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物质的密度

合集下载

探究物质的密度 导学案

探究物质的密度 导学案

初中物理 八年级(上) 第二章 物质世界的尺度、质量和密度 导学案 学生姓名:_______ 成绩等次:____19 三、学生实验---探究物质的密度[学习目标] 1.理解密度的物理意义.密度的国际单位以及单位间的换算.2.能写出密度的计算公式.3.理解密度是物质的特性,在一定条件下,同种物质的密度是一定的.4.能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记住纯水的密度ρ=1×103kg/cm 3[学习重点]熟悉探究过程,学习实验数据的处理。

[学习难点]理解密度是物质的特性。

[课学导学]一、不同物质的质量和体积的关系 自读课本49--50页内容,完成问题1:相同质量的不同物质,体积______________(一般不同/一定不相同/相同)问题2:相同体积的不同物质,质量______________(一般不同/一定不相同/相同)二、探究---物质的质量和体积的关系1.每组选择一种三个体积不等的同种物质(如铁块),分别测出其质量和体积,将数据记录在右表中。

2.各组再用量筒分别量出不同体积的水倒入烧杯中,称出其质量,将数据记录在表格中3.计算出每次测量的质量和体积的比值,填入表格中4.分析数据,得出结论:(1)比较实验数据,可得到的结论是:同种物质的质量和体积的比值_______.(2)不同组之间进行交流,可以得到:不同种物质的质量和体积的比值一般______.为了表示物体的质量和体积的这种关系,物理学中引入了密度的概念.三、密度 自读课本51--52页内容,完成1.大量实验表明:由某种物质组成的物体,其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__________,它反映了这种物质的一种_____.物质不同,其比值__________.在物理学中,把这种比值叫做这种物质的______.它的物理含义是某种物质___________的质量.2.用m 表示物体的______,V 表示物体的______,ρ表示物质的______,则ρ=________.3.密度的单位为_________或________,读作__________________或__________________4.阅读课本51--52页在常温、常压下,一些物质的密度,讨论交流:(1)不同物质的密度____________,所以,可以利用密度____________(2)固体的密度一般______(较大/较小),气体的密度一般______(较大/较小)[课堂导练]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对同种物质,m 与V 成正比.B.对同种物质,ρ与m 成正比.C.对同种物质,ρ与V 成反比.D.对不同物质,ρ与m 成正比.2.有一瓶食用油用掉一半,则剩下的半瓶油的密度 ( )A.密度为原来的一半B.质量为原来的一半C.体积为原来的一半D.质量、体积和密度都为原来的一半3.某种金属的质量为316g,体积是40cm 3,则(1)这种金属的密度是多少?合多少kg/m 3?20 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如果将其切去1/3,则剩余部分的质量是多少?密度又是多少?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体育锻炼用的实心“铅球”,质量为4kg,体积为0.57dm 3。

《探究物质的密度》教学设计

《探究物质的密度》教学设计

《探究物质的密度》教学设计《探究物质的密度》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实验是利用物理公式间接地测定一个物理量,应引导启发学生自己分析实验应当测量的物理量以及选择的仪器,并进而明确实验的原理。

本节实验能力的培养重点放在实验设计能力上,因而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根据实验原理,实验所选择的仪器以及实验要测定的对象引导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步骤,自己设计实验表格,并根据测量结果计算出物质的密度。

这是一个测定性实验,通过这一实验学生明确实验原理,加深对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的理解,并通过实验学生能根据给定的仪器进行实验设计、进行表格设计、以及动手操作。

本节实验所需仪器设备较多,通过本节教学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工作习惯,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和团队精神。

用2时二、学情分析:学生具有了一定的实验基本操作能力,会使用天平和量筒;具有初步的观察和分析能力,但比较习惯老师给什么记什么。

缺乏主动性和探究精神,活性思维和动手能力较差。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进一步熟悉天平的构造及其使用。

2会用天平天平量筒测固体和液体的密度的过程和方法。

过程和方法1通过实验探究活动找出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成正比的关系2学习以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不变性定义密度概念的科学思维方法3通过对物质密度的测定,学生对间接测量有感性的认识4学生知道实验原理和实验目的、明白实验步骤的情况下,有目的、有计划的进行操作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探究活动学生对物质属性的认识有所拓展2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学生乐于用实验方法探索物理现象中的规律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密度的概念、测量和应用;比值定义法的实验方法2教学难点:学生亲自动手、合作获得多种物质的多组数据,进行归纳总结,得出密度的概念五、学习情境设计:故事情境引入,问题情境引导思考进入探究、合作学习之中六、教学媒体资的设计:在多媒体教室进行;采用PPT;多组实物的天平、量筒、木、铁;实验表格七、教学策略与活动设计:采用讲授法、实验法、协作式、问题解决式多种策略组合的教学模式八、教学过程:(一)新授一密度概念的引入近日,家住望城格塘乡柏叶村高林组邓正荣老人和老伴被两个上门的骗子骗走1700元血汗钱,换到手的只有一块一钱不值的破铁块!据邓老汉介绍,几天前了两个中年人,自称是上海的地质队员,判断这里肯定埋藏了稀世宝物。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全一册:5.3探究—物质的密度教学设计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全一册:5.3探究—物质的密度教学设计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全一册:5.3 探究—物质的密度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全一册的第五章第三节,主要涉及物质的密度的概念、密度的影响因素以及密度的测量方法。

