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黎族民俗文化的象征意义
黎族文化

分布图
二、黎族历史
据考证,黎族是由古代“百 越”族的一支发展而来。早在四 五千年前,黎族的先民们就在海 南岛繁衍生息,成为该岛最早的 居民。黎族自称“孝”、“歧”、 “美孚”等。黎族名称的使用始 于唐代未期,沿用至今。
三、黎族历法
黎族历法和汉族不一样,有本民族的历
法,以12天为一周期每天都以一种动物 命名,类似汉族的“十二地支”。 黎族历法的顺序是,鸡日、狗日、猪日、 鼠日、牛日、虫日、兔日、龙日、蛇日、 马日、羊日、猴日,周而复始。
黎族传统节日——三月三
黎族三月三节(农历三月初三)是海南省黎族人民最盛大的民
间传统节日,也是黎族青年的美好日子,又称爱情节、谈爱日, 黎语称"孚念孚",每年农历三月初三举行,是海南黎族人民悼 念勤劳勇敢的祖先、表达对爱情幸福向往之情的传统节日。
到了这一天各地的黎族青年男女汇集一起,参加" 三月三"盛会,载歌载舞、谈情说爱。在节日期间,人 们要举行歌舞盛会。
年轻姑娘向上年纪的人请教如何织黎锦
六、黎族民居
1
黎族多同姓聚居。在五指山 腹地住茅草泥房,房屋形式多变, 有船形、金字塔形和葵叶形等。
2
走进黎族村寨,一座船形屋井 然有序地排列,别有一种风情。
黎族民居
住宅特色
住宅特色 黎族人民选择山谷中的小平原、河谷台地或平溪坡地作为村落的地址。选地的
榔削成瓣,用栳叶包住,配上石灰膏和烟 丝放入口中细嚼,可使人像喝了酒,面色 发红,精神焕发,常吃槟榔还有防病治病 和美容的功效,故黎族同胞视槟榔为健康 长寿食品。
缔结秦晋之好时,他们便把婚事 告诉自己的父母。然后,男方一 家的父母兄弟就要选定吉日,带 上聘礼,这其中一定要精心采摘 槟榔,到女方一家去提亲。槟榔 要挨家挨户的送,让大家给予美 好的祝愿,因为槟榔象征做婚姻 常绿常新,预示男女双方相亲相 爱,和睦美满。黎族称“放槟榔” 或“放衣服”。
海南黎族图腾的文化意义

话传 说 中得 知。例如黎族 的创世界传 说 《 葫芦 瓜 》 ,叙说 了 洪水爆发 ,天下 之人 几乎亡尽 ,只剩下兄妹俩和一些动物藏 于葫芦 瓜中幸存 下来 。然后兄妹相配成婚繁衍人类 ,而葫芦
瓜还 给他们 提供 了所 需的东西 。葫芦瓜保住 了黎族祖先 的性 命 ,它也就 成了黎族 先民所崇拜的对象 ,并将这种崇拜意识
后来化成鸟飞走了并发四结语出甘工的悲声于是甘工鸟成为黎族人民排忧解难的吉在社会现代化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下中国社会发生着祥鸟甘工鸟的图腾符号便是蕴含了人们的崇拜表现了黎很大的历史变迁而且民族传统文化正面临着亘古未有的考族百姓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和向往
青年与社会
2 0 1 4 年1 1 月上
第3 1 期总第5 7 7 期
在黎族 的植物 图腾符 号中 ,表现了黎族对植物的崇拜 。而该 植物也必定 与黎族先民的生活息息相关 。黎族 自然崇拜对象 中有一部分是绿 色植 物 ,此类 绿色植物图腾 ,从侧面折射 出 黎族原始先 辈的崇拜 意识。这样的崇拜信仰可 以从黎族 的神
著名人类学家摩尔根在 《 古代社会 》 这本书 中深刻指 出,
Ps y c ho l o g y, 1 7.
Hu ma n B e h a v i o r , 3 3 ( 5 ) . [ 2 ]Ca r r ∈J . M. , & Mc C o r mi c k , C. M. ( 2 0 0 8 ) . I n y o u r f a c e :
着 中华 民族贵重 的文 化基 因 ,是它们共 同构建 了我们绵延几 千年 的赖 以生存 的原 始文化生态的部分 内容 。但如果这些 贵 重 的文化遗产濒 临灭 绝 ,那么 ,我们的 民族很可能会导致文
海南黎族民俗文化的象征意义

• · 榕树图腾崇拜· • 黎族人认为榕树是有灵性的,它是善良的, 是人类的朋友。大叶榕树被认为是雨仙,村寨种 的越多,表明这一地区水量越丰富;小叶榕树则 被认为是村寨的阴护神仙,它保护全村人丁兴旺, 丰产丰收。若一株小叶榕树死亡了,黎族村民认 为这是村里将有德高望重者死亡的征兆,即“奥 雅”中可能有哪一个要逝世。对于生长在村寨前 后的榕村,黎族人严禁砍伐。对植物的图腾崇拜 的根本原因是农作物成了人们生活资料的主要来 源,而农作物的丰歉影响着其个人的生存,于是 人们对农作物产生崇拜心情。
• 黎族竹竿舞历史悠久,它发源于一种古老的祭祀 活动,具有祭祀色彩。 •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黎族人首次进京表演竹竿 舞获得了巨大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成功,同时新政府建议竹竿舞应 该表现黎族人在建立新中国、迎来新社会后所表 达出来的欢欣鼓舞和对胜利的无限喜悦。
黎锦的传统纺织技三月三节(农历三月初 三)是海南省黎族人民最盛大的民间传统 节日,也是黎族青年的美好日子,又称爱 情节、谈爱日,黎语称"孚念孚",每年农 历三月初三举行,是海南黎族人民悼念勤 劳勇敢的祖先、表达对爱情幸福向往之情 的传统节日。
• 竹竿舞又称“打柴舞”,最初的目的竟然是为了 选拔村寨中机智、勇敢、富有胆略的青年。因为 竹竿舞一开始并非用竹竿,而是用又粗又重的树 杆,有的上面还有刺,跳的人如果不小心被打到, 不仅疼痛难忍,甚至还会受伤,因此需要跳舞的 人胆大、心细。竹竿舞的产生完全是因为生产、 生活的需要,除了选拔优秀青年外,竹竿舞的动 作也是对黎族生产、生活的再现:从“磨刀”到 “割稻”再到“打鹿”“青蛙跳”,然后是“恋 爱”“结婚”等,具有很系统完整的顺序和步骤。
海南黎族民俗文化的 象征意义
• 黎族概况 • 黎族文化色彩及其蕴 含的意义
黎族民俗

