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力衰竭现状
慢性心力衰竭病人过渡期现状及护理
慢性心力衰竭病人过渡期现状及护理干预的研究进展周俊雅,秦庆祝,陈颂歌摘要 介绍心力衰竭病人从医院到家庭过渡期的概念㊁过渡期现状㊁护理干预及过渡期护理干预的趋势和启示,以期为国内心力衰竭病人过渡期护理的发展和研究提供借鉴㊂关键词 心力衰竭;过渡期;护理;综述K e yw o r d s h e a r t f a i l u r e ;t r a n s i t i o n p e r i o d ;n u r s i n g ;r e v i e w d o i :10.12104/j.i s s n .1674-4748.2022.35.012 心力衰竭(h e a r t f a i l u r e ,H F )是指各种原因导致心室功能不全,其临床表现为疲乏无力㊁呼吸困难和液体潴留[1],全球发病率为1%~2%[2],我国已增加至2%~3%,并呈现逐年上升趋势[3]㊂从医院到家庭的过渡阶段是高风险㊁高度脆弱的时期,心力衰竭病人必须在脱离医疗团队护理的情况下自行调整生活方式并控制心力衰竭症状,缺乏过渡期护理会增加心力衰竭病人死亡率和再入院率[4-7]㊂有效的过渡期护理可以满足心力衰竭病人从医院到家庭过渡阶段的需求,提高病人自理能力,改善生活质量,并降低再入院率[8]㊂而国内有关心力衰竭病人过渡期相关的研究不足㊂本研究旨在通过归纳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综述慢性心力衰竭病人过渡期现状及护理干预的研究进展,以期为今后开展心力衰竭病人过渡期护理研究提供依据㊂1 过渡期护理概念1986年,C h i c k 等[9]最早在护理领域提出了过渡期这一概念,认为过渡期是指两种相对稳定状态之间的一段变化时期,主要围绕病人㊁健康和环境3个方面进行㊂2003年,美国老年协会(A m e r i c a n G e r i a t r i c sS o c i e t y ,A G S )将过渡期护理定义为:提供一系列广泛的㊁有时限的护理服务,确保病人能在不同层次的健康照护和照顾场所之间及时㊁安全地转移,并且确保其所接受的健康服务具有协调性和连续性,以预防或减少高风险病人健康状况的恶化[10]㊂2010年,N a yl o r 等[11]提出了过渡期护理时间限制通常为1个月,也可根据病人病情适当延长,随后提出了过渡地点是医院基金项目 2021年河南省医学科技攻关计划联合共建项目,编号:L H G J 20210046㊂作者简介 周俊雅,主管护师,硕士,单位:450003,河南省人民医院;秦庆祝㊁陈颂歌(通信作者)单位:450003,河南省人民医院㊂引用信息 周俊雅,秦庆祝,陈颂歌.慢性心力衰竭病人过渡期现状及护理干预的研究进展[J ].全科护理,2022,20(35):4947-4951.和家庭之间[12]㊂2022年,季涧琳等[13]提出了国内过渡期护理的概念,认为过渡期护理是以病人为中心,包括转移㊁连续㊁协调㊁教育支持的动态过程㊂过渡期护理模式的实施主要关注病人转移前的准备与计划㊁不同机构间的双向沟通㊁实施高质量护理转移的政策支持㊁培训参与病人转移的全体人员㊁加强对过渡期护理过程的研究[14]㊂与过渡期护理相比,延续性护理是一个更广泛的概念,主要包括信息㊁关系㊁管理的延续性[15]㊂虽然两者的目标都是促进病人的连续性照顾,但过渡期护理的关注点在于过渡与转移的过程,但延续性护理主要模式内容较广泛,包括出院计划模式㊁过渡期护理模式㊁个案管理模式等㊂2 心力衰竭病人过渡期现状2.1 国内过渡期现状 国内的过渡期护理主要是以医院为平台,服务对象是急性期入院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后出院且仍有较高护理需求的病人,干预过程分为出院前及出院后2个阶段[15-16]㊂目前过渡期护理模式在不同专业领域的应用产生了多元的研究结果,其研究对象主要为慢性病病人(冠心病㊁高血压㊁脑卒中㊁慢性阻塞性肺疾病㊁癫痫㊁糖尿病)和一些特殊人群(肠造口病人㊁肿瘤病人㊁早产儿㊁腹膜透析病人)[17-27],过渡期护理的引入极大地改善了病人的生活质量和护理结局㊂蒋敏兰等[20]的研究对肝癌肝动脉介入术后病人给予过渡期护理计划模式,内容包括建立电子档案㊁健康宣教以及出院后随访和护理,结果指出过渡期护理计划模式可有效改善肝癌肝动脉介入术后病人的心理状态㊁自理能力以及健康信念,并有助于提升其生活质量㊂胡丙兰等[24]研究了多学科协作团队模式延续护理模式对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人的影响,团队由护士㊁医师㊁临床药师㊁康复医师㊁心理治疗师以及营养师组成,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后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人的自我护理能力提高,进而改善了生存质量和肺功能㊂李杨[27]关于脑卒中偏瘫病人的过渡期护理㊃7494㊃全科护理2022年12月第20卷第35期Copyright ©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干预研究中,由责任护士在出院前3d为病人及其家属制订过渡期护理干预计划,并给予相应的护理至出院后3个月,研究结果证明对脑卒中偏瘫病人实施过渡期护理干预,可以提高脑卒中病人日常生活能力㊁肢体运动功能㊁康复依从性以及病人的满意度㊂因此过渡期护理实现出院后至居家生活㊁工作学习的顺利过渡,保证最佳的角色㊁情绪㊁认知和社会功能,提高生活质量,减轻疾病负担,具有良好的社会价值和远期发展前景㊂目前心力衰竭过渡期干预也有少数研究,主要对象是心力衰竭病人或/和其照顾者[28-29]㊂叶晶等[28]针对心力衰竭病人出院后第2周㊁第4周㊁第8周㊁第12周,在门诊由 医生-药师-护士 多学科团队负责病人随访及健康教育,研究结果显示进行干预后可改善心力衰竭病人的疾病相关知识㊁自我护理行为以及美国纽约心脏病协会(N Y H A)心功能分级和B型利钠肽水平㊂柳琳升等[29]研究侧重于心力衰竭病人照顾者,内容包括基础知识㊁照护技能㊁心理疏导及资源利用,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后可有效减轻慢性心力衰竭病人家庭照顾者的照顾负担,提高其社会支持度㊂中国的2项研究虽针对过渡期,但并非运用普适性的研究工具,例如过渡期护理评估量表(C a r e T r a n s i t i o n M e a s u r e,C T M)㊁过渡准备评估问卷(T r a n s i t i o n R e a d i n e s s A s s e s s m e n t Q u e s t i o n n a i r e,T R A Q)㊂此外,与国外相比,目前的国内研究中,团队仅局限护士㊁医生以及第三专业,不能算是完整的多学科团队㊂同时,干预措施主要内容是教育支持,护理尚未发挥协调功能,少部分是 以病人为中心 ,多半以家属主导,也没有做到 转移 ,医护人员都是被动地给予照护,没有随着病人移动照护场所㊂因此,目前心力衰竭病人过渡期护理干预正处于发展阶段,缺乏完善的干预方案㊁评估模式及国家相关政策和制度的保障,未来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和改进㊂2.2国外过渡期现状心力衰竭病人过渡期护理目前在美国及澳大利亚等国家都有相对丰富的研究㊂在国外过渡期护理涉及多个范畴,护理人员给予病人及其家属宣传出院后健康管理知识,并为其制订康复计划,指引病人更快适应生活环境的改变㊂常用的过渡期护理模式包括过渡期护理干预模式(c a r e t r a n s i t i o n s i n t e r v e n t i o n,C T I)㊁多学科团队(m u l t i d i s c i p l i n a r y t e a m,M D T)护理模式以及慢性病护理模式(c h r o n i c c a r em o d e l,C C M)㊂有学者将过渡期护理干预模式应用于美国心力衰竭病人,过渡期干预措施包括家庭随访㊁用药指导等,结果显示心力衰竭病人对疾病的自我护理能力及应对能力有显著改善[30]㊂有学者对美国50名心力衰竭病人实施了多学科团队护理模式,团队成员由执业护士㊁医生㊁医师助理㊁联络员㊁药剂师㊁社会工作者和营养师组成,研究结果显示参与多学科过渡护理计划的心力衰竭病人提高了生活质量[8]㊂C h e n等[31]将由执业护士提供的基于社区的慢性心力衰竭管理应用于出院后12个月内的澳大利亚心力衰竭病人中,为期1年,内容包括诊断和治疗㊁设计和实施治疗方案㊁预约和解释病理学和放射学检查㊁开处方和审查药物以及疾病教育㊂结果表明与常规护理相比,由执业护士提供的慢性病管理模式可以改善心力衰竭病人自我护理行为㊁提高生活质量并减少再住院率㊂目前,欧洲心脏病学会关于心力衰竭病人的护理指南中,除了病人的自我护理教育和早期医生随访,并没有对特定的过渡期护理服务提出建议[2]㊂同时,在特定的过渡期护理服务中文化㊁种族和民族等跨文化照护在干预研究中常被忽视㊂由于将跨文化照护纳入研究过程的所有阶段有助于减少健康差异,因此未来的研究应该努力确定心力衰竭病人的需求是否因种族和民族而产生差异,从而考虑分析这些因素,开发具有文化敏感性的干预措施㊂3心力衰竭病人过渡期护理干预方案3.1设立心力衰竭病人过渡期个案管理师过渡期个案管理师在心力衰竭病人过渡期护理中发挥协调㊁沟通㊁信息整合以及随访的作用,从而促使过渡的顺利进行[32]㊂从医院到家庭的过渡期,心力衰竭病人可以在个案管理师的帮助下获得家庭护理和社会支持,同时个案管理师将根据新的循证指南与病人合作设计和实施的个性化护理[33-34]㊂在多学科团队中个案管理师需要根据病人的需求协调家庭㊁社区和心脏专家之间的工作并及时完成团队内的沟通工作[35]㊂澳大利亚的S m a r tH e a r t计划即由心血管专业的执业护士担任心力衰竭病人的过渡期个案管理师,对干预组心力衰竭病人进行临床评估,根据临床要求量身定制的干预以及通过案例管理方法进行后续跟进[34]㊂同时,个案管理师需要基于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心脏协会心力衰竭管理的个性化管理计划指南,为病人提供自我管理策略和健康生活方式的教育,并与团队协调以调整病人药物治疗[36]㊂H u e y C h e n等[34]研究结果显示,接受为期12个月S m a r tH e a r t干预的心力衰竭病人的自我护理行为㊁心理社会结果㊁生活质量以及再住院率明显优于对照组㊂一项伊朗的研究将168例心力衰竭病人随机分配到常规护理或个案管理师驱动的教育组,每个医院由1名专科护士担任个案管理师,给予心力衰竭病人为期6个月,每周最少3d的干预过程[33]㊂㊃8494㊃C H I N E S EG E N E R A LP R A C T I C E N U R S I N G D e c e m b e r2022V o l.20N