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一轮复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PPT课件

合集下载

高三一轮复习老高考人教版生物第生态环境的保护课件PPT

高三一轮复习老高考人教版生物第生态环境的保护课件PPT
1234
2.下列有关人口增长与环境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通过调整人的年龄结构,可提高地球的环境容纳量 B.生物种群消长规律完全适用于人口增长情况 C.科技进步能解决因人口增长过快导致的资源短缺问题 D.自然灾害频繁发生与人口过度增长有密切联系
1234
D [环境容纳量是由地球上的有效资源决定的,与人的性别比 例、年龄结构等特征无关,A 错误;人不同于其他生物,生物种群 消长规律并不完全适用于人口增长情况,B 错误;科技进步能在一定 程度上缓解因人口增长过快导致的资源短缺问题,但不能完全解决, C 错误。]
1234
[答案] (1)垂直 (2)阳光(或光照强度) (3)由于水流流经浮床 时,流速变缓,物理沉降作用显著;浮床上的植物根系可吸收水中 的 N、P 等无机盐;浮床上的植物根系富集的微生物可将污染物进行 生化降解 (4)组成生物体的 C、H、O、N、P、S 等元素 (5)影响 种群繁衍 (6)直接价值和间接
1234
等元素,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过程。(5)夏季,湖泊中 蛙声是求偶信号,这体现了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具有影响种群繁衍 作用。(6)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也叫生态功能,生态浮床的净化水 质、防止水华的作用属于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生物多样性的直 接价值指供人类食用、药用和工业原料的实用意义,以及旅游观赏、 科学研究和文学艺术创作等非实用意义,生态浮床的美化环境的价 值属于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3)协调人口与环境的关系 ①控制 人口增长。 ②加大保护资源和环境的力度。 ③监控和治理江河湖泊及海域的污染。 ④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自然保护区的建设。 ⑤推进生态农业。
2.全球性的环境问题 (1)生态环境问题的类型及主要成因
高 三 一 轮 复 习老高 考人教 版生物 第生态 环境的 保护课 件PPT【 PPT实 用课件 】

2024届高三地理考备考一轮复习课件: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防治与治理(荒漠化的防治与水土流失治理)

2024届高三地理考备考一轮复习课件: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防治与治理(荒漠化的防治与水土流失治理)
预防潜在荒漠化的威胁 扭转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 恢复荒漠化土地的__生__产__力___
(3)防治原则 ①坚持维护__生__态__平__衡____与提高经济效益相结合。 ②坚持治山、治水、治碱(盐碱)、治沙相结合。 (4)防治措施 ①合理利用__水__资__源___。 ②利用___生__物__措__施___和__工__程__措__施____构筑防护体系。 ③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 ④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_能__源___问题。 ⑤控制__人__口__增__长____,提高人口素质。
人类活动 露天开矿 战争和营
造宫殿 滥用土地
产生的影响 开矿时,破坏了植被,使矿区土壤抗蚀能力下 降,并形成水土流失的新的物源和触发机制
大量植被被烧毁或砍伐作为建筑材料
轮荒使地表失去自然植被或农作物的保护,滥挖 窑洞形成水土流失的新物源
2.水土流失的危害分析 从表面上看,水土流失表现为土壤侵蚀,但水土流失过程是地貌、 土壤、生物、水文统一变化的过程。如下图所示:
②西北地区生态环境的脆弱性
(2)荒漠化的成因 ①自然因素 a.基本条件——气候干旱。 西北地区深居内陆,降水稀少,有利于荒漠化发展。 b.物质条件——地表物质疏松,多沙质沉积物。 c.动力条件——大风日数多且集中。 接近亚洲高压中心,大风日数多,且集中在冬春干旱的季节,从而 为风沙活动创造了有利条件。
考点 水土流失的治理
治沟造地是陕西省延安市对黄土高原的丘陵沟壑区,在传统打坝淤 地的基础上,集耕地营造、坝系修复、生态建设和新农村发展为一 体的“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模式,实现了乡村生产、生活、生态 协调发展(下图)。据此完成(1)~(3)题。
(1)与传统的打坝淤地工程相比,治沟造地更加关注( C )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五部分第二十一单元环境保护第讲自然资源的利用与保护生态环境保护课件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五部分第二十一单元环境保护第讲自然资源的利用与保护生态环境保护课件

