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医学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发病率:一定时期内,一定人群中某病新病例出现的频率
职业病:职业性有害因素作用于人体的强度与时间超过一定限度时,人体不能代偿其所造成的功能性或器质性病理改变,从而出现相应的临床征象,影响劳动能力的一类疾病。
环境污染:由于人类活动使有害的物质或因素进入环境,造成环境的结构与功能发生变化,环境质量下降,影响人类及其他生物生存、发展的现象。
概率:描述随机事件发生可能性大小值。
地方病某些在特定地域内经常发生并相对稳定,与地理环境中物理、化学和生物因素密切相关的疾病。
总体:根据研究目的确定的性质相同的所有观察单位的集合。
计量资料:对每一个观察对象的观察指标用定量的方法测定其数值大
小所得的资料,有度量衡单位,如身高、体重、血压、血红蛋白等
暴发:在一个局部地区或集体单位中,短时间内突然有很多同类的病
健康:是一种动态的身体、心理、精神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完好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
自然环境:自然环境又称为物质环境,是指人类生存和发展所依赖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它包括各种生物因素与非生物因素,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物质条件。
公害病:是指由严重的环境污染引起,经过政府认定的一类地区性环境污染性疾病。
生态系统:指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由生物群落(包括微生物、动物、植物和人类等)与非生物环境(包括空气、水体、土壤等)所组成的生物环境体系。
是生物圈内物质和能量循环的功能单位。
食物链:是指环境中较低级别的生物体以食物形式被另~种生物体吞食,而后者又被较高级别的生物体吞食,在生物体之间构成不同营养级别的生物体逐级被吞食的生存链关系。
二次污染:是指污染物排放到环境中后,在环境中发生各种反应而转化形成的与一次污染物理化性状不同的新污染物。
剂量-效应关系:指某化学物质的摄人量与其引起机体生物学效应强度之闻的关系。
剂量-反应关系:指暴露于某化学污染物的群体中,暴露剂量与群体中出现某种强度的生物学效应的发生率之间的关系。
三级预防:又称临床预防,是在疾病的临床期为了防止疾病恶化、预防并发症、减少不良反应、阻止残疾、促进康复、延长寿命而采取的及时而合理的治疗措施。
传染病:是指由特异病原体或其毒性产物所引起的一类疾病。
病原体或其毒性产物通过感染的人、动物或储存宿主直接或间接地传染给易感宿主。
传染源:是指体内有病原体生长、繁殖并能排出病原体的人或动物。
包括传染病病人、病原携带者和受感染的动物。
病原携带者:是指没有任何临床表现但能排出病原体的人。
传播途径:是指病原体从传染源体内排出后,侵入新的易感宿主前,在外界环境中所经历的全部过程。
易感人群:是指有可能发生传染病感染的人群。
抽样误差:由个体变异和抽样造成的样本统计量与总体参数和样本统计量之间的差异,称为抽样误差。
标准误:样本均数的标准差称为均数的标准误,简称为标准误,用σx 来表示。
假设检验:旧称显著性检验,是统计推断的重要内容々它是指先对总体的参数或分布作出某种假设,再用适当的统计方法根据样本对总体提供的信息,推断此假设应当拒绝或不拒绝
样本:从总体中随机抽取的部分观察单位变量值的集合。
误差:是指实测值与真值之差,按其产生的原因和性质可分为随机误差与非随机误差两大类,后者又可分为系统误差与非系统误差两类。
秩和检验:是将定量数据从小到大、等级从弱到强或从强到弱转换成秩后(秩转换),求秩和,计算检验统计量一秩统计量,作出统计推断。
普查:是指在特定时间内,对特定范围人群的每一个成员所进行的调查,也称全面调查。
系统抽样:也称为机械抽样,是按照一定顺序,机械地每隔若干个研究对象抽取一个对象的抽样方法。
病例对照研究:又称为回顾性研究,是选择患有所研究疾病的病人作为病例组,同时选择未患该病的人作为对照组,调查这两组人群既往暴露j于假设危险因索的情况,然后比较两组人群对假设因素的暴露比例。
队列研究:是选定暴露于及未暴露于某因素的两组人群分别作为暴露组和非暴露组,随访观察一定的时期,比较两组人群某种(或某些)疾病的发生或死亡情况,以检验该暴露因素与疾病之间有无因果关联及关联强度的一种观察性和分析性研究方法。
