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医学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发病率:一定时期内,一定人群中某病新病例出现的频率
职业病:职业性有害因素作用于人体的强度与时间超过一定限度时,人体不能代偿其所造成的功能性或器质性病理改变,从而出现相应的临床征象,影响劳动能力的一类疾病。
环境污染:由于人类活动使有害的物质或因素进入环境,造成环境的结构与功能发生变化,环境质量下降,影响人类及其他生物生存、发展的现象。
概率:描述随机事件发生可能性大小值。
地方病某些在特定地域内经常发生并相对稳定,与地理环境中物理、化学和生物因素密切相关的疾病。
总体:根据研究目的确定的性质相同的所有观察单位的集合。
计量资料:对每一个观察对象的观察指标用定量的方法测定其数值大
小所得的资料,有度量衡单位,如身高、体重、血压、血红蛋白等
暴发:在一个局部地区或集体单位中,短时间内突然有很多同类的病
健康:是一种动态的身体、心理、精神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完好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
自然环境:自然环境又称为物质环境,是指人类生存和发展所依赖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它包括各种生物因素与非生物因素,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物质条件。
公害病:是指由严重的环境污染引起,经过政府认定的一类地区性环境污染性疾病。
生态系统:指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由生物群落(包括微生物、动物、植物和人类等)与非生物环境(包括空气、水体、土壤等)所组成的生物环境体系。是生物圈内物质和能量循环的功能单位。
食物链:是指环境中较低级别的生物体以食物形式被另~种生物体吞食,而后者又被较高级别的生物体吞食,在生物体之间构成不同营养级别的生物体逐级被吞食的生存链关系。
二次污染:是指污染物排放到环境中后,在环境中发生各种反应而转化形成的与一次污染物理化性状不同的新污染物。
剂量-效应关系:指某化学物质的摄人量与其引起机体生物学效应强度之闻的关系。
剂量-反应关系:指暴露于某化学污染物的群体中,暴露剂量与群体中出现某种强度的生物学效应的发生率之间的关系。
三级预防:又称临床预防,是在疾病的临床期为了防止疾病恶化、预防并发症、减少不良反应、阻止残疾、促进康复、延长寿命而采取的及时而合理的治疗措施。
传染病:是指由特异病原体或其毒性产物所引起的一类疾病。病原体或其毒性产物通过感染的人、动物或储存宿主直接或间接地传染给易感宿主。
传染源:是指体内有病原体生长、繁殖并能排出病原体的人或动物。包括传染病病人、病原携带者和受感染的动物。
病原携带者:是指没有任何临床表现但能排出病原体的人。
传播途径:是指病原体从传染源体内排出后,侵入新的易感宿主前,在外界环境中所经历的全部过程。
易感人群:是指有可能发生传染病感染的人群。
抽样误差:由个体变异和抽样造成的样本统计量与总体参数和样本统计量之间的差异,称为抽样误差。
标准误:样本均数的标准差称为均数的标准误,简称为标准误,用σx 来表示。
假设检验:旧称显著性检验,是统计推断的重要内容々它是指先对总体的参数或分布作出某种假设,再用适当的统计方法根据样本对总体提供的信息,推断此假设应当拒绝或不拒绝
样本:从总体中随机抽取的部分观察单位变量值的集合。
误差:是指实测值与真值之差,按其产生的原因和性质可分为随机误差与非随机误差两大类,后者又可分为系统误差与非系统误差两类。秩和检验:是将定量数据从小到大、等级从弱到强或从强到弱转换成秩后(秩转换),求秩和,计算检验统计量一秩统计量,作出统计推断。
普查:是指在特定时间内,对特定范围人群的每一个成员所进行的调查,也称全面调查。
系统抽样:也称为机械抽样,是按照一定顺序,机械地每隔若干个研究对象抽取一个对象的抽样方法。
病例对照研究:又称为回顾性研究,是选择患有所研究疾病的病人作为病例组,同时选择未患该病的人作为对照组,调查这两组人群既往暴露j于假设危险因索的情况,然后比较两组人群对假设因素的暴露比例。
队列研究:是选定暴露于及未暴露于某因素的两组人群分别作为暴露组和非暴露组,随访观察一定的时期,比较两组人群某种(或某些)疾病的发生或死亡情况,以检验该暴露因素与疾病之间有无因果关联及关联强度的一种观察性和分析性研究方法。
筛检试验:是指筛检所使用的各种手段和方法,常用的方法有体检、实验室检查、问卷调查等。直线相关:直线相关又称简单相关,用于描述两个变量之间线性关联程度与相关方向,适用于双变量正态分布资料。
