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法国理论_在法国_陆扬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复旦学报( 社会科学版) FUDAN JOURNAL ( Social Sciences)
2013 年第 2 期 No. 2 2013

文艺理论研究
“法国理论 ” 在法国

( 复旦大学 [ 摘

中文系,上海 200433 )
要] “法国理wk.baidu.com” 可以理解为经过美国包装后法国各派先锋理论的总和 。 今天它在本土所
“美国化” 《法国理论》 也还是带着当年 的印迹, 包括 等法国学者的相关著作, 被译成英 遭遇的反思命运, “理论 ” 文后又反馈法国, 进一步促成了未必是强弩之末的 话语。反思中的一个共识是理论不宜反客为 , “法国理论 ” 主, 不能替代文本和作品分析, 当然后者已不复拘泥于从泰纳到朗松的文学史视野 。甚至 被认为是批判有余, 人文维度终有缺失, 所以福柯、 德里达这些批判大师的著作, 至今还没有走进法国课 堂, 成为文本分析的对象 。但反思中的另一个声音同样值得注意: 理论是谦卑的, 因为它说到底是要给 “法国理论” , 人性的弱点做出解释。由此给予我们的启示, 应是今天来谈 并不是怀旧哪个业已分崩离析 “理论” , 的黄金时代。脱离具体语境的新术语泛滥诚然不足称道, 然用平和的心态来看待 如今或正当其 时。 [ 关键词] “法国理论” “索卡尔效应” 库塞 文本分析
① 的发言, 要介绍了高建平的相关论述。笔者用英文作了《法国理论在中国 》 反响颇为热烈。 由此 给人的感慨是: 英语已经成为毋庸置疑的国际语言 , 即便是在最以自己的语言为自豪的法国首都。
巴黎第八大学与文学理论的因缘 , 似乎可以比较巴黎高等师范学院同哲学的天然纽带 。利奥塔、 德 勒兹、 拉康、 福柯和德里达, 都曾在这里教过书。诚然, 这些业已过世的大师们, 究其身份都应该是 哲学家, 可是在过去半个世纪里, 文学理论同哲学的甜蜜血亲, 岂是三言两语能够了断? 文学理论 “理论” , 它可以海阔天空无所不至, 单单就视而不见文学作品本身, 这正是哲学 的另一个名字就是 “第一哲学” 睥睨世界的 王者气概。 任教于巴黎高等师范学院文学系、 近年专攻后殖民研究的法国文学批评家多米尼克 · 贡布 ( Dominique Combe) 首先发言。 他指出, 所谓的文学理论, 在法国是从 20 世纪 60 —80 年代发展起 来的。彼时的理论热情已经相当普遍, 不但大学, 中学也乐此不疲地在讲解文学理论。 事实上, 在 “文学理论” , “文本分析” , 在法国多指 比如叙事学。这当然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 英语国家所说的 但是也出现一些问题。比如说, 文学理论具有太为明显的多元性, 方法上具有多元性, 内容上也具 , , 有多元性 没有哪一种文学理论可以自命为原生态的文学理论 它的存在形态是千姿百态、 各不相 同的。所以对于法国来说, 它应该叫作法国的文学理论, 而不是法国文学理论。同样我们还有美国 的文学理论、 英国的文学理论, 如此等等, 不一而足。 但说到底理论不能反客为主。 贡布指出, 正是因为理论的多中心状态, 今天所谓的“法国理 , 论” 它的真实面貌依然是有待廓清的 。在法国之外, 它主要指 20 世纪 60 年代以来的文学理论, 关 注的是语言、 符号学、 心理学等, 都是旨在从总体的角度来把握文学理论。 如英语国家每从巴特 ( Barthes) 讲起, 一直延伸到布尔迪厄( Bourdieu) , 从 B 开始又回到 B 。 从这两个 B 来看, 罗兰 · 巴 特近年重又成为热点, 影响一直没有消失, 但是如今更被看好的是巴特本人的文学思想, 而不仅仅 是他鼎力开拓的结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批评模式 。布尔迪厄则是相反, 其本人似还没有成为研究 热点, 但是他的社会学提供的全新方式 , 已受到学界普遍关注。 它不是卢卡奇传统的社会学, 而是 一种文学的社会学, 以社会学为文学研究的方法, 其前途或正未可限量。 , “法国理论” 但是实际上 同样是多样化的。多样化可以见于地点、 空间、 高校和出版界。60 年 , 、 代文学理论领域的教授集中在一些主要机构 如巴黎第八大学 巴黎第七大学、 巴黎高等师范学院、 “法国的文学理论 ” 法兰西学院、 巴黎高等社会科学院等, 但是今天 传布更为普及, 同时也形成了新 的中心。在出版界方面老牌出版社如伽里玛本来专门出版经典著作 , 后来也逐渐出版理论著作, 一 些后起之秀如阿姆斯特丹大学出版社 , 大量出版人文和社会科学著作, 近年更是以后殖民研究著述 的出版而著名。还有互联网, 一些网站专门给文学理论开辟空间, 发布最新文学创作和评论, 这对 于文学制度化的形成, 显然也是功不可没。
[ 收稿日期] 2012 - 11 - 27 [ 作者简介] 陆扬, 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 博士生导师。
*
① ②
“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发展研究” ( 项目批准号: 11BS016 ) 的阶段性成果。 本文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Sylvère Lotringer and Sande Cohen,ed,French Theory in America ( London: Routledge, 2001 ) . ,“The American Production of French Theory, ”Substance 31. 3 ( 2002 ) . Franois Cusset, 如 R. Barsky and E. Mèchoulan French Theory: Foucault,Derrida,Deleuze & Cie et les mutations de la vie intellectuelle aux tatsUnis ( Paris: La Découverte, 2003 ) . Sarah Wilson,The Visual World of French Theory (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2010 ) .