筛检试验:是指筛检所使用的各种手段和方法,常用的方法有体检、实验室检查、问卷调查等。
直线相关:直线相关又称简单相关,用于描述两个变量之间线性关联程度与相关方向,适用于双变量正态分布资料。
患病率:又称现患率或流行率,是指某特定时间内总人口中某病新旧病例所占的比值。
病死率:表示在一定时间内患某病的人群中因该病而死亡者占总患病人群的比值。
二次污染物:排入环境的污染物在物理、化学等因素的作用下发生变化,或与环境中的其他物质发生反应所形成的理化性质不同于一次污染物的新的污染物,称之。
健康监护:通过各种检查,分析和评价职业性有害因素对接触者健康的影响及其程度,掌握作业工人的健康状况,及时发现健康损害征象,以便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防止有害因素所致疾患的发生和发展。
三间分布:疾病在地区、时间和人群的分布,反应了疾病的致病因素会哦影响因素在地区、时间和人群中作用的差异和变化规律。
流行:是指某病在某地区的发病率显著超过该病历年的散发发病率水平。
如流感、霍乱的世界大流行。
死亡率:指某人群在一定时期内死于所有原因的人数在该人群中所占比例。
现况研究:在特定时点或时期内,对特定人群中某疾病或健康状况及相关影响因素进行调查,从而探索具有不同特征的暴露情况与疾病或健康状况的关系。
筛选:运用简便快捷的试验或其它措施,将可能有病但尚健康的人,同可能无病的人区别开来,以对疾病做出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达到最佳的预后。
相对危险度(RR):为暴露人群与非暴露人群中发病率或死亡率之比。
预防医学:是研究环境因素对人群健康和疾病的作用规律,分析和评价环境中致病因素对人群健康的影响,通过公共卫生措施达到预防疾病、增进健康的一门科学。
生态平衡:在一定时间内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和环境之间、生物各种种群之间存在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彼此之间达到高度适应、协调和统一的状态。
有效氯:凡含氯的化合物中氯的化合价大于-1的氯。
尘肺:又称肺尘埃沉着病,是长期吸入生产性粉尘而引起的以肺组织纤维化为主的全身性疾病。
矽肺:由于在工作场所中长期吸入游离二氧化硅含量较高的粉尘达一定量所引起的以肺组织纤维化为主的全身性疾病。
光化学烟雾:大气中因光化学反应而形成的有害混合烟雾。
飘尘:粒径小于10μm的浮游微粒。
其含量是评价大气污染对人体健康影响的重要指标。
克汀病:是一种呆小症,其发病原因是小儿甲状腺功能不足所致。
自净作用:生态系统一种自我调节的机制,通过其自身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作用使污染环境逐渐恢复到原来状态的过程。
初级卫生保健:是社区内的个人和家庭能够普遍获得的基本卫生保健,这类保健的获得要采取他们能够接受且充分参与的方式,并且社区和国家能够承担所发生的费用。
食物中毒:指食用了被有毒有害物质污染的食品或者食用了含有毒有害物质的食品后出现的急性、亚急性疾病。
正态分布:指变量的频数或频率呈中间最多,两端逐渐对称地减少,表现为钟形的一种概率分布。
标准差:也称均方差,是各数据偏离平均数的距离的平均数,它是离均差平方和平均后的方根,用σ表示。
流行病学是研究疾病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借以探讨病因,阐明流行规律,制订预防、控制和消灭疾病的对策和措施的科学。
健康危险度评价:是对某一种特定环境下,该环境中的有毒、有害物质(因素)可能引起个人和群体产生某有害健康效应(伤、残、病、出生缺陷和死亡)的概率进行定性、定量评价。
1、一般所说环境因素是指生物性、物理性、化学性
2、生物之间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传递主要是通过食物链
3、地方性甲状腺肿发病的主要原因是缺碘
4、卫生标准制定的主要依据是急慢性毒性资料、现场调查研究、居民的流行病学调查资料
5、生物半减期是进入体内的毒物、通过代谢和排出,在体内浓度减轻一半所需的时间
6、地方病发生大的原因是地质化学条件超过人类所能适应的范围
7、水体富营养化是由于氮、磷在水中含量过多形成
8、有机性污染物质在环境中自净主要是靠生物作用
9、水俣病是由甲基汞所致的慢性中毒症
