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成孔径雷达电子对抗技术综述_吴晓芳
合成孔径雷达文献综述
![合成孔径雷达文献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a1763a16cc7931b765ce1513.png)
合成孔径雷达文献综述一、前言合成孔径雷达(Synthetic Aperture Radar,简称SAR) )是一种高分辨力成像雷达,可以在能见度极低的气象条件下得到类似光学照相的高分辨雷达图像。
由于其具有克服云、雾、雨、雪的限制对地面目标成像,可以全天时、全天候、高分辨力、大幅面对地观测的特点,引起了各国的高度重视。
近年来,随着合成孔径雷达关键技术的不断发展,SAR 成像分辨力不断提高、信号处理能力不断增强、数据传输速率不断增加、设备体积不断减小、质量不断降低,SAR 在军事侦察,打击效果评估和国民经济等领域上尽显优势。
本文主要介绍合成孔径雷达的基本原理、发展历程、技术热点和发展趋势,并对合成孔径雷达在民用及军事方面的应用进行简述。
二、概述1、基本原理普通雷达的方位分辨力取决于天线的方位波束宽度,但由于方位波束宽度与天线口径成反比,与雷达工作频率成正比,而天线的尺寸和工作频按距离率均受实际工程实现的限制,因此常规雷达的方位分辨力较低,特别是远距离处的横向距离分辨力更低,远不能满足实际需要。
合成孔径雷达就是为提高方位分辨力而产生的一种新的技术,即通过雷达平台的移动,把一段时间内收到的信号进行相干合成,从而获得高的方位分辨力。
1)实孔径成像雷达在实孔径成像时,是利用实际天线口径产生的窄波束来直接得到方位分辨力的。
假设天线长为x L 的天线,接受来自满足远场条件且偏离视轴α的点源的回波信号,如图1所示。
其中,3dB α∆为单程半功率波束宽度,λ为雷达工作波长。
则在距离R 处的方位向距离(横向距离)分辨力为30.88/a dB x R R L ραλ≈∆≈由上式可以看出此时方位向距离分辨力与实际孔径天线的长度成反比,与雷达工作波长、雷达斜距成正比,因此要获得高的分辨力,必须利用大口径天线和高的工作频率。
但实际工程中,实孔径成像时的方位分辨力即横向距离分辨力是非常差的,需寻找改善方位分辨力的方法。
2)非聚焦合成孔径成像利用雷达平台产生的虚拟天线则可解决实孔径天线长度有限的问题。
合成孔径雷达的简介及军事应用
![合成孔径雷达的简介及军事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5e1d49c8988fcc22bcd126fff705cc1755275f30.png)
作者: 吴生财[1]
作者机构: [1]新疆军区保障部特运办事处
出版物刊名: 国防科技工业
页码: 68-70页
年卷期: 2021年 第3期
主题词: 合成孔径雷达;雷达成像技术;军事应用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雷达成像技术在国防和军事领域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军队信息化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支撑.现代战争中,雷达如同是无形的眼睛,成为军事情报侦察和搜集的最重要手段,能否有效探测敌方军事部署的详细信息,成为战争前期冷交锋的主要焦点,侦察与反侦察,干扰与抗干扰都是在没有硝烟的战场上进行的激烈战斗,,所以通过雷达成像技术获取高分辨率的直观侦测图像信息便成为现代信息化战争中兵家必争的无形高地.。
对SAR压制式干扰有效掩护区建模与仿真
![对SAR压制式干扰有效掩护区建模与仿真](https://img.taocdn.com/s3/m/7dc2102530126edb6f1aff00bed5b9f3f90f72b0.png)
对SAR压制式干扰有效掩护区建模与仿真吴志建;方胜良;吴付祥【摘要】压制式干扰是对SAR进行电子对抗的重要作战方式.针对SAR回波信号特点,给出了SAR压制式干扰方程;以图像可懂度为指标,确定对区域掩护所需要的压制系数;对SAR探测中心线过干扰机以及未过干扰机时,干扰机对地面目标的有效掩护区进行了分析与建模;最后通过Matlab对某型机载SAR不同干扰功率以及干扰机偏移SAR探测中心线不同距离情况下的干扰机的有效掩护区进行了仿真,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模型的建立可为对SAR干扰机配置,进而遏制SAR探测效能的发挥提供一定参考和辅助决策.【期刊名称】《现代防御技术》【年(卷),期】2014(042)001【总页数】9页(P140-147,153)【关键词】合成孔径雷达;压制;掩护区;仿真【作者】吴志建;方胜良;吴付祥【作者单位】电子工程学院,安徽合肥230037;电子制约技术安徽省重点实验室,安徽合肥230037;电子工程学院,安徽合肥230037;电子制约技术安徽省重点实验室,安徽合肥230037;电子工程学院,安徽合肥23003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N974;TP391.90 引言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空间技术的迅速发展,合成孔径雷达(synthetic aperture radar,SAR)已经实现了由机载向星载延伸,从1978年的SEASAT-A星载SAR到无人机载SAR(“捕食者”TESAR及“全球眼”HISAR)、直升机载SAR、运输机载SAR,以及目前正在大力开展的气球载SAR,多平台、多波段、多模式、多极化、高分辨率的SAR组网必将是未来战场的主要作战样式。
对SAR的干扰方法的研究方面,相关研究成果比较丰富。
国外,Andreas Reigber[1]针对压制式干扰对SAR图像相位的偏差和干涉一致性以及极化损失等敏感参数的不确定性,提出了一种新的针对聚焦SAR成像的干扰方法,并对该方法干扰前后图像的干扰一致性进行了分析比较。
SAR成像电子对抗技术综述
![SAR成像电子对抗技术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1cd49a82dc88d0d233d4b14e852458fb770b3807.png)
SAR成像电子对抗技术综述纪朋徽;代大海;吴昊;廖斌;王雪松【摘要】未来的合成孔径雷达(SAR)分辨率越来越高,单一雷达的成像模式越来越灵活多样,大场景、多模式和高分辨是电子对抗面临的环境,相应的干扰技术应及时跟进.介绍了现阶段雷达成像系统的研究状况,在此基础上介绍了传统的雷达成像干扰技术和新型的成像干扰方法,并着重对有源干扰中的卷积调制干扰的改进算法、微动调制干扰、间歇采样转发干扰和复合调制干扰进行了分析.对SAR干扰效果评估做了简要分析,并对成像干扰技术做了展望.对雷达成像干扰技术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期刊名称】《无线电工程》【年(卷),期】2019(049)006【总页数】6页(P508-513)【关键词】合成孔径雷达;干扰;干扰效果评估;有源干扰【作者】纪朋徽;代大海;吴昊;廖斌;王雪松【作者单位】国防科技大学电子信息系统复杂电磁环境效应国家重点实验室, 湖南长沙 410073;国防科技大学电子信息系统复杂电磁环境效应国家重点实验室, 湖南长沙 410073;国防科技大学电子信息系统复杂电磁环境效应国家重点实验室, 湖南长沙 410073;国防科技大学电子信息系统复杂电磁环境效应国家重点实验室, 湖南长沙 410073;国防科技大学电子信息系统复杂电磁环境效应国家重点实验室, 湖南长沙 41007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N9570 引言雷达自诞生以来,针对其干扰的研究就一直在继续,并且随着雷达抗干扰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发展。
雷达干扰和抗干扰始终是矛与盾的关系,一种新型雷达或新抗干扰技术出现,针对它的干扰技术也就随之而来。
雷达干扰和抗干扰这一矛盾,不断推动着雷达技术向前发展。
当前,战争已经进入了信息化时代,最近的几场局部战争表明,雷达对抗在其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不仅在战时,和平年代雷达对抗也从没有停歇。
谁掌握先进地雷达对抗技术,谁就能在对抗中取得优势。
因此,雷达对抗技术的研究一直获得国家的大力支持。
雷达电子对抗技术及其运用研究
![雷达电子对抗技术及其运用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52635efc18e8b8f67c1cfad6195f312b3169ebac.png)
雷达电子对抗技术及其运用研究摘要:如今世界技术的不断飞速发展,其中包括众多领域都有了极大地进步。
各国国力也在不断的发展和创造更大的进步。
当然,各国国力的发展也包括军事实力的上升,尤其是军事科技的巨大进步。
其中,雷达的使用,可谓是屡试不爽。
所以各国也把注意力放在该领域,比如雷达电子对抗技术。
作为新兴技术,可以应用到许多方面,未来有着巨大的潜力。
雷达电子对抗技术是在原来的技术上的发展与创新,以原先科学技术为基石,提高了其原来雷达技术的安全性与精准度,也扩宽了其应用道路。
关键词:雷达电子对抗技术;雷达电子对抗技术应用;未来前景前言:对于提高国家国防实力,我们不能放弃对于雷达的探索和研究,必须对他进行更新和迭代。
我们都明白雷达源于对蝙蝠的研究,从此大大方便了我们的生活。
我们知道雷达技术产生于一战时期,并在二战时期得到了大力发展,但是都被用于战争。
最后战争结束,雷达技术被用于生产和生活,进入了寻常百姓家,极大方便了人们的生活。
现在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国际形势的不断变化,我们需要更发达的技术来发展军事,从而来保卫保卫我们国家的财产安全。
所以,发明雷达电子对抗技术及其应用是非常有必要的。
1雷达电子对抗技术研究由于现代技术的发展,信息的数量和传播速度得到了爆炸式的增长,传统雷达的收集和侦查已经落伍,已经变得不太可靠。
所以雷达电子对抗技术的想法由此产生。
雷达的雷达电子对抗技术需要特殊的电子设备和器材进行正常工作。
同时雷达电子对抗技术非常复杂,我国无数科研人员初心不改,不惜自己的时间和青春,全力攻克雷达电子对抗技术研究。
1.1噪声干扰因为声音具有声波传输的功能,所以可以对雷达收集信息具有一定的干扰影响。
又因为信号间并没有联系,所以在雷达系统处理信息时,就会造成巨大的干扰。
所以对雷达电子对抗的装置可以加入这方面的措施。
我们可以通过瞄准式干扰,依此来加强信号的干扰强度,用具备较低的干扰功率的噪音,来进行对对方的雷达收集进行巨大干扰。
合成孔径雷达的发展现状和趋势
![合成孔径雷达的发展现状和趋势](https://img.taocdn.com/s3/m/78ad25334b7302768e9951e79b89680203d86bc9.png)
合成孔径雷达的发展现状和趋势1. 引言合成孔径雷达(Synthetic Aperture Radar,简称SAR)是一种利用合成孔径技术进行成像的雷达系统。
它通过对雷达波的相位和振幅信息进行处理,实现高分辨率、高精度的地面成像。
本文将全面探讨合成孔径雷达的发展现状和趋势。
2. 合成孔径雷达的原理合成孔径雷达的原理是利用雷达系统在不同位置上接收到的雷达波进行合成,从而获得高分辨率的成像效果。
其基本原理如下:1.发射:雷达系统向地面发射脉冲信号。
2.接收:雷达接收地面反射回来的信号。
3.处理:对接收到的信号进行相位和振幅处理。
4.合成:将不同位置上的信号进行合成。
5.成像:通过合成后的信号生成高分辨率的地面图像。
3. 合成孔径雷达的发展现状合成孔径雷达技术自20世纪50年代问世以来,经历了长足的发展。
以下是目前合成孔径雷达的发展现状的一些重要方面:3.1 分辨率的提高随着技术的进步,合成孔径雷达的分辨率得到了显著提高。