滥垦、滥伐,超出了森林抚育更新的(能1力)我国耕地资源的现状及解决措施。
因地制宜,退耕还林,退耕还草,恢复生态林,营造经济林,加强对植树种草的科学管理
进行土地利用规划,改善农业生态条件和生态环境
耕地不足,依靠占世界8.6%的耕地 石油:污染海洋,破坏海洋生态,危害渔业生产,使整个海洋环境退化
因地制宜,退耕还林,退耕还草,恢复生态林,营造经济林,加强对植树种草的科学管理
2.草地退化的原因、危害及其防治措施
(1)草地退化的原因与危害。
自然 原 原因 因 人为
原因
危害
自然环境比较脆弱,易受外力破坏 ;气候变暖、降水减少、干旱频繁 发生;虫害与鼠害严重等
人口增加;过度放牧;盲目开垦; 乱采滥挖;捕杀野生动物等
牧场退化,载畜量下降;草原生态 恶化;土地沙化和盐渍化;草原动 植物资源遭到破坏
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易发洪水、泥石流、滑坡等, 若将山坡上的尾矿矿渣冲入江中,(其中的硫酸、铅等)会 对江水造成污染,危及沿岸用水安全。措施:加固尾矿 矿渣库;兴建必要的泄洪通道,防止洪水等将矿渣冲入 江中。
考点 3 生态环境保护
1.森林资源 森林具有强大的生态效益,能为人类提供各种生态 服务。森林尤其是原始森林被大面积砍伐,无疑会影响 和破坏森林的生态功能,带来生态灾难。
表面覆盖)。之后,将土壤再覆盖在石料开挖场或弃 料堆放场的表面,并采取防止土壤流失的措施。理由:喀 斯特地区土层薄,易被移走;南方地区雨水多,土壤易流 失,需保护。
答案:措施:之前,将土壤移走,集中堆放并作保护
措施(四周围挡,表面覆盖)。之后,将土壤再覆盖在石料 开挖场或弃料堆放场的表面,并采取防止土壤流失的措 施。
改良土壤,提高地力,防治土地污染 ,防治土地退化

高三生物一轮总复习课件:第九单元第五讲生态环境的保护

高三生物一轮总复习课件:第九单元第五讲生态环境的保护

• •
④植树、种草、加大防护林的建设和加大西北 ⑤生物既能适应环境,又能影响环境
地区的森林覆盖率,是防沙的最好途径


A.①
C.②③⑤
B.②③④
D.①②③④⑤

(4)目前气象预报中有“紫外线指数”的内容,
造成地面紫外线照射增强的直接原因是臭氧层破坏。 (2009·广东卷) ( √ )


2 . 判断下列有关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的叙述。
(1)栖息地破碎化造成小种群有利于维持生物多
样性。(2012·江苏卷) ( × )

(2)眼睛退化的“盲鱼”可作为进化研究的材料体
• •
土地荒漠化 3. 过早出现的漫天黄尘向人们敲响了警钟,专
家就此提出:频率加快、间隔变短、强度增大,将
成为今后沙尘暴的新动向。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 • ①与人为的高强度经济活动有关,如对沙漠边 ②沙尘暴强度不断增大是土地沙化大面积扩展 ③要抑制破坏该地区植被的各种活动 缘荒地的开垦 的标志
• 解析 人口数量增多,对资源的需求量会增 大;人口数量的变动由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和 迁出率来决定。 • 答案 A

【易混易错】 • 人口增长规律≠其他种群增长规律


1 .人是生物界中的一员,所以生物种群增长
2 .人不同于一般的生物:人具有发达和善于
规律有适用于人口增长情况的一面。 思维的大脑,具有制造工具和能动地调控人口增长 以及能动地改造和保护自然的本领等。因此,人口 增长规律又有其特有特点,如实行计划生育。
目前已进入了低生育水平国家的行列。
• (3)目标:2020年人口总数要控制在14.5亿以 • 内, 21世纪中叶 人口总数达到峰值以后,将开 始缓慢下降。 • 2.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 (1) 人均耕地 减少,粮食需求增加。 • (2) 自然资源 被大量消耗。 • (3) 环境污染 加剧等。 • 3.协调人口与环境的关系 人口增长 • (1)继续控制 。 资源和环境 • (2)加大保护 的力度。 • (3)监控、治理江河湖泊及海域的污染。

