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高三语文社科类文章阅读

合集下载

社科类说明文阅读(四篇含答案)

社科类说明文阅读(四篇含答案)

社科类说明文阅读(四篇含答案)(一)自从有了人类,就有了语言,世界上还没有发现过任何一个民族或者部落是没有语言的。

至于文字,那就不同了。

文字是在人类的文化发展到了一定阶段的时候才出现的,一般是在具有国家的雏形的时候。

文字起源于图画。

最初是整幅画,这种画虽然可以有表意的作用,可是往往意思含糊不清。

比如画一个人骑在马上,可以表示“人骑马”,也可以表示“骑马的人”;如果是一个外出的人寄回家的信,可以表示他在外面已经得了一匹马,或者希望家里人骑马去接他,或者别的什么意思。

看得懂这种图画的意思,取决于看画人和画画人生活上的联系或者其他条件与他们是否说同一种语言无关。

这种图画有人管它叫“图画文字”,其实只是图画,不是文字。

图画发展成文字,必然表现出这些特点:1.把整幅的画拆散成个别的图形,一个图形跟语言里的一个词相当。

2.许多抽象的意思得用转弯抹角的办法来表现,例如画一个人,再在他脚底下画一根地平线,表示“立”。

3.这些图形必得作线性排列,它们的顺序得依照语言的词的顺序,顺序不同,意思也不同。

例如先画一个人,再画一面旗,再画一匹马,这就是“人骑马”;如果先画旗和马,再画人,那就是“骑马的人”。

过了这个阶段后,为了便于书写,图形于是大大简化(图案化、线条化、笔画化),丝毫不损害原来的意思。

从形状上看,第二阶段的零碎图形和第一阶段的整幅很相似,第三阶段的笔画化和象形文字生来的笔画化文字则纯粹是字形上的变化,实质完全相等。

图画一旦变成文字,就和语言结下了不解之缘。

一个字,甚至是最象形的字,也必然要跟一定的字音联系。

这样,语言不同的人看不懂旗夹在一个人和一匹马中间是什么意思。

文字发展到了这种“词的文字”之后,仍然有可能进一步发展成纯粹表音的文字。

这里所要强调的是:尽管文字起源于图画,但图画是与语言不相干的表意系统,只有在图画向语言靠拢,被语言吸收,成为语言的一种形式(用图形或笔画代替声音)之后,才成为真正的字。

1.第一段谈到了人类、国家、文化、语言和文字几个方面的关系,根据文意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人类→语言→文化→文字→国家B.人类→语言→国家→文字→文化C.人类→语言→国家→文化→文字D.人类→语言→文化→国家→文字2.关于“图画文字”,下面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图画文字”的特点是整幅图来表达意思,表达的意思往往含糊不清。

2010高考语文冲刺复习分类支招:阅读大检阅[1]

2010高考语文冲刺复习分类支招:阅读大检阅[1]

2010高考语文冲刺复习分类支招:阅读大检阅检阅方队一:科技文阅读【检阅提示】科技使一切皆有希望。

“蓝脑计划”可能将在十年后变为现实,当下的我们需要镇定地接受这个重组“大脑线路”的大胆试验,并为之祈祷。

蓝脑计划据报道,瑞士洛桑联邦工学院科学家、“蓝脑计划”的主管亨利·马克拉姆表示,先进的功能性人造大脑可能将在10年内变成现实。

在牛津举办的全球科技、娱乐和设计大会上,马克拉姆表示,他的研究团队已经模拟出了老鼠的大脑,正向开发合成人脑方向迈进。

他说,合成人脑将对精神病治疗提供一些新疗法的线索。

全球大约20亿人遭受某种程度的脑损伤的折磨。

他说:“建造人脑不是不可能的,我们可能在10年内实现。

如果成功了,我们会把图纸送到科技、娱乐和设计大会上讨论。

”马克拉姆介绍说,他的想法是“拆除之后再重建”哺乳类动物的大脑,截止2009年7月,该项目已经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蓝脑计划”组已经完成了人脑新皮层部分的神经元计算工作,并已绘制出一份3D神经元活动模拟图。

最终,科研人员希望能知晓并模拟出整个人脑的神经元的活动情况,借此了解现实世界为我们带来的感官讯息是如何破译并储存到人脑中的,从而揭开人类意识产生之谜。

“蓝脑计划”开始于2005年,其目的是从实验数据逆向打造哺乳动物的大脑。

他的研究组将重点放在皮层单元上,皮层单元是哺乳动物的大脑所独有的结构,也叫新大脑皮层。

他解释说:“这是一个新的大脑,哺乳动物需要它,因为它们需要处理亲子关系、社会互动的复杂认知功能。

从老鼠发展到人,它是如此成功,为了生成这一惊人器官,我们把脑结构单元数扩大了大约 1000倍。

”目前,这一研究仍在继续,他说:“发展速度很快。

”过去15年,马克拉姆教授和他的研究组已经解码了皮层单元结构。

他说:“那就像是在盘查雨林——共有多少种树,树的形状是什么,每种树有多少株,树的位置在哪里。

但是,这项工作比在雨林盘点树木还要细致繁杂,因为你必须描述和发现所有的交流规则和联通规则。

2010年名校社科类文章阅读精汇

2010年名校社科类文章阅读精汇

2010年名校社科类文章阅读精汇一、科学家争分夺秒剖析猪流感禽流感与非典型性肺炎残酷地提醒世界,暴发新流行性疾病的可能性依然存在。

现在,一种貌似更加普通的病毒是否会让世界再次接受考验?国立澳大利亚大学教授、流行病学家保罗?凯利说,猪流感的致死率比禽流感低,但他也警告说,这种流感令人喜忧参半,因为它可帮助病毒加快传播速度。

凯利说,禽流感仍能得到相对控制,因为禽流感很难在人与人之间进行传播,而猪流感的传染性极强。

猪流感病毒已在墨西哥导致成百上千的人病倒。

这次的猪流感仍是一种神秘的传染病。

但我们目前对它的了解也不少了:罕见的是,这种猪流感病毒的基因结构拥有和禽流感、人类流感病毒相同的特征;新病毒能够在人际间传播;病毒在许多人身上只能引发与普通流感类似的一般症状。