现代合成孔径雷达系统可以实现亚米级甚至亚米级的分辨率,使得可以更清晰地观测地面的细节。
3.2 多波段的应用为了进一步提高雷达图像的质量和信息量,合成孔径雷达开始应用多波段技术。
通过使用多个频段的雷达波,可以获取不同频段下的地面信息,从而提高图像的对比度和解译能力。
3.3 高性能计算平台的应用合成孔径雷达处理的数据量庞大,需要强大的计算能力来实现实时处理。
近年来,高性能计算平台的应用使得合成孔径雷达的数据处理速度大幅提升,同时也为算法的优化提供了更大的空间。
3.4 数据融合与多模态成像合成孔径雷达可以与其他传感器数据进行融合,如光学影像、红外图像等,实现多模态的成像。
这种数据融合可以提供更全面、多角度的地面信息,为地质勘探、环境监测等领域提供更丰富的数据支持。
4. 合成孔径雷达的发展趋势合成孔径雷达作为一种重要的遥感技术,其发展趋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4.1 进一步提高分辨率随着技术的进步,合成孔径雷达的分辨率将进一步提高。
合成孔径雷达成像技术研究与应用
![合成孔径雷达成像技术研究与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3518855c571252d380eb6294dd88d0d232d43c76.png)
合成孔径雷达成像技术研究与应用合成孔径雷达(Synthetic Aperture Radar,SAR)是一种利用雷达设备制作二维或三维图像的技术。
其原理是在多次测量中采集大量雷达波形信号,然后将这些信号合成一个大图像,从而得到精细的图像。
合成孔径雷达成像技术在军事、民用、科研领域等方面得到了广泛应用。
本文将探讨合成孔径雷达成像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一、合成孔径雷达成像技术研究合成孔径雷达成像技术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雷达波形信号处理技术合成孔径雷达技术需要采用一定的信号处理技术获取高分辨率图像。
其中,雷达信号的预处理是其成功的关键。
预处理部分主要包括调整不同波形信号的相位,消除系统噪声等方面。
随着对图像分辨率要求日益提高,算法的优化和性能的提高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2、成像算法合成孔径雷达技术的核心是图像重建,常用的方法有基于傅立叶变换的方法、基于脉冲压缩的方法、基于数据处理的方法等。
传统的基于傅立叶变换的方法能够获得高质量的图像,但是速度较慢,无法满足实时成像的需求。
基于脉冲压缩的方法则广泛应用于军事领域,能够实时获取高质量的图像。
但是,它对系统要求较高,难以实现商业化。
近年来,基于数据处理的方法逐渐成为主流,能够在短时间内获取高质量的成像结果。
3、信号识别与分类随着合成孔径雷达应用领域的不断拓宽,如何对所观测的目标进行自动识别和分类成为一个研究热点。
一些新的算法如深度学习等被引入合成孔径雷达领域,以优化信号处理和目标识别的性能。
二、合成孔径雷达成像技术应用1、军事领域合成孔径雷达成像技术在军事领域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由于其具备全天候、全天时等优势,能够在恶劣的环境下探测目标、跟踪和瞄准目标、自动识别目标等。
合成孔径雷达成像技术在军事领域可用于雷达预警、目标探测、飞机导航、目标定位等多个领域。
2、民用领域合成孔径雷达成像技术在民用领域中也有很多应用。
例如,合成孔径雷达技术可用于土地变化检测、地质勘探、红外遥感数据的处理等。
弹载合成孔径雷达制导技术发展综述
![弹载合成孔径雷达制导技术发展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a3ffb20c844769eae009ed28.png)
第31卷 第11期 2009年11月 现代雷达Modern Radar Vol .31 No .11 Nov .2009・总体工程・中图分类号:T N95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7859(2009)11-0020-05弹载合成孔径雷达制导技术发展综述尹德成(南京电子技术研究所, 南京210039)摘要:弹载合成孔径雷达制导技术是合成孔径雷达(S AR )技术和精确制导技术相结合的一个高新科技,是提高精确打击目标的重要方法。
文中介绍了国外S AR 制导技术的最新发展,如调频连续波、单脉冲三维成像、多模复合制导雷达技术的应用,指出高速图像处理、高效算法及轻型低功耗等是未来精确制导技术的发展重点;综合分析了在研发S AR 制导技术的工作中需要解决多项成像技术内容,最后指出为适应精确制导武器性能的不断提高,弹载S AR 制导技术需要注意修正和完善之处,以提高对要害部位的打击。
关键词:弹载合成孔径雷达;制导技术;精确制导弹药;成像技术Rev i ew of D evelop m en t of M issile 2borne SAR Gu i dance TechnologyYI N De 2cheng(Nanjing Research I nstitute of Electr onics Technol ogy, Nanjing 210039,China )Abstract:M issile 2borne S AR guidance technol ogy is a high 2tech combinati on of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 (S AR )and p recisi on guidance technol ogy and is an i m portant method for i m p r oving target strike p recisi on .I this paper,latest devel opment of foreign S AR guidance technol ogy is revie wed,such as F MC W S AR,mono 2pulse 3D i m aging radar and multi 2mode composite guidance ra 2dar technol ogy,high 2s peed i m age p r ocessing,ne w effective algorithm,then light 2weight,l ow power consu mp ti on are pointed out as the key fields in future p recisi on guidance technol ogy .Some i m aging issues that should be s olved in R&D of S AR guidance technol 2ogy are analyzed .Finally,it is pointed out that m issile 2borne S AR guidance technol ogy should evolve in s ome res pects t o enhance perfor mance of p recisi on guidance weapons and t o i m p r ove the strike effect on vital hostile p r operties .Key words:m issile 2borne S AR;guidance technol ogy;p recisi on guidance a mmuniti on;i m aging technol ogy通信作者:尹德成 E ma il:modernradar@ 收稿日期:2009208204修订日期:20092112010 引 言作为现代战争中的重要武器,各种精确制导弹药(包括导弹和制导炸弹)己成为现代高技术局部战争的主角。
合成孔径雷达电子对抗技术综述
![合成孔径雷达电子对抗技术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35eec01b964bcf84b9d57ba3.png)
合成孔径雷达电子对抗技术综述吴晓芳代大海王雪松卢焕章摘要:在介绍合成孔径雷达干扰(SAR)干扰对抗技术研究现状的同时,概述了与之密不可分的SAR系统性能、抗干扰措施以及干扰效果评估方面的研究现状.分传统性干扰方法和特色干扰方法,列出了当前典型的SAR干扰样式;重点讲述了SAR干扰技术的发展历程;分析归纳出SAR对抗技术的发展趋势以及存在的问题.为有效干扰SAR,必需从非相干干扰走向相干干扰、从简单噪声干扰走向复杂样式调制干扰、从单一干扰手段走向复合、多样的智能干扰以及从静止目标干扰走向运动目标干扰. 关键词:合成孔径雷达;电子对抗技术;干扰样式;发展历程;发展趋势分类号:TN97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0530(2010)03-0424-12Review of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 ElectronicCountermeasuresWU Xiao-fang(School of Electronic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National University of Defense Technology, Changsha 410073, China) DAI Da-hai(School of Electronic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National University of Defense Technology, Changsha 410073, China) WANG Xue-song (School of Electronic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National University of Defense Technology, Changsha 410073, China) LU Huan-zhan(School of Electronic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National University of DefenseTechnology, Changsha 410073, China)Abstract:Besides the introduction of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 (SAR) Electronic Countermeasures ( ECM), the closely related aspects of SAR systems, Electronic Counter-Countermeasures (ECCM) and the jamming evaluation are also reviewed as well. The typi-cal jamming techniques are divided into two types as the traditional jamming methods and peculiar jamming methods, and are displayed one by one in detail. The development history of SAR jamming techniques are provided, where the development trend and the existing problems are induced. To make SAR ECM more effective, the jamming techniques trend towards coherent jamming complicatedly modu-lated jamming, multiple various jamming, and moving target jamming.Keywords:Synthetic Aperture Radar; Electronic Countermeasures; jamming modes; development history; development trend基金项目:"十一五"武器装备预先研究项目(513040305);国家自然科学基金(60672033)作者简介:吴晓芳(1983-),女,安徽毫州人,2004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现为国防科学技术大学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SAR对抗技术及SAR的信号处理.E-mail:byeu722@作者简介:代大海(1980-),男,河南信阳人,博士,国防科技大学讲师,主要研究方向:极化SAR信号处理E-mail:ddh1206@作者简介:王雪松(1972-),男,内蒙包头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电子学会高级会员,遥感遥测遥控分会委员.