环境保护一轮复习优秀课件PPT

环境保护一轮复习优秀课件PPT
原因:7、8 月该地区受副高带高压脊控制,高温少雨,盛夏用水量增加,导致湖水 补给量减少;7、8 月份气温高、光照强,水华生物生长繁殖速度快; 流入该湖的污染水体所占比重大,水体富养化加重. 影响:湖水水质变差,水产养殖减产(影响工业生产);
污染饮用水源,危害人体健康等。
1.我国部分沿海地区人们为了追求更大的经济效益,在陆上修建高位养 虾池(右图)。高位虾池底部铺设隔水层,引海水养虾。养虾过程中要投饵 料、换海水,废水多经地表流入海洋。 引水、蓄水、排水过程都有渗漏。 分析高位虾池对当地环境的不利影响。
水土流失、森林砍伐、土地荒漠 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等 森林、草原、矿产等资源的减少 和破坏
(2)环境问题的分布
分布 全球性
局域性
城市环境 乡村地区 发达国家
特征 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被破坏、土地荒漠化等危及人类的生存 环境污染等,有些演变成社会公害,制约经济发展,危害人体健 康 主要表现为环境污染 主要表现为生态破坏 过分消耗资源带来的环境影响
左图为山东省胶州湾北部叶绿素周年变化示意图。营养盐类的来源主要是工农业、生活污
水的排放,河流径流输入,死亡藻类的沉积物。研究表明胶州湾北部夏季水质与海底藻类
沉积物的循环释放对胶州湾北部水域的冬季水质影响较大。
说明胶州湾北部水域冬季水体富营养化严重的原因。(5分)
夏季降水量大,河流流量大,注入胶州湾内的工农业生活废水增多,胶州湾北部水域 的营养盐数量多; 夏季气温高,藻类生长旺盛,水体富营养化严重; 秋冬季,藻类死亡后沉入海底,淤泥中的营养盐增加; 冬季该海域盛行偏北风,为离岸风,北部海域形成上升流 把海底营养盐类带到表层,2月水温回升后,引发藻类生长; 冬季入海径流量少,胶州湾流速慢,水体的自净能力较弱, 富营养化严重

2025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件+环境与发展之人地协调发展

2025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件+环境与发展之人地协调发展

3. 据图2推断,该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的最主要措施是( B )
A. 矿区生态修复
B. 退耕还林还草
C. 沙漠裸地农垦
D. 生活环境治理
【解题思路】 读图2可知,当地实施了退耕还林还草、荒漠化治理等措施,将大 量农业生产用地(102 547 km2)和沙漠裸地(26 839 km2)转化为生态建设用地,而生态 建设用地中只有2 967 km2转化为城乡生活用地和 2 735 km2转化为工矿生产用地, 生态建设用地净增加102 547+26 839-2 967-2 735=123 684 km2,使得当地土壤 抗侵蚀能力增强,土壤侵蚀强度减弱,区域生态环境治理取得了积极成效,B正 确。结合图2可知,工矿生产用地面积净增加1 404+2 735+3 526-190=7 475 km2,城乡生活用地面积净增加190+409+2 967+14 045=17 611 km2,两者总面积 净增加7 475+17 611=25 086 km2,远不如生态建设用地净增加的面积123 684 km2,因此即使当地开展了矿区生态修复和生活环境治理工作,也不是其生态建设 的最主要措施,A、D错误;沙漠裸地农垦会破坏生态环境,C错误。
不合理开发等
东北地区湿地面积减小
(3)自然资源枯竭问题
表现
原因
水污染、工农业生产用水量大而降水 水资源危机

土地资源短缺 城市建设用地增加等
能源短缺
经济发展快,能源资源需求量大;利 用效率低,浪费严重
典例或分布 华北平原用水紧张 耕地减少、草场退化 我国东部地区能源短缺
3. 环境问题的地域差异 (1)城市地区和乡村地区环境问题的差异
严重的工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
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和自然资源枯竭的区别与联系 环境污染是指人类随意排放废弃物和有害物质,导致环境质量下降。生态破坏 是指人类对环境的破坏,导致环境退化,从而影响人类生产和生活。自然资源枯竭 是指资源数量不能满足人类的需求。环境污染往往引起生态破坏和自然资源枯竭; 生态破坏往往引起自然资源枯竭;自然资源枯竭往往引起生态破坏。

