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一谈高校如何开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合集下载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策略与思路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策略与思路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策略与思路供给侧结构性是一种经济的方法论,旨在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推动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

下面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的一些策略和思路:一、改善基础设施,促进产业升级。

建设、完善基础设施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的重要举措。

包括加强交通、能源、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交通运输能力,降低物流成本,使得各种资源和要素能够更为流通和整合。

同时,加大对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的支持力度,推动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

二、推动企业创新,提高生产力水平。

创新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的关键所在。

政府应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鼓励企业加大自主创新的投入,优化创新环境,提高创新能力。

同时,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加大对企业的扶持力度,激发企业创新活力,提高企业生产力水平。

三、深化国企,提高效率和竞争力。

国企是供给侧结构性的重要领域。

应推动国企,促进国企的市场化和现代化转型。

通过混合所有制,引入民营资本,提高国企的竞争力和效率。

同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国企的治理结构,提高国企的决策效率和市场竞争力。

四、简化行政审批,优化投资环境。

行政审批制度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的重要举措。

应进一步简化行政审批程序,提高审批效率,降低企业的制度性交易成本,提高企业投资的积极性。

同时,加强对市场主体的监管,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优化投资环境,吸引更多的投资者和企业参与经济活动。

五、加强供给侧结构性与需求侧管理的协调。

供需关系是经济的基本关系。

供给侧结构性与需求侧管理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

应加强宏观调控,积极发挥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作用,合理引导需求,稳定市场预期,确保供给侧结构性的顺利进行。

同时,加强消费、投资、出口等各个需求领域的管理,促进供求的平衡。

综上所述,推进供给侧结构性需要综合运用多种策略和思路,包括改善基础设施,促进产业升级;推动企业创新,提高生产力水平;深化国企,提高效率和竞争力;简化行政审批,优化投资环境;加强供给侧结构性与需求侧管理的协调等。

教育供给侧改革

教育供给侧改革

教育供给侧改革教育供给侧改革是指通过从供给端入手,改革和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满足人民群众对高质量教育的需求。

在当前全球知识经济时代,教育供给侧改革已成为各国共同关注的重要议题。

本文将从减负、优化课程设置、职业教育和教育公平四个方面来探讨教育供给侧改革的重要性和具体举措。

首先,减负是教育供给侧改革的重要方向之一。

长期以来,我国教育对学生的压力问题备受关注。

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不仅导致他们精力不集中,影响学习效果,还给他们的身心健康造成负面影响。

因此,实施减负政策是教育供给侧改革的首要任务之一。

政府应该加强对学校的督导,确保教育资源的合理分配和利用。

此外,学校也要通过调整课程安排、减少作业量等方式,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

其次,优化课程设置也是教育供给侧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

当前,传统的课程设置在适应社会发展需求方面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因此,我们需要对课程进行优化,增加实用性和综合素质培养。

应该引入更多与实际生活紧密相关的课程,如创新创业、科技教育、金融知识等,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

此外,还可以通过开展选修课程,让学生根据自身兴趣选择更多的课程,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职业教育也是教育供给侧改革的重要领域之一。

当前,高等教育过度偏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的培养。

为了更好地满足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应该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力度,并与高等教育相衔接,打破传统的教育壁垒。

在职业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职业素养是至关重要的。

政府可以提供更多的职业教育资源,鼓励企业与学校合作开展实训基地建设,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

最后,教育公平也是教育供给侧改革的核心要求之一。

当前,我国教育资源的分配存在明显的不平衡问题,城乡地区、富裕地区和贫困地区之间的差距日益扩大。

为了实现教育公平,政府应该加大对贫困地区和弱势群体的教育支持力度,建立对学生的国家奖助学金制度,确保每个孩子都能获得优质教育资源。

浅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逻辑与实践路径

浅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逻辑与实践路径

浅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逻辑与实践路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经济发展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经济保持了较高增长速度。

这主要得益于过去需求侧改革的发展思路。

这种改革思路主要是通过扩大由投资需求、消费需求和净出口增长三驾马车构成的总需求来拉动经济增长。

但最近几年,我国经济增速明显放缓,在产业结构、区域结构、要素投入结构、收入分配结构等方面出现了一系列问题。

202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稳定经济增长,要更加注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所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更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譹訛。

在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实施供给侧性结构改革已经成为当前我国经济改革工作的必然选择。

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现实性条件近几年经济环境的发展变化表明,我国经济发展正面临着结构性的问题,已经进入到新常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已成为大势所趋。

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现实性条件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生产成本提高在企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生产成本上升本是一个综合性的问题,主要有劳动力成本、技术进步成本、环境成本以及自然资源成本。

从劳动力成本方面来看,最近几年劳动力年龄人口呈现下降趋势,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导致人口红利逐步减退。

随着老龄化程度的加剧,未富先老问题在我国凸显的越来越明显譺訛。

老龄化发展速度加快,就会推高劳动力成本,导致劳动生产率增长速度落后于劳动力成本,加大企业用工成本。

在自然环境方面,国家对自然环境保护和整治力度逐渐加大,企业治理污染方面的成本相对比过去明显增加。

技术进步成本是指企业为提高劳动生产率就必须加大技术更新换代的速度,进而提高企业的生产成本。

在自然资源成本方面,近年来矿山、土地、森林、水等资源的使用成本都在不断加大。

二产品供需错位通过宏观调控,实现供给和需求的大致平衡,是经济发展的理想状态。

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涵原因和举措

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涵原因和举措

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涵原因和举措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近年来中国经济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