主要研究方向:弹道导弹、飞航导弹攻防对抗技术、雷达目标识别和新体制雷达技术等.E-mail:wxs1019@作者简介:卢焕章,男,教授,博士生导师.国防科技人学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ATR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国家863计划专题专家.主要研究方向:目标枪测、跟踪、识别理论、实时算法设计、算法专用实现电路设计、实时系统软件设计等.作者单位:吴晓芳(国防科技大学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长沙,410073)代大海(国防科技大学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长沙,410073)王雪松(国防科技大学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长沙,410073)卢焕章(国防科技大学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长沙,410073)参考文献:[1]陈静.雷达箔条干扰原理.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7.[2]Walter W.GOJ.Synthetic Aperture Radar and Eleetranie Warfare.Artech House,Boston London,.1993.[3]Christopher J Condley.Some System Considerations for Electronic Countermeasures to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Her Majesty's Stationery Office,London,1990.[4]K Dumper,P S Cooper',AN F Wons,C J Condley and PTully.Spacebome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 and NoiseJamming.Proc lEE Radar,1997,411-414.[5]Sdg R.T Ekestorm,Christopher Karow.An all-digital ira age synthesizer for countering high-resolution radars[D].Naval Postgraduate School,Monterey,CA 93943-5000,2000.[6]P.E.Pace,D.J.Fouts,S.Ekestorm and C.Karow.Digital false-target image synthesizer for coutering ISAR.IEE Proe-Radar Sonar Navig,2002,149(5):248-257.[7]Fernando A.Le Dentec.Pedonnance analysis of a digital image synthesizer as a counter-measure against inverse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Naval Postgraduate School,Monterey,CA 93943-5000,2002.[8]Ozkan Kantemir.VHDL Modeling and Simulation of a Digital Image Synthesizer for Countering ISAR.Naval Postgraduate School,Monterey,CA 93943-5000,2003.[9]P.E.Pace,D.J.Fours and D.P.Zukacia.Digital image systhesizers:are enemy really seeing what's there?.Center for joint service electronic warfare,Naval postgraduateSchool,Monterey,CA 93943,2004.[10]Ender,J.Anti-jamming adaptive filtering for SARimaging.DGONIRS' 98,Munich,1998.[11]Buekreuss,S.,and Horn,R.E-SAR P-hand SAR subsystem design or RF-intederence suppression.,1998,466-468.[12]Potsis,A.,Reigber,A.,and Papathanassiou,K.P.A phase preserving method for RF interference suppression in P-band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 interferometric data.IGARSS'99,1999,2655-2657.[13]Juhel,B.,Vezzesi,G.,and Le Goff,M.Radio frequency interferences suppression for noisy ultra wide band SAR measurements,Kluwer Academic/Plenum Publishers.New York,1999.[14]Lord,R.T.,and Inggs,M.R.Efficient RFI suppression in SAR using LMS adaptive filter integrated with range/ Doppler algorithm.Electrononie Letters,1999,35(8):629-630.[15]Luo,X.,Ulander,L.M.H.,and etc.RFI suppression in ultra-wideband SAR systems using LMS filters in frequencydomain.Electronic Letters,2001,37(4):241-243.[16]mont-Smith,R.D.Hill,S.D.Hayward,G.Yates andA.Blake.Filtering approaches for interference suppression in low-frequency SAR.IEE Proc-Radar Sonar Navig,2006,153(4):338-344.[17]L Rosenberg and D.Gray.Anti-jamming techniques for multichannel SAR imaging.IEE Prec.-Radar SonarNavig,20o6,153(3):234-242.[18]MEHRDAD SOUMEKH,SAR-ECCM using phase-perLFM chirp signals and DRFM repeat jammer penalization,IEEE Transactions on Aerospace Electronic Systems,20o6,42(1):191-205.[19]黄洪旭,黄知涛,周一宇.对合成孑L径雷达的移频干扰研究.宇航学报,2006,27(3):463-468.[20]W.Li,D.Liang,X.Fang.Some Jamming Techniques on Multi-Satellite SAR System.EUSAR2004.[21]Li Wei,Liang Diannong,Dong Zhen.A New Jamming Method on Parasitic Spaceborne SAR System.IEEE,2005,4607-4610.[22]李伟.分布式星载SAR干扰与抗干扰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23]柏仲干.SAR对抗试验评估方法研究与应用[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博上学位论文,2008.[24]吴晓芳,刘光军,代大海等.等离子体隐身在SAR对抗中的应用研究.现代雷达,2008,30(7):63-67.[25]吕波,冯起,张晓发等.对SAR的随机脉冲卷积干扰研究.中国电子科学研究院学报,2008,3(3):276-279.[26]吴玮琦,俞永福.对合成孔径雷达的压制功率分析.CSAR,合肥,2003:148-151.[27]俞永福.对合成孔径雷达的干扰方法.CSAR,合肥,2003:152-155.[28]P.Ledueq,ndeau,P.Le Traon and etc.A method to insertobjects in a polarimetric SAR signal,EUSAR,Ulm,2004,883-886. [29]S.Kristoffersen,O.Thingsrud,FFI and etc.The EKKO II Synthetic Target Generator for Imaging Radar,EU-SAR,Ulm,2004,871-874..,[30]王兵,合成孔径雷达的噪声干扰.电子对抗技术,2004,7(4):44-47.[31]邹猛.对合成孔径雷达的干扰样式及功率分析.电子对抗技术,2005,20:21-23.[32]张锡祥.干扰合成孔径雷达的统一方程.中国电子科学研究院学报,2006,1(2):107-113.[33]土兵.合成孔径雷达的特点及其干扰技术.中国电子科学研究院学报,2006,1(2):168-171.[34]陈宁,张杰儒.合成孔径雷达干扰技术研究.航天电子对抗,1997,(4):45-48.[35]张光义.合成孔径雷达的电子对抗措施.现代雷达,2008,30(7):1-9.[36]龙伟军,王暐,高文辉.星载SAR的箔条干扰分析.现代雷达,2004,26(10):10-14.[37]林建银.对高分辨合成孔径雷达干扰的研究.南京电子技术研究所硕士学位论文.2005.[38]倪燕.对合成孔径雷达干扰技术的研究.电子科技大学硕七学位论文,2003.[39]马永华.合成孔径雷达对抗技术研究.电子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40]甘荣兵.