].B l o o d, 2022,139(16):2499-2511.[21]T H I E B L E MO N T C,C A S C I O N EL,C O N C O N IA,e t a l.AMA L T l y m p h o m a p r o g n o s t i c i n d e x[J].B l o o d,2017,130(12): 1409-1417.[22]C A S U L OC,F R I E D B E R GJ.T r a n s f o r m a t i o n o fm a r g i n a l z o n el y m p h o m a(a n da s s o c i a t i o n w i t ho t h e r l y m p h o m a s)[J].B e s t P r a c t i c e&R e s e a r c h C l i n i c a l H a e m a t o l o g y,2017,30(1-2): 131-138.[23]A L D E R U C C I OJP,R E I SIM,H A B E R MA N N T M,e t a l.R e v i s e d MA L T-I P I:a n e w p r e d i c t i v e m o d e lt h a ti d e n t i f i e sh i g h-r i s k p a t i e n t s w i t h e x t r a n o d a l m a r g i n a lz o n el y m p h o m a[J].A m e r i c a nJ o u r n a lo f H e m a t o l o g y,2022,97(12):1529-1537.[24]A L D E R U C C I OJP,Z H A O W,D E S A IA,e t a l.S h o r t s u r v i-v a l a n df r e q u e n tt r a n s f o r m a t i o ni ne x t r a n o d a l m a r g i n a lz o n e l y m p h o m aw i t hm u l t i p l em u c o s a l s i t e s p r e s e n t a t i o n[J].A m e-r i c a n J o u r n a l o fH e m a t o l o g y,2019,94(5):585-596.(本文编辑黄建乡)作者书写文内标题须知本刊文内标题序号使用阿拉伯数字顺序编码,左顶格书写㊂标题一般可分为3~4级,即:1,2,3 ;1.1,1.2,1.3 ;1.1.1,1.1.2, 1.1.3 ;1.1.1.1,1.1.1.2,1.1.1.3 ㊂第5级标题可用(1)或①㊂1,2级标题均单独占行㊂请作者来稿时遵照执行㊂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穿刺细胞学诊断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1例及文献复习
皮肤 未见病 变 , 以考 虑 是 系统 性 间变 性 淋 巴瘤 。 所
间变 性淋 巴瘤在 组织 学 上 主要 分 为 3类 , 通变 异 普
型 (0 , 巴组 织 细胞 变异 型 ( 0 和 小 细胞 型 7 %) 淋 1 %)
变 型 ( % ~1% ) 5 0 。小 细胞 型变 型 因其 肿 瘤 细 胞小
端罕见 , 目前仅有 国外 4例报道 , 且都与乳腺整形
术 有关 … 。该 系列发 现 , 与乳 腺 整 形术 相 关 的原 发 性 乳腺 间变性 淋 巴瘤 预后 相 对 较好 。因此 , 例 原 该 发性 乳腺 间变 性 淋 巴瘤 的 可 能性 不 大 。 由于 患者 布 。瘤 细 胞 大 而呈 明显 多形 性 , 背景红 细胞 的 3 0 , 浆 约 ~3 倍 胞
如 下。
稀疏的染色质 , 可见显著核仁。不等量的丰富胞 偶
浆 。细胞 边界不 清 。可 见 核分 裂 。免 疫组 化 显示 :
L A +) E A( ) C 3 (+) C 4 R +) C 3 C ( ,M + ,D0 , D 5 O( , D
( ,D0 一) C 2 (一) C 7 a 一) C 一) E 一) P , D 9 ( , K( , R( ,R
・
36 ・ 0
浙江实用医学 2 1 00年 8 月第 1 5卷第 4期 Z eagPata Meii uut21 , 0.5 N . hjn rccl dc eA gs,00 V I1 , o4 i i n
穿 刺 细胞 学 诊 断 问变 性大 细 胞 淋 巴瘤 1 及 文献 复 习 例
WH O定 义原发 性 的 乳 腺淋 巴瘤 是 : 1 有 足 够 ()
的组 织学 材 料 ; 2 乳 腺 组 织 内 出 现 或 临 近淋 巴瘤 ()
乳腺原发性ALK阴性的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1例并文献复习
2 . 3 病理诊 断
3 讨 论
右侧乳腺原发性 A L K阴性 的 A L C L 。
病理 特征 不明确 , 诊断也 较为 困难。文献 报道 3 0例 乳腺 原
发性 A L C L中 , 2 2例 与 硅 胶 植 入 相 关 l o 3 。P o p p l e w e l l 等 于2 0 1 1年 报 道 9例 A L K阴性 的 A L C K, 其 中 8例 与 乳 腺 植 入 物 相 关 。本 例 患 者 无 乳 腺 植 入 物 史 。尽 管 大 多 数 文 献 报 道乳腺 植入 物与 乳腺原 发性 A L K 1阴 性 的 A L C L有 因 果 联
B l o o d ,2 0 0 6, 1 0 7 ( 1 ): 2 6 5 - 7 6 . [ 3 ] Wi s e ma n C I ,I a o K T .P r i ma r y l y mp h o m a o f t h e b r e a s t [ J ] .
腺 淋 巴瘤 发 现 以 前 , 无 其 他 器 官 或 组 织 淋 巴瘤 的病 史 。
参考文献 :
[ 1 ] T a l w a l k a r S S ,Mi r a n d a R N,V a l b u e n a J R,e t a 1 .L y m p h o m a s
C a n c e r , 1 9 7 2, 2 9 ( 6 ) : 1 7 0 5 .
[ 4 ] 刘彤 华 , 主 编.诊 断病 理 学 [ M] .北 京 : 人 民卫 生 出版 社 ,
2 0 1 1: 6 5 7—6 1 .
