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经典名著,培养时代君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为什么经典读不下去?
阅读经典名著是要有门槛的,需要具备一定的文化和文学素养,以及去除浮躁心态和
娱乐化心理,这就是为什么通俗小说网络小说更容易占据当下读者视野的原因。
渴望带来立竿见影的实效。
许多人“死活”读不进经典
所谓“经典”,“经”就是经常、恒常;“典”就是典范、模范,经典也就是
“恒久的模范”。《文心雕龙》中更是称“经典”为恒久之至道。这样的书不读,读
什么?但在这个信息爆炸、知识快餐化的时代,人们的确不太爱读经典了。
上海师范大学曾调查发现,超七成中学生未看全四大名著。很多人在购书上呈现
了功利化趋势。《中国青年报》一项调查显示,经常买文学名著的人只占33.8%,
60.2%的人常买专业学习用书,47.7%的人购买生活类书籍。去年,广西师范大学出
版社发起的一项“说说你死活读不下去的一本书”的调查显示,前十位中包含了中国
古典四大名著,还有《百年孤独》、《追忆似水年华》等外国名著。许多人谈起电影、动漫来滔滔不绝,能像专家一样梳理好莱坞大片,却连《论语》、《西游记》、《增
广贤文》等基本典籍都没有读过。
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英国一项调查发现,《傲慢与偏见》、《简·爱》、《呼啸
山庄》等经典著作都是英国人最爱读的书。美国一项权威调查也显示,《圣经》是美
国最受欢迎的书籍。
而读不下去的原因大多集中在“外国人的名字太长太难记了”、“总是搞不清人物关系”、“大段大段的心理描写景物描写,啰嗦得很”、“大篇幅的描述当时政局和社
会环境的章节受不了啊”、“头疼那些语法结构”、“年代太久远了,实在没共鸣”、“写得晦涩难懂”、“一看到就觉得不是同个世界的人,无法去理解他们”以及“那
么小就让我怀疑人性”等等。
抱怨是如此的普遍,以至于有的论坛上网友说“从来都奇怪名著为啥都那么乏味
还能称为名著”、“据说很多人都看不下去名著的。有英国的著名人士集体说过好多
名著和出名的大家作品都很难让人读下去。我们是不是该改变名著必读的思维定式了呢?”
事实上,透过这些吐槽,我们能看到干扰青少年阅读的诸多问题,除了媒体上老生常
谈的翻译问题、影视的诱惑、网络干扰、舆论宣传等等,更深一层其实还缺乏对青少
年阅读需求的真正关注和理解。
大多数吐槽,除了个人趣味之外,我们会发现在这些青少年读者当中,多读书和
多读经典名著的教育已经深入人心,然而他们的读不懂和没兴趣常常来自于读书的盲目:不知道为什么要看这本书以及缺乏阅读指导。
为什么读经典
经典犹如“精神母乳”可直探人性本源,滋养心灵从心理学角度看,读经典有这样几个好处。
第一,经典著作是民族文化和知识的结晶,犹如“精神母乳”,能够滋养心灵。南京师范大学汪凤炎教授曾对七部经典著作(《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老子》、《朱子治家格言》、《增广贤文》)进行过统计,结果表明,从思想性标准看,其中约93%的言论都是合宜言论,会对读者的心灵产生良性影响。
第二,生命有限,熟读经典可直探人性本源,汲取人生智慧。比如国学所蕴涵的“仁、义、礼、智、信”,能让人以健康的心态来适应社会变迁中的不确定因素;儒家文化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大气与豪迈对青年立志帮助巨大;“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人格理想更是激励了多少仁人志士。
第三,将古今中西方思想融会贯通。比如,先秦诸子是经典中的经典,其所处的时代──春秋战国,不仅是中华民族的黄金时代,也是人类文明的重大突破期,世界各民族都出现伟大的精神导师,比如古希腊的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印度的释迦牟尼,中国的孔子、老子等。他们的思想有很多相通之处,比如都在思考,人究竟要怎样才能幸福,社会怎样才能和谐。这些久远的思想对现代人也管用。
易中天:于是,当我们为这些问题所困惑时,我们就会想到那些先哲,想到那些经典,想知道他们是怎样思考怎样回答的。这便正是哲学和经典的意义。也就是说,我们今天阅读经典,阅读先秦诸子,不过是为了帮助我们自己思考人生,获得智慧。
读什么呢?读人,读人生,读人生智慧。
那么,我们能够从先秦诸子当中,读出什么人生智慧?