【课件】2024届高三生物第一轮复习课件: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课件】2024届高三生物第一轮复习课件: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例5. (2021·1月八省联考湖南卷)某草原生态系统中,有草食动 物A、B和肉食动物C,C以A为食。不同物种的种群数量与 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t0~t1的后期,A的种群数量增长减慢,最终停止增长, 从种内和种间关系的角度分析原因 t0~t1后期草食动物A种群数量多,种内斗争加剧;同时肉食 动物C数量增多,导致被捕食的草食动物A数量增多,从而 出生率下降,死亡率上升,A的种群数量增长减慢
2.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1)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阳光、热能、水、空气、无机盐 等。 是生物群落中物质和能量的根本来源,是生态系统
存在的基础。
(2)生物群落
2.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2)生物群落
例1.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结构的说法,正确的是( A )
A.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只包含生产者与消费者两种成分 B.不能进行光合作用的生物一定不是生产者 C.营腐生生活的细菌不一定是分解者 D.生产者和分解者是生态系统的基石,消费者不是生态 系统的必备成分
× 态系统的能量传递效率(
)
(2)将秸秆当作饲料喂猪,牲畜粪便进入沼气池生产沼气作燃
× 料,调整了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关系( )
实现能量的多级利用
考点三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
例1.(2015·海南卷28节选)回答下列关于红树林生态系统的问题: (2)某红树林生态系统的碳循环如图所示。图中A是一种气体, B、C、D、E和F表示生物成分,箭头表示碳流动的方向。
(2)t1~t2时,B的种群数量上升,原因是A种群的数量下降后 可为B种群的生存腾出更多的___生__存__空__间__和__资__源______。 (3)该生态系统中,A的种群数量增加引起C的种群数量增加, C的种群数量增加又会抑制A的种群数量增加,这属于生态系 统的_(__负__)__反__馈____调节。 (4)以上分析说明,捕食关系的存在能有效调节种群数量和生 态系统的物种多样性,从而提高生态系统的__稳级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中,一部分能量用 于呼吸消耗,余下的用于自身的生长、发育和繁殖,即积累的 能量。

高考一轮复习 区域生态建设(68张PPT)

高考一轮复习 区域生态建设(68张PPT)

高 考 一 轮 复 习 区域 生态建 设(6 8张PPT )
人为原因具体体现
水资源利用不当
多沙质沉积物。
显著自然地理特征:干旱
景观:以草原、荒漠为主
高 考 一 轮 复 习 区域 生态建 设(6 8张PPT )
高 考 一 轮 复 习 区域 生态建 设(6 8张PPT )
地深 气 理居 候
海洋水汽来源少 气候异常干旱
荒 漠
平地 沙质 沉积
物 质
位内 置陆
条 件
大风日数多且集中 风力作用强盛
荒漠化的主要类型: 1.风蚀荒漠化---风力侵蚀---干旱半干旱、西北区 2.水蚀荒漠化---降水、流水侵蚀---湿润半湿润、季风区 3.石质荒漠化(云贵高原)、红壤荒漠化(南方低山丘陵)、水土 流失(黄土高原) 4.盐渍荒漠化---缺水、不合理灌溉--华北、灌溉区 5.冻融荒漠化---温差大,风化作用强---高原、高寒-青藏高原
西北地区自然地理特征与荒漠化的关系
1、地理位置: 深居内陆,远离海洋,海洋水汽难以到达。 2、地形:以高原、盆地为主,周围有高大山脉,阻挡了海洋
水汽的进入。
3、气候: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气温日较差、年较差大,降 水稀少,蒸发强,大风日数多且集中在冬春两季。
4、河流: 河流少,多为内流河,水量少。 5、植被:覆盖率低,主要为草原、荒漠,对地表的保护作用差,
物质基础:植被稀疏、地表物质疏 松
2.人为原 因:
高 考 一 轮 复 习 区域 生态建 设(6 8张PPT )
过度放牧
人类不合理 的生产活动
过度樵采 过度开垦 人口增长过快
用水不当
高 考 一 轮 复 习 区域 生态建 设(6 8张PPT )
大 兴 安 岭