10、甲基汞进入人体后主要靶器官是脑
11、大气中的气温随距地面高度的增加而降低的现象称之为气温顺转
12、预防儿童佝偻病时服用维生素D和接受太阳紫外线照射最佳
13、二次污染是指排入环境的一次污染物,由于自然界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因子的影响,其性质和状态发生变化而形成的新的污染物。
(选
项答案都不是)14、光化学烟雾是强氧化剂
15、水的硬度取决于水中钙镁离子的含量
16、血清学滴度资料最长计算几何均数以表示其平均水平
17、根据正态分布的样本标准差,可用X±1.96S估计95%常值范围
18、一组数据呈正态分布,其中小于X+1.96s的变量值有95%
19、自然疫源性疾病森林脑炎、钩端螺旋体病、出血热、狂犬病
20、决定传染病的病人隔离期限长短的主要依据是传染期
21、疫源地范围大小取决于传染源的活动范围、传播途径特点和周围人群的免疫状况
22、流脑疫苗接种时间6-18月,按规定在婴儿10-12个月进行流脑
疫苗的初次接种23、麻疹疫苗的接种时间8月龄
24、接种白喉抗毒素的同时,注射白喉类毒素,这种疫苗称为被动自动免疫25、加碘预防地方性甲状腺肿是一级预防
26、职业中毒的诊断原则主要是体格检查、职业史及现场卫生调查
27、产生慢性中毒的基本条件为毒物的蓄积作用
28、慢性苯中毒的主要临床表现是白细胞下降
29、防止刺激性体对人体的危害,加强检修,防止跑冒滴漏是最重要的30、潜水员潜深到100米或更深处可能出现氮中毒症状
31、有一中毒者,主要表现为烟碱样症状,毒蕈碱样症状,还伴有中枢神经症状,且全血胆碱酯酶活性在50-30%,可判断为有机磷农药中毒32、厂房自然通风的基本原理是利用风压和热压
33、防止噪声危害的根本措施是消除和控制噪声源
1、室内空气污染来源主要有人的活动、建筑材料家具、室外大气污染
2、流行病学研究方法有观察性研究、实验性研究、理论性研究
3、疾病的分布(三间分布)指疾病的人群分布、疾病的时间分布、疾病的地区分布
4、医学统计工作的基本步骤---设计、搜集资料、整理资料、分析资料;最核心最重要的是设计。
5、误差按产生的来源分类:系统误差、随机测量误差、抽样误差
6、人体三大营养物质蛋白质、脂类、碳水化合物
7、老年人需要增加纤维素的摄取
8、最常见水的消毒方法氯化消毒检测余氯量
9、河豚鱼内脏毒性最大10、维生素A\E过量易中毒
常用的抽样方法有哪几种纯随机抽样,系统抽样,分层抽样,整群抽样,多级抽样
矽肺并发症:肺结核(最常见、最重要)、肺部感染、肺源性心脏
偏倚:选择偏倚、失访偏倚、信息偏倚、混杂偏倚
预防医学的特点为:①工作对象主要是群体;②工作重点是健康人,也涉及病人;③研究内容为人体健康与环境的关系为主;④研究方法上,客观与微观相互结合;⑤所采取的对策都体现了预防为主的观念。
环境有害物质对健康影响的特点
(—)机体对环境有害物质的易感性
影响因素:有害物质的理化特性
作用条件(接触剂量、作用时间)
个体本身的特征(年龄、性别、遗传因素、生活方式及体质)
(二)剂量一效应(反应)关系(三)时间一反应关系
大部分的环境有害物质对机体的影响是低浓度、长时间的暴露,因此在这个时间段内,环境有害物质可发生物质蓄积和功能蓄积。
(四)多种环境有害物质的联合效应①相加作用②协同作用③拮抗作用④单独作用环境污染对健康危害的主要表现形式
1、急性中毒
2、慢性中毒
3、过量负荷和亚临床变化
4、远期危害(1)致癌作用(2)对遗传的影响
三级预防原则:1.第一级预防又称病因预防,其对象是健康人群,包括暴露于某些危险因素的健康人群;其主要目的是保护健康人群,减少疾病的发生。
2.第二级预防又称临床前期预防,其对象是尚无临床症状,但体内已发生某些病理改变的人群;其主要目的是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3.第三级预防又称临床期预防,其对象是患病人群;其主要目的是防止疾病恶化,减少残障。
饮用水的卫生要求
1、流行病学上安全
2、感官性状良好
3、化学组成对人体有益无害
4、水量充分,取水方便
简述工作有关疾病的三层涵义
1、职业因素是该病发生发展中的许多因素之一,但不是唯一的直接病因
2、职业因素影响了健康,从而促使潜在的疾病显露或加重已有疾病的病程
3、通过改善工作条件,可使所患疾病得到控制或缓解
流行病学有什么特征1、群体观点2、社会医学和生态学的观点3、比较的观点4多病因论的观点5、概率论的观点
1、平衡膳食有哪些基本要求?答:合理的食物调配、科学的加工烹调,食好的用膳制度,适宜的用餐环境,食物对人体无毒无害。
2、正态分布具有哪些特征?