合成孔径雷达对抗及目标枪测技术研究.电子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41]李江源.对高分辨合成孔径雷达干扰新方法研究.电子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42]叶映宇.合成孔径雷达干扰方法的研究.电子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43]徐美林.对合成孔径雷达干扰与抗干扰及效能评估的研究.电子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44]吴锡.SAR类杂波干扰技术研究及软硬件设计.电子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45]张瑛,王建国.双基地合成孔径雷达弹射式干扰研究.电子与信息学报,2007.29(5):1061-1064.[46]李兵,洪文.合成孔径雷达噪声干扰研究.电子学报,2004,32(12):2035-2037.[47]师亚辉,李春升.SAR遮蔽性干扰分析.电子测量技术,2004,(5):5-6.[48]梁百川.对合成孔径雷达的干扰.上海航天,1995,(1):37-42.[49]王盛利,于立,倪晋鳞等.合成孔径雷达的有源欺骗干扰方法研究.电子学报,2003,31(12):1900-1902.[50]石俊.对合成孔径雷达干扰方法的研究.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51]高建卫.对合成孔径雷达干扰技术研究.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52]朱燕.相参雷达的信号处理与相干性干扰的研究.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53]杨秀丽.合成孔径雷达干扰技术研究.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54]李晨.合成孔径雷达有源欺骗干扰研究.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55]Zheng Shenghua,Xu Dazhuan,Jin Xueming and etc.A Study on Active Jamming to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Proceedings of 3nd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ational Electromagneties and Its Application,2004,403-406.[56]胡东辉,吴一戎.合成孔径雷达散射波干扰研究.电子学报,2002,30(12):1882-1884.[57]胡东辉,吴一戎,王宏琦等.基于移相调制的合成孔径雷达图像干扰.雷达与对抗,2002,2:1-4.[58]吴一戎,胡东辉.一种新的合成孔径雷达压制干扰方法.电子与信息学报,2002,24(11):1664-1667.[59]唐波.合成孔径雷达的电子战研究.中国科学院电子研究所博士论文,2005.[60]焦逊,陈永光,李修和.有源干扰星载SAR的技术研究.现代雷达,2007,29(1):12-15.[61]高晓平,雷武虎,吴阳春.合成孔径雷达复合干扰机研究.舰船电子对抗,2006,28(6):11-14.[62]高晓平,雷武虎.SAR散射波干扰实现方法的研究.现代雷达,2006,28(8):22-25.[63]孙云辉,陈永光,焦逊.星载SAR应答式欺骗干扰研究.电子对抗技术,2004,19(2):23-26.[64]唐波,郭琨毅,王建萍.合成孔径雷达三维有源欺骗干扰.电子学报,2007,35(6):1203-1206.[65]Wenqin Wang,Jingye Cai.A Technique for Jamming Biand Multistatie SAR Systems.IEEE Geoscience and remote sensing letters,2007,4(1):80-82.[66]杨瑛,邓鹏飞,刘春泉.混沌噪声调频信号对UWB-SAR/ISAR成像的干扰.电视技术,2008,48(9):75-78.[67]保铮,邢孟道,王彤.雷达成像技术.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68]张澄波.综合孔径雷达原理、系统分析与应用.北京:科学出版社,1989.[69]丛力田等.世界天基雷达技术发展概况.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7.[70]代大海.极化雷达成像及目标特征提取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博士论文,2008.[71]Benjamin Friedlander,Boaz Porat.VSAR:A High Resolution Radar System for Ocean Imaging.IEEE Trans.on Aerospace and Electronic Systems,1998,34(3):755-776.[72]Ender,J.H.G.,Brenner,A.R.PAMIR-a wideband phased array SAR/MTI system,lEE Proceedings of Radar,Sonar andNavigation,2003,165-172.[73]Renbiao Wu,Kunlong GU,Jian Li and etc.Propagation velocity aneertainty on GPR SAR processing.IEEE Tramactions on Aerospace and Electronic Systems,2003:849-861.[74]Yutaka Kobayashi,Kamal Sarabandi,Leland Pierce,and M.Craig Dobson.An Evaluation of the JPL TOPSAR for Extracting Tree Heights.IEEE Trans.on GRS,2000,38(6):2446-2454.[75]Hidefumi Nagata,Hiroshi Shinohara,Minoru Murata andetc.The NEC Interferometric SAR System" NEC-SAR".International Geoseienee and Remote Sensing Symposium,1996,3:1639-1641. [76]J.C.Henry.The Lincoln Laboratory 35GHz Airborne SAR Imaging Radar System.National Telesystems Conference Proceedings,1991,1:353-358.[77]P.Snoeij,P.Hoogeboom,P.Koomen,H.Pouwels.PHARS:a C-Band Airborne SAR.20th European Microwave Conference,1990,861-866.[78]Paul A.Rosen,Scott Hensley,Kevin Wheeler and etc.UAVSAR:A New NASA Airborne SAR System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Research.IEEE Conferonee on Radar,2006:22-29.[79]C.E.Livingstone,A.L.Gary,P.W.Vachan,londe and etc.The Canadian Airborne R&D SAR facility:The CCRS C/XSAR.International Geoscienee and RemoteSensingSymposium.'Remote Sensing for a SustainableFuture.',1996,3:1621-1623.[80]Pascale Dubois-Femandez,O.Ruault du Plessis,D.le Coz,J and etc.The ONERA RAMSES SAR system.IEEE International Geescienee and Remote Sensing Symposium,2002,3:1723-1725.[81]Gary F.Adams,Dale A.Ausherman,Susan L.Crippen and etc.The ERIM Interferometric SAR:IFSARE.IEEE Aerospace and Electronic Systems Magazine,1996:31-35.[82]N.J.S.Stacy,D.P.Badger,A.S.Goh and etc.The DSTO Ingara airbone X-Band SAR polarimetric upgrade:firstresults.Proceedings of IEEE International Geoscienee and Remote Sensing Symposium,2003,7:4474-4476.[83]Michael R.Inggs.Satus of the SASAR System.International Geoscience and Remote Sensing Symposium.'Remote Sensing for a Sustainable Future.'.1996,3:1889-1891.[84]Y.Lou,D.A.Imel,A.Chu and etc.Progress report on theNASA/JPL airborne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 system.IEEE International Geoscience and Remote SensingSymposium,2001,5:2046-2048.[85]Martie M.Goulding,David R.Stevens,Paul R.Lim.The SIVAM Airborne SAR System.IEEE International Geoseience and RemoteSensing Symposium,2001,6:2763-2765.[86]Dalton S.Rosario.Simultaneous Multitarget Detection and False Alarm Mitigation Algorithm for the Predator UAV TESAR ATR System.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mage Analysis and Processing,1999:577-581.[87]Yang Ru Liang.Study of the Airborne and Space-borne Microwave Imaging Radar System.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icrowave and Millimeter Wave Technology,2000:16-19.[88]Bayma W.Bay man,Edward Trnjillo.HISARTM COTSbased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15th AIAA/IEEE Digital Avionics Systems Conference,1996,319-325.