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小学语文送别诗一组公开课教案
送别诗教案
送别诗教案教案目标:1. 通过掌握送别诗的特点和写作方法,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和创作能力;2.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情感表达能力;3.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
教学重点:1. 送别诗的特点和写作方法;2. 鉴赏和创作送别诗的能力。
教学难点:1. 如何抓住送别诗的情感表达和意境描写;2.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和合作意识。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忆上一节课学到的诗歌类型。
2. 提问:“你们是否经历过离别的情感?”让学生谈一谈他们的离别经历和感受。
二、分组讨论(10分钟)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讨论一个离别的主题(如毕业、分别的好朋友等)。
2. 让学生在小组内分享他们的离别故事和感受。
三、介绍送别诗(10分钟)1. 教师简单介绍送别诗的定义和特点。
2. 分享一首经典的送别诗(如李清照的《如梦令》),引导学生感受其中的情感和意境。
四、分组创作(15分钟)1. 每个小组选择一个成员作为诗人,其他成员负责提供素材和意见。
2.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离别主题和感受创作一首送别诗。
五、小组合作(10分钟)1. 将小组内的诗人诗稿进行合并和修改,形成一首完整的送别诗。
2. 每组选择一名代表朗读他们的送别诗,并与其他小组一同分享。
六、诗歌鉴赏(10分钟)1. 请学生听课上介绍的送别诗进行朗读和鉴赏。
2. 引导学生分析送别诗中表达的情感和意境。
七、总结(5分钟)1. 教师总结并回顾送别诗的特点和写作方法。
2. 鼓励学生自己动手创作送别诗,并在下一节课分享。
八、作业让学生在家中根据自己的离别经历和感受,创作一首送别诗。
送别诗教案
(1)理解“折柳赠别”的含义。
(2)分别时的这一杯杯酒,代表了什么?
4.明确送别方式:折柳饯别、饮酒泣别
(二)学习《劳劳亭歌》 、《山中送别》1.自读诗歌,尝试找到诗歌中的地点和时间
2.合作学习
3.交流反馈、互通有无
(1)长亭:想像画面,朋友们在长亭是怎样依依惜别的?
(2)日暮:在送别时,我看到,可是 。
(3)总结这两首古诗所表现的送别方式:长亭饯别、日暮伤别。
(4)再次吟咏这些古诗。
(三)自主发现送别方式的不同。
五、总结延伸。
1.出示李叔同送别并欣赏歌曲。
2.小练笔:引用送别名句,书写离别之情。
送别组诗 板块一:温故知新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①广陵 唐 李白 故人②西辞黄鹤楼,烟花③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送别组诗群文阅读》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送别诗六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 《赠汪伦》、《送别诗》、《送元 二使安西》、《劳劳亭歌》、《山中送别》
教学目标:
1.理解六首古诗,结合注释,了解诗意。
2.多诵读,并能展开想象,体会诗人的感情。
3.初步感知诗歌意象,体会送别的形式多样,但都表达朋友情深。
3.出示课题,理解课题。
二、了解背景,把握基调
1.教师讲解送别诗成为诗歌重要题材的原因。
2.出示诗句“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请学生谈谈理解 三、第一板块,温故知新
(一)已学的送别诗
1.回顾《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1)一生读《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其余学生思考李白用什么方式送别孟浩 然?
(2)情境创设:孟浩然的船渐行渐远,李白却一直望啊望啊,这眼中满 是?
赠汪伦 《送别组诗群文阅读》教学设计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⑥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送别诗的教案
送别诗的教案教案标题:探索送别诗的情感表达与文学特点教学目标:1. 了解送别诗的定义、特点和形式;2. 分析送别诗中的情感表达和意象的运用;3. 培养学生欣赏和理解送别诗的能力;4. 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创作一首简短的送别诗。
教学重点:1. 送别诗的定义和特点;2. 情感表达和意象的运用。
教学准备:1. 课件或投影仪;2. 送别诗的选本或打印材料;3. 黑板、粉笔或白板、马克笔;4. 学生笔记本和纸。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通过展示一幅送别诗相关的图片或播放一段送别场景的视频,激发学生对送别的情感和思考。
2. 引导学生讨论他们对送别的理解和感受,以及他们是否听说过送别诗。
二、知识讲解(15分钟)1. 介绍送别诗的定义和特点,包括:a. 送别诗是一种表达离别情感的诗歌形式;b. 送别诗通常包含对被送别者的祝福和告别;c. 送别诗可以表达不同的情感,如惋惜、思念、祝福等;d. 送别诗的形式可以多样,如五言绝句、七言绝句等。
2. 分析一两首经典的送别诗,指导学生理解情感表达和意象的运用。
三、课堂活动(25分钟)1. 分发送别诗的选本或打印材料给学生,让他们阅读几首不同类型的送别诗,如杜甫的《月夜忆舍弟》、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等。
2. 学生小组讨论,选择一首他们喜欢的送别诗进行分析,包括情感表达、意象的运用和诗歌形式。
3. 每个小组选择一位代表分享他们的分析结果,并与全班共同讨论。
四、创作练习(20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自己的送别经历或感受,并鼓励他们用诗歌的形式表达出来。
2. 学生个人或小组创作一首简短的送别诗,并在课堂上分享。
3. 教师给予学生积极的评价和建议,鼓励他们继续发展写作能力。
五、总结和延伸(5分钟)1. 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强调送别诗的情感表达和文学特点。
2.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关注和欣赏送别诗,培养他们的文学素养。
