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国际贸易理论82页PPT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求的收入弹性”,即需求变动的百分率与 收入变动的百分率之比: η=对A需求变动的百分率/收入变动的百分 率 η>1,表示A需求量增加的比率超过收入增 加的比率;
η<1,表示对A需求量增加的比率低于收入 增加的比率;
η<0,表示收入增加时,消费者对商品A的 需求量反而减少。
经济学家根据商品的需求收入弹性的值, 即根据需求量对收入变动的反应程度将商 品分为“奢侈品”( η>1 ),“必需品” (1 > η>0 )和“劣等品”( η<0 )。
——同质产品的产业内贸易
运输成本等原因导致的大宗产品交叉型
产业内贸易经济合作政策使然(引进外 资银行,同时又在国外建立分行)
转口贸易
政府干预下的价格扭曲(如倾销)
季节性原因(如欧盟国家间的“削峰填 谷”而形成的电力进出口)
跨国公司的内部贸易
产业内贸易诱因 ——异质产品的产业内贸易
国际产品异质性是产生产业内贸易的基础 异质性:水平差异(与消费者偏好有关)、垂直
其次,从理论基础上看,前者以规模经济和不完全竞争为 前提,建立在不完全竞争理论基础之上,而后者以规模报 酬不变和完全竞争为前提,建立在完全竞争理论基础之上。
因此,两者不是替代关系,而是互补关系,它们共同丰富 和发展了国际贸易理论体系。
2产业内贸易
一、产业内贸易的含义和界定
产业内贸易现象:一国即出口又进口某种产业产品 如何定义产业内贸易
格鲁拜尔和劳埃德计算产业内贸易指数的公式是迄 今为止使用最多的衡量产业内贸易水平的方法:
IITj=1-IXj-MjI/(Xj+Mj) 其中:X和M分别表示对一种特定产业和某一类商
品的出口额和进口额,式子上的两条竖线表示对x 和M的差取绝对值 通过这个公式得到的指标在0到1之间变动 当一个国家只有进口或只有出口(即不存在产业内 贸易)时,IITj=0,当对某一商品的进口等于出 口时(即产业内贸易达到最大),IITj= 1
1970 1987 2019 55.1 61.0 81.1 32.8 28.0 62.3 59.7 66.4 85.4 78.1 83.8 97.7 64.3 80.0 91.9 61.0 63.9 86.0 62.4 71.6 92.8 41.2 67.4 86.7 56.8 65.3 85.5
发展中国家 1970 1987 2019
2.恩格尔法则
对在各种商品的需求收入弹性作出估值之 后,人们便可根据收入的差别来说明需求 的不同,根据收入的增加情况来预测需求 的变动。
恩格尔(Erns Engel)指出,随着人均收入 的增长,人们花费在食品上的支出占收入 的比重会越来越少。他的这一结论已被许 多事实证明,经济学中他的这一论断被称 为“恩格尔法则”。
产业内贸易的特点
产品流动的双向性 产业间贸易的对象流动是单向的,一国出口一种
产品,进口另一种产品。产品内贸易的对象既进 口又出口。 产业内贸易的产品具有相似性 消费的可替代性 产业内贸易的产品生产中使用相似的要素投入 进出口产品不是自己不能生产的,也不完全是因 为成本和价格上的原因
产业内贸易程度的衡量
——“产业”的界定:一种同一属性的生产经营活动、同 一属性的产品和服务、同一属性的企业的集合
——界定的“产业”可操作标准:按照SITC分类至少前三位 数相同的产品,即至少属于同类、同章、同组的商品
统计意义上的产业内贸易:
按国际贸易标准分类至少前三位数相同的产品既出现 在一国的进口项目中、又出现在该国的出口项目中
给定玫瑰国某些行业的进出口数据如下,请计算该国各行业 的行业内贸易指数IIT。
(单位:万美元)
向其他国家的出口额 从其他国家的进口额
பைடு நூலகம்
新鲜水果
65
54
玩具
56
680
微型面包车
700
200
电影电视
300
97
部分国家制造业部门行业内贸易指数(%)
工业化国家 美国 日本 德国 法国 英国 意大利 加拿大 西班牙 平均
三、现代国际贸易理论与传统贸易理论的关系
现代国际贸易理论是在传统贸易理论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 的,新贸易理论的出现并不意味着它取代了传统的比较优 势贸易理论。
两者的区别是:
