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三角形教学设计及反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认识三角形(四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
朱连荣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和观察比较,使学生认识三角形特征,知道三角形的特性及三角形高和底的含义,会在三角形内画高。
2.通过实验,使学生知道三角形的稳定性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3、通过画三角形的高使学生体会到底和高是相对来说的,渗透一一对应的思想。
4、培养学生观察、操作的能力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理解三角形的特征和特性。
三、教学难点:会在三角形内画高。
四、教具准备:教师准备木条钉成的三角形和四边形。
五、教学过程:
(一)、操作感知,理解特征
1.揭题:
师:今天我们进一步来认识三角形(板书课题),你会画三角形吗?
生画三角形(先让生徒手画,然后在本子上画),反馈时教师组织学生进行生生评价,并请一位学生到黑板上画三角形。
2、发现三角形的特征。
师:你知道这个平面图形为什么叫三角形吗?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在黑板上的三角形中标明各部分名称(其中三个顶点可以分别用字母A、B、C来表示,三条边可以分别用AB、AC、BC表示,这个三角形可以表示成三角形ABC)。
师:有三个角叫三角形,那有三条边还可以叫什么?有三个顶点呢?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说明三角形还可以叫三边形(板书:三边形),三边形是多边形中最基本的图形,但不能叫三点形。
2、概括三角形的定义。
议一议:下面的图形是不是三角形?
师:你能用一句话说说什么是三角形吗?
讨论:哪种说法更准确?
小结: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每相邻两条线段的端点相连)叫三角形
3、老师在纸上画的是不是三角形?
小组讨论:回答是、不是为什么?
(二)实验释疑,探索特性
1、提出问题
师:生活中的三角形你见过吗?学生举例。
师投影出示生活中三角形的图片,问:生活中为什么有那么多的三角形?
2、实验释疑
下面,请大家都来做一个实验。
教师拿出预先做好的三角形、四边形学具,分小组实验:拉一拉学具,有什么发现?
实验结果:三角形具有稳定性,而四边形容易变形。
师:怎样才能使四边形不变形呢?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演示:在四边形相对的两个顶点之间加一根木条。
(三)自学课本,尝试画高
师:我们学过画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高,那么三角形有没有高?它的高又在哪里呢?
1、找一找三角形的高。
2、学生自学课本第81页图上面的部分,想一想:什么是三角形的高和底?
3、找一找三组互相对应的顶点和对边。
4、请学生尝试画高(一生上台画)。评价时教师随机课件演示。师:那么一个三角形有几条高呢?
学生尝试画出其它两条高。
5、练习:画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的高。(教师随机课件演示)
(四)、巩固运用,提高认识(机动)指导学生完成练习十四1、2、3题。(五)、总结评价,质疑问难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对三角形有了哪些进一步的认识?还有什么有关三角形的知识?
课后反思
1、自主探索,交流感悟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深切地感受到能否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关键。学生只有在亲身经历或体验一种学习过程时,其聪明才智才能得以发挥出来。教学的本质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而是让学生在教学的情境中去体验、探索、思考。
2、动手实践,创造数学
让学生动手操作是提高数学学习的有效策略之一。本节课的教学关键点在组织各种操作性的活动上,如摸一摸、数一数、折一折、分一分、搭一搭、剪一剪等,使学生在这一系列过程中,体会有关平面图形的特征,感受不同图形间的联系,发现一些有趣的几何现象或问题,如用一张纸折出五边形,可以先提供一张长方形的纸要求折出一个五边形,再如在一张正方形纸上剪下一个三角形,剩下的是什么图形?当学生发现得到的结果可能是五边形,也有可能是四边形或三角形,就会被图形的多边多幻所吸引。
3、发现问题,及时引导
在解决“想想做做5”中出现的问题时,题目是这样的:“把下面每个图形都分成三角形,最少能分成几个?(出示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我事先发给学生一张画有平行四边形的纸,让学生自己去做,巡视时我发现学生们分四边形时出现的各种不符题意的答案,我立即引导学生们一起分析原因,找出解题方法,为学生分五边形和六边形打基础,降低解题的复杂性和错误率,进而享受跳一跳、够得到的成功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