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九年级下册《孔乙己》教案

合集下载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孔乙己》优秀教案(共含三课时)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孔乙己》优秀教案(共含三课时)

《孔乙己》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准确读写并解释“侍候、绰号、伤疤、惋惜、颓唐、不屑置辩”等字词。

2.了解作者及相关作品,掌握小说文体的基本常识。

3.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把握小说的主要情节。

4.分析孔乙己的人物性格,初步理解人物形象的复杂性和丰富性。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日本汉学家增田涉在《鲁迅的印象》中评论称“孔乙己”是最完美的艺术典型。

据鲁迅先生自己也说过,在他创作的33短篇小说中,最喜欢《孔乙己》。

孔乙己究竟是怎样一个艺术形象?鲁迅先生怎样运用鬼斧神工之笔来精心塑造这个形象呢?二、文学常识1.了解作者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孔乙己》是鲁迅继《狂人日记》之后所写的第二篇白话小说,最初发表在《新青年》上,后收入小说集《呐喊》。

2.回顾文体小说是一种文学体裁,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

①小说的三要素是人物、情节、环境。

②小说的故事情节可分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部分。

③小说的环境主要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三、识记字词荤.菜hūn 侍.候shì 绰.号chuò 伤疤.bā 笔砚.yàn 惋.惜wǎn夹.袄jiá 乱蓬蓬..pēng 唠.唠叨.叨lāo dāo 不屑.置辩xiè颓唐:精神委靡不振,情绪低落。

不屑置辩:认为不值得辩论或申辩。

屑,值得。

四、整体感知1.自由朗读课文,思考本文围绕孔乙己写了哪几件事?请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

预设:①酒客揭短,取笑孔乙己偷东西。

(第④段)②酒客嘲笑孔乙己没有取得功名。

(第⑥段)③孔乙己教小伙计写“回”字。

(第⑦段)④孔乙己分茴香豆给孩子吃。

(第⑧段)⑤孔乙己最后一次用手“走”到酒店喝酒。

(第⑩段)2.孔乙己的最后结局是怎样的呢?预设: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大约”表估计、推测,因为没有人说起这件事,没有确凿的证据。

人教版部编九年级语文下册5《孔乙己》教案

人教版部编九年级语文下册5《孔乙己》教案

人教版部编九年级语文下册5《孔乙己》教案一. 教材分析《孔乙己》是我国著名作家鲁迅先生的一篇讽刺小说,收录在人民教育出版社九年级语文下册教材中。

本文通过描写一个穷困潦倒、受人嘲笑的书生孔乙己的悲惨遭遇,深刻揭露了旧社会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以及封建势力和旧礼教对人性的摧残。

文章语言幽默讽刺,情节生动有趣,人物形象鲜明,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但对于这篇课文,他们可能对封建社会和科举制度的理解还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了解课文背景,掌握课文基本内容,并在此基础上,深入分析课文主题和作者的创作手法。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课文中的重点字词,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封建社会和科举制度的基本情况。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增强对封建社会和科举制度的认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课文内容的掌握,重点字词的理解。

2.难点:对课文主题和作者创作手法的深入理解。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课文内容,阐述封建社会和科举制度的基本情况。

2.讨论法:分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课文主题和作者创作手法。

3.案例分析法:分析孔乙己这个典型人物的形象特征,揭示课文主题。

4.写作法: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对课文主题的理解。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展示课文内容、重点字词、人物关系等。

2.资料:收集有关封建社会和科举制度的资料,以便在教学中进行参考。

3.课后作业:设计具有针对性的课后作业,巩固所学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孔乙己的形象,引导学生回顾课文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利用课件呈现课文重点内容,引导学生朗读并翻译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孔乙己》优秀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孔乙己》优秀教学设计

孔乙己1.理清小说的故事情节,通过研读有关孔乙己的语言、动作等描写语句,把握人物形象。

2.学习文中的环境描写,把握环境描写在文中的作用。

3.品析本文精练且含义深刻的语言,分析造成孔乙己人生悲剧的原因,认识作品深刻的主题。

一、激情导入鲁迅先生的小说,主要收录在《呐喊》《彷徨》两本小说集中,其中他自己表示最喜欢的是《孔乙己》;巴金先生曾热情地赞叹说:“《孔乙己》写得多好啊!”日本有一位作家也说,孔乙己是一个最完美的艺术典型。

《孔乙己》到底是怎样一部作品?人物孔乙己到底是怎样的一个艺术形象?这篇小说为什么能得到如此高的评价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小说。

二、新课感知目标导学一:阅读全文,梳理故事情节1.快速阅读课文,说说小说中的主人公是谁,文章围绕主人公叙写了什么事。

明确:主人公:孔乙己;叙写了孔乙己到咸亨酒店喝酒的情景。

2.请按照你对小说文体的理解,给文章划分层次。

明确:第一部分(1~3):介绍孔乙己活动的社会文化背景和具体环境。

第二部分(4~13):写孔乙己在咸亨酒店喝酒的情景及其悲惨遭遇。

第一层(4~9):写孔乙己第一次出场,概述其人物形象和社会地位。

(开端、发展)第二层(10~12):写孔乙己第二次出场,表现孔乙己的不幸遭遇。

(高潮)第三层(13):交代孔乙己的悲惨结局。

(结局)目标导学二:分析事件,初步把握人物形象1.阅读上述第二部分,说说作者主要围绕孔乙己的出场写了哪几件事。

明确:(1)众人取笑孔乙己脸上又添上新伤疤,孔乙己为偷书挨打做辩解;(2)众人讥笑孔乙己考不中秀才,孔乙己用之乎者也来搪塞;(3)孔乙己教“我”写“茴”字,“我”不耐烦;(4)孔乙己给小孩子们分茴香豆;(5)孔乙己因偷窃被打断腿后爬到酒店喝酒。