3. 提供一些额外的送别诗材料,供有兴趣的学生进一步阅读和研究。
送别诗教案
送别诗教案送别诗教案【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并掌握送别诗的基本特点和艺术表现手法。
2.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3. 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细心观察、感受生活、反思自己的能力。
【教学重点】1. 使学生了解送别诗的特点和表现手法。
2. 培养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教学难点】1. 培养学生对送别诗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2. 教会学生通过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考。
【教学方法】1. 教师讲授与学生讨论相结合的方法。
2. 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内容】【引入】1. 授课开始,播放一段音乐,伴随着音乐播放,通过图片展示几幅描绘变化的画作。
让学生思考:在这些画中有什么变化?这些变化给你的感受是什么?2. 引导学生思考:人的一生中,有哪些变化是必然的?这些变化是怎么来的?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讲授】1. 阅读一首经典的送别诗,如《送别》或《登鹳雀楼》等,让学生尝试理解诗中的情感和主题,并引导学生讨论形式美和内容美之间的关系。
2. 教师讲述送别诗的基本特点和主要表现手法,如描写自然景物,揭示情感表达等,通过具体的例子进行说明,并辅以多媒体素材。
3. 指导学生分析一首送别诗的韵律和格律,并让学生通过诵读和分析诗歌的方式加深对送别诗的理解和欣赏。
4. 指导学生通过分析诗歌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进一步理解送别诗的表现手法。
5. 教师展示一些著名诗人的送别诗作品,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蕴涵的思想和情感,并对诗歌进行评价。
【练习】1. 学生分组进行朗读练习,每组选择一首送别诗进行朗读,并展示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2. 学生自选一首送别诗进行背诵,并通过背诵的方式加强对诗歌的理解和记忆。
【总结】1. 学生进行小结,总结送别诗的基本特点和表现手法。
2. 学生观看一段视频,课堂上自由发言,分享自己对这段视频的理解和感受,引导学生思考:送别诗与这段视频有什么关联?或许视频中的某个情节或画面可以成为一首送别诗的灵感来源。
古诗 送别 教案
古诗送别教案教案标题:古诗《送别》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古代诗人在送别时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
2.通过学习古诗《送别》,培养学生对于古代文化的兴趣和理解。
3.提高学生的朗读和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1.理解古代诗人在送别时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
2.通过朗读和解析古诗《送别》,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审美情趣。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古诗《送别》的课文、课件、录音设备等。
2.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笔等。
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5分钟)1.教师与学生进行互动,引导学生回忆送别的场景和感受。
2.通过图片、音乐等多媒体展示,激发学生对于古代文化的兴趣。
步骤二:朗读课文(10分钟)1.教师朗读古诗《送别》,让学生感受古代诗人的情感表达和意境描绘。
2.学生跟读古诗,注意语音语调和抑扬顿挫。
步骤三:理解课文(15分钟)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古诗《送别》的诗意和情感。
2.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对于古诗的理解和感受。
3.教师带领全班进行讨论,梳理出古诗《送别》的主题和意义。
步骤四:表达与创作(20分钟)1.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受,进行诗歌创作或表达。
2.学生可以选择写一篇送别的文章、创作一首送别的诗歌或演绎一段送别的情景。
3.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互相欣赏和评价。
步骤五:拓展阅读(10分钟)1.教师推荐相关的古代诗歌或文章,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古代文化和文学。
2.学生自主阅读并选择一篇感兴趣的作品进行分享。
步骤六:总结与评价(5分钟)1.教师与学生共同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和收获。
2.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反思自己在课堂中的表现和学习情况。
教学延伸:1.学生可以通过参观古代文化展览、阅读更多的古代诗歌等方式进一步了解古代文化。
2.学生可以选择其他古代诗歌进行朗读和解析,提升自己的语言表达和理解能力。
教学评估:1.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度和表现情况。
2.评价学生的诗歌创作或表达作品,包括内容、表达方式和创意等方面。
《送别》(教案)
-在文化理解方面,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展示、故事讲解等方式,让学生了解柳永的生平及其创作《雨霖铃》的历史背景,帮助学生建立起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送别》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生活中是否遇到过和朋友分别的情况?”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诗歌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送别》中所表达的离别情感。