A L C L是 N H L的特殊类型 , 常分 3型 。( 1 ) 通常型 : 7 0 % 病例表现为此型 , 以多形性 大“ 标 志细胞 ” 构成 , 偶见 嗜红细 胞现 象。 ( 2 ) 淋 巴组织 细胞 型 : 占A L C L的 1 9 %, 以肿 瘤 内 混杂大量组织 细胞 为特征 , 多到可 以将瘤细胞掩盖 。瘤细胞 常常比较 小 , 往 往集 中在 血 管周 围 。免 疫组 化标 记 C D 3 0 、 A L K或细胞毒蛋 白可显示肿瘤 细胞 , 偶可 见嗜红 细胞现象 。 ( 3 ) 小细胞 型 : 占A L C L的 5 % ~1 0 % 。主要 细胞群 为小 至 中等大细胞 。标志细胞 常集 中在 血管周 围。小 细胞 和小淋
原发性乳腺非霍奇金T细胞淋巴瘤一例及文献回顾
谱 为 主 ( 2 。双 侧 锁 骨 上 淋 巴结 显 示 肿 大 。其 他 部 位 图 )
如 肝 门 、 门 、 后 壁 、 腔 及 腹 股 沟 未 见 明 显 肿 大 的 淋 巴 肾 腹 盆
巴瘤 存 在 ;2 有 充 足 的 淋 巴瘤 形 态 学 依 据 ; 3 如 局 部 淋 () ()
界限清晰 , 血流 , 力指数( I 有 阻 R )为 0 6 。双 侧 腋 窝 多 个 .7
实 性 低 回声 区 , 大 直 径 约 1 6 c , 流 丰 富 , 静 脉 频 最 . m 血 以
他 部 位 淋 巴瘤 病 史 ;3 乳腺 是首 发部 位 , 时 或 随 后 可 有 () 同
区域 淋 巴结 ( 腋 窝 ) 及 ;4 无 同 时存 在 广 泛 转 移 。即 如 累 ()
本 例 属 少 见 的 典 型 病 例 , 特 点 是 双 侧 乳 腺 均 有 非 霍 其 奇金 T细胞淋巴瘤 , 年仅 2 且 4岁 , 得 引 起 临 床 医 生 对 值
此 病 的重 视 , 其 对 乳 腺 无 痛 性 肿 物 在 短 期 内迅 速 增 大 且 尤
右侧腋窝可见大小不 等的淋 巴结 l O多 枚 , 葡 萄 状 。病 呈 理 检 查 结 果 为 双 侧 乳 房 及 淋 巴 结 非 霍 奇 金 T 细 胞 淋 巴 瘤
1 临床 资料 患 者 , , 4岁 , 院 前 1个 月 无 意 中发 现 双 侧 乳 房 女 2 入
P NHL 又 以 B细 胞 淋 巴瘤 多 见 _ ] T 细 胞 淋 巴瘤 罕见 。 B 4 , 本 例 年轻 患 者 双 侧 乳 腺 均 有 原 发 性 T 细 胞 淋 巴瘤 则 更 为
原发性乳腺淋巴瘤2例及文献复习
中国乡村医药测对诊断绒癌非常有价值。
对怀疑妊娠合并绒毛膜癌者,应仔细检查子宫及胎盘,对娩出的新生儿也需化验血β-HCG[1],发现问题应及时治疗。
本例患儿血β-HCG<1.2U/L,在正常范围内。
绒毛膜癌极易发生血行转移,特别易转移至肺,脑转移多发生于肺转移后。
滋养细胞易破坏血管,各部位转移的共同特征为局部出血。
绒毛膜癌肺转移CT表现为肺外周或胸膜下单发或多发的结节状软组织密度影,周围可见磨玻璃样的晕征,机制可能为肿瘤的新生血管壁脆弱,导致的肺泡出血[2]。
由于肿瘤细胞刺激血管的生成及其他血管反应,增强后肺内转移瘤多出现明显强化。
本例患者病灶以胸膜下分布为主,且部分结节周围可见晕征,但部分周围未见晕征,考虑可能与部分结节周围有出血有关。
绒癌脑转移分为脑瘤期及脑疝期,并发脑卒中极为凶险,是致死的主要原因。
脑内转移瘤易发生出血,其机制为滋养细胞侵犯并破坏血管,可能还会造成远端神经细胞的破坏[3]。
另外,绒毛膜癌脑转移并发动静脉畸形,合并动脉瘤,机制为肿瘤栓子引起血管壁的破坏、局部扩张造成的动脉瘤形成,更易导致脑出血的发生。
本例患者为脑出血所致的头晕、呕吐为首发症状,CT主要表现为颅内出血并破入脑室,周围大片低密度水肿带,占位效应明显,右侧脑室受压,中线结构左偏,因未做CT或MRI增强,无法显示转移瘤瘤体。
病理切片未显示合并动脉瘤及动静脉畸形,本例患者及时发现并采取手术治疗,术后精神状态恢复良好。
由于引起妊娠期脑出血的因素较多,主要分为妊娠相关性及非妊娠相关性,其中妊娠相关性为常见,如妊娠期高血压、子痫、脑静脉或静脉窦血栓等[4],非妊娠相关性包括脑血管畸形、吸烟、高血脂、心血管疾病等。
本例患者既往体健,首先考虑妊娠相关性因素所致脑出血,入院高血压检测亦为正常,脑出血原因首先考虑为妊娠期血液高凝状态引起的静脉或静脉窦血栓导致,并未考虑绒癌转移伴出血,直至次日发现肺内多发结节,结合血β-HCG检查,最终做出结论。
原发乳腺淋巴瘤4例并文献复习
原发乳腺淋巴瘤4例并文献复习原发乳腺淋巴瘤是一种罕见的恶性肿瘤,它起源于乳腺内的淋巴组织,通常与女性有关,但世界范围内的文献数据表明,男性也有较低的发病率。
本文报道了四例原发乳腺淋巴瘤的患者,并进行了文献复习。
病例一:一名62岁女性患者于2015年就诊,因乳房肿块和红肿等症状。
经活检证实为非霍奇金淋巴瘤(NHL)的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行化疗和手术治疗仍然处于随访阶段。
病例二:一名40岁女性于2016年就诊,因乳腺肿块、乳头出血和剧烈疼痛等症状。
乳腺活检证实为沙门氏体阳性的结节性浆细胞淋巴瘤(MCL),后治疗为化疗和手术治疗,现患者无症状,处于随访中。
病例三:一名28岁女性于2017年就诊,因右侧乳腺肿块经过彩超和核磁共振断层扫描确认肿瘤,行乳房部分切除,经病理活检证实为Burkitt淋巴瘤(BL),患者接受了6个疗程的化疗治疗,现无症状,她正在随访。
病例四:一名50岁女性于2018年就诊,因左侧乳房肿块和附近淋巴结增大就诊。
乳腺活检表明为结节性混合瘤(NHL),采用化疗和放射治疗手段治疗,患者现在没有症状,正在随访。
这些病例表明,原发乳腺淋巴瘤的诊断和治疗非常复杂,需要综合实施临床,影像学和病理学等多种方法进行处理。
目前尚缺乏统一的诊断标准,从大样本研究中获得的信息非常有限,因此还需要更多的研究来进行深入的探索。