这种病毒目前主要攻击年轻人和身体健康的人,但此类病毒的恶名在于其进化能力。

世界卫生组织代理助理总干事福田敬二26日说:“调查病毒致命性的工作只是刚刚起步。

流感病毒的特性会发生变化——可以从温和变得更加致命,也可以从致命变得相对温和。

”专家们认为,目前的疫苗生产落后陈旧,但发明更新、更有效的技术尚需几年时间。

英国莱斯特大学疫苗专家卡尔?尼科尔森说:“显然,如果这种病毒发展成大面积的疫情,在第一波疫情结束前,疫苗都无法研制出来。

”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表示,目前被称为“A/H1N1型病毒”的猪流感病毒具有北美猪种、欧亚猪种、鸟类和人类基因序列的特点。

病毒表面的H蛋白(血凝素蛋白)原本只在猪之间传播,对人体免疫系统来说属于新事物——这就是流感传播的重要条件。

事先没人知道是否会暴发流行病,或者说流行病将如何暴发。

病毒的流行取决于病毒的毒性、人们当前的免疫力水平,以及因过去身患季节性流感而产生的抗体是否对新病毒产生作用。

由于绝大多数人不会频繁接触猪,因此他们体内不会产生可以预防猪流感的免疫力。

科学家担心假如人际间传染变得更迅速,目前的猪流感病毒就可能导致疾病大流行。

2010届高三语文社科文章阅读

2010届高三语文社科文章阅读

2010届高三语文社科文章阅读二、论述类本阅读指导之社科阅读一、考点点击社会科学是研究各种社会现象的科学,包括政治经济学、法律学、历史学、艺学、伦理学等。

社会科学类是阐述社会科学研究的。

它既是探讨社会科学问题、进行社会科学研究的手段,又是概括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字载体。

近年高考试题中出现的社会科学类内容广泛,涉及社会科学的许多方面,有政治经济、教育探索、考古研究、诗画评论、学评论和艺术鉴赏等。

二、常见误区社会科学作品阅读题的解题方法一般分三步:1吃透阅读材料,把握全观点(读);2,在阅读材料中找到与选项对应的段(找);3将选项与阅读材料中的句、段细加比较,求同求异(比)。

这三步中,最关键的一步是“比”,在比较中发现选项微小的带有迷惑性、欺骗性的错误。

要在比较中作出准确判断,这就要求我们掌握错项的一些规律:1,背离原,歪曲观点选项中的观点与原不一致,错项故意更换个别关键字词,造成~字或一词之差,从而背离原意思,歪曲作者观点。

2,置肯定为否定,置否定为肯定原已明确否定了某一观点,选项却予以肯定,或相反。

即变肯定为否定,或变否定为肯定。

3,主次不分。

本末颠倒将原中所说的主要问题说成次要问题,或相反。

4,过于武断,夸大其辞将原对某一个方面的判断扩大成对整体的判断,故意扩大判断对象的范围,夸大其辞;或将可能发生的情况说成一定会发生,过于主观武断。

,节外生枝,无中生有原中本未说到某种观点或态度,选项却脱离原毫无根据地生出一个观点或态度,选项的判断在原中完全找不到根据。

6,东拉西扯,张冠李戴将原中甲的观点说成是乙的态度,让人感觉东拉西扯、混乱不清。

7,不明事理。

偷换概念将原中的A概念换成B概念,也就是原说的是A事物,而选项说的是B事物,义理混淆。

8,不明关系。

强拉因果将毫无关系的两个事物拉到一起,并强加因果;或将有因果的两个事物关系颠倒,因说成果,果说成因。

三、链接高考1(2009年全国卷I)阅读下面的字,完成题目。

2010高考社科类现代文阅读解析

2010高考社科类现代文阅读解析

代最新的高科技知识 , 也可能涉及政治、 社会、 历史 、 地理、 文学 、 美学等学科知识。但我
44
们的阅读并不是为了弄清楚这些知识本身 , 而是借助语文的学习方法和规律 , 完成理解 的任务。此类命题通常材料丰富, 凸显文化含量 、 人文价值 、 教化作用, 注重全文筛选、 提 取与信息整合 , 对考 生整体理解能 力的考查力度较大 ,提炼 、 “ 概括和拓展 ” 都是考查
明 代 是 我 国绘 画 发 展 的 重 要 时期 , 画 装 裱 进 入 发 展 的 黄 金 时 期 。 明 朝 皇 帝 把 仁 智 书
殿 作 为御 用画 院 , 并设 立 了专 门从 事 书 画装裱 的机 构 。此 时 . 江南地 区 出现 了一 批通 晓
诗 文 书 画的 文人 雅 士 , 人 画有 了很 大的发 展 。在 这 种 背 景 下 , 苏 州 为发祥 地 的“ 文 以 苏
“ , 比”即在比较中发现选项细微的带有迷惑性 、 欺骗性的错误 。
四、链接高考 曩
。 __ _ |l L i
(0 0高 考 语 文 四 川 卷 ) 读 下 面 的 文 字 , 成 5 7题 。 21 阅 完 ~
书画 的 装 裱
书画装裱 是伴 随 着书 画创作 产 生和发展 的一种 特殊 的工 艺 。
画 装 裱 工 艺进 入 成 熟 阶 段 , 裱 样 式 有 了新 的 发 展 , 生 了 著 名 的 “ 和 装 ” 卷 。 随 着 装 产 宣 手
丝 织 技 术 的 发 展 , 种 质 地 花 纹 的 织 物 为 书 画 装 裱 提 供 了丰 富 的 物 质 基 础 . 广 泛 用 作 各 被
至迟 在 两晋 时代 , 书画装裱 进入初 创 时期 , 选材 、 式及 技 法上还 并 不 完善 。南北 在 样

高中语文社会科学类文本阅读专项训练100含答案

高中语文社会科学类文本阅读专项训练100含答案

高中语文社会科学类文本阅读专项训练100含答案一、社会科学类文本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王国维在《论教育之宗旨》一文中提出,教育的宗旨即“使人为完全之人物而已”,而“完全之人物”的养成,除了“身体之能力”外,还应具有“精神之能力”,即“知力、感情及意志”。

其中的感情就是“美育”,美育能“使人之感情发达,以达完美之域”。

促进个体的情感解放和精神自由应作为美育的根本价值尺度。

人的生命是一切活动展开的基点,对生命的审美则是一切美育活动的根本。

人对自身生命的审美,首先来自对情感生命的审美把握。

而中华诗词则正是这样一座情感生命的宝库。

徜徉于中华诗词之海,也正是徜徉在人类情感之海。

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孤独、李白“千金散尽还复来”的潇洒、杜甫“无边落木萧萧下”的沉郁,无一不是进行情感生命美育的绝佳载体。