3.思维发展与提升:通过分析诗句意象和背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深入探究的能力,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4.文化传承与理解:让学生了解并传承我国古典诗词文化,认识词牌《雨霖铃》的特点,增进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尊重。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朗读技巧: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朗读节奏、语气和情感,以表达诗词的韵律美和意境。
4.背景了解:介绍作者柳永及其创作背景,了解词牌《雨霖铃》的特点。
5.诗歌主题:探讨诗歌表达的主旨,即离别之情和相思之意。
二、核心素养目标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送别》,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体会诗人的离别情感,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2.语言建构与运用:引导学生掌握诗词的朗读技巧,增强语感,学习并运用诗中的修辞手法,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五、教学反思
今天的课堂,我们共同学习了《送别》这首诗。在教学中,我发现学生们对诗歌的情感表达有一定的理解,但在具体分析诗句时,还显得有些吃力。尤其是对修辞手法的运用和诗句意象的把握,还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和练习。
在导入环节,通过提问同学们的生活经历,他们能较快地进入诗歌的情境中。但在新课讲授中,我发现理论介绍部分可能过于抽象,学生们对“意象”、“修辞手法”这些概念的理解还不够深入。下次我可以尝试用更生动的例子或图片来帮助他们形象地理解这些概念。
送别诗讲解教案
送别诗讲解教案教案标题:送别诗讲解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送别诗的特点和写作背景。
2. 分析送别诗的诗意和情感表达。
3. 学习送别诗的解读方法和技巧。
4. 提高学生对送别诗的欣赏和理解能力。
教学准备:1. 教材:准备一些经典的送别诗,如《送友人》、《送别》等。
2. 多媒体设备:投影仪、音响等。
3. 教学辅助材料:PPT、教案、学生笔记本等。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1. 利用投影仪展示一幅描绘送别场景的图片,引发学生对送别主题的思考。
2. 引导学生谈谈自己有没有经历过送别的场景,以及送别时的感受和情绪。
Step 2:讲解送别诗的特点和背景(15分钟)1. 通过PPT展示送别诗的定义和特点,如表达离别、别离情感等。
2. 讲解送别诗的起源和背景,如古代文人士大夫的离别、战争时期的离散等。
Step 3:分析送别诗的诗意和情感表达(20分钟)1. 选择一首经典的送别诗,如《送友人》。
2. 通过PPT展示该诗的全文,并解读其中的诗意和情感表达。
3. 引导学生分析诗中所表达的离别之情、别离之意以及对友情的赞美等。
Step 4:学习送别诗的解读方法和技巧(15分钟)1. 介绍送别诗的解读方法和技巧,如注重诗句的意境、把握作者的情感等。
2. 展示一些送别诗的解读案例,引导学生学会分析诗句的隐喻、象征等修辞手法。
Step 5:欣赏和理解送别诗(20分钟)1. 分发一些经典的送别诗给学生,让他们自主阅读和欣赏。
2. 引导学生根据之前学到的知识,分析诗中的情感、意境等。
3. 鼓励学生表达对送别诗的个人理解和感受。
Step 6:总结和拓展(10分钟)1. 小结送别诗的特点和解读方法。
2. 提醒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关注送别诗的创作和欣赏。
3. 鼓励学生尝试写一首自己的送别诗,表达对离别的情感和思念。
Step 7:作业布置(5分钟)要求学生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送别诗,写一篇短文分析该诗的诗意和情感表达。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了解送别诗的特点和背景,分析送别诗的诗意和情感表达,并学习送别诗的解读方法和技巧。
送别 课程教案
送别课程教案教案标题:送别课程教案教案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并欣赏诗歌《送别》的主题和情感。
2.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表达能力,通过写作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考。
教学重点:1. 理解《送别》的主题和情感。
2. 掌握诗歌的基本鉴赏方法。
3. 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教学难点:1. 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情感和意义。
2. 引导学生通过写作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考。
教学准备:1. 诗歌《送别》的复印件。
2. 学生的笔记本和铅笔。
3. 黑板和粉笔。
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5分钟)1. 向学生介绍《送别》这首诗歌的作者杜甫,并简要介绍他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引导学生谈谈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步骤二:诗歌鉴赏(15分钟)1. 教师朗读《送别》,并引导学生跟读。
2. 分析诗歌的结构和语言特点,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意义和情感。
3. 提问学生关于诗歌的主题、情感和形象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思考。
步骤三:情感表达(20分钟)1. 提醒学生回想自己曾经经历过的离别或别离的情感经历,并写下相关的记忆或感受。
2. 鼓励学生选择其中一个情感经历,以诗歌的形式表达出来。
3.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运用诗歌的语言和修辞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考。