在文献复习中,我们发现原发乳腺淋巴瘤通常难以诊断,因为它们的症状和体征与其他乳腺疾病非常相似,特别是与乳腺癌相似。
此外,乳腺淋巴瘤通过血液或淋巴转移的方式进行扩散,而不是像乳腺癌一样直接蔓延。
这也使得它们难以检测和诊断。
现有的治疗方法包括化疗、放疗、手术和骨髓移植。
在治疗方案中,应考虑患者的年龄、病情和治疗史等因素,以确定最佳的治疗计划。
此外,亟需对该疾病进行更多的研究,以寻求更有效的治疗方法和较好的预后。
总之,原发乳腺淋巴瘤是一种罕见的疾病,其治疗方法和预后与乳腺癌有所不同。
原发性乳腺恶性淋巴瘤一例
目前仍有争论目 P L主要的威胁来 自于远处播散转移 , 。B 因此 全身化疗在 P L的综合治疗 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B 推荐 的 标准化疗方 案仍 然为 C O , H P 获得 临床 完全缓解后至少再化 疗6 个周期 ,以后在无瘤期 内亦需每年定期 化疗 1 2个周 期, 持续 2 年 。 —3 本例患者行 C O H P方案化疗后 , 效果较好。 放疗可于化疗 中或化疗 6个周期结束后进行 , 照射区域通常
面实质 , 白色 , 灰 向周围脂肪组织浸润生长 。 中快速冰冻病 术
P L主要临床表现为无痛性 、生长迅速的乳房肿块 , B 一 般无全身症状 , 没有特异性 的实验室 或影 像学改变 , 术前 多 和乳腺癌难 以鉴别 , 例符合此特点。乳腺 恶性淋 巴瘤既可 本 是原发性 , 也可是全身性淋 巴瘤侵及 乳腺 , 两者病理 改变相 似, 在形态上难以区别 , 主要依赖免疫组化标记 。因此 ,B PL 的诊断需进行全面系统的检查 , 以排除其他原发部位淋巴瘤 浸润乳腺的可能性并 明确分期情况 。 明确诊断必须依靠术 中 冰冻切片 、 术后病 理切片 以及免疫组化染 色。 目前 , 临床对
下被浸润细胞包绕的导管 , 也可 向周 围脂肪组织浸 润 , 形似
见, 文献报道其发病率仅 占原发性 乳腺恶性 肿瘤的 0 4 ~ .% 0 05 %, . 0 占恶性淋 巴瘤 的 03 % ~ . %, .8 07 0 占所 有结外淋 巴瘤
的 22 . %。关于 P L的起源 , B 目前仍未完全明了。多数学者认 为其与乳腺导管周围和乳腺小 叶内淋 巴组织瘤样增 生、 恶变 有关 ; 也有学者认为其来源于血管外皮幼稚 的未分化的间叶 细胞。P L按其细胞来源分 B细胞型和 T细胞型两类 。B细 B 胞型多属非霍奇金恶性 淋巴瘤 ( H )它主要有弥漫大 B细 N L, 胞淋 巴瘤( L c ) D B L 和黏膜相 关淋巴组织型边缘 区 B细胞淋 巴瘤( L ) MA T 两种类型。 T细胞型则极为罕见。 不同细胞来源 的 P L组织学特点不同 ,乳腺 B细胞型恶性 淋巴瘤瘤 细胞 B 较单一 , 大小较一致 , 弥漫分布 , 呈 细胞核 多呈 圆形 、 卵圆形 ,
原发性乳腺淋巴瘤(专业知识值得参考借鉴)
原发性乳腺淋巴瘤(专业知识值得参考借鉴)一概述原发性乳腺淋巴瘤较为少见,有多种组织学类型,它们可以原发于乳腺,也可播散到乳腺。
原发于乳腺的淋巴瘤与发生于其他部位的同种组织学类型、同期的淋巴瘤相似。
临床上原发于乳腺的淋巴瘤必须与良性乳腺浸润和乳腺的其他恶性病变相鉴别。
由于正常情况下,哺乳过程中乳腺含有一些淋巴组织是黏膜免疫系统的一部分。
这个部位发生的淋巴瘤可能与MALT型有关。
发生年龄自9~85岁不等,最多见于50~60岁这一年龄段。
妊娠也是原发于乳腺淋巴瘤的一种危险因素,可能是由于孕期大多数受刺激的器官有增生趋势。
二病因与自身免疫病及黏膜相关性淋巴瘤(MALT)有关。
三临床表现最常见的临床表现出现单侧乳腺的肿块,右侧侵犯多见只有一组报道见侵犯左侧,5%~25%可见双侧侵犯。
只有少数发生于男性。
临床表现为无痛性、相对活动的增大的肿块,一般与皮肤不粘连,此肿块常在体检或乳腺扫描时发现。
不常见的表现是在怀孕的年轻妇女可见乳房短期内迅速增大,可触及双侧肿块。
组织学检查为Burkitt或Burkitt样淋巴瘤。
乳腺淋巴瘤好发于右侧,腋窝淋巴结受累者为30%~40%,其质地较实体瘤软。
四检查1.实验室检查早期血尿及常规、生化等检查无异常2.其他辅助检查(1)影像学检查X射线片上表现为相对局限的肿块,但是通过乳房X射线和超声波检查来鉴别恶性淋巴瘤和其他常规乳腺疾病较困难,镓扫描(67Ga成像)、SPECT和MRI扫描为用于诊断和随访的较新方法。
最近认为MRI在确认多中心发生的肿瘤上较乳房X射线片和超声检查更好。
(2)细针穿刺和活检为原发性乳腺淋巴瘤的确诊手段,细针穿刺联合流式细胞术在诊断乳腺肿瘤时非常有效。
冰冻切片诊断时误诊率较高,乳腺淋巴瘤的诊断大多需要切除后活检,活检可更好地进行组织病理学分类。
五诊断具备以下几条可诊断为原发性乳腺淋巴瘤:1.临床上证实乳腺为首发或主要部位;2.无其他部位淋巴瘤的证据排除同侧腋窝淋巴结侵犯的存在;3.局部淋巴结侵犯应是乳腺病变与淋巴结病变同时出现。
原发性乳腺淋巴瘤1例及文献复习
原发性乳腺淋巴瘤1例及文献复习摘要】目的探讨原发性乳腺淋巴瘤的临床特征、诊断、治疗及预后。
方法对1例原发性乳腺淋巴瘤进行临床特征、诊断、治疗及预后的观察并复习文献。
结果完整切除的肿块的镜检乳腺小叶和其周边见淋巴样细胞弥漫浸润,乳腺小叶隐约可见,未见坏死,乳腺组织内见弥漫性或巢状淋巴样细胞增生,增生细胞核大,深染,核形不规则。
免疫组化:EMA(-),BcL-2(+),,CD10(-),ALK(-),CD5(-),CD30(-),Bcl-6(+)cyclinD1(-)。
增生细胞CK(L)(-),CK(H)(-),ER(-)PR(-)E-ad(-),P63(-),actin(-),HMB45(-),syn(-),CgA(-) Vimentin(+) CD20(+)CD79a(+),CD3(-),cd3(-)CD45RO(-)。
Ki67 70%(+)符合“非霍奇金恶性淋巴瘤,B细胞来源”改变。