具体内容包括:1. 密度的定义及计算公式;2. 密度的影响因素:温度和压力;3. 密度的测量方法:比重瓶法和密度计法;4. 实际应用:密度的估算和物质的鉴别。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密度的概念,掌握密度的计算方法;2. 培养学生对密度影响因素的探究能力;3. 培养学生运用密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密度的计算方法和密度的影响因素;2. 教学重点:密度的概念和密度的测量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比重瓶、密度计、实验器材;2. 学具:实验报告册、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提问学生生活中常见的物质密度现象,如水的浮力、物体的沉浮等,引导学生思考密度在生活中的应用;2. 概念讲解:通过多媒体展示密度的定义及计算公式,讲解密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3. 实验探究:引导学生进行密度实验,观察不同温度和压力下物质的密度变化,探究密度的影响因素;4. 测量方法讲解:讲解比重瓶法和密度计法的原理和操作步骤;5. 实际应用:通过实例讲解密度的估算和物质的鉴别方法;6. 随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六、板书设计1. 密度定义及计算公式;2. 密度的影响因素:温度、压力;3. 密度的测量方法:比重瓶法、密度计法;4. 实际应用:密度估算、物质鉴别。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运用所学知识,计算一个已知体积和质量的物体的密度,并解释结果;2. 答案:根据公式ρ=m/V,计算得出物体的密度为xxx kg/m³,说明该物体在所给条件下的密度值。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实验探究、讲解测量方法等方式,使学生掌握了密度的概念、计算方法和应用,教学效果良好;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密度在其他领域的应用,如地球物理勘探、材料科学等,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综合素质。

初中物理八上北师大2.3 学生实验:探究--物质的密度(原卷版)(北师大版)

初中物理八上北师大2.3 学生实验:探究--物质的密度(原卷版)(北师大版)

2.3 学生实验:探究--物质的密度高频易错同步题精选【易错考点精讲】1.密度公式的应用利用公式ρ=及它的变形公式V=,m=ρV,可以解决一些实际应用中的问题。

(1)根据公式ρ=来鉴别物质。

测出物体的质量和体积,运用公式ρ=求出物质的密度,然后对照密度表就可以知道该物质的种类。

(2)利用公式V=计算不便测量的物体的体积。

测出物体的质量,利用密度表查出该种物质的密度,利用公式V=就可以计算出物体的体积。

(3)利用m=ρV计算不便测量的物体的质量。

测出物体的体积,利用密度表查出该种物质的密度,利用公式m=ρV就可以计算出物体的质量。

2.密度的应用与物质鉴别利用公式ρ=及它的变形公式V=,m=ρV,可以解决一些实际应用中的问题:(1)鉴别物质:密度是物质的特性之一,不同物质密度一般不同,可根据密度公式测出体积及质量求出密度鉴别物质。

(2)求质量:由于条件限制,有些物体体积容易测量但不便测量质量用公式m=ρV算出它的质量。

(3)求体积:由于条件限制,有些物体质量容易测量但不便测量体积用公式V=算出它的体积。

3.空心、混合物质的密度计算(1)判断这个球是空心还是实心及鉴别物质的组成有三种方法:有密度比较法、质量比较法、体积比较法三种.即当ρ物=ρ为实心,ρ物<ρ为空心;m物=m为实心,m物<m为空心;V物=V为实心,V物>V为空心.(2)求解混合物的问题,要注意以下几点:(1)混合前后总质量不变;(2)混合前后总体积不变;(3)混合物的密度等于总质量除以总体积。

【热点题型精练】一、选择题1.关于质量、密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同种物质随着温度降低,密度会增大B.质量是指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C.固体的密度一定大于液体、气体的密度D.物体的质量随着它的形状、状态和位置的改变而改变2.如图,我国首款国际水准的大型客机C919在上海浦东机场首飞成功,标志着我国航空事业有了重大突破。