[89]Andreas R.Brenner,Joachim H.G.Ender.Very Wideband Radar Imaging with the Airborne SAR Sensor PAMIR.IEEE International Geoscienee and Remote Sensing Symposium,2003,1:533-535.[90]Erik Lintz Christensen,Niels Skou,Jφrgen Dall andetc.EMISAR:an absolutely calibrated polarimetric L-and Cband SAR.IEEE Trans.on Geoseience and Remote Sensing.1998,1852-1865.[91]Wells,L.,Soreusen,K.,Deerry,A.Developments in SAR and IFSAR Systems and Technologies at Sandia National Laboratories.Proceedings of IEEE AerospaceConference,2003,2:1085-1095.[92]K.Hoffmann,P.Fischer.DOSAR:a muhifrequency polarimetric and interferometric airborne SAR-system.IEEE International Geoseience and Remote Sensing Symposium,2002,3:1708-1710. [93]L.M.H.Ulander,M.Biom,B.Flood and etc.Development of the Ultra-wideband LORA SAR Operating in the VHF/UHF-band.Proceedings of IEEE International Geoscience and Remote Sensing Symposium,2003,7:4268-4270.[94]Thompson,D.G.,Arnold,D.V.,Long,D.G..YINSAR:a Compact,Low-cost 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Proceedings of IEEE International Geoscience and Remote SensingSymposium,1999,1:598-600.[95]A V Dzekevich,E A Vostrov,L Ja Melnikov and etc.IMARC-Multifrequency Multipolarization Airborne SAR System.Radar 97,1997:491-495.[96]Takee Tadono,Muhtar Qong,Hirnynki Wakabayashi andetc.Apphcation of Algorithms for Estimating Surface Soil Moisture and Roughness Parameters Using CRL/NASDA Airborne SAR(PI-SAR) DATA.Proceedings of IEEE International Geescience and Remote Sensing Symposium.2000,3:1262-1264.[97]PK Hawkins,CE Brown,KP Mumaghan and etc.The SAR-580 Facility-Sytem Update.IEEE International Geoscience and Remote Sensing Symposium.2002,3:1705-1707.[98]W.J.Miceli.Test Results from the AN/APY-6 SAR GMTI Surveillance,Tracking and Proceedings of the 2001 IEEE Targeting Radar.Radar Conferenee,2001:13-17.[99]Jordan RL,Huneycutt BL,Werner M.The SIR-C/XSAR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 system,IEEE Trans.on GRS,1995,33(4):829-839. [100]Desnos YL,Buck C,Guijarro J,et al.E.ASAR-Envisat's advanced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building on ERS achievements towards future earth watch missions.ESA Bull,2000,5(102):91-100.[101]D.A.Cohen.A LightSAR Mission Design Study for a NASA-Sponsored Joint Commercial/seienee SAR Remote Sensing Mission.IEEE International Geoscience and Remote Sensing Symposium Proceedings,1998,1:253-255.[102]Thompson,AA,Luscombe AP,et al.New Modes and Techniques of the RADARSAT-2 SAR[C].IGARSS,2001:485-487.[103]Igarashi T,Shimada M,Rosenqvist A,et al.Preliminary study on data sets of ADEOS-Ⅱ and ALOS dedicated to terrestrial carbon observation[J].Adv.Space Res.,2003,32(11):2147-2152. [104]Y-L.Desnos,J-L.Valero,M.Loiselet.J-ERS-1 and ERS-I SAR Calibration experiments over Flevoland.International Geoscience and Remote Sensing Symposium,1993,3:955-957. [105]Candela L,Cahagirone F.COSMO-SkyMed:Mission Definition and Main Application and Products.POLinSAR 2003Workshop,ESAESRIN,Frascati,Italy,Jan,2003.[106]Weminghaus R,Balzer W,Buckreuss S,et al.The TerraSAR-X-mission.EUSAR,2004:49-52.[107]Sharay 'Y,Naftaly U.TECSAR:design considerations and progranane status,IEE Proc.Radar Sonar Navig,2006,153(2):117-121.[108]赵国庆.雷达对抗原理.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3.[109]D.C.施莱赫.信息时代的电子战.成都:信息产业部电子第二十九研究所泽,2000.[110]王辉,王祥,梅刚.对无人机载毫米波SAR的无源干扰分析.航天电子对抗,2006,22(4):36-39.[111]杜贤俊.合成孔径雷达抗干扰技术研究.电子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112]马永华.合成孔径雷达对抗技术研究.电子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113]徐美林.对合成孔径雷达干扰与抗干扰及效能评估的研究.电子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114]张焱.SAR高分辨成像及抗干扰技术研究.电子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115]邹鲲,李伟,梁甸农.SAR系统抗点源干扰算法.现代雷达,2005,27(11):1-3.[116]Li Wei,Zou Kun,Liang Dian-nong and etc.Anti-jamming Technique Based on Sampling Reconstruction in Parastitic Spaceborne SAR System.IEEE International RadarConference,2005,552-556.[117]Li Wei,Liang Diannong,Dongzhen.A New Anti-jamming Method for Parasitic Spaceborue SAR System.IEEE International Geoscience and Remote Sensing Symposium.2005,4607-4610. [118]李伟,梁甸农.优化阵列在寄生式星载SAR系统抗干扰中的应用.信号处理,2006,22(4):550-553.[119]李伟,梁甸农,董臻.一种捷变调频斜率极性和限幅相结合的SAR抗干扰方法.遥感学报,2007,11(2):171-176.[120]F.Zhou,R.Wu,M.Xing and Z.Bao.EigensubspaceBaed Filtering with Application in Narrow-band Interference Suppression for SAR.IEEE Geoseienee and Remote Sensing Letters,2007,4(1):75-79.[121]马晓岩,秦江敏,贺照辉等.抑制SAR压制性干扰的三通道对消方法.电子学报,2007,35(6):1015-1020.[122]常越,杨厅麟.ICA在合成孔径雷达抗噪声干扰中的应用研究.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学报,2007,22(2):157-160.[123]董臻,李伟,梁甸农.基于发射信号随机初相结合调频率极性捷变的SAR抗干扰方法.信号处理,2008,24(3):487-490.[124]胡英辉,郑远,邓云凯.超混沌调相信号抗干扰技术研究.电子与信息学报,2008,30(7):1756-1759.[125]马俊霞,蔡英武,张海.一种SAR压制十扰效果评估方法.现代雷达,2004,26(10):4-7.[126]苗艳红,赵国庆.SAR雷达干扰效果的度量.电子对抗技术,2004,19(6):19-22.[127]张孝乐,李立萍,杨晓波.基于图像质量指标的SAR干扰效果评估研究.电子对抗,2005,6:22-25.[128]焦逊,陈水光,李修和.基于模糊推理的SAR干扰效果评估.雷达科学与技术,2006,4(4):197-201.[129]WU Xiao-fang,DAI Da-hai,WANG Xue-song and etc.Evaluation of SAR Jamming Performance.MAPE2007.Hangzhou,2007:1476-1479. [130]刘志伟,许克峰.基于图像信息损失率的合成孔径雷达干扰效果评估指标.电予学报,2007,35(6):1042-1045.[131]陆洪涛,陆静,郭军.一种基于相关测度的SAR干扰效果评估方法.现代防御技术,2008,36(3):97-100.[132]王伟,上国玉,陈水光.基于最小熵的SAR干扰图像配准与评估研究.电光与控制,2008,15(6):58-61.收稿日期:2009年4月13日修稿日期:2009年6月1日出版日期:2010年3月25日。
第四章干扰效果评估第四章干扰效果...
