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某地铁车站建筑设计与实施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杭州某地铁车站建筑设计与实施项目可行性研
究报告
摘要
地铁车站的设计,既是地铁工程亮点所在,更是一个难点问题·.设计中充分体现车站建筑设计的使用价值,安全性和经济性·.本毕业设计按照《地铁设计规范GB50157-2003》和《杭州市城市轨道交通2号线一期工程总体设计技术要求》等规范,根据杭州地铁2号线总体设计技术要求、站址环境和工程水文地质条件等,本着经济合理、安全实用的原则,对双菱路站进行车站建筑方案设计,主体结构标准横剖面设计,施工组织设计等·.
本设计主要内容如下
1.通过勘探地质、水文条件,周边概况等进行工程地质评价·.
2.根据线路特征、运营要求、客流组织,确定车站平面形式并对车站进行建筑布置·.
3.根据客流量确定车站规模,按照“适用、经济、美观”的原则对车站进行建筑设计,包括对车站型式、站厅、站台层的平面布置、站台的长和宽以及车站出入口风亭附属设施等·.
4.对车站建筑进行防火,防灾,防洪,无障碍设计,以满足在恶劣条件下车站的疏散要求和保障车站的安全使用条件·.
5.根据工程地质条件,车站结构设计要求等对车站主体结构构件进行截面尺寸设计,并采用sap2000软件对主体结构进行内力分析,对各主要构件进行配筋计算并验算裂缝宽度·.
6.对车站的施工方法和施工组织初步设计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地铁车站;建筑设计;结构设计;施工组织
目录
第1章绪论 (1)
第2章工程概况 (3)
2.1 地质概况 (5)
2.1.1 工程地质 (5)
2.1.2 水文地质 (7)
2.2 抗震设防烈度 (8)
2.3 工程建设场地条件 (8)
第3章车站建筑设计 (9)
3.1 主要设计思路 (9)
3.2 设计依据 (10)
3.3 设计原则 (11)
3.4 设计标准 (13)
3.4.1 站厅设计标准 (13)
3.4.2 站台设计标准 (15)
3.4.3 车站管理用房设计标准 (16)
3.4.4 车站各建筑部位的最小宽度和最小高度 (17)
3.4.5 车站主要设备 (18)
3.4.6 车站环境设置 (21)
3.4.7 车站出入口 (22)
3.5 车站总平面设计 (25)
3.5.1 站址环境 (25)
3.5.2 外部边界条件及协调情况 (26)
3.5.3 总平面设计 (27)
3.6 车站建筑设计 (28)
3.6.1 车站规模 (28)
3.6.2 车站站台形式及宽度确定 (30)
3.6.3 车站建筑布置 (33)
3.6.4 车站经济指标 (42)
3.6.5 防灾、安全设施 (43)
第4章车站主体结构设计 (47)
4.1 主要地质概况 (47)
4.2 结构设计原则 (47)
4.3 结构设计标准 (49)
4.4 地下主体结构构件尺寸设定 (49)
4.5 结构内力计算 (51)
4.5.1 荷载类型及组合 (51)
4.5.2 计算说明及假定 (53)
4.5.3 标准段配筋计算 (67)
第5章施工方法与施工组织 (94)
5.1 施工准备 (94)
5.2 施工方案及施工方法 (94)
5.3 施工步骤 (95)
5.4 施工工期安排 (96)
5.5 施工总平面布置原则 (97)
5.5.1 施工现场总平面布置 (98)
5.5.2 办公、生活区布置 (98)
5.6 施工排水及雨季防洪 (99)
5.6.1 施工排水 (99)
5.6.2 雨季防洪 (99)
5.6.3 施工通讯 (99)
5.6.4 交通便道 (99)
5.7 周边建(构)筑物现状概况及环境保护 (100)
5.7.1 周边建筑现状 (100)
5.7.2 环境保护措施 (100)
结论 (102)
致谢....................................................................................... 错误!未定义书签。

参考文献 (103)
第1章绪论
地铁,是城市轨道交通的一种·.凭借其快速的修建速度以及大运量的工作特点,在众多交通方式中独树一帜·.因此,地铁作为一种重要的城市轨道交通,正在为缓解城市交通拥挤做出重大的贡献,也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地下铁道在城市公共交通中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其优越性主要有:
1. 运量大·.地铁的运载能力是公交车的6到8倍·.完善的地下铁道交通系统可以缓解50%的交通运输量;
2. 行车速度快·.区别于地道交通,地铁不受任何行车路线,以及障碍的干扰·.其速度为地上交通的2到4倍;
3. 建成后运输成本低;
4. 行车安全、可靠、舒适;
5. 地下铁道的大部分为地下工程,不仅可以合理利用用地空间还可以很好的保护城市地面景观环境·.