它的机身和机翼均采用了极轻的碳纤维材料。

初中物理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23学生实验探究物质的密度》课件

初中物理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23学生实验探究物质的密度》课件

误以为气体的密度也是定值
例6 某钢瓶内的氧气密度为6 kg/m3,一次气焊用去
其中的 1
3
,则瓶中剩余氧气的密度为( A)
A.4 kg/m3
B.6 kg/m3
C.2 kg/m3
D.无法确定
解析:钢瓶内的氧气用去其中的 1 后,质量变成原来
3
的 2 ,而它的体积没变,仍然为钢瓶的容积,由密度公式
3
ρ= m 可知,其密度也变成原来的 2,即变成6 kg/m3× 2
图2-3-3
解析:硬币的质量为砝码的质量与游码所对的刻度值之
和,由图甲知,10枚硬币的质量m=50 g+10 g+4 g=64 g;由
图乙知,未放入硬币时水的体积V1=30 mL,放入硬币时体积
V2=38 mL,所以所测硬币的体积V=V2-V1=38 mL-30 mL=8
mL =8 cm3,则所测硬币的密度ρ=
A.原来密度的四倍 B.原来密度的四分之一 C.原来密度的四分之三 D.与原来密度相同 解析:粗细均匀的铝棒被锯掉四分之一后,体积与质 量都变成原来的四分之三,所以它们的比值不变,即它的 密度不变.
同种固体或液体,无论体积、质量怎样变化,密度总 是不变的,但气体由于没有一定的体积和形状,当它的质 量或体积变化时,密度不一定不变,如氧气瓶内的氧气用 去一部分后,质量变小,但体积不变,故密度变小.
V
3
3

=4 kg/m3.
例5 (四川南充中考)已知一个空瓶子装满水后的总质
量为300 g,在装满水的瓶子中放入一个小石块,溢出水后
其总质量为320 g,取出石块后,剩余的水和瓶子的总质量
为290 g.(不计取出石块的过程中带走的水)则石块的质量为

北师大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课件:2.3《学生实验—探究物质的密度》(共37张PPT)

北师大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课件:2.3《学生实验—探究物质的密度》(共37张PPT)

石块的 石块的 体积V 密度ρ (cm3) (g/cm3)
实验二、如何测液体(如酒精)的密度
实验步骤: 1.用调好的天平测出烧杯和酒精的总质量m1 2.将部分酒精倒入量筒,测出酒精的体积V 4.3酒.用精天的平密测度出:ρ烧=杯Vm 和=剩m1-余V m酒2 精的质量m2
实验表格:
烧杯和酒 烧杯和剩 精的总质 余酒精的 量m1(g) 质量
③用V=V2-V1,得到待测固体的体积。
3、求出石块的密度ρ=m/(v2-v1)
石块的质量 石块放入前 石块和水的 石块的体积 石块的密度
m(g)
水的体积 总体积
33
2.测硫酸铜溶液的密度
(1)在玻璃杯中盛硫酸铜溶液,称 出它们的质量.
(2)把玻璃杯中的硫酸铜溶液倒入 量筒中一部分,记下量筒中盐水的 体积.
密度
一些气体的密度(0℃ ,在标准大气压下)

物质名称
密度
物质名称
密度
二氧化碳 氧 空气
1.98 1.43 1.29
一氧化碳 氦 氢
1.25 0.18 0.09
5、记住水的密度: 水的密度为1.0×103 kg/m3
水的密度为 1.0g/cm3
6.物理意义: 例:水的密度为1.0×103 kg/m3,其物理意义为:
设疑自探二
1. “用天平和量筒测定金属块密度”的实验原理为 ___________.若已知天平测得小金属块的质量为27克, 将小金属块放入盛水的量筒前后,量筒中水面的位置 分别在刻度V1=50ml和V2=60ml处,则此小金属块的密 度为______Kg/m3.
2.一长方体木块分成大小不同的两块,若体积之比为 2:1,则质量之比为_______,密度之比为_______。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教案:5.3科学探究:物质的密度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教案:5.3科学探究:物质的密度

教案:沪科版八年级物理——5.3科学探究:物质的密度一、教学内容1. 密度的概念: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叫这种物质的密度。

2. 密度公式:ρ= m/V,其中ρ表示密度,m表示质量,V表示体积。

3. 密度表:了解常见物质的密度值。

4. 密度在生活中的应用:例如鉴别物质、测量物体等。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密度的概念,掌握密度公式及其应用。

2. 能够通过实验探究不同物质的密度,并运用密度公式进行计算。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密度概念的理解。

2. 密度公式的记忆与应用。

3. 实验操作与数据处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实验器材(包括天平、量筒、烧杯、不同物质样品等)。

2. 学具:笔记本、课本、练习册。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如冰块在水中漂浮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与密度有何关系。