o.35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干预内容包括减少心力衰竭病人及其亲属的焦虑和压力的培训㊁使病人熟悉其权利及治疗内容以及情感支持㊂研究结果发现干预组心力衰竭病人的生活质量在身体㊁情绪-精神和社会经济等不同维度上均高于对照组(P<0.05)[33]㊂吴秀娟等[37]针对80例心力衰竭病人实施为期6个月的以心血管专科护士为主导的个案全程管理,内容包括院内教育㊁护理门诊㊁家庭随访㊁俱乐部形式及网络干预的护理服务模式,结果显示病人再入院率㊁自我管理和满意度优于干预前(P<0.01)㊂目前的研究人群样本量小,且结构单一,没有偏远地区㊁贫困以及白人地区的黑人等群体的研究,今后应考虑样本人口结构的多样性㊂同时,个案管理师通过非正式教育提供过渡护理,并没有包括以循证为基础的正规课程,并缺乏随机对照试验,为了确定个案管理师对过渡期护理的具体影响因素,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㊂3.2以护士为主导的多学科协作团队心力衰竭过渡门诊心力衰竭过渡门诊一般是由心血管专科的执业护士和医生㊁护士联络员㊁医生助理㊁药剂师㊁社会工作者和营养师组成的多学科团队,以美国卡罗来纳医疗中心心力衰竭过渡门诊[8]为代表,这个为期4周的多学科过渡门诊专门设计用于为心力衰竭病人提供每周教育和支持㊂病人在1~3d内出院到过渡门诊,开始接受全面心力衰竭管理㊂首次访问,过渡门诊护士将启动风险评估,根据指南确定病人疾病管理方式,并且所有方案均以针对心力衰竭管理的循证干预为基础,重点关注病人教育㊁药物管理,以及提供生活所需的护理服务㊂此外,门诊护士还负责和药剂师协调药物㊁安排医生随访时间㊁心脏康复治疗㊁家庭护理㊁临终关怀和/或姑息治疗以及必要时转诊至心脏病科进一步治疗㊂有学者对参与以护士为主导的多学科协作团队心力衰竭过渡门诊的50例心力衰竭病人的干预结果显示,在整体生活质量方面,随着时间的推移身体状况得到了极大的改善(P<0.001),男性相比于女性的身体症状改善更大㊁情绪困扰更少[8]㊂英国的一项综述也支持了这项研究结果,它表明心力衰竭过渡门诊可以有针对性地分配资源,以改善早期诊断㊁处方和治疗的依从性,多学科的护理模式可能会进一步地减少心力衰竭病人的死亡率[38]㊂叶晶等[28]通过在医院的心力衰竭门诊组建多学科团队并运用L E A R N S模式(聆听㊁建立㊁应用㊁提高㊁反馈教学㊁强化),对心力衰竭病人在出院后第2周㊁第4周㊁第8周㊁第12周中进行健康教育的干预㊂结果显示干预3个月后心力衰竭病人的疾病相关知识㊁自我护理行为情况,以及N Y H A心功能分级和B型利钠肽水平均得到了改善㊂但一项澳大利亚的研究结果却有不同的结论,研究中280例心力衰竭病人被随机分配到家庭干预组和过渡门诊干预组,研究结果显示,出院12~18个月后两组计划外(全因)住院或死亡没有差异,但家庭干预组由于住院天数减少,降低了医疗保健相关成本[39]㊂但目前以护士主导的心力衰竭过渡门诊在国内外仍较少,且缺乏心力衰竭病人高质量的纵向研究,此外仍需要进一步完善心力衰竭过渡门诊工作流程和规范㊂3.3远程过渡期干预远程过渡期干预指利用通讯科技手段,远程监控病人体重㊁生命体征或其他功能状态指标,从而提供有效的照护模式[6]㊂这些技术包括标准的电话沟通㊁电子邮件㊁手机应用程序等㊂伊朗一项研究中开发了 我的智能心脏(m y s m a r th e a r t) 的智能手机应用程序,这款应用程序的使用可以为病人㊁他们的家人和医疗保健提供者提供出院后过渡期持续的监测和教育,应用程序还记录了病人的身体和精神状况,并告知病人自己的症状变化[40]㊂另一方面,在使用该应用程序的3个月期间治疗师还可以监测疾病的进展或有无恶化,并在研究期间为病人提供必要的单独培训㊂研究结果表明,心力衰竭病人在过渡期中使用智能手机应用程序进行远程监控和培训可以改善自我护理行为[40]㊂邱小芩等[41]的研究也证实了同样的结果,所开发的 心管家 应用程序包含病人版手机端(生活日记㊁获取健康知识㊁闹钟提醒㊁在线医疗咨询,心得交流㊁预约挂号)㊁医护版手机端(在线答疑㊁数据检测㊁异常值上报)和电脑版管理端(个人档案管理㊁数据管理㊁发布健康知识)3个部分㊂150例心力衰竭病人随机分成了干预组和对照组,研究结果表明了智能化的健康管理方式提高了心力衰竭病人出院后回家阶段自我管理能力和生活质量,降低了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41]㊂R e z a m a n d等[42]研究结果证明结构化电话随访提高了研究组心力衰竭病人过渡期的平均自我保健得分㊂远程干预与面对面的干预方式相比更为方便灵活,但研究结果并不统一㊂因此,远程干预的有效性仍需要更多的随机对照试验来证明,同时个人信息有可能泄露也是问题之一㊂4心力衰竭病人过渡期护理干预的趋势和启示4.1探索多元化的过渡期护理方案一项关于心力衰竭病人过渡期护理干预荟萃分析指出,与常规护理相比,单一的过渡期护理干预,包括电话支持㊁药剂师干预㊁远程监护和教育并未降低全因死亡率或全因再入院率[6]㊂因此,在实施干预措施的过程中应结合病人的实际情况将多种干预措施相结合,进行多元化的干预措施㊂而目前对于过渡期的护理干预分类,没有㊃9494㊃全科护理2022年12月第20卷第35期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相关指南推荐[6]㊂因此,尚缺少关于各项过渡期护理干预措施针对心力衰竭病人复合作用的相关研究㊂未来研究中应考虑心力衰竭病人的不同需求及个体化差异,从而制定过渡期复合型干预措施,以帮助病人提高过渡期护理效果,改善生活质量㊂4.2制订文化敏感性的过渡期护理方案目前的研究中,关注于少数民族人口的过渡期护理干预较少㊂尽管在过渡期积极的自我护理可以提高生活质量,但患有心力衰竭的少数民族人群自我护理能力及依从性非常差㊂同时,传统的宣教方式形式枯燥单一,未考虑到心力衰竭病人认知水平存在个体差异[43]㊂因此,在心力衰竭病人的过渡期护理干预中将文化㊁种族和民族纳入研究过程有助于减少健康结果差异[44]㊂我国是多民族国家,在未来的研究中应该报告充分考虑样本的种族和民族构成,努力确定是否因种族和民族不同而产生不同需求,从而开发具有文化敏感性的干预措施㊂4.3开展护士主导的多学科协作团队心力衰竭过渡门诊 R e z a p o u r-N a s r a b a[33]研究显示,心力衰竭病人由于其疾病的性质,导致被许多问题所包围,包括日常生活中的身体㊁情绪以及社会多方面的需求㊂我国可以借鉴国外以护士主导的多学科协作团队心力衰竭过渡门诊的模式,结合本国国情,开展以心脏专科护士为主导,包括医生㊁护士联络员㊁医生助理㊁药剂师㊁社会工作者和营养师组成的多学科团队,帮助心力衰竭病人从生理㊁心理及社会等多方面实现最优过渡㊂5小结心力衰竭是一种与多种合并症相关的复杂疾病,受医疗保健和病人相关因素相互作用的影响很大㊂从医院到家庭的过渡期是心力衰竭病人的一个脆弱阶段,护理不佳的后果可能引起心力衰竭病人身体㊁情绪及社会多方面的负面影响,甚至导致较高的再入院率及死亡率㊂过渡期护理模式可以满足从医院到家庭的过渡阶段的需求,提高病人自理能力,改善生活质量,并降低再入院率㊂但目前我国针对心力衰竭病人过渡期护理的研究总体相对偏少,且存在诸如过渡期护理方式单一㊁干预人群多样性待完善以及国内过渡门诊亟待构建等问题,建议针对以上问题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如何开展相关研究,进一步构建多样化㊁多层次的过渡期护理模式并积极推广,仍是今后护理工作的重点㊂参考文献:[1]中华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心血管疾病学组,‘老年慢性心力衰竭诊治中国专家共识“编写组,王晓明,等.老年人慢性心力衰竭诊治中国专家共识(2021)[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21,40(5):550-561.[2] P O N I K OW S K I P,V O O R S A A,A N K E R S D,e ta l.2016E S CG u i d e l i n e s f o rt h ed i a g n o s i sa n dt r e a t m e n to fa c u t ea n dc h r o n i ch e a r t f a i l u r e:t h eT a s kF o r c ef o rt h ed i a g n o s i sa n dt r e a t m e n to fa c u t e a n d c h r o n i c h e a r t f a i l u r e o f t h e E u r o p e a n S o c i e t y o fC a r d i o l o g y(E S C)D e v e l o p e d w i t ht h es p e c i a l c o n t r i b u t i o no f t h eH e a r tF a i l u r eA s s o c i a t i o n(H F A)o f t h eE S C[J].E u r o p e a nH e a r tJ o u r n a l,2016,37(27):2129-2200.[3]黄峻.中国心力衰竭流行病学特点和防治策略[J].中华心脏与心律电子杂志,2015,3(2):2-3.[4]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心力衰竭学组,中国医师协会心力衰竭专业委员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等.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2018[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8,46(10):760-789.[5] L A I NŠĈA K M,M I L I N K O V I CI,P O L O V I N A M,e ta l.S e x-a n da g e-r e l a t e d d i f f e r e n c e s i n t h em a n a g e m e n t a n d o u t c o m e s o f c h r o n i ch e a r t f a i l u r e:a na n a l y s i so f p a t i e n t s f r o mt h ee s ch f ae o r p h e a r tf a i l u r e l o n g-t e r mr eg i s t r y[J].E u r o p e a nJ o u r n a l o fH e a r tF a i l u r e,2020,22(1):92-102.[6] V A N S P A L LH GC,R A HM A NT,M Y T T O N O,e t a l.C o m p a r a t i v ee f f e c t i v e n e s so ft r a n s i t i o n a lc a r es e r v i c e si n p a t i e n t sd i s c h a r g e df r o m t h e h o s p i t a l w i t h h e a r tf a i l u r e:as y s t e m a t i cr e v i e w a n dn e t w o r k m e t a-a n a l y s i s[J].E u r o p e a nJ o u r n a lo f H e a r t F a i l u r e, 2017,19(11):1427-1443.[7] C OW I E M R,A N K E R S D,C L E L A N DJG F,e ta l.I m p r o v i n gc a r e f o r p a t i e n t sw i t ha c u t eh e a r t f a i l u r e:b e f o r e,d u r i n g a n da f te rh o s p i t a l i z a t i o n[J].E S C H e a r tF a i l u r e,2014,1(2):110-145.