步骤四:展示与分享(10分钟)1. 邀请学生上台朗读自己创作的诗歌,或将诗歌展示在黑板上。
2. 学生可以选择分享自己的创作过程和感受,其他同学可以提出建议和评论。
步骤五:总结(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和学习收获。
2. 鼓励学生继续探索和欣赏诗歌,培养对文学的兴趣和鉴赏能力。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阅读更多的杜甫的诗歌,了解他的创作风格和主题。
2. 组织学生进行诗歌创作比赛,鼓励他们通过写作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考。
3. 引导学生学习其他诗歌鉴赏方法,如韵律、意象等,提高他们的诗歌鉴赏能力。
教案评估:1. 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表现情况。
2. 学生的诗歌创作质量和表达能力。
送别古诗教案
送别古诗教案教案标题:《送别古诗》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古代送别诗的特点和背景;2. 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表达方式;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创作能力。
教学重点:1. 分析古代送别诗的特点和意义;2. 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和表达方式。
教学难点:1. 鉴赏古代送别诗的意义和情感;2. 运用诗歌中的意象进行创作。
教学准备:1. 《送别古诗》的诗歌原文和翻译;2. 学生的诗词笔记本或纸张;3. 电子设备或投影仪。
教学过程:导入:1. 引导学生回忆并分享他们最喜欢的一首古代诗歌,并简要介绍其背景和主题。
2. 展示《送别古诗》的诗歌原文和翻译,并提问学生对于“送别”这一主题的理解。
正文:1. 分析古代送别诗的特点和意义:a. 解释古代送别诗的起源和流行背景,如唐代的送别诗流派;b. 引导学生分析《送别古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方式,如使用自然景物、感叹句等;c. 讨论送别诗的意义和情感,如表达离别之情、思念之情等。
2. 鉴赏《送别古诗》:a. 分组让学生朗读诗歌原文,并让他们表达自己的感受和理解;b. 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表达方式,如通过对比、借景抒怀等手法;c. 引导学生讨论诗歌中表达的情感,如离别、别离的痛苦和思念;d.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解读。
3. 创作类活动:a. 引导学生运用《送别古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方式,创作一首自己的送别诗;b. 学生互相分享自己的创作,并进行欣赏和反馈;c. 引导学生思考创作过程中的感受和难点,讨论如何运用意象和表达方式来表达情感。
总结:1. 总结古代送别诗的特点和意义,并强调其在文学中的重要性;2. 强调学生在创作中的发现和提高,鼓励他们继续探索和欣赏古代诗歌。
拓展活动:1. 鼓励学生阅读更多古代送别诗,如唐代的《登鹳雀楼》、宋代的《青玉案·元夕》等;2. 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朗诵比赛,让他们展示自己的鉴赏和表达能力。
评估方式:1. 课堂讨论和互动的参与度;2. 学生的创作作品和表达能力;3. 学生对于古代送别诗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送别古诗的讲解教案
送别古诗的讲解教案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使学生了解送别古诗的背景和作者,掌握送别古诗的基本意境和艺术特色,理解送别古诗的意义和价值。
2.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
3. 情感目标。
通过对送别古诗的学习,使学生感受到古诗的魅力,增强学生的文学情感,激发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 教学重点。
使学生掌握送别古诗的基本意境和艺术特色,理解送别古诗的意义和价值。
2.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理解古诗中的抒情意境,领会古诗的情感表达。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
通过播放相关视频或图片,引导学生了解古诗的背景和作者,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2. 学习古诗内容。
让学生阅读送别古诗的原文,帮助学生理解古诗的意境和情感表达,指导学生分析古诗的艺术特色和表现手法。
3. 分组讨论。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就古诗的意境、艺术特色和情感表达展开讨论,鼓励学生畅所欲言,激发学生的思维和表达能力。
4. 教师点拨。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进行点拨和引导,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古诗的内涵和情感表达,指导学生发现古诗的美和价值。
5. 学习古诗背后的文化内涵。
通过讲解古诗的背景和作者的生平,让学生了解古诗背后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意义,引导学生对古诗进行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感悟。
6. 学习古诗的韵律和语言表达。
让学生学习古诗的韵律和语言表达,指导学生体会古诗的音韵美和形象表达,培养学生的语言感知和审美能力。
7. 课堂练习。
设计相关的课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写作和表达,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
8. 总结。
对本节课的学习进行总结,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和体会,激发学生对古诗的热爱和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尊重。
四、教学手段。
1. 多媒体教学。