患病率:又称现患率或流行率,是指某特定时间内总人口中某病新旧病例所占的比值。
病死率:表示在一定时间内患某病的人群中因该病而死亡者占总患病人群的比值。
二次污染物:排入环境的污染物在物理、化学等因素的作用下发生变化,或与环境中的其他物质发生反应所形成的理化性质不同于一次污染物的新的污染物,称之。
健康监护:通过各种检查,分析和评价职业性有害因素对接触者健康的影响及其程度,掌握作业工人的健康状况,及时发现健康损害征象,以便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防止有害因素所致疾患的发生和发展。
三间分布:疾病在地区、时间和人群的分布,反应了疾病的致病因素会哦影响因素在地区、时间和人群中作用的差异和变化规律。
流行:是指某病在某地区的发病率显著超过该病历年的散发发病率水平。如流感、霍乱的世界大流行。
死亡率:指某人群在一定时期内死于所有原因的人数在该人群中所占比例。
现况研究:在特定时点或时期内,对特定人群中某疾病或健康状况及相关影响因素进行调查,从而探索具有不同特征的暴露情况与疾病或健康状况的关系。
筛选:运用简便快捷的试验或其它措施,将可能有病但尚健康的人,同可能无病的人区别开来,以对疾病做出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达到最佳的预后。
相对危险度(RR):为暴露人群与非暴露人群中发病率或死亡率之比。预防医学:是研究环境因素对人群健康和疾病的作用规律,分析和评价环境中致病因素对人群健康的影响,通过公共卫生措施达到预防疾病、增进健康的一门科学。
生态平衡:在一定时间内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和环境之间、生物各种种群之间存在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彼此之间达到高度适应、协调和统一的状态。
有效氯:凡含氯的化合物中氯的化合价大于-1的氯。
尘肺:又称肺尘埃沉着病,是长期吸入生产性粉尘而引起的以肺组织纤维化为主的全身性疾病。
矽肺:由于在工作场所中长期吸入游离二氧化硅含量较高的粉尘达一定量所引起的以肺组织纤维化为主的全身性疾病。
光化学烟雾:大气中因光化学反应而形成的有害混合烟雾。
飘尘:粒径小于10μm的浮游微粒。其含量是评价大气污染对人体健康影响的重要指标。
克汀病:是一种呆小症,其发病原因是小儿甲状腺功能不足所致。
自净作用:生态系统一种自我调节的机制,通过其自身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作用使污染环境逐渐恢复到原来状态的过程。
初级卫生保健:是社区内的个人和家庭能够普遍获得的基本卫生保健,这类保健的获得要采取他们能够接受且充分参与的方式,并且社区和国家能够承担所发生的费用。
食物中毒:指食用了被有毒有害物质污染的食品或者食用了含有毒有害物质的食品后出现的急性、亚急性疾病。
正态分布:指变量的频数或频率呈中间最多,两端逐渐对称地减少,表现为钟形的一种概率分布。
标准差:也称均方差,是各数据偏离平均数的距离的平均数,它是离均差平方和平均后的方根,用σ表示。
流行病学是研究疾病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借以探讨病因,阐明流行规律,制订预防、控制和消灭疾病的对策和措施的科学。
健康危险度评价:是对某一种特定环境下,该环境中的有毒、有害物质(因素)可能引起个人和群体产生某有害健康效应(伤、残、病、出生缺陷和死亡)的概率进行定性、定量评价。
1、一般所说环境因素是指生物性、物理性、化学性
2、生物之间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传递主要是通过食物链
3、地方性甲状腺肿发病的主要原因是缺碘
4、卫生标准制定的主要依据是急慢性毒性资料、现场调查研究、居民的流行病学调查资料
5、生物半减期是进入体内的毒物、通过代谢和排出,在体内浓度减轻一半所需的时间
6、地方病发生大的原因是地质化学条件超过人类所能适应的范围
7、水体富营养化是由于氮、磷在水中含量过多形成
8、有机性污染物质在环境中自净主要是靠生物作用
9、水俣病是由甲基汞所致的慢性中毒症
10、甲基汞进入人体后主要靶器官是脑
11、大气中的气温随距地面高度的增加而降低的现象称之为气温顺转
12、预防儿童佝偻病时服用维生素D和接受太阳紫外线照射最佳
13、二次污染是指排入环境的一次污染物,由于自然界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因子的影响,其性质和状态发生变化而形成的新的污染物。(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