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传统的增长模式已经面临诸多问题,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凸显,一些制度性障碍和结构性矛盾也开始显现出来。

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可以更好地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推动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涵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简单来说就是通过改革供给侧的结构性问题,解决经济发展中的矛盾。

在这一过程中,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削减产能过剩。

长期以来,我国一些行业产能过剩问题严重,导致市场竞争激烈、产品价格低迷,造成企业盲目扩张、恶性竞争,不仅浪费了资源,还破坏了生态环境。

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我们要坚决削减过剩产能,消除行业间的不合理竞争,促进行业良性发展。

2.优化产业结构。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传统产业的增长速度放缓,新兴产业的发展受到一定制约。

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我们要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升传统产业的技术和管理水平,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3.改善投入环境。

在过去的经济发展中,因为一些制度性障碍,企业在融资、税收、人才等方面面临着较大的问题,这直接影响着企业的投入意愿和效率。

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我们要改善企业投入的环境,减轻企业负担,增强企业活力。

4.增加公共产品供给。

在发展过程中,一些基础设施建设、社会福利保障等方面的供给不足,限制了居民的消费和生产活动。

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我们要加大对公共产品的供给,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

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会遇到一系列结构性问题,这些问题往往是长期积累形成的,需要有力的改革才能加以解决。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施,主要是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1.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近年来,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传统的投资拉动、出口拉动增长模式已经难以为继,需要从要素驱动型向创新驱动型转变。

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可以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涵原因和举措

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涵原因和举措

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涵原因和举措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指从优化供给结构来提高经济总量和质量的新一轮改革,其主要
目的是改变以往中国经济增长模式的缺陷和短板,使国民经济建立在市场化、法治化、国
际化的基础上,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和优化。

供给侧改革的内涵包括三个方面:
首先,加大创新力度,提高经济增长质量。

中国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往往依赖于大规
模的资本积累和生产的规模化,对人力资源和环境资源的消耗非常大,如今随着全球经济
竞争的加剧,中国的比较优势(廉价劳动力、环境优势)越来越小,利润空间也越来越小,所以只有通过加大创新力度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才能保持和增强国家的竞争力。

供给侧结构
性改革的举措包括加快推进技术创新、改革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夯实创新基础设施建设
等。

其次,加强供给侧改革,优化产业结构。

优化产业结构是供给侧改革的重点,需要各
种行业优势的相互匹配,健康有序的发展。

举措包括淘汰产能过剩产业、加快发展先进制
造业、发展服务业、把握人口红利等,尤其是加强环保、节能、减排方面的工作,让经济
的增长和资源环境的保护互不冲突。

最后,深化改革,推进市场化和法治化。

供给侧改革需要借助市场化和法治化的力量,使得资源配置更加公正、透明和规范。

特别是在国企改革、金融改革、财税制度改革等领域,要求深化改革,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提高法治化水平。

综上所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一个广泛的、全面的、深入的改革体系,需要有关方
面多方合作、统筹协调。

其根本目标是推动中国经济增长质量向质的提升方向转型,以及
实现公平、公正、可持续的发展。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高校大学生就业问题解决途径探究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高校大学生就业问题解决途径探究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高校大学生就业问题解决途径探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对于高校大学生就业问题具有重要影响。

在当前经济形势下,供给侧改革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主题,也成为解决高校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关键。

本文将探讨供给侧改革背景下高校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途径。

一、现状分析1.供给侧改革对高校大学生就业的影响供给侧改革的实施,促进了经济结构的优化和转型,加大了对高技能人才和创新型人才的需求。

这对高校大学生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一方面,随着经济结构的优化,一些新兴产业和新兴行业的发展,为高校毕业生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供给侧改革也加大了就业市场的竞争,让高校毕业生面临更大的就业压力。

2.高校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困境目前,高校大学生就业面临诸多困境。

由于供给侧改革,市场对高技能和创新型人才的需求增加,而传统的大学生专业结构与市场需求并不完全匹配,造成了供需失衡。

一些高校毕业生在就业中存在着就业观念陈旧、就业能力不足、就业信息不对称等问题,导致他们难以顺利就业。

一些高校毕业生在创业方面也面临着困难,包括创业条件不足、创业意识不强等问题。

二、解决途径探究1.优化高校教育结构,培养适应供给侧改革的人才高校应该优化教育结构,根据市场需求调整专业设置,加大对新兴产业和行业的人才培养力度。

高校还应该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为他们提供在供给侧改革下更好的就业机会。

2.加强职业教育,提高学生就业能力为了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高校应该加强职业教育,注重实践教学和实习实训,让学生在校期间就能获得一定的工作经验。

高校还应该提供更多的就业指导和就业服务,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供给侧改革下的就业市场。