![第四章干扰效果评估第四章干扰效果...](https://img.taocdn.com/s3/m/5997281091c69ec3d5bbfd0a79563c1ec5dad711.png)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合成孔径雷达干扰技术研究姓名:***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电路与系统指导教师:***20060101合成孔径雷达干扰技术研究h(x,f)一k0,f)×丸O,f)式(2-29)上式中‰@,t)并glh。
(x,f)分别表示sAR的距离维和方位维系统响应的复数形式。
这样,可将图2.2所示SAR理论模型表示成图2.5所示形式,即把信号处理分成两步:距离维脉冲压缩和方位维脉冲压缩。
这给SAR的处理带来极大的方便。
图2.5SAR理论模型【=维)这时方位维匹配滤波的系统匹配函数为:‘以;凡)-o。
(f_)exp[-jx/,魄El其中多普勒调频斜率为:式(2-30)们加丢式(2-31)和距离维脉压一样,方位维脉压也可在多普勒域进行,脉压后的输出为:sF,f_;R。
)1IFFr/.{17f■p伉f_;R口)】‘FFI乙p。
(0;R。
)B以们小呶pP一孚】卜(讯)其中A‘为回波序列的多普勒带宽.式(2—33)归一化后输出的图为:式(2-32)式(2-33)图2.6SAlt系统冲激响应由图2.6可以得到如下结论:(1)未经加权的综合孔径雷达冲激响应在方位维和距离维均为sinc(.)函数形式.(2)未经加权的SAR冲激响应的旁瓣电平是比较高的,第一旁瓣电平比主瓣峰值低13.3dB。
旁瓣的分布约呈十字形,十字形以外旁瓣电平更低。
第二章SAR体制及成像分析图2.6所示SAR冲激响应并非6函数。
它和d函数主要差别在于:其主瓣并非无限窄,其旁瓣电平并非为零。
主瓣宽度的变窄在方位维主要靠增大合成孔径长度,亦即增加回波多普勒带宽:而在距离维则主要是增加线性调频带宽。
旁瓣电平的压低则要靠加权处理。
最后还需指出,当雷达脉冲工作时,方位维冲激响应严格说不是sinc(.)函数形式。
但是,一般情况下N数目较大,可以用sinc0函数形式近似。
下图所示为正侧视星载SAR对某城区的成像。
仿真参数为:表2.1SAP.参数脉冲宽度4.00025602x10。
SAR对地面车辆目标探测能力仿真系统研究
![SAR对地面车辆目标探测能力仿真系统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0d8ba964326c1eb91a37f111f18583d048640f4f.png)
SAR对地面车辆目标探测能力仿真系统研究吴晓芳;代大海;刘进;徐牧;王雪松【期刊名称】《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年(卷),期】2008(30)4【摘要】为了更有效评估合成孔径雷达(SAR)系统对地面目标的检测、识别性能,分析、衡量地面目标生存能力,根据SAR对地面目标探测的基本原理,结合计算机仿真技术,设计并开发了机栽/星载SAR对地面车辆目标探测能力仿真系统.该系统通过对多种杂波背景下车辆目标原始回波的模拟,实现了多种算法的目标成像、双参数CFAR检测以及目标识别处理,进而实现对场坪/公路上固定或慢速运动车辆目标的检测及识别概率计算,由此进行车辆目标生存能力的评估.给出了仿真系统的总体架构和各模块的功能原理,并用仿真实例进行验证.【总页数】5页(P632-636)【作者】吴晓芳;代大海;刘进;徐牧;王雪松【作者单位】国防科技大学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湖南,长沙,410073;国防科技大学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湖南,长沙,410073;国防科技大学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湖南,长沙,410073;国防科技大学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湖南,长沙,410073;国防科技大学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湖南,长沙,41007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N95【相关文献】1.基于HLA的卫星探测能力仿真评估系统研究 [J], 王玉菊;岳丽军;张居凤2.地面车辆目标高质量SAR图像快速仿真方法 [J], 董纯柱;胡利平;朱国庆;殷红成3.典型地面车辆目标SAR图像仿真与评估 [J], 计科峰;张爱兵;邹焕新;孙伟顺4.基于SAR仿真图像的地面车辆非同源目标识别 [J], 胡利平;董纯柱;刘锦帆;殷红成;王超;宁超5.SAR对地面车辆目标探测仿真研究 [J], 徐牧;代大海;王雪松;肖顺平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合成孔径雷达电子对抗技术综述_吴晓芳
![合成孔径雷达电子对抗技术综述_吴晓芳](https://img.taocdn.com/s3/m/35fa2ce681c758f5f61f673e.png)
展的 第二阶 段。 对 SAR 系统可从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个 方面进 行命 名或区 分, 从原
理角 度, 有 InSAR、PolSAR 等; 从 功 能 角 度, 有 V SAR ( V eloc ity SAR ) [71] 、PAM IR ( Phased A rray M u ltifunction al Im aging R adar) [ 72]、GPSAR ( ground-penetrating SAR ) [ 73] 等; 从波段角度而 言, 有 L、C、X 等 波段 SAR; 从运载平 台, 有 A IR SAR、UAVSAR ( U nm anned A erial V ech icle SAR )、/ 全球鹰 0 SAR 系统、/ E-8C0 SAR 系 统、/ 长曲棍 球 0星载 SAR 系统 等; 另外 也有 单纯对 SAR 系 统本身 的命 名, 如 M in iSAR、H ISAR、TESAR ( tactical endurance SAR )等。在指代明确的前提下, 文中将不细作区分。
2 SAR 系统发展现状和趋势
掌握 SAR的系统性 能、成 像原理 及信 号处理 方法 是开展干扰研究的基础。在 系统 性能方 面, P、L、S、C、 X、K u、W 以及 VH F等微波 频段的 具有全 极化测 量、干 涉测高及 GM T I能 力的 高分 辨机 载 /星 载 SAR 系 统均 已得到开发。距离-多普勒 ( RD ) 、线频调变标 ( CS )、频 率变标 ( FS )、距离徙动 ( RM A ) 及极 坐标格 式 ( PFA ) 等 成像算法, 对距离走 动和 距离 弯曲 的补 偿愈 加合 理精 确。 GM T I、空时自适应处理 ( STA P)、干涉测 高、超分辨 成像、自聚焦、图像 增强、斑点 抑制 及时 频分 析抗 干扰 等信号处理手段更是精彩纷呈 [ 67]。
等离子体隐身技术在SAR对抗中的应用
![等离子体隐身技术在SAR对抗中的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91c68f41cf84b9d528ea7aed.png)
第 30卷 第 7期 2008年 7月
1 对抗原理
等离子体是由正离子、自由电子和中性原子组成 的宏观中性电离气体 ,是物质存在的固 、液、气三种形 态之外的第 4 种状态 [6 ] 。等离子体作为色散媒质可折 射电磁波 ,其中的电子与中性粒子碰撞可吸收一定的 电磁波 ,同时磁化等离子体的法拉第旋转效应可对电 磁波产生调制 [ 7 ] ,等离子体隐身已发展成为一种全新 的隐身技术 。等离子体隐身技术具有吸波频带宽 、效 率高 、使用简便 、价格便宜等优点 ,在军事领域当中受 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美、俄在此项技术领域的研究处
【Abstra c t】 Af te r discussion of the p rinciples of Synthe tic Ape rture Radar ( SAR ) countermea sure and plasma stea lth tech2 nology, the SAR counte rmea sure using p la sma to p ro tec t sta tiona ry ground targe ts from SAR de tection is studied. De tailed theoreti2 cal analyses are given, fo llowed by SAR sim ulation expe rim ents of the p lasm a stealth m ethod w ith diffe rent p la sma attenuation char2 acte ristics. The expe rim en ta l results indica te good p erform ance of plasm a stealth m ethod for SAR counterm ea sure, and ve rify the theoretica l feasibility of this kind of counterm ea sure. Fina lly, ana lyses of the possible practica l problem s faced by pla sm a stealth technique in SAR counterm ea sure a re discussed with consideration of possible enginee ring applica tions.