Francois Cusset,French Theory: How Foucault,Derrida,Deleuze,& C. Transformed The Intellectual Life of United States,English trans ( Jeff Fort,Minneapolis: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2008 ) 7.
60
有美国神话里的英雄和娱乐业的名流可以望其项背 。更具体地说, 这些在他们本土多遭冷遇的思 想家, 大体可以和好莱坞的西部英雄们一较高低 。如德里达好比克林特·伊斯特伍德, 是孤独的开 说话云里雾里, 可是具有不容争辩的权威性; 波德利亚有似格里高利·帕克, 有种波 拓者和征服者, 西米亚的黑色野性, 总是神出鬼没地亮相在你眼前; 拉康呢, 则是反复无常的罗伯特·米彻姆, 充满 杀机, 又能出奇不意地引出反讽来。 “索卡尔效应 ” , 关于所谓的 当时引起的轰动应是记忆犹新。1996 年索卡尔先是在《社会文 《超越边界: 走向一种量子力学重力理论的变形阐释学 》 , 本》 上发表文章 引经据典, 论证量子力学 的新近发展, 雄辩地证明了后现代哲学的离经叛道果然所言不虚 。科学与人文关系向来不睦, 有这 《社会文本 》 等高见居然出自索卡尔这样一位纽约大学的量子物理学教授, 这家后现代名刊自是喜 索卡尔又在《纽约时报 》 上刊载声明, 说他纯然是跟反科学的后 出望外。可是不料想一转眼之间, 现代思潮开了一个玩笑。也许索卡尔本意就是玩笑? 可是这个玩笑开大了, 一夜之间, 纽约各家媒 “法国理论” , “法国理论” 体围绕 展开热烈讨论。是否索卡尔完全正确 纯粹就是胡说八道? 抑或索 卡尔事件压根就是一个阴谋, 是在精心策划攻击法国文化? 据库塞观之, 就索卡尔事件在美国的影响来看 , 有两个方面耐人寻味: 一是美国的大学对它反 应寥寥, 仿佛将这一论争记录下来交付出版 , 是掉了身价。其中只有斯坦利·费希这位著名的批评 《纽约时报》 家是个例外, 他在 上发表文章, 认为科学法则无异于棒球规则。 二是马克思主义知识 他们提醒读者别忘了索卡尔的光荣家世: 他在尼加拉瓜教授数 分子和报刊阵地仇视后现代主义 , 学, 而且是推行强硬社会主义的桑定主义国家解放阵线 ( Sandinista ) 的忠实拥护者。 他们坚决拒绝 “左派” , “右派” 认为那是 送给他们的帽子。 库塞这样描述 文化研究和解构主义的大祭师们称其为 了索卡尔事件的影响: 《世 界 报 》 从巴西到意大利, 从日本到 的 专栏, 全球的出版界很快就开始回应这场闹 “科学主义” , 剧。大多数时候是谴责索卡尔的 同 时 也批评 学 院 派 们 太热衷 于 营 造 自 己 的 小山头, 除了法国以外, 每一个热心后现代的国家, 都有诸如此类的山头, 各自进口了些被 ① “建构主义” 。 美国化了的文化研究或 看来, 索卡尔事件委实让法国人大吃一惊 , 他们实在没有想到法国文化居然会如此深深渗透到美国 知识生活的肌理之中。其中一个显著结果便是美国精神生活的两极分化, 诸如“人文主义 ” 对“怀 ” 、 “保守主义” “文化多元主义” 对 等, 可是这一切并没有在理论的源头法国同步发生 。 由此 疑主义 “法国理论” “挪用” , 观之, 美国学界对 的接受或者说 是否多少也有断章取义、 削足适履的嫌疑? 索卡尔事件有一个原型, 确切地说, 它的前身是 C. P. 斯诺的两种文化论。 C. P. 斯诺生于 1905 年, 卒于 1980 年, 是英国的物理学家, 可是同时他也是一个地道的小说家, 尤其以描写知识分子的 《陌生人与亲兄弟》 , 系列小说而著名。