2.仔细阅读课文第二部分,结合上述所分析的事件,分小组进行合作探究,根据下列句子的提示,把握孔乙己的形象特征,并对孔乙己性格成因做简要分析。

(1)孔乙己是站着喝酒但又______的人。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5课《孔乙己》教案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5课《孔乙己》教案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5课《孔乙己》教案一. 教材分析《孔乙己》是鲁迅先生的短篇小说,被收录在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中。

该文以倒叙的手法,描述了主人公孔乙己的生平,通过对其生活片段的描绘,展示了其善良、贫困、受人嘲笑的形象。

同时,作品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世态炎凉和人性的复杂。

二. 学情分析学生经过八年级的学习,对鲁迅先生的作品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能够理解并分析文学作品的主题和人物形象。

但九年级的学生正面临中考的压力,可能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感悟有所减弱,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品,感受作品所传达的人文关怀。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并分析孔乙己的人物形象,理解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现实。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的方式,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品所传达的人文关怀,培养善良、同情心等美好品质。

四. 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理解并分析孔乙己的人物形象,理解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现实。

2.突破方法:通过引导学生深入阅读文本,分析孔乙己的行为和言语,从而理解其内心世界。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引导学生独立阅读文本,理解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

2.合作讨论: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孔乙己的理解和感悟。

3.启发引导:教师通过提问、讲解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品。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读文本,了解作品背景,设计教学问题和讨论话题。

2.学生准备:预习文本,了解故事情节,对孔乙己的人物形象进行初步分析。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鲁迅先生及其作品《孔乙己》,引发学生对作品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教师引导学生关注孔乙己的人物形象。

3.操练(10分钟)学生独立分析孔乙己的人物形象,结合文本找出支持自己观点的依据。

4.巩固(10分钟)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孔乙己的理解和感悟,教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品。

5.拓展(10分钟)教师提出拓展话题:如何看待当时的社会现实?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

【部编人教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5《孔乙己》教师版

【部编人教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5《孔乙己》教师版

【部编人教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5《孔乙己》教师版一. 教材分析《孔乙己》是鲁迅先生的短篇小说,选自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材。

该作品通过描写一个穷困潦倒、受人嘲笑,但依然保持尊严的酒徒孔乙己的形象,反映了旧社会底层知识分子的悲惨命运,揭示了社会的不公和人性的冷漠。

本文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和较高的文学价值,对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积极的引导作用。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文学素养和阅读理解能力,但对于鲁迅先生的作品和文言文还有一定的距离。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感受作品的时代背景,激发学生对文学的热爱。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人物形象,领会作者的写作手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提高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品的时代背景,培养对文学的热爱,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四. 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理解课文内容,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2.突破策略:通过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结合时代背景,感受作品的思想内涵。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让学生在课前预习,了解课文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合作探讨:课堂上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案例分析:以孔乙己为例,分析人物形象,引导学生认识作品的社会意义。

4.情感教育:结合课文内容,对学生进行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课件,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2.资料:收集与课文时代背景相关的资料,以便在课堂上进行讲解。

3.问题:针对课文内容,设置启发性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孔乙己的形象,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孔乙己会成为这个样子?他身上发生了哪些故事?2.呈现(10分钟)让学生阅读课文,感受作品的时代背景,了解孔乙己的遭遇。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针对课文内容提出问题,共同解决问题。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5课《孔乙己》教案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5课《孔乙己》教案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5课《孔乙己》教案一. 教材分析《孔乙己》是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经典小说,作者是鲁迅。

本课通过讲述一个穷困潦倒、受人嘲笑,但依然坚持读书的穷秀才孔乙己的悲惨遭遇,揭示了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和人性的丑恶。

文章语言幽默讽刺,人物形象鲜明,具有很强的震撼力。

二. 学情分析初三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但对近代文学作品的理解和鉴赏能力还有待提高。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对文中的一些词语和句式难以理解,同时对文章所揭示的封建社会现象和人性问题可能缺乏深刻的认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并准确运用文章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了解文章的结构和写作手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合作学习、讨论交流,提高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封建社会现象的批判和对人性的关注,培养学生的同情心和人文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文章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的理解和运用。

2.难点:对文章所揭示的封建社会现象和人性问题的理解。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讨论交流法和情境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准备相关的教学资源和素材。

2.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查阅相关资料,对课文内容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激发学生对文章主人公孔乙己的好奇心,引导学生进入文章情境。

2.呈现(10分钟)学生自读课文,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课文内容,引导学生关注文章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通过情境模拟和角色扮演,深入理解文章内容和人物形象。

4.巩固(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对文章进行深入思考,巩固所学知识。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从文章所揭示的封建社会现象和人性问题出发,联系现实生活,进行思考和讨论。

6.小结(5分钟)教师对课堂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文章的重点和难点,为学生提供进一步学习的建议。