2. 知识点讲解:介绍密度的概念,讲解密度公式及其含义,让学生了解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3. 实验探究:安排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测量不同物质的密度,学会使用天平、量筒等实验器材。

4. 例题讲解:挑选典型例题,讲解如何运用密度公式进行计算,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5. 随堂练习:设计一些有关密度计算的练习题,让学生即时巩固所学知识。

6. 密度在生活中的应用:通过实例讲解密度在生活中的应用,如鉴别物质、测量物体等,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7. 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1. 密度的概念。

2. 密度公式:ρ= m/V。

3. 密度在生活中的应用。

七、作业设计1. 完成课本练习题,巩固密度知识。

2. 收集生活中有关密度的现象,下节课分享。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方法,以便更好地引导学生学习。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了解密度在其他领域的应用,如地球物理学、材料科学等。

5.2 探究物质的密度

5.2 探究物质的密度

5.2 探究物质的密度
[易错警示]密度是物质的一种属性,每种物质都有自己的密度,不 同物质的密度一般不同,它与物质的质量、体积和形状无关;与物 质种类、状态和温度有关,一般固体和 液体,在温度不变的时候,质量减少,体积也随着减少,但其比值 不变,密度也不变。但要注意气体在膨胀和压缩时,密度会发生变 化。
分析与论证 (1)比较1,2(或3,4)得: ①同一种物质组成的物体,其质量跟体积成___正_比______;②同 一种物质组成的物体,质量跟体积之比是一个__定__值,跟质量、 体积__无_关____。
5.2 探究物质的密度
(2)比较1,3(或2,4)得:不同物质组成的物体,质量跟体积之 比__一__般_不__同______。
(2)铁的密度为__7_._9_g_/c_m__3 ___。
5.2 探究物质的密度
(3)根据这个实验的结果,请你分析并回答,为什么说密度是物 质的属性? _同__种_物__质_的__质__量_与__体_积__的_比__值__是_恒__定_的__,__不_同__物_质__的__质_量__与_体__积__的_比__值_不__同__,_这__ 说_明__质_量__与__体_积__的_比__值__即_密__度_反__映_了__物__质_的__一_种__属__性_____。
5.2 探究物质的密度
问题3:国际单位制中,密度的单位是___千_克__/米__3____,符号是 ___k_g_/_m_3_____或___k_g_·m__-_3____,读作“__千_克__每_立__方__米__”。 常用单 位是__克__/厘__米__3 ,符号是___g_/_c_m_3_或___g_·c_m__-_3____。
5.2 探究物质的密度
①同种物质构成的物体的质量与体积有什么关系? ②不同物质构成的物体的质量与体积有什么关系? 猜想与假设: 物体的质量与它的体积可能成__正__比____。 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 (1)研究对象:_____木_块______、____铁_块_______。 (2)所测物理量:___质__量_______、___体__积_______。 (3)测量工具:__天__平____、_刻__度_尺__(_或_量__筒_)_。

初中物理科学八年级上册《探究物质的密度》优秀教案

初中物理科学八年级上册《探究物质的密度》优秀教案

第二章第三节《探究----物质的密度》教案探究----物质的密度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实验探究理解密度的概念,知道密度是物质自身一种特性。

知道密度单位、含义及写法读法,会进行不同密度单位之间的换算。

了解常见物体的密度大小。

知道水的密度大小。

初步运用密度公式进行物质密度的简单计算。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实验和比较方法,认识到某中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是物质本身的一种特性。

进一步体会比值定义法在密度概念建立过程的应用。

3.情感态度目标:用实验探究引起学生对密度知识的直觉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密度是物质本身特性的讨论,对生活中有关密度的知识或现象产生关注。

教学重点、难点、关键点重点:密度概念的理解。

难点:密度概念的建立。

关键点:通过组织好实验探究建立密度的概念是本节的关键点。

教学方法1.由于本节是概念教学,物理概念的建立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生活经验,避免密度把密度概念直接灌输和强加给学生,依据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和教学心理学原理,在密度概念教学过程中,应通过形象化的实验,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探究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在合作探究、小组讨论的过程中自主建构密度概念,教师仅仅是学生概念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和帮助者。

为此,本节课采用“科学探究小组合作”教学模式。

2.由于本节属于概念教学,学生由于日常生活的经验积累了一些与质量、体积有关的感性认识,但由于初二学生的感性认识和抽象思维能力不足,其中有些经验的形成是片面或错误的,这会干扰正确概念的形成。