首先,从解释对象上看,它们分别解释的是不同的贸易现 象,前者主要解释发达国家之间的产业内贸易,而后者则 着重解释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产业间贸易;
主要内容
1. 当代国际贸易的发展 2. 产业内贸易 3. 需求决定的贸易模式 4. 贸易引力模型 5. 规模经济与国际贸易 6. 基于动态技术差异的国际贸易 7. 不完全竞争与国际贸易 8. 国家竞争优势理论
1当代国际贸易的发 展
1当代国际贸易的发展
一、当代国际贸易理论的产生背景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特别是20世纪50年代末以
来,国际贸易出现了许多新的倾向,主要表现在: 同类产品之间的贸易量大大增加,发达的工业国 家之间的贸易量大大增加,以及产业领先地位不 断转移。
传统国际贸易理论遇到挑战,国际贸易中的许多 新现象无法用传统的贸易理论来解释,甚至与传 统贸易理论相悖。
二、现代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
从20世纪50年代里昂惕失的质疑开始,60年代的 林德和维农从动态角度提出了不同于比较优势的 新的贸易基础。到70年代末,国际贸易理论出现 重大突破。80年代初,以克鲁格曼为代表的经济 学家提出了“新贸易理论”。新古典学派一般均 衡分析为基础的比较优势贸易理论是“国际贸易 的完全竞争理论模型”,新贸易理论则可称之为 “国际贸易的不完全竞争模型”。
差异(产品质量不同)、技术差异(产品生命周 期) 诱因: ——从供给上看:存在规模经济利益 ——从需求上看:存在需求偏好重叠
3需求决定的贸易模 式
一、决定需求的因素
决定需求的因素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1)实际需求; (2)喜爱偏好; (3)收入水平。
二、需求的收入弹性和恩格尔法则
1.需求的收入弹性 人们对收入变动所作出的需求反应称“需
印度
22.3 37.0 88.0
巴西
19.1 45.5 78.8
墨西哥
29.7 54.6 97.3
土耳其
16.5 36.3 82.2
泰国
5.2 30.2 94.8
韩国
19.4 42.2 73.3
阿根廷
22.1 36.4 48.7
新加坡
44.2 71.8 96.8
平均
22.3 44.3 82.5
产业内贸易诱因
η<1,表示对A需求量增加的比率低于收入 增加的比率;
η<0,表示收入增加时,消费者对商品A的 需求量反而减少。
经济学家根据商品的需求收入弹性的值, 即根据需求量对收入变动的反应程度将商 品分为“奢侈品”( η>1 ),“必需品” (1 > η>0 )和“劣等品”( η<0 )。
——同质产品的产业内贸易
运输成本等原因导致的大宗产品交叉型
产业内贸易经济合作政策使然(引进外 资银行,同时又在国外建立分行)
转口贸易
政府干预下的价格扭曲(如倾销)
季节性原因(如欧盟国家间的“削峰填 谷”而形成的电力进出口)
跨国公司的内部贸易
产业内贸易诱因 ——异质产品的产业内贸易
国际产品异质性是产生产业内贸易的基础 异质性:水平差异(与消费者偏好有关)、垂直
其次,从理论基础上看,前者以规模经济和不完全竞争为 前提,建立在不完全竞争理论基础之上,而后者以规模报 酬不变和完全竞争为前提,建立在完全竞争理论基础之上。
因此,两者不是替代关系,而是互补关系,它们共同丰富 和发展了国际贸易理论体系。
2产业内贸易
一、产业内贸易的含义和界定
产业内贸易现象:一国即出口又进口某种产业产品 如何定义产业内贸易
格鲁拜尔和劳埃德计算产业内贸易指数的公式是迄 今为止使用最多的衡量产业内贸易水平的方法:
IITj=1-IXj-MjI/(Xj+Mj) 其中:X和M分别表示对一种特定产业和某一类商
品的出口额和进口额,式子上的两条竖线表示对x 和M的差取绝对值 通过这个公式得到的指标在0到1之间变动 当一个国家只有进口或只有出口(即不存在产业内 贸易)时,IITj=0,当对某一商品的进口等于出 口时(即产业内贸易达到最大),IITj= 1
1970 1987 2019 55.1 61.0 81.1 32.8 28.0 62.3 59.7 66.4 85.4 78.1 83.8 97.7 64.3 80.0 91.9 61.0 63.9 86.0 62.4 71.6 92.8 41.2 67.4 86.7 56.8 65.3 85.5
发展中国家 1970 1987 2019