诵读“小溪清水平如镜,一叶飞来细浪生”,涤去的是你旅途中的烦躁抑郁;玩味着“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减缓的是你思乡的情愫;与“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共鸣,坚定的是你的人生抉择!任何的生命现象、生命状态、生命活动.总是感性的、形象的,人们也正是通过对生命的感性形象的审美感悟,来感知和把握生命的审美价值。

中华诗词向来注重意象的缔造,而诗词中的意象历经各代文人的传承,已是我们民族的一种生命积淀,是我们民族生命的感性存在。

对这些意象的感知与把握也正是对自身生命的感悟与认同。

“春”“江”“花”“月”的美妙始终伴随着我们心灵的成长,寒山寺的钟声将永远响彻在我们的生命旅程之中。

吟诵中华诗词,也能达到一种悦性悦情的审美自由状态。

德国教育家威廉·冯·洪堡特认为在人所拥有的各种能力中,发声最适合表现人的内心感受,因为人所发出的声音正如人的呼吸,充满了生命力和激情。

诗词吟诵时或高昂或激愤或安闲或怡然的声音,无一不浸透着吟诵者内在的生命气息,预示着生命的积极喷发,并最终达到一种情绪的快乐、生命的愉悦。

高三语文《社会科学类文章阅读》

高三语文《社会科学类文章阅读》

2、已然与未然。
▪ 【有效阅读信息】诚然,弦论是一种尚未被
实验和观测证实的理论。可是,且未不说然弦论,
实际上里斯走得比这更远。他认为在那些可 居住宇宙的“岛屿”上,确定基本物理学和 宇宙学状况的物理常数也许可以与我们的宇 宙有很大差别。……如果真是这样,那可居 住宇宙出现的概率就大多了,但它们相互之 间的差别也就十分巨大。
辽宁卷
9分
“书院教育”(教育学领域)
上海卷
15分
“城市新地标”(其他)
江苏卷
18分 “纯朴的嗜血者”(文学艺术领域) 选做 “晚清学人”杨守敬(其他)
浙江卷
12分
“生物多样性”(生物学)
安徽卷
9分
“宇宙外面是什么”(天文学)
福建卷
6分
“民间艺术”(其他)
江西卷
9分
“美丽的‘白日梦’”(生命科学)
山东卷
▪ 【试题】下列表述符整合原体文意思的一项是
( )(08山东卷8题) ▪ C. 氏族形成后,继续沿用图腾制度,所以
在氏族社会全都实行图腾制度。
2、已然与未然。
▪ “已然”是事物已经产生的情况, “未然”是事物即将出现的情况。 命题者设计干扰项时,有时会故意 将“即将出现的情况”表述或推断 为“已经产生的情况”。
3、或然与必然。
▪ 【有效阅读信息】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 展,国内能源消费需求量越来越大。由于 我国对石油进口的依存度较大,所以国际 油价上涨、中东政局变化等因素,或都然会对 我国石油能源安全构成潜在危险。
▪ 【试题】下列关于我国“煤变石油”工程
实施原因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四川卷5题)
▪ 【试题】从原文看已,下然列对“实际上里斯走

高考语文中“社会科学类文本阅读专项训练”的类型分析含解析

高考语文中“社会科学类文本阅读专项训练”的类型分析含解析

高考语文中“社会科学类文本阅读专项训练”的类型分析含解析一、社会科学类文本阅读1.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地理大发现时期,美洲巨大的体量突然从黑暗的大西洋中浮现,横在欧洲旧大陆面前,使欧洲人感到异常惊惧,他们用一个古希腊地理学名词“antipodes”来指称这块从大地的另一端冒出来的陌生板块。

这个词的意思是“对极”,也就是“恰恰相反的事物”。

对于旧大陆来说,美洲就是一种恰恰相反的存在物,换言之,美洲是欧亚旧大陆的反题和悖论,这种悖反的特性将遍布每一个方面,新大陆注定以有悖于旧大陆的固有方式介入世界史,这必将使旧大陆感到极其不适。

1776年以后,美利坚建国,并且从政治与道德维度继续向其余世界展示美洲这种神秘的悖反特质。

美国的“对极性”或“反题性”体现在很多方面,其中一个就是它的荒野。

荒野并非一无是处的空空荡荡,荒野是文明的反题,文明在荒野遇到最彻底的否定力量。

伯纳德·刘易斯和塞缪尔·亨廷顿为文明与文明之间的冲突而忧心不已,但文明与荒野之间冲突却是世界史进程中的另一个伟大叙事,对此,罗伯特·卡普兰具有充分的警觉。

他的《荒野帝国》研究的并非美国荒野,而是从荒野角度研究美国,美国的“反题性”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现。

卡普兰的文字一再印证了“边疆史学”创始人特纳的洞察:美国的成长史是一部经久不息的“脱欧史”,亦即“去文明史”。

从东岸开始,当一个定居点构筑妥当以后,他们便毫不迟疑地离开,向西行进,再度隐入荒野。

这种“逃离”文明世界和再度“野蛮化”的双重变奏,塑造了美国独特的充满野性的灵魂和身体。

文明和野蛮两种元素的和谐共存,锻造了美国强悍的肌体,使得这个民族可以承载存在着巨大差异的多元生活和道德方式,尤其可以完美而无副作用地对接霍布斯、洛克和卢梭提出的以“自然状态”为根本驱动力的政治方案。

“自然状态”就是“政治状态”的“antipo-des”,它和美国荒野共享一种文明秩序的“反题性”。

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社科类文章阅读完整版

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社科类文章阅读完整版

高三语文复习讲座(41)现代文阅读·社科类文章阅读《考试说明》要求“能阅读一般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类文章和文学作品”。

前面几讲分别按现代文阅读的能力点作了讲解和练习,从本次开始,按文体作讲解和练习。

一、什么是一般社会科学类的文章社会科学是研究各种社会现象及其变化的科学,包括政治经济学、法律学、历史学、文化学、文艺学、美学、教育学、伦理学等。

社会科学类的文章,是用来进行社会科学研究和描述社会科学研究的文章。

它既是探讨社会科学问题、进行社会科学研究的手段,也是概括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文字载体。