结论 PBL有自己的临床特点,但与良性肿瘤易误诊,误诊率高,确诊需依靠病理组织学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查。
目前治疗正在探索阶段,预后与临床分期及治疗措施是否得当有关。
【关键词】淋巴瘤乳腺癌诊断原发性乳腺淋巴瘤治疗【中图分类号】R7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3)07-0143-02原发性乳腺淋巴瘤(primary brest lymphoma PBL)临床罕见,1972由Wiseman等[1]首次命名并确定其诊断标准。
原发性乳腺淋巴瘤占所有乳腺恶性肿瘤的0.04%-0.53%[2],绝大多数为非霍奇金淋巴瘤。
本文通过总结1例PBL临床资料,并结合文献进行讨论。
1、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患者女,32岁,因发现右侧乳腺包块并迅速增大3周入院,不伴疼痛,肿块大小与月经周期无明显关系。
查体:双侧乳头对称,局部皮肤无酒窝征、橘皮征,双侧乳头无凹陷,挤压无溢液,右侧乳腺外上象限11点方向距乳头约4cm处可及两个并排肿物,大小均约1.0cm×1.0cm,表面光滑,质地中等,边界清,活动度良好,无压痛,左侧乳腺未及明显肿块,双腋窝淋巴结未及肿大,术前辅助检查:乳腺彩超提示:右侧乳腺局部回声不均区。
乳腺恶性淋巴瘤(附3例报告及文献复习)
乳腺恶性淋巴瘤(附3例报告及文献复习)目的提高对乳腺恶性淋巴瘤的认识。
方法结合文献复习对3例原发性和继发性乳腺恶性淋巴瘤的诊断及治疗,进行讨论。
结果3例患者均手术切除病理证实,1例术后3个月死亡,1例存活3年多,1例综合治疗目前仍健在。
结论手术、化疗、放疗等综合治疗是治疗乳腺恶性淋巴瘤最好的方法。
标签:恶性淋巴瘤;乳腺;综合治疗结外恶性淋巴瘤最常见于胃肠道、肺、皮肤和鼻咽等部位,乳腺恶性淋巴瘤(malignant lympoma of the breast)临床上分原发性乳腺恶性淋巴瘤和继发性乳腺恶性淋巴瘤两种类型,均较为少见,现将我院1998~2005年收治疗3例患者,原发、继发共3例。
并复习文献对此病的发生、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预后进行讨论。
1 临床资料例1,女46岁。
左乳腺肿物逐渐增大半年,于97年12月26日入院,体查发现左乳房无肿物,右乳房外上象限有一肿物大小约5.05.05.0,质硬,边缘清,压痛(-),活动尚可,表面光滑,表淋巴结未触及,胸片、腹部B超未见肿大淋巴结,骨髓象未见异常,于97年12月29日行右乳腺肿物改良根治术,肿块送广州中山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病理报告:右乳腺非霍奇金氏淋巴瘤(弥漫性大小细胞混合型)B细胞型,免疫组化:LCA(+),L26(+),VCHL(-),病理号254467。
术后用CHOP方案化疗2个周期,未行放疗。
术后3个月死亡。
例2,女,59岁。
右侧乳房肿物1个月来院,于92年发现右大腿卵园窝处有一个无痛性肿物,在广东医学院附属医院行手术切除,术后病理诊断:非霍奇金氏淋巴瘤(大细胞有核裂型),确诊后用CHOP方案化疗6个周期,98年2月复查时发现右乳腺有一个肿物,逐渐增大,乳腺X片提示右乳腺纤维瘤,未除外乳腺癌。
于98年10月9日行右乳腺肿物改良根治术,术后病理诊断:右乳腺非霍奇金氏淋巴瘤,病理号38865。
术后经放疗及用CHOP方案化疗6周期,生存期4年3个月。
乳腺癌化疗后继发淋巴瘤细胞白血病一例及文献复习
P T2 3 1 L D 5 / 行 P TC L 9 × 0/ ,L H 4 2U L, E —T检 查 发 现 患 者
4 、 x 一 、 7 8 + 一1 一 2 + r、 ma 、 m r / 6 一 、 1 + 、q 、 4、 2 、 ma + r + a 5『 2 3 4I
颈部多 发小淋 巴结 。随诊观察 , 自行抗炎治疗后淋巴结缩 小, 未予重视 。2 1 0 1年 5月淋 巴结再 次增 大 , 于腋 下 、 并 腹股 沟区均 发现 肿大包 块 。行 颈胸 部 C T发现 颈部 多发 肿 大 淋 巴结 , 隔 淋 巴结 肿 大 融 合 。查 WB 27 x0/ , 纵 C 1.3 19L
于 21 0 1年 7月5 E行骨髓 细胞学 形态 学检查 免疫 分 型 : l 骨髓增生活跃 , 异常淋 巴样组织 细胞 占 5 %, 胞体 大小 0 其 较一致 , 胞质量 少 , 呈蓝 色 , 见空 泡 ; 核可 见扭 曲 , 可 胞 折 叠, 核质较粗 , 核仁 不甚清楚。粒系增生 低下 占 3%, 0 呈成 熟延迟。考虑淋巴瘤细胞白血病( 23 。免疫分型 :2占 图 、) R
现左颈部包块 , 医院复查 , 体 患侧胸壁 及腋窝 未触 . 1 ) C 1 5 8 % ) C 3 D 4( .1 、 D 1 0 8% 、 D 3( .9 、 D 3
( . 6 ) C 1 ( . 0 ) C 3 ( . 6 ) C 7 2 6 % ) 50 % 、 D 4 18% 、D 3 5 0 % 、 D ( .5 、
原发乳腺淋巴瘤(PBL)临床诊治研究
原发乳腺淋巴瘤(PBL)临床诊治研究冯国丽(贵州省遵义医学院附属医院甲状腺乳腺外科,贵州遵义 563000)【摘要】目的 探究原发乳腺淋巴瘤(PBL)临床诊治研究。
方法 行右乳及右腋窝肿块切除手术。
结果 术中出血量为20 mL左右,未采取输血措施,麻醉效果较佳,等到患者麻醉清醒后送至病房休息,术后将病灶标本送往实验室进行病理检查,进行临床诊断后显示为右乳淋巴瘤。
结论 随着近些年临床上对淋巴瘤研究的逐渐深入,对PBL患者不建议采取乳腺根治术进行治疗,可采取局部切除联合放射治疗方案帮助患者达到较佳的生存率,并有效控制疾病的继续发展,进而改善预后。