因此,要教学中要注意设法排除前概念(即思维惯性)的干扰,本课主要采用“实验探究,小组讨论”的教学方法。

3.学法指导:指导学生会利用比较、类比以及“比值”定义物理量的方法,正确建立密度的概念。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列举同种物质的物体之间质量大小的比较,如一根铁钉和一个铁块,比较其质量大小,依据是什么?列举不同种物质的物体之间的质量比较,取一个大木块和一个小铁块,比较其质量大小,如何比?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使学生认识到:相同体积的不同物质,质量一般是不相等的。

2.3探究物质的密度

2.3探究物质的密度

阳平二中八年级物理学科导学案课题:探究物质的密度(2)课时:1课时主备人:秦文时间:__________学生姓名:__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_一、学习目标:1、理解密度的概念、公式和单位,尝试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

2、会利用密度表解决实际问题。

3、正确理解和熟练运用公式ρ=m/v及其变形公式m=ρv或v=m/ρ。

二、学习重点:正确理解和熟练运用公式ρ=m/v及其变形公式m=ρv或v=m/ρ三、学习过程:(一)、个人检测、温故知新1、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用ρ表示,m表示,V表示,计算密度的公式是;密度的国际单位是;常用单位还有他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是2、密度是的属性,同种物质的密度是,不同物质的密度一般。

水的密度ρ= 千克/米3 ,物理意义是。

一杯水倒去1/3,剩余部分的密度是,合 g/m33、密度知识的应用:鉴别物质:用测出质量m,用测出体积V就可据公式:求出物质密度。

(二)、小组合作,导学释疑1、尝试利用密度表鉴别物质提问:妈妈买了一条金项链,体积是V=10cm3.,质量是m=157g。

在不损坏物品的情况下,你能帮她鉴别一下是否是纯金制作的吗?(学生讨论,给出方法)2、密度公式的变形及应用我们知道密度公式ρ=m/v,根据公式变换,我们还可以把密度公式写成m=ρv或v=m/ρ。

那么,从公式的变换中我们可以得出哪些规律。

(1)同种物质,密度,质量增大,体积,质量减小,体积(2)不同物质,质量相同,体积大的物质密度,体积小的物质密度(3)不同物质,体积相同,质量大的物质密度,质量小的物质密度小组讨论:从密度的三个公式中,我们能不能说密度和质量成正比,和体积成反比?公式的利用:空心实心的判断质量为14kg的铸铁,体积是2.1dm3,请至少用三种方法来确定铁球是实心还是空心的。

(ρ铁=7.0×103kg/m3)方法一:比质量方法二:比体积方法三:比密度(三)知识整理,巩固提升1、质量是5.2kg的石块,体积是0.002m3,其密度是________kg/m3,把它从中间切开其中一半的密度是________kg/m3,合________g/cm3。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全一册:5.3探究—物质的密度教学设计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全一册:5.3探究—物质的密度教学设计
-学生需要将密度知识应用到解释生活现象中,如浮力、混合物分离等。
-学生在实验中要学会处理数据,准确计算密度值,并分析实验结果的合理性。
-学生应理解密度在物质鉴别、质量判定等方面的物理意义。
(二)教学设想
1.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教学中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学生能够记住水的密度约为1g/cm³,并了解其它一些常见物质的密度。
-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学习如何准确测量物质密度,包括使用天平、量筒等基本实验器材。
3.掌握密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能够解释生活中与密度相关的现象。
-学生通过案例分析,理解密度在工业、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应用。
-学生能够运用密度知识解释为什么冰能浮在水面上、油水分离等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
-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观察物质在不同状态下的密度变化,学会记录、分析实验数据。
-学生通过对比不同物质的密度,学会归纳、总结规律。
2.培养学生合作学习、交流表达的能力。
-学生在实验分组中进行合作,相互协助完成实验任务。
-学生在实验报告、课堂讨论中,学会清晰、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学生通过团队合作,培养协作精神,增强集体荣誉感。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对物理学科已有一定的知识基础,掌握了质量、体积等基本概念,并具备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然而,对于密度这一抽象概念,学生可能存在理解上的困难。在教学中,应关注以下几点:
1.学生对密度概念的理解程度:学生在学习密度之前,可能对物质的这一特性认识不足,需要通过具体实例和实验,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密度的内涵。

八年级物理上册23学生实验探究物质的密度教案新版北师大版

八年级物理上册23学生实验探究物质的密度教案新版北师大版

⼋年级物理上册23学⽣实验探究物质的密度教案新版北师⼤版学⽣实验:探究——物质的密度【教学过程】⼀、引⼊(出⽰肥皂块和泡沫)怎样区别?师:⽣:看出来的。

(再出⽰两杯同体积的⽔和酒精)如何区别?师:⽣:闻⽓味。

(展⽰⼀个奖牌)⼤家看这是什么?它是什么材料的?怎么知道?请⼤家传看。

师:例如⾃来⽔和矿泉⽔,外师:我们有时可以从外观来直接辨别物质,有时却很难分辨,观根本⽆法区别,所以我们想知道能不能有⼀个更科学的⽅法来区分呢?⼆、探究物体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展⽰⼿⾥的泡沫塑料(⼀⼤⼀⼩)1. 。

