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明代草书的三大流派及其美学特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明代书法,草书成就最为突出,书者甚众,风貌各异,令人目不暇接,大多数作品具有浓郁的抒情意趣。透过那许多痛快淋漓、纵横奇崛的书迹,我们极易捕捉明代书家们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他们笔下跌宕盘纡的线条,“随心所欲不逾矩”的结体,深然而成的章法布局,使我们可以寻绎出种种不同于前人的精神风貌,领略到崭新的书法审美内容。王铎、傅山、董其昌、徐渭、董道周、张瑞图等人的传世墨迹,仿佛是他们心灵律动的轨迹,是他们生命活动的写照,让我们可以从中获取一些关于书法创新的启示。
明代草书虽然林林总总,善草书者颇多,但真正能称大家的却屈指可数,董其昌、徐渭、黄道周、倪云璐、王铎、傅山(王、傅为明清之际人物,但其书风还应纳入明代)等人不囿古法,创新生变,颇具个人面目,实当大家之称。从这些大家的书作中,我们既感到他们各具特色,独领风骚,又感到他们可以分属几类相同的风格类型。笔者认为,明代草书包含三大流派,即以董其昌为代表的具有优美淡远审美特征的“董氏书风”,以王铎、徐渭为代表的具有雄强豪放特征的浪漫书风,以张瑞图、黄道周为代表的追求“逸趣”的“奇逸”书风。这三大草书流派,代表着明代书坛特别是明中叶后至清初书坛的主流,力振明初以来书坛衰微的气象。
一、“董派书风”及其美学价值
董其昌为晚明四家(邢侗、张瑞图、董其昌、米万钟)中影响一代书风的大家。由于他一生追求“士气”,推崇陶渊明的“大雅平淡”,而且又好道参禅,所以成熟时期的书作显出一种疏放闲淡的情趣,文人气息颇重,正如包世臣评:“其书能于姿致中出古淡,为书家中朴学。”
董其昌自己曾说:
“作书与诗文,同一关捩,大抵传与不传,在淡与不淡耳。极才人之致,可以无所不能。而淡之玄味,必由无骨,非钻仰之力,澄练之功所能强入……苏子瞻曰:笔势峥嵘,辞采绚烂,渐老渐熟,乃造平淡,实非平淡,绚烂之极,犹未得十分,谓若可学而能耳。画史云:观其气韵,必在先知。可谓笃论矣。”
从这里可知,董其昌把作为追求“淡”的境界放到了极高的地位,所谓“传与不传”,简直无以复加。董其昌的草书中,我们可以看到,董其昌的这种追求确实充分表现出来了。其《试墨帖》、《七言诗轴》等,虽为大草作品,但绝无狂放繁纷之态,而是显得秀滋温润、清淡疏朗,造成一种自然平淡的意境,引人入胜,这实是文人们追求的一种“禅境”,又是一种“书卷气息”弥满的境界。
董其昌的这种书风,由于承继了中国文人诗书画追求“平淡有思致”,“冲淡深粹,出于自然”的传统,所以极受文人书家的推崇,以致从者如流,甚至影响有清一代书坛,形成“董派书风”。虽然不少学董者由于不得法,使“董派书风”有姿媚甜俗的表现形态,但是它的美学价值不容抹杀。
“董派书风”的美学价值:董其昌及其从者把书法艺术“优美”的风格发挥到极致,增加了书法艺术的审美内涵。书史上所说的“南派书风”即以“优美”见长,自晋王羲之始,在笔法、结字、章法乃至意趣诸方面,历代尊王者不断继承、充实,形成所谓“江左风流”,并被后人标举为“帖学”正宗,其审美内涵可以一“雅”字概括,晋人的“韵”、宋人的“意”大多包涵在内。到董其昌,则极尽其雅,以致形成以流美见长的书风,这实为典型的“南派书风”。董其昌笔下体现的“雅”,是淡中见秀,意味醇厚,给人的美感享受已非以前的南派书作可以相提并论。
再有,董其昌把“士气”和“禅意”互为参融,开拓了书法创作的境界,使书法的“意境”内容更加丰富。董其昌一方面极力推崇陶渊明诗境中的古淡天真,平和自然,一方面又追求禅境中的简淡静寂,空灵谐和,二者结合在其书法创作中,境界和以往的书家迥然不同。我们从其书作的章法布局中即可以略知一二:为了更好地表现自己的追求,他吸收杨凝式布局空旷的特点处理草书的章法,但又更见萧散简远,造成“疏徐闲雅”的书境,透露出特有的性灵。这种既有文人意态又具禅家情性的书法意境,令人有耳目一新之感,对后世书家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