城市科学家认为,人口超过100万的城市,为适应未来的交通需求和城市空间的合理利用,都宜修建地下铁道·.
车站在线路起终点和中心地区的任务是不同的,因此其规模也不同·.可把车站大致分为四类:郊区站、城市中心站、联络站和待避站·.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在现代修建的地铁车站中出现了新的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车站组由单一功能向多功能方向发展·.随着城市化步伐的加快,城市建设规模不断扩大,城市人口迅猛增加,对城市交通带来了日益严重的矛盾和压力同时,由于地面建筑物的修建,城市用地更加紧张,为了节约城市用地,建设立体化的城市受到普遍重视,且得到迅速的发展·.在以往修建的地铁车站中,绝大多是为解决城市客
运交通的修建的·.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物质文化水平的提地
高,乘客对交通环境提
铁车站的功能为适应这一变化而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如上海地铁车站站厅通常划分成地铁使用区及城市公用区两部分·.在公用区内设有小商店、自动售货机,有些车站还设置了生活区·.巴黎某地铁车站在站厅内设置了小休息区,为了与站内乘客人流分开,设计者将休息区的地面加高,其上设有休息椅、酒吧等·.东京银座站还设置了大型地下商场、停车库、仓库等设施·.地铁车站从单一的交通疏散功能向商业化和社会化发展,更好的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2)车站设备向高科技方向发展,设施日趋完善·.科技成果的开发应用,对地铁车站的运营、管理、设备更新都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列车运行自动化控制和管理系统,保证了行车安全,提高了运输效率,改善了劳动条件·.自动售检票系统、电力监控系统、环控、自动灭火系统等现代化设施,对车站建筑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地铁车站向现代化和高科技方向发展·.
本设计根据相关规范,按照设计原则与依据,综合原始资料,对杭州地铁二号线双菱路站进行初步设计,达到了主要技术指标与设计标准·.设计内容主要有:
1.根据所给定杭州地铁二号线庆菱路站的资料确定车站建筑布置,平面图及纵剖面图;对车站主体部分进行板、柱、侧墙的计算及配筋;
2.确定车站主体结构工程施工方法及施工组织初步设计
3.绘制施工图等;
其中重点内容讲述了车站建筑设计以及主体部分的结构计算与配筋·.
第2章工程概况
根据杭州市交通管线的规划要求,地铁二号线为东南—西北走向的轨道交通主干线·.从南边开始于蜀山车辆基地,西边挺治愈良渚瓶窑片区,整个线路长约49km·.连接真个杭州城的西北包括文教区,省府,钱江新城,钱江世纪城,系江南城和良渚组团与主城之间的快捷通道·.
杭州2号线一期工程起于市中心南路与汇通路的交叉路口,由朝阳村站途径萧山、江干拱墅、下城、西湖五个行政区最后到文二西路和湘潭路交叉路口的丰潭路站·.
线路走向为朝阳村―市心南路-市心中路―市心北路―钱江世纪城―钱塘江―庆春东路―环城东路―凤起路―环城西路―莫干山路―文二路―文二西路·.2号线线路全长约48.817km,其中地下线37.567km,高架线10.88km,地上地下过渡段0.37km·.共设车站35座,其中地下站29 座,高架站6座·.在城市西北的勾庄西面设停车场1座,在萧山区南端的蜀山设车辆段及综合基地1座·.在金渡北路站、体育场路站、建设一路站附近各设置一座110kv主变电站·.
双菱路站位于庆春东路与双菱路的交叉路口,为2号线的中间站·.庆春东路为东西方向交通主干道,道路红线宽40m,路下管线主要沿道路两侧布置,对车站埋深影响较大的污水管布于路中·.交叉路口四周建筑物基本成型,沿交叉路口四个象限地面现状分别为:东北象限为庆春医院,东南角为双菱小区,西南角为浙江少电力建设总公司杭州分公司;西北角为双菱新村及外海商厦·.