[8] WH I T A K E R-B R O W NCD,W O O D S SJ,C O R N E L I U SJ B,e ta l.I m p r o v i n gq u a l i t y o fl i f ea n d d e c r e a s i n g r e a d m i s s i o n si n h e a r tf a i l u r e p a t i e n t s i na m u l t i d i s c i p l i n a r y t r a n s i t i o n-t o-c a r ec l i n i c[J].H e a r t&L u n g,2017,46(2):79-84.[9] C H I C K N,M E L I SA.T r a n s i t i o n s:an u r s i n g c o n c e r n[J].S c h o o lN u r sD e p a r tP a p,1986,1(1):237-257.[10] C O L E MA NE A,B O U L TC,A m e r i c a nG e r i a t r i c s S o c i e t y H e a l t hC a r eS y s t e m sC o mm i t t e e.I m p r o v i n g t h e q u a l i t y o ft r a n s i t i o n a lc a r ef o r p e r s o n s w i t hc o m p l e xc a r en e ed s[J].J o u r n a lo ft h eA m e r i c a nG e r i a t r i c s S o c i e t y,2003,51(4):556-557.[11] N A Y L O R M D,A I K E NL H,K U R T Z MA NET,e t a l.T h e c a r es p a n:t h ei m p o r t a n c e o ft r a n s i t i o n a lc a r ei n a c h i e v i n g h e a l t hr e f o r m[J].H e a l t hA f f a i r s(P r o j e c tH o p e),2011,30(4):746-754.[12] N A Y L O R M D,H I R S C HMA N K B,T O L E S M P,e t a l.A d a p t a t i o n s o f t h ee v i d e n c e-b a s e d t r a n s i t i o n a l c a r em o d e l i nt h eU S[J].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M e d i c i n e,2018,213:28-36. [13]季涧琳,陆群峰,杨利灵,等.过渡期护理的概念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2022,57(3):374-379.[14]龚相丹,冯晓敏,郑红梅.过渡期护理的国内外研究现状[J].护理学报,2017,24(15):35-38.[15]刘欢,宁宁,田永明.过渡期护理与出院计划㊁连续性护理的关系研究进展[J].华西医学,2017,32(12):1984-1987. [16]陈茜,方汉萍,王颖,等.出院计划的影响因素及其在出院随访中应用进展[J].护理学报,2017,24(10):27-30.㊃0594㊃C H I N E S EG E N E R A LP R A C T I C E N U R S I N G D e c e m b e r2022V o l.20N o.35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17]卢朋,李梦雪,曾玉慧,等.基于时机理论的出院过渡期护理在肠造口病人中的应用[J].全科护理,2022,20(18):2530-2533. [18]张涌静,申华平,郭庆峰,等.置入P I C C并带管出院癌症患者基于mH e a l t h技术延续护理的效果观察[J].护理学报,2022,29(9):68-72.[19]张美,郑瑾.脑卒中病人护理过渡的研究现状[J].循证护理,2022,8(7):916-919.[20]蒋敏兰,蒋敏君.过渡期护理计划模式在肝癌肝动脉介入术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评价[J].护理实践与研究,2022,19(8):1189-1193.[21]杨沛,王艳梅,王志英,等.基于T r i a n g l e模型的2型糖尿病患者分层分级延续护理方案的构建[J].护理学杂志,2022,37(7):85-89.[22]纪荣建,张岚,历广招,等.早产儿实施由N I C U至家庭过渡期护理干预效果的M e t a分析[J].护理管理杂志,2022,22(1):22-27.[23]陈海丽,肖志田,叶敬花,等.癫痫患者从青少年到成人过渡期护理的研究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2022,57(1):118-123. [24]胡丙兰,李有霞,范绍辉,等.M D T模式延续护理对老年慢阻肺患者肺功能㊁自我护理能力及生存质量的影响[J].中国医药科学, 2021,11(24):118-121.[25]陈秀娴,王碧映,许改燕.延续性护理模式在高血压合并心力衰竭病人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全科护理,2019,17(5):603-604.[26]张彤彤,娄小平,杜文婷,等.腹膜透析患者出院后延续护理需求与生活质量调查[J].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22,57(3):427-431.[27]李杨.脑卒中患者延续性护理干预的效果评价[D].长春:吉林大学,2016.[28]叶晶,张蕊,马媛,等.L E A R N S模式在心力衰竭患者门诊随访健康教育中的应用[J].中国护理管理,2021,21(11):1622-1627.[29]柳琳升,宋丹,樊杰.过渡期护理模式在慢性心衰患者家庭照顾者中的应用效果[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96):298-300.[30] H O O V E RC,P L AMA N N J,B E C K E L J.O u t c o m e s o f a ni n t e r d i s c i p l i n a r y t r a n s i t i o n a l c a r e q u a l i t y i m p r o v e m e n t p r o j e c t o ns e l f-m a n a g e m e n ta n d h e a l t h c a r e u s ei n p a t i e n t s w i t h h e a r tf a i l u r e[J].J o u r n a l o fG e r o n t o l og i c a lN u r s i n g,2017,43(1):23-31.[31] C H E NSH,B O Y DJ,R A N D A L LS,e ta l.A s s o c i a t i o nb e t w e e nc o mm u n i t y-b a s e dn u r s e p r a c t i t i o n e r s u p p o r t,s e l f-c a r eb e h a v i o u ra n d q u a l i t y o f l i f e i n p a t i e n t sw i t h c h r o n i c h e a r t f a i l u r e[J].A u s t JA d vN u r s,2021,38(3):25-32.[32] WU YL,P A D MA L A T HA K MS,Y U T,e t a l.I s n u r s e-l e d c a s em a n a g e m e n t e f f e c t i v e i n i m p r o v i n g t r e a t m e n t o u t c o m e s f o rc a n c e r p a t i e n t s A s y s t e m a t i cr e v i e w a nd me t a-a n a l y s i s[J].J o u r n a l o fA d v a n c e dN u r s i n g,2021,77(10):3953-3963. [33] R E Z A P O U R-N A S R A B A R.A p p l i c a t i o n o f t r a n s i t i o n a l c a r em o d e l i n p a t i e n t s w i t hc h r o n i ch e a r td i s e a s e:ac a s e-c o n t r o l l e di n t e r v e n t i o n s t u d y[J].R e v.L a t i n o a m.d eH i p e r t e n s,201813(3):285-290.[34] HU E YC H E NS,B O Y D J,R A N D A L L S,e t a l.C o mm u n i t y-b a s e dn u r s e p r ac t i t i o n e rs u p p o r t i sa s s o c i a t ed w i t hbe t t e rs e l f-c a r e b e h a v i o u r a nd q u a l i t y o f l i fe i n p a t i e n t sw i t hc h r o n i ch e a r tf a i l u r e[J].A u s t r a l i a n J o u r n a l o fA d v a n c e dN u r s i n g,2021,38(3):1.[35] G R I F F I T H SS,S T E P H E N G,K I R A N T,e ta l."S h ek n o w sm eb e s t":a q u a l i t a t i v es t u d y o f p a t i e n ta n dc a r e g i v e rv i e w so nt h er o l e o f t h e p r i m a r y c a r e p h y s i c i a n f o l l o w-u p p o s t-h o s p i t a ld i s c h a r ge i n i n d i v i d u a l s a d m i t t e d w i t h c h r o n i c o b s t r u c t i v ep u l m o n a r y d i s e a s eo rc o n g e s t i v eh e a r tf a i l u r e[J].B M C F a m i l yP r a c t i c e,2021,22(1):176.