黎族服饰——“被列为朝廷贡品”海南风光黎族主要聚居在中国第二大岛海南岛的东部和中南部。
据考证,黎族是由中国古代“百越”的一支发展而来的。
海南岛东南滨海与西沙群岛隔水为邻,西南部则与越南遥遥相望。
相传在远古时代,一个年青猎人从五指山追逐一只金鹿直至南海之畔,金鹿无路可走,猎人的弓箭拉的正满,突然金光闪闪;烟雾腾空,金鹿回头变成了美丽的姑娘,含情默默地凝视着年青猎人,从此他们结为夫妻,劳作生息,繁衍后代。
湿润的气候,秀美的山河,千百年来滋养哺育了世世代代的黎族百姓。
作为海南岛最早的居民,他们在生产、生活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历史和文化。
天涯海角黎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
欢庆丰收,跳一场热烈而欢快的《跳柴舞》;倾诉爱情,唱一首缠绕婉转的山歌;思念亲人,吹一曲哀婉忧怨的鼻箫;就连舂米,也要击打出铿锵的节奏。
每逢农历三月三,除了祭祀之外,他们都会举行对歌、射箭、跳舞等活动,以示纪念祖先和英雄。
而青年男女们则在这个节日里欢歌互答,寻觅心上人。
如果唱到情投意合,便可以双双携手到花丛中,小河边留下定情物,沉浸在欢乐幸福之中。
黎族射弩黎族先民渡海入岛以后,充分利用海南岛气候湿润,植物繁茂的有利条件,从事刀耕火种的原始生产,同时把狩猎、采集和捕鱼等劳动结合起来,作为农业生产的补充。
在认识自然,征服自然的过程中,黎族人民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族体育活动。
攀藤摘花《攀藤摘花》是黎族人民创造出的一项独特的惊险比赛活动。
两树之间以藤相连,藤的一端插上鲜花,大家竞相攀上绳子,拼尽全力悬到对面去采摘,谁用时最短,谁就是最后的胜利者。
在这条不长的藤条上竞技,真是对黎族小伙子们的一种力量与毅力的挑战。
那一双双攀藤的爆起青筋的臂膀,是那样的剽悍结实。
这既是美的象征;也是力的体现。
难怪为在一根藤条上角逐的好汉们而助威呐喊的拉拉队总是那样的投入和热烈。
在高山云雾之间,在生产生活间歇,黎族乡民经常举行这样的活动来休闲娱乐,锻炼自己的体魄和毅力。
有的获胜的小伙子往往还是姑娘们爱慕和追求的对象。
海南黎族龙被

在明清两朝,龙被最突出的变化就是没有龙的龙被大量出现。许 多龙被图案中代龙而起的是民间喜闻乐见的福、禄、寿星和其他神 仙、人物、动植物吉祥图形,民族特色更加浓郁。龙被中的其他纹 饰则有水波纹、藻条纹、彩虹纹、云雾纹、几何图案纹、星月圆点 纹、花卉纹、草木纹、蛙纹、虫纹等,多至120多种。没有龙章龙 纹的龙被也就没有龙的忌讳,龙被于是“飞入寻常百姓家”。而随 着清朝的灭亡,龙再也不是封建帝王权威的象征,龙被作为朝廷贡 品的历史也结束了,不论有龙无龙的龙被,都能够在民间广泛地使 用。一是用于宗教活动,如祭祖、祈雨、拜神等;二是用于喜事活 动,如婚礼、祝寿、盖房等;三是用于白事活动,如法事、盖棺、 葬礼等。 “文化大革命”时期,黎族龙被被当作最典型的“四旧”大毒 品,黎族同胞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才使少量龙被幸存下来。《龙被艺 术》的编著者蔡于良先生历尽艰辛,倾其所有,花了几十年时间搜 集到龙被近百幅,对这份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做了令人敬佩的抢救 保护工作。 龙被从发轫起在很长时间内就是朝廷贡品,工艺上要求甚高, 黎族妇女在长期织绣中又不断精益求精,因此客观上促进了织造工 艺技术的发展提高,并且得到普遍推广,从而为中华民族的纺织业 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海 博 的 龙 被 欣 赏
产品1
产品2
产品3
产品4
走进海南省博物馆的少数民族陈列展厅,一面清代黎族龙被吸引了众 人眼球,工作人员耐心调试冷光源,为的是让大家能够看到龙被的精美细 微之处,而又不损伤这个穿越历史时空的黎族瑰宝。 这面精美的清代黎族龙被是收藏爱好者蔡於良先生向省博物馆捐赠的 珍品,是其早年在东方一带的黎族村寨中花重金买来的,虽历经百年沧 桑,但依然精美绝伦,龙被中央的正面龙纹织工细腻,四条小龙环绕其 中,代表了皇家风范,又说明这件龙被为朝廷贡品的“身份”。 蔡於良先生精心收藏龙被几十年,悉心研究龙被几十载,他认为龙被 的质地是棉和丝线,在黎族人的语言中棉花被称为“贝”或“织贝”,织 贝指的就是棉花。追溯黎族人纺织棉质龙被的历史距今已经有上千年的历 史了,是黎族纺、织、染、绣四大工艺的集大成者,也是黎族人向历代朝 廷进贡的精品。 龙被因黎族支系和居住地区不同而不同,各有各的艺术风格和特点, 一般是由单联、双联、三联、四联、五联和七联组成,其中三联幅居多, 其他形制较少。三联幅是由三幅彩锦连缀而成,一般长2至3米,最长可达 4米,宽1至1.4米,以龙纹、凤纹、麒麟纹和鱼纹为主体花纹,各种花草 纹为辅。五联幅是由五幅彩锦连缀而成,长2至3米,宽1至1.5米,以白 色、黑色和咖啡色或棕色的人纹、蟒蛇纹为主体纹样,也称为“鬼纹”。
从黎锦中透视黎族文化

