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困生学习困难教育文献综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困生学习困难教育文献综述
学习困难也称“学习障碍”、“学习无能”或“学业不良”。根据我们小学生的实际情况,综合专家的有关论断,我们对学习困难学生(简称学困生)的理解是:在学业基础、学习习惯、学习方法与策略、能力、心理品质等方面存在偏离常规的结构性缺陷,智力得不到正常的开发,能力目标、知识目标均不能按时达到教学大纲或课标的基本要求,需要通过有针对性的教育、教学给予补偿和矫治的学生。对学习困难生问题的研究可追溯一个世纪,列为特殊教育的对象的研究从60年代开始,我国真正引起重视是在1978年之后。
一、学习困难生的名称
1.国内称差生、学习差生、成绩差生、学习困难生、后进生。
2.美国称为学习无能者。
二、学习困难生的界定
由于西方国家视其为生理、病理现象,我国和前苏联则视
之为教育和社会历史现象,故定义未能统一。
1.美国定义:学习无能是指在获取与运用听、说、读、
写、推理或数理化等学习能力上表现出重大困难的一群不
同性质学习异常者的通称。
2.日本定义:学习成绩显著低下的孩子称为学习上的后
进生。
3.我国定义:学业不良学生是学业成绩在一门课或两门
课以上显著落后于一般水平的正常学生,他们不包括弱智、身体残疾和情绪困扰的孩子。
三、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的历史、现状和发展动向述评
1、不同心理学流派的不同看法
心理学产生以来,学派纷呈,形成许多相关理论,对人的
心理与行为问题都有独到的见解和独特的解决方法,其中
主要的一些理论有:
行为主义最主要的理论假设是:先前的学习对现在的行为
有决定作用。人正常的或不正常的行为(包括外显行为及其
伴随的心身反应)都可能在学习过程中形成。许多不良的生
活习惯或行为可能会在学习中逐渐形成并且固定下来,但
也可以通过对行为学习的各环节进行干预,从而矫正问题
行为。因此,对于学习困难生,我们可以从小学甚至更早
的“错误的习得性行为”中寻找原因,并通过行为训练纠正
错误的学习习惯。
精神分析理论强调:人的早期生活经验对人格发展有重要
的影响,无意识中幼年时期的心理冲突或心理防御的失败
(如童年时期不愉快的经历、心理上的创伤等)在一定条件下
(如环境刺激、环境变化等)转化为各种身心与行为问题。精
神分析理论注重帮助求助者通过“自由联想”等内省方法,
将压抑在无意识中的各种心理冲突,主要是幼年时期的精
神创伤和焦虑情绪体验挖掘出来,使其进入到意识中,转变为对个体可以认知的内容进行再认识,重新认识自己,发展更具建设性的适应方式,并改变原有的行为模式。因此,我们可以从其潜意识中寻找在新环境下激发出来的早期学习或其它一些重要事件引起的心理障碍的根源,进行意识层面的再认识,建立新的建设性的积极的心理防御机制和学习模式。
认知理论认为:在环境刺激或诱发事件和情绪后果之间介有信念或信念系统。造成问题的不是事件,而是人们对事件的习惯性判断和解释。合理情绪疗法就是促使人认识自己不合理的习惯性判断、解释和信念以及造成的不良情绪后果,通过修正这些潜在的非理性判断、解释和信念,来改变他们的不合理的自动化思考和自我挫败行为。因此,我们首先要探寻学习困难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认知系统方面存在的问题,然后促使学习困难生认识引起学习困难不合理的、自动化的认知定式以及这些定式造成的不良情绪后果,通过修正潜在的学习方面非理性认知定式,建立学习的合理思维图式和适合自己的合理学习行为模式。
人本主义理论认为:人是具有潜能和成长着的个体,如果各方面发展良好,人就可以让意识指引其行为直到完全实现其最大潜能,成为一个独特个体。心理或行为障碍的产生乃是由其个人成长受到阻抑所致。自我意识不良和他人
施加的价值条件是引起问题的根源。因此,我们要从学习困难生自我意识不良的原因和周围环境中是否存在影响其学习困难的因素入手。
上述这些理论为我们分析一些学生学习困难的原因提供了心理机制方面的渠道,使我们认识到不能简单地认为学习困难生就是学习不努力,学习方法不正确,没有学习目标、动力或基础差等,而应从造成学习困难的心理机制入手,了解形成学习困难早期的一些行为、经历、创伤和潜在的信念、阻抑,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帮助他们克服学习中的问题。
2、常见的形成学习困难的心理机制
智力、脑功能器质性问题是影响学习的关键因素,这是作为教师首先需要注意的,但对学习困难生来说,显然不是主要因素。作为教师更要注重学生学习困难的非智力因素及其形成的心理机制:
(1)行为缺乏。学习的过程是克服本土的言语习惯,建立新的言语习惯的过程。习惯的建立与改变是要反复训练的,在此过程中,要付出努力,会遇到挫折,当然也难免产生心理上的冲突和焦虑。每当遇到困难与挫折,学习困难生常常希望有某种特殊的方法使他们毫不费力地学会。在这种心理的支配之下,往往热衷于寻找学习方法,寻找他人的建议和忠告,但真正转化为行为的少,或一遇困难
就会气馁而停止努力,又继续寻找新的“更好的”学习方法。这是较为常见的一些学习困难生看上去有虚心求教的愿望,而成绩却无起色的心理因素。
(2)动力不足。由于“学习的动力= 学习目标的期望值+实现目标的可能性”,其中实现目标的可能性是主观的判断= 信心。由于种种因素,学生学习方面经历多次失败,自己就越来越没有信心,如此一来也就没有了动力。另一类情况是学习目标的期望值过高,自然实现目标的可能性就低,遇到挫折和失败就多,最终结果也是动力降低。然而在很多情况下学习困难生并没有认识、领悟到学习困难源于自己对实现目标的可能性的错误的主观判断和确定学习目标的期望值过高,只看到表面的努力不够,总是认为自己学不了。
(3)消极防御。由于基础差、或学习方法不当、或由于学习、工作、休息时间安排不当等种种原因,导致学习遇到困难,但不愿接受学习困难的现实,而是回避学习,或一学习就感到不舒服、头痛,为自己找理由,不是自己学不好,是由自己不去学、不想学、或学习就感觉不适等因素造成。这类学生往往表面比较爱面子或自我评价较高,而内心自卑心理较强。
( 4 )错误强化。曾一时起过作用的学习办法,如单纯背单词等,因初学时有一定的效果,就被逐渐地固定下来。到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