【关键词】乳腺淋巴瘤【中图分类号】R737.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ISSN.2095-8242.2017.010.1819.02乳腺原发淋巴瘤(PBL)在临床上较为少见[1],占据所有乳腺恶性肿瘤的概率达到0.04%-0.50%,占据非霍奇金淋巴瘤的概率低于1%,占据结外非霍奇金淋巴瘤的概率达到1.7%-2.2%[2]。
为了对该类疾病患者的临床诊治方案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12年1月收治的1例原发乳腺淋巴瘤患者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女,年龄62岁。
病例特征:由于右乳肿块1周入院检查,以右乳肿块收入我科,无明显伴随症状,患者精神、饮食无异常情况,体重无明显减轻,排便正常。
入院查体:T 36.4℃,P 65次/分,R 20次/分,BP 150/98 mmHg,神志清楚,心、肺、腹无明显异常情况。
专科检查情况:双侧乳房对称,未出现局部静脉曲张、皮肤红肿等情况,可触及增生的乳腺组织,左侧乳房无肿块,右侧乳房外上象限可触及一肿块,大小为3.0 cm×3.0 cm,质地较硬,无压痛感,表面较为光滑,边界清晰;双侧乳头无溢脓、溢血现象,右侧腋窝部位可触及数枚肿大的淋巴结,大小为1 cm-2 cm之间,质地较硬,无压痛感,左腋窝与双侧锁骨上下未触及淋巴结,需要临床上进行更加深入的检查完善临床诊断及治疗。
原发性乳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1例并文献复习
原发性乳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1例并文献复习发布时间:2021-03-24T03:19:20.086Z 来源:《医药前沿》2020年32期作者:陈小欢方翔王前吴东升曹海艳[导读] 探讨原发性乳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PB-DLBCL)的临床表现、诊断、治疗方案及预后。
(东莞东华医院血液病科广东东莞 523129)【摘要】目的:探讨原发性乳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PB-DLBCL)的临床表现、诊断、治疗方案及预后。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7月我院收治的1例PB-DLBCL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相关文献复习。
结果:该例患者接受6疗程R-CHOP方案化疗后续放疗,疗效评价为完全缓解。
结论:原发性乳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是罕见的恶性淋巴瘤,诊断主要依靠组织形态学与免疫组化进行确诊,治疗主要以全身化疗及局部放疗为主,整体预后相对较好。
【关键词】乳腺肿瘤;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治疗【中图分类号】R737.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20)32-0247-03原发性乳腺淋巴瘤(primary breast lymphoma,PBL)是以乳腺为原发部位的恶性淋巴瘤,其发病率低,最常见的病理类型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 cell lymphoma,DLBCL)。
PB-DLBCL的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对这类疾病的诊断及认识较少,因此容易误诊或漏诊。
现将我院收治的1例女性PB-DLBCL病例资料报道如下。
1.病例资料患者,女性,52岁,因体检发现右乳腺包块1月于2019年7月入院,患者无乳头溢液、溢血,无局部红肿热痛,无乳头凹陷,无发热、盗汗、体重下降等全身症状。
查体:右乳外上象限触及一个直径约1cm类圆形肿物,质韧,活动度尚可。
乳腺及腋窝淋巴结彩超:右侧乳腺10点钟方向可见两个低回声结节,大小分别约13×7mm、8×5mm,浅分叶状,边缘可见成角样改变,内部回声欠均匀,未见明确点状强回声,后方回声稍增强;双侧腋窝未见异常淋巴结回声。
原发性骨淋巴瘤1例并文献复习
·87·· 短篇论著 ·原发性骨淋巴瘤1例并文献复习Primary Bone Lymphoma:a Case Report and Literature Review韩宏生1,潘诗农2,杨文峰1,郑彤1(1. 延安市人民医院,中国医科大学延安医院放射科,陕西 延安 716000; 2.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放射科,沈阳 110004)摘要 报道1例确诊为原发性骨淋巴瘤(PLB)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并结合文献复习。
该病例肿瘤位于左胫骨上端,X线表现骨质疏松,骨纹理结构紊乱,骨质轮廓存在,CT表现多发溶骨性骨质破坏,残余骨密度增高硬化,磁共振成像呈长T1长T2信号,采用化学治疗后,MRI信号正常。
PLB为临床少见的结外淋巴瘤,早期确诊比较困难,特征性溶骨性骨质破坏及骨外软组织肿块可以提示PLB,系统的影像检查有助于确诊。