[36] K R UM H,J E L I N E K M V,S T E WA R TS,e ta l.2011u p d a t e t oN a t i o n a lH e a r tF o u n d a t i o no fA u s t r a l i aa n d C a r d i a cS o c i e t y o fA u s t r a l i a a n d N e w Z e a l a n d G u i d e l i n e s f o r t h e p r e v e n t i o n,d e t e c t i o na n dm a n a g e m e n t o f c h r o n i ch e a r t f a i l u r e i n A u s t r a l i a,2006[J].T h e M e d i c a lJ o u r n a lo fA u s t r a l i a,2011,194(8):405-409.[37]吴秀娟,解红文,范桂云,等.个案全程管理模式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护理中的作用[J].当代护士(上旬刊),2016(7):39-41. [38]J O N E SN R,R O A L F E A K,A D O K I I,e t a l.S u r v i v a l o f p a t i e n t sw i t h c h r o n i c h e a r t f a i l u r e i n t h e c o mm u n i t y:a s y s t e m a t i c r e v i e wa n dm e t a-a n a l y s i s[J].E u r o p e a nJ o u r n a l o fH e a r tF a i l u r e,2019,21(11):1306-1325.[39]S T E WA R TS,C A R R I N G T O N M J,MA RW I C K T H,e ta l.I m p a c t o f h o m e v e r s u s c l i n i c-b a s e dm a n a g e m e n t o f c h r o n i c h e a r tf a i l u r e:t h eWH I C H?(W h i c hH e a r t F a i l u r e I n t e r v e n t i o n I sM o s tC o s t-E f f e c t i v e&C o n s u m e rF r i e n d l y i nR e d u c i n g H o s p i t a l C a r e)m u l t i c e n t e r,r a n d o m i z e d t r i a l[J].J o u r n a l o f t h eA m e r i c a nC o l l e g eo fC a r d i o l o g y,2012,60(14):1239-1248.[40] K I Y A R O S T A N,N A J A F IG H E Z E L J E H T,N A G H A S H Z A D E H F,e t a l.T h e ef f e c t o f u s i ng s m a r t ph o n ea p p li c a t i o n so ns e l f-c a r e i np a t i e n t sw i t hh e a r t f a i l u r e[J].N u r s i n g P r a c t i c e T o d a y,2020:7(4):1.[41]邱小芩,黄彩献,傅桂芬,等.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院外健康管理程序的构建及应用[J].中华护理杂志,2022,57(4):401-407. [42] R E Z A M A N DF,S H A H N A Z IH,H A S S A N Z A D E H A.E f f e c t i v e n e s so fc o n t i n u o u s-c a r e m o d e lo n s e l f-c a r ei n p a t i e n t s w i t h h e a r tf a i l u r e:a p p l i c a t i o no f l i n e f o l l o w-u p[J].S c a n d i n a v i a nJ o u r n a lo fC a r i n g S c i e n c e s,2019,33(4):940-948.[43]温宝莉,李孟娟,刘萌垚,等.慢性心力衰竭病人健康素养及干预策略的研究进展[J].全科护理,2022,20(19):2631-2634.[44] L I PG Y,K H A N H,B HA T N A G A R A,e ta l.E t h n i cd i f f e r e n c e si n p a t i e n t p e r c e p t i o n so fh e a r tf a i l u r ea n dt r e a t m e n t:t h e W e s tB i r m i n g h a m h e a r tf a i l u r e p r o j e c t[J].H e a r t(B r i t i s hC a r d i a cS o c i e t y),2004,90(9):1016-1019.(收稿日期:2022-08-25;修回日期:2022-12-06)(本文编辑卫竹翠)㊃1594㊃全科护理2022年12月第20卷第35期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居家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护理依赖现状及影响因素
居家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护理依赖现状及影响因素慢性心力衰竭(CHF)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其特点是心脏无法有效泵血,导致身体各系统功能受损。
在中国,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数量逐年增加,居家患者也逐渐增多。
了解居家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护理依赖现状及影响因素对于提高护理质量和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1.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差: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常伴有疲乏、气短等症状,导致他们的体力活动能力下降,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较差。
他们需要家人或护理人员的帮助来完成如洗漱、穿衣、进食等基本活动。
2.药物依赖性: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需要长期服用多种药物来控制心力衰竭的症状和减轻心脏负荷,如利尿剂、强心药等。
他们需要按时、按量服药,而且有时需要根据病情的变化进行调整。
患者对于药物的依赖性较高。
3.心理护理需求: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常常存在焦虑、抑郁、怕死等心理问题,这些问题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患者需要心理支持、安抚等心理护理来缓解这些问题。
1.病情的严重程度: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不同,重症患者需要更多的照顾和护理。
对于重症患者来说,他们的护理依赖性更高。
2.家庭支持与护理资源: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需要家人、社区护理人员或专业的护理机构提供护理支持。
如果家庭支持和护理资源不足,患者的护理依赖性会增加。
3.患者自我管理能力: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是否具备自我管理的能力也会影响其护理依赖性。
如果患者能够有效地管理自己的病情和药物,做好日常护理工作,那么他们的护理依赖性会相对较低。
4.社会经济因素: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社会经济状况也会影响其护理依赖性。
如果患者经济条件较好,可以聘请专业的护理人员提供护理服务,那么他们的护理依赖性可能相对较低。
了解居家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护理依赖的现状和影响因素,有助于制定有效的护理计划,提高患者的护理质量和生活质量。
也需要加强患者自我管理的能力,提供全方位的护理支持,以满足患者的护理需求。
中国心力衰竭医疗质量控制报告
感谢观看
2、操作规范与培训
大多数医院制定了体外生命支持的操作规范,并定期对医护人员进行培训。 然而,部分医院在操作细节和培训内容上存在差异,这可能导致医疗质量的差异。
3、患者管理与随访
大部分医院对患者的管理和随访比较到位,能够及时处理患者的病情变化。 但仍有部分医院在患者管理和随访方面存在不足,需要进一步加强。
2、加强培训:针对心房颤动进行专业培训,提高医务人员的诊疗水平。
3、实施质量评估:定期对医院进行质量评估,提出改进意见,并公示评估 结果。
4、建立患者满意度调查机制:定期对患者进行满意度调查,针对问题进行 改进。
四、质量控制建议
1、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多种渠道宣传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心脏起搏器、 植入式心脏除颤器(ICD)等器械治疗手段在心力衰竭患者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4、医院管理:心力衰竭患者的住院率和死亡率是衡量医院心力衰竭诊疗水 平的重要指标。近年来,中国大力推进心力衰竭专病门诊和心力衰竭中心建设, 以提高心力衰竭患者的诊疗和管理水平。
8、政策与法规完善:政府应进一步完善相关的政策和法规,为体外生命支 持医疗质量的提升提供政策保障和支持。同时,应加强对医院的监管和管理,确 保医院的医疗质量和安全。
五、结论
中国体外生命支持医疗质量控制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改进 和完善。通过加强设备更新与维护、人员培训与引进、操作规范与流程优化、患 者管理与随访强化、质量控制体系建立、行业交流与合作、患者教育与宣传以及 政策与法规完善等方面的工作,可以进一步提高体外生命支持的医疗质量,为患 者提供更安全、有效的医疗服务。
一、中国心力衰竭医疗质量控制 现状
1、诊疗规范化:自2010年起,中国实施了心力衰竭诊疗规范,明确了心力 衰竭的诊断、评估、治疗和管理流程。同时,针对不同病因所致心力衰竭,制定 了相应的治疗指南和推荐。
