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解质讲解学习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电解质
《电解质》说课稿
各位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二章第二节的内容《电解质》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谈谈我对本节课的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电解质》一节是在初步了解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和程序的基础上,为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而打下的理论铺垫。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认识到化合物不仅可以按组成分为酸、碱、盐、氧化物等,还可以根据在一定条件下能否导电分为电解质和非电解质;认识到物质在水溶液中真正的存在形式。

衔接了本章第一节酸、碱、盐之间的反应关系的内容。

为今后的高中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对培养学生从实践到理论,又从理论到实践的认知规律的提高有很大的作用。

而且本节知识在实际生活、工农业生产、科学研究中应用十分广泛,因此学好本节知识,具有比较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离子反应和离子方程式的含义;掌握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和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方法,电解质的概念,电解质的电离,强电
解质的电离方程的书写;,并能准确书写常见的酸、碱、盐相互间
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了解常见离子的检验方法并能应用于常见物质
的推断。

能力目标:通过研究性学习活动,训练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科学探究精神和创新能
力。

情感目标:使学生亲身经历“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认知过程;对学生渗透对立统一规律的辨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培养学生认真完成
实验、仔细观察现象、合理分析数据的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培养
学生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3、教学重、难点:电解质的电离过程,准确书写常见酸、碱、盐的电离方程式及简单离子方程式。

【学情分析】
初中大量接触的试管实验使学生对溶液有了许多的感性认识,积累了一定量的酸碱盐知识,对溶液的导电性也有一定的认识,这都有利于学生归纳并理解电解质的概念,,电离过程是种微观过程,但结合实验、晶体结构模型、图片等能形象体现微观粒子变化的,学生应该能够突破这个难点。

【教法学法分析:】
(1)、教法主要采用实验讨论法并辅助以多媒体教学手段。

从实验出发,通过实验引导学生讨论、类比分析,从而归纳出离子反应,并通过多媒体课件帮助学生理解反应发生的原理。

辅助以模型、图片展示等直观教学,突破难点。

(2)、学法学生主要运用实验观察、分析、比较、讨论、概括、练习等学习手段,通过亲自动手参与实验,分析讨论实验现象,解决问题,得出结论的过程培养其探索精神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也能够培养学生的主体性与合作精神。

【教学过程设计】
根据课标要求,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将本节课分为2课时,我这样划分:第一课时:电解质的电离。

第二课时: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反应。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
多媒体投影电解质与生命为电解质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新课导入
让学生自主实验探究盐酸、NaOH溶液、NaCl溶液、蔗糖溶液、酒精水溶液的导电性实验。

可问学生酸碱盐的溶液为什么具有导电性?
三、阅读酸碱盐的电离
学生在看书,填写学案等过程中逐渐熟悉了电解质的概念,但如何深入理解概念中的关键词句,仅仅靠老师的强调是不够的,因此我设计问题“如何用实验验证碳酸钠是否属于电解质?”学生在个别回答,相互补充的过程中理解了“水溶液或熔融状态”中“或”的含义。

以往学生总是在遇到“单质是不是电解质”的问题上出错,因此在此处设计一道练习题,让学生辨别一些常见物质是否属于电解质,使得学生深刻地把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四、活动探究
电解质的电离过程学生看不见,摸不着,但可以通过老师的讲授来体会。

我先用导电性实验激发学生对氯化钠溶液导电性本质的讨论,然后让同学们分析电解质溶液导电的原因?
类比金属导电指出溶液导电的实质是存在“可以自由移动的阴阳离子”,并展示图片,使学生对“自由移动”直观化;然后结合着晶体结构模型介绍氯化钠固体不导电是因为阴阳离子不能自由移动,然后追问“氯化钠固体在溶于水时发生了什么变化?”学生很快意识到电解质离子在溶于水时“离解成可自由移动的离子”。

通过动画模拟,电解质电离过程就很形象地被学生接受了。

电离方程式的介绍使“电离过程”的学习达到一个高潮。

学生自然而然地写出了练习中6种物质的电离方程式。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从电离角度归纳酸碱盐的概念。