3.加大政府扶持力度,鼓励及支持大学生创业政府应该加大对大学生创业的扶持力度,包括提供创业资金、创业培训、创业税收优惠等政策支持,让更多的大学生有机会创业就业。

政府也应该建立更加便捷的创业政策和创业服务体系,为大学生创业提供更好的环境。

基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高校办学特色探析

基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高校办学特色探析

基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高校办学特色探析【摘要】本文通过解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高校办学的影响,探讨高校办学特色的内涵、高校在改革中的调整、实践探索以及发展趋势。

在背景介绍了当前高校办学面临的挑战,研究意义在于深入探讨供给侧改革对高校的重要性。

结论部分强调基于改革的办学特色的重要性,展望了未来高校办学的发展方向,并总结全文观点。

本文旨在为高校领导者和决策者提供参考,指导高校办学特色的发展,提升高校教育质量和竞争力。

【关键词】高校办学特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调整、实践探索、发展趋势、重要性、发展方向、总结、内涵、影响、高校、展望、观点。

1. 引言1.1 背景介绍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一直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和教育理念的深刻变革,高校办学特色的探索和发展逐渐成为研究热点。

基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下,高校办学特色更加凸显其重要性,如何实现高校的特色办学,成为当前教育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高校的竞争愈发激烈。

传统的一刀切的教育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高校需要根据自身条件和资源优势,打造出符合自身特色和办学定位的办学模式。

基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高校需要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和创新精神,努力打造具有一定特色和竞争力的办学模式,为社会培养更多合格的人才。

探讨高校办学特色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的发展趋势和实践探索,对提高高校教育质量,推动大众创新创业,促进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这一部分将对高校办学特色的内涵进行深入分析和探讨,为全文的展开打下基础。

1.2 研究意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也是高校办学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对于高校而言,如何顺应供给侧改革的要求,开展有特色、有竞争力的办学活动,实现高质量发展,是一个迫切需要研究的问题。

探讨基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高校办学特色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研究基于供给侧改革的高校办学特色,有助于深入理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具体影响机制,揭示供给侧改革对高校办学的内在逻辑和发展路径,为高校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办学策略提供理论依据。

加快职业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问题浅析

加快职业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问题浅析

加快职业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问题浅析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职业教育作为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重要途径,也逐渐受到重视。

在当前的形势下,职业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亟待加快推进。

本文将从职业教育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加快改革的着手点和路径等方面进行浅析。

一、职业教育的现状目前,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不少差距。

首先是学校规模和数量的不足,尤其是高水平的职业院校相对缺乏。

其次是教学资源配置不均衡,人才培养质量不高,专业设置单一、教学方法陈旧等问题也较为突出。

学生就业难、就业岗位不适应、薪酬待遇低等问题也影响着职业教育的发展。

二、存在的问题在职业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过程中,存在着一系列问题。

首先是政策不配套、体制不够灵活,制约了职业教育的发展。

其次是企业和学校之间的脱节,导致学生毕业后难以就业。

职业教育与劳动力市场需求的匹配度也不高,导致岗位空缺和用工矛盾。

职业教育质量水平不高,学生对就业市场的适应能力也不足。

这些问题制约着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也急需通过结构性改革来解决。

三、加快改革的着手点和路径为了加快职业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完善政策法规,提高职业教育的发展环境。

建立健全的政策体系,强化职业教育的地方管理和服务功能,推动职业教育区域化发展。

适时修订职业教育相关法律法规,为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2.调整教育体制,提高职业教育的资源整合和配置效率。

鼓励社会力量办学,引导学校开展合作办学,推动职业教育与产业的深度融合,建立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机制。

3.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实践能力。

加大对职业教师的培训力度,提高其岗位职业素养和实际操作技能。

要建立职业教师的激励机制,吸引更多优秀人才从事职业教育教学工作。

4.优化教学资源配置,提高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

加大对职业教育的资金投入,提高学校的教学设施和教学器材水平。

推动课程建设和实践教学改革,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关于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思考和建议