九年级语文下册《孔乙己》教案、教学设计

九年级语文下册《孔乙己》教案、教学设计
九年级语文下册《孔乙己》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鲁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理解本文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2.掌握课文《孔乙己》的生字、生词,能正确读写并运用到实际语境中。
3.分析课文的结构,理解小说的情节发展、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
4.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学会从语言、形象、情节等方面品析文本。
(二)教学设想
1.引入情境:通过多媒体展示鲁迅时代的图片和背景资料,让学生直观感受作品的历史背景,激发学习兴趣。
-设计意图:情境创设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融入课文,理解作品背后的社会意义。
2.课文精读:引导学生细读课文,关注关键情节和语言特色,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深入分析孔乙己的形象和作品主题。
-设计意图:精读有助于学生把握文本细节,提升文学鉴赏能力。
4.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丰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5.注重课后延伸,引导学生进行拓展阅读,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感情。
2.培养学生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他人的价值观。
3.通过对孔乙己这个人物形象的分析,让学生认识到封建社会的黑暗,激发他们对民主、自由、平等的追求。
-设计意图:巩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提高他们的思维敏捷性。
2.写作实践:让学生运用课文中的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进行仿写或创作,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设计意图:将所学知识内化为学生的表达能力,锻炼他们的创作思维。
(五)总结归纳
1.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回顾,总结孔乙己的形象特点、小说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设计意图:扫清阅读障碍,提高学生的词汇量。
2.情节梳理:详细讲解课文的情节,分析孔乙己的形象特点,揭示小说的主题思想。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5课《孔乙己》教案设计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5课《孔乙己》教案设计

《孔乙己》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认识孔乙己这一人物形象。

2、在具体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描写中,去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从而揭示孔乙己悲剧生活的社会根源。

3、学习小说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4、认识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教育学生珍惜现在的学习生活[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目标1、2难点:目标3[教学时数] 3课时一、导语:作为中华民族20世纪的文化伟人,作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的鲁迅,以文艺实现他改变“愚弱的国民”精神的抱负。

在他一生所创作的三十多篇小说中,他最喜欢《孔乙己》,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近孔乙己,去体味小说复杂的情感内蕴。

二、时代背景介绍本文写于1918年冬天,发表于1919年4月的《新青年》杂志,后来收入短篇小说集《呐喊》。

在当时的文化教育领域,虽然在1906年就废止了封建科举制度,但封建复古逆流仍然很猖獗。

封建教育仍然是社会教育的核心内容。

鲁迅先生针对现状,写了二十多年前的社会现实,启发人们将其与当时现状进行对照,懂得批判与取舍。

三、作者介绍:鲁迅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从文学创作方面讲,鲁迅前期创作成熟和影响最大的是小说,而他后期则主要从事杂文创作。

小说集:《呐喊》《彷徨》,《狂人日记》是新中国第一篇白话文小说,他写的第二部就是《孔乙己》。

散文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杂文集:《》诗集:《野草》四、初读课文、检查预习情况。

1、字词阔绰(chuò)阔气。

绰:宽绰,如绰绰有余羼(chàn)混和,掺杂绽出(zhàn)突露出来。

比较“绽”“淀”字间或(jiàn)偶然,有时候。

注音“中间”读jian拭(shì)擦蘸(zhàn)打折(shé)打断附和(hè)(言语动作)追随别人(多含贬义)。

比较:和平he不屑置辩(xiè):认为不值得争辩颓唐(tuí)精神萎靡,不振作戕害(qiāng)伤害。

九年级下册部编版语文第二单元阅读《孔乙己》公开课教案

九年级下册部编版语文第二单元阅读《孔乙己》公开课教案

《孔乙己》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文章背景,梳理小说的情节结构。

2、掌握文中人物描写的方法,把握人物性格特点。

3、把握文章主旨,了解封建科举制度的腐朽和病态社会的冷酷。

教学过程一、导入我们在初中阶段已经学过的鲁迅的哪些小说?在鲁迅先生写的33篇小说中,巴金先生曾称赞说:“《孔乙己》写得多么好啊!”日本有一位作家也说,孔乙己是一个最完美的艺术典型。

孔乙己到底是怎样一个艺术形象呢?鲁迅先生又是怎样塑造这个形象的?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小说。

二、作者、写作背景简介鲁迅,原名_________,字豫才,现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

作品有小说集_____________,散文集__________,散文诗集________。

一副由美国作家斯诺与剧作家姚克合写的悼念鲁迅的挽联,请根据下联补全上联内容。

译著尚未成功,惊闻陨星,中国何人领__________ ,先生已经作古,痛忆旧雨,文坛从此感__________ 。

《孔乙己》写于1918年冬天,最初发表于1919年4月《新青年》,后收入小说集《呐喊》。

这是鲁迅创作的第二篇白话小说,也是他继《狂人日记》之后的又一篇讨伐封建制度和封建文化的战斗檄文。

三、预习检查读课文,读准下面加点字的音:颓唐()附和( ) 分辩( )不屑置辩( )咸亨酒店( )砚( )荤菜( ) 羼水()拭()蘸( )惋惜()阔绰( )舀水()涨红()绽出()哄笑()间或( )打折()门槛()侍()候不屑置辩:认为不值得辩论或申辩。

屑,值得。

颓唐:精神萎靡不振,情绪低落。

分辩:辩白,辩解。

缠夹不清:搅扰、夹杂不清。

附和:(言语、行动)追随别人(多含贬义)。

之乎者也:用来形容半文不白的话或文章。

含讽刺意味。

四、理情节快读课文,理小说情节小说是如何在有限的空间内(咸亨酒店)展现人物一生的悲惨遭遇的?第一部分(1-3): 介绍咸亨酒店,交代环境。

第二部分(4-13节):写孔乙己的悲惨遭遇。

第5 课《孔乙己》教案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第5 课《孔乙己》教案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5 孔乙己——借用衣着,品孔乙己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小说的时代背景,理解故事情节,体现小说揭示的主题思想。

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会从通过分析孔乙己的着装来感知作者所要表达的内容,以及在全文的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领悟作者对腐朽罪恶的封建科举制度和病态冷漠麻木的社会的揭露和批判,培养学生树立作为新时代的接班人应有的责任与担当。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本文学习外貌描写(着装)来感知孔乙己的人物形象,并布置相对应的微写作任务。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封建科举制度和封建思想对知识分子造成悲剧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看图导入——品身份