高中地理高考一轮复习-第13章 第1讲 荒漠化和水土流失的成因与防治措施

高中地理高考一轮复习-第13章 第1讲 荒漠化和水土流失的成因与防治措施

第十三章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高考一轮总复习 • 地理 • 人教版
返回导航
二、水土流失的成因及治理措施 1.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成因 (1)自然原因:
因素
特征
降水 变率大,集中在___夏__季___,多暴雨,冲刷作用强
地形 从平原向__山__地___、高原过渡,地形坡度大,__坡__面__物__质___不稳定
(4)模式:___小__流__域__综__合__治__理___。
第十三章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返回导航
研析考点·破疑难
高考一轮总复习 • 地理 • 人教版
考点一 荒漠化的成因与防治措施
突难点 1.荒漠化的成因 (1)自然因素——为荒漠化创造条件
返回导航
第十三章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高考一轮总复习 • 地理 • 人教版
第十三章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高考一轮总复习 • 地理 • 人教版
返回导航
悟典例
(2022·山东潍坊模拟)灌丛沙丘是风沙流遇到灌丛阻挡,沙物质在灌 丛周围堆积形成的沙丘类型。随着植物体的生长,灌丛沙丘体积不断增 大,灌丛沙丘的发育受到风况、沙源、水分等条件影响。专家对塔克拉 玛干沙漠腹地的塔中地区柽柳灌丛沙丘剖面沉积物进行了研究,经14C测 年显示,自剖面向下330 cm处的沉积物年代约为公元1359年。下左图为 塔中灌丛沙丘开挖剖面示意图,下右图为自公元1359年以来取样沙丘剖 面沉积物中值粒径变化及特征时段示意图。读图完成(1)~(3)题。
第十三章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高考一轮总复习 • 地理 • 人教版
返回导航
2.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 (1)西北地区的地理位置:位于非季风区年平均降水量在__4_0_0___毫 米以下的我国西北内陆干旱半干旱地区。

高考人教版地理一轮复习第十二章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课件(共56页)

高考人教版地理一轮复习第十二章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课件(共56页)

C.水患灾害 D.用水需要
4.“赶水潭”的时间最有可能出现在 ( )
A.元宵节前后 B.端午节前后
C.中秋节前后 D.重阳节前后
5.关于当地地理环境的推断正确的是 ( )
A.降水季节变化小
B.植被覆盖好
C.地形平坦
D.土壤较贫瘠
【解析】3选C,4选A,5选D。第3题,材料指出“村民们用木棍搅动、敲打水潭, 使水潭底部泥沙受到震动后变得疏松,逐渐下泄至暗河,原本堵塞的裂隙被疏 通”,据图可知若裂隙不疏通,水潭中的泥沙和积水就会越来越多,可能会出现水 患,这表明“赶水潭”的主要目的是疏通堵塞的裂隙,防止水患的发生。第4题, 材料指出“每年某个时间,村民们用木棍搅动、敲打水潭,使水潭底部泥沙受到 震动后变得疏松,逐渐下泄至暗河,原本堵塞的裂隙被疏通”,此时水潭中的水量 应该比较少,才能经过搅动敲打,使得泥沙疏松。所以推测“赶水潭”的时间最 有可能出现在河湖枯水期,各选项所给节日中,只有元宵节处于河湖
_整__体__性 _差__异__性 层次性
可变性
组成区域的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区域与同级区域的差别 区域具有级别差异,某一区域既是上一级区域的组成部分,又 可划分为下一级区域
区域的边界同时具有确定性(确定边界)和不确定性(不确定边 界或边界模糊)
【探索应用】 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西樵镇的平沙岛是珠江的江心岛,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 按照国家规定,这里划出了基本农田保护区。为此,广东省下拨专项建设经费, 修建水利设施;佛山市每年给农户发放农田保护补贴,以弥补农田不得他用的 损失。
枯水期。第5题,广西为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季节变化较大。图中显示当地多 地下暗河,可推测当地地表水分较少,由于地表缺水,植被覆盖可能会较少。由于 当地地处广西,降水多,图中显示当地又多为石灰岩,多地下暗河,可知当地为喀 斯特地貌,受流水溶蚀作用,当地地表比较崎岖。亚热带季风气候区的土壤为贫 瘠的红壤,再加上流水溶蚀作用较强,当地的土壤比较贫瘠。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件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件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
用效率。
节水型社会建设
节水法规与制度建设
制定节水法规和政策,建立节水管理制度和考核 机制。
节水意识培养与教育
加强节水宣传教育,提高公众节水意识和参与度 。
ABCD
节水技术推广与应用
推广先进的节水技术和设备,提高用水效率和效 益。
非常规水资源利用
鼓励利用非常规水资源,如海水淡化、污水处理 再利用等,以缓解水资源短缺压力。
效益评估与监测
效益评估
监测体系
对植被恢复与水土保持的效益进行评估, 包括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方 面。
建立植被恢复与水土保持的监测体系,对 实施效果进行动态监测和评估,为科学决 策提供依据。
监测方法
数据分析
采用遥感监测、地面观测、实地调查等多 种方法进行监测,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 靠性。
对监测数据进行深入分析,揭示植被恢复与 水土保持的内在规律和影响因素,为进一步 优化治理措施提供支撑。
相关政策法规解读
国家层面政策法规
如《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等,对生态脆弱区保护提出总 体要求。
地方性政策法规
各地针对自身生态脆弱区特点,制定具体保护条例和实施细则。
部门规章及规范性文件
环保、林业、农业等部门发布的相关规章和文件,对生态脆弱区治 理提供指导。
公众参与机制构建
1 2
信息公开与透明
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引导社 会各界积极参与生态脆弱区的
综合治理。
科技创新
加强科技创新,研发适合生态 脆弱区的综合治理技术和模式