答:具有以下特征:(1)正态曲线中间高,两侧低,左右对侧;(2)正态曲线的高峰位于均数所在的位置;(3)正态曲线的两个参数是均数和标准差,均数决定曲线中心位置所在,标准差决定曲线的形态;(4)正态曲线下面积分布有一定规律。
且各种营养素之间的比例平衡2、通过合理加工烹调,尽可能减少食物中各种营养素的损失,并提高其消化吸收率3、改善食物的感官性状,使其多样化,促进食欲满足饱腹感4、食物本身清洁无毒害,不受污染,不含对机体有害的物质5有合理的膳食制度,一日三餐,定时、定量、比例合适
职业病的特点是什么?诊断职业病的主要依据是什么
特点1、病因明确:职业性有害因素与职业病之间有明确的因果关系,控制病因和限制作用条件,可减少或消除发病
2、病因大多是可识别和检测的; 需达到一定的浓度或强度才能治病,一般存在接触水平-反应关系
3、发病有群体性:在接触人群中常有一定的发病率,很少只出现个别病例
4、如能早期发现,及时合理处理,预后良好
5、目前多数职业病尚无特效疗法,应以预防为主,特别是第一级和第二级预防诊断职业病依据
1.详细了解职业史2.深入调查劳动条件卫生情况
3.准确把握疾病的历史、症状与体征。
4.必须经过实验室检查
非参数检验适用于分析:①按程度、等级分组的资料;②不满足正态性要求分析的计量资料;③不满足方差齐性要求的计量资料;④总体分布不明资料;⑤开口数据或超限值资料等,如“>40U”或“0.5mg 以下”。
非参数检验:优点是应用广泛,简便,易掌握;缺点是若对符合参数检验条件的这里利用非参数检验,则检验效率低于参数检验。
另一点是非参数检验统计量是近似服从某一分布,检验的界值表也有是近似的,因此其结果有一定近似性。
简述食物中毒的处理总则。
答:(1)及时报告当地食品卫生监督检验所。
(2)对病人采取紧急处理 (3)对中毒食品控制处理
简述可信度为95%的可信区间的涵义答:如果重复100次样本含量相同的抽样,每个样本均按同一方法构建95%的可信区间,则理论上平均有95个可信区间包含了总体均数,还有5个可信区间未包含总体均数。
简述假设检验的步骤答:(1)建立假设检验,确定检验水准。
(2)计算检验统计量 (3)确定P值,作出推断结论。
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为
(1)传染病报告
(2)针对传染源的措施:1)病人:做到“五早”;
2)病原携带者:发现并管理3)接触者:检疫、留验、医学观察、预防接种4)动物:危害大经济价值不大的受染动物将其杀灭,危害不大但经济价值较大的受染动物隔离治疗。
(3)对传播途径的措施:消毒、杀虫、灭鼠
(4)对易感人群的措施:预防接种、药物预防、个人防护、健康教育。
影响氯化消毒的因素:1加氯量2接触时间(加氯接触时间不小于
30min,氯胺接触时间不小于2h)3水的PH(PH较低时,消毒效果较好)4水温(每升高10摄氏度,杀菌效果提高2-3倍)5水浑浊度6水中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
介水传染病的流行特点?介水传染病的流行特点表现为:①水源一次严重污染后,可呈暴发流行,短期内突然出现大量病人,且多数患者发病日期集中在同一潜伏期内,若水源经常受污染,则发病者可终年不断。
②病例分布与供水范围一致。
大多数患者都有饮用或接触同一水源的历史。
③一旦对污染源采取处理措施,并加强饮用水的净化和消毒后,疾病的流行能迅速得到控制。
与描述性和分析性流行病学研究比较,实验性研究有哪些主要特点?有3个主要特点,即①是实验法而非观察法。
设计时须注意控制某些外部因素,必须采取随机分配原则将研究对象分组,②须有严格的,平行的对照,③必须有干预措施。
试述流行病学病因研究的基本步骤用流行病学方法推导病因的基本步骤:①描述流行病学提出病因假设:②分析流行病学验证病因假设:分析流行病学主要有病例对照研究和队列研究两种方法。