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的现状和思考
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的现状和思考1. 引言1.1 心力衰竭概述心力衰竭是一种心脏疾病,其主要特征是心脏无法有效泵血,导致全身器官供血不足。
心脏是人体最重要的器官之一,负责将血液输送到全身各个部位,以供给氧和营养物质。
当心脏功能出现问题,无法满足机体对血液的需求时,就会导致心力衰竭的发生。
心力衰竭是一种常见且严重的心血管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数据,心力衰竭是导致全球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随着人口老龄化和慢性疾病的增多,心力衰竭的患病率逐渐上升,成为当前医学领域亟待解决的难题。
了解心力衰竭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对于准确诊断和有效治疗至关重要。
心力衰竭的治疗需要针对病因进行综合干预,早期诊断和及时干预可以有效缓解症状,延缓疾病进展,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加强对心力衰竭的认识,提高诊断和治疗水平,对于改善患者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1.2 诊断和治疗的重要性诊断和治疗在心力衰竭管理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及时和准确的诊断可以帮助医生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从而有效控制病情的进展。
治疗的及时性和有效性直接影响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我们需要重视心力衰竭的诊断和治疗工作,采取科学有效的方法来管理这一疾病。
通过合理的诊断方法,可以及早发现心力衰竭患者,及时介入治疗,避免病情恶化;而通过综合的治疗措施,可以帮助患者恢复心脏功能,改善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
诊断和治疗的重要性不可忽视,我们应该致力于提高诊断和治疗水平,为心力衰竭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内容已超过2000字,如有需要继续输出,请告诉我】2. 正文2.1 心力衰竭的临床表现心力衰竭的临床表现可以分为左心衰和右心衰两大类。
左心衰的主要表现包括呼吸困难、乏力、咳嗽、胸痛、心悸等。
患者可能会感到气短,甚至在平卧时出现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
心力衰竭患者还可能出现下肢水肿、肝肿大、体重增加等症状。
右心衰的主要表现包括颈静脉怒张、肝大、腹水、水肿等。
探讨心力衰竭患者生活质量的分析与改善
通过对比干预前后的生活质量指标,可以评估干预措施的效果,为进一步优化治疗方案提 供依据。
02
心力衰竭患者的生活质量现状 分析
患者生活质量的具体表现
1 2 3
身体状况
心力衰竭患者通常表现为疲劳、呼吸困难、水肿 等症状,这些症状直接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和活 动能力。
心理状况
心力衰竭患者可能面临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这些情绪问题会影响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和生活质 量。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当前研究的重要性
了解现状
当前研究有助于了解心力衰竭患者在生理、心理和社会方面的现状,以及他们的生活质量 状况。这有助于为制定相应的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制定干预措施
通过了解影响心力衰竭患者生活质量的因素,可以制定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改善患者的生 理状况、心理状态和社会支持状况,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患者生活质量改善的案例分析
案例一
一位65岁男性患者,因心力衰竭 导致呼吸困难、乏力等症状,经 过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后,生 活质量得到明显改善。
案例二
一位70岁女性患者,因长期心力 衰竭导致情绪低落、焦虑等症状 ,经过心理疏导和生活方式调整 后,生活质量得到显著提高。
未来改善生活质量的展望与方向
心理支持
提供专业的心理支持和辅 导,帮助患者应对疾病带 来的心理压力,提高其心 理健康水平。
03
提高心力衰竭患者生活质量的 策略与建议
药物治疗与生活质量
药物治疗是心力衰竭患者管理的重要手段,通过合理的药物 治疗,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心功能,减少心衰的发作,从而 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药物治疗过程中,应关注药物的副作用,如利尿剂引起的电 解质紊乱、洋地黄类药物引起的中毒等,及时调整药物剂量 和种类,以最大限度地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的现状和思考
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的现状和思考心力衰竭是一种危及生命的疾病。
该病的发病率随着人口老龄化而逐渐上升,在临床上的预防、诊断和治疗方面面临许多挑战。
诊断方面,目前的方法包括临床症状、体格检查、心电图、心脏超声、心脏核磁共振等多种检查手段。
其中心脏超声是常用的诊断手段,可以帮助医生评估心脏收缩和舒张功能,对病情的评估和治疗方案的选择有很大的帮助。
然而,单一的诊断手段并不能完全确定心力衰竭的诊断,需要综合诊断。
临床上有时会出现心力衰竭的症状,但在体格检查和心电图方面没有发现异常,需要通过其他检查方法来确定诊断。
此外,像肥厚性心肌病、限制性心肌病等心脏疾病与心力衰竭也有相似的表现,需要进行鉴别诊断。
治疗方面,药物治疗是心力衰竭治疗的主要手段,在降低病死率,减轻症状、改善生活质量等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ACEI/ARB(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滞剂)、β受体阻滞剂、利尿剂等药物是心力衰竭治疗中的经典药物,已被广泛应用。
近年来的研究进展,一些新型的药物如ARNI(血管紧张素将AT1受体拮抗剂和神经肽Y抑制剂的合成物)、sGLT2 抑制剂等也在临床应用中显示出显著的临床效果。
除了药物治疗,导管治疗、器械治疗、心脏移植等手段也被应用于心力衰竭治疗的临床实践中。
对于仍然能接受心脏手术的患者,心脏手术可能是治疗的较好选择。
对于不能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可以考虑介入治疗,如心脏起搏器、外科缩小心脏手术等。
对于一些难治性心力衰竭患者,心脏移植可能是最后的治疗选择。
此外,近年来,干细胞治疗也成为一个颇具研究前景的治疗方向。
总之,心力衰竭的诊断和治疗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影像学检查等多方面的因素。
开展心力衰竭的多学科协作以及加强对心力衰竭的预防和早期干预非常重要。
在临床实践中,医生需要不断更新治疗方案,深入研究心理和社会因素对心力衰竭的影响。
同时,随着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的应用,将有可能进一步细化病情的评估和个性化治疗方案的制定,为心力衰竭治疗带来更多可能性。
心力衰竭的预后情况与预后影响因素是什么
心力衰竭的预后情况与预后影响因素是什么心力衰竭是各种心脏疾病的严重表现或终末阶段,其预后情况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了解心力衰竭的预后情况以及相关影响因素,对于患者、家属和医疗工作者都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心力衰竭的预后情况总体并不乐观。
心力衰竭患者的生存率相对较低,尤其是在病情较为严重或未得到有效治疗和管理的情况下。
根据临床研究数据,心力衰竭患者 5 年生存率约为 50%左右,这意味着近一半的患者在确诊后的 5 年内可能会面临死亡。
然而,心力衰竭的预后并非完全悲观,通过早期诊断、规范治疗和良好的自我管理,部分患者的病情可以得到有效控制,生存质量得到提高,生存期也能够延长。
影响心力衰竭预后的因素众多,以下为您详细介绍:一、基础病因1、冠心病:是导致心力衰竭的常见原因之一。
如果冠心病病情严重,心肌梗死面积大,心肌受损严重,心力衰竭的预后往往较差。
2、高血压性心脏病:长期高血压控制不佳,导致心脏负荷过重,心肌肥厚和心功能受损。
若能早期控制好血压,心力衰竭的进展可能会减缓。
3、心肌病:如扩张型心肌病、肥厚型心肌病等,由于心肌本身的结构和功能异常,心力衰竭的预后通常不太理想。
二、心功能分级心力衰竭根据症状和活动能力分为不同的级别,级别越高,预后越差。
例如,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心功能 IV 级的患者,其日常生活明显受限,静息状态下也可能出现症状,预后往往比心功能 II 级或III 级的患者更差。
三、治疗依从性1、药物治疗:心力衰竭患者通常需要长期服用多种药物,如利尿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 II 受体拮抗剂(ARB)、β受体阻滞剂等。
如果患者不能按时按量服药,治疗效果会大打折扣,预后也会受到影响。
2、生活方式改变:包括低盐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控制体重等。
患者若不能遵循这些健康的生活方式,会加重心脏负担,不利于病情的控制和预后。
四、合并症1、心律失常:如心房颤动、室性心律失常等,会增加心力衰竭患者猝死的风险,影响预后。
心力衰竭领域临床研究现状与展望
3 心脏肌肉损伤
心脏肌肉损伤,如心肌梗 死,会影响心脏的收缩力, 导致心力衰竭。
心力衰竭的临床表现
1 疲劳与无力
心力衰竭患者常感到疲劳 无力,缺乏精力。
2 呼吸困难
患者在活动时会出现呼吸 困难和气促。
3 水肿
心力衰竭导致液体在身体 中潴留,造成水肿,尤其 是脚踝和腿部。
心力衰竭的分类
左心衰竭
指心脏左侧无法将血 液从肺部引回体循环。
右心衰竭
指心脏右侧无法将血 液从体循环送入肺部。
收缩性衰竭
指心脏无力收缩,不 能将足够的血液泵出。
舒张性衰竭
指心脏无法充分舒张, 血液不能充分进入心 脏。
心力衰竭的诊断标准
心功能分级
根据心功能分级评估患者的严重程度,常 用的有纽约心脏协会功能分类。
心脏超声心动图
心脏超声心动图可帮助评估心脏结构和功 能,确认心力衰竭的诊断。
心电图
心电图可检测心脏的电活动,评估心脏的节律和传导情况。