从黎锦中透视黎族文化学校:海南实验中学姓名:班级:指导老师:社会实践期间,我们全班共同参观了位于保亭县甘什岭自然保护区内的原始黎族山庄。
其间槟榔成林,又困地势低狭,得名槟榔谷。
村寨内浓厚的人文气息与古典韵味使每个人都陶醉其中,而了解源远流长的黎族文化,又不妨从黎族人最引以为傲的织锦技艺说起。
黎锦,是海南岛黎族民间织锦。
“黎人取中国彩帛,折取色丝与吉贝,织诚锦。
”它产生于五指山附近的黎族居住区,拥有超过3000年的历史,是中国最早的棉纺织品,堪称中国纺织史上的“活化石”。
黎族是一个崇拜自然的民族,以火为图腾,因此黎锦上必不可少的图案便是自然——明、星辰、风火、雷电、江河、山川……黎族人民对自然的崇拜也一直影响着黎族织锦的发展,他们所崇拜供奉的图腾晴蛙、坡鹿、牛头等是普遍的锦纹。
龙纹象征高贵、吉祥,在白沙、琼中一带的黎民中广为流传。
而青蛙在黎族的传统观念里象征母爱与避邪,反映于服饰上的蛙纹讲究严格的对称结构,用动静结合的手法体现青蛙在田间跳跃,或用夸张变形的手法加长青蛙的后腿,表现出其跃跃欲跳的生动神态。
总的来说,运动自然界中各类动物的纹样使织锈画面充实生动,图案构思大胆,简洁有力,更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也展示的黎族文化中热爱自然,热爱动物的特征,给人以生机与活泼之感,深受人们喜爱。
黎锦的纹样体现了黎族妇女的审美意识、生活风貌、文化习俗、宗教信仰及艺术积累的文化现象,主要表现了黎族人民社会生产生活与宗教祭祀活动,反映了黎族人民美好的精神向往,人形纹也是黎锦图案中常见的一种。
主要场景有婚礼、祭祀、生子、丰收、放牧等,寄寓了人们对人丁兴旺、子孙满堂的强烈愿望。
黎族妇女通过夸张与变形手法,将人们的生活反映在织物上,使图案造型更具有可视性与艺术性,也更为翔实地体现了黎族传统文化,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婚礼图,它流行于乐东、三亚、东方等市县,是典型的人形纹样,它将黎族民俗婚礼中迎字、送字与拜彩堂等情节纷纷展现于筒裙上,赋予黎绵上生活场景的艺术内涵,场面壮阔,热烈喜庆,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与浓域、地域风情,是黎族文化的最好体现。
浅谈海南黎族结婚风俗

浅谈海南黎族结婚风俗浅谈海南黎族结婚风俗海南黎族结婚风俗:黎族的家庭各汉族一样,都是父系小家庭。
婚姻制度实行一夫一妻质。
一般由父母包办,从小订婚;姨表不婚,同宗不婚。
阶级的门当户对已成为习惯。
聘金往往要几头牛和一笔不小的钱财。
在重男尊女的道德观念影响下,认为男子是传宗接代的龙子。
奉女性为“圣母”、和平的代表,女子出嫁肩负生儿育女的责任。
丈夫死了,其妻子不能继承家庭财产,只分享当年的.口粮。
送丈夫入棺后,由娘家兄弟接回去落户。
结婚前,男方家要做三件事:一要向女家送聘礼,第二筹备婚礼物品,第三动员众亲为新郎盖新房。
女家也要办两件事:第一备好酒菜招待接亲队伍;第二组织村里妇女参加送新娘的队伍。
一年之中的秋收后至春节前夕,是黎族人结婚的旺期。
结婚场面隆重,婚礼程序有趣,但各地有异。
结婚普遍以接亲、迎亲、饮福酒、逗娘、对歌、挑水、送亲、收席、通报、请妻、媳规等程序。
接亲:举行婚礼的当天上午,男家派出三至五名男女,前往女家承担接护新娘。
男者俗称“公鸡”,是负责联络人;女者负责陪送新娘。
接亲时,女家办酒席,请来民间八音乐队吹吹打打。
新娘姐妹召集亲戚朋友和村里妇女参加送新娘队伍,人数越多新娘身份越高,少则二三十人、多则百人。
婚俗:新娘出嫁前三天要洁身,请人妆饰打扮,拔脸汗毛,修眉等。
新娘身穿艳丽衣裙,头披花巾,戴耳环,颈脖戴银项圈、玉珠圈,胸前挂银牌、银铃、珠链,腰系银链,银铃,手戴镯子、戒指,脚戴银圈。
合亩制地区的新娘,还要挂精致的小腰箩和戴闪光的云母片草笠。
新娘离开父母家时,由陪娘护送,男家接亲人员带路,行走在队伍的前头,还有乐队吹吹打打,场面十分热闹。
盛行新娘不见新郎不露面的婚俗,保亭、陵水地区的新娘,用雨伞遮脸;合亩制地区的新娘,用草笠遮脸,并佯装哭骂娘家把她送去远方。
如果不哭不骂,众人会说她“想老公”,不孝顺父母亲。
白沙县南开地区的新娘,由四个陪娘各拉着红毡四角,新娘躲在里面。
琼中县和沿海地区的黎族新娘,披纱不露面,并且选择陪郎和陪娘,要与新郎、新娘同年出生,其身材和相貌与新郎、新娘大致相似的青年男女。
论黎族图腾图案的文化内涵及其象征意义