三、思考探究——品原因
四、课堂延伸——品收获
五、作业布置——品写法。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孔乙己》优秀教案(共含三课时)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孔乙己》优秀教案(共含三课时)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孔乙己》优秀教案(共含三课时)一. 教材分析《孔乙己》是我国著名作家鲁迅先生的一篇讽刺小说,发表于1919年。

本文通过描写一个穷困潦倒、受人嘲笑,但依然坚持自己尊严的酒徒孔乙己的形象,深刻揭露了当时社会封建势力的腐朽和人与人之间的冷漠。

文章语言幽默诙谐,讽刺意味浓厚,人物形象鲜明,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二. 学情分析初三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独立阅读能力,对文学作品有了一定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但本文具有一定的历史背景和地域特色,学生可能对文中的一些词语和习俗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

同时,学生对鲁迅先生的作品接触不多,对他独特的文学风格和讽刺手法可能不太熟悉。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掌握重点词语和句式的用法;能够分析孔乙己形象,理解文章的讽刺手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阅读理解和鉴赏能力;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文学作品,培养批判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批判精神,培养热爱文学、关注人生的情感态度。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分析孔乙己形象,掌握文章的讽刺手法。

2.难点:理解文中一些具有历史和地域特色的词语和习俗,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定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2.互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合作精神和批判性思维。

3.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练掌握课文内容,了解作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搜集相关资料。

2.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查阅生字词,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

七.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鲁迅先生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引导学生了解《孔乙己》的创作背景。

2.呈现(15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初步感受文章的语言风格和情节走向。

3.操练(20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和语气。

部编九年级下册《孔乙己》教学设计含反思

部编九年级下册《孔乙己》教学设计含反思

部编九年级下册《孔乙己》教学设计含反思【课标要求】《新课标》在小说学习中指出:学习小说就是通过整体感知,梳理故事情节,赏析人物性格,品味人生百态。

引导学生欣赏小说,感受社会,表达自己独特的体验与思考,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据此确定行为动词为“粗读”“研读”“品读”“延读”“回读”。

【教材依据】本单元学习小说,要反复品味、欣赏语言,在梳理故事情节的基础上赏析人物性格,体会作者所要揭露的深层含义。

《孔乙己》是现代文学巨匠鲁迅先生的经典小说,作家以极省俭的笔墨和典型的生活细节,塑造了孔乙己这样一位生活潦倒终被黑暗吞没的读书人形象。

孔乙己的“出场、上台与落幕”均是在笑声中,“笑”贯穿了全文始末,也贯穿着孔乙己在鲁镇的一生。

“喜”与“悲”的强烈对比,产生了巨大的悲剧张力。

【学情依据】九年级年级的学生已经能够很好把握小说这一体裁,特别是经过九年级上册小说单元的学习,但学生之前对小说的学习可能仅仅聚焦于小说的三要素,即人物,环境,情节。

对小说深层次内涵的探讨还比较薄弱。

《孔乙己》是截取生活的横断面来反映人物命运和社会生活,所以学生需要先理清贯穿全文的线索“笑”,在情节发展中体会“含着笑意的恶毒”,在此基础上理解小说的主题和社会意义。

所以我会比较注重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圈点勾画关键词句成为行为条件,归纳出起到的作用成为行为标准,借以体验小说的语言魅力和课文所传达的主题。

【学习目标】1.归纳小说描写的几件事,抓住人物外貌描写和关键动词,概括孔乙己的人物形象。

2.找出揭示“社会环境”的段落,说出造成孔乙己命运悲剧的双重性。

3.画出文中写“笑”字的句段,简述小说是如何以笑写悲的。

【教学重点】1.归纳小说描写的几件事,抓住人物外貌描写和关键动词,概括孔乙己的人物形象。

2.找出揭示“社会环境”的段落,说出造成孔乙己命运悲剧的双重性。

【教学难点】画出文中写“笑”字的句段,简述小说是如何以笑写悲的。

【评价任务】1.能够分析人物变化,剖析人物命运。

第5课《孔乙己》教案--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第5课《孔乙己》教案--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5 孔乙己(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把握小说的主要情节,了解小说的结构。

2.通过分析神态、外貌、语言、动作描写,分析人物性格特征,把握人物形象。

3.理解文章主旨,解析小说独特的叙事视角。

4.了解以笑写悲的写法,体会作者的深意。

5.批判封建科举制度的腐朽和病态社会的冷酷,认识到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通过品读有关孔乙己的外貌、动作、语言、神态等方面描写的语句,分析他的性格特征。

2.教学难点:抓住小说中的环境描写,洞悉造成孔乙己悲剧的社会原因,认识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

【课前准备】教学多媒体课件,有关作者鲁迅、小说文体的资料,与本文相关封建科举制度、咸亨酒店的资料。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初读小说,了解小说的结构层次。

2.研读描写人物的语句,分析人物性格特征,把握人物形象。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教师:作为中华民族20世纪的文化伟人,作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希望以文艺实现他改变“愚弱的国民精神”的抱负。

在他一生所创作的三十多篇小说中,他最喜欢的当属收在小说集《呐喊》中的《孔乙己》。

那么,孔乙己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一下他吧。

教师板书课题:5 孔乙己二、自主学习,知识备查1.学生查阅文本相关资料,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1)走近作者教师:教师以课件形式展示作者的相关资料,补充学生预习的不足。

预设:鲁迅(1881—1936),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1918年5月,首次用笔名“鲁迅”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

1927—1935年期间的杂文,深刻地分析了当时中国的各种社会问题,表现出卓越的政治远见和坚韧的战斗精神,为中国革命文化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和杂文集《热风》《坟》《且介亭杂文》等。