关于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思考和建议

教育文化论坛㊀2016年6期 文摘之窗中国式学科评估:问题与出路今年四月份ꎬ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以下简称 教育部学位中心 )邀请全国学位授予单位参加全国第四轮一级学科整体水平评估ꎮ随之ꎬ各个高校展开了一场大规模㊁高级别的学科评估申报及材料提交总动员ꎮ第四轮学科评估自发布起也引发了学界的广泛关注和热烈讨论ꎮ如何真正做好学科评估?专家们建议ꎬ学科评估应尊重丛林生态ꎬ培育自主生态ꎬ坚持二八分治ꎬ理性把握边界ꎬ适度合理调控ꎮ主要体现在十个方面:第一ꎬ学科建设是大学的一项日常性工作ꎬ是一个漫长的不断累积的过程ꎬ切不可急功近利ꎮ学科评估应能够促进学科整体梯队建设ꎬ而不是搞掐尖投资ꎮ第二ꎬ推进管㊁办㊁评分离ꎬ多管齐下培育第三方学科评估机构ꎬ政府部门应制定政策扶植和培育第三方评估机构的建立㊁健全和发展ꎬ同时对其实施必要的监管ꎬ使其依法依规开展评估ꎮ第三ꎬ通过融合评估的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ꎬ建构起科学的学科评估体系ꎬ这是走出具有中国特色学科评估之路的基本路径ꎮ第四ꎬ外部力量尤其是政府力量的介入应理智地保持 一臂之距 ꎬ政府监控的重心应是对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质量的底线保障上ꎮ第五ꎬ明确学科评估的根本作用在于帮助参评学科在相互比较中知己知彼ꎬ诊断问题和寻找对策ꎬ学科评估应回归到学科建设本身ꎬ培育卓越的学科群体ꎮ第六ꎬ摒弃以论文论英雄的价值取向ꎬ衡量学科和学者水平ꎬ不在于论文㊁著作㊁课题数量ꎬ而在于对本学科的贡献ꎬ对国家和民族科技进步的贡献ꎬ这是学科建设追求的根本目标ꎬ也是学科评估的核心立场ꎮ第七ꎬ文史㊁理工㊁农医㊁经管等学科遵循不同的规律ꎬ学科评估也要分门别类制定不同的标准ꎬ切忌一刀切ꎮ学科评估应该营造 万类霜天竞自由 的氛围ꎬ而不能用丛林法则管理丛林ꎮ第八ꎬ充分尊重高校的办学自主权ꎬ建立多方协商对话机制ꎮ通过协商对话机制来保证评估参与各方的诉求和利益得到最大限度的表达和响应ꎮ第九ꎬ建立公共数据库ꎬ学科评估尽量不要 进校 ꎬ不应影响高校正常教学秩序ꎮ第十ꎬ谨慎使用评估结果ꎬ尽量避免评估结果与资源㊁利益的直接挂钩ꎮ政府如要将资源分配与学科评估结果建立一定联系时ꎬ要综合考虑教育投入的公平㊁公正㊁透明㊁和谐和高效等原则ꎬ不仅要奖励排在最前端的大学或学科ꎬ也要托底排在尾端的学科和激励大多数大学ꎮ(陈学飞㊀叶祝弟)摘自«探索与争鸣»2016年第9期让学校充满自由的精神让学校充满自由的精神是一个系统工程ꎬ需要相关各方的努力与协作ꎮ从政府的角度来说ꎬ应该忠实履行依法治教的职责ꎬ进一步转变管理方式ꎬ强化服务和监督职能ꎬ真正落实学校在办学方面的各项自主权ꎬ支持学校依法依规办学ꎮ从学校的角度来说ꎬ要进一步推动学校民主化建设ꎬ完善党政联席会议制度㊁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ꎬ强化师生代表在学校事务中的知情权㊁参与权和建议权ꎬ支持学生社团活动ꎬ营造一个宽松㊁自由㊁平等和民主的学校文化氛围ꎮ从研究者的角度来说ꎬ要通过一定的方式组织起来ꎬ努力破解 教育规律 难题ꎬ基于古今中外的优秀教育经验和大量的科学研究报告ꎬ从寻找最简单的教育共识入手ꎬ不断地扩大对教育工作成败的规律性认识ꎬ经过充分的㊁深入的讨论和辩论ꎬ不断地发现构筑和支撑整个现代教育大厦的基石ꎮ从媒体和社会公众的角度来说ꎬ要充分认识到学校中的自由氛围对于培养孩子的自由人格和造就未来合格与优秀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极端重要性ꎬ为创办更加自由的学校提供积极的舆论和社会支持ꎮ(石中英)摘自«中国教育学刊»2016年第6期ꎮ文艺复兴时期的自由教育思想探析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教育家对中世纪神学教育一统天下进行了挑战ꎬ他们不仅批判了中世纪神学教育对受教育者精神的奴役ꎬ自由的束缚的弊端ꎬ倡导和热衷于自由自在的研究风格ꎬ力求为自己创造一种不受各种权力和权威束缚的自由和愉悦的境界ꎬ而且在继承和发展了亚里士多德的自由教育思想的基础上ꎬ建构了充满人文主义色彩的自由教育思想ꎬ为自由教育思想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元素ꎮ人文主义教育家对自由教育思想发展的贡献在于建构了以自由为核心的人文主义ꎮ他们在自由教育目的上ꎬ主张培养自由人ꎻ在自由教育的内容上ꎬ提出了包含着 自由学科 在内的 古典人文学科 概念ꎮ更为重要的是ꎬ人文主义教育家还对自由教育的路径 思想自由㊁言论自由㊁活动和游戏的自由㊁遵循自然性 原则等作了精辟的论述ꎬ这种论述无疑是人文主义教育家的一个重要的理论创新ꎮ(刘黎明)摘自«贵州大学学报»(哲社版)2016第6期ꎮ关于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思考和建议2015年11月10日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ꎬ习近平主席首次提出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ꎬ11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强调 培育形成新供给新动力 ꎬ17日李克强总理在 十三五 规划纲要编制工作会议上进一步强调 在供给侧和需求侧两端发力促进产业迈向中高端 ꎬ在18日APEC会议的主旨演讲中ꎬ习近平主席再提 供给侧改革 ꎮ2016年1月27日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二次会议研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案ꎬ会上习近平主席强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ꎬ落实好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ꎮ随后ꎬ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成为社会各界热议的话题ꎮ经济社会相关领域的供给侧改革也成为研究讨论的议题ꎬ包括 教育供给侧改革 在内深刻认识教育事业的特殊属性及其与经济运行体系的本质差异ꎬ这是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逻辑起点ꎮ在新的历史时期ꎬ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当前教育体系所提供的教育资源和服务与民众优质而多元化的教育需求之间的突出矛盾ꎻ实质在于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㊁全面提升现代教育治理水平ꎬ实施的路向在于突破国民教育体系的狭义教育观ꎬ在现代教育理念及体系架构中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ꎬ形成现代公共教育服务体系与家庭个体和经济社会发展之教育需求的良性匹配关系ꎮ(庞丽娟)摘自«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6年第10期341. All Rights Reserved.。