论黎族图腾图案的文化内涵及其象征意义作者:刘洋郭英英来源:《流行色》2019年第04期摘要:黎族图腾图案是黎族同胞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由初始崇拜逐步发展到精神信仰,历经岁月的积累和沉淀,构建的独具地方特色的文化形态。
本文从黎族图腾的由来、黎族图腾图案的艺术性和文化内涵以及现代社会中黎族图腾图案的象征意义等方面对黎族图腾图案进行探讨。
关键词:黎族图腾图案;艺术性;文化内涵;象征意义一、黎族图腾图案的由来黎族,作为海南岛的本土民族,在漫长的生产生活过程中,创造了许多具有热带岛屿特色的传统民族文化,构建了独具地方特色的文化形态,并最终形成了独具美学风格的黎族图腾文化。
在原始社会,特别是母系社会时代,人们对妇女的繁育现象没有足够的认知,从而对女性的生殖器产生了困惑,并进一步发展衍生出尊崇心理。
同时,由于当时的生产生活物资的匮乏、战事疾病等多方面的影响,人类的自身繁殖成为当时最重要的社会生产活动。
加之当时“女性独体生殖”观念盛行,因而祈求妇女具有强盛的生殖能力的崇拜观念、活动便应运而生。
与此同时,人们发现青蛙产卵产子多,繁殖能力很强,其浑圆膨大的肚腹与孕妇的肚腹相似,原始人类就以青蛙象征女性生殖器官——子宫(肚子),实行生殖崇拜,希望妇女能像青蛙一样有极强的生育能力,繁殖氏族人口,促进氏族部落的兴旺、强盛。
“青蛙纹”图腾信仰由此而来,并经由千百年的发展演变,最终形成了当今“蛙人纹”图腾图案。
二、黎族图腾图案的艺术性黎族人经由母系社会时期对女性的崇拜心理在生活中的运用、演变和流传,通过夸张和变形的工艺创作手法,以点、线、面的艺术图式,运用直线、平行线、方形、三角形、菱形等几何形,进行巧妙构思,夸张或美化成抽象的图案纹饰,使之呈现于生活和生产之中,形成了既能表达了对艺术美感的追求,又能寓意着对图腾崇拜的情怀和对祖先的敬畏与怀念的“蛙人纹”图腾图案。
一方面,“蛙人纹”具有明显的对称特点。
以菱形为主要形体、两条菱折曲线交叉构成的主体纹样,配以橘红色的头部配饰、橘黄色的手部的纹饰面,以及腿部呈现排列样式的几何纹样图案,分布在左右,呈现对称状态,不仅造型明确,而且形成了具有强烈视觉冲击的左右对称效果。
海南黎族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民居建筑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海南属于多民族聚集的热带岛屿省份,黎族是其中主要的民族之一。
海南的民居建筑有着较强的地域性、传统性、乡土性,结合了黎族传统文化元素呈现的主要特点。
全面、深入探究剖析海南黎族民居地域文化的同时将民居建筑的传承、发展协调统一,可以在改变民居地域文化现状的同时促进其创新发展。
一、海南民居建筑文化背景近年来,随着海南国际化进程的加快,世界各地来岛旅游、度假、养老的游客逐年增多,海南黎族文化被越来越多的游客所熟知。
海南黎族文化历史悠久,在人居、生产工具、生活风俗等各方面有着鲜明的地域特色,这也引起很多学者和设计师的重视。
深挖海南黎族文化元素的历史与内涵,并将其融入现代民居中是地域文化的基础,也是地域民居建筑设计的灵感源泉。
在文化产业大发展的浪潮下,文化创意与旅游业深度融合逐渐成为新的趋势和业态,海南独特的旅游文化资源为这种新的业态提供了创新土壤。
设计创新是文化创意产业的核心,民居建筑设计中转型升级需要文创赋能。
海南黎族文化是海南独特的民族地域文化,它结合了传统文化元素和现代设计,并在转型过程中将传统与时尚结合在一起,成为一种新的设计趋势。
目前我国文旅产业发展相当迅速,但深入地将地域文化挖掘出来,充分运用到现代民居建筑的设计中还处于初级阶段,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和自然资源的挖掘和利用还远远不够。
要继续增强地域文化与地方风格的结合,把传统文化资源向经济资源转化,带动产业发展。
这样不仅有助于区域特色文化传承和传播,而且可以为当地村民提供就业机会,增加经济收入。
在这样的背景下,立足海南面向全国,挖掘、传承、创新黎族非遗传统文化的内涵,打造以黎族传统时尚元素为主的民居建筑设计,建立起人们了解海南黎族文化历史的重要渠道,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海南民居建筑文化在国际化进程中具有很重要的地位,民居建筑需要文创赋能转型升级,将传统文化资源转化为经济资源。
我们需要在传统文化基础上博采众长,主动创新文化环境,从而让民居建筑展示出海南黎族传统文化的现代时尚。
海南各地民俗或文化庆典

一.海南特色的著名传统节日1.军坡节(屯昌、万宁、海口)军坡节,也称“公期”(农历正月上旬至三月中旬),即闹军坡是海南人特有的风情习俗。
较大的军坡庙会有梁沙婆祖军坡、屯昌屯城镇圣德娘娘军坡和屯昌的枫木军坡,万宁龙滚芋头军坡。
军坡节时,村中都要选一个较大的场地来“装军”演戏,贩售土特产,同时招待亲朋好友一同度过节日。
军坡节祭祀神为南北朝时期南方女英雄冼太夫人。
节日多在农历二月初九至十二日举行,各村庄以传说洗夫太夫人出征到本村的日子为军坡节日,俗称"发军坡",以海口最为隆重。
节日一般为4天,每逢节日,海口和屯昌等地成千上万群众到海口新坡镇洗太夫人庙朝拜。
朝拜者在洗太夫人神像前烧香祈祷,后领取一面"百通小令旗"带回。
全省现有51座洗太夫人庙,有庙的地方都有祭祀活动。
军坡节是海南黎族的传统节日,据说世代相传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但是在各地各支系的黎族却在不同的时间举行这个盛大的节日,而对于军坡节的来源也有着不同的解释。
实际上,"公期"主要是文昌一带的叫法,在海南的绝大多数地区一般叫"军坡",实质是同一回事,只是叫法不同而已。
有些文昌人反而不知道什么是"军坡",而海南其它地区及云、广地区的人一般明白什么是"公期"。
因为文昌是海南的一个特殊的地方,它是大部分大陆人移民海南的第一站,同时它也是海南主要的文化发源地之一,"公期"是"军坡"的一种文雅叫法。
2.换花节(海口)“换花节”起源于“换香节”,唐末已存在元宵张灯结彩、换香活动。
“换香”蕴含着当地老百姓互换香火,有换吉纳祥,发财旺丁的寓意。
后来出于节庆安全考虑,1984年,府城民间“换香”习俗改为“换花”,“换花”逐渐成为人们元宵闹春的主要活动,并演变成年轻人追求爱情的新习俗。
换花节原是海口府城特有民间节日,历史悠久,据说源自唐代。
黎族三月三由来习俗介绍

黎族三月三由来习俗介绍1985年,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把“三月三”定为文化艺术节。
每年农历的三月初三,广西地区都会举行盛大的庆祝活动,现在三月三这个节日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熟知。
下面是小编收集推荐的黎族三月三由来习俗,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黎族三月三由来黎族三月三节(农历三月初三)是海南省黎族人民最盛大的民间传统节日,也是黎族青年的美好日子,又称爱情节、谈爱日,黎语称“孚念孚”,每年农历三月初三举行,是海南黎族人民悼念勤劳勇敢的祖先表达对爱情幸福向往之情的传统节日。
对于黎族的三月三节的来历有两种说法:第一种说法称,相传很久以前,聚居在昌化江畔的黎族遭受了一次特大洪灾,人畜死亡,只剩下一对叫天妃和南音的兄妹。
兄妹二人长大成人以后,决定分头寻找伴侣,相约每年三月三再回到燕窝岭下相会。
以后每年三月三,南音和天妃娘子跟子孙们便回到这里迎接春天。
为纪念他们,黎家称石洞为娘母洞,三月三也就自然成了黎家的盛大节日。
第二种说法称,相传在很久以前,石洞有一只作恶多端的乌鸦精,使黎民百姓不得安居乐业。
一天乌鸦精抓到了美丽的黎族少女俄娘,这年三月三俄娘的心上人阿贵带尖刀弓箭上山救俄娘,被乌鸦精害死。
俄娘闻讯悲痛万分,终于趁乌鸦精熟睡之机杀死了它,为阿贵报了仇,为黎族百姓除了大害。
俄娘终生未嫁,每年农历三月三这一天她都会到俄贤洞唱她和阿贵恋爱时的情歌。
后来,黎族人民为了纪念她,把这山洞取名为俄娘洞(昌江)。
2006年5月20日,黎族三月三节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黎族三月三由来习俗节日这天,黎族村寨的男女老少带着粽子和糕点,从四面八方来到五指山一带。
白天,小伙子们打鱼,姑娘们煮饭烤鱼,然后将祭品放到有天妃和南音化石的岩洞口,祭拜祖先。
同时,青年男子背枪荷箭到深山密林去找猎物,把猎物献给心爱的姑娘。
当夜晚来临,山坡上、河岸边,青年男女燃起熊熊篝火,姑娘们身着艳丽的七彩衣裙,手戴各式镯头,小伙子腰扎红巾、手执花伞,开始欢庆活动,在节奏明快的乐曲声中,跳起了古老独特的竹竿舞、银铃双刀舞、槟榔舞、打柴舞、打猎舞等富有民族特色的传统舞蹈。
海南黎族旅游文化符号的隐喻内涵及其英译探析