部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5课 孔乙己 教案

部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5课 孔乙己 教案

《孔乙己》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时代背景,深入了解小说内容,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揣摩重点语句、小组讨论,感受孔乙己人物形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结合时代背景,体会孔乙己的悲剧命运。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分析孔乙己作为“读书人”“边缘人”“多余人”的人物形象及特点。

难点:结合时代背景,体会孔乙己的悲剧命运。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人物导入。

引导语:鲁迅先生是文学界一个极其擅长画人的“画家”,他以文字为画笔,为我们刻画很多经典的人物,比如:那个童年记忆中的保姆“阿长”,那个少年时期的玩伴“闰土”,那个良师益友藤野先生。

他们或是底层人物,或是知识分子,总之都会有一个鲜明的标签,让我们清楚地辨识。

那么孔乙己又是一个怎样的人呢?今天,我们继续走进《孔乙己》,一起来探讨这个问题。

【板书标题:孔乙己】(二)整体感知学生快速浏览课文,教师提问:你们记得孔乙己的生日、名字吗?你记不记得孔乙己家里的人?明确:孔乙己不是他的本名。

因为他姓孔,别人便从描红纸上的“上大人孔乙己”这半懂不懂的话里,替他取下一个绰号,叫作孔乙己。

所以我们不知道他的生日,不知道他的本名。

课文中也根本没有写到孔乙己家里的人,也没有人去关注孔乙己家里的人。

过渡语: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聚焦这些经典画面,看一看它体现了孔乙己是一个怎样的人。

(三)深入研读1.回顾孔乙己的“读书人”形象。

(1)学生快速朗读课文,回顾课文内容,说一说:经过上节课的学习,孔乙己在你脑海里留下的最深刻的画面或最深刻的语言、动作是什么?预设:①“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②“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③“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④教小伙计“茴”字有四种写法。

(2)结合学生的回答,细读课文,思考:“窃”和“偷”意思是否一样?为什么在孔1乙己看来“窃书不能算偷”?从中可以看出孔乙己是个是怎样的人?预设:“窃”和“偷”意思相同。

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孔乙己》教学设计教案

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孔乙己》教学设计教案

部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孔乙己》教学设计教案教学目标:1.快速阅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脉络。

2.结合情节,环境和人物描写方法分析人物形象来理解文章主旨。

3.了解写法,体会作者的深意。

教学课时:3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快速阅读课文,把握小说的主要情节。

2.分析孔乙己这一人物形象,学习小说多角度、鲜明生动刻画人物的写法,并运用到实际写作中。

一、利用助读资料,导入新课请看课本P19页的插图,画面中的人物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是谁呢?中间那个倚着柜台喝酒的人给我们印象很深,他就是孔乙己。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鲁迅的小说《孔乙己》。

鲁迅自己曾说,在他创作的短篇小说中,最喜欢的就是这篇小说《孔乙己》。

著名作家巴金先生也赞叹《孔乙己》写得好。

《孔乙己》这篇小说还被译成外文,传到国外。

孔乙己究竟是怎样一个艺术形象?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篇小说。

二、初读课文,认识孔乙己师: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预习情况,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诵读课文,勾画出生字词,结合课下注解及工具书查清字词,理清小说的三要素,并用一句话感知全文的基本内容。

1、自由诵读,积累字词。

(1)读准下面加点字的读音。

阔绰(chuò) 舀(yǎo) 羼水(càn)绽(zhàn) 拭(shì) 蘸(zhàn) 打折(shé) (2)联系文本,理解重点词语的含义。

阔绰:阔气。

间或:偶然,有时候。

污人清白:毁坏人家的名誉。

君子固穷:君子能够安于穷困。

固,安守。

不屑置辩:认为不值得辩论。

置辩,辩论。

颓唐:精神不振作。

(3)速读全文,理清小说三要素。

①人物:(“我”——伙计,掌柜,短衣帮顾客,邻居小孩)主要人物:孔乙己②情节:开端(第1段至第3段);发展(第4段至第9段);高潮(第10段至第11段);结局(第12段至第13段)。

③环境:(社会环境,鲁镇咸亨酒店)2、文章围绕主要人物写了什么事?预设:本文围绕主人公孔乙己写了他在鲁镇咸亨酒店喝酒的事情。

部编版初中九年级下册语文《孔乙己》教案范文6篇

部编版初中九年级下册语文《孔乙己》教案范文6篇

部编版初中九年级下册语文《孔乙己》教案范文部编版初中九年级下册语文《孔乙己》教案范文精选6篇(一)教案范文:《孔乙己》是鲁迅先生创作的一篇短篇小说,通过讲述一个底层社会人物孔乙己的故事,揭示了社会的不公平现象。

本课时的教学目标是了解故事的含义和主题,并学习鲁迅先生的写作技巧。

一、教学目标:1. 了解《孔乙己》故事的主要内容和思想。

2. 学习鲁迅先生的写作技巧,包括揭示社会问题和塑造形象的手法。

3.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故事的主要内容及思想。

2. 学习鲁迅先生的写作手法3. 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用一个问题引起学生的兴趣:你在生活中是否遇到过不公平的待遇?请谈一谈你的经历。

Step 2:背景知识介绍(5分钟)根据学生回答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社会的不公平现象,并引出本课文的主题。

Step 3:阅读课文并理解故事情节(15分钟)学生们分组读课文,并回答以下问题:1. 故事的主要情节是什么?2. 孔乙己的性格特点是什么?3. 孔乙己最终的结局是什么?Step 4:讨论故事的含义和主题(10分钟)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并回答以下问题:1. 故事中有哪些不公平的现象?2. 孔乙己为什么会成为社会的弃儿?3. 故事想要表达什么思想?Step 5:学习鲁迅先生的写作手法(10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鲁迅先生的创作特点和写作手法,如通过描写细节来塑造形象,通过对话揭示社会问题等。