从文体上说,它应包括议论性和说明性等类别,但就高考说,侧重于社会科学类的议论文字。

在“社会科学类文章”前加“一般”,表明高考选用的这类文章,专门化的程度不会太高,专业理论色彩不会太浓,专业的名词术语不会太多。

否则就不解称为“一般”。

社会考学类文章虽然涉及的面很广,但是,从历年高考的选文来看,侧重于选取文化教育、文学艺术和历史类的文章,因为它更接近于高中毕业生的实际。

二、社会科学类文章和阅读要领社会科学类文章,在高考试卷中,有放在第Ⅰ卷全用选择题来考的,如2001年的《铜奔马正名》;过去更多地放在第Ⅱ卷。

前者的命题思路与自然科学类文章相近,后者的命题格局与文学作品相似。

这里总起来说如何阅读这类文章。

阅读社会科学类的文章,应该从理解重要词语,重要句子到对文章进行鉴赏、评价,全面观照,但应注重下列几点:1.归纳内容要点在阅读理解的过程中,言语的转化,即读者用自己的话语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是阅读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社科文阅读检测,往往要从归纳内容要点的角度来出题。

有一年选用爱尔兰作家萧伯纳的《贝多芬之谜》出了两条这样的题目,一是要求说出作者称贝多芬音乐成为一个“谜”的原因,一条要求“根据文意,简要概括从巴赫到莫扎特到贝多芬在音乐创作上的发展变化”。

前者要求归纳文章局部的内容要点,后者要求归纳全文的内容要点。

高考语文社会科学类文本阅读专项训练(讲义及答案)含答案

高考语文社会科学类文本阅读专项训练(讲义及答案)含答案

高考语文社会科学类文本阅读专项训练(讲义及答案)含答案一、社会科学类文本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综观杜甫的全部七绝,可以发现他创作七绝的情绪状态与其他诗体的明显差别,在于大多数作于兴致较高、心情轻松甚至是欢愉的状态中。

这一特点目前尚未见研究者论及,却是考察杜甫七绝“别趣”的重要出发点。

与其情绪状态相应,杜甫七绝的抒情基调也多数是轻松诙谐、幽默风趣的。

由以上两点可以看出,杜甫对于七绝的表现功能有其独到的认识。

盛唐七绝在传统题材里充分展现了以浅语倾诉深情的特长,使七绝突破南朝初唐七绝含蕴浅狭的藩篱,固然达到了艺术的巅峰。

但七绝这种体式的表现潜能尚未充分得到开掘,杜甫发现了这种诗体还有适宜于表现多种生活情趣的潜力。

所以他很少用这种体式来抒发沉重悲抑的情绪,而是在七绝中呈现了沉郁顿挫的基本风格之外的另一面,让人更多地从中看到他性情中的放达、幽默和风趣。

这种不同于盛唐的趣味追求,应当就是他七绝中的“别趣”所在。

而“别趣”的内涵可以从他对外物的体察和对内心的发掘两方面来看,二者交融在一起,不能截然区分。

杜甫在体察外物中发现的“别趣”大多是他在成都和夔州时期对日常生活中多种诗趣的敏锐体悟。

大致有三个方面。

其一是诗人善于捕捉自然景物和人居环境中的生机和处处可见的趣味。

如《绝句四首》(其一):“堂西长笋别开门,堑北行椒却背村。

梅熟许同朱老吃,松高拟对阮生论。

”不但写出了诗人与朱阮二人的特殊交情,更藉梅、松与竹、椒合围,形成了一个封闭的小天地,突出了草堂与世隔绝的清幽之趣。

其二是在人际交往和应酬中的雅兴和逸趣。

如《从韦二明府续处觅绵竹》:“华轩蔼蔼他年到,绵竹亭亭出县高。

江上舍前无此物,幸分苍翠拂波涛。

”既夸赞韦明府县斋绵竹的茂盛,又预想将来自己舍前苍翠竹影在江中倒映的美景。

将希望赠竹说成幸“分”苍翠之色,已十分新颖,“拂”字更写出竹影在波涛中摇漾的动态,这就使讨要竹子一事显得优雅别致。

其三是七绝本身文字组合的趣味。

2010年高考语文全国卷I科技文阅读解析

2010年高考语文全国卷I科技文阅读解析
S W E l U HI N J NG D

2 1 年 高考语 文全国卷 I 技文 阅读解析 00 科
◆ 桑进 林
全 国卷 I 二 大 题 考 查 考 生 阅读 现 代 文 的 能 力 。 第 这

情绪 的真正主人 。 在人体 内, 存在着许多调控我们情绪 的化 学物质 ,我们 的喜怒哀 乐受到它们 的控制。比如
说 , 时候我们会莫名其妙地 感到心烦 , 有 究其原 因是一 种叫做 ‘ 镐拉 多宁” 的激素在作 怪: 果这种激素分泌过 如 多, 导致心情烦躁 、 会 沮丧等 。 据研 究, 梅拉多宁也是导 致一种叫 “ 季抑郁 症” 冬 疾病 的元 凶。 得这种 病的人 , 在 冬季尤其是 阴霾、 少阳光 的 日子里 , 易情绪低落, 缺 容 郁 郁寡欢 , 甚至做 出极端行 为, 为什 么生活 中有些人 那 么
段现代 文, 去年选的是社会科学类文章 , 今年依 旧选
的是社会科 学类文章 , 表现 出了一定 的稳定性 。 本题的
考 查 形 式 、 分 、 值 与 去 年 一 样 , 3 题 目, 。 赋 分 共 个 9分 采
用 客观 选 择 题 型 。
今 年 选 的这 一 段 文 字 是 有 关 情 绪 异 常 的 。阅 读 材 料选 自2 1 0 0年 4月 2 9日 《 技 文 摘 报 》 科 。命 题 时 对 原 文 作 了增 删 和 调 整 , 定 后 全 文 约 13 改 00个 字 。 文 章 的 内容 主要 讲 述 了情 绪 异常 , 绪异 常 在 生 物 情
内的激素梅拉 多宁的分泌超过 了正常的水平 。这种情
况 更 严 重 的 例 子 就 是冬 季抑 郁 症 。
情绪异常 , 甚至做 出极端行为。 学家做过这样一个 实 科

2010年高考试题及答案word版

2010年高考试题及答案word版

2010年高考试题及答案word版**2010年高考试题及答案****一、语文****(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进程中,中华民族创造了博大精深的灿烂文化。

