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后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历史知识点总结 高三总复习PPT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汪辜会谈(1993年)
一、十一届三中全会:历史性转折(1978) 二、经济体制改革 三、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四、民主法制建设 五、“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六、新时期的外交
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维护世界和平;提高国际地位; 促进地区经济合作与发展。
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外交活动
促进地区经济合作与发展;提高国际地位
社会主义=公有制+计划经济+按劳分配
1978-1990 时间 邓小平理论 1978 5月:真理讨论
经济体制改革
对外开放
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转折点】 农村:家庭联产 承包责任制
1980
1982 12大:特色理论 1984 1985 1987 13大:初级阶段 1988
4特区:深圳、珠 海、汕头、厦门 国企:增强活力 14个沿海港口城市 3个沿海经济开放 区(长珠闽) 海南岛特区 环渤海经济开放区
生产关系
调整
生产积极性
适应
推动
生产力
下表从根本上说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A. 符合农业现代化要求 B. 符合当时农村生产力发展水平 C. 个体经济是农村发展方向 D. 使农业改革走向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
新中国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调整
1. 土地改革(1950-1952):变地主土地私有为 农民土地私有 2. 农业生产合作社(1953-1956):变农民土地
【2009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形成了 1949年、1972年和1992年三次与外国的建交高峰。
选答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帝国主义对中国实 行经济封锁和外交孤立;中国实行“一边倒”对外政策, 与苏联等17个国家建立外交关系。 选答二:20世纪60、70年代,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守 势,谋求同中国改善关系。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国 际地位提高。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 选答三:改革开放时期,中国奉行独立自主、不结盟的 和平外交政策,发展同各国的友好外交关系。苏联和部分 50 东欧国家解体,两极格局总结,一批新国家建立。
海峡两岸关系的由来
• 元朝,设置澎湖巡检司,管辖台湾澎湖等岛屿。 • 1662年,郑成功打败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
• 1684年,清政府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
• 1885年,中法战争后,清政府在台湾设立行省。 • 1895年,《马关条约》日本霸占台湾。 • 1943年,《开罗宣言》规定日本把台湾还给中国。 1945年, 《波茨坦公告》敦促日本把台湾还给中国。
一、十一届三中全会:历史性转折(1978) 二、体制改革 三、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1. “引进来” 2. “走出去”: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 四、民主政治建设 1. 健全法制 2. 重建和完善民主制度
一、十一届三中全会:历史性转折(1978) 二、经济体制改革 三、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四、民主法制建设 五、“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1. 构想的提出
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积极发展同世界各国 平等互利的经济合作,努力采用世界先进技术 和先进设备,……我国经济建设必将重新高速
度地、稳定地向前发展,这是毫无疑义的。
——《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 第三次全体会议公报》
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在你们广东划出一块地方来,也搞特区。 过去陕甘宁边区就是特区。中央没有钱,你们 自己搞,要杀出一条血路来。 ——1979年4月,邓小平与广 东省委书记习仲勋谈话 我国的对外开放首先从哪里开始?为什么? 我国对外开放的格局是如何一步一步形成的?
香港问题的由来
‧ 1842年的中英《南京条 约》规定:割让香港岛给 英国。 ‧ 1860年的中英《北京条
约》规定:割九龙司地方
一区给英国。 ‧ 1898年,英国强租新界, 租期为99年。
1982年,邓小平与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会谈
一、十一届三中全会:历史性转折(1978) 二、经济体制改革 三、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四、民主法制建设 五、“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1. 构想的提出 2. 成功实践:港澳回归 3. 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
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
阶段 政策 调整 项目 改革前 改革后
扩大企业自主权
高度集中的 管理体制 管理体制
所有制
分配制度
制度 产权制度 创新
公有制经济为主体 单一公有制 的多种所有制经济 按劳分配为主,多 平均主义 种分配方式并存 公有制 股份制为主要形式 的现代企业制度
现代企业制度:以市场经济为基础,以企业 法人制度为主体,以有限责任制度为核心,以产 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为条件 的新型企业制度。通过建立现代化企业制度,使 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 约束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
1. 经济特区
2. 沿海港口城市 3. 沿海经济开放区 4. 内地 多层次有重 点,点线面 结合的全方 位对外开放
我国对外开放格局的特点
1. 全方位:对所有国家,所有类型的国家开放。 2. 多层次:通过经济特区、经济技术开发区、 沿海经济开放区、内陆省区等不同开放程度 的各种形式,逐步形成全国范围内的开放。 3. 宽领域:对外开放不仅限于经济领域,还包 括文化、科技、教育等多领域的开放。
经济特区
沿海港口城市 内地
沿海经济开放区
上 海 市 地 图
上海浦东金融贸易区
邓小平解释“出牌顺序”
为什么我考虑深圳开放?因它对着香港;
开放珠海,是因为它对着澳门;
开放厦门,因为它对着台湾;
开放海南、汕头,因为它们对着东南亚。
浦东就不一样了,浦东面对的是太平洋,
是欧美,是全世界。”
1979年决定对 粤闽两省实行 特殊优惠政策
【2009年福建】1984年3月24日,福建省55 位厂长经理在《福建日报》上发出“请给我们 ‘松绑’”的呼吁。随后,《人民日报》转载 了这封呼吁信,将“松绑”风吹向全国。这里 的“松绑”主要是指 A.允许企业实行公私合营 B.承认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完全分离 C.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 D.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997
21世 纪初
中共十五大
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一、十一届三中全会:历史性转折(1978) 二、经济体制改革 三、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1. “引进来”
这是我们的政策
有问题。此事不是部
队能够管得了的。
——邓小平
香港警察搀扶逃港 老人返回大陆
1978年10月24日,邓小平乘敞篷汽车参观日本 日产汽车公司的车体车间和装配车间。
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城市改革。
1979年秋,小岗大丰收,全队全年粮食总产量达6.6 万公斤,相当于1966年到1970年的产量总和,卖给国家粮 食12497公斤,超过政府计划的7倍;卖给国家油料12466 公斤,超过国家规定任务的80倍。
——《中国文明网》:小岗村--农村土地包产到户的先行者
一、十一届三中全会:历史性转折(1978) 二、经济体制改革 1. 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78)
我们分田到户. 每户户主鉴字盖章. 如以后能 干. 每户保证完成每户的全年上交和公粮不在向国
家伸手要钱要粮如不成. 我们干部作牢刹头也干心.