Step 6:分析鲁迅先生在《孔乙己》中的写作手法(15分钟)学生们分组讨论,分析鲁迅先生在《孔乙己》中使用了哪些写作手法来揭示社会问题和塑造形象。

Step 7:课文梳理和总结(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本课的教学内容,总结故事的主要思想、鲁迅先生的写作手法以及学生的收获和感悟。

四、作业布置:作业一:请写一篇作文,你对社会不公平现象的感受和思考。

作业二:背诵和朗读《孔乙己》故事。

【部编版】九年级下语文《5、孔乙己》优质课教案

【部编版】九年级下语文《5、孔乙己》优质课教案

【部编版】九年级下语文《5、孔乙己》优质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孔乙己》是鲁迅先生的经典短篇小说之一,被收录在部编版九年级下语文教材中。

本文以倒叙的手法,讲述了主人公孔乙己的悲惨遭遇,通过孔乙己这个形象,揭示了封建社会的残酷和对人性的摧残。

文章语言幽默,讽刺意味浓厚,对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素养的提高有着重要作用。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在语文学习方面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对于文学作品的理解和分析能力也在不断提高。

但是,由于时代背景的差异,学生可能对文中的某些词语和表达方式难以理解,需要教师的引导和解释。

同时,学生可能对文章的深层含义和讽刺手法理解不够,需要教师进行深入剖析。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了解文章的结构和手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分析,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文章的深层含义,培养学生的同情心和批判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文章的内容和结构,掌握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2.难点:理解文章的深层含义和讽刺手法,联系现实思考文章的意义。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讨论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分析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备好课文,了解课文背景,准备相关案例和问题。

2.学生准备:预习课文,了解课文内容,对不懂的词语和句子做好标记。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你们听说过孔乙己这个名字吗?你们对这个人有什么印象?通过问题引导学生进入课文学习。

2.呈现(10分钟)学生自读课文,教师巡视课堂,解答学生的疑问。

对于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教师进行讲解和解释,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文章的语言和情感。

教师学生进行讨论,分析孔乙己的形象特点,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讽刺手法。

4.巩固(10分钟)学生总结孔乙己的形象特点,教师进行点评。

「2024年部编版九年级下教案」《孔乙己》新篇

「2024年部编版九年级下教案」《孔乙己》新篇

「2024年部编版九年级下教案」《孔乙己》新篇一、教学目标1.理解文章内容,分析孔乙己的形象特点。

2.掌握鲁迅的写作手法,感受其独特的艺术风格。

3.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二、教学重点1.分析孔乙己的形象特点。

2.理解鲁迅的写作手法。

三、教学难点1.深入挖掘文章内涵,把握鲁迅的思想感情。

2.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去理解文章。

四、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孔乙己》原文、PPT、教学道具。

2.学生准备:预习课文,准备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鲁迅作品,如《呐喊》、《彷徨》等。

(2)简介《孔乙己》的背景和作者鲁迅。

2.初读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感知文章大意。

(2)教师简要讲解生词、短语。

3.分析孔乙己形象(2)教师引导学生从外貌、性格、遭遇等方面分析孔乙己的形象。

4.研讨鲁迅写作手法(1)学生举例说明鲁迅在文章中使用的写作手法。

(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鲁迅如何运用讽刺、对比等手法表现孔乙己的形象。

第二课时1.深入分析文章内涵(1)学生分组讨论,探讨文章主题。

(2)教师引导学生从文章中提炼出鲁迅对封建社会的批判。

2.感受鲁迅艺术风格(1)学生举例说明鲁迅的艺术风格。

(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鲁迅如何运用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手法表现人物形象。

3.课堂小结(2)强调鲁迅作品的艺术价值。

4.作业布置(1)熟读课文,理解文章主旨。

六、教学反思1.本节课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2.学生对孔乙己的形象是否有了深刻的理解?3.学生是否掌握了鲁迅的写作手法?4.教学过程中是否存在不足之处,如何改进?七、教学延伸1.引导学生阅读鲁迅的其他作品,如《阿Q正传》、《祝福》等。

2.组织学生开展鲁迅作品研讨会,分享阅读心得。

八、教学评价1.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讨论等情况,评价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2.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的作业,评价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3.测试成绩:通过测试了解学生对课文知识的掌握情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下册第二单元人物画廊5孔乙己1.理清小说的故事情节,通过研读有关孔乙己的语言、动作等描写语句,把握人物形象。

2.学习文中的环境描写,把握环境描写在文中的作用。

3.品析本文精练且含义深刻的语言,分析造成孔乙己人生悲剧的原因,认识作品深刻的主题。

一、导入新课鲁迅先生的小说,主要收录在《呐喊》《彷徨》两本小说集中,其中他自己表示最喜欢的是《孔乙己》;巴金先生曾热情地赞叹说:“《孔乙己》写得多好啊!”日本有一位作家也说,孔乙己是一个最完美的艺术典型。

《孔乙己》到底是怎样一部作品?人物孔乙己到底是怎样的一个艺术形象?这篇小说为什么能得到如此高的评价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小说。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阅读全文,梳理故事情节1.快速阅读课文,说说小说中的主人公是谁,文章围绕主人公叙写了什么事。