资金投入
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为生态脆 弱区的综合治理提供充足的资
金保障。
公众参与
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生 态脆弱区综合治理的认识和参

2025届高三地理一轮复习课件 自然保护区与生态安全

2025届高三地理一轮复习课件 自然保护区与生态安全

海洋
危害
大量废弃物进入 环境之中,改变 了当地的自然环 境组成成分,其 中有些废弃物在 环境中几乎不能 降解,造成较严 重的环境污染, 直接威胁人类健 康,影响人类生 活质量
治理措施
根本措施在于减少污 染物的排放(可通过 提高利用率、净化处 理后排放、使用环保 原料和燃料等达到目 的),同时加强绿化, 以增强环境自净能力; 对于全球性环境问题 还需要加强国际合作
治理措施
自然原因(森林火灾、病虫害) 森林破坏 人为原因(毁林开荒、砍伐薪
柴、商业采伐等)
自然原因(气候异常、降水减少) 人类对自然资源 根本在于恢复
草场退化 人为原因(毁林开荒、砍伐薪柴、 的不合理利用、 生态,首先要
商业采伐等)
环境污染等都会 改变和停止不
自然原因(沉积物自然充满湖泊 直接或间接导致 合理的人类活
(土地退化,是指由于使用土地不当或其他因素,导致耕地、草原和森林等资源的生产能力下降)
湿地干涸
和沼泽)
生态退化问题, 动,其次通过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人为原因(毁林开荒、砍伐薪柴、 进而影响人类社 恢复植被、水
商业采伐等)
会经济发展,形 域等增强环境
生物多样性 减少
生存环境的恶化; 人类的过度捕猎
成恶性循环
的平衡功能
考向三 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及保护措施
我国滨海地区,因受自然条件的限制,传统农业发展一直面临众多困境。有学者 提出建设“滨海草带”,即在东部滨海地区扩大饲草种植面积,发展现代化农牧业。 这一理念的提出,可以有效缓解“粮草争地矛盾”,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据此完 成下面小题。
考向一:生态脆弱区的成因分析 考向二: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 考向三:生态脆弱区的环境表现