心力衰竭的治疗方法
1
药物治疗
使用药物来控制症状、ຫໍສະໝຸດ 轻心脏负担,并改善心脏的功能。2
手术治疗
如心脏搭桥手术,心脏移植等手术可以改善心脏的功能。
3
康复治疗
康复治疗包括体力锻炼、营养指导和心理支持,旨在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心力衰竭的药物治疗
利尿剂
2 常见症状
疲劳、呼吸困难、水肿和心律不齐是 心力衰竭最常见的症状。
3 全球范围
心力衰竭在全球范围内非常常见,影响着大量的人群,特别是老年人。
心力衰竭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1 冠心病
冠心病是心力衰竭最常见 的病因之一,它导致心脏 动脉狭窄,限制了心脏供 血。
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的现状和思考
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的现状和思考心力衰竭是一种严重的心脏疾病,是由于心脏功能障碍导致心脏泵血能力减弱,影响全身循环功能的一种临床综合征。
心力衰竭的发病率随着人口老龄化和心血管疾病的增加而逐渐上升,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了严重的健康和经济负担。
对心力衰竭的诊断和治疗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心力衰竭的诊断工作主要依靠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以及辅助检查结果来判断。
一般情况下,患者会出现气促、乏力、水肿等症状,伴随心肌功能受损的情况下会有心音增强、心尖搏动减弱等体征。
在辅助检查方面,心力衰竭的诊断主要依靠心脏超声、心电图、血液学检查、肺功能检查等结果来确定。
由于心力衰竭症状和体征与其他心血管疾病重叠较大,因此诊断起来会有一定的困难。
而对于心力衰竭的治疗工作,主要是基于心力衰竭的病因和病情来进行综合治疗,包括药物治疗、介入治疗和手术治疗等。
药物治疗主要包括利尿剂、ACEI/ARB、β受体阻断剂、醛固酮拮抗剂等,以及抗心衰药物和抗凝药物等。
介入治疗主要包括心脏起搏器和心脏除颤器等。
手术治疗主要包括心脏移植和人工心脏辅助装置等。
还有一些新的治疗手段,例如细胞治疗和基因治疗等,都在不断地探索和研究中。
在实际的临床工作中,心力衰竭的诊断和治疗仍面临着一些挑战。
对于心力衰竭的早期诊断仍然存在一定的困难。
由于心力衰竭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并不特异,且早期可能因为轻微或不典型的症状而被忽略,因此很多患者在确诊时心脏功能已经明显受损。
对于心力衰竭的治疗仍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目前的药物治疗虽然可以有效地改善心脏功能和症状,但对于心脏功能障碍的根本解决仍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虽然介入治疗和手术治疗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善心力衰竭的症状和预后,但是受限于患者的病情和经济条件,这些治疗手段并不是所有患者都能够接受的。
在当前的医疗实践中,我们急需进一步完善心力衰竭的诊断和治疗工作。
要加强对心力衰竭早期诊断的重视,加强临床医师的认识和培训,提高对心力衰竭的警惕性,及时进行必要的检查和评估。
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的现状和思考
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的现状和思考心力衰竭是指心脏无法有效地将足够的血液泵送到身体各个部位,导致身体各个器官供血不足的一种疾病。
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老龄化人口的增加以及心脏疾病的高发率,心力衰竭的发病率也在逐年增加。
心力衰竭的诊断和治疗一直是重要的研究课题。
心力衰竭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症状与体征以及相关的心脏功能检查。
常见的临床症状包括呼吸困难、肺水肿、浮肿等,而体征则包括心浊音界扩大、心音减弱等。
心脏功能检查中的重要指标有心脏超声、心电图、心肌酶谱、心脏功能评估等。
这些检查方式可以帮助医生确定心力衰竭的程度并做出诊断。
目前,心力衰竭主要的治疗方法分为药物治疗、非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三类。
药物治疗主要包括利尿剂、洋地黄、β受体阻滞剂等,通过减少心脏的负荷、增强心肌收缩力和控制心律失常等方式来改善病情。
非药物治疗主要包括限制盐摄入、戒烟、控制体重、适当的体力活动等。
而手术治疗则包括心脏手术、心脏起搏器植入等。
尽管目前有多种治疗方法可供选择,心力衰竭的治疗仍然面临着一些挑战和困难。
由于心力衰竭的症状和体征不具有特异性,容易被误诊或延误诊断。
心力衰竭的治疗效果也存在差异,有些患者对药物治疗反应不佳,需要考虑其他治疗手段。
心力衰竭的监测和管理也需要实时、连续的监测手段,以便及时发现病情的变化并采取相应的治疗。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研究人员提出了一些新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利用生物标志物如心肌肌钙蛋白、B型钠尿肽等进行早期诊断,以提高心力衰竭的准确性。
研究人员还将目光投向了基因治疗和细胞治疗等新的治疗方法,以期能够更好地改善心脏功能和生活质量。
心力衰竭的诊断和治疗仍然面临着挑战,但随着科技和医学的进步,我们相信将有更多的突破和创新出现。
通过不断努力,我们有望提高心力衰竭的诊断水平,寻找到更优化的治疗方案,使患者能够获得更好的生活质量和预后。
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的现状和思考
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的现状和思考心力衰竭是指心脏不能有效地为身体提供足够的血液和氧气,引起疲劳、浮肿、呼吸困难等症状。
自20世纪末以来,由于人口老龄化、心脏病发病率增加和医学技术的进步,心力衰竭的患病人数逐年增加,已成为危及人类健康的重要疾病之一。
心力衰竭的诊断和治疗具有战略性的重要性,不仅关系到患者的生存和生活质量,还关乎社会的医疗资源和经济效益。
目前,心力衰竭的诊断和治疗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涌现出许多新的技术和理念,给患者带来了更好的生活和治疗效果。
目前,心力衰竭的诊断主要依据症状、体征和辅助检查。
世界卫生组织(WHO)和欧洲心脏病学会(ESC)提出的诊断标准主要包括临床表现、心功能分级、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心脏标志物(如BNP、NT-proBNP等)等指标。
其中,BNP和NT-proBNP是最常用的心脏标志物,是一种由心室分泌的荷尔蒙,在心力衰竭患者中具有很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可用于诊断和评估疾病严重程度。
此外,超声心动图是评估心功能和病因的有力工具,可测量左右心室大小、壁运动和收缩功能、肺动脉压力等指标。
近年来,随着基因测序技术的发展,研究人员也开始探索基因变异与心力衰竭风险之间的关系,有望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心力衰竭的治疗分为一般治疗和特殊治疗两方面。
一般治疗包括限制液体和钠盐摄入、减少运动、戒烟、限制饮酒等措施,有助于减轻症状、降低风险和提高生活质量。
特殊治疗则包括药物治疗、器械治疗和手术治疗等措施,具有控制病情、减轻症状、改善心功能和延长生命等重要作用。
药物治疗是心力衰竭治疗的基石,目前主要采用利尿剂、ACE抑制剂、ARB、beta受体阻断剂、醛固酮拮抗剂等药物。
这些药物可通过不同的机制降低心脏前负荷、后负荷、改善心肌收缩力和防止心肌重塑,从而改善心功能和症状。
器械治疗主要包括心外膜支撑器、心室辅助装置、心脏复位和电子生理等技术。
它们通过不同的方式支持和维持心脏功能,是难治性心力衰竭患者的重要选择。
慢性心力衰竭流行病学研究现状及其病因
慢性心力衰竭流行病学研究现状及其病因摘要:目前,慢性心力衰竭已经成为我国在心血管疾病领域的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安全问题,而且目前的研究数据表明,我国心里衰竭发病机理北方的患者明显的高于南方患者,女性患者的数量高于男性患者,城市患者的数量低于农村患者,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叶城县出增加的趋势;目前心力衰竭的首诊病因也在逐步的产生变化,以高血压或者(和)冠心病为主要的病因;伴随着患者年龄的增长,老年患者发生心理衰竭的几率也呈现出逐步上升的趋势。
关键词:慢性;心力衰竭;病因;流行病学;慢性心力衰竭主要是指患者因为心脏泵血功能遭到损害而导致患者机体呈现出次相关负责的临床症状体征的复杂综合征。
其发病原因为患者心脏的功能或者几个欧出现异常而导致的,目前慢性心力衰竭已经成为多数患者最终死亡的原因。
心力衰竭患者的症状体征是确诊心力衰竭患者的最重要依据,左心的心理衰竭主要的症状表现为右心力衰竭、呼吸困难以及水肿和体循环的淤血作为主要的表现。
祖国中医将其纳入到“喘症”以及“心悸”当中。
当前,慢性心率衰竭的发病率明显提升而且患者总体的预后较差,患者年死亡率达到了40%。
而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提升,我们开始更加注重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早期研究和治疗,这对于改善患者的预后具有积极的意义。
另外,不断加强慢性心力衰竭的流行病学的研究也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加强对于易感人群的预防以及治疗。
1.慢性心率衰竭的流行病学研究现状我国幅员辽阔,地区人口众多,而各地区人群的暴露因素以及人群的特征也各不相同,因此我们在进行流行病学的方法统计上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当前全国各地在流行病学所报道的发病率上并不一致。
总的来说,其流行病学主要存在的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
1.1发病率的基本特征目前的研究数据表明,不同的地区的慢性心率衰竭发病的几率也不尽相同。
根据相关统计数据表明,目前我国35岁至75岁的成年人当中约有心率衰竭的而患者400万例,其中北方地区慢性心率衰竭的发病率为1.4%左右,而南方地区的患者患慢性心率衰竭的几率相对较低仅为0.5%左右;城市人口患慢性心率衰竭的发病率则为0.8%左右,总的看来城市的发病率明显的高于城市的发病率但是差异对比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中国心力衰竭流行病学调查及其患病率