车站主体结构为地下二层岛式站台,矩形框架结构车站全长140m,标准段总宽度为17.3m·.车站两头为了布置设备需要加宽1.9m·.
该车站标准段为地下两层,开挖深度为15.301m,开挖深度较深·.
本车站设4个出入口,1、2号出入口位于车站的右侧,3、4号出入口位于车站的左侧·.
2.1 地质概况
2.1.1工程地质
本站位于钱塘江河口相冲海积沉积的粉性土及砂性土地区,由于堆积年代及固结条件不同,性质不一,竖向由松散至中密状态变化,厚度一般在20m左右;其下为海陆交互相沉积的淤泥质软土及粘性土,地面下深约40m以下见古钱塘江河床沉积的圆砾层,中密~密实状态,底部基岩埋深一般在地面下45~55m左右·.各土层物理性质如下·.
1.杂填土,杂色,湿,松散,一般由建筑垃圾及生活垃圾等组成,碎石及砖瓦碎块等硬杂质含量一般在30~40%,直径一般在2~4cm,局部含大块石、房屋老基础,地下沟管道等·.
2.素填土,灰色,灰黄色,湿,松散,一般以粉性土为主,含有机质,少量碎石及建筑垃圾·.沿线大部分布·.
3.粘质粉土,灰色,湿,松散,含少量云母碎屑及有机质·.摇振反应中等,切面无光泽反应,干强度低,韧性低·.局部分布·.
4.粘质粉土夹砂质粉土,浅灰色,湿,稍密状,含氧化铁、云母屑·.摇振反应迅速,切面无光泽反应,干强度低,韧性低·.偶夹粉砂层·.主要分布于冲海相沉积区·.
5.砂质粉土夹粉砂,浅褐黄色,浅黄灰色,湿,稍密,含有机质,云母屑,夹粉砂·.摇振反应迅速,切面无光泽反应,干强度低,韧性低·.仅分布于冲海相沉积区的00-91Z5、07-136Z29、QZK18、QZK22·.
6.粉砂夹砂质粉土,灰黄色,绿灰色,很湿,稍密~中密,含有机质,氧化铁质及云母屑·.局部夹砂质粉土薄层·.主要分布于冲海相沉积区·.
7.粉质粘土,栗黄色,层面有时呈暗绿色,饱和,可塑,含氧化铁质,夹极薄层
粉土·.局部为粘土·.该摇振反应无,切面较光滑,干强度高,韧性中等·.层具干缩裂隙,为裂隙粘性土层·.沿线局部分布·.
8.灰色粉质粘土,褐灰色,饱和,流塑~软塑,有机质,局部夹粉砂薄层,含少量贝壳碎屑·.局部为淤泥质土·.摇振反应无,切面较光滑,干强度高,韧性中等·.
表2-1 岩土物理力学性质表
2.1.2水文地质
1.地下水概况
地下水表现为松散岩类孔隙潜水·.冲海相沉积区潜水主要赋存于上部填土层及粉土、砂土层中,补给来源主要为大气降水及地表水,并随季节性变化·.主要接受大气降水和地表水体的补给,并以排泄到地表水体为主要排泄方式·.静止水位一般在深0.6~2.50m,高程为2.07~5.58m;
2.地下水的腐蚀性评价
根据地下水的腐蚀性测试结果:潜水对混凝土结构一般无腐蚀性,在干湿交替环境下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钢筋一般具无~弱腐蚀性,对钢结构一般具弱~中等腐蚀性·.
3. 土层渗透性
根据杭州地铁2号线一期工程《初勘阶段岩土工程勘察报告》中抽水试验可知,③层粉土渗透系数为2.23~16.45(10-4cm/s),为弱~中等透水层·.
2.2 抗震设防烈度
1.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和国标《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规定,本场区属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分区为0.05g,场地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
2.依据《铁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GBJ111-87)及国标《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规定,场地类别为以Ⅲ类·.
3.本场区主要为钱塘江河口相冲海积地貌,上部15~20m以内均分布有地下水位以下的饱和粉土(③号土层)·.根据《铁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GBJ111-87),对本场地浅部粉砂性土层进行了液化判定,结果显示该场区地层的饱和粉土及砂类不液化·.