第二节 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件

第二节 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件

A.减小三江源地区的坡度
B.控制畜牧业的规模
C.削减三江源地区的风力
D.实施全面植树造林
【解析】 人为减小三江源地区的坡度以及风力难度太大,A、C错误;控制畜牧业的规 模可以减少对植被的破坏,从而减轻水土流失,B正确;植树造林要因地制宜、因时制 宜,不能“一刀切”,D错误。 马上拓展
土壤侵蚀是土壤或其他地面组成物质在水力、风力、重力等外营力作用下,被剥蚀、 破坏、分离、搬运和沉积的过程。狭义的土壤侵蚀仅指“土壤”被外营力分离、破坏和移动。 根据外营力的种类,可将土壤侵蚀划分为流水侵蚀、风力侵蚀、冻融侵蚀、重力侵蚀、 淋溶侵蚀、山洪侵蚀、泥石流侵蚀及土壤坍陷等。在现代侵蚀条件下,人类活动对土壤 侵蚀的影响日益加剧,其对土壤和地表物质的剥离和破坏,已成为十分重要的外营力。
断升高,气温升高,微生物活动活跃,分解有机碳能力增强,A、C、D错误。
(2024海南联考)三江源国家公园地处青藏高原腹地,是长江、黄河和澜沧江的发
源地,由于自然环境恶劣,多种土壤侵蚀类型并存。下表为三江源国家公园不同坡度地
区土壤侵蚀情况统计表。据此完成5—7题。
坡角 小于5°
土壤侵蚀
流水侵蚀
风力侵蚀
选择性必修第二册(人教版)
2025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二章 资源、环境与区域发展
第二节 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
第1课时 生态脆弱区
角度 生态脆弱区
题型觉醒
(2024山东日照期末)生态脆弱区主要
分布在干湿交替、农牧交错、水陆交界、森
林边缘、沙漠边缘等地区。如图示意我国不
同类型生态脆弱区的分布。据此完成1—2题。
(2024河北秦皇岛期末)武陵山地区石漠化严重。20世纪60年代初,开始人工补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农牧过渡地带向西北推进了几十到几百千米。
Q4:在荒漠化发生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是?
人类的不合理的开发
(土地资源、水资源)
对植被破坏
一年开草场 二年打点粮 三年五年变沙梁
Q5:导致人类活动不当,荒漠化加剧的根源是什么?
过垦过牧过樵
一、荒漠化的原因
1、自然原因 气候干旱,生态脆弱 地面疏松,为沙质沉积物 大风日数多且集中 气候异常 2、人为原因——决定性因素 人类对土地资源、水资源的不合理使用 (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水资源利用不
(草方格沙障)
胡杨
柠条
沙拐枣 猪毛菜
画示意图:绿洲边缘的防护体系
例4:(2009·江苏地理)下图是我国西部某地区略图,图中左上方所 示为当地铁路沿线的草方格沙障。读图回答7~8题。
7.P地与Q地相比,P地(双选)(AB)
A.年大风日数少
B.年降水量多
C.年降雪日数少
D.沙尘暴日数多
8.在铁路沿线设置草方格沙障,其主要生态功能是(双选)(AC)
当、工矿交通城镇建设不当等) 人口激增(根本原因)
二、荒漠化的防治
荒漠化的主要人为原因: 过度樵采 过度放牧 过度开垦 水资源利用不合理 人口激增
对症下药
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 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
合理利用水资源 控制人口增长
其他治理措施: 利用 生物措施 和
(防护林)
工程措施 构建防护体系
区域背景——问题——原因、危害和措施
案例2: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
§水土流失:是指在流水作用下,土壤被侵蚀、搬运、 沉积的过程。在自然状态下,水土流失进行得非常缓慢。
§黄土高原地区、西南地区、南方红壤丘陵地区等, 都有水土流失发生。黄土高原是我国甚至世界上 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
黄土高原的位置与范围
次生盐渍化
主要发生在华北平原地区及西 北灌溉农业区
其他荒漠化的类型
思维建模 如何寻找重大生态问题的解决措施? 由原因找对策
典型案例1:荒漠化的防治
——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西 东 <50mm <200mm <400mm
Q2:为什么西北地区荒漠化最突出?
请描述西北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
气候干旱,生态脆弱——荒漠化的潜在威胁
物理风化 和风力作 用强,多 戈壁和沙漠
基本条件
大风日数 多,且集中在
冬、春两季
动力因素
气候干旱
风沙活动
平地多 沙质沉
积物
物质基础
气候异常
加剧
少 多
降 水 的 温带 变 大陆性 率 气候 大