通过播放视频和图片,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2. 小组讨论。
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提高学生的思维和表达能力。
《送别组诗》教案
《送别组诗》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送别组诗》中的五首诗歌;(2)能够分析每首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表达技巧;(3)了解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送别组诗》;(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的美,提高审美情趣;(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友谊、离别的情感;(2)领悟真善美的人生价值观;(3)增强民族自豪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内容1. 诗歌背景介绍:介绍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生平和创作背景,让学生了解《送别组诗》的历史背景。
2. 诗歌内容学习:(1)学习《登鹳雀楼》:理解诗歌意境,分析“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哲理;(2)学习《凉州词》:感受边塞风光,体会“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的悲壮;(3)学习《送别》:解读“离别家乡岁月多,魂销日月凄风雨”的情感;(4)学习《登飞来峰》:领略“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的壮志;(5)学习《凉州词二首·其一》:感受“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的豪情。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背诵《送别组诗》中的五首诗歌;(2)分析每首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表达技巧。
2. 教学难点:(1)理解诗歌中的意境和哲理;(2)欣赏古典诗词的美,提高审美情趣。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深入思考;2. 运用案例分析法,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表达技巧;3. 利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给予相应的评价;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诗歌背诵和课后作业,对完成情况进行评价;3. 单元测试:进行单元测试,检验学生对《送别组诗》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六、教学资源1. 教材:《唐诗三百首》中《送别组诗》相关内容;2. 参考资料:关于王之涣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的资料;3. 多媒体课件:制作课件,展示诗歌内容、意境和哲理;4. 音频资料:播放古典诗词朗诵,帮助学生更好地感受诗歌的美。
送别诗教学设计
《送别》组诗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诗句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背诵诗歌,并能举一反三,学习同类诗歌的特点。
3、学写送别诗。
教学重点:送别诗歌的特点。
教学难点:学写送别诗歌。
教学准备:多媒体一、欣赏音乐《送别》,导入:《送别》组诗1、你送过一些人吗?怎么送的?2、我们看看古人是怎么送别亲友的?——《送别》组诗二、第一首《赠汪伦》1、齐读,范读。
(放开喇叭,诗歌就得吟唱)2、问:谁送谁?李白跟汪伦什么关系?李白怎么到汪伦那里去了?(背景介绍:李白一生既喜欢做诗,也很喜欢喝酒和游历名川大山,汪伦非常仰慕他的才华,很想与他结为朋友。
于是就写了一封信托人带给李白,上面写道:"先生,您喜欢游览吗?这里有十里桃花;您喜欢喝酒吗?这里有万家酒店。
"李白一看,呀!这么好的地方,我得去看看。
可是到了那里,既不见十里桃花,也不见万家酒店,李白疑惑不解。
汪伦解释说:"十里桃花是十里外有个桃花渡口,万家酒店是有个姓万的人开了一家酒店,并不是一万家酒店。
"李白恍然大悟,他不但没有生气,反而被汪伦的幽默与风趣逗得哈哈大笑起来,两人一见如故。
在以后的几天里,汪伦每天盛情款待李白,并带他游遍了当地的名山胜景,他们一起饮酒作诗,情趣相投,短短几天就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临别时,汪伦踏歌相送,李白被他的真诚深深地感动了,即兴吟诗一首--《赠汪伦》。
)(过渡:了解了李白和汪伦的关系,我们再来尹诗,可能会有长进吧,试着做做李白吟唱——3、再读诗歌。
(自由读、齐读)4、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
(A、注意语句的通顺、连贯。
B、后两句用上关联词试试。
即使也哪怕也就算也)5、交流反馈。
(说对的表扬,说错的依然表扬。
最欣赏的是……)6、这样的读也是表面的读,而要真正走进李白的心,我们得发现一些问题,在书上做一些记号。
(同学讨论)(举手的同学提出的问题请不举手的同学来回答)问题预设:①字词方面:踏歌、忽闻、不及、深千尺②汪伦为什么要踏着节拍、唱着歌送行?踏歌的歌词会是什么?③桃花潭水的深与汪伦送“我”的情谊有什么关系?(用水深比喻情深,纵然桃花潭的水再深,也比不上汪伦送我的情谊深)④李白本是汪伦请来的,可为何李白走的时候汪伦却不去送别呢?有几种可能?看谁最厉害。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诵读 送别诗词二首(教案)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诵读送别诗词二首(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并背诵两首送别诗词;理解诗词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情感;学会鉴赏古诗词的基本方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等方式,让学生学会欣赏古诗词,提高审美情趣;通过问题引导,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创新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体会离别情感,珍惜友情,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