高等教育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供给侧-改革研究

高等教育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供给侧-改革研究

高等教育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供给侧"改革研究一、总论2022 年11 月10 日,习近平主席在中心经济会议上提出了“供应侧改革”方向,明确了经济进展不再强调高速增长而是适度扩大,重点不再是范围和数量的递增,而是要提高体系的质量和提升效率,即供应侧结构性的改革。

“供应侧改革”的提出是中心决策层面的一个重大转折,“供应侧”改革的核心是解放生产力,进展生产力,优化环境机制,创立开发的市场空间和健全的保障制度,为创新创业供应环境和动力,促进我国经济长期稳定的进展。

随后,2022 年12月30日,中共中心通过《关于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若干意见》。

新一届中心领导在推动东北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的重大决策,为指导东北老工业基地摆脱经济逆境,谋求进展指引的方向。

东北新一轮振兴进行“供应侧改革”的重点之一是加强民生保障和创新创业,注意消费对经济进展的长远效应。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全面振兴的根本点,切实提高教育、医疗和就业等民生保障为经济进展供应长远保证。

加快实施创新驱动的战略,完善科技创新的政策体系,创立创新体系建设、赐予金融财税支持、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促进高新技术产业进展和完善人才激励机制方面的创新支持政策,有效保障科技创新力量的提升。

重点支持高校毕业生、企业高管及持续创业者、科技创业者、留学归国创业者为主的创新型创业。

党中心针对经济结构性提出了“供应侧改革”,经济学的核心就是有效的配置资源,发挥资源的最大优势,在需求与供应的角度看,需求供应相互平衡下,市场才达到一个均衡的状态,市场的均衡是需求和供应共同作用的结果。

当供应与需求相等时才能达到市场均衡,“供应”与“需求”是经济市场的两面,“需求侧”的要素是投资、消费和出口,“供应侧”的要素是生产要素供应和利用。

供应侧改革就是以供应为先的增长进展模式,以投资拉动为先、创新创业驱动为主导、提高经济效益的增长方式,用内需的导向型经济代转变出口的导向型经济,用学问密集型经济转变劳动密集型经济,用幸福经济转变GDP 经济。

浅谈支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积极财政政策

浅谈支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积极财政政策

浅谈支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积极财政政策随着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逐渐成为经济调整和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

为了推动这一重大改革,积极的财政政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下文将浅谈支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积极财政政策。

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意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指通过完善经济体制机制,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以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一系列政策和措施。

这一改革的出发点是为了解决当前经济增长面临的瓶颈问题,而不是简单地依靠需求扩张来提振经济。

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我们可以逐步解决产能过剩、产业结构不合理等问题,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实现经济增长由规模型向质量型的转变。

改革还有助于促进技术创新、提高企业竞争力,推动经济向高质量发展。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并非一蹴而就之事,需要经过长期的努力和持续不断的政策支持。

在这个过程中,积极的财政政策不可或缺。

1. 财政政策可以加大对结构调整的财政支持。

作为经济调整和转型升级的主要政策工具之一,财政政策可以通过加大对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的财政扶持,推动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

财政政策还可以通过投资、补贴等手段,推动研发创新,促进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和推广应用,实现转型升级。

2. 财政政策可以通过减税降费来优化资源配置。

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过程中,减轻企业负担,降低企业生产成本,提高企业盈利能力是至关重要的。

财政政策可以通过减税降费,优化税收政策,减轻企业负担,释放市场活力,提升全要素生产率。

3. 财政政策可以加大对重点领域的财政投入。

在支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更加重视技术创新、人力资源、环境保护等领域。

通过加大对这些领域的财政投入,可以推动科技创新,提高人力资源素质,改善环境质量,为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提供有力支撑。

4. 财政政策可以通过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提高其效率和效益。

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过程中,财政支出的效益尤为重要。

财政政策可以通过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提高其效率和效益,确保财政资金用于最需要的地方,真正发挥财政支出对结构调整的支持作用。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什么做什么为什么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什么做什么为什么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什么做什么为什么供给侧结构性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优化供给结构,即通过淘汰落后产能、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提高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等,以实现供给侧的结构性升级;二是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即通过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创新驱动、减少市场垄断等,实现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三是加强供给侧的政策保障,即通过优化政府服务、改善市场环境,确保供给侧能够顺利进行。

首先,优化供给结构可以提高经济效益。

通过淘汰落后产能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可以提高产业集中度和企业的创新能力,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进而提高经济的效益和竞争力。

其次,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可以增强经济增长动力。

通过优化资源配置和减少市场垄断,可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增强经济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从而推动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

再次,加强供给侧的政策保障可以提升市场发展环境。

通过优化政府服务和改善市场环境,可以减少市场对企业的不合理干预,提高市场竞争的公平性和透明度,为供给侧结构性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制度保障。