2.恩格尔法则
对在各种商品的需求收入弹性作出估值之 后,人们便可根据收入的差别来说明需求 的不同,根据收入的增加情况来预测需求 的变动。
恩格尔(Erns Engel)指出,随着人均收入 的增长,人们花费在食品上的支出占收入 的比重会越来越少。他的这一结论已被许 多事实证明,经济学中他的这一论断被称 为“恩格尔法则”。
产业内贸易的特点
产品流动的双向性 产业间贸易的对象流动是单向的,一国出口一种
产品,进口另一种产品。产品内贸易的对象既进 口又出口。 产业内贸易的产品具有相似性 消费的可替代性 产业内贸易的产品生产中使用相似的要素投入 进出口产品不是自己不能生产的,也不完全是因 为成本和价格上的原因
产业内贸易程度的衡量
——“产业”的界定:一种同一属性的生产经营活动、同 一属性的产品和服务、同一属性的企业的集合
——界定的“产业”可操作标准:按照SITC分类至少前三位 数相同的产品,即至少属于同类、同章、同组的商品
统计意义上的产业内贸易:
按国际贸易标准分类至少前三位数相同的产品既出现 在一国的进口项目中、又出现在该国的出口项目中
给定玫瑰国某些行业的进出口数据如下,请计算该国各行业 的行业内贸易指数IIT。
(单位:万美元)
向其他国家的出口额 从其他国家的进口额
பைடு நூலகம்
新鲜水果
65
54
玩具
56
680
微型面包车
700
200
电影电视
300
97
部分国家制造业部门行业内贸易指数(%)
工业化国家 美国 日本 德国 法国 英国 意大利 加拿大 西班牙 平均
三、现代国际贸易理论与传统贸易理论的关系
现代国际贸易理论是在传统贸易理论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 的,新贸易理论的出现并不意味着它取代了传统的比较优 势贸易理论。
两者的区别是:
首先,从解释对象上看,它们分别解释的是不同的贸易现 象,前者主要解释发达国家之间的产业内贸易,而后者则 着重解释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产业间贸易;
主要内容
1. 当代国际贸易的发展 2. 产业内贸易 3. 需求决定的贸易模式 4. 贸易引力模型 5. 规模经济与国际贸易 6. 基于动态技术差异的国际贸易 7. 不完全竞争与国际贸易 8. 国家竞争优势理论
1当代国际贸易的发 展
1当代国际贸易的发展
一、当代国际贸易理论的产生背景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特别是20世纪50年代末以
来,国际贸易出现了许多新的倾向,主要表现在: 同类产品之间的贸易量大大增加,发达的工业国 家之间的贸易量大大增加,以及产业领先地位不 断转移。
传统国际贸易理论遇到挑战,国际贸易中的许多 新现象无法用传统的贸易理论来解释,甚至与传 统贸易理论相悖。
二、现代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
从20世纪50年代里昂惕失的质疑开始,60年代的 林德和维农从动态角度提出了不同于比较优势的 新的贸易基础。到70年代末,国际贸易理论出现 重大突破。80年代初,以克鲁格曼为代表的经济 学家提出了“新贸易理论”。新古典学派一般均 衡分析为基础的比较优势贸易理论是“国际贸易 的完全竞争理论模型”,新贸易理论则可称之为 “国际贸易的不完全竞争模型”。
差异(产品质量不同)、技术差异(产品生命周 期) 诱因: ——从供给上看:存在规模经济利益 ——从需求上看:存在需求偏好重叠
3需求决定的贸易模 式
一、决定需求的因素
决定需求的因素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1)实际需求; (2)喜爱偏好; (3)收入水平。
二、需求的收入弹性和恩格尔法则
1.需求的收入弹性 人们对收入变动所作出的需求反应称“需
印度
22.3 37.0 88.0
巴西
19.1 45.5 78.8
墨西哥
29.7 54.6 97.3
土耳其
16.5 36.3 82.2
泰国
5.2 30.2 94.8
韩国
19.4 42.2 73.3
阿根廷
22.1 36.4 48.7
新加坡
44.2 71.8 96.8
平均
22.3 44.3 82.5
产业内贸易诱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