出 现 异 常
使脆 弱的 生态 环境 失衡
荒 漠 化
抑制
Q3:荒漠分布区=荒漠化分布区?
农牧过渡带是我国荒漠化最严重的地区
高三一轮复习——
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考纲解读
▪ 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及其产生的危害,以 及有关的治理保护措施。
▪ 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综 合治理的对策措施。
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
——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回归教材
1.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条件 。区域发展会对生态环境施加压力,从而产生影 响区域发展的环境问题。认识和综合治理这些问 题,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保证。
C.水土流失
D.地面沉降
3.制约图示区域城镇分布及城镇人口规模的主导因素是( D )
A.交通线分布及线路等级 B.地表形态及土地面积
C.热量条件及农作物产量 D.水资源分布及数量
例3:(2012年海南地理卷)表为我国某区域1999年主要土地覆被类型 的面积。图示为该区域1999~2007年土地覆被类型面积变化率,正值表 示增长,负值表示减少。该区域生态环境已呈退化趋势。据此完成5-6 题。
l对当地:土层变薄,肥力下降,农业减产,生态环境恶 化 l对河流中下游:黄河含沙量剧增,下游河床淤积抬升, 形成“地上河”,加剧洪涝灾害
中国的荒漠化(卫星云图)
满城尽带黄金甲
▪ 这组图片主要反映的生态环境问题是什么?
• 它的危害有哪些?
土地生产力下降导致农业产量下降,影响经济和社会持续 发展;严重威胁到当地甚至其他地区的生存环境(沙尘暴蔓 延)
荒漠化成全球最严重生态问题
¼陆地
2/3国家
2011年1月4日,我国务院发布了全国荒漠化和沙 化监测结果。截止2009年底,全国荒漠化土地面积 262.37万平方公里,其中沙化土地面积173.11万平方 公里,分别占国土总面积的27.33%和18.03%。
5.改善该区域生态环境首先应( B )
A. 治理盐碱地
B. 退耕还草
C. 保护沼泽地
D. 植树造林
6.该区域可能位于( D )
A. 云贵高原东部 B. 松嫩平原中部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C. 黄土高原中部 D. 内蒙古高原西部
方法归纳 分析区域环境问题的一般思路和方法:
迁移分析
水土流失及其治理——以黄土高原、南方丘陵为例 森林的开发和保护 ——以亚马孙热带雨林为例 湿地退化和保护——以洞庭湖、咸海为例
长城以南
乌鞘岭以东
太行山以西
秦岭以北
1、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 (1)自然原因 l从平原向山地过度,坡度大 l黄土质地疏松 l降水集中于夏季,且多暴雨 l地表植被稀少
(2)人为原因(主要原因)
l人口增长
l植被破坏: 毁林开荒 过度樵采 不合理的耕作制度(轮荒) 露天开矿等
2、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危害
2.荒漠化是指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及一些半 湿润地区的土地退化,它是气候变异等自然因素 与人类过度的经济活动相互作用的产物,主要表 现为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而引起的土 地荒漠化、石质荒漠化和次生盐碱化。
3.荒漠化已成为当今全球最为严重的生态环境问 题之一。目前全球约1/4的陆地、2/3的国家和地 区受到荒漠化的威胁。
Q1:荒漠化=沙化?
荒漠化 是一种土地退化的过程
石质荒漠化
石灰岩地区水土流失,致使岩石 裸露,土地生产力极低
土地沙漠化
干旱半干旱地区沙丘入侵 或沙丘活化
次生盐渍化
土壤中盐分过分富集 主要与灌溉不当及蒸发旺盛有关
中国(大陆)荒漠化问题区域分布示意图
土地沙漠化
主要发生在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
石质荒漠化
主要发生在西南喀斯特地区
A.截留水分
B.改变气候类型
C.削弱风力
D.改变植被类型
例1:(2009·海南地理)读下图,完成1~3题。
1.图示区域内,与古代相比,当代(B )
A.河流水量更大
B.城镇向河流上游迁移
C.交通线离山地更远
D.山地森林覆盖率更低
2.图示区域城镇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是( B )
A.森林破坏
B.土地荒漠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