最后,供给侧结构性可以促进经济转型和可持续发展。

通过淘汰落后产能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可以推动经济从传统的资源密集型产业向技术密集型和创新型产业转型,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总之,供给侧结构性是一个旨在优化供给结构、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和加强政策保障的政策和措施。

通过这一,可以推动中国经济从传统的投资驱动型增长模式转向创新驱动、内需拉动的增长模式,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教育供给侧改革的路径与方法

教育供给侧改革的路径与方法

教育供给侧改革的路径与方法教育是一个国家的未来,教育供给侧改革是指通过改善教育服务供给链条,提高教育质量,以达到增强国家经济竞争力、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目的。

教育供给侧改革的路径与方法,是当前我国教育改革工作的重点之一。

一、提高教育资源配置效率教育资源的配置效率与教育供给质量有着十分直接的关系。

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是教育供给侧改革的重要路径之一。

当前,我国教育资源配置存在着一系列问题,例如城乡教育水平差异大,高等教育的优质资源集中在部分大城市,在一些农村和中西部地区的高校教育质量仍然较低等。

为了提高教育资源配置效率,政府应该加强对教育资源配置的监管与调整。

在国家级和地方级政策调控下,鼓励优质教育资源向农村和中西部地区倾斜,鼓励优秀教育机构发展线上教育,为学生提供更多元化的教育选择。

二、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教育教学改革是教育供给侧改革的重要方法。

在新时代下,教育与就业、人才培养密切相关,教育必须向职业化、实践化、技能化方向转型。

这就要求我们对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创新,推动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结合,通过实际操作,种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育教学改革需要有多方面的发力,比如研究制定职业化教学和人才培养方案,促进校企合作,加强实习实践教育等。

三、开发创新型人才提高教育供给侧质量的路径之一,就是培养开发创新型人才。

创新型人才是现代社会的需求,也是教育改革的引领力量。

通过改革教育人才选拔和培养模式,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扩大创新创业教育的渠道和资源,鼓励和支持教师和学生的创新创业项目落地实施,为优秀学子提供更多与产业链接的创新实践机会,是提高教育供给侧质量的必由之路。

四、提高教师素质提高教师素质是优化教育供给结构的有力手段之一。

当前,我国教育人才队伍中,学历配置不够合理、教育背景单一、教学能力较弱等情况依然存在。

在这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素质,是优化教育供给结构的必要步骤。

新时代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探究

新时代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探究

新时代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探究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高等教育的供给侧改革已成为当前教育领域的热点话题。

高等教育是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高国家综合竞争力、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创新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如何更好地进行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和效益,成为教育界和政府部门共同关注和努力的目标。

本文将探讨新时代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的重要性、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一、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的重要性目前,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高等教育的结构性矛盾和不平衡发展问题比较突出。

一方面,一些学科专业供给过剩,一些专业却供不应求,造成了人才供需失衡的现象。

高等教育的质量和效益问题也比较突出。

一些学校存在着教学资源分配不均衡、师资力量不足、教学内容滞后等问题,导致教育质量无法得到有效提升。

高等教育和产业、科研等方面的融合度不够,学校培养的人才与社会需求脱节,造成了高等教育的培养模式和产业需求的不匹配。

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尚面临诸多问题,需要政府和学校共同努力解决。

在新时代背景下,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需要进行重点布局和深入推进。

需要加大对高校的综合改革力度,改变高校的办学思路和管理模式。

高校需要积极探索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提升学术研究水平。

高等教育与产业、科研等方面的融合也需要加强。

学校要更好地了解社会需求,调整专业设置和培养模式,培养更多适应社会需求的专业人才。

也要与产业界、科研机构开展合作,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促进产学研深度合作。

高等教育的资源配置和公平问题也需要引起重视。

政府要加大对高等教育的投入力度,确保高等教育资源的公平分配,让更多的学生有机会享受到高等教育的福利。

为了推动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的深入发展,政府需要出台相关政策和措施,提供政策保障。

政府需要加大对高等教育的财政投入,保障高等教育的基本运行和资源配置。

政府需要加强对高等教育的监管和评估,对学校进行综合评价,激励学校积极开展教学教研工作,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

高等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路径与实施策略

高等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路径与实施策略

高等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路径与实施策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进步,高等教育的需求量也不断增加。

然而,高等教育供给方面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导致供需失衡和高等教育质量不稳定。

为此,高等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为改善高等教育系统的必要手段,以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促进人才培养和适应新时代的需求。

路径1:强化高等教育的内涵建设要实施高等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首先需要强化高等教育的内涵建设。

这意味着要加强教育质量监控与评估机制,逐步引入国际化标准和认证机制。

同时,培养更多的高素质教师,优化教师队伍结构,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科研水平。

另外,还要加强科学研究与创新能力,鼓励高校与企业、社会机构等建立紧密合作关系,推动科研成果转化和产业创新。

路径2:优化高等教育的结构布局为了实施高等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优化高等教育的结构布局。

一方面,要加大对中西部地区高等教育的支持力度,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向这些地区倾斜。

另一方面,要加强高等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的发展,扩大人才培养的层次和渠道。

同时,要加强学校间的协同合作,促进资源共享和联合办学,提高高等教育的整体效益。

实施策略1:加大投入力度,优化资源配置为了支持高等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政府应当加大对高等教育的财政投入。