关键词 原发性骨淋巴瘤;放射摄影术;磁共振成像中图分类号 R733.4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0258-4646 (2019) 01-0087-04网络出版地址 /kcms/detail/21.1227.R.20181230.0007.022.htmlDOI:10.12007/j.issn.0258‐4646.2019.01.020原发性骨淋巴瘤 (primary lymphoma of bone,PLB) 是一种少见的结外恶性淋巴瘤,约占骨恶性肿瘤的3%~7%,占结外淋巴瘤的4%~5%[1-2]。
PLB大部分为非霍奇金淋巴瘤 (non-Hodgkin lymphoma,NHL) ,最常见的病理类型为弥漫大细胞淋巴瘤[3],也有极少数为霍奇金淋巴瘤 (Hodgkin disease,HD)[4]。
PLB 临床上缺乏特征性表现,早期确诊比较困难。
现报道1例延安市人民医院经病理确诊的PLB病例,并进行分析与文献复习,旨在提高对本病的认识。
原发乳腺的淋巴瘤的诊断和治疗进展PPT课件
相概关机述制仍不清楚
PBL的发病机理目前仍不清楚, 但一些研究发现可能的原因如下:
uDLBCL的亚类型:PBL中non-GCB 亚型较GCB亚型的发病率高,但 预后与GCB亚型无明显差异(来 自2012年仍存活的102例样本) [1.2].
右图:原发乳腺的DLBCL(GCB和non-GCB) 的生存比较:A:PFS;B:OS
1.Lenz G N Engl J Med 2008 359:2313-2323
2.Hans CP Blood 2004 103:275-283.
相概关机述制仍不清楚
u组织亲和力和“归巢”:很多报道显示PBL包括各种病理类型,复 发后乳腺受累的比率为23%-62%[3-4],国际结外淋巴瘤研究组 (IELSG)研究示42%节外淋巴瘤复发部位为乳腺[5],反应淋巴瘤细 胞对乳腺组织的选择性和“归巢”作用,可能与细胞受体及CXCL12 或CXCL13作用轴相关
u性激素相关:PBL女性患者多见,男性PBL罕有报道,性别显著差异 提示PBL可能与性激素有关,研究提示雌激素受体(ER)在B淋巴细 胞上选择性表达,ERα和ERβ的不同表达。在原发乳腺的HL和 Burkitt 淋巴瘤中可检测ERβ的表达也提示PBL的发生于性激素有关。
1.Jeanneret-Sozzi W.BMC Cancer 2008;8:86-92.
[1]Ann Surg.2007;245:784-789
流行病学
中位发病年龄64岁 (30-89) 绝大多数病人表现为单侧病变
占全部乳腺肿瘤的0.1~0.5% NHL的1%
结外淋巴瘤的 0.85~2.2% 绝大多数患者为女性,男性仅占2%左右 5-20% 表现在双侧,特别是妊娠期的患者0-20%
以乳头瘙痒、溃疡为主要表现的乳腺淋巴瘤1例
以乳头瘙痒、溃疡为主要表现的乳腺淋巴瘤1例原发性乳腺淋巴瘤(primary breast lymphoma ,PBL )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 且发病率低,术前很难确诊,容易引起误诊。
本院收治1例,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患者,女,65岁,主因左乳头瘙痒8年,破溃3年,伴疼痛1年入院。
患者于2003年左侧乳头出现瘙痒,伴脱屑,无水泡,无明显肿块,2008年乳头及乳晕区皮肤出现破溃,逐渐加重,2010年破溃处出现针刺样疼痛。
曾间断服用抗生素类、中药类药物,效果不佳。
无既往病史。
查体:双侧乳房外形不对称,左侧乳房乳头缺如,乳头、乳晕区皮肤破溃,范围约5 cm×3 cm×2cm,基底伴黄白色脓性分泌物,触痛明显,左乳房各象限未扪及肿物,左腋下未扪及肿大淋巴结;右乳房未见明显异常,未扪及肿物,右腋下未扪及肿大淋巴结。
入院后行彩色超声检查:左侧腋下肿大淋巴结;胸部CT示:两肺间质性改变,左侧乳头区改变,符合Paget病(乳头湿疹样乳腺癌)表现;腹部B超示:胆囊结石,肝脾胰未见异常,腹腔、盆腔探查未见异常。
术前诊断为湿疹样乳腺癌,2011年11月12日在硬膜外麻醉下行手术,以破溃区为中心取梭形切口,切口上下切缘皮肤送冰冻病理:未见癌组织。
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术后石蜡病理:左乳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生发中心起源),腋窝淋巴结未见癌组织转移(0/9)。
免疫组织化学检查显示:CD3小淋巴细胞+,CD20+,CD5小淋巴细胞+,CK-,MUM-1灶+,CD23-,CD10+,CD43小淋巴细胞+,bcl-6+,CD21-,CD30-,Ki-67+(50-75%)。
术后血清学检查:β2微球蛋白为1805μg/L,血清乳酸脱氢酶为155.8 U/L。
骨髓穿刺结果正常。
行环磷酰胺+阿霉素+长春新碱+泼尼松(CHOP)方案化疗4次,定期门诊随访至今。
2讨论原发性乳腺淋巴瘤(primary breast lymphoma ,PBL ) 是原发于淋巴结外组织的免疫系统的恶性肿瘤, 临床上很少见[1]。
原发性乳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1例及文献复习
原发性乳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1例及文献复习
丁丽;唐敏;方芳;张永强
【期刊名称】《中国临床医生》
【年(卷),期】2014(000)012
【总页数】3页(P94-96)
【作者】丁丽;唐敏;方芳;张永强
【作者单位】卫生部北京医院,北京100730;卫生部北京医院,北京100730;卫生部北京医院,北京100730;卫生部北京医院,北京100730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乳腺非特殊类型浸润性癌伴乳腺原发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1例并文献复习 [J], 刘洁;杨雪琴;徐华
