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列是特殊的函数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数列是特殊的函数

董海涛

安徽省阜阳市第三中学(236006)

(作者简介:董海涛(1970---),男,中学高级教师,安徽省特级教师.研究方向:高中数学教学.获安徽省“高中数学骨干教师”,阜阳市首届“百名名师”,阜阳市“首届高中数学学科带头人”称号.曾在《中学数学教学参考》(上半月)、《数学教学》、《数学通报》、《数学通讯》(教师刊)、《中国数学教育》、《中小学数学》(高中)、《中学数学》、《中学数学教学》、《中学数学杂志》、《数学教学通讯》、《中学数学研究》等刊物发表论文50多篇.)

摘要:学习数列,不能离开函数思想方法的指导,因为数列是特殊的函数;但在数列的学习中,也不能将自变量离散变化的数列完全等同于自变量连续变化的函数,毕竟,数列是特殊的函数.

关键词:数列,等差数列,等比数列,函数

近日,参加市教研室“入班落实教研”活动,有幸零距离接触到各级示范高中老师们的课堂实践,虽然大家进度不一,但所授内容都是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必修五)数列》部分(以下简称教材).活动结束后,笔者感到问题严重,现状堪忧!

一、调研的现状

因为是一次教学诊断活动,也是为了能掌握教学一线的真实情况,本次活动事前不打招呼,直接入班听课,所以比较真实地了解到目前高中老师对数列的理解和教学处理.

1.对概念教学的认识有了进步,对概念生成和公式推导不再“重

结论轻过程”了,这是一个可喜的变化.

2.对推出的通项公式a n、前n项和公式s n的分析,普遍存在“只顾方程不及函数”的低纬度认识,强调求解a1,a n,s n,n,q时“知三求二”的方程思想,但无言顾及与函数的联系.

3.对数列中的具体结论和技巧热情高涨,补充了大量的具体性质,而忽视通性通法在解题中的重要作用.

4.对两个特殊数列求和的认识缺乏高度,普遍存在重技巧轻本质的现象.

5.过于强调数列的函数性,而忽视作为特殊函数的数列的离散性,这又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

数列作为函数内容的延续,我们该如何在整体上把握这块内容?这取决于我们在宏观上如何认识数列!

二、从函数的高度认识数列

函数是中学数学的核心内容和核心概念,而作为离散型函数的数列,其地位与作用无需赘言.

1.教材对数列的函数性反复强调

数列是特殊的函数,这一点大家耳熟能详,而且教材用了大量的篇幅强调这一点.首先,教材在第一节《数列的概念》中特别说明:“数列也可以看作定义域为正整数集N+(或它的有限子集)的函数,当自变量从小到大依次取值时,该函数对应的一列函数值就是这个数列……,数列的通项公式就是相应函数的解析式”;其次,教材专门在第1.2节《数列的函数特征》中浓墨重彩地加以描述,最后,在等

差数列中,教材又不惜笔墨地加以强调“下面我们从函数的角度研究等差数列”.教材的例题、习题选取,边框的思考、探究设置页无时不在地刻意引导用函数的观点看数列,在“本章小结建议”中还特意提醒:“体会等差数列及等比数列与一次函数、指数函数的关系”,“本章哪些地方体现了函数思想”.教材对数列函数性的反复强调,是否引起了一线教师的高度重视了呢?

2.教学实践中对数列的函数性关注不够

入班教研时,我们不幸地发现,老师们只是在相关章节的教学中,注意了有关知识,但在以后的教学中似乎完全忘记了从函数的角度研究数列.对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a n 和前n 项和公式s n 的认识,只强调解题时“知三求二”的方程思想(这当然是对的),但忽视了数列的函数特性.

如在某省级示范高中听课时,一位老师使用了下面这道例题: “在等差数列{}n a 中,10a >,9109100,0a a a a <+>,求使S n >0的最

大的n 的值”.经过师生共同分析,首先得出了9100,0a a ><,d <0,且910

a a >.由9100a a +>,求出1811899()9()0s a a a a =+=+>,再191191019()1902

s a a a =+=< 应该说,这位老师对等差数列的性质很关注,应

用得也很纯熟.但纵观整个解题过程,

之笔?是不是缺失了数学的味道?如果注9100,0a a ><,d <0,所以S 9最大,又9100a a +>

s

10s 8.做出s n 对应的二次函数图像,如右图.设抛物线的对称轴为

0x x =,则099.5x <<,所以018219x <<,即1819A x <<,因此使S n 0的

最大的n 的值是18. 这样的解题,无论是意境还是内涵,是不是有所提升呢?

3.等差数列与一次、二次函数的联系 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a n =a 1+(n-1)d ,可以变形为a n =dn +

(a 1-d )=dn+b,从中可以看出:当d ≠0时,等差数列是关于n 的一

次函数,所以等差数列的通项a n 的图象是均匀地分布在直线上的点,

根据两点确定一条直线,也就很容易理解为什么已知等差数列的任意两项,可确定一个等差数列了. 同样道理,等差数列

前n 项和公式S n =na 1+d n n 2)1(-,可以变形为S n =122()22d

d n a n An Bn +-=+,当d ≠0时,S n 是关于n 的常数项

为0的二次函数,于是可以利用二次函数的观点和方法解决“求等差数列前n 项的和”的有关问题,特别是求S n 的增减变化,最大(小)

值问题时,更要联想到S n 的二次函数性.

4.等比数列与指数型函数的联系 在等比数列中,通项公式a n =a 1q n-1=n q a q 1=kq n (a 1≠0,q ≠0), 因此a n 是关于n 的指数型函数;其前n 项和S n =111(1)(1)111

n n n a q a a q mq m q q q q -=-=-≠---,所以S n 是关于n 的指数型函数,因此,在解决等比数列的有关问题时,应注意结合指数函数的有关性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