增加高等教育经费,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教育经费的公平性和效益。

同时,要加强对高校的管理和监督,建立科学有效的管理体制,提高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率。

实施策略2:鼓励高校内涵发展与创新高校应该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加强内涵建设,提高办学质量。

高校要注重人才培养,强化学科建设和专业设置,提高人才培养的适应性和创新性。

同时,高校还应该鼓励师生创新创业,提供优秀人才的培养环境和支持。

实施策略3:强化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合作要提高高校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必须加强国际化合作。

高校应该积极吸引优秀的国际教育资源,建立国际化的教育合作平台,拓宽师生的国际交流渠道。

通过与国外高校的合作办学、学分互认和人才培养项目等方式,增加高等教育的全球竞争力。

如何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如何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如何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供给侧结构性是指通过和优化供给体系,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需求,促进经济发展的一种路径。

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推进产业升级和优化布局。

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提高传统产业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提升全要素生产率。

此外,要优化各地区的产业布局,加强不同地区的产业协同发展,减少区域经济的不平衡性。

二、加强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

加大对创新的支持力度,提高科技创新的能力和水平,培育和壮大新兴产业的创新主体。

同时,加强院校和企业对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打造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知识型人才队伍,为供给侧结构性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三、完善金融体系和支持政策。

深化金融体制,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加大对小微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推进科技金融创新,完善基础设施和农村金融服务。

此外,还要加强宏观经济政策的协调,提供更加稳定和可持续的发展环境。

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

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提高基础设施的质量和效益,为产业升级和就业创造更好的条件。

同时,要加大环保力度,推进绿色发展,优化生态环境,为人民提供更加健康和宜居的生活环境。

五、加强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社会保障水平,提供更加全面和可靠的社会保障服务。

同时,加大对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的投入,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效益,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

六、加强和监管。

推动深化,降低市场准入门槛,提高市场竞争和监管效能。

同时,要加强对市场秩序的监管,保障市场的公平竞争环境,防止垄断和不正当竞争的行为。

总之,深化供给侧结构性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和全面推进。

只有通过深化,优化供给结构,才能够实现经济的转型升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和健康发展。

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创新

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创新

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创新随着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

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我们接受思想教育、形成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关键环节。

如何在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中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创新,成为当前亟待探讨的问题。

一、改变教育方式,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往往不够重视,这与传统的教学方式有一定的关系。

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侧重于灌输知识,缺乏与时俱进的元素,往往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

我们可以通过改变教育方式,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

可以引入先进的教学技术,比如视频、互动课堂等,增加学生参与感。

可以开设一些新颖有趣的课程内容,比如思想政治与当代文化、思想政治与社会热点等,使课程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增强学习的实用性和趣味性。

通过这些改革创新,可以提升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兴趣,达到供给侧的结构性改革。

二、优化教师队伍,提高教学质量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质量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效果。

优化教师队伍,提高教学质量也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环节。

可以通过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引进有影响力的学者、专家,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增强课程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可以鼓励教师开展教学科研,提高教学质量,增强教学实效。

通过这些优化举措,可以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质量,满足学生对高质量教育的需求,实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三、强化实践教学,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往往偏重理论知识的传授,缺乏实践环节。

这与当今大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需求不相符。

强化实践教学,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也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创新之举。

可以通过拓宽实践教学内容,引入社会实践、社会调研等环节,使学生在课堂外得到更多的锻炼和实践。

可以加强实践教学的指导与评估,促进学生的主动参与和实效成果。

通过这些实践教学的创新,可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他们的实践能力,适应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入发展。

新时代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探究

新时代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探究

新时代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探究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经济的快速增长,高等教育的重要性愈发凸显。

作为培养人才、促进科技创新和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高等教育在当前社会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

为了适应新时代的发展需求,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成为当前教育领域的热门话题。

本文将对新时代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进行探究,分析其意义、现状以及未来发展方向。

一、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的意义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是指通过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促进高等教育内涵建设,以及加大对高等教育资源的投入,推动高等教育体系的升级和提质增效。

这一改革对于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促进人才培养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有助于促进人才培养。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需求的变化,对人才的需求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通过改革,可以优化人才培养结构,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水平,满足社会对优秀人才的需求。

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对于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优质的高等教育资源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只有不断提升高等教育的质量和水平,才能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已经开始全面推进,并取得了一些积极成效。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大高等教育资源投入。

近年来,我国政府对高等教育投入不断增加,加大对高等教育资源的投入力度,以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和水平。

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

为了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需求和人才培养的需求,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化,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等方面都取得了一些突破性进展。

优化高等教育结构。

为了提高高等教育的培养质量和水平,国家不断调整和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加大对重点学科和领域的支持力度,提高学科建设水平。

加强高等教育内涵建设。

高等教育内涵建设是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的核心和重点,我国高校不断加强教学科研力量,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

未来,我国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继续努力: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路径和方法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路径和方法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路径和方法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的进一步壮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为了当前经济领域的热点话题。

那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路径和方法应该如何设计呢?一、加强政策引导加强政策引导,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前提。

政府在制定经济政策的时候,应该充分考虑我国现阶段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需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引导政策。