师:你能看出什么不同?⽣:体积⼤的质量⼤。

1师:我们可以得到⼀个定性的关系,⼤家想不想进⼀步来看,它们之间有没有⼀个定量的变化关系?⽣:质量与体积成正⽐。

师:⼤家的猜想有没有道理?我们可以通过实验来证明。

2.设计实验。

师:现在桌⼦上给准备了⼀些器材,愿意研究肥皂块、橡⽪块、酒精的同学请举⼿。

(把学⽣分组,坐好)师:请各⼩组讨论设计出实验的⽅案。

(1分钟)师:我们请同学向⼤家介绍实验的思路。

⽣:从⼩到⼤选择3块肥皂块,⽤刻度尺测出每⼀块的体积,再⽤天平测出每⼀块的质量,填⼊表格。

师:其他⼩组的思路有没有不同的?⼤家选择的物质不同,但步骤基本相同。

为了加强合作,我们采⽤⼩组⽐赛的⽅法来做实验,推选⼀位组长,按照⼈数做好分⼯,每个同学都有任务。

看看不同的⼩组情况是否相同,现在选择器材。

3.进⾏实验(⼤约7分钟)。

期间由学⽣把表格画在⿊板上,并不断填写数据。

4、分析与论证。

师:现在⼤部分⼩组都做完了实验,我们来看⼀看各组实验结果。

问:下⾯每⼀⼩组都来分析讨论,你们从数据中得到了什么?(2分钟)请各⼩组代表上台分析。

(因为前⾯有了猜想的基础,其他⼩组学⽣可能会⽤计算器算出。

)m(g) 质量3)(体积Vcm⽣:体积增⼤⼏倍,质量也增⼤⼏倍,说明质量与体积成正⽐。

师:既然成正⽐,就有⽐值,算⼀算每种物质的⽐值有什么特点?⽣:相等。

5.2探究物质的密度_课件_沪粤版

5.2探究物质的密度_课件_沪粤版

铁块
0.074 0.2
9.42 ×10-6
2.545 ×10-5
7.86×103
分析与论证
对同种物质组成的物体,质量 跟体积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比例关系; 对同种物质而言,质量跟体积比值 相同 是 的;不同物质的质量跟体积 不同 的比值是 的。
得出结论
同种物质组成的物体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 相同的; 不同种物质组成的物体质量与体积的比值 是不同的。
几种常见物质的密度
铜的密度是_____________ 8.9×103kg/m3 ×103kg/m3 铁的密度是7.9 _____________ 13.6×103kg/m3 水银的密度是___________ 3kg/m3 1.03 × 10 海水的密度是___________
3kg/m3 3kg/m3 1.0 × 10 纯水的密度是 ___________ 2.7 × 10 铝的密度是_____________ 3kg/m3 3kg/m3 0.8 × 10 煤油的密度是 ___________ 0.9 × 10 冰的密度是_____________
“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思路点拨:
(1)要研究质量和体积的数量关系,首先要 测出 质量 和 体积 。 (2)实验室测量质量的工具用 天平 ;测量 长方体或正方体的体积,可以先用刻度尺测 出它的 长(a) 、 宽(b) 、 高(h) ,然后根 据体积公式V= abh 进行计算;测量圆柱体 的体积,先用刻度尺测出底面直径d,求出 半径r,算出底面积S=π r2,再测出圆柱体的 高(h),用V= Sh 计算出圆柱体的体积。
3、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1、选择研究对象: 木块、铁块 2、选择器材 测量工具:天平 刻度尺
3、实验过程安排

探究—物质的密度(一)