③试验流行病学验证病因假设:④综合判断是确认因果联系的最后环节:如前所述,限于逻辑学方法或然性和人类病因的复杂性,经上述研究确认的统计学关联还需经综合判断方可确认因果关联,而且该因果关联还要经受实践的检验。
列表说明疾病的三级预防对策与措施。
预防级别类型针对的疾病过程预防对策预防措施
一级预防发病前期病因预防消除病因,增进健康
二级预防发病期临床前预防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三级预防芡病后期临床预防预防并发症,康复防残
流行病学研究方法按设计类型分类,共几类共有4大类:即①描述性研究,亦称横断面研究,现况研究;②分析性研究,包括病例对照研究和群组研究两种;③实验性研究亦称干预实验;④理论性研究亦称流行病学模型研究。
简述病例对照研究的优缺点答:(1)优点:①组织实施较容易,省力、省钱、省时间。
②所需研究对象较少,特别适用于罕见病的研究,有时甚至是唯一的选择。
③可同时研究一种疾病与多个因素的关系,简称“一病多因”。
④一般无伦理学问题。
⑤用途较广泛,可用于病因探索、初步检验假设、干预措施效果考核等。
(2)缺点:①不适于研究人群中暴露率很低的因素,因为需要很大的样本量。
②暴露因素与疾病的时间先后常难以判断,因此不能确证因果关系。
③不能计算发病率或死亡率等,因而不能直接计算分析相对危险度。
④选择研究对象时易产生选择偏倚⑤回顾性调查时易产生信息偏倚。
队列研究(定群研究):是将未患病的特定人群按暴露与不暴露某因素分为暴露组与非暴露组,追踪观察一段时间,比较两组某(些)病的发病率或死亡率,从而分析暴露因素与疾病的联系与联系大小的一分析流行病学研究方法。
特点:1.属于观察性研究方法 2.设立对照组 3.观察方向由因到果;
4.能确证暴露与结局的因果联系
优点:资料可靠,无回忆偏倚;直接估计暴露与疾病的联系及联系强度;由因到果,结果稳定;可评价暴露因素与多种疾病的关系;适用于常见病的研究。
缺点:不适应于发病率很低及多种病因的疾病研究;随访时间长,易产生失访,产生结果慢;暴露人时数的计算繁重;实施复杂,费人力、物力、时间。
简述流行病学的研究目的答:(1)描述疾病与健康的分布 (2)研究疾病的病因 (3)研究疾病的自然史(4)研究疾病预防控制的策略和措施(5)疾病监测(6)疾病防治效果的评价。
简述流行病学的研究方法答:流行病学研究方法按照设计类型分为观察法、实验法和数理法3大类(1)观察法中又有描述性研究和分析性研究2种设计类型,其中描述性研究主要是描述人群中疾病与健康状况的分布,揭示流行或分布的现象,提供病因线索,提出病因假设,它包括个案报告、现况调查、疾病监测、生态学研究等。
分析性研究主要是研究影响分布的因素.检验病因假设,它主要包括病例对照研究和队列研究(2)实验法主要是研究评价疾病防治干预措施的效果,可确证病因假设,它可分临床试验和现场试验,后者包括个体试验与群体试验(3)数理法主要是通过对分布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建立数学模型来预测疾病流行趋势、描述疾病流行规律、考核疾病防治效果。
试述初级卫生保健的主要任务。
答:初级卫生保健工作的核心任务是“增进健康、预防疾病、即时治疗、康复防残”4个方面,其具体工作任务可因不同的国家和居民团体有所不同,但至少应包括以下8个方面的内容。
(1)积极开展社区主要致病因素及其健康危害的预防控制方法的宣传教育,在居民中广泛普及卫生科学知识,提高居民参与社区卫生保健活动的自觉性。
倡导居民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与行为,增强自我保健能力,保持心理和身体健康。
(2)改善食品供应,保证人人享有适当的营养,加强食品卫生监督,消除食品污染,提倡合理膳食,纠正不良的饮食习惯,预防营养性疾病与食物中毒。