在中华民族的价值观中,重视和倡导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是一个显著特点。

孟子说:“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我们的先人很早就认识到人类与自然应当和谐相处,并且认识到保护自然、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意义。

这种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对今天加强环境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1. 下列关于“天人合一”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 天人合一是中华民族的价值观之一,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B. 孟子认为,人类与自然应当和谐相处,保护自然、维护生态平衡。

C. 天人合一的境界,对今天加强环境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D. 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意味着人类可以无限制地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 孟子认为,不按照农时耕种,粮食就会不足;不使用细密的渔网捕鱼,鱼鳖就会吃不完。

B. 孟子认为,按照一定的季节砍伐山林,木材就会用不完。

C. 孟子强调,人类与自然应当和谐相处,保护自然、维护生态平衡。

D. 孟子的观点对今天加强环境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孟子的观点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对今天的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具有启示作用。

B. 孟子的观点认为,人类应当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护自然、维护生态平衡。

C. 孟子的观点认为,人类可以无限制地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

D. 孟子的观点对今天的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二)古诗词鉴赏**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4-5题。

春夜喜雨杜甫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高考语文中“社会科学类文本阅读专项训练”的类型分析附答案

高考语文中“社会科学类文本阅读专项训练”的类型分析附答案

高考语文中“社会科学类文本阅读专项训练”的类型分析附答案一、社会科学类文本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古代的民心测评儒家将“天命”和“民心”捆绑在一起,一代代学者不断积累,创建出一整套浩繁的政治学、伦理学理论。

要言之,《尚书•泰誓》中所说“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可以总概儒家的“民心”诠释之道。

以此来证明天命与民心之间的关联,告诫君王,江山社稷非为个人私产,乃是替天看守,只有得民心,才能得到天命,失去民心则失去天命。

在这样的逻辑下,很合理地推导出“君为轻,社稷次之,民为贵。

”(《孟子•尽心下》)这种理念当然不能等同于现代政治理念中的“主权在民”,但将民心、民意,与终极的仲裁者——天,紧密联系在一起,对掌握最高权力的君王,有着强烈的制约意图。

那么,如何观测民心渐失、天命将终呢?在没有现代选举制度和中立媒体进行民意调研的前提下,政府的公信力以及言论自由程度是观测民心变化的一个比较现实的指标。

“民无信不立”是古代中国评价一个政权的公信力最有名的一句话。

如果一个政权在民众中公信力产生危机,甚至说完全破产了,那么就可以说其执政“民心”正在迅速地流逝。

古代社会,官府公信力产生危机,甚至破产的一个最显著的社会现象就是:流言甚至“谤言”肆虐,而官府陷入了“塔西佗陷阱”(亦即当一个政府失去公信力时,无论说真话还是假话,做好事还是坏事,都会被认为是说假话、做坏事)。

在没有现代传媒业的古代,民间歌谣、段子、流言不失为统治者观察舆情的重要参照系,因此中国周代天子派采诗官摇着木铎巡行天下,收集歌谣,以观执政之得失。

到了西周后期,厉王暴虐,国人苦不堪言,于是民怨沸腾。

周厉王采取的是掩耳盗铃的办法,派人监视百姓,不许散布对其不满的言论,这下,大家都不说话了,似乎天下太平。

可结果是国人暴动,厉王被放逐,凄惨地死在山西霍县。

周厉王的倒行逆施、钳制言路,也为后世奉献了另一个成语: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钳制言路,必然失去预警机制,统治者容易飘飘然,总觉得自己英明伟大。

2010高考题语文试题文学类(散文)文本阅读 详解

2010高考题语文试题文学类(散文)文本阅读 详解

2010高考题语文试题·文学类(散文)文本阅读详解2010高考题语文试题·文学类(散文)文本阅读详解一、2010上海春季高考卷(二)阅读下文,完成第6—12题。

(21分)你在大雾里得意忘形铁凝①那时在冀中乡村,我常在清晨无边的大地上常看雾的飘游、雾的散落。

看雾是怎样染白了草垛、屋檐和冻土,看由雾而凝成的微小如芥的水珠是怎样湿润着农家的墙头和人的衣着面颊。

雾使簇簇枯草开放着簇簇霜花,只在雾落时橘黄的太阳才从将尽的雾里跳出地面。

于是大地玲珑剔透起来,于是不论你正做着什么,都会情不自禁地感谢你拥有这样一个好的早晨。

②后来我在新迁入的这座城市度过了第一个冬天。

这是一个多雾的冬天,在城市的雾里,我再也看不见雾中的草垛、墙头,再也想不到雾散后大地会是怎样一派玲珑剔透。

城市有了雾,会即刻不知所措起来。

路灯不知所措起来,天早该大亮了,灯还大开着;车辆不知所措起来,它们不再是往日里神气活现的煞有介事,大车、小车不分档次,都变成了蠕动,城市的节奏便因此而减了速;人也不知所措起来,早晨上班不知该乘车还是该走路,此时的乘车大约真不比走路快呢。

③在一个大雾的早晨,我要从这个城市的一端走到另一端。

我选择了一条僻静的小巷一步步走着,我的前后左右只有不到一米远的清楚。

一切嘈杂和一切注视都被阻隔在一米之外,一米之内才有了“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气派。

④为何不作些腾云驾雾的想象呢?假如没有在雾中的行走,我便无法体味人何以能驾驭无形的雾。

一个“驾”字包含了人类那么多的勇气和主动,那么多的浪漫和潇洒。

原来雾不只染白了草垛、冻土,不只染湿了衣着肌肤,雾还能被你步履轻松地驾驭,这时你驾驭的又何止是雾?你分明在驾驭着雾里的一个城市,雾里的一个世界。

⑤为何不作些黑白交替的对比呢?黑色也能阻隔嘈杂和注视,但黑夜同时也阻隔了你注视你自己。

2010年全国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总___社科论述类阅读2

2010年全国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总___社科论述类阅读2

2010年全国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总___社科论述类阅读22010年全国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总___社科论述类阅读2福建卷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0—12题。

诗产生于西周的礼乐政治活动而非原始宗教仪式,是政坛言说的产物,与歌并不同源。

但却有着歌的一些元素。

不过。

它们的不在文字形式而在音乐。

在西周,诗的言说主体的身份为朝廷官员,言说对象为君臣.言说内容自然也不能脱离政治,故诗一开始就承担着政治言说的特殊功能。

《国语·周语上》栽厉王时的邵公说: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而后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