明确:主人公:孔乙己;叙写了孔乙己到咸亨酒店喝酒的情景。

2.请按照你对小说文体的理解,给文章划分层次。

明确:第一部分(1~3):介绍孔乙己活动的社会文化背景和具体环境。

第二部分(4~13):写孔乙己在咸亨酒店喝酒的情景及其悲惨遭遇。

第一层(4~9):写孔乙己第一次出场,概述其人物形象和社会地位。

(开端、发展)第二层(10~12):写孔乙己第二次出场,表现孔乙己的不幸遭遇。

(高潮)第三层(13):交代孔乙己的悲惨结局。

(结局)目标导学二:分析事件,初步把握人物形象1.阅读上述第二部分,说说作者主要围绕孔乙己的出场写了哪几件事。

明确:(1)众人取笑孔乙己脸上又添上新伤疤,孔乙己为偷书挨打做辩解;(2)众人讥笑孔乙己考不中秀才,孔乙己用之乎者也来搪塞;(3)孔乙己教“我”写“茴”字,“我”不耐烦;(4)孔乙己给小孩子们分茴香豆;(5)孔乙己因偷窃被打断腿后爬到酒店喝酒。

2.仔细阅读课文第二部分,结合上述所分析的事件,分小组进行合作探究,根据下列句子的提示,把握孔乙己的形象特征,并对孔乙己性格成因做简要分析。

(1)孔乙己是站着喝酒但又______的人。

(穿长衫)(2)孔乙己是穷得将要讨饭但又______的人。

(好喝懒做)(3)孔乙己是以读书人为傲但又______的人。

(把“半个秀才也没捞到”当作灵魂伤疤)(4)孔乙己是竭力争辩维护清白但又______的人。

(偶有偷窃)(5)孔乙己是穷困潦倒偶尔偷窃但又______的人。

(从不拖欠酒钱)(6)孔乙己是热心教小伙计认字,给孩子分茴香豆但又______的人。

(屡遭冷遇)【教学提示】由于孔乙己的性格具有很深的矛盾性,因此,教师宜在教学过程中加以引导,提示性句子宜在教学课件中有所展示。

3.根据上述已分析的孔乙己形象,探究孔乙己矛盾表现的思想原因和社会原因,深刻理解孔乙己形象。

明确:(1)孔乙己“站着喝酒”是因为他经济拮据,买不起酒菜,进不了柜台内坐着喝;但他“穿长衫”是因为他自视清高,自以为有地位,不愿与“短衣帮”为伍。

(2)孔乙己“穷得将要讨饭”是因为他受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一生追求功名而不得;认为“万般皆下品”,不愿劳动;而“好喝懒做”也是因为他受封建教育熏染,好逸恶劳。

(3)孔乙己“以读书为傲”说明他受封建教育毒害,“唯有读书高”的观念根深蒂固;而“把‘半个秀才也没捞到’当作灵魂伤疤”,表明他中封建科举的毒甚深。

(4)孔乙己“竭力争辩维护清白”是因为他死爱面子,想清白做人;而“偷窃”是因为封建科举制度和封建教育使他不会营生又好逸恶劳,贫困无法自存不得已而为之。

(5)孔乙己“从不拖欠酒钱”说明他质朴、忠厚。

(6)孔乙己热心教“‘我’‘茴’字写法”表明他也有热心的一面,对于“我”的不屑又感到深深遗憾,这里既表现了他存在的某种热心、善良,又从教法上体现出了他的迂腐;而“屡遭冷遇”进一步表现出他的地位卑下,连小孩都不愿理睬他。

【教学提示】学生研讨回答,教师归纳。

目标导学三:学习本文描写方法,把握人物鲜明性格1.孔乙己的形象之所以让人如此印象深刻,除了文章记叙事件本身具有典型性外,更得益于文章中精彩的人物描写。

请你在文中找出人物描写的句子并加以赏析,说说其运用了哪些人物描写方法,突出了孔乙己怎样的性格特征。

【肖像描写】(1)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

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

赏析:出场时运用了肖像描写,青白脸色、乱蓬蓬的胡子,都揭露着孔乙己的生活条件相当差;穿着长衫却又脏又破,这是他自命清高的有力铺垫,又是他穷困潦倒,生活无法自理的有力表现,简单的几句描写,都已明显地暗示着他的性格。

(2)他脸上黑而且瘦,已经不成样子;穿一件破夹袄,盘着两腿,下面垫一个蒲包,用草绳在肩上挂住。

赏析:这是他第二次出场的肖像描写,“黑而且瘦”,这是贫困与被打后病痛的折磨所致,而孔乙己的穿着与姿态,更是生动诠释了这个时代贫苦之人仅能做到的一点医疗保护。

简短的描写中,更多的是体现了孔乙己命运的悲苦。

【语言描写】(1)“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赏析:“窃”和“偷”自然是同一个概念,说“窃书不能算偷”,是强词夺理;“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这体现的是自命读书人的清高之态。

自命清高、自欺欺人一直是孔乙己身上的显著特征,作者用一句话便将其表现出来,可见此处语言描写功力之深厚。

(2)“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

”赏析:孔乙己身上保留着封建腐儒的迂腐是作者在前文提到了的,这里同样表现着一种迂腐之气。

但是难能可贵的是他自己就只有为数不多的茴香豆,却愿意将它们分给孩子,而孩子们再次把“眼睛都望着碟子”,他不是谩骂,不是恐吓,竟也“着了慌”哼起了《论语》里的调子直哀求。