二、教学内容1. 诗词背景介绍:介绍送别诗词的历史背景、作者生平及创作特点。
2. 诗词解析:对两首诗词进行逐句解析,理解诗词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3. 诗词鉴赏:引导学生从修辞、意象、情感等方面进行诗词鉴赏。
4. 诗词吟诵:教授诗词吟诵的基本技巧,组织学生进行诗词吟诵。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正确朗读并背诵两首诗词;理解诗词的意境和作者情感;学会鉴赏古诗词的基本方法。
2. 教学难点:诗词的意境理解和情感体验;诗词鉴赏的方法和技巧。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PPT课件、黑板、粉笔等。
2. 学具:课本、笔记本、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音乐等方式,创设离别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诗词学习。
2. 诗词背景介绍:介绍送别诗词的历史背景、作者生平及创作特点。
3. 诗词解析:对两首诗词进行逐句解析,理解诗词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4. 诗词鉴赏:引导学生从修辞、意象、情感等方面进行诗词鉴赏。
5. 诗词吟诵:教授诗词吟诵的基本技巧,组织学生进行诗词吟诵。
6. 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词的意境理解和情感体验。
7.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的诗词鉴赏和吟诵作业。
六、板书设计1. 诗词标题及作者2. 诗词背景介绍3. 诗词解析4. 诗词鉴赏5. 诗词吟诵七、作业设计1. 背诵两首诗词,并理解其意境和作者情感。
2. 任选一首诗词,进行鉴赏分析,不少于300字。
3. 搜集其他送别诗词,进行吟诵练习。
《送别组诗》教案
《送别组诗》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送别组诗》中的五首诗。
(2)理解每首诗的意境和主题,分析其表现手法。
(3)认识李白、王维、白居易等诗人,了解他们的生平事迹和对诗歌的贡献。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送别组诗》。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们对友情的珍视和送别时的不舍。
(2)领悟诗歌中所蕴含的哲理,学会珍惜相聚的时光。
(3)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培养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 熟读并背诵《送别组诗》中的五首诗。
2. 理解每首诗的意境和主题,分析其表现手法。
3. 认识李白、王维、白居易等诗人,了解他们的生平事迹和对诗歌的贡献。
三、教学难点:1. 诗中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和情感表达。
2. 古典诗词的鉴赏方法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探讨。
2. 运用案例分析法,对诗中的意象、表现手法进行详细解读。
3. 采用欣赏教学法,让学生感受古典诗词的美。
4. 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五、教学内容:1. 第一课时:(1)导入新课,介绍《送别组诗》的背景及意义。
(2)学习《送别》之一(王维),分析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3)朗读、背诵《送别》之一(王维)。
2. 第二课时:(1)学习《送别》之二(李白),分析诗中的意境和主题。
(2)朗读、背诵《送别》之二(李白)。
(3)探讨李白与王维的送别诗之间的异同。
3. 第三课时:(1)学习《送别》之三(白居易),分析诗中的情感表达。
(2)朗读、背诵《送别》之三(白居易)。
(3)介绍白居易的生平事迹和对诗歌的贡献。
4. 第四课时:(1)学习《送别》之四(杜甫),分析诗中的表现手法。
(2)朗读、背诵《送别》之四(杜甫)。
(3)探讨杜甫与白居易的送别诗之间的异同。
《送别》教学设计精品3篇
二、初读课文 1、自学课文。 (1)画出课文中的生字词,并在生字上端注音,特别是其中的平翘舌音、 前后鼻音和三拼音节。读准生字的发音。 (2)联系上下文或查工具书,理解下列带点字及词语的意思: 饯行 暂时 孤帆 脍炙人口 唯见 满饮触动 依然 伫立 凝视 惜别 (3)给每个自然段写上序号(最后四行诗句并入第 5 自然段),读顺课文。 2、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含带点字的词语。(见上) (2)指名读词语,特别注意读准其中带点的生字拼音兼三拼音;饮 yin,前 鼻音;暂 zan,平舌音兼前鼻音;脍 kuai,三拼音;炙 zhi,翘舌音。 (3)指名解释词语,教师敲定答案。 饯行:设下酒食送行。 暂时:短时间里。
4、现在请大家带着李白与孟浩然在分别时那种依依惜别的感觉,齐读古诗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ⅱ 2、请大家带着李白与孟浩然在分别时那种依依惜别的感觉齐读古诗《黄鹤 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四、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视时间而定] 1、 分两个大组,一组读,另一组听,再交换读、听一次。 2、 同座二人交替背、听各一遍 3、 全班背诵。 4、 指名背诵。 五、练习 1、抄写词语。(文后练习 3) 2、能够不看课本说出《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意思,并会默写 该诗。 3、用暂时、凝视各造一句。 4、把摘抄的诗句与课文中的诗句比较,写出你比较后的感受。 附板书: 25、黄鹤楼送别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孤帆:指只有一只帆船。帆是挂在桅杆上的布篷,可以利用风力使船前进。 (利用插图画面事物来理解)
脍炙人口:美味人人爱吃的意思,比喻好的诗文大家都称赞。脍是切得很细 的肉,炙是烤熟的肉,都是美味。 唯见:只见。
《送别》教案