2.原发性乳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1例报道及文献复习 [J], 王娟;龙喜带;黄小英;黄炳臣;卢运龙;黄赞松;罗春英;吴雪铭;梁家东;马凤艳;成迎迎
3.原发性肾上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J], 谭智勇; 李宁; 张蝾一蝾; 黄应龙; 王海峰; 张荣; 王剑松; 左毅刚
4.原发性乳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MRI表现并文献复习 [J], 李雪;孙琨;柴维敏;严福华
5.睾丸原发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1例报道并文献复习 [J], 王伟;王芙蓉;钟甘平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原发性乳腺淋巴瘤1例及文献复习发表时间:2013-04-26T15:03:17.750Z 来源:《医药前沿》2013年第7期供稿作者:叶剑1 阎玉矿2(通讯作者)宋学镠2 [导读] 据国外文献报告5年生存率为48.83%[9],而国内有文献报告5年生存率为18.7%[10]。
叶剑1 阎玉矿2(通讯作者)宋学镠2 (1贵州省遵义医学院珠海校区 519041; 2广东省深圳市龙岗中心医院 518116)【摘要】目的探讨原发性乳腺淋巴瘤的临床特征、诊断、治疗及预后。
方法对1例原发性乳腺淋巴瘤进行临床特征、诊断、治疗及预后的观察并复习文献。
结果完整切除的肿块的镜检乳腺小叶和其周边见淋巴样细胞弥漫浸润,乳腺小叶隐约可见,未见坏死,乳腺组织内见弥漫性或巢状淋巴样细胞增生,增生细胞核大,深染,核形不规则。
免疫组化:EMA(-),BcL-2(+),,CD10(-),ALK(-),CD5(-),CD30(-),Bcl-6(+)cyclinD1(-)。
增生细胞CK(L)(-),CK(H)(-),ER(-)PR(-)E-ad(-),P63(-),actin (-),HMB45(-),syn(-),CgA(-) Vimentin(+) CD20(+)CD79a(+),CD3(-),cd3(-)CD45RO(-)。
Ki67 70%(+)符合“非霍奇金恶性淋巴瘤,B细胞来源”改变。
结论 PBL有自己的临床特点,但与良性肿瘤易误诊,误诊率高,确诊需依靠病理组织学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查。
目前治疗正在探索阶段,预后与临床分期及治疗措施是否得当有关。
【关键词】淋巴瘤乳腺癌诊断原发性乳腺淋巴瘤治疗【中图分类号】R7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3)07-0143-02 原发性乳腺淋巴瘤(primary brest lymphoma PBL)临床罕见,1972由Wiseman等[1]首次命名并确定其诊断标准。
原发性乳腺淋巴瘤占所有乳腺恶性肿瘤的0.04%-0.53%[2],绝大多数为非霍奇金淋巴瘤。
本文通过总结1例PBL临床资料,并结合文献进行讨论。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患者女,32岁,因发现右侧乳腺包块并迅速增大3周入院,不伴疼痛,肿块大小与月经周期无明显关系。
查体:双侧乳头对称,局部皮肤无酒窝征、橘皮征,双侧乳头无凹陷,挤压无溢液,右侧乳腺外上象限11点方向距乳头约4cm处可及两个并排肿物,大小均约1.0cm×1.0cm,表面光滑,质地中等,边界清,活动度良好,无压痛,左侧乳腺未及明显肿块,双腋窝淋巴结未及肿大,术前辅助检查:乳腺彩超提示:右侧乳腺局部回声不均区。
1.2 方法术前诊断不明确,行右侧乳腺包块活检术。
术中冰冻病理提示:镜检乳腺内见弥漫性或巢状淋巴样细胞增生,增生细胞核大,深染,核形不规则,形态不排除“恶性淋巴瘤”可能。
遵患者及家属意愿,未行乳腺癌根治术治疗,术后行化疗及局部放疗。
2、结果术后病理报告:镜检右侧乳腺小叶和其周边见淋巴样细胞弥漫浸润,乳腺小叶隐约可见,未见坏死,免疫组化:EMA(-),BcL-2(+),,CD10(-),ALK(-),CD5(-),CD30(-),Bcl-6(+)cyclinD1(-),增生细胞CK(L)(-),CK(H)(-),ER(-)PR(-)E-ad(-),P63(-),actin(-),HMB45(—),syn(-),CgA(-) Vimentin(+) CD20(+)CD79a(+),CD3(-),cd3(-)CD45RO(-)。
Ki67 70%(+)符合“非霍奇金恶性淋巴瘤,B细胞来源”。
3、讨论 3.1 临床特征 PBL患者大多数为女性,男性罕见。
国外 PBL发病中位年龄 54~55. 6岁,国内则为 39岁。
与乳腺癌相比较,其发病年龄偏低[3]。
PBL临床特征与乳腺其他类型早期癌相似,肿块较小时,常见症状表现为乳腺无痛性肿块,病程较短,增长迅速,好发于右侧,常伴有同侧腋窝淋巴结肿大,一般无乳头溢液,少数有盗汗、发热、全身症状。
本例与之相符。
当肿块较大时,由于皮肤张力较大,坏死组织较多,易破溃,血管显露,皮温较高。
3.2 诊断 Wiseman等[4]首先提出PBL的诊断依据 : (1)病检材料必需严格符合技术要求 (2)淋巴瘤必须与乳腺组织紧密相连; (3)既往无乳腺外淋巴瘤和白血病存在病史证据(4)乳腺作为临床首发部位,本例符合以上标准。
关于乳腺淋巴瘤X线表现的文献报道不多,大致可分为结节或肿块型及致密浸润型,表现为结节或肿块型者,可为单发或多发,肿块多边缘清楚,缺乏毛刺、细小簇状钙化、漏斗征及皮肤凹陷征等乳腺癌典型征象。
致密浸润型表现为大片状密度增高伴皮肤增厚,此时需与乳腺炎症或炎性乳腺癌相区别。