2020年3月下半月刊海南黎族旅游文化符号的隐喻内涵及其英译探析冯秋怡文化是旅游业发展的灵魂。
海南黎族文化是海南省本土旅游文化的一大特色,其丰富的文化符号是海南省本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象征,对海南自贸区(港)建设背景下“民族特色文化旅游岛”新形象的塑造至关重要。
本文通过分析海南黎族著名的“英雄人物”“山水”“动植物”“节庆风俗”“名胜古迹”等代表性的旅游文化符号背后的故事,探究其隐喻的内涵及英译策略。
引言人类世界是隐喻的,是充满象征的。
以Lakoff及Johnson为代表的认知隐喻理论认为,隐喻不仅仅是语言的特征,更重要的是,它代表着一种思想。
(陈盈熙,2017)近年来,民族特色风俗文化是旅游业的灵魂和核心之一,其独特的文化符号极具魅力,隐喻或象征着民族文化和精神。
打造海南本土旅游文化产品品牌,其核心在于挖掘本土旅游文化的内涵,扩大其外宣影响力,从而创造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信感。
海南自贸区(港)的建设背景下,国际旅游岛的旅游形象需要升级——不仅是“阳光岛”“健康岛”“长寿岛”“活力岛”,而且是“文化岛”。
以黎族文化为本土旅游文化发展的突破口,大力发展海南民俗文化旅游,开创海南本土旅游文化品牌,是加快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关键。
黎族在海南省文明发展过程中创造了古老的原始文化,是海南岛人类生产生活的开拓者。
黎族人民长期聚居在五指山腹地,生产力低落,至今仍保留着许多古老的自然形态民族文化生活习俗,原始淳朴。
海南省黎族旅游文化符号蕴含丰富的神话传说,具有较强的隐喻性,因此,黎族文化符号的隐喻内涵及其英译策略的探究对海南本土旅游文化品牌塑造具有深远的意义。
一、海南黎族旅游文化符号的隐喻认知(一)英雄的隐喻——黎族人民的理想和精神的化身海南历史上著名的英雄人物忠义爱国,造福黎民,在民间一些传说故事中广为流传,具有浓厚的民族性和鲜明的地方特色,形象隐喻黎族人民追求民族和睦,不畏艰难,勇于探索的民族精神,充分体现了黎汉人民对英雄的尊崇和信仰。
海南黎族图腾的文化意义

海南黎族图腾的文化意义作者:谢艳来源:《青年与社会》2014年第31期【摘要】每一个民族的图腾文化都是丰富多彩的,包括生物图腾、植物图腾、综合图腾、虚拟图腾各种类型。
文章主要从黎族的特殊植物图腾论述,通过对其研究分析,提出黎族特殊图腾文化反映出的原始信仰与对当代社会文化的启发。
【关键词】黎族;图腾文化;信仰每一个民族都着自己的文化,包括一些古老的歌舞、传说、曲艺、皮影、绘画、剪纸、雕刻与民俗礼仪等,都蕴含着中华民族贵重的文化基因,是它们共同构建了我们绵延几千年的赖以生存的原始文化生态的部分内容。
但如果这些贵重的文化遗产濒临灭绝,那么,我们的民族很可能会导致文化上的失忆现象。
这就从另一方面说明,在一个民族的原生态文化发展过程中,遗留着关于本民族生息繁衍的各种信息,所有这些信息的拼接,代表着这个民族真实的过往。
假使遗留的这个民族记忆中的原生态文化全部流失,也就代表着本民族的历史记忆完全消失。
所以,要想维持一个民族的稳定可持续发展,就应该完好保留这个民族的文化,尤其是它原汁原味的生态文化。
黎族和其他民族一样有着深远的历史文化,黎族的图腾作为一种文化符号,承载着黎族的历史、文化、精神等各方面的文化意义,体现了黎族人民的文化心理,信仰等,还寄托了黎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望。
一、背景著名人类学家摩尔根在《古代社会》这本书中深刻指出,文化图腾主要是指一个氏族的象征或图徽。
我们明白图腾是早期原始人和自然相联系的结果,也是早期自然环境在人类主观意识上的折射。
一方面,图腾信仰的诞生,是人类社会上层建筑与意识形态的初段,图腾文化信仰是人类早期的生态文化,它不是某一虚拟生物或动植物的简单存在,而是原始人类维持某个氏族群体血缘关系的体现,当然也是祖辈们精神世界的观念性想象与一种实物价值体现,它最终成为群体部落集体意志力的代表。
另一方面,作为一个民族的图腾信仰,它是原始文化的主要构成部分。
就像我们中华民族传承了几千年的龙凤图腾一样,黎族图腾作为我们中华民族图腾文化的其中一种,也将展示它独特的魅力。
从文化心理学角度看海南黎族文身现象