合成孔径雷达电子对抗技术综述
![合成孔径雷达电子对抗技术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8edf2eb2bb0d4a7302768e9951e79b8968026824.png)
合成孔径雷达电子对抗技术综述发布时间:2021-04-28T11:53:58.570Z 来源:《当代电力文化》2021年第3期作者:詹桂[导读] 合成孔径雷达(sar)是一种全天候高分辨率成像设备,广泛用于侦察敌方詹桂桂林长海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广西桂林 541002摘要:合成孔径雷达(sar)是一种全天候高分辨率成像设备,广泛用于侦察敌方,为战场决策提供可靠和及时的支持。
如何抑制和干扰合成孔径雷达设备的图像识别,确保高价值目标和重要地点的有效保护,已成为电子对抗领域研究的热点之一。
本文件审查了合成孔径雷达干扰方面的技术进展和趋势。
首先详细分析了合成孔径雷达干扰技术的发展情况,然后利用比较仿真实验分析了合成孔径雷达干扰示范方法的优缺点。
最后,总结了目前合成孔径雷达干扰技术的不足之处,并确定了今后的趋势,供专家参考。
关键词:合成孔径雷达;电子对抗;干扰样式;发展分析;前言:合成孔径雷达的干扰和阻力始终与屏蔽有关,发射干扰始终优先于屏蔽干扰。
一旦一种干涉技术在战争期间被公开或使用,它可能无法正常运作或在下一个应用程序中产生预期的效果,因为可能已经讨论过防止干涉的措施。
这是需要保持合成孔径雷达技术保密性的一个重要原因。
它也是发展和研究的主要动力,扰乱了新的方法和技术,吸引了世界各国的关注和投资。
这并不是说传统的或公开的干扰技术是不必要的,但它们也可能被用于冲突目的,造成操作者或对手计算机的战争反应时间延迟,降低SAR系统的整体性能,迫使对手付出更高的代价和代价新的干涉方法和技术由于具有不可抗拒的战略优势,继续引起全世界军事、政治和学术界的关注。
对合成孔径雷达对抗技术的历史和发展的了解在军事上具有重要意义。
1 合成孔径雷达概述1.1 概念分析合成孔径雷达(sar)是一种有源遥感雷达系统。
由于其独特的合成孔径技术,24小时高分辨率图像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地国防部和军民企业的赞赏。
合成孔径雷达的基本原理来自实际孔径技术,但也有助于克服该技术的瓶颈和局限性。
合成孔径雷达的发展与干扰技术
![合成孔径雷达的发展与干扰技术](https://img.taocdn.com/s3/m/65d10dac690203d8ce2f0066f5335a8102d2660a.png)
合成孔径雷达的发展与干扰技术
巫胜洪
【期刊名称】《江苏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年(卷),期】2003(017)004
【摘要】介绍了合成孔径雷达特点及目前的技术发展水平.在此基础上,探讨对合成孔径雷达实施干扰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总页数】4页(P56-59)
【作者】巫胜洪
【作者单位】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723所,江苏,扬州,22500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N958
【相关文献】
1.基于移频卷积的合成孔径雷达干扰技术研究 [J], 林欢;甘德云;李宏;范秋虎
2.基于脉间分段随机移频的合成孔径雷达干扰技术及其应用模型 [J], 蔡幸福;张雄美;宋建社;常祯
3.合成孔径雷达抗干扰技术综述 [J], 黄岩; 赵博; 陶明亮; 陈展野; 洪伟
4.合成孔径雷达抗干扰技术研究 [J], 刘尚富; 胡辉
5.合成孔径雷达干扰技术研究综述 [J], 李永祯;黄大通;邢世其;王雪松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国外无人机载合成孔径雷达简介
![国外无人机载合成孔径雷达简介](https://img.taocdn.com/s3/m/89e30df0b04e852458fb770bf78a6529647d3504.png)
国外无人机载合成孔径雷达简介
赵佩红
【期刊名称】《火控雷达技术》
【年(卷),期】1999(028)004
【摘要】概述无人机载合成孔径雷达的重要性,介绍几种典型系统,重点介绍美国无人机(UAV)载Lynx合成孔径雷达(SAR)的性能特征及新颖之处,特别是它引入注目的高分辨率成象和动目标显示功能。
展望未来无人机载合成孔径雷达的发展动向。
【总页数】4页(P67-70)
【作者】赵佩红
【作者单位】西安电子工程研究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N959.73
【相关文献】
1.无人机载合成孔径雷达遥测技术 [J], 曲长文;周强;王颖
2.无人机载合成孔径雷达系统技术与应用 [J], 王岩飞;刘畅;詹学丽;韩松
3.无人机载太赫兹合成孔径雷达成像分析与仿真 [J], 林华
4.无人机机载合成孔径雷达冰情凌汛监测应用研究 [J], 王军锋;徐成华
5.无人机载多普勒分集前视合成孔径雷达成像方法 [J], 孟智超; 卢景月; 谢朋飞; 张磊; 王虹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展的 第二阶 段。 对 SAR 系统可从五个 方面进 行命 名或区 分, 从原
理角 度, 有 InSAR、PolSAR 等; 从 功 能 角 度, 有 V SAR ( V eloc ity SAR ) [71] 、PAM IR ( Phased A rray M u ltifunction al Im aging R adar) [ 72]、GPSAR ( ground-penetrating SAR ) [ 73] 等; 从波段角度而 言, 有 L、C、X 等 波段 SAR; 从运载平 台, 有 A IR SAR、UAVSAR ( U nm anned A erial V ech icle SAR )、/ 全球鹰 0 SAR 系统、/ E-8C0 SAR 系 统、/ 长曲棍 球 0星载 SAR 系统 等; 另外 也有 单纯对 SAR 系 统本身 的命 名, 如 M in iSAR、H ISAR、TESAR ( tactical endurance SAR )等。在指代明确的前提下, 文中将不细作区分。
WU X iao-fang DA I D a-ha i W ANG Xue-song LU Hu an-zhang
( Schoo l of E lec tron ic Science and Eng ineer ing, N ationa lU n iversity o f D efense T echno logy, Chang sha 410073, Ch ina)
K ey wo rds: Synthetic A perture R ada r; E lectron ic Counterm easures; jamm ing modes; developm ent h istory; dev elopment trend
1 引言
SAR 的干扰和抗干 扰始终 是 / 矛 和盾 0的关 系, 作 为 / 矛 0的干扰往往 比作 为 / 盾 0的 抗 干扰 有一 定 的领 先性。一旦一种干 扰技 术被 公开, 或者 在战 争中 被使 用过, 那么在下次的 应用 中就 可能 不再 凑效 或者 难以 达到预期的效果, 因 为针 对其 的抗 干扰 手段 有可 能已 经被研究出来。这是 SAR 对抗技术需要保密的重要原 因, 也是不断需要开发和研究干扰的 新方法、新 技术的 重大推动力, 是持续 吸引 世界 各国 关注 和投 资发 展的 根本推动力。并不是说传统的或已经被 公开发 表的干 扰技术没有其价值, 它们 也可 通过 延缓 敌方 操作 员或 计算机的战争反应时间, 降低 SAR 系 统的 总体性 能以 及迫使敌方付出更大的代价和更多的 系统费用 等方式