可见诗在西周时期的功能是补察时政。

周代的礼乐政治重要的一点,就是通过礼乐教化向臣民灌输礼乐伦理道德观念,所以周代设有专门的机构来负责这一工作。

《礼记·孔子闲居》载孔子说:诗之所至,礼亦至焉,礼之所至,乐亦至焉。

可见,在周代,战国以前的人将诗看作是礼乐的一部分。

诗所承载的是礼乐道德的价值取向。

歌则不同。

早期的歌的本质是音乐.适合抒情而不适合言事。

歌是一种大众表达情感意愿的形式,而非专门用来表达和传播礼乐伦理道德,不可能用来教化百姓。

因而,原有的歌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显然已不能满足教化需要。

于是,有了诗这一专门用于朝廷政治文体的产生和歌向诗的变。

[来源:学科网ZXXK]这一变,在歌之外确立了一种新的韵文形态,即诗的形态。

这一形态与歇不同:一是它的本质不再是音乐而是文学。

二是诗一产生就被赋予了政坛君臣关系政治言说的性质。

这一性质。

除决定诗最初的主要应是朝廷的官员外,还确立了诗作为国家政治意识形态的工具性。

因而.诗的言说主体的身份是朝廷官员而非普通百姓,言说的内容为政治而非个体的情感。

三是诗多非即时即事的言说,多先为文字创作。

且由于政治言说形式具有一定的规定性.故诗句式齐整,口语成分和杂言较少,如《大雅》、《小雅》。

由于原始宗教祭祀少不了乐,音乐在原始宗教中具有神圣性,又能起着愉悦作用,所以,适应看礼乐政治而产生的诗,很自然地继承了宗教礼乐仪式之歌音乐+语言这一形式。

2010年全国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总___社科论述类阅读1

2010年全国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总___社科论述类阅读1

2010年全国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总___社科论述类阅读12010年全国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总___社科论述类阅读1课标全国卷1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书本是指文字符号,现在提到的书不是从文字符号讲,也不是从文字学六书来讲,而是从书法艺术讲。

书法对中华民族有很深远的影响,书与金、石与画并称,在中国文化中占很重要的位置。

书法是一种艺术,而且是广大人民喜闻乐见的艺术。

中国的汉字刚一出现,写字的人就有写得好看的要求和欲望。

如甲骨文就是如此,虽然字形繁难复杂,但是不论单个的字还是全篇的字,结构章法都要好看。

可见,自从有写字的行动以来,就伴随着艺术的要求,美观的要求。

不论是秦隶还是汉隶,都是刚从篆书演变过来的,写起来单调而且费事。

所以到了晋朝后,真书(又叫楷书、正书)开始出现并逐渐定型。

真书虽然各家写法不同、风格不同,但字形的结构是一致的。

在历史上篆书、隶书等使用的时间都不如真书时间长久,真书至今仍在运用,就是因为它字形比较固定,笔画折自然,并且可以连写,多写一笔少写一笔也容易被人发现。

真书写得萦连便是行书,再写得快一点就是草书。

草书另一个来源是从汉朝的章草,就是用真书的笔法写草书,与用汉隶的笔法写章草不同,到东晋以后与真书变来的草书合流。

真书的书写很方便,所以千姿百态的作品不断涌现,艺术风格多样,出现了各种字体,比如颜体、柳体、欧体、褚体等。

在这以前没有人专门写字并靠书法出名的,就连王羲之也不是专门写字的人,古代也没有书法家这个称呼。

当时许多碑都是刻碑的工匠写的,到了唐朝开始文人写碑成风。

唐太宗爱写字,写了《晋词铭》《温泉铭》两个碑,还把这两个碑的拓本送外国使臣。

当时的文人和名臣如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以及后来的颜真卿、柳公权等都写碑,这样书法的流派也逐渐增多,他们的碑帖一直流传至今。

其实,今天看见的敦煌、吐鲁番等地出土的文书、写经等,其水平真有超过传世碑版的。

唐朝一般人的文书里,也有书法比《晋词铭》|《温泉铭》好的,但是那些皇帝、大官写出来的就被人重视,许多无名书法家的作品就不为人所知了。

天津卷2010年高考语文复习课件系列(23)文学作品阅读(社会科学类)部分ppt

天津卷2010年高考语文复习课件系列(23)文学作品阅读(社会科学类)部分ppt
1.理解 B (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2.分析综合 C (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2)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3)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4)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社科类文体阅读
1
社科类文体阅读
2
1.理解 B (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1)理解文中 重要概念的含义
内涵型--选正,“定义法”分析。 外延型--选误,“对照法”分析。 第一步--把握句子本身的含义。单句抓修 饰语和重要要素的含义;复句、句群注意 借助关联词语辨析。 第二步--从位置出发,查找上下文辨析。
例题 分析
(2)理解文中 重要句子的含意
社科类文体阅读
3
抒情天际线
同样值得注意的,是彩陶上的花纹。结构 虽然简单,而笔触颇为精巧,具有引人的魅力。 D、从彩陶上 其中有些绘画,如人形、人面形、人着长衫形、 的花纹可以看 鱼形、鸟形、兽形、草木形、轮形(或以为太 出,这是使用 阳)等等,画得颇为得心应手,看来显然在使 柔软性笔书写 用着柔性的笔了。有人以为这些绘画是当时的 的,这就是当 象形文字,其说是不可靠的。当时是应该有象 时的象形文字。 形文字的,但如这些图形,就其部位而言,确 文章第三段 是花纹,而不是文字。
社科类文体阅读
在原文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据标志性 词语找出下定义或 解说的句子,划出 种差(特性语)和 属概念(类),将 选项要点一一代入 对照比较看看是否 符合下定义的格式 (种差+属念), 对该概念的内涵和 范围的表述,有无 破绽。严密准确者 为答案。
5
2.分析综合 C (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2)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3)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4)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第一:信息是指通过阅读而得到的知识、消息、情报或 代表某种信息的词语、符号、数据或图形。从考试来说,信 息就是阅读材料中的文句及其所表达的内容。 第二:筛选信息,就是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经过辨别 把相关的信息提取出来;所谓整合信息,就是根据一定的目 的要求,将文中相关的而又分散的信息集中起来,并加以处 理。这“整合信息”和“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作者的观 点态度”等要求之间是交叉关系,而不是并列关系。