《送别》教案《送别》优秀教案1本课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能说出《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意思,并会背诵这首诗。
2、技能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会用“临时“、“注视“说话。
(2)逐步学会根本的自学古诗的方法。
3、情意目标:学生在品尝朗读的根底上,体会诗人与朋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课时教学目标:在细读课文、品尝朗读的根本上,学会《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逐步学会自学古诗的方法。
直接揭题,自主定位1、今日这节课我们连续学习到:25黄鹤楼送别2、这节课的学习中你想学到什么呢?诗文对应,初步感知1、快读课文,找出说明李白送别孟浩然时情景的词语。
(板:依依惜别)2、李白把这一情景写成了一首诗:(1).课件出示诗句(静止状态的送别情景作背景。
)(2)配乐范读。
(3)你宠爱这首诗吗?自己读读看。
你认为学习这首诗可以通过什么方法?3、初步理解诗句:(1)找:默读课文,找出文中对理解诗句有帮助的句子并划出来。
(2)读:汇报学习体会,你找到了哪些语句。
.课件:依据学生答复相机出示对应的诗句与语句,静止状态的送别情景作背景。
(4)说:谁情愿说说诗句意思,会说哪一句就说哪一句。
.课件:依据学生答复突出相关诗句。
(5)议:相互争辩一下,试着把整首诗意思完整地说出来。
4、师生小结:读通顺并能说出意思是学习古诗的第一步。
体验感悟,感情朗读1、快读课文,找出文中描写他们依依惜别的句子。
2、感悟一、二句:(1)出示“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仰慕……,就请您满饮此杯吧!“a.自由读的根底上一生读。
b.你已经知道这是表达“依依惜别“,怎样才能读得更好?c.评读鼓舞,再读。
d.小结:体会“依依惜别“。
(2)出示“王勃说得好……像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
“a.生读中说体会(结合板书:友情永不绝)b.体会“依依惜别“。
(3)谁情愿分角色读,请一对好朋友读。
分角色表演。
(4).课件出示“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送别诗教案
教学重点:
初步感知诗歌意象,体会多样送别方式所包含的诚挚的友情。
教学准备:
教师:课件、打印阅读材料。
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明确主题
1.回顾:学生回顾自己所学诗歌。
2.明确:这节课我们再来读一些送别诗,看看古人都是通过什么方式来送别的。
3.出示课题,理解课题。
二、了解背景,把握基调
⑩玉壶:冰在玉壶之中,进一步比喻人的清廉正直。
春夜洛城①闻笛送殷淑
唐李白唐李白
谁家玉笛②暗飞声③,流水无情去,
散入春风满洛城。征帆逐吹开。
此夜曲中闻④折柳⑤,相看不忍别,
何人不起故园情。更尽手中杯。
送别
李叔同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Βιβλιοθήκη 知交半零落。一斛hú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春风知③别苦,春草明年绿,
不遣④柳条青。王孙⑦归不归。
[注释]
①著:通”着”,接触,挨上。
②尽:完。
③知:理解。
④遣:动词,使,令。
⑤掩:关闭。
⑥柴扉:柴门。
⑦王孙:贵族的子孙,这里指送别的友人。
送别组诗
板块三:学以致用
送别芙蓉楼④送辛渐⑤
唐王之涣huàn唐王昌龄
杨柳东风树①,寒雨⑥连江⑦夜入吴,
青青夹②御河③。平明⑧送客楚山⑨孤。
烟花③三月下扬州。客舍青青柳色新。
孤帆远影碧空尽,劝君更尽一杯酒,
唯见长江天际流。西出阳关无故人。
赠汪伦
《送别组诗群文阅读》教学设计唐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⑥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送别古诗小学阶段教案
送别古诗小学阶段教案教案标题:送别古诗小学阶段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古代送别诗的特点和表达方式;2. 能够欣赏和理解古代送别诗的意境和情感;3.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创作自己的送别古诗。
教学准备:1. 选取适合小学生阅读的古代送别诗,如《登鹳雀楼》、《送别》等;2. 准备相关的图片、音频或视频资料,以便展示和讲解;3. 提前准备一些小学生熟悉的送别场景或情境的图片,如离别时的场景、朋友之间的分别等;4. 准备一些小学生易于理解和模仿的古诗句,如《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等。
教学步骤:引入活动:1. 利用图片、音频或视频资料展示一些古代送别诗,引发学生对送别主题的兴趣和好奇心;2. 通过提问和讨论,了解学生对送别的理解和感受,引导他们思考送别诗的表达方式和情感。
主体活动:3. 指导学生阅读选取的古代送别诗,帮助他们理解诗中的意境和情感;4. 分析古代送别诗的特点,如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表达离别时的情感;5. 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送别场景或情境的图片,让他们尝试用简单的词语描述其中的情感;6. 引导学生模仿古代送别诗的表达方式,创作自己的送别古诗;7. 学生交流和展示自己的创作,互相欣赏和评价。
总结活动:8. 回顾学习过程,让学生总结古代送别诗的特点和表达方式;9. 强调学生通过创作送别古诗,能够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考;10. 鼓励学生继续欣赏和创作古诗,培养对文学艺术的兴趣和热爱。
拓展活动:1. 鼓励学生在家中或课余时间继续创作古诗,可以以其他主题进行创作;2. 组织学生进行朗诵或演讲比赛,展示他们的创作成果;3. 鼓励学生阅读更多的古代送别诗,扩展他们的文学知识和审美能力。
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和表现,包括对古代送别诗的理解和创作能力;2. 收集学生的创作作品,评估他们对古代送别诗的理解和表达能力;3. 进行小组或班级展示,让学生互相欣赏和评价,评估他们对古代送别诗的欣赏和理解程度。
送别诗课前互动教案
送别诗课前互动教案教案标题:《送别诗》课前互动教案教案目标:1. 引导学生了解《送别诗》的背景和主题;2. 培养学生对于诗歌欣赏和理解能力;3. 通过互动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