4、调查结果显示,农村地区的患病率高于城市地区,这可能与农村地区的 医疗资源相对匮乏、居民健康意识和知识水平相对较低有关。因此,加强农村地 区的医疗卫生建设和健康教育,提高居民的健康素养和自我保健能力,对于降低 心力衰竭的患病率具有重要意义。
5、总体来说,中国心力衰竭的患病率呈现出上升趋势。这主要是由于人口 老龄化、生活方式改变、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的发病率不断上升所致。因此, 针对这些危险因素,应积极开展预防和治疗措施,以降低心力衰竭的发生率和致 死率。
1、中国心力衰竭的患病率较高,且存在地区、年龄和性别差异。这表明心 力衰竭问题具有普遍性和严重性,应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
2、随着年龄的增长,心力衰竭的患病率逐渐上升,这提示我们在日常生活 中应该注意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饮食结构,以延缓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3、女性患者略多于男性患者,这可能与女性的内分泌和免疫系统等方面与 男性存在差异有关。此外,女性在老年时期的生活质量和健康状况可能相对较差, 这也可能影响到女性心力衰竭的患病率。
根据调查结果,中国心力衰竭的患病率为0.9%,不同地区、年龄和性别的患 病率存在差异。具体来说,北方地区的患病率高于南方地区,农村地区的患病率 高于城市地区。此外,随着年龄的增长,心力衰竭的患病率逐渐上升,女性患者 略多于男性患者。
根据调查结果所揭示的患病示通过对中国心力衰竭流行病学调查及其患病率的介绍和分析,希望 能让读者更好地了解心力衰竭这一常见心血管疾病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也希 望能引起社会各界对心血管疾病防治工作的和重视,为促进全民健康和推动健康 中国建设做出贡献。
感谢观看
中国心力衰竭流行病学调查及 其患病率
基本内容
心力衰竭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其患病率在全球范围内呈上升趋势。为 了更好地了解中国心力衰竭的流行病学情况及其患病率,开展了一项全国性的流 行病学调查。本次演示将介绍该调查的方法和步骤,并阐述调查结果所揭示的患 病率趋势和未来发展趋势。
结构性心脏心力衰竭诊治现状
结构性心脏心力衰竭诊治现状心力衰竭是一种常见并且严重的疾病,它对患者的生活质量、死亡率和医疗费用都有非常高的影响。
特别是针对结构性心脏病的心力衰竭,因其死亡率高、复发率高、治疗难度大等特点,其诊治现状一直备受关注。
病因与危险因素结构性心脏病是指心脏结构的改变导致心脏功能的受损,引起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和其他致病因素。
常见的结构性心脏病类型包括冠心病、高血压、心脏瓣膜疾病和心肌病等。
这些疾病引起结构性心脏病的机制包括心肌梗死、动脉粥样硬化、心肌缺血、心肌细胞凋亡、糖尿病等。
结构性心脏病是心力衰竭的主要病因之一。
除了病因外,一些危险因素也可能导致心力衰竭的发生。
这些危险因素包括年龄、肥胖、吸烟、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心律失常、遗传等。
诊断与评估目前,结构性心脏病的心力衰竭诊断首先是观察患者症状和体征,包括呼吸困难、疲劳、浮肿等。
此外,还需要进行心电图、超声心动图、运动试验等检查,以评估心脏功能和心肌梗塞的风险等。
由于心力衰竭的临床表现及检查结果具有多样性和不确定性,因此对于早期病例往往难以诊断。
最近,一些新的方法也挖掘出结构性心脏病患者心力衰竭的评估因素,包括从分子角度研究,如肌钙蛋白、BNP及其前体物等。
治疗与预防目前心力衰竭的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心血管介入手术及器官移植等。
药物治疗是心力衰竭治疗的基础,常用药物包括ACEI、ARB、β-受体阻滞剂、利尿剂等。
对于特定类型的心力衰竭,如心肌梗死、心肌病、心脏瓣膜疾病等,应针对其病因进行相应的治疗。
在治疗过程中,针对危险因素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也十分重要。
这些措施包括不吸烟、适度锻炼、控制体重和饮食、控制血压、血糖和血脂、避免过度饮酒等。
结构性心脏心力衰竭的诊治现状十分复杂和困难,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病因、临床表现以及化验检查等。
针对病因,注重治疗,同时根据不同情况采用不同药物进行治疗,是目前最常用的方法。
同时,注重危险因素的干预和预防也能够有效的预防心力衰竭的发生和发展。
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的现状和展望
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的现状和展望心力衰竭是一种常见的心脏病,目前在全球范围内已经成为了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心力衰竭的诊断和治疗也在不断地发展和完善。
在本文中,我们将会对心力衰竭的诊断和治疗现状进行探讨,并对未来的展望进行展示。
一、心力衰竭的诊断心力衰竭的诊断主要是根据病史、体格检查和辅助检查来进行的。
病史、体格检查对于诊断心力衰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辅助检查则起着获取更加详细的信息的作用。
在现代医学中,辅助检查的种类很多,常见的有心电图、超声心动图、核磁共振、计算机断层扫描等等。
其中,心电图是一种比较常见的检查方法,是通过电极将心脏发出的电信号转换成图像来进行的。
心电图的检查结果可以反映出心脏的节律和传导情况,对于诊断心力衰竭、评估心肌缺血和心律失常等都十分重要。
超声心动图则是通过超声波来观察和测量心脏的大小、形状、收缩和舒张等指标。
在心力衰竭的诊断中,超声心动图可以反映出心室收缩功能的情况,对于临床医生的决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而核磁共振技术和计算机断层扫描则是比较高端、精密的检查方法。
核磁共振技术可以获取更加高清晰、准确的图像,可以用于评估心脏大小、形状、重量和收缩功能等各种指标。
而计算机断层扫描则可以提供心脏的三维立体图像,可以观察心脏内部血管、动脉粥样硬化等。
二、心力衰竭的治疗心力衰竭的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器械治疗和手术治疗等多种方式。
在进行治疗前,需要首先明确心力衰竭的病因、程度和体质等因素,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药物治疗是最为常见的治疗方式,常用的药物包括利尿剂、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β-阻滞剂、洋地黄制剂等。
利尿剂可以通过促进尿液排泄去除体内多余的水分和钠离子,减轻心脏的负担;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和β-阻滞剂可以降低血压、减轻心脏负荷,改善心脏收缩功能;洋地黄制剂则可以增强心肌收缩力和改善心肌细胞代谢。
器械治疗则是指使用各种医疗器械来改善心力衰竭患者的症状和心脏功能。
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的现状和思考
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的现状和思考心力衰竭是一种心脏疾病,指心脏无法将足够的血液泵送到身体各个部位,造成全身各器官功能受损的一种疾病。
心力衰竭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已成为全球范围内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
目前,心力衰竭的诊断和治疗仍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
本文将对心力衰竭的诊断和治疗现状进行探讨,并提出一些思考。
心力衰竭的诊断问题。
心力衰竭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多样,且缺乏特异性,容易与其他心血管疾病混淆。
目前,心力衰竭的诊断依赖于临床医生的经验和常规检查,如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等。
但这些检查方法对心力衰竭的早期诊断和分型有限,需要更加敏感和特异的生物标志物的发现和应用。
钠尿素肌酐比值(BUN/Cr)和心脏肌钠肽(BNP)等血液生物标志物在心力衰竭的辅助诊断中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但仍需要进一步完善和规范。
心力衰竭的治疗问题。
心力衰竭的治疗包括药物治疗、非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等。
目前,药物治疗是心力衰竭的主要治疗方法。
利尿剂和血管扩张剂是目前常用的药物,能够缓解心力衰竭的症状和改善心功能,但长期使用可能出现不良反应。
心力衰竭患者往往伴有其他心血管疾病和代谢性疾病,如冠心病、高血压和糖尿病等,需要综合治疗。
心力衰竭的治疗应个体化,结合患者的病情、年龄和合并症等因素进行综合评估。
心力衰竭的预防问题。
心力衰竭的预防非常重要,能够减少发病率和病死率。
目前,心力衰竭的预防主要包括控制危险因素和早期干预。
危险因素控制包括控制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和肥胖等,可以降低心力衰竭的发生率。
早期干预指的是在早期阶段采取措施,如生活方式改变、药物干预等,阻断心力衰竭的进展。
但在实际操作中,预防心力衰竭面临一些困难,如预防意识不足、干预措施不规范等。
需要加强心力衰竭预防的宣传和教育,提高预防的效果。
心力衰竭的诊断和治疗仍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为了提高心力衰竭的诊断准确性,需要发现和应用更加敏感和特异的生物标志物。
针对心力衰竭患者的个体化治疗,应综合评估患者的病情和合并症等因素。
心力衰竭现状有哪些
心力衰竭现状有哪些
目前很多患有心脏病的患者,到了比较严重程度时,就会开始出现心力衰竭现状,会给患者带来很多不适、严重的症状,每位有心力衰竭的患者都应该及时做治疗,所以我们只要充分了解心力衰竭现状,才能更好的预防、更及时的做治疗,那么心力衰竭现状有哪些?下面就给大家做下详细的介绍吧。
心力衰竭是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造成心脏的肌肉不能有效
地将血液从心脏排出,而引起全身各个器官的缺血、淤血以及器官功能失调,这就是心力衰竭。
心力衰竭最常见的原因是心肌本身的病变,例如心肌梗塞。
心肌梗塞时,心脏有一部分肌肉坏死,不能收缩,此时心脏就失去了“供血”的功能。
其他的疾病,如长期的高血压、心肌炎、心肌病、风湿性心脏病等都可以最终引起心力衰竭。
心力衰竭最典型的表现是活动后心慌、气短。