这里的语言描写,使一个拥有善良与透明心性的老头形象跃然纸上。

【神态描写】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

赏析:这是孔乙己为自己的偷窃作辩解时的神态描写。

可以想象,“涨红了脸”,既是酒客的讥笑戳痛了他内心的伤疤,也是他极力为自己争辩的最好表现方式。

同时,我们也可以认为他的内心中仍旧有着文人的一丝尊严,对该行为有不屑,也有羞愧。

由此神态描写,我们可知此人此时的复杂心理。

【动作描写】(1)便排出九文大钱。

赏析:这是孔乙己第一次出场时的付钱动作,一个“排”字,表现出的是孔乙己拮据而穷酸的本相,他要向酒店卖弄分文不少,表明自己是规矩人,并对短衣帮的耻笑表现出若无其事,这一“排”的动作,恰如其分地显示他掩饰自己虚荣的心理。

(2)摸出四文大钱。

赏析:这是孔乙己再次出场的付钱动作,一个“摸”字,表明孔乙己穷酸潦倒到了极点,从“排”到“摸”的动作变化,说明孔乙己的经济状况每况愈下,穷酸潦倒至极,也再无显摆之意。

(3)原来他便用这手走来的。

赏析:“走”本来只适用于脚,而孔乙己却用“手”来“走”,说明了孔乙己只能用手来支撑身体的全部,腿已经完全被打断,受伤严重,突出了丁举人的残忍霸道,此时的孔乙己已全无人的尊严,更突出了孔乙己命运的悲惨。

【教学提示】本文在刻画孔乙己这一形象时,运用了多种描写方法,且用得十分准确,在恰当的时候运用合适的人物描写方法,生动地刻画出孔乙己的形象气质与性格特征。

上述分析只是部分示例,教师宜引导学生在文中多做分析,深入把握。

2.请你结合上述分析,概括孔乙己是怎样的一个形象。

明确:孔乙己是一个地位低下的读书人,追求功名,深受封建思想毒害。

他穷困潦倒,又好喝懒做;迂腐不堪、死要面子却又要自欺欺人;遭人嘲笑但又孤芳自赏、自命清高;凄苦惨绝但麻木不仁至死不悟。

但是他也有热心、善良的一面,非十恶不赦,却终究因身份卑贱而沦为被嘲弄的对象。

目标导学四:分析社会环境,把握文本主旨1.探究:有人说,一个人的环境决定了一个人的样子,孔乙己的形象让大家略觉可笑,同时又满满的都是同情,这是否与他所处的社会环境有关系呢?请同学们阅读全文,结合下列提示性问题,说说他所处的社会环境。

问题提示:(1)阅读课文前三段,说说你能从中看出一个怎样的社会环境。

(2)孔乙己在这个环境中,无时无刻不成为他人的笑料,你如何理解众人的“笑”?(3)孔乙己作为一个读书人,最终却以悲剧收场,你如何看待他的悲剧?作者仅仅在文中写了孔乙己一个人的悲剧吗?请谈谈你的看法。

明确:(1)作者在前三段简要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环境——咸亨酒店。

咸亨酒店是一个人群集中之地,反映着形形色色的人,但重要的是长衫和短衣的区别,昭示着这是一个阶级分层的封建社会。

而“掌柜是一副凶脸孔,主顾也没有好声气”也凸显出这个社会的薄凉。

(2)“笑”是贯穿文中始末的一个关键词,首先从“只有孔乙己到店,才可以笑几声”的基调开始,孔乙己便已然注定是众人的笑料;果然,辩别盗窃,“引得众人都哄笑起来”;质疑他是读书人,“众人也都哄笑起来”;给孩子们吃茴香豆,“孩子都在笑声里走散了”;他最后一次出现,也是“在旁人的说笑声中,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了”。

然而,这个“笑”字在文中只是“轻松活泼”的假象,它是森然的,沉重的。

“笑”里面表现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冷漠,是世态人情的薄凉。

而也是从这“笑”中,我们感受到了作者写在其中的怒,对社会于苦人的薄凉的控诉。

(3)孔乙己作为一个读书人,写得一笔好字,能知道回字的四样写法,站在今天的立场,这绝非毫无本事之人。

但他确也有自己的迂腐,不愿放下读书人的架子,死要面子,可以说,是封建文化教育造就了他的悲剧。

但是他在文中,并不是唯一的悲剧,不难想象,在这个阶级分层的社会,每个笑别人的人都会成为被笑者,薄凉是社会的本色。

国民精神的麻木愚昧、冷酷无情,正是那个时代的悲剧,孔乙己只是这悲剧中的典型。

2.请你根据上述分析,简要说说本文主旨。

明确:作者以极俭省的笔墨和典型的生活细节,塑造了孔乙己这位被残酷地抛弃于社会底层,生活穷困潦倒,最终被强大的黑暗势力所吞没的读书人形象。

孔乙己那可怜而可笑的个性特征及悲惨结局,既是旧中国广大下层知识分子不幸命运的生动写照,又是中国封建传统文化氛围“吃人”本质的具体表现。

揭示了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人们冷漠麻木的精神状态以及社会对不幸者的冷酷,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封建社会的腐朽和病态。

目标导学五:把握文本写作技法这篇文章以酒店小伙计的视角叙事,说说以该角度叙事的好处。

明确:这篇小说以一位不谙世事的酒店小伙计的口吻,不动声色地讲述着孔乙己的凄惨遭遇,貌似平淡轻松,实则蕴含着深沉的批判力量。

值得注意的是,叙述者“我”实际上又是以一位对社会人生有着丰富体验和深刻认知的中年知识分子的口吻,回忆着二十多年前发生的一幕幕景象。

——经过了二十多年的世事变迁,当年的小伙计早已人到中年,并远离了鲁镇和咸亨酒店,却仍然对穷困潦倒中的孔乙己及自己在当时对待孔乙己的态度念念不忘,其中复杂的内心隐曲是可想而知的,但作者又刻意隐藏了内心深处的真实想法,只是以一种含蓄平淡的口吻徐徐道来,增添了小说的艺术魅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