响,比董稍后的张瑞图、黄道周、倪元璐,就明显地接受了董的孳乳。
董其昌的创作表现了封建士人们的审美趣味,是文人书法的代表,也是“禅意书法”的滥觞,探究其创作的内核,对于研究中国古代文人审美心理的发展,研究书法创作中的社会、文化因素,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王铎、徐渭、傅山的雄狂书风
和董其昌不同,徐渭虽然也是一个文人,但他穷愁潦倒的生活、狂迫的心境,使他根本无法做到萧散,心中的郁闷愤疾,借笔直书,“如嗔如笑,如水鸣峡,如种出土,如寡妇之夜哭,羁人之寒起。当其放意,平畴千里,偶尔幽峭,鬼语秋坟”,所以,他的书作和董其昌不同,“笔意奔放如其诗,苍劲中恣媚跃出,在王雅宜、文徵明之上;不论书法而论书神,诚八法之散圣,字林之侠客”。其草书用笔大起大落,纵横自在,笔势跌宕多姿,波澜起伏,表现出特有的雄放博大的风格,给人以强烈的精神震撼。
王铎在书史上与董其昌并称,时谓“南董北王”,他是一个在深谙传统的基础上锐意变革的书家,其草书具有颇浓的时代气息和顽强的个人风貌:狂肆酣畅的用笔,奇崛险绝的结字,纵横奔突的章法,吞吐风云的气概,典型地表现了狂草跌宕雄狂的风采,具有浓烈的艺术感染力,可算是明代草书第一人。
王铎的“苍郁雄畅”在明清之际一枝独秀,一方面有赖于他精研传统,熟谙草书源流,一方面又敢于否定传统,超越传统。对于传统,王铎身体力行耽玩于斯,“余从事书艺数十年,皆本古人,不敢妄为,故书古帖日多”,“一日临帖,一日应请索,以此相间,终身不易”。由此养成了深厚的传统功力,但他并不为传统束缚,而是在赵、董书风的笼罩下力振柔媚,以雄刚之气融入书作之中,把旭、素之精神化为己用,又极力变通。同时,处在动荡的社会旋涡之中和降清失节的矛盾、痛苦、彷徨又对王铎的创作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多种因素的催化,使王铎书风终于形成,而且在书史上显得特别突出:一种富有浪漫主义色彩的雄强剽悍、真率奇诡的抒情风格,使“神笔王铎”成了书史上的一个伟大人物。
力倡“四宁四毋”的傅山,是一个颇重民族气节的志士,我们从他谈论书法的诗文之中,可以发现傅山是把书法当作人品的观照来醉心追求的。所以,他尊崇颜真卿:“平原气在胸,毛颖足吞虏。”鄙薄赵孟頫:“痛恶其书浅薄,如徐偃王之无骨。”反对奴俗气:“作字如作人,亦恶带奴貌。”这些书学观点支配他的创作,使他的草书和当时风靡一时的赵董书风迥然有别。傅山是位富有爱国心的明代遗民,历来盛誉他以气节自重,其抑郁不平之气发而为书,故显得雄肆宕逸,倔强不羁。傅山曾师王铎,故其书有王铎之迹,但其笔势的矫健流畅,笔意的连绵缠绕。结字的支离拙丑,都让人感到另一种雄狂风格;既雄浑澎湃,又舒卷自如。傅山的草书作品都显出连绵崛突,振笔而抒,时时流露出其豪迈的心境。他的“四宁四毋”的主张也体现在自己的创作中:不以媚态示人,而是根据感情的需要奋笔疾出,不避丑怪,不嫌倾斜和支离,同时又力去流滑,虽速而法备,在跌宕起伏、盘旋振迅之中贯融雄浑的正气。后世书家对傅山推崇备至,盖在于此。
徐、王、傅皆为一代大家,都有自己突出的个人风貌,但他们的创作又明显具有共同的审美特征——雄狂,体现出共同的浪漫主义抒情风格,所以,从审美角度看,我们可以把他们的创作纳入一个共同的流派之中,这一流派和董其昌书风分庭抗礼,表现了明代文人书家的另一种审美趋向。
从美学角度看,雄狂的审美意象比宁静祥和的审美意象更具有抓住人心的审美快感,易于造成一种“审美惊叹”,很快使人们进入审美共鸣状态。徐渭的波澜起伏,王铎的奇险跌宕,傅山的纵横振迅,比起董其昌的优美闲雅,欣赏的兴奋度和审美的快意自然要显得更加突出,他们书作中表现的狂态意象往往先声夺人,能—举引起欣赏者的审美注意。我们说,徐渭、王铎、傅山是富有创新精神的书家,实际上也正是从他们冲破了“中和”的审美观念而另辟蹊径,开辟了另一条创作道路而言的,如果把董派书风和徐、王、傅的雄狂书风纳入不同的美学范畴,则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