同时,要适应市场需求,放宽市场准入,加大激励政策力度,支持和推动企业加大技术研发和创新力度。

二、强化科技创新科技创新是提高供给侧生产力的重要手段。

政府应该通过加大科技投入、设立科技基金等举措,帮助企业提高技术研发能力,推动科技创新。

同时,在管理层面上要加大科技创新的力度,建立与制度环境相适应、以市场为导向的科技创新机制,提高科技创新效率。

三、推进结构转型结构转型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内容。

通过扩大消费领域、加快优化产业结构、实现市场化、数字化转型等举措,实现产业结构的转型调整,提高产品质量,满足消费者对高品质、高效率和便捷性需求。

对于传统产业要实施振兴计划,提升其产业附加值和国内竞争力,保持产业发展的新动力。

四、加大脱贫攻坚力度脱贫攻坚是当前我国的重点工作之一。

加强脱贫攻坚,可以推动贫困地区的区域发展,促进产业结构调整。

政府要加大扶贫资金的投入和派驻工作队伍的力度,同时,激励贫困地区开展新兴产业和服务业,为就业创造条件,提高地区经济水平。

五、开展对外合作对外合作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一个重要手段。

我国应该加强与国际产业领先国家的交流和合作,吸收国际先进技术和先进管理经验,推进供给侧改革和创新发展。

同时,要加强国际间的贸易合作,建立更加开放、包容和互利的贸易环境,促进我国与世界各国的经济合作与发展。

总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一个系统性、长期性的重大改革,需要政府、企业、社会各方的全力配合和积极参与。

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运用正确的方法,紧密协作,才能把改革进行得更深入、更扎实,推动我国经济向高质量发展的方向迈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一谈高校如何开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中国高校的转型发展,实质上是中国高等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新中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高等教育快速发展。

在快速发展的同时,在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进步,经济升级、产业转型的时候,中国的高等教育结构不合理。

这个不合理就表现在培养理论型、学术型人才的学校比较多,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学校比较少。

这种发展的结果,我们高等教育的结构和国家的经济结构、产业结构不尽吻合,直接引发出另外一种后果,一边大学毕业生比较难得找到一个适合的岗位,另外一边用人单位比较难得找到一个合适的人才,这就是结构性矛盾。

一边是数目巨大的大学毕业生就业难,一边是用人单位比较难招到合适的人,特别是一些技术型、技能型人才千金难求。

高校培养的人才和产业发展需要的人才不一致凸显了人才供需结构性矛盾。

中国高等教育,有2500多所高校,3000多万学生,这样庞大的数量级背后,意味着强大的创新潜能。

创新驱动发展,人才引领创新,如何将这些潜在的智力支撑转化为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是一个大命题。

围绕当前的这种结构性矛盾,就产业转型升级、经济社会有序发展角度而言,教育部袁贵仁部长提出的推动普通高校向应用型转型无疑是一大有力举措。

创新驱动发展,人才引领创新,如何将这些潜在的智力支撑转化为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是一个大命题。

转型过程中必须要正视这样一个问题,长期以来形成的忽视应用型人才培养乃至歧视职业教育的思想已然成为高校转型路上的一大阻碍。

事实上,早在一千多年前,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韩愈就在《师说》一文中也谈及了这个问题“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的确,在大家根深蒂固的思维中,科学家、学者比工程师抑或技师总是高上那么几筹,综合性大学总是比应用型高校特别是高等职业院校高上那么几等。

所以,有些人或者有些学校,听到普通高校要往应用型学校转型就会不自觉地抵触也就不足为怪了。

看看高校改名热更是可见一斑,从“专科学校”到“学院”再到“大学”的三级跳者不胜枚举。

当前,最注重实践教学的高等职业教育是应用型高校的典型代表,着眼职业教育的境况,更能直观明了地透析这个问题。

在我国目前教育体系中,职业教育是被作为一个专门教育层次进行设计、发展的,在高考中,高职高专的招生往往在本科院校之后。

而这种把教育分等级、分层次的思维如果不变,职业教育以及应用型教育的地位和形象就不可能得到扭转,推动普通高校向应用型转型也将沦为空谈。

推动普通高校向应用型转型,除了要打破思想上的桎梏,还要实践于具体做法,改变人才培养模式,调整专业设置是关键性的第一步。

回到原点,我国当前经济、产业结构转型最紧缺的是技术型、技能型一线人才,围绕这些合理设置高校专业是转型的必由之路,但是推动高校转型也需要结合具体产业需求,特别是要立足人民和国家需要进行,不能一味盲目,否则矫枉过正必然又带来诸如学术型人才紧缺等新问题。

这就意味着做好这项工作,更需要围绕“试点推动,典型示范”来展开,通过国家教育部门加强指导和一定的支持推动试点高校转型到位彻底,给其他高校立好典型标杆,让转型的大部队少走弯路,同时在试点的推动过程中,又可以规划出较为合理的高校结构,最终形成一个良好的高等教育的结构层次。

“中国高校转型发展实质上是中国高等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走好高等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路,才能有力地解决培养理论学术型人才学校较多、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学校较少的矛盾,才能有力地解决生产一线中高技能人才紧缺的困局,从而为高质量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奠定智力基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