2.3 工程建设场地条件
双菱路站位于庆春东路与双菱路的交叉路口,地势平坦,庆春东路为本地区东西方向交通主干道,现状宽40米,路下管线沿道路布置,其中路中污水管埋深较深,双菱路道路红一宽20米,车流量较大,交通繁忙,同时交叉路口四周建筑物基本成型·.
第3章车站建筑设计
3.1 主要设计思路
总结已在建的杭州地铁实验段地铁的经验,吸取国内外地铁建设经验,在我国目前技术水平可能达到的情况下,采取创新的思路,做出适合我国国情、符合本线实际情况,功能合理、运营可靠、降低造价,效益好的设计方案·.
强调“安全、实用、经济、高效”的设计理念,使乘客乘车方便、快捷、安全、可靠,并能够为地铁的发展打下经济基础·.
重视利用系统工程、价值工程理论对方案进行综合的分析比较,以保证方案的科学合理性·.
线路沿线多为城市发展成熟区及旧城中心区,与地铁一、二、三、四、五、七、八号线都有交汇,换乘点多,车站建设需考虑对既有以及规划轨道交通线网、周边环境、交通、建筑的影响,强调车站实施的可行性·.
出入口、风亭的设置尽量做到和环境相协调的同时,缩短它们的长度,降低造价·.
高度重视工程对环境的影响·.在保证工程安全、经济的情况下,尽量选取对环境
影响小的结构形式及施工方法·.
应根据本站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埋深等具体情况,经过对施工工期、工程造价、对交通、管线、周边建筑物的影响等因素的综合比较,最终确定安全经济合理的设计方案·.
总之,本次设计要满足路网规划、客流组织、城市规划、文物保护、交通疏解、管线保护、投资控制以及业主等有关部门的要求·.
3.2 设计依据
《地铁设计规范》(GB50157-2003)
《民用建筑设计通则》GB50352-2005
《人民防空工程设计防火规范》GB5098-98(2001年版)
《人民防空设计规范》GB50225-95(2001年版)
《人民防空工程防护功能平站转换设计标准》RFJ1-98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
《建筑内部装修设计防火规范》GB50222-95
《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JGJ50-2001
《城市公共厕所设计标准》CJJ14-2005
《人民防空工程防护功能平站转换设计标准》RFJ1-98
《城市人行天桥与人行地道技术规范》CJJ69-95
《防洪标准》GB50201-94
《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06)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
《钢结构设计规范》(GBJ50017-2003)
《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GB50108-2001)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J50007-2002)
《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 79-2002)
其他相关规范和规定及杭州市相关行业标准
3.3 设计原则
1.车站总体设计应符合城市总体规划及线路设计要求,便于乘客在轨道交通和地面公共交通之间的换乘,妥善处理与城市交通,地面建筑、地下管线、地下构筑物之间的关系,应尽量减少房屋拆迁、管线改移和施工时对地面建筑物、地面交通及市民的影响·.
2.车站规模应根据远期(2036年)预测客流的集散量和车站本身行车管理、设备用房的需要来确定·.其站厅(公共区)、站台(公共区)出入口、通道、楼梯、自动扶梯、售检票机等均要与该站客流通过能力相适应,同时满足事故紧急疏散客流的需要·.
3.应保证乘客使用安全、方便,并具有良好的内部和外部环境条件,为乘客提供安全、舒适的乘车环境·.
4.应合理组织客流,减少交叉干扰,保证乘客方便进站、迅速出站·.车站的集散厅、站台、出入口、楼梯和通道、自动扶梯、售检票机(口)等各部位的通过能力应相互匹配·.
5.车站出入口应尽可能地考虑与地下过街通道、人行天桥、物业开发建筑等合建,以便能更快疏散车站客流和过街客流·.
6.车站建筑设计,应简洁、明快、大方易于识别,并应体现现代化交通建筑的特
点;同时还应与周围的城市景观相协调·.
7.凡处在城市主干道下的地铁车站,应满足主体结构上覆土厚度及城市市政管线要求·.
8.车站的规模及通过能力应满足远期设计客流量的需要·.远期设计客流量为远期预测高峰小时客流量乘以超高峰系数(1.2~1.4)·.
9.凡与地铁车站合建或连通的物业开发区、过街通道等公共设施的防火措施应满足地铁设计规范要求·.