从文化心理学角度看海南黎族文身现象黎族是我国南方少数民族,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黎族现有人口127.73万,其中有90%以上的黎族人口都分布在海南[1]。
海南黎族文身习俗包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是黎族人民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块“活化石”。
国内很多学者多是从民族学的角度去研究文身习俗,而人与动物的区别就是其文化屈性,本研究尝试从文化心理学的角度去探讨海南黎族文身习俗背后的意义和价值,为今后的心理学、民俗学、教育学和行为科学等多种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一、文化心理学起源及定义文化心理学是在20世纪的下半叶日益发展起来。
在这之前,实证主义思潮正指导哲学的发展,心理学作为哲学的分支,自然也受到影响,将客观精确确立为目标。
自然科学的定向使得心理学快速发展的同时,以个体主义取向为主导的心理学研究范式过于单一的局限性也渐渐明显。
心理和行为产生的文化背景和社会影响开始受到人们的重视,心理学的研究重心转向文化心理学、积极心理学等多元化的后现代主义心理学。
“文化心理学”这一术语是人类学家戴沃斯和希普勒于1969年首先使用,并将文化心理学定义为研究由文化与人格所决定或影响的人类心理与行为。
随着越来越多的学者加入到文化心理学的研究,对文化心理学的定义也不同。
综合来看,可以将文化心理学定义为:研究人在特定文化中的对•定的文化刺激所作出的该文化所规定的反应[2]o二、文身现象的本质与特征1 .文身的概念在春秋战国时代,文身一词在史籍中就有出现,如《礼记•王制》日:“东方日夷,被发文身,南方日蛮,雕题交趾。
"古时候,文身•般指人体躯干和四肢部位斜纹,雕题是指额头上刺青,可以看出文身和雕题的含义不完全相同。
如东汉郑玄注:“雕文,谓刻其肌以丹青涅之。
"唐孔颗达疏:“雕,谓刻也。
题,谓额也。
谓以丹青雕刻共额。
.而现在用文身泛指在人体各个部位的刺纹。
2 .文身是一种文化现象关于海南岛土著文身习俗较早的记载在《交广春秋》中曾经提到,说朱崖、僧耳二郡“皆殊种异类,被发雕身"。
海南黎族习俗及社会

海南黎族习俗及社会黎族多同姓聚居,过去有婚后“不落夫家”的习俗。
黎族妇女穿对襟无扣上衣和筒裙,有的地方穿套头式上衣,束发脑后,扣以骨管,披绣花头巾,戴耳环、项圈和手锡。
妇女纹身,一般纹面部、手背及脚裸。
四十年代以后出生的女子已经不纹身了。
男子结发于额前或脑后,上衣无领,对襟。
人死后,鸣枪报丧,用独木棺葬于本村公共墓地。
五指山中心地区旧时住传统的船形屋,山区黎族的住房,从侧面看呈金字形,以茅草作顶、竹子作房架,用竹子或树枝编成的篱笆上面再糊泥作墙。
这种房子的房檐很矮,离地面仅一米。
黎族主要从事农业,也有手工业、饲养业和商业。
黎族居住地方,处于亚热带,水稻可一年三熟,也是我国热带经济作物的主要产地。
由于四面环海,渔业、盐业资源丰富,适于发展水产业和林业。
历史上纺织业比较发达,所织“黎锦”驰名中原。
新中国成立后,1952年与苗族联合建立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
习俗黎族习俗孩子长到十三,四岁便要搬到“隆闺”去居住,不与父母同住。
“隆闺”是黎语,大意是“不设灶的房子”。
男子自己上山备料盖“隆闺”,女人由父母帮盖,大多建在父母住屋附近或村边较偏僻的地方。
“隆闺”有男女之分,大小之别,男子住的称“兄弟隆闺”,女子住的叫“姐妹隆闺”,大的住三五人,小的仅住一人,是黎族青年男女由相识到定情的小房子。
隆闺”的式样和住屋相似,不过要狭小得多,室内一般不间隔。
“隆闺”仅开一个非常矮小的门,只可弯腰而入。
禁忌:平常忌讳别人当面提及自己先辈的名字;部分地区对猫禁杀忌食。
婚俗“夜游”是黎族青年男女谈情的一种独特形式,它与“隆闺”有密切的联系。
每当夕阳西下,男青年们便穿戴整齐,跋山涉水到远山别村的“姐妹隆闺”去,通过对歌和吹奏口弓、鼻箫来寻找情人。
可以说是真正的自由恋爱。
进入“姐妹隆闺”需要有一番才智,首先。
男子要以歌叩门,女方若同意他进来,就回应一首歌;若不同意,就丢去一首不开门歌,男子只得另找它枝。
待到男子进得门来,还不可随便乱坐,要对唱见面歌和请坐歌才行。
黎族生活习俗

黎族习俗与婚俗黎族聚居在海南岛通什镇、保亭、乐东、东方、琼中、白沙、陵水、昌江、宦县等地,是由古代"百越"族的一支发展而来。
黎族有自已的语言,黎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黎语支。
由于长期与汉族交往,不少黎族人都能兼说汉语。
过去黎族没有本民族文字,使用汉字,1957年创制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黎文。
曾盛行祖先崇拜和自然崇拜,现部分人信仰基督教。
黎族以农业为主,也有手工业、饲养业和商业。
黎族地区沿海渔业、盐业资源丰富。
是中国重要橡胶生产基地之一。
黎族传统住房有船形屋和金字型屋两种。
船形屋是竹木结构建筑,外形像船篷,用竹木架构;金字形屋以树干作支架,竹片编墙。
黎族人性格豪爽、能歌善舞,黎族的歌舞有其独特的魅力。
现在,在海南"竹竿舞"已成为海南最富有特色的舞蹈表演,黎族习俗孩子长到十三,四岁便要搬到"隆闺"去居住,不与父母同住。
"隆闺"是黎语,大意是"不设灶的房子"。
男子自己上山备料盖"隆闺",女人由父母帮盖,大多建在父母住屋附近或村边较偏僻的地方。
"隆闺"有男女之分,大小之别,男子住的称"兄弟隆闺",女子住的叫"姐妹隆闺",大的住三五人,小的仅住一人,是黎族青年男女由相识到定情的小房子。
隆闺"的式样和住屋相似,不过要狭小得多,室内一般不间隔。
"隆闺"仅开一个非常矮小的门,只可弯腰而入。
禁忌:平常忌讳别人当面提及自己先辈的名字;部分地区对猫禁杀忌食。
“夜游”"夜游"是黎族青年男女谈情的一种独特形式,它与"隆闺"有密切的联系。
每当夕阳西下,男青年们便穿戴整齐,跋山涉水到远山别村的"姐妹隆闺"去,通过对歌和吹奏口弓、鼻箫来寻找情人。
可以说是真正的自由恋爱。
海南黎族