2010年北京市高考试题(语文)解析版

2010年北京市高考试题(语文)解析版

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北京卷)语文详细解答一、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1. 下列词语中,字形和加点的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 摩擦力供认不悔对称(chèn)穷源溯(shuò)流B.一拉罐转弯抹角隽(jùn)永令人发( fà)指C.纪传体多难兴邦叨(tāo)扰一气呵(hē)成D.化装品整齐划一倾轧(zhà) 囤(tún)积居奇1.答案:C解析:第一题字音字形,难度相当小,每个错误选项中都有两个错误,且非常明显。

字音的错误(溯、隽、轧)也是相当明显。

分别读穷源溯(sù)流,隽(juàn)永倾轧(yà) ;字形错误像"供认不讳"的"讳(选项作“悔”)易拉罐"的"易"(选项作"一")化妆品(选项作“装“),试题的简单程度由此可见一斑。

2.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A.在积极应对自然灾害的同时,人们强烈感受到吸取经验教训的重要性,希望在未来的日子里能防患于未然。

B.军事专家认为极超音速导弹是反恐战争中非常有价值的“猎杀者”,一旦锁定目标,恐怖分子就无地自容了。

C.设计人员必须严格执行上级部门的有关决议,“创意”只能在规定的范围内驰骋,不能信马由缰,这是设计人员起码的职业操守。

D.双方无论研究方法多么不同,只有根本目标不相悖,就总有殊途同归的日子,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有这样那样的分歧是正常的。

2. 答案:B.解析:第二题考成语,"防患于未然"、"信马由缰"、"殊途同归"本来就属于考生应该熟悉掌握的成语,即便这三个成语不了解,"无地自容"也绝对不是语境中的那个用法,不能"望文生义",无地自容:没有地方可以让自己容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三语文复习讲座(41)现代文阅读•社科类文章阅读《考试说明》要求“能阅读一般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类文章和文学作品”。

前面几讲分别按现代文阅读的能力点作了讲解和练习,从本次开始,按文体作讲解和练习。

一、什么是一般社会科学类的文章社会科学是研究各种社会现象及其变化的科学,包括政治经济学、法律学、历史学、文化学、文艺学、美学、教育学、伦理学等。

社会科学类的文章,是用来进行社会科学研究和描述社会科学研究的文章。

它既是探讨社会科学问题、进行社会科学研究的手段,也是概括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文字载体。

从文体上说,它应包括议论性和说明性等类别,但就高考说,侧重于社会科学类的议论文字。

在“社会科学类文章” 前加“一般”,表明高考选用的这类文章,专门化的程度不会太高,专业理论色彩不会太浓,专业的名词术语不会太多。

否则就不解称为“一般”。

社会考学类文章虽然涉及的面很广,但是,从历年高考的选文来看,侧重于选取文化教育、文学艺术和历史类的文章,因为它更接近于高中毕业生的实际。

二、社会科学类文章和阅读要领社会科学类文章,在高考试卷中,有放在第I卷全用选择题来考的,如2001年的《铜奔马正名》;过去更多地放在第n卷。

前者的命题思路与自然科学类文章相近,后者的命题格局与文学作品相似。

这里总起来说如何阅读这类文章。

阅读社会科学类的文章,应该从理解重要词语,重要句子到对文章进行鉴赏、评价,全面观照,但应注重下列几点:1•归纳内容要点在阅读理解的过程中,言语的转化,即读者用自己的话语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是阅读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社科文阅读检测,往往要从归纳内容要点的角度来出题。

有一年选用爱尔兰作家萧伯纳的《贝多芬之谜》出了两条这样的题目,一是要求说出作者称贝多芬音乐成为一个“谜”的原因,一条要求“根据文意,简要概括从巴赫到莫扎特到贝多芬在音乐创作上的发展变化”。

前者要求归纳文章局部的内容要点,后者要求归纳全文的内容要点。

有一年选用陶行知的《创造宣言》,第1题就是归纳内容要点的试题(参照后文“典型试题分析”)。

因此,阅读社科文要十分重视用自己的话来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观点态度,是文章内容的核心,是文章的灵魂。

阅读中重视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这是很显然的,不过,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应包含这样两点要求:(1)确认作者的观点,能判断某种说法是否符合作者的观点;(2)能分析作者的观点,包括能分析作者提出某种观点的原因,说明作者是提出某种观点的依据。

这两点常常就是命题者考查对作者观点把握程度的命题角度。

3•分析文中所运用的材料社会科学类的议论文,总是要运用材料的。

不过,运用的具体情况则比较复杂。

有的是用来证实自己的观点,有的用来反驳别人的观点,有的用来表述某种看法。

从运用的角度来说,有肯定的,也有否定的,还有局部肯定局部否定的,都要分辨清楚。

譬如陶行知《创造宣言》引用了歌德一句话“没有勇气,一切都完”,有人误认为引这句话的意思说,有了勇气,便能创造。

这就错了。

因为作者接着说:“是的,生路是要勇气探出来的,走出来,造出来的。

这只是一半真理……”可见“勇气”只是能创造的条件之一。

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正确理解材料本身的含意,弄清作者引用的意图,分析引用前后各说了哪些话,这样才能根据试题的要求正确答题。

2001年《铜奔马正名》第2题问:“以下不属于作者否定‘飞廉铜马’一名时所用证据的一项是”不少考生误判,就是因为对材料本身的含意和引用意图没有搞清楚。

4•注意表达技巧社科文运用表达技巧主要是为说理服务的,所涉及的技巧主要是谋篇布局的技巧和修辞技巧等。

鉴赏此类表达技巧,不要脱离所说之“理”作孤立分析。

三、阅读社会科学类文章应注意的问题1•分清类属社科文涵盖面甚广,阅读一篇具体的文章,首先要认定其类属,是历史文化类的,还是文学艺术类的、教育伦理类的,因为文章的类属不同,话题就不同。