正常人走3-5层楼梯,会感到心跳加快,有些气喘,休息一会儿就没事了。
但是心力衰竭的病人就不是这样。
走几层楼梯后就感到严重气急,心脏像要从嗓子眼儿跳出来,而且即使休息20-30分钟,仍感到气急、呼吸困难,甚至心跳越来越快。
病情加重者走平路都气急,医学上称为“劳力性呼吸困难”。
有的心力衰竭病人晚上睡觉时会突然憋醒,觉得气不够用,呼吸困难,需要马上坐起来,大口喘气,才会逐渐地好转。
这种情况医学上称为“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
严重的病人需要整夜坐在床上,医学上叫做“喘坐呼吸”
以上就是对心力衰竭现状有哪些的相关介绍,患有心力衰竭患者平时的治疗非常关键,在治疗期间不可自己盲目服用药物或者减少药量,一定要严格按照医嘱服用药物,如果治疗期间有出现任何不良反应,就要及时去看医生。
同时平时也要多休息,避免过于劳累。
对于心力衰竭疾病现状的思考
对于心力衰竭疾病现状的思考心力衰竭(简称心衰)是心血管疾病发展到晚期出现的一种临床综合征,己成为危害我国人群健康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是本世纪心血管疾病中发病率上升最快、致死率最高、花费最大的疾病,心衰的成因大多数是由于心肌受损,可以发生在心肌梗死或者其他对心脏有损伤的疾病之后,如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高血脂,应用心脏毒性药物等。
我国现有高血压患者2.7亿,血脂异常患者2.5亿,糖尿病患者接近一个亿,这些是心力衰竭的强大后备军,严重的人口老龄化问题也是我们必须要面对的现状,中国可能即将已经成为拥有全球最大的心衰患者群的国家。
国际心脏病学界的权威Braunwald教授因此预言,心力衰竭将是未来心血管疾病的最后战场什么是心衰?是指由于心脏的收缩功能和(或)舒张功能发生障碍,不能将静脉回心血量充分排出心脏,导致静脉系统血液淤积,动脉系统血液灌注不足,从而引起心脏循环障碍症候群,此种障碍症候群集中表现为肺淤血、腔静脉淤血。
其中绝大多数的心力衰竭都是以左心衰竭开始的,即首先表现为肺循环淤血。
心衰的死亡率和癌症相当,70岁以上老人中,每10个人可能就有一个人患有心衰。
心衰有哪些信号?如果出现活动后气短、气喘;常在熟睡中憋醒,有窒息感,被迫坐起,或出现严重的呼吸苦难;端坐呼吸,不能平躺;上腹部胀满,食欲不振,恶心,呕吐;下肢水肿,呈凹陷性水肿等症状,你可能已经患有心力衰竭了。
心衰如何早预防、早治疗?心衰是一种进展性的疾病,重在预防。
越早治疗,效果越好。
如果不及时治疗,心衰的症状会越来越严重,每一次的加重都会给心脏带来不可逆的伤害。
过去20年来大量的有关心肌重构发生的信号通路和分子靶点研究促进了控制心衰药物的开发,1.心衰药物治疗“金三角”是ACEI/ARB,醛固酮受体拮抗剂,β受体阻滞剂。
应该遵循“足量、足疗程”的原则;(ACEI 的作用是改善心肌重构,保护心脏;β受体阻滞剂可以降低心脏负担,改善心脏功能;醛固酮受体拮抗剂改善心脏舒张和收缩功能),包括钙离子通道拮抗剂、内皮素受体激动剂和肿瘤坏死因子抑制剂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慢性心力衰竭流行病学和治疗现状作者:
胡大一心力衰竭是一种复杂的临床症状群,是各种心脏病的严重阶段,其发病率高,五年存活率与恶性肿瘤相仿。
据我国五十家医院住院病例调查,心力衰竭住院率占同期心血管病的20%;死亡率却占40%,提示预后严重。
目前,对于心力衰竭的流行病学资料已经很多,不同国家心力衰竭表现、病因及种族差异不尽相同。
一、欧洲和美国心力衰竭流行病学资料就整个欧洲来说,估计有症状的心力衰竭病人占总人口的
0.4%—2%(ESC2005Guidelinesforthediagnosisand treatment of chronicheart failure)。
随着年龄的增加,心力衰竭的患病率迅速增加。
心力衰竭病人的平均年龄是74岁。
与其它心血管病不同,经过年龄调整的心力衰竭死亡率仍呈上升趋势。
欧洲心脏病协会所属国家的总人口数为9亿。
其中心力衰竭病人至少为1000万。
另外,还有没有症状的心力衰竭病人,其人数估计与前者相同。
心力衰竭病人如果不能解除其原发疾病问题,其预后是很差的。
经诊断的心力衰竭病人4年内将有一半病人死亡,而严重心力衰竭的1年死亡率高达50%。
近期的研究证实了在无症状的心功能不全病人长期预后也很差。
苏格兰报告1986-1995年出院病人的存活率有所改善,近年瑞典和英国也有存活率改善的报道。
心力衰竭已经成为美国主要的公共卫生问题。
美国患有心力衰竭的病人大约有500万人,每年新增50万人(ACC/AHA 2005 Guideline Update for the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Chronic Heart Failure in the Adult)。
每年因心力衰竭而就诊者达到1200-1500万,总住院天数达到650万。
从1990年至1999年,以心力衰竭做为主要诊断的住院次数由每年的81万增加到100万,以心力衰竭做为主要或次要诊断的住院次数由每年的240万增加到360万。
2001年大约
5.3万人主要因心力衰竭而死亡。
尽管心力衰竭治疗有了很大进展,病人死亡数仍在不断增加。
心力衰竭主要是一种老年人疾病。
年龄超过65岁的老年人心力衰竭患病率达到千分之十,大约80%的心力衰竭住院病人年龄超过65岁。
心力衰竭已经成为最常见的医疗卫生诊断人群(即出院诊断)。
用于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的医疗卫生支出高于其它疾病。
2004年直接或间接用于心力衰竭的费用估计为279亿美元。
在美国,每年大约需要29亿美元用于心力衰竭的药物治疗。
二、中国心力衰竭流行病学资料顾东风、黄广勇、何江等在“中国心力衰竭流行病学调查及其患病率”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3年1月)一文报道了国内进行的一项大规模心力衰竭流行病学调查。
中国心血管健康多中心合作研究是美国、中国、澳大利亚和泰国参加的亚洲心血管病国际合作研究(InterASIA)中国部分,应用四阶段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在全国10个省市(南方和北方各5个省市)抽取具有代表性的样本,年龄在
35~74岁之间,城市和农村各半,男、女人数均衡.统计不同年龄组、不同性别和不同地区人群的心衰患病率.结果共抽样调查35~74岁城乡居民15518人,心衰患病率为
0.9%;其中男性为
0.7%,女性为
1.0%,女性患病率高于男性(P<
0.05).35~44岁、45~54岁、55~64岁、65~74岁年龄组的心衰患病率分别为
0.4%、
1.0%、
1.3%和
1.3%;随着年龄增高,心衰的患病率显著上升(P<
0.01).见表
2。
不同地区成年人的心衰患病率:
北方地区心衰患病率为
1.4%,南方地区心衰患病率为
0.5%,北方明显高于南方(P<
0.001)。
城市人群心衰患病率为
1.1%,农村人群心衰患病率为
0.8%,城市人群心衰患病率高于农村,但尚未达到统计学显著性(P=
0.054),见表
3。
二、中国心力衰竭住院病人治疗状况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在2002年8月中华心血管病杂志发表“中国部分地区
1980、1
990、2000年慢性心力衰竭住院病例回顾性调查”一文,先后对国内42家医院
1980、1
990、2000年3个全年段住院病历进行回顾性分析和比较.共10714例心衰患者入选,占住院心血管病患者的
16.3%~
17.9%,其中男性占
56.7%(男性多于女性,P<
0.001);平均年龄为(
63.1±
16.1)岁~(
67.8±
16.5)岁,> 60岁以上患者超过60%;
1980、1
990、2000年心衰病程分别为(
128.9±
125.7)、(
88.1±
98.6)、(
46.6±
77.4)个月,P<
0.001,住院时间分别为(
35.1±
43.0)、(
31.6±
34.1)、(
21.8±
25.6)d,P<
0.001,呈逐年缩短.心衰病种主要是冠心病、风湿性心瓣膜病、高血压病;1980~2000年冠心病从
36.8%增至
45.6%,高血压从
8.0%升至
12.9%,风心病由
34.4%减至
18.6%(均为P<
0.001).3个年段入院时心功能都以Ⅲ级最多(
42.5%~
43.7%),Ⅱ级心功能的患者有逐年递增的趋势(分别为
24.5%、
26.7%、
27.7%),相反Ⅳ级心功能的患者有逐年递减的趋势(
32.4%、
28.8%、
27.5%). 3个年段的患者接受胸部X线检查者与心胸比率异常者差异皆无显著性;而行心脏超声检查者的比例与左室射血分数值减低者逐年升高,分别为
27.6%、
40.5%、
47.5%(P<
0.001)和
40.1%、
45.0%、
53.5%(P<
0.001).住院期间治疗心衰的药物使用仍以利尿剂、硝酸酯类和洋地黄类为主,总体应用比例分别为
55.4%、
43.2%、
48.2%,洋地黄使用率有下降(
51.7%、
45.5%、
40.3%);β受体阻滞剂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使用逐步上升,分别由1980年段的
8.5%、
14.0%升至2000年段的
19.0%和
40.4%.住院期间明显改善率逐渐递增,分别为
15.5%、
19.6%和
22.2%(P<
0.001);死亡率明显递减,为
15.4%、
12.3%、
6.2%(P<
0.001),但明显高于同期心血管病病死率(3个年段分别为
8.2%、
5.6%和
2.6%),3个年段因心衰死亡占心血管病总死亡率没有改变,分别为
39.9%、
37.7%、
41.1%.(7)心衰死亡原因依次为:
泵衰竭(59%)、心律失常(13%)、猝死(13%),其他死因约占14%.
三、结论与探索慢性心力衰竭在中国大陆发病率
0.9%,尽管低于发达国家,但对我国仍然是巨大的公共卫生经济负担。
因为我国有巨大人口负担、人口快速老龄化以及有
1.3亿高血压人口,而这些病人仍然低知晓率、低治疗率、低达标率。
循证医学已证明ACEI / ARB和β-blockers等抑制神经内分泌药物可减少死亡率,近十年来它们的应用明显地增加。
临床指南/试验结论与临床用药实践存在这巨大的差距,在绝大多数小医院和社区医院这种情况更差。
我们面对巨大的挑战是如何确实执行指南与不断发展指南之间的差距,可以通过:
不断地教育建立特殊的组织和团队关注于心衰、建立心力衰竭现代治疗与服务模式、组织心力衰竭研究计划,并不断探索慢性心力衰竭的现代管理模式,实现“硬技术”的“软着陆”。
治疗心力衰竭是对心脏疾病干预治疗的最后机会,但药物的不良反应常常限制其使用,病人又不能仅仅根据症状判断治疗效果,使“有效药物”和“有效剂量”难以推广。
病人没有统一管理,完全凭借症状判断治疗效果,经常奔波于各个医院各个医生之间,最终没有得到系统有效的治疗。
因此,应当采取多种综合方法实施规范治疗。
加强对病人随访、观察药物疗效和进行药物试验、加强学术交流等。
在更新治疗观念同时更要重视加强行为干预,例如建立心力衰竭门诊。
心力衰竭门诊是实施规范治疗的良好平台,有利于医生统一管理病人,便于宣教和科研。
此外,需要建立治疗监控系统,掌握当地规范治疗情况,使病人不失去最后的治疗机会。
建立一套新的体系来完成对病人全面管理将有助于加强对病人病情和治疗状况的监控,及时发现并纠正非规范治疗,从而改善长期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