读孔得仁,读孟得义,读老得智,读庄得慧,读墨得力行,读韩得直面,读荀得自强。
钱理群:“经典”是时代、民族文化的结晶。人类文明的成果,就是通过经典的阅读而代代相传的。
像鲁迅所说,胡乱追逐时髦,“随手拈来,大口大口地吞下”的阅读——这颇
有些类似今天的“快餐式阅读”,吃下的“不是滋养品,是新袋子里的酸酒,
红纸包里的烂肉”:当下中国读书市场上这样的“新袋子”、“红纸”包装,
实在是太多了,没有经验的青少年特别容易上当,但吃下去的却是“烂肉”、“酸酒”,仰赖这样的“快餐”长大,是可能成为畸形人的。鲁迅因此大声疾呼:“我们要有批评家”,给青少年的阅读以正确的引导。“经典阅读”正是
这样的导向:要用人类、民族文明中最美好的精神食粮来滋养我们的下一代,
使他们成为一个健康、健全发展的人。
一是信仰、价值理想,都不是凭空建立起来,而是要有丰厚的文化基础。这就
要趁年轻,在校学习时间充分,精神集中,大量读书,特别是古今中外的经典,以吸取最广泛的精神资源,吸收得愈多愈广,精神底气愈足,就愈能在独立的
选择、消化、融会、创造中建立起自己的信念和理想。另一方面,信仰、理想
又不是在书斋里苦思冥想所能构建起来的,这就必须有社会实践;因此,我建
议他们,在校期间,在以主要精力读书的同时,适当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
特别是到中国社会底层,以了解真实的中国,和脚下的这块土地,土地上的人民,土地上的文化,建立某种血肉联系,这就为自己确立基本的人生理想、目标,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我的这两点建议,对讨论经典阅读,也是有意义的。它强调:阅读经典,不仅是为了增长知识,更是要从中吸取精神资源;经典的
选择与阅读,必须有开阔的视野,不仅要读古代经典,还要读现代经典,不仅
要读中国经典,而且要读外国经典,不仅要读西方经典,还要读东方国家的经典,不仅要读文学经典,还要读社会科学、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的经典,等等,绝不能将任何一个经典绝对化,神圣化,吊死在一棵树上;而在阅读经典的同时,还要阅读生活这部“大书”,关心、参与现实生活的创造,在生活实践中
加深对经典的理解。集中到一点,就是不要为读经典而读经典,目的是要促进
自己的精神成长,我们是为了“立人”而阅读经典。
博尔赫斯说,“经典是一个民族或几个民族长期以来决定阅读的书籍,是世世代代的出于
不同的理由,以先期的热情和神秘的忠诚阅读的书。”1942年,朱自清在《经典常谈》一
书的“序言”中说,“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关于经典,我们可以明确
地得出这样一个基本的判断:经典重于文化与人文,经典之所以为经典,在于其所传递出
的与人类普遍命运、终极关怀、人文思想所共通的精神价值,在于其作为民族、国家、社
会可以藉此长传不断滋养后人的高尚品性与内质。经典之为经典,正在于其所携带的“形上”价值。没有这一点,经典便称不上经典。
经典是价值认同的一种方式,更是民族认同的一种文化符号与标志。文化是整合的,
以经济、政治、伦理等命名的任何一个文化领域无不带着整合的背景。“在民族文化整合
的方向上,在诸多人生价值配置的分际处,一个民族或时代所显示的某种宗教气象或哲学
境界,即是这一民族或时代使自己成其为自己的所谓民族精神或时代精神。”黄克剑语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