(3)提供良好的生产、生活、学习与居住环境条件和安全饮用水,积极主动除虫灭鼠,消灭传播媒介,保持良好的环境卫生条件,并创造和谐的社会环境和人际关系。
(4)开展妇幼保健工作,做好优生、优育和计划生育工作,加强婚前与产前健康检查,创造良好的儿童成长环境。
(5)实施计划免疫接种,对常见传染病与突发性传染病的流行从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3个环节采取有效的公共卫生措施。
(6)积极开展地方病的预防控制工作,通过改善生活环境条件,消除地方病病因。
(7)妥善治疗常见病、多发病,确保环境安全,消除意外伤害隐患,建立社区的基本急救卫生服务设施,提高社区服务质量和技术水平。
(8)保证基本药物的供给。
另外,还要预防与控制非传染性疾病,促进精神卫生,加强劳动环境保护.改善工作条件,预防职业病的发生。
试述常用统计图的种类答:(1)条图:条图又称直条图,用相同宽度的直条长短表示某统计指标的数值大小和它们之间的对比关系。
适用于比较、分析独立的或离散变量的多个组或多个类别的统计指标。
常用的条图有单式条图和复式条图 (2)圆图和百分比条图:圆图是以圆的总面积表示事物的全部,将其分割成若干个扇面表示事物内部各构成部分所占的比重。
百分比条图是以某一矩形总长度表示事物的全部.将其分割成不同长度的段表示各构成的比重。
圆图和百分比条图适合描述分类变量的各类别所占的构成比。
(3)线图:线图是用线段的升降来表示数值的变化,适合于描述某统计量随另一连续性数值变量变化而变化的趋势,常用于描述统计量随时间变化而变化的趋势。
(4)直方图:直方图是以直方面积描述各组频数的多少,面积的总和相当于各组频数之和,适合表示数值变量的频数分布。
(5)散点图:以直角坐标上点的密集程度和趋势来表示两个变量间的数量关系。
(6)箱式图:箱式图的箱子两端分别是上四分位数P75和下四分位数P25,中间横线是中位数M,两端连线分别是除异常值外的最小值和最大值。
箱式图特别适合多组数据分布的比较。
(7)统计地图:统计地图是用不同的颜色和花纹表示统计量的值在地理分布上的变化适宜描述研究指标的地理分布。
简述正态分布的特征答:(1)在直角坐标的横轴上方呈钟型曲线,两端与X轴永不相交,且以X=u为对称轴左右完全对称(2)在x一μ处,f(X)取最大值,其值为f(μ)=1/(σ/√2x);X越远离μ,f(X)值越小.(3)正态分布有两个参数,即均数μ和标准差σ。
均数μ描述了正态分布的集中趋势位置,若固定σ,改变μ值,曲线沿着X轴平行移动,其形状不变,故μ称为位置参数。
标准差σ描述了正态分布的离散程度,若固定μ,σ越小,曲线越陡峭;反之,σ越大,曲线越平坦.故σ称为形状参数或离散度参数。
(4)正态曲线下的面积分布有一定的规律。
疾病的分布形式:三间分布
时间分布:短期波动、季节性、周期性、长期趋势短期波动:含有与暴发相近,暴发常用于少量人群,热短期波动则常用于较大范围的人群。
地区分布:在国家间与国家内的分布、在城乡的分布、地方性
人群分布:年龄、性别、职业、种族和民族、社会阶层、婚姻与家庭、行为
职业性损害预防措施:原则:三级预防和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安全生产原则。
三级预防:1采取有效措施,从根本上消除或最大可能的减少对职业性有害因素的接触和对职业人群健康的影响,是职业性有害因素预防工作中最有效的措施。
2当第一级预防措施未能完全达到要求,职业性有害因素开始损害劳动者健康时,应尽早发现,采取补救措施。
主要任务是早期检测,及时处理,防止职业性损害进一步发展。
3当一二级预防未能有效地防止和控制好职业性有害因素对劳动者健
康的影响,有些劳动者已发展为职业病或工伤患者,此时应及时作出正确诊断和处理,包括脱离接触、实施有效治疗、预防并发症、促进患者尽快康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