探究—物质的密度(一)
2、密度公式:ρ=m/V;m表示质量,V表示体积
3、密度单位:千克/米3(kg/m3);克/厘米3(g/cm3)
1g/cm3=1000kg/m3=103kg/m3=1t/m3=1 kg/dm3
4.密度物理意义:水的密度是1.0×103kg/m3表示1米3水的质量是1.0×103千克。
课后反思
讨论交流,总结得出密度的三个方面应用,一是可鉴别物质;二是可以计算物质的质量;三是可以计算物体的体积。
处理教材例题,规范格式要求。
思考:日常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密度的应用?
课堂反馈
1.要测金属块的密度,需要以下步骤。排列顺序科学合理的是()
①把金属块放在天平左盘,砝码放在右盘称质量
②观测并记录量筒放入金属块后液面的刻度值
③观测砝码和游码值并记录
④观测并记录量筒没放入金属块时液面的刻度值
⑤计算密度
⑥调节天平
A.①②③④⑤⑥B.④②①③⑤⑥
C.⑥①③④②⑤D.⑥⑤④③②①
反思总结
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它只与物质的种类有关,与它的质量和体积无关,(因为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一定)。
巩固提高
1、密度定义: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符号ρ
“五步导学”课堂教学模式
导学案
授课者:________班级:________姓名(小组号):________
课题
探究——物质的密度(一)
日期
学习目标
1.理解密度的定义、公式、和单位;
2.会进行密度单位的换算;
3.通过实验、测量、计算、分析和比较,发现同种物资m/v相同,不同物资m/v不相同,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学习任务二:学习密度表
让学生阅读密度表,写出自己发现。

5.3《科学探究:物质的密度》 八年级物理全一册

5.3《科学探究:物质的密度》 八年级物理全一册

《科学探究:物质的密度》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密度的概念,知道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学生能够掌握密度的计算公式,并能进行简单的计算。

学生能够通过实验探究,了解不同物质的密度差异。

二、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实验和探究的方式学习密度的相关知识。

学生能够运用科学的方法论进行物理实验,并记录和分析实验数据。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和好奇心。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合作精神。

引导学生认识到密度知识在日常生活和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密度的概念和计算公式。

通过实验探究不同物质的密度差异。

教学难点:对密度概念的理解和应用。

实验过程中对数据的准确记录和分析。

教学准备:天平、量筒、水、不同种类的物质(如金属块、木块、塑料块等)。

实验记录表、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约5分钟)【设计意图】: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和情景,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

教师活动:展示一张海边沙滩的照片,提问学生:“大家有没有去过海边玩沙?你们知道沙子和海水的密度哪个大吗?”等待学生回答后,继续引导:“密度是物质的一种重要特性,它不仅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而且在科学研究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

今天我们就来一起探究物质的密度。

”学生活动:观察照片,思考并回答教师的问题。

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二、讲授新课(约35分钟)密度的概念(约5分钟)【设计意图】:让学生理解密度的概念,知道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教师活动: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密度的定义和公式,并详细讲解密度的概念和计算公式。

重点强调密度是单位体积内物质的质量,单位是千克每立方米(kg/m³)。

通过实例说明不同物质的密度差异。

提问学生:“你们能举出一些日常生活中常见物质的密度大小比较的例子吗?”等待学生回答后给予补充和总结。

学生活动:认真听讲并记录重点内容。

思考并回答教师的问题,举出日常生活中常见物质的密度大小比较的例子。

科学-科学探究物质的密度教案

科学-科学探究物质的密度教案

科学探究物质的密度教案密度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实验探究理解密度的概念,知道密度是物质自身一种特性。

(2)知道密度单位、含义及写法读法,会进行不同密度单位之间的换算。

(3)了解常见物体的密度大小。

知道水的密度大小。

(4)初步运用密度公式进行物质密度的简单计算。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和比较方法,认识到某中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是物质本身的一种特性。

进一步体会比值定义法在密度概念建立过程的应用。

情感态度:用实验探究引起学生对密度知识的直觉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密度是物质本身特性的讨论,对生活中有关密度的知识或现象产生关注。

新授过程:1、创设情境教师出示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如教师拿出一杯水,一杯酒精,一块铜,一块铝,一块肥皂、一块泡沫、要求学生鉴别。

设计意图:从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出发,通过生活中的常识,通过观察和学生亲自的体验,让学生觉得亲切自然、物理有用。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初步体验成功的喜悦。

再拿出两块大小不同并且涂上颜色的金属块,问学生能否很有把握地断定它们是同种物质?教师可以指出:单凭气味和颜色这些明显的特性来鉴别物质是不够的,我们还需要研究物质的一种隐蔽的特性。

设计意图:使学生长生困惑,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教师用纸包着一块肥皂和一块泡沫的长、宽、厚度一样,也就是什么一样?那么怎样知道哪个是肥皂、哪个是泡沫呢?它们的质量、体积有什么关系?设计意图:体积相同的不同物质质量不相等2、探究实验①提出问题将同种物质构成的物体(如橡皮泥)分割成两半,其中体积被分割成了两半,物质的质量也被分割成了两半,通过以上的体验和实验感知到什么?从中你受到什么启示,能提出什么问题?学生:同种物质的质量和体积会有什么关系?设计意图:设置疑问,进一步激发探究欲望。