认定类属,有助于唤起回忆,调动知识储备,迅速进入文章特定的内容。

2.注意概括社科类文章,因其基本观点鲜明,论述层次清晰,且重要句子比较醒目,这些正好是用来提高归纳能力、概括能力的有利条件。

要善于利用这个条件逐步提高自己的归纳能力、概括能力。

四、典型题分析创造宣言(节录)陶行知[注]创造主未完成之工作,让我们接过来,继续创造。

宗教家创造出神来供自己崇拜。

省事者把别人创造的现成之神来崇拜。

恋爱无上主义者造出爱人来崇拜。

美术家如罗丹,是一面造石像,一面崇拜自己的创造。

教育者不是造神,不是造石像,不是造爱人。

他们所要创造的是真善美的活人。

真善美的活人,是我们的神,是我们的石像,是我们的爱人。

教师的成功,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人。

先生之最大的快乐,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

说得正确些,先生创造学生,学生也创造先生,学生先生合作而创造出值得彼此崇拜之活人。

倘若创造出丑恶的活人,不但是所塑之像失败,亦是合作塑像者之失败。

倘若活人之塑像是由于集体的创造,而不是个人的创造,那么这成功失败也是属于集体,而不是仅仅属于个人。

在一个集体当中,每一个活人之塑像,是这个人来一刀,那个人来一刀,有时是万刀齐发,倘使刀法不合于交响曲之节奏,那便处处是伤痕,而难以成为真善美之活动塑像。

教育者也要创造值得自己崇拜之创造理论和创造技术。

活人的塑像和大理石的塑像有一点不同,刀法如果用得不对,可能万像同毁;刀法如果用得对,则一笔下去,万龙点睛。

有人说:环境太平凡了,不能创造。

平凡无过于一张白纸,八大山人挥毫画他几笔,便成为一幅名贵的杰作。

平凡也无过于一块石头,到了米开朗基罗的手里,可以成为不朽的塑像。

有人说:生活太单调了,不能创造。

单调无过于坐监牢,但是就在监牢中,产生了《易经》之卦辞,产生的《正气歌》。

单调又无过于沙漠了,而雷赛布竟能在沙漠中造成苏伊士运河,把地中海与红海贯通起来。

可见平凡单调,只是懒惰者之遁辞。

既已不平凡不单调了,又何须乎创造。

我们是要在平凡上造出不平凡;在单调上造出不单调。

有人说:年纪太小,不能创造,见着幼年研究生之名而哈哈大笑。

但是当你把莫扎特、爱迪生及冲破父亲数学层层封锁之帕斯卡的幼年研究生活翻给他看,他又只好哑口无言了。

有人说:我是太无能了,不能创造。

可是鲁钝的曾参,传了孔子的道统;不识字的惠能传了黄梅的教义。

惠能说: “下下人有上上智。

”我们岂可以自暴自弃呢!可见,无能也是借 口。

有人说:“山穷水尽,走投无路,陷入绝境,等死而已,不能创造。

但是遭遇八十一难之 玄奘,毕竟取得佛经;粮水断绝,众叛亲离之哥伦布,毕竟发现了美洲;冻饿病三重压迫下 之莫扎特,毕竟写出了《安魂曲》。

绝望是懦夫的幻想。

歌德说:没有勇气,一切都完。

是的, 生路是要勇气探出来的,走出来,造出来的。

这只是一半真理;当英雄无用武之地,他除了 大无畏之斧,还得有智慧之剑、金刚之信念与意志,才能开出一条生路。

”所以,处处是创造之时,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让我们至少走两步退一步, 向着创造之路迈进吧!创造之神,你回来呀!只要你肯回来,我们愿意把一切一一我们的汗, 我们的血,我们的心,我们的生命 都献给你。

只要有一滴汗,一滴血,一滴热情,便是 创造之神所爱住的行宫,就能开创造之花,结创造之果,繁殖创造之森林。

[注]陶行知(1891 —1946),中国现代教育家。

1 •文中批评了哪五种“不能创造”的错误观点?作者得出的结论是什么?(不超过20个字)作者得出的结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超过 12 个字) 2 •第四自然段中说:“刀法如果用得不对,可能万像同毁;刀法如果用得对,则一笔下 去,万龙点晴”。

这里所用的几个比喻分别比喻什么?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这篇《创造宣言》认为教育的最大成功是是什么?为获得这一成功,教育者要注意哪 些问题?答:教育的最大成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育者要注意的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下列对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 “合于交响曲之节奏”,是说集体创造活人之塑像应遵循相互合作与协调原理。

B. 作者引用歌德的话“没有勇气,一切都完” ,着重证明惟有大无畏精神才是创造取得 成功的关键。

C. “走两步退一步”隐含着创造之路虽有曲折坎坷,但还是要不断前进的意思。

D. “创造之神所爱住的行宫”意指创造之神往往钟情于勤奋而勇于奉献的人。

E. 本文的主旨可以概括为主要论述教育者需要探索创造理论和创造技术。

F. 作者善于用排比的手法来增强文章的气势,说理效果和感染力。

这是1999年高考全国卷的试题,也是到目前为止全国卷最近一次大第H 卷选用社科文的 试题。

阅读这篇《创造宣言》,首先要认定这是谈论教育问题的文章,其最重要在今天仍然闪 烁光芒的观点是“学生先生合作而创造出值得彼此崇拜之活人”,以及为达此目标教育者应注 意的问题;接着就要把握作者在批判各种“不解创造”的错误观点时所得出的结论。

这样便 把握住全文内容的核心,答题就有了可靠的前提。

第1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答案是①环境平凡;②生活单调;③年纪太小;④没 有能力;⑤陷入绝境(或“山穷水尽” 、“走投无路”,答“等死而已”不算对)。

处处天天人 人都能创造。

五种错误的观点;① ③④五种“不能创造”的错误观点比较容易归纳,不去多说。

其中第⑤点不能写成“等死而已”,因为“等死而已”是主观态度,其他都是讲客观条件的。

作者在批评五种错误观点以后写道:“所以,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这便是得出的结论。

因为有字数限制,所以要加以概括,写成“处处天天人人都能创造”。

第2题实际上是考查对重要句子的理解。

答案是:“刀法”比喻教育方法。

“万象”比喻众多教育对象。

“万龙点晴”比喻使众多教育对像成才。

全句的意思是“教育方法不当,可能使众多受教育者被毁;教育方法得当,可以使众多受教育者成才”。

这个句子是文中的一个重要句子,作者在这里连用了好几个比喻,十分形象地说明了教育方法(创造技术)的重要。

这里运用的比喻限容易辨识,关键是弄清比喻什么。

第3题考查对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分析概括。

答案是:(教育的最大成功)师生合作创造出值得彼此崇拜之活人。

(教育者应注意的问题)①要敢于创造;②要有献身创造的精神;③要明确教育的创造目的;④要探索创造理论和创造技术;⑤要鼓励学生创造;⑥要注意师生合作创造;⑦要注意集体创造的特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