教学准备:1. 《送别诗》朗读录音或者课件;2. 课堂白板或黑板;3. 分组参与互动活动的学生名单;4. 课件或投影仪(可选)。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a. 引发学生对于《送别诗》话题的兴趣。
例如,教师可以提出问题:“你们有没有经历过离别的经历?当你离别时,你会有什么感受?”b. 让学生思考几分钟,然后选择几位学生分享他们的经历和感受。
2. 课前导读:(10分钟)a. 播放《送别诗》的朗读录音或者展示课件,让学生先听一遍。
b. 询问学生对于诗歌的第一印象和感受。
鼓励学生描述他们所听到的诗句或声音。
3. 互动讨论:(15分钟)a.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2-3人。
教师提供课文的几个关键词(如“离别”、“思念”、“温暖”等),让学生讨论并思考与这些关键词相关的内容。
b. 每组选择一位代表,并邀请代表分享小组讨论的结果。
4. 理解诗歌主题:(15分钟)a. 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句子和重复朗读方式,感受《送别诗》的抒情情感和诗歌语言的节奏感。
b. 在白板或黑板上列出几个与主题相关的词汇,例如“告别”、“感慨”、“怀念”。
让学生解释这些词汇与诗歌主题的联系。
5. 思维拓展:(15分钟)a. 将学生分成新的小组,并请他们围绕《送别诗》的主题展开讨论。
例如,“在自己的生活中,你们是否有经历过类似的主题?”b. 鼓励学生表达他们的想法,并与小组内的其他成员分享。
6. 总结和评估:(5分钟)a. 教师进行学生的思维和参与程度的评估,给予鼓励和正面反馈。
b. 简要总结今天的课堂讨论,并提出一个问题,要求学生在下节课前思考并准备回答。
教育延伸:1. 建议学生在课后通过阅读和借阅相关书籍来进一步探索《送别诗》的主题。
2. 相关的创作活动可以进行,例如写一首类似的诗歌,或者绘制一幅表达类似主题的画作。
部编版小学语文送别诗一组公开课教案
多情自古伤离别(送别诗鉴赏)学习目标:1、通过对已学过送别诗的回顾,总结送别诗的意象与情感,提高学生对送别诗的鉴赏能力。
2、总结送别诗的相关知识,小组合作探究,归纳送别诗答题技巧,对其他送别诗进行鉴赏。
3、体味送别诗表达的多样性的情感,感受送别诗深厚的文化底蕴。
学习重难点:重点:了解、积累送别诗诗歌鉴赏的基本知识。
难点:在解题训练中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学习过程:板块一、看图猜词,情境导入1、看图猜诗(3张),揭题,师简介送别诗。
(古时候由于交通不便,通信极不发达,亲人朋友之间往往一别数载难以相见,所以古人特别看重离别。
离别之际,人们往往设酒饯别,折柳相送,有时还要吟诗话别,因此离情别绪就成为古代文人吟咏的一个永恒的主题。
)2、出示5首送别诗,快速浏览一遍,选一首自己最想读的读给全班听。
3、再比较着读读这些诗,你能看出送别诗有哪些特点?板块二、以导助学,尝试鉴赏1、出示表格,师生合作完成《赠汪伦》一行表格内容(除相同点)。
2、学生独立完成《送元二使安西》的表格内容和相同点,指名回答。
3、男生女生分别朗诵。
4、出示小组合作学习流程:1、选诗:快速讨论,从《别董大》、《芙蓉楼送辛渐》、《南浦别》三首诗中选定其中的1~2首作为合作学习的内容。
2、分工:2位组员筛选、整理资料2位组员填写表格2位组员选择背景音乐3、说诗:根据组员的理解,结合资料,说一说所选送别诗的内容、情感、表达等方面的特色,并由组长整理汇报。
4、诵读:设计诵读形式,并配乐排练。
5、小组成果展示。
板块三、诗歌拓展,吟唱《送别》配乐吟唱李叔同《送别》,照应揭题“自古多情伤离别”。
板书设计:送别诗一组抓意象-------感意境------析情感学 习 单 一、学习内容二、诗歌鉴赏《赠汪伦》唐·李白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送元二使安西》唐·王维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多情自古伤离别(送别诗鉴赏)
学习目标:
1、通过对已学过送别诗的回顾,总结送别诗的意象与情感,提高学生对送别诗的鉴赏能力。
2、总结送别诗的相关知识,小组合作探究,归纳送别诗答题技巧,对其他送别诗进行鉴赏。
3、体味送别诗表达的多样性的情感,感受送别诗深厚的文化底蕴。
学习重难点:
重点:了解、积累送别诗诗歌鉴赏的基本知识。
难点:在解题训练中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学习过程:
板块一、看图猜词,情境导入
1、看图猜诗(3张),揭题,师简介送别诗。
(古时候由于交通不便,通信极不发达,亲人朋友之间往往一别数载难以相见,所以古人特别看重离别。
离别之际,人们往往设酒饯别,折柳相送,有时还要吟诗话别,因此离情别绪就成为古代文人吟咏的一个永恒的主题。
)
2、出示5首送别诗,快速浏览一遍,选一首自己最想读的读给全班听。
3、再比较着读读这些诗,你能看出送别诗有哪些特点?
板块二、以导助学,尝试鉴赏
1、出示表格,师生合作完成《赠汪伦》一行表格内容(除相同点)。
2、学生独立完成《送元二使安西》的表格内容和相同点,指名回答。
3、男生女生分别朗诵。
4、出示小组合作学习流程:
1、选诗:快速讨论,从《别董大》、《芙蓉楼送辛渐》、《南浦别》三首诗中选定其中的1~2首作为合作学习的内容。
2、分工:2位组员筛选、整理资料
2位组员填写表格
2位组员选择背景音乐
3、说诗:根据组员的理解,结合资料,说一说所选送别诗的内容、情感、表达等方面的特色,并由组长整理汇报。
4、诵读:设计诵读形式,并配乐排练。
5、小组成果展示。
板块三、诗歌拓展,吟唱《送别》
配乐吟唱李叔同《送别》,照应揭题“自古多情伤离别”。
板书设计:
送别诗一组
抓意象-------感意境------析情感
学 习 单 一、学习内容
二、诗歌鉴赏
《赠汪伦》
唐·李白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送元二使安西》唐·王维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南浦别》唐·白居易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别董大》唐·高适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芙蓉楼送辛渐》唐·王昌龄寒雨连江夜入吴, 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 一片冰心在玉壶。
你能从这些送别诗的题目、内容、情感和表达方式等角度鉴赏诗歌吗?
《芙蓉楼《送元二《南浦别》送辛渐》
《别董大》
使安西》
《赠汪伦》送别形式诗中景物表达方式表达情感内容题目形式相同点
不同点诗歌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