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提问艺术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提问艺术

【摘要】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最终要落实在课堂教学中,提问的运用作为课堂教学的有效教学行为之一,不可避免地成为促进教师改变其教学效果的关键性因素,本文从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现状入手,分析现状溯源,浅析提问艺术在课堂教学中恰当的运用,达到课堂教学的实用高效。

【关键词】小学语文提问艺术现状分析恰当运用

很多语文教育家都有这样的共识:语文教学是科学与艺术的结合。也就是说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除了探讨本学科自身规律的同时,还应根据具体的教学实际,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这就是一种教学的艺术。而在众多的语文教学方法中,课堂提问艺术显得尤为重要,因为一节语文课的优劣成败,与教师能否成功地诱导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课堂提问这门艺术,运用得好,能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开发学生思维潜能和创新能力,优化教学效果。

一、语文课堂提问的现状。

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好的提问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学生的各项技能和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审美情操。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作为新世纪的语文教师,为真正实现新课改所倡导的素质教育,必须懂得提问这门教学艺术,以便更好地实现教育教学目的。但是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小学语文教师提问的现状不容乐观。

现状一:随意性过大,且流于形式。据一所学校对14节语文课调查发现,教师每节课最多可提20多个问题,课堂教学成了“满堂问”。在这个极端现象中,教师为提问而提问,忽略了提问的质量和作用,教学效果达不到预期的效果。现状二:越多越好,越杂越好。提问开始被当作一种艺术或者技术,是以促进学生掌握知识、发展其思维能力为目的。结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来说,教师的提问不能“满堂飞”,随意而问,而应该精心备课,精心挑选,精心设计问题,做到“越精越好”。

现状三:教师问,学生答。提问,自然而然就会被人们理解为“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回答”。这样一来就将提问的意义片面化了。事实上,提问应该是双向的。课堂中既应该出现教师向学生发问,也应该出现学生向教师提问的现象。现代教学中出现的提问的主体,应该把学生包括进来。

现状四:启发性不强,参与度不高。启发的关键是在特定的情境下,掌握时机,待机而动。随意的提问质量较低,基本没有开放答案。这样不仅不会使学生得到启发,相反会混淆视听,使多数学生不能积极参与,教师几乎没有为学生留出提问的时间。如果长期处于这种记忆性问题之中,则无法培养其创造性思维。

分析上述现象不难得出,当前小学语文教师提问艺术的运用上仍然只强调知识的传授,不注重知识与能力的转化,更未注重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挖掘,以及学生情感和其他非认知因素的发展。课堂提问为何出现这样的现状?追根溯源,主要有两大原因。

二、课堂提问偏差的原因

其一,教师生本观念弱。教师问,学生答的传统教学观念根深蒂固,以人为本的新理念未能赶走传统观念。教师在备课时自己已把问题想得很细,在教案上列得

清清楚楚,教学以教案为准,不敢越雷池半步。即使有一个质疑问难的教学环节,也只是做做样子,走走过场,提问的权利牢牢掌握在教师手中,教师只是与文本对话,把教学的主体放置一边,不去深入了解学生,提问抽象空泛,缺乏启发性,因而学生对教学活动的参与比较肤浅和被动,更谈不上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其二,教师底蕴技能差。新世纪的知识结构下,对于教师而言,现阶段语文教师的文化知识面很窄,凡是教学中涉及了文学以外的或更深入的内容,教者都免不了敬而远之。毫无生发开去的胆量,生怕节外生枝,担心学生贸然提问,打乱自己的教学步骤,耽误时间,无法控制。究其原因,教师工作任务重,空闲时间缺,交流学习机会少,因而掌握的教学技艺难以达到很高水平。有些教师提出问题像扔石头硬梆梆地丢给学生,不知如何铺设一条启发之路,让学生打开思维之门;对于学生的回答,不知如何巧妙地有区别地评点,让学生有更大的收获。

三、课堂提问艺术的运用

提问的实施需要一定的艺术。提问并不是教师提出问题就宣告这一过程的结束,而是一个发问后学生解答,教师再评价的环环相扣的过程,相应的教师就有发问艺术、启答艺术和解答艺术,即教师如何提问、如何启发学生作答和如何对学生的回答给予反馈。为了有效地提问以实现教学目的,教师应适当运用一些艺术。(一)问题排序,化难为易。

要上好一节语文课,单靠一两个提问是不够的,它需要教者站在高处,从整节课、整篇课文来谋划,设计出一组有计划、有步骤的系统化的提问,这样的提问才有一定的思维深度,才能从多方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实际操作中,教者可以根据教材特点,学生的实际水平,把难问题分解成易理解、更有趣的小问题,或者把大问题分解成一组小问题,层层深入,一环扣一环地问,逐步引导学生向思维的纵深发展,这样的提问处理,学生肯定乐于接受,也能达到预期的效果。例如,教《穷人》一文时,让学生充分了解桑娜在家境极度困难的情况下,收养西蒙的两个孩子之后那种忐忑不安的心情。提问:问题1:就是这样的一个家庭,这样贫困的家庭却收养了西蒙的两个孤儿,此时桑娜心理一直是?(忐忑不安)。问题2:课文9——11小节中,桑娜那忐忑不安心里想了哪些?

学生读后交流回答,归纳出四件事。

A、他会怎么说?

B、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

C、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

D、如今叫我怎么对他说呢?

问题3:桑娜久久地坐在床前想了这么多的事情,你能把这些事情有顺序有条理地排一排吗?

4、他会怎么说? 1、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

2、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

3、如今叫我怎么对他说呢?

问题4:(进一步理解“忐忑不安”)课文为什么不按照我们刚才整理出来的顺序来写呢?将这四件事打乱呢?这是为什么呢?

学生交流(桑娜恍惚、桑娜害怕……)

教师小结:心情激动、神情恍惚、担惊受怕,这叫着——忐忑不安。

通过这样由易到难的提问,不仅减轻问题的难度,而且问题的设置具有事实性问题到推理性、开放性问题,由封闭性问题到开放性问题,由聚合性问题到发散性问题,由浅层问题到深层问题的坡度排列,体现出层次性。

(二)抓住矛盾,适时追问。

学生对每篇课文的学习,不是一开始就感兴趣的,为此,教者应当深入钻研教材,抓住突破口,有意地给学生设置问题的“障碍”,形成他们心理上的一种“冲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