PBL的超声表现:因其主要为淋巴细胞大量增生,吸收声能纤维结构少,内部回声较乳腺癌更低,后方回声增高或者无改变,部分肿块可见血流信号。
本例患者超声诊断为乳腺增生。
易误诊。
由于乳腺淋巴瘤的临床表现缺乏特征性,早期与乳腺良性肿瘤临床表现相似,乳腺X线、B超等检查也无特征影像,及易引起误诊和漏诊,因此术前要明确诊断比较困难。
Jeon等[5]复习了152例原发性乳腺淋巴瘤,无一例在术前作出正确诊断。
因此乳腺淋巴瘤的确诊必须依靠病理组织学切片及相关免疫组化标记。
根据文献报道:PBL是发生于淋巴结外乳腺组织的免疫系统的恶性肿瘤,并以非霍奇金淋巴瘤为主,而霍奇金淋巴瘤罕见。
有关PBL的病理类型,绝大多数学者认为来源于B细胞,且弥漫性大 B细胞型恶性淋巴瘤占多数。
Brogi[6]等总结出在 PBL中,40%~71%的病理类型是弥漫性大 B细胞型或免疫母细胞型,而滤泡性淋巴瘤的发生率为 2%~44%,黏膜相关性淋巴瘤为 8.5%~35%。
T细胞来源的 PBL较少。
本病例淋巴瘤来源于B淋巴细胞。
且PBL镜下所见易与乳腺未分化癌及髓样癌等混淆,而需行免疫组织化学检查鉴别。
3.4 治疗由于PBL发病率较低,治疗尚未达成共识。
Jennings等[7]对大样本PBL患者进行研究表明:(1)乳房切除术不会使Ⅰ期和Ⅱ期患者免于复发,对提高生存率和减少复发率危险均无益处。
(2)淋巴结状况对指导选择治疗方式具有重要价值。
对不伴淋巴结转移的Ⅰ期患者采用含放疗在内的治疗,对提高生存率和减少复发危险有益;对伴有淋巴结转移的Ⅱ期采用含化疗在内的治疗,对提高生存率及降低复发危险也有帮助;联合放、化疗组与根据淋巴结情况选择的相应单一治疗相比,生存率和复发率可能相同。
(3)淋巴结状况是唯一可准确判断预后的指标。
目前也有许多学者认为原发性乳腺恶性肿瘤为全身性疾病,主要的威胁来自转移,所以,应采取全身化疗以达到较长时间的缓解,甚至治愈,对于范围较大,未能局部治疗的病人,全身性化疗仍能取得一定疗效。
[8]而关于乳腺粘膜相关淋巴自治淋巴瘤,Brogi等6报道有8%-35%的原发性乳腺恶性肿瘤为粘膜相关组织淋巴瘤,恶性程度较低,长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只在原部位复发或累及其它具有粘膜相关淋巴细胞的部分,而不播散到局部淋巴结,局部治疗效果良好,无需全身化疗。
本病例由于患者及家属意愿,未行根治术,根据病情,给予化疗及局部放疗。
3.3 预后据国外文献报告5年生存率为48.83%[9],而国内有文献报告5年生存率为18.7%[10]。
本病例,随访6个月,目前无转移及复发。
预后与临床分期及治疗措施是否有效有关。
参考文献[1] WISEMAN C, LIAO K T. Primary lymphoma of the breast[J]. Cancer, 1972, 29(6): 1705-1712.[2] Lamovec J Jancer J. Primary malignant lymphoma of the breastlymphoma of the mucosa-associated lymphoid tissue[J]. Cancer,1987,60:3033.[3] WongW W, Schild S E, HalyardM Y, et al. Primary non2Hodgkin lymphoma of the breast: theMayo Clinic experience.J SurgOncol,2002,80: 19 - 25.[4] Wiesman C,Liao KJ.Primary lymphoma of the breast[J]. Cancer,1 972,29:1705-1712.[5] Jeon HJ, Akagi T, Hoshida Y, et al. Primary non-Hodgkim malignant lymphoma of the breast. An -immunohistochemical study of seven patients and literature review of 152 patients with breast lymphoma in Japan[J]. Cancer,1992,70:2451[6] Brogi E, HarrisN L. Lymphomas of the breastpathology and clinical behavior. SeminOncol, 1999,26:357 - 364.[7] JenningsW C,BakerR,Murray S S,et al. Primary breast lymphoma:the role ofmastectomy and the importance of lymph node status[J].Annalsof SurgeryJ,2007,245(5):784 2789.[8] 张旭,杨名添,戎铁华,等.原发性乳腺恶性淋巴瘤13例临床分析[J].癌症,2001,20(11):1298-1300.[9] Anthony R Mattia,Judith A Ferry,Nancy L harris.Breast Iymphoma-A B-cell spectrum including the low grade B-cell lymphoma of mucosa associated lympgoid tissuer[J].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Surgical Pathliogy,1993,17(6):574-578.[10] 曾亮,孟承伟.原发性乳腺恶性淋巴瘤[J].上海医学,1987,10(5):300-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