海南黎族文化一、海南黎族文化介绍(一)海南黎族的由来《黎母山传说》讲述了黎族祖先的来源。
“在海南岛的中部有一座高山,长年云雾缠绕,看不清它的真面目。
在远古的时候,海南没有人类,山上只有各种飞禽走兽。
有一天天上的雷公云游四方,经过这里,看到海南岛上鸟语花香,真是个好地方。
他羡慕地说,要是能住在这里该多好啊。
于是他就找来一颗蛇卵,藏在山中,让山上的五色雀照护。
第二年“三月初三”这天,雷公再次经过,他从天上打下一声惊雷,山摇地动,震得藏在山上的蛇卵裂开两半,从里面走出一个美丽的姑娘。
雷公变成一个慈祥的老爷爷,给这个姑娘取了个名字叫“黎”。
于是山中的五色雀、梅花鹿、还有各种小动物都跑来庆贺,它们叫她“阿黎姑娘”。
在山中各位小动物朋友的帮助下,阿黎姑娘饿了就采摘野果来吃,渴了就喝山泉水,困了就睡在大树上,无忧无虑,幸福快乐,只是有时不免有些孤独和寂寞。
有一天,有个英俊勇敢的小伙子跨海来到海南岛,到山中寻找一种珍贵的香料---沉香。
小伙子在山中遇到阿黎姑娘,他马上被阿黎姑娘的纯真和美丽所吸引,两人相互爱慕,心心相印,从此在一起劳动和生活,他们生了很多子子孙孙。
后来靠采摘野果已经不够他们生活了,雷公就派五色雀叼来山兰稻种,他们带领子孙后代一起砍山种山兰,喝用山兰酿造的甜美的biang酒,过着幸福快乐的生活。
他们死后,他们的子孙后代为了纪念自己的始祖,尊称她为“黎母”,把他们①脚下这座母亲山叫“黎母山”,他们自称“人”。
”当然,这不是海南黎族的真正起源,这则神话通过黎母生息的轨迹对原始初民从蒙昧阶段的初期、中期和晚期进入野蛮阶段的发展历程,作了追忆性的描述。
黎族在海南有着数千年历史,据有关资料记载黎族的先人为古越人,他有着6万年的族群史。
黎族的远古祖先大约在新石器时代中期,或者更早一些时候从两广大陆沿海地区陆续迁入海南岛,成为岛上最早的居民,主要聚居在琼南七个自治县,三亚市、通什市广大的山区、丘陵地带,少部分散居在定安、万宁、屯昌、琼海、儋县和澄迈境内,与汉族人民杂居。
海南黎族旅游文化符号的隐喻内涵及其英译探析

海南黎族旅游文化符号的隐喻内涵及其英译探析作者:冯秋怡来源:《旅游纵览·行业版》2020年第03期文化是旅游业发展的灵魂。
海南黎族文化是海南省本土旅游文化的一大特色,其丰富的文化符号是海南省本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象征,对海南自贸区(港)建设背景下“民族特色文化旅游島”新形象的塑造至关重要。
本文通过分析海南黎族著名的“英雄人物”“山水”“动植物”“节庆风俗”“名胜古迹”等代表性的旅游文化符号背后的故事,探究其隐喻的内涵及英译策略。
引言人类世界是隐喻的,是充满象征的。
以Lakoff及Johnson为代表的认知隐喻理论认为,隐喻不仅仅是语言的特征,更重要的是,它代表着一种思想。
(陈盈熙,2017)近年来,民族特色风俗文化是旅游业的灵魂和核心之一,其独特的文化符号极具魅力,隐喻或象征着民族文化和精神。
打造海南本土旅游文化产品品牌,其核心在于挖掘本土旅游文化的内涵,扩大其外宣影响力,从而创造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信感。
海南自贸区(港)的建设背景下,国际旅游岛的旅游形象需要升级——不仅是“阳光岛”“健康岛”“长寿岛”“活力岛”,而且是“文化岛”。
以黎族文化为本土旅游文化发展的突破口,大力发展海南民俗文化旅游,开创海南本土旅游文化品牌,是加快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关键。
黎族在海南省文明发展过程中创造了古老的原始文化,是海南岛人类生产生活的开拓者。
黎族人民长期聚居在五指山腹地,生产力低落,至今仍保留着许多古老的自然形态民族文化生活习俗,原始淳朴。
海南省黎族旅游文化符号蕴含丰富的神话传说,具有较强的隐喻性,因此,黎族文化符号的隐喻内涵及其英译策略的探究对海南本土旅游文化品牌塑造具有深远的意义。
一、海南黎族旅游文化符号的隐喻认知(一)英雄的隐喻——黎族人民的理想和精神的化身海南历史上著名的英雄人物忠义爱国,造福黎民,在民间一些传说故事中广为流传,具有浓厚的民族性和鲜明的地方特色,形象隐喻黎族人民追求民族和睦,不畏艰难,勇于探索的民族精神,充分体现了黎汉人民对英雄的尊崇和信仰。
海南黎族的风俗习惯有哪些

