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魅力离不开细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的魅力离不开细节
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叶小兵教授在其听课随笔《中学历史课堂教学的艺术》之《细节的重要》一文中提到:“优秀的历史教师首先是优秀的历史讲述者,而要把历史讲‘活’,离不开具体的情节。”“细节往往是具体的、形象的,可以使已经逝去了的历史重现出有血有肉、有声有色的原状,使学生感受到历史的真实。细节往往又是典型的、有特色的,可以以小见大,于细微处见精神,使学生更真切地了解和认识所学的史事。细节还往往具有启发性,通过细节可以引发学生的联想、想象等思维活动,加深对所学知识的认识。”历史的魅力离不开具体的细节,在课堂中教师要有意识地选择与运用历史细节,来弥补教材内容的不足,帮助学生神入历史情境,感受历史鲜活的生命力和震撼心灵的魅力。
1 用细节创设情境,让学生“亲近历史”
在《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一课中讲解“布雷顿森林会议”召开的背景时,教师可以补充恰当的人物细节弥补教材叙述的乏味性,让学生感受历史的鲜活。
1944年夏天,二战的第二战场刚刚开辟,全世界的注意力正集中在硝烟弥漫的欧洲。而此时美国新罕布什尔州风景优美的布雷顿森林却迎来了有可能是有史以来最重要的730多位客人。从7月1日到22日,从华盛顿山度假宾馆的会议室里不时传来激烈的陈词、质问和争辩声。这里没有任何的娱乐设施,这伙人每天两眼一睁,吵到熄灯,到激烈处通宵不寐——据一个当事秘书50年后的回憶,那时自己“每天简直要工作上28小时”。这些人是来自二战中44个同盟国的财政官员、经济学家等。学生的思维被调动起来,不禁会问:“是什么让这些各国的‘财神爷’和经济学精英们汇聚一堂?他们的这次聚会将取得什么成果?”
这些人里最大的腕,是一位英国人——凯恩斯,26岁就成为剑桥大学的终生研究员,是最有名的经济学家,他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度被认为是拯救资本主义制度的“诺亚方舟”。美国代表怀特在凯恩斯面前只是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38岁才获得哈佛博士学位,43岁成为美国财政部长特别助理,他在凯恩斯面前根本没有底气。两人携带着各自的计划方案进行了针锋相对的博弈,可谓是一场“脑瓜子”与“钱袋子”的一决高下。脑瓜子能否打赢钱袋子呢?进一步激发学生探寻答案,接着教师可将凯恩斯计划与怀特计划简约而通俗地介绍给学生,由学生来判断。
“在英美唇枪舌剑之时,凯恩斯神经极度紧张,身体到了崩溃的边缘,……他几次准备提出辞职但又被劝说不能这样做,1945年12月,凯恩斯被迫完成对美国的最后一次屈服后,伤情感怀,重病复发,一个月后,这位20世纪最伟大的经济学家溘然长逝。”
毫无疑问脑瓜子最终被钱袋子打败,紧接着提问:你们认为钱袋子最终战胜脑瓜子说明了什么问题?“经济实力决定国际地位。”学生基本能脱口而出了。
课堂中恰当地增添历史人物的细节片段,有助于使沉默的课堂变得活泼起来,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2 用细节点拨重点,让学生“融入历史”
如《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这一课的重点是要让学生理解并掌握1787年宪法中的“分权与制衡”原则。为了让学生能更多地体验历史,笔者将美国人民在制定宪法时争吵与相互妥协的政治智慧通过历史细节展现在学生面前:
会议每天都在争吵中度过,……当时已82岁的富兰克林在会议上说:“手艺人制作木头桌子的时候,如果木料的边缘厚薄不一,不合格,他们就会两边各削去一点,让连接的地方严丝合缝,桌子也就平稳了。按这个道理,双方都应该放弃一些要求,才能联合起来,商量出一个解决办法。”……他的说法得到了很多人的赞同。
设计问题:代表们激烈争吵是为了什么?富兰克林的话体现了一种什么样的政治智慧?
当年参加制宪会议的代表们,他们当中有政务要人、商人、律师、种植园主兼商人、投机商、投资者等,他们最终的目的是想建立一个“平衡的政府”,形成一种相互关系,互相制约,各司其职。
学生通过思考讨论,理解代表们争吵是为了自由、民主,为了各自利益,也是为了追求幸福,但如果所有代表都为了各自的利益互不相让,结果只会是大家都得不到幸福。所以学生从富兰克林的话中领悟到了妥协的政治智慧,从而有助于更好把握《1787年宪法》所体现的“分权与制衡”原则。
史学之美,既美在通俗、趣味和情节,更美在严谨、深刻与睿智,我们的历史教学不能停留在知识的讲解层面,更多地应该让学生通过体验学会欣赏和提升自我。
3 用细节培养情感,让学生“感悟历史”
《抗日战争》一课,我们通常会以“全民族的抗战”为主题进行教学设计,让学生体会全民族的抗战是抗战胜利的根本原因。在情感教育方面,为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民族精神的内涵,可以呈现这样的历史细节:
杨靖宇将军生前和死后都受到日军的极大敬畏。他陷入绝境后,日军叛徒向他劝降,他说:“老乡,我们中国人都投降了,还有中国吗?”这句话触动到了信仰的力量,至今仍震撼人心。……杨靖宇将军牺牲后,日军解剖了他的尸体,胃里只有草根和棉絮,没有一点粮食,在场的日本人无不受到莫大震撼。日军头目岸谷隆一郎流了眼泪,长时间默默无语,“一天之内,苍老了许多”。此后,岸谷隆一郎穷毕生精力研究中国抗日将士的心理,研究越深入,他内心受到的折磨越
大。最后,他毒死了自己的妻子儿女后自杀。他在遗嘱中写道:“天皇陛下发动这次侵华战争或许是不合适的。中国拥有杨靖宇这样的铁血军人,一定不会亡。” ——刘亚洲《精神——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
这样的细节感人泪下,发人深省,学生能感受到拥有了“民族精神”的民族才值得尊敬。
在教学中我们要做有心人,注重积累,敏锐地捕捉典型生动的历史细节,恰当地运用并挖掘其中的意义。用小细节还原历史的真实与生动,让学生不断感受历史的鲜活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