Hale Waihona Puke 收稿日期: 2009年 4月 13日; 修回日期: 2009年 6月 1日 基金项目: / 十一五 0 武器装备预先研究项目 ( 513040305)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60672033)
第 3期
吴晓芳 等: 合成孔径雷达电子对抗技术综述
42 5
团公 司 第 29 研 究 所 [ 26] ~ [ 34] 、南 京 电 子 技 术 研 究 所 [ 35] ~ [ 37] 、电 子 科 技 大 学 [ 38] ~ [ 45]、北 京 航 空 航 天 大 学 [ 46]、西 安 电 子 科 技 大 学 [ 48] ~ [49] 、南 京 航 空 航 天 大 学 [ 54] ~ [ 55] 、中国科学 院电 子 研究 所 [ 56] ~ [ 59] 及 解 放军 电 子工程学院 [ 60] ~ [ 63] 等 多 家单 位。尽 管有 诸多 限制, 强 烈的军事需求仍促使 SAR 对抗理论和技术不断发展和 完善, 在 SAR 对抗研究方面, 国内外已有上百篇学术论 文发表, 数十篇硕士、博士论文。
来实现对抗 [ 1] 。新干扰方法和技术 以其不可 抵挡的战 略优势吸引着世界各国军政界、学 术界的不 断关注, 了 解 SAR 对抗技术的发展历程及进展状况有着重要的军 事指导意义。
出于保密等诸多原 因, 目前 国外 有关 SAR 对抗的 公开文献 较少 [ 2] ~ [ 7], [ 10] ~ [ , 18] 相 关 报道 文 献所 涉 及的 单位有 美国 海 军 研究 院 [ 6] ~ [ 7] 、英国 国 防 部 海 军 研究
A bstrac:t Besides the introduction o f Syn thetic A perture R adar ( SAR ) E lectron ic Counterm easures ( ECM ), the c losely related aspects of SAR system s, E lectron ic Coun ter-Counterm easures ( ECCM ) and the jamm ing eva luation are a lso rev iew ed as we l.l T he typ-i cal jamm ing techn iques are d iv ided in to two types as the traditiona l jamm ing m ethods and peculiar jamm ing m ethods, and are d isp layed one by one in de tai.l T he dev elopment h istory of SAR jamm ing techn iques are prov ided, where the deve lopm en t trend and the ex isting problem s are induced. T o m ake SAR ECM m ore e ffective, the jamm ing techniques trend tow ards coheren t jamm ing comp licatedly modula ted jamm ing, mu ltiple var ious jamm ing, and mov ing targe t jamm ing.
关键词: 合成孔径雷达; 电子对抗技术; 干扰样式; 发展历程; 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 TN97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 0530( 2010) 03- 0424- 12
Rev iew of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 E lec tronic Countermeasures
2 SAR 系统发展现状和趋势
掌握 SAR的系统性 能、成 像原理 及信 号处理 方法 是开展干扰研究的基础。在 系统 性能方 面, P、L、S、C、 X、K u、W 以及 VH F等微波 频段的 具有全 极化测 量、干 涉测高及 GM T I能 力的 高分 辨机 载 /星 载 SAR 系 统均 已得到开发。距离-多普勒 ( RD ) 、线频调变标 ( CS )、频 率变标 ( FS )、距离徙动 ( RM A ) 及极 坐标格 式 ( PFA ) 等 成像算法, 对距离走 动和 距离 弯曲 的补 偿愈 加合 理精 确。 GM T I、空时自适应处理 ( STA P)、干涉测 高、超分辨 成像、自聚焦、图像 增强、斑点 抑制 及时 频分 析抗 干扰 等信号处理手段更是精彩纷呈 [ 67]。
有代表性的机载 SAR 系统包 括: 美 国国家 航空与 宇航局 ( NASA ) 喷气 动力 实验 室 ( JPL ) 开发 的用 于提 取目标高度的 C、L 波 段 TOPSAR[ 74] ; 日本 电气 公司开 发的 X 波段 干涉 NEC-SAR 系 统 [75] ; 美 国 林肯 实 验室 的 K a波段 ( 35GH z) 机载毫米波极化 SAR[ 76] ; 荷兰空间 计划 局 ( N IVR ) 的 PHARUS 机 载 C 波 段 相 控 阵 极 化 SAR[77] ; 美国 NASA 的 JPL 实验 室 研 制的 无 人 机 载 L 波段极化 UAV SAR[ ; 78] 加拿大遥感中心 ( CCRS )多波段 多极化 C /X-SAR[ 79] ; 法 国宇 航 研究 中 心 ( ONERA ) P、 L、S、C、X、Ku、K a、W 多极 化 多 波 段 RAM SES SAR 系 统 [ 80] ; 美国密歇根州环 境研 究所 ( ER IM ) 和 NA SA JPL 实验室联合开发的 X 波段 IFSARE( In terferom etric SAR for D ig italT erra in Elevation )系统 [ 81] ; 澳大利亚 国防科学 与技术组织 ( DSTO )智能监视系统中的 Ingara多模式 X 波段 SAR 系统, 包 含条 带 SAR 成 像、聚 束 SAR 成 像、 M T I、海面扫描 以及 ISAR 等工 作模 式 [ 82] ; 南 非全 极化 多频段 SASAR ( Sou th A frican SAR ) 系 统 ( 当 前仅 研制 VHF 频 段 ) [ 83] ; 美 国 NASA / JPL 全 极 化 P、L、C 波 段 A IRSAR系 统 [ 84]; 巴西 委托 R aytheon 公司 研制 的 X 波 段多通道多极 化 S IVAM SAR 系统, 包 含广 域搜 索、聚 束成像、空对空成像等 8 种监视工作模式 [ 85] ; 美国 RQ1A 捕食 者 ( Predator或 T ier 2 ) 中 空 长 续 航 无 人 机载 TESAR 雷 达 [ 86] ; 中 国 科 学 院 X 波 段 全 极 化 CA SSAR ( Ch inses A cadem y of Sciences SAR ) 系统 ; [ 87] 美国 全球 鹰 ( G lobal H awk ) 无人 机载 H ISAR 雷 达 [ 88] ; 德 国 X 波 段相控阵 天 线 多 功能 PAM IR 系 统, 包 括 侧 视 条 带成 像、聚束成像、STAP 及 ISAR 成像 等多种 工作模 式 [ 89] ; 欧 洲 空 间 局 ( ESA ) G-3 平 台 上 的 全 极 化 L、C 波 段 EM ISAR 系统 [ 90] ; 美国 Sand ia国家实验 室研制的 M in -i SAR, I-GNAT 无人机载的 Lynx雷达 ; [ 91] 德国多 频全极 化干涉 DOSAR 系统 [ 92] ; 瑞典 从 高频 ( 20MH z) 延 伸到 甚高频 ( 90MH z)的 CARABA S超宽带 LORA SAR[ 93] ; 美 国伯明翰大学低成本、小型化 X 波段干涉 SAR 系统 [ 9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