五、拓展视野
强弱电解质的内容不是课本正文部分,但如果不讲,学生对电解质的理解将是不完整的,而且对即将要学习的离子反应也会有所影响。

因此,我把强弱电解质作为本节课的第三个内容。

首先让学生利用刚学的“电离”知识预测同体积、同浓度的盐酸和醋酸导电性的强弱比较,然后演示实验,引发学生对育预测不同的现象的讨论,老师再介绍“不同电解质电离能力是有区别的”,引出强弱电解质概念。

并明确常见物质哪些是强电解质,哪些属于弱电解质,并分
析盐酸
溶液、醋酸溶液中溶质的存在形式,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三、总结归纳
设计两个问题:一是画出本节课所学新概念与纯净物、化合物、单质间关系,引导学生将概念系统化;二是如果你再看一瓶氯化钠溶液,你能看到什么?引导学生用“微粒观”看待事物。

四、练习和作业
会说出常见物质是否属于电解质以及它的电离情况是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作业布置为:判断下列物质是否属于电解质,若是,写出其电离方程式。

五、板书设计
情境创设 -----------------》引入题目————————》
阅读酸碱盐的电离——————》活动探究——————》动画展示————————》
电离方程式————————》拓展视野————————》归纳总结
第二课时
一、新课引入
首先通过多媒体展示医疗诊断中的尿检,血检和醋酸除水垢两个例子及有关图片来质疑与激趣。

那么,像Ba(OH)2和H2SO4在溶液中能发生怎样的反应?如何正确地表示这样的反应?引出本节课的第一个知识点:离子反应(设计意图)以科学事例创设情景,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注意力,激发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认知到科学知识无处不在。

二、活动探究
让学生分组实验指导学生边做边观察实验边做好实验记录。

让学生分组讨论问题1.电流计指针读数由大到小说明了什么?2.溶液颜色为什么会发生变化?3.猜测白色沉淀的成分及形成的由来。

4. 稀硫酸与溶液反应的实质
Ba(OH)
2
(设计意图)从认知理论研究表明,自主动手操作是认识新知的最重要的途经之一,同时增强学生的主动性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促进课堂良好氛围的形成。

三、【多媒体展示】应用多媒体软件直观演示离子反应,使学生从微观世界认识离子之间的反应实质。

(设计意图)让学生从多个角度来认识离子反应的实质,可帮助理解与加深印象。

让学生做课本41页迁移应用的3个练习之后让学生分析归纳什么是离子反应
(设计意图)充分应“迁移·应用”引导学生从电解质电离的角度分析溶液的组成以及混合之后发生的反应实质,从有效结合的角度引出酸、碱、盐之间发生复分解反应的条件。

并让学生写出有关的化学方程式,之后迅速提出质疑:化学方程式能否很好地体现离子之间的反应?
四、阅读课本
让学生阅读课本了解什么是离子方程式
【引导学生以稀硫酸与氢氧化钡溶液为例,从电离的角度入手分析两溶液中所含的微粒,对照酸、碱、盐之间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分析哪些离子的碰撞结
合有效,然后用发生有效碰撞的离子符号及有效碰撞结合成的物质的化学式写出即为离子方程式。

如何正确的书写离子方程式?请同学们带着多媒体展示的问题阅读P42,并讨论归纳正确的书写离子方程式的方法。

(设计意图)交流讨论是学习的一种升华过程,不仅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还使学生学会协作和交流,在活跃,轻松的氛围中得到知识。

引导学生讨论归纳以上的问题,得出正确的结论。

之后进行训练
(设计意图)用讲练结合的方法,训练离子方程式的书写,并使学生分析归纳认识离子方程式和化学方程式的异同。

【思考】离子方程式和化学方程式的异同?
【拓展视野】Cl-、SO42-、CO32-的检验实验
(设计意图)作为验证的实验,在已有的认识的基础上动手实验,使学生提高实验技能,掌握知识的综合应用,同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小结】
【作业布置】
1、课后练习:1、
2、4
新课引入————————》活动探究——————》多媒体展示——————》阅读课
本————————》师生互论——————》拓展视野————————》归纳总结
【效果分析】:
新课程倡导以“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为主要特征的学习方式,这是广大教师课堂教学中所要积极探索的问题。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力图尝试指导学生使用这种方式进行学习,让广大学生不但要“学会”,还要“会学”、“乐学”,当仁不让的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

不但要授人以鱼,还要授人以渔,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这种“渔”的过程。

本节课学生对于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感觉还是比较难,什么该写分子该写离子还是有点模糊,还是需要大量的练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