10.地铁车站设计应符合有关规范、规定,满足客流、行车组织与运营管理及各专业工艺要求·.
11.车站设计宜充分利用地下、地上空间,综合开发·.
12.地下车站环控系统采用屏蔽门系统·.
12.车站设计应满足无障碍设计的有关规定与要求·.
13.地下车站设计应按六级人防设防,车站出入口通道及风道应符合相应的人防要求·.
14.车站设计,除执行本技术规定外,还应执行国家及杭州市的有关规范、规定·.
15..地下车站在满足使用功能要求的前提下,应尽量优化设备、管理用房布置,并进行标准化、模块化、集约化设计以压缩工程规模,节省投资·.
16.地铁车站设计应积极配合城市地下和地上空间的综合开发并与周边地下过街道、地下商场、人行天桥及物业开发相结合·.换乘车站应根据换乘客流量以及线路、站址等具体条件选择便捷的换乘方式,当不能同步实施时,应预留接口条件·.
17.地铁车站内应设置为致残及行动不便人士服务的通行设施(坡道、电梯、轮椅牵引机等)·.设计中应根据具体情况因地制宜·.高差小于1.5m,应采用坡道,高差大
于3m,应尽量设置电梯·.
18.地铁车站内站厅~站台间的电梯一般应设置在付费区内,以便为更多的乘客提供服务·.在车站布局中若因残疾人电梯设置影响车站总体规模,或导致客流分布与集散不便的情况下,也可设置在非付费区内·.
19.车站站台设置屏蔽门·.
20.地下车站设计应满足人防的设防要求
3.4 设计标准
3.4.1站厅设计标准
1.站厅层地面装修层厚度:
公共区及管理、设备用房
150mm
出入口通道
100mm
通风空调机房及变电所用房
100mm
防静电架空地面板高(通号等设备用房)
300mm
(车站控制室、站长室)
450mm
卫生间、用水房间装修层厚度低于公共区地面20mm
地下站装修后公共区地坪面至结构顶板底面净高≥
4800mm
高架站装修后公共区地坪面至结构顶板底面净高≥
3300mm
地下站预留吊顶及管线空间≥
1300mm
地下站公共区建筑楼面至吊顶底面净高(一般站)≥3200mm
(大空间站厅及大型枢纽站)≥3500mm
站厅建筑楼面至任何悬挂障碍物底面≥
2400mm
管理及设备一般用房装修后净高≥
2500mm
2.内部管理区走道净宽:
单面布置≥1500mm(困难情况下≥1200mm)
双面布置≥1800mm(困难情况下≥1500mm)
通道及内部管理区走道净高≥
2500mm
3.站厅离壁墙厚度:
与结构墙之间300mm
与砌体墙之间
150mm
与柱面之间
100mm
通道离壁墙厚度:
250mm
4.设备用房按有关专业的技术要求执行·.
3.4.2站台设计标准
公共区地坪装修层厚度
100mm
公共区地面至站厅层地面≥5100mm
地下车站地坪完成面至吊顶净高(一般情况下)≥3000mm
公共区站台装修面至轨面高度
1080mm
轨面至结构底板顶面
560mm
有效站台边缘到线路中心线(直线段)
1600mm
线路中心线到侧墙净距(直线段)
2250mm
站台下风道竖墙外侧至站台板边缘距离为
500mm
公共区地面至任何悬挂物高度:≥
2300mm
地下车站纵坡:2‰,(车站底板、站台板、中楼板、顶板与轨道面平行)
站台层设备与管理用房区
地坪装修层厚度(一般情况)100mm 管理用房地面至吊顶净高(一般情况)≥2400mm
设备与管理用房区走道地面至吊顶净高≥2400mm
3.4.3车站管理用房设计标准
1.站厅公共区布置应满足功能分区要求,尽量避免进、出站及换乘人流路线之间的相互干扰·.
3.检票口(机)宜垂直于人流方向布置·.付费区内应设补票亭·.
4.检票口(机)处宜设监票亭·.条件合适时,可考虑监票、补票合一设置·.
5.售票处距出入通道口和进站检票处的距离不小于5m,出站检票处距梯口的距离不小于8m·.
6.车站控制室位置要便于对售检票口(机)、人行楼梯和自动扶梯部位的观察,其地面宜高于站厅地面450~600mm·.