大家社员也保证把我们的小孩养活到十八岁.
——1978年安徽凤阳县梨园公社小岗生产队秘密签
——钟之成《为了世界更美好——江泽民出访记实》
中国的改革开放遇到了什么困惑?
1991年4月20日,某重要杂志发表《改革开
放可以不问姓“社”姓“资”吗?》 一文,说:
“不问姓‘社’姓‘资’,必然把改革开放引向
资本主义道路而葬送社会主义事业。”
——吴晓波《激荡三十年》
社会生产力
综合国力
人民生活水平
计划经济不等 于社会主义,资 本主义也有计划; 市场经济不等于 资本主义,社会 主义也有市场。
中国的改革开放遇到了什么困惑?
我们遇到了前所未有的严重问题。最突出的就是经 济生活中明显的通货膨胀、物价上涨幅度过大,党政机
关和社会上的某些消极腐败现象也使人触目惊心。
——《人民日报》1989年元旦 1990年,东欧开始发生剧变;1991年,苏联局势也陷 入动荡,到年底也解体了。美国一些“战略家”认为中 国也挺不了多久。一时间,“中国崩溃论”甚嚣尘上。
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
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
——1977年2月7日《人民日报》社论
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特约评论员文章
一、十一届三中全会:历史性转折(1978) 1. 背景 2. 内容 3. 意义
为什么说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历史性的转折?
“两个凡是”错误方针 思想路线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 1945年10月25日,台湾光复。
• 1949年,蒋介石逃往台湾,海峡两岸再度分离。 •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美第七舰队开进台湾海峡, 阻止解放。
一、十一届三中全会:历史性转折(1978) 二、经济体制改革 三、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四、民主法制建设 五、“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1. 构想的提出 2. 成功实践:港澳回归
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
建设和平的周边环境; 加强与周边国家的政治经济合作。
【2008年江苏】1950年中苏两国签署 《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2001年中俄等 六国签署《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宣言》。这两 次外交活动表明中国始终 A.坚定奉行友好结盟政策 B.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C.积极开展多边外交活动 D.坚决打击国际恐怖主义势力
政治路线
“以阶级斗争为纲”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改革开放
实际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 组织路线 中央领导集体
中共四次工作中心的转移
1. 1927年,国民革命失败:从城市转向农村 2. 1949年,七届二中全会:从农村转向城市 3. 1966年,文革爆发:从经济建设到阶级斗争 转到经济建设上来
4.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从“以阶级斗争为纲”
订包产到户协议
生产资料 生产方式 产品分配 人民公 社制度 家庭联 产承包 责任制 公社集 集体劳动 平均分配 体所有
所有权、 经营权、 使用权相 分离 交够国家的 包产到组 留足集体的 包产到户 剩下都是自 己的
效果
干多干 少,干 与不干 一个样 多劳多 得,提 高生产 积极性
适应了农村生产力发展水平,调动了农民的
私有为社会主义集体所有
3. 人民公社(1958-1983):不断提高土地公有
化程度
4.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78):土地集体所有
的前提下,农民获得土地的使用权和自主经营权。
一、十一届三中全会:历史性转折(1978) 二、经济体制改革 1. 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78) 2. 城市:国企改革(1984)
——邓小平
2001年的浦东新区 上海贝岭微电子制造有限公司
邓小平和江泽民与党的十四大代表亲切见面
1992年,深圳迎宾馆 邓小平与广东省党政军领导干部合影留念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时间 重大事件或会议
1978 十一届三中全会 1992 邓小平南方谈话 1992 中共十四大
理论发展
为市场经济创造必要理 论和实践前提 搞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明确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理论
一、十一届三中全会:历史性转折(1978) 二、经济体制改革 三、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四、民主法制建设 五、“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六、新时期的外交 七、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成就
邓小平理论
毛泽东 思想
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 理论体系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 科学发展观
一脉相承,与时俱进: 面对新形势,解决新问题,提出新思想。
一、十一届三中全会:历史性转折(1978) 二、经济体制改革 1. 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78) 2. 城市:国企改革(1984) 3.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
马克思对未来社会的构想
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基础
上建立社会主义,实行公有制、计划经济
和按劳分配,取消商品生产和货币。
建国后不同时期国家发展的路线
名称 时间 内容 一化 三改 背景 影响 奠定工业化 初步基础; 建立社会主 义制度。 过渡时 期总路 1953 线
第十三单元
改革开放后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1978-今)
一战
十月革命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 斯大林模式
二战 两极格局
赫鲁晓夫改革 勃列日涅夫改革
新中国成立 过渡时期
十年探索
文化大革命时期
社会主义现代化 建设新时期
多极化趋 势加强
戈尔巴乔夫改革 苏联解体
一、十一届三中全会:历史性转折(1978) 1. 背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