C. P. 斯诺于 1959 年 5 月 7 日发表著名讲演《两种文化 》 影 。 , ? 响迄今余波未消 斯诺所说的两种文化是科学和人文 它们可以相互沟通吗 我们理所当然地认 为科学需要人文, 人文也需要科学。可是 C. P. 斯诺认为这两种文化之间存在沟壑, 比如科学家大 多没有读过狄更斯, 反过来艺术家大多对科学也是一窍不通。 说实话, 斯诺对“两种文化 ” 的描述 已经是够乐观的了。我们的人文总是殚精竭虑地在标榜科学 , 反之科学对人文除非好奇和消遣 , 基 本上是不屑一顾。C. P. 斯诺抱怨英国教育自维多利亚时代以来 , 是过于偏重人文、 忽视科学, 认为 德国和美国的教育做到了人文和科学并重 , 其良好的科学教育, 使这两个国家在当今的科学时代更 具有竞争力, 可见斯诺也在责怪自己的国家轻慢了科学 。我们今天怎么来看 C. P. 斯诺所说的“两 ? 特别是在后来围绕这个命题而起的纷争中, 种文化” 多被忽略的教育和社会体制的差异? 今天
一、“索卡尔效应”
“法国理论” 这个术语的原文不是法语 théorie franais, 而是美国出产的英语 French theory。 当 “法国理论” 年 假道美国, 走向了全球化, 以至于断言后现代的原生态理论, 以及它的几乎所有灵 。“法国理论 ” 感, 都是来源于法国理论, 当不是夸张 就像巴黎的时尚, 永远在引领世界潮流, 但是 今天怎么来看待它? 进入新世纪以来, 回顾这一段历程, 有关文献从西尔维尔·洛特林格和桑德· ① ② 2001 《 》 , 科恩于 年出版的 法国理论在美国 算起 随后相继面世的相关著述不计其数。 有意思的 是, 在理论的本土法国, 回过头来看这一段历史, 其中显示出来的学术热情, 同样是难分难解地纠缠 , “法国理论 ” 在它的这一美国化的历史之中。 或者更确切地说 的定义, 莫若说就是在过去半个世 纪里, 经过美国包装之后的各门各派法国新潮理论的总和 。所以不奇怪, 今日巴黎学人言及文学理 。 在很大程度上也还是从大洋彼岸的美国回馈过来的“法国理论” 论, 一个例子是法国学者弗朗索瓦 ·库塞于 2003 年所著《法国理论: 福柯、 德里达、 德勒兹公司怎 , 样改造了美国的知识生活》 这本书于 2008 年被译成英文。就像法国的新潮理论总是墙里开花墙 外先香, 必假道美国的经济和文化全球化 , 向世界每一个角落传播一样, 这本《法国理论 》 也借此译 本传回法国本土, 成为巴黎学界的一个热门话题。 值得注意的是, 这本书序言的副标题, 就是“索 。作者开篇就说, 20 世纪的最后三十年, 卡尔效应” 在美国, 有几个法国思想家气场之好, 历史上只
61
, 科学已经成为舍我其谁的无冕之王 , 早已不屑于同人文来一争短长, 这样来看“索卡尔事件 ” 它难 “两种文化” 道不是当事人先辈 的后现代翻版? 要之, 这个“两种文化 ” 的模式一版再版, 又是说明 了什么?
二、理论不宜反客为主
“索卡尔效应 ” 2011 年 10 月 21 日在巴黎第八大 可以说, 在一定程度上正是秉承 的疑惑余波, “文学理论 / 法国理论 ” ( Thèorie de la littèrature / French theory ) 的研讨会。 注意 学召开了一场题为 “文学理论” , “法国理论 ” 这个拟题中的 是法语 则是英语。 到会的是巴黎第八大学、 巴黎高等师范 “法 学院、 巴黎第四大学、 蒙特利尔大学和复旦大学的文学教授, 研讨会的副标题, 很自然也就是“ 。 在研讨会上朱立元讲解《当代中国文艺学概括 》 , 在法国、 美国和中国的现状和接受” 主 国理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