7.售、检票方式应根据具体情况,采用人工式、半自动或自动式·.近l远期分期实施时应预留条件·.
8.地下车站的设备、管理用房布置应紧凑合理,主要管理用房应集中一端布置·.
9.一般情况下装修后管理用房净高要求不小于2500mm,设备用房净高不小于2800mm·.
10.一般情况下地坪面装修层厚50-150mm
11.设备用房区内的通道净宽为1200-1800mm
3.4.4车站各建筑部位的最小宽度和最小高度
表3-1车站各部位的最小宽度
表3-2 车站各部位的最小高度
3.4.5车站主要设备
1.自动扶梯
自动扶梯的设置应按远期高峰小时设计客流量确定,每台自动扶梯的汇集客流量应尽可能相等·.车站出入口提升高度超过6m时,应设上行自动扶梯;超过12m时上、下行均应设置自动扶梯·.为了提高车站内的服务标准,站厅与站台间在车站分项客流较多的一端,设置上、下行自动扶梯,另一端设上行自动扶梯·.高差超过6m时,上、下行均应设自动扶梯·.重要车站标准可适当提高·.
两台相对布置(八字形式)的自动扶梯工作点之间净距≥16000mm
与步行楼梯相对应时扶梯工作点与楼梯第一级踏步的净距≥12000mm
自动扶梯工作点距离前方任何障碍物净距≥8000mm
当要分段设置时,两扶梯扶手带端部之间距离≥5000mm
自动扶梯踏步面至上部任何障碍物的最小高度≥2300mm
2.电梯
地下车站应结合车站方案具体情况考虑电梯的设置数量和位置·.原则上,车站站厅站台之间,凡是岛式站台车站至少应在付费区内设一部垂直电梯,端头厅车站应设置在客流量较大的一端站厅的付费区内,客流较大的端厅式车站,每端设置一部垂直电梯;侧式站台车站每侧站台付费区内均应设一部垂直电梯;换乘车站应考虑无障碍换乘问题,垂直电梯可根据换乘车站布局定位,但换乘流线需简洁便利·.
3.楼梯
车站内公共楼梯每个梯段的踏步级数(n)3-18级
①踏步高:
乘客使用150mm(坡度26°34′)
工作人员使用150~
180mm
②踏步宽:
乘客使用300mm(坡度26°34′)工作人员使用250~
280mm
③公共区楼梯每个梯段的踏步级数,应不少于3步,亦应不多于18步·.当踏步级数少于3步时,可做成坡道,坡道坡度(高/长)不宜大于1 :8·.
④楼梯休息平台宽1200~1800mm
⑤楼梯宽度
乘客使用单向通行梯段宽度≥1800mm
乘客使用双向通行梯段宽度≥2400mm
工作人员使用梯段宽度≥1200mm
当楼梯净宽大于3600mm时,应在中间设栏杆扶手·.
⑥楼梯口部栏杆高
1200mm
楼梯梯段栏杆高
900mm
⑦楼梯踏步面至吊顶的净高
乘客使用楼梯≥2300mm
工作人员使用楼梯≥2200mm
4. 自动售检票设施布置标准
车站自动售检票设施的布置应按车站客流量及售检票设施的通过量计算确定,按近期实施,远期预留·.
5. 车站出入口
出入口通道的输送能力应大于车站内楼梯和自动扶梯输送能力之和·.每个通道的宽度应与分向客流相匹配·.兼作城市地下过街道的,应根据过街客流量加宽·.地下车站一般宜设四个出入口,当车站设计客流较小,可根据站址环境的具体情况酌情减少出入口数量,但不能少于两个·.
净宽度(且满足疏散宽度要求) ≥3000mm
出入口通道地面装修面至结构顶板底
当出入口通道小于60m时≥3100mm
当出入口通道大于60m时≥3500mm
出入口通道与站厅相接处高度≥3500mm
地面至吊顶的净高≥2500mm
纵向坡度(如需要只宜设置一个变坡点)0.3%≤i≤5%
:1
设有垂直电梯的通道坡度≤12
3.4.6车站环境设置
1.车站建筑设计应简洁、明快、大力,易于识别,适度装修,充分利用结构美,体现现代交通建筑的特点·.地面、高架车站设计应因地制宜,并尽可能减小体量和使其具有良好的空透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