海南黎族的风俗习惯有哪些海南黎族的风俗习惯有哪些海南黎族是我华夏民族这个大家庭中的一员,而拥有礼仪之邦的国家的一员自然是具有强大“礼”之文化,而且在海南黎族中礼仪拥有很高的地位!那这样的一个民族会有怎么样民族习俗呢!下面店铺为大家介绍海南黎族的风俗习惯,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海南黎族的风俗习惯海南黎族的风俗都是源自于当中,与他们生活习惯息息相关,这是一种天然纯朴的风俗,把最真实的自己展现在大家的面前!宴席礼仪海南省黎族招待客人有一套饮食礼仪。
用餐时,对男客先酒后饭,对女客先饭后酒。
宾主分开对坐。
请酒时,主人先双手举起酒碗向客人表示请酒,然后自己把酒一饮而尽。
接着,把米酒逐个捧给客人,客人把酒喝完后,主人还给每个嘴里送一口肉菜,表示尊敬。
通常,主人只陪客人喝酒,不陪客人吃饭,怕客人不好意思把饭吃饱。
和解礼仪在海南省黎族地区,有一种和解的礼仪,黎语称为“蕊岔”,意为“给好眼色”。
械斗双方,若想停战讲和,言归于好,就各派一名寡妇出面充当调解员。
双方同时也各出一位代表。
寡妇先把若干个铜钱投入一盆清水中,双方代表从水中取出铜钱,互相揩抹一下对方的眼睛。
然后,互相接过双方的钱往脑后抛掉。
最后,互相敬酒,以示和解。
播种礼仪海南黎族一般在农历2月春分前后种植早稻,7月立秋前后种植晚稻。
每季插秧前,都得由亩头先摘采带有绿叶的小树枝,挂在自家门口上,然后亩头的妻子身穿新衣服、新筒裙,一大早先在田角插上100株秧苗,并在旁边插上树叶与红藤叶,表示稻魂有主。
此后村里一般妇女才可下田插秧。
开始插秧第一天,亩头及妻子白天不能躺在床上休息,路上遇到别人也不能讲话。
民间认为,白天卧床休息,会使妇女们插秧的速度减慢;同外人讲话,会走漏风声,带走好运,不利于稻谷生长。
丧葬礼仪在海南黎族,当病人在弥留之际,家中人仍要喂水喂饭,表示孝敬。
亲人离世后,以鸣枪报丧,亲友们在一起商量丧葬仪式。
寨中亲邻抬猪、挑酒前来相助。
给死者洗身换上新衣服,衣服必须反着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黎族竹竿舞历史悠久,它发源于一种古老的祭祀 活动,具有祭祀色彩。 •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黎族人首次进京表演竹竿 舞获得了巨大得成功,同时新政府建议竹竿舞应 该表现黎族人在建立新中国、迎来新社会后所表 达出来的欢欣鼓舞和对胜利的无限喜悦。
黎锦的传统纺织技三月三节(农历三月初 三)是海南省黎族人民最盛大的民间传统 节日,也是黎族青年的美好日子,又称爱 情节、谈爱日,黎语称"孚念孚",每年农 历三月初三举行,是海南黎族人民悼念勤 劳勇敢的祖先、表达对爱情幸福向往之情 的传统节日。
海南黎族民俗文化的 象征意义
• 黎族概况 • 黎族文化色彩及其蕴 含的意义
• 早在3000多年前黎族的先人便踏上了海南 岛这个美丽的海岛。黎族源于古代百越的 一支,与壮、布依、侗、水、傣等民族有 着密切的关系。在秦汉以前,“骆越”的 一支就从大陆渡海到海南岛,隋代称海南 岛居民为“俚僚”,即黎族的先人。“黎” 作为黎族的专用名称,约在宋代以后。现 在黎族主要聚居在海南省中南部的东方、 白沙、陵水、昌江黎族自治县和乐东、琼 中、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其余则散居在 海南其它市与当地民族杂居。黎族有自己 的语言,黎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黎语支。 由于长期与汉族交往,不少黎族人都能兼 说汉语。
•
文身含有民族标志的意义,是为了防止 被掳掠、表示爱情忠贞、美丽而出现。古 老的民族借着这些图式,把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代又一代人 的心理期望和对人生理想的追求,用点线 艺术构图刺在皮肤上,以图式的美感因素 激励族人勇敢地生活。 • 文于脸颊的线纹寓意“福魂”,文于上唇 的寓意“吉利”,文于下唇的寓意“多 福”,文于腿部的寓意“护身平安”,文 于背部的寓意“福气上身”,文于手指上 的圈纹寓意“钱财”等等。
黎族中的图腾崇拜
• • • • • · 葫芦瓜图腾崇拜 · 狗图腾崇拜 · 鸟图腾崇拜 蛇图腾崇拜 · 榕树图腾崇拜
• · 鸟图腾崇拜·
• 白沙黎族自治县操“本地”方言的黎族流传 着这样一个故事:黎族的祖先有个女儿,她的母 亲在她出生后不久就去世了,一个被称做“纳加 西拉”的鸟便用嘴含着谷类时常飞到小女婴身边, 将她养育长大。为了不忘鸟的养育之恩,黎族妇 女便在身上纹“纳加西拉”鸟的翅膀花纹。鸟被 认为是黎族祖先的保护神,显然是图腾崇拜的表 现,也是母权制社会的意识存在的反映。对动物 的图腾崇拜说明渔猎经济是黎族社会早期的主要 生产手段的事实。正如费尔巴哈所说:当“动物 是人不可缺少的、必要的东西,人之所以为人要 依靠动物;而人的生命和存在所依靠的东西,对 于人来说,就是神。”
• • • •
图腾崇拜与黎女纹身 黎族纺织黎族服饰 最具有浪漫色彩“跳竹竿”舞 黎族“三月三”节
图腾崇拜
• 图腾崇拜是原始宗教三大崇拜形式中很古老的一 种,大致与氏族公社同时发生,普遍流行于世界 各地各民族中。黎族也不可避免地经历过图腾崇 拜阶段,而且,黎族的图腾崇拜曾与祖先崇拜、 自然崇拜、精灵崇拜一道,构成了他们的思想意 识形态,并在其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产 生一定的影响。 黎族的图腾崇拜,以动植物为 主。动物方面,主要以蛇、龙、鸟、狗、蛙、牛、 猫作为崇拜对象;植物方面,则以葫芦瓜、水稻、 榕树、木棉为主。
• · 榕树图腾崇拜· • 黎族人认为榕树是有灵性的,它是善良的, 是人类的朋友。大叶榕树被认为是雨仙,村寨种 的越多,表明这一地区水量越丰富;小叶榕树则 被认为是村寨的阴护神仙,它保护全村人丁兴旺, 丰产丰收。若一株小叶榕树死亡了,黎族村民认 为这是村里将有德高望重者死亡的征兆,即“奥 雅”中可能有哪一个要逝世。对于生长在村寨前 后的榕村,黎族人严禁砍伐。对植物的图腾崇拜 的根本原因是农作物成了人们生活资料的主要来 源,而农作物的丰歉影响着其个人的生存,于是 人们对农作物产生崇拜心情。
黎女纹身
• 在黎族,女儿身上的文身都是参照母亲 的文身刺的,母女的神灵图案也要完全一 致,从而保证族群最鲜明的标志延续下去。 • 黎族妇女身上的方言文身,总面积要 占到身体表面皮肤的40%。这五种方言文 身中除了有蛙纹、树纹等不同族群共同崇 拜的图腾图案外,哈方言族群突出半圆环 纹和手镯纹,杞方言族群突出双斜线纹, 润方言族群突出树叶纹和方块纹,美孚方 言族群突出泉涌、谷粒、几何纹等。
• 竹竿舞又称“打柴舞”,最初的目的竟然是为了 选拔村寨中机智、勇敢、富有胆略的青年。因为 竹竿舞一开始并非用竹竿,而是用又粗又重的树 杆,有的上面还有刺,跳的人如果不小心被打到, 不仅疼痛难忍,甚至还会受伤,因此需要跳舞的 人胆大、心细。竹竿舞的产生完全是因为生产、 生活的需要,除了选拔优秀青年外,竹竿舞的动 作也是对黎族生产、生活的再现:从“磨刀”到 “割稻”再到“打鹿”“青蛙跳”,然后是“恋 爱”“结婚”等,具有很系统完整的顺序和步骤。
与崇敬祖先的审美观、 • 黎族妇女服饰的图案花纹中最多见的是人纹和人 祖纹,其周围的花草像征着部落的繁衍,两边的神 台和布满的兽足印纹,像征着祭祖习俗及世代狩猎 的生活。这种以祖先崇拜的祭祖图案,反映了黎族 人民对祖先的崇敬的审美心理。他们运用直线、平 行线、方形、三角形、菱形等几何形纹饰,把人、 龙、马、鹿、斑鸠、蛙、蛇、花草等上百种动、植 物图案,抽像地在服饰上表现出来。姑娘们在出嫁 前,必须亲手织出最精美的服饰做为新娘礼服,以 示他们的聪明智慧和勤劳本质,寄托她们对大自然 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