②猜想与假设尝试根据经验和以有知识对问题提出猜想:想同种物质,体积越大,质量越大。

如果体积增大到原来的两倍,质量也是原来的两倍。

③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教学设计:科学探究物质的密度

教学设计:科学探究物质的密度

科学探究:物质的密度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2、知道密度的单位、含义及写法读法;3、会进行密度之间单位的换算;4、了解一些常见物体密度的大小;5、能用密度的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和比较的方法,认识到可以用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来描述物质本身的一种特性,进一步体会到可以用比值定义法来描述物理概念,经历密度概念的建立过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习与探讨的过程中,学生体会到在教师的引领下探究常见物体背后的隐藏的物理特性的乐趣,经历同学相互交流学习带来的乐趣,逐渐形成探究周围世界奥秘的习惯,对生活中有关密度的知识或现象产生关注。

【教学重点】密度概念的建立,通过组织好实验探究建立密度的概念是本节课的重点。

【教学难点】密度概念的建立和理解【教学方法】实验探究、交流讨论、设问引导【课前准备】教师用:多媒体课件、铜丝、铁丝、铝丝、水、酒精、学生用:铜块、铁块、铝块、天平、量筒【教学过程设计】一、情境导入:1、教师展示:出示铜丝、铁丝、铝丝、水、酒精。

问:你能把它们分辨出来吗?说明你是怎么分辨的?在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要分辨物质,就要知道这种物质所具有的一些特性。

如颜色、气味、软硬等,就是物质的不同特性。

依据这些特性,我们就能把它们分辨出来了。

2.教师再拿出颜色一样,大小不同的铁块和铝块。

问:你能分辨出哪个是铁块哪个是铝块吗?教师引导:如果颜色、气味、味道、硬度等都不好区分物质时,我们能不能利用另外一种方法来区分这些物质呢?这节课我们通过科学探究来学习一种鉴别物质的新方法。

从而引入新课。

二、讲解新课(一)探究物体质量与物体体积、物质的种类的关系1、猜想与假设实验器材:体积相同的铜块、铁块、木块、以及体积不同的铁2块利用桌上的器材感受一下(1)体积相同的铁块、木块、铜块哪个质量最大?(2)体积不同的铁块(木块)哪个质量大?猜想:根据你的体验,结合生活经验,你认为物体的质量大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学生根据体验进行猜想师:那么质量是否与体积、物质的种类有关呢?有什么样的关系呢?这就需要我们用实验来验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2 探究物质的密度
【三维教学目标】
1、理解密度概念,会用密度知识解释生活中一些与密度有关的物理现象,解决简单的问题。

2、通过实验探究弄清密度概念的由来,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进而熟悉科学探究过程中的主要环节。

3、培养学生将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的学习习惯,进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主要通过一个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来认识物质的密度这一特性。

主要介绍了密度的定义、公式、单位及其应用,是本章的重点,也是本章的难点。

【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物体的质量与体积关系的实验探究,理解密度的含义。

2、能用密度的公式进行有关计算、分析、判断。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交流讨论、讲解分析。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教师直接提出问题:铁块与木块哪个质量大?引起学生的争论。

二、进行新课
1、“物体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的探究
1)提出问题(上面已提出)
2)鼓励学生参与教材中三位学生进行的猜想与假设活动。

激发他们提出新的猜想与假设,倡导他们对三位学生提出的猜想与假设作出评价。

3)在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中,一定要让学生根据教材提供的思考进行充分讨论。

只有让学生讨论充分,并形成较为成熟的共识,才能顺利地做好实验,以及收集证据的工作。

4)在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这一环节上,可先鼓励学生自己动手设计实验记录表格,再与文中相比较。

5)通过分析与论证,主要让学生能归纳出:同一种物质组成的物体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不变的;不再的物质组成的物体,其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不同的。

6)最后,引出密度概念。

教师应进一步明确: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7)对上面的实验过程进行评估。

2、密度公式与单位
1)公式:ρ=m╱V
2)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主单位是kg╱m3
3)指导学生分析“常见物质的密度表”,看一看能得出哪些结论。

3、密度知识的应用
结合文中例题和学生一块进行分析讨论,练习应用密度的知识解答实际问题的能力。

4、让学生阅读“信息浏览”,认识:恒星在演变过程中,会形成密度很大的天体。

三、归纳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让学生自主归纳。

四、巩固练习
1、完成P90本节的"自我评价与作业"
2、完成本节的"基础训练"。

五、反思
本节物质的密度知识,是本章的重点也是本章的难点。

通过本节学习,学生基本理解并掌握物质密度的有关知识。

在练习中,出现的问题与不足有:一、密度的符号写法不规范;二、计算过程中,代入数据,单位不统一。

这些在练习中已予以指正补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