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文献》期末复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典文献学期末复习笔记
一、文献导论
(一)概念:狭义:用文字表述的具有历史价值和科学价值的图书资料。
广义:任何具有一定历史或科学价值的含有知识信息的物质载体。(二)原义:“文”指文章,“献”为“贤”或“贤才”
(三)文献的概念发展:从指“典籍和贤才”(一部分指书面材料,即文章或典籍;另一部分指口头材料,即贤人所讲述的材料)的并列结构转向专指“典籍”的偏义结构再到有历史价值的图书文物资料。
二、中国古典文献学发展概况
(一)先秦:古典文献学的初始阶段,但遭秦始皇的破坏“焚书坑儒”
孔子提出“文献”概念;整理《诗经》《春秋》
(二)两汉:成熟时期。既有以义理为主的经今文学派,又有以考据为主的经古文学派。
刘向、刘歆父子著《别录》《七略》,中国古典目录学、校勘学的奠基人
大家:司马迁(西汉)——古籍今译(《五帝本纪》中对《五帝德》与《帝系姓》两篇文献所记内容真实性的辨析);郑玄(东汉)——集大成(《毛诗笺》、《三礼注》);王充(东汉)——辨伪(《论衡》);许慎(东汉)——训诂(《说文解字》),开创以小学校读古典文献或经书的方法
(三)魏晋南北朝:北方承汉朝古文字考据之余绪,南方受玄学影响较大,出现义疏文学。注释整理繁荣,音义之学兴起,四部分类法。
大家:颜之推《颜氏家训》陆德明《经典释文》
(四)隋唐:集南北朝之大成,史注成就较高
大家:颜师古《五经定本》、孔颖达《五经正义》、司马贞、张守节《史记》(注)、刘知几
(五)宋元明:疑辨思潮兴起,以理学为代表的义理之学为主
或宋辽金元:宋:史部书的编纂与整理;集部书的编纂与整理;金石考据学;公私目录学
大家:郑樵、洪迈、朱熹、王应麟
明:《永乐大典》;佛教典籍的整理,刻书业发展
大家:杨慎、焦竑、胡应麟、方以智
(六)清:集前代考据学之大成,形成以小学为中心的一代朴学
《四库全书》;语言文字学方面的考释与研究;经传的整理与考辨;历史文献的整理与考证;周秦诸子文献的整理
大家:顾炎武、纪昀、廖平、皮锡瑞、俞樾、孙诒让、康有为、梁启超、章炳麟(七)近代:开始之际,承考据学传统,古文学一直占优势
大家:罗振玉、王国维、张元济
汉、唐、宋、清是四个重要时期
三、古典文献的载体形式
甲骨、金石、竹木、缣帛、纸张、电子等
四、古典文献类型
(一)总集:汇集两人以上的作品的合集。包括一个朝代(断代)和多个朝代(通代)的作品,也可以包括一种体裁和多种体裁的作品。
(二)别集:相对总集而言的,是指搜集一个作家部分或全部作品的个人作品集。(三)单行文献:是指单独印行的某一位或几位作者的某一种作品或著作,又称单行本。
(四)丛书:是指搜集两种以上的文献,按照一定的理念和体例编校,冠以总的书名,用统一的的版式和装帧印行的文献类型。又名“丛刊”“丛编”“丛刻”“类编”“合刻”“汇刻”“汇抄”“全书”等。
(五)工具书
1、书目:著录文献的自然状况,包括书名、作者、篇数、卷数、版本、内容提要、类别等的主要工具书。
2、索引:又称“通检”“引得”,将文献中具有检索意义的事项(可以是人名、
地名、词语、概念、或其他事项)按照一定方式有序编排起来,以供检索的工具书。
3、类书:我国古代分类式的资料汇编性的工具书。
宋代四大类书:《太平广记》《太平御览》《册府元龟》《玉海》
《太平广记》是宋代人编的一部大书。全书500卷﹐目录10卷﹐取材于汉代至宋初的野史小说及释藏﹑道经等和以小说家为主的杂著,属于类书。
四部书中,《太平御览》编得最早。它是一部综合性类书,门类繁多,征引赅博,在类书中堪称“空前”,被视为“类书之冠”,这是很有道理的。全书以天、地、人、事、物为序,分成五十五部,“备天地万物之理,政教法度之原,理乱废兴之由,道德性命之奥”,可谓包罗古今万象。书中共引用古书一千多种,保存了大量宋以前的文献资料,而其中十之七八己经散逸,这就使本书显得尤为珍贵,被称作辑佚工作的宝山。
《册府元龟》取材以正史为主,间及经书、子书,小说、杂书一律不收;类目以人物、事类为中心,不及其余;专收上古——五代的君臣事迹,尤重唐、五代。全书分帝王、将帅、学校、刑法等31部,每部下又分门,共1104门。
每部前有“总序”、门前有“小序”,属概述性质,对于了解有关内容有所帮助。
在《玉海》的各个类目当中,不仅提供了历史文献资料,还提供了代表这些文献来源的图书目录,有别于一般的类书。
“十通”:是《通典》《通志》《文献通考》《续通典》《续通志》《续文献通考》《清朝通典》《清朝通志》《清朝文献通考》《清朝续文献通考》这十部政书的总称,唐代杜佑撰《通典》一书,专就历代典章制度,分门别类地,系统、全面而又概括地编撰成我国最早的一部专史巨著,开创了史书的新体例。出版之后,一直为历代学者视为不朽的名著。此后宋郑樵撰为《通志》,元马端临撰《文献通考》,连同《通典》合称“三通”。清乾隆时加入官修的《续通典》、《续通志》、《续文献通考》以及《清通典》、《清通志》、《清文献通考》合称“九通”。1935年再加上《清续文献通考》,总称为“十通”。其中以马端临的文献通考最有价值。
五、古典文献的目录
(一)目录的概念:
目——一书的篇名或群书的书名
录——叙录(书录或序录),对一篇文章或一部书的内容所做的提要
(二)一书目录:按照一定次序编排的一书的篇名和该书各篇叙录(也有只有篇名没有叙录的)。
(三)群书目录:是指按照一定次序编排的一批图书的书名和叙录(又有只有书
名没有叙录的)。
(四)目录学的兴起与发展
中国古代目录学萌芽于先秦,而正式兴起于西汉。随着汉代重视文献与文化的发展,散失文献得以集聚收藏,整理工作也应运而生。汉初即有张良、韩信等序次兵法,武帝时“建藏书之策,置写书之官,下及诸子传说,皆充秘府”。成帝时,又广搜遗书,并名学者刘向遍校群书,编写篇次,撰写撮述全书大意之叙录,汇成《别录》。刘向开创了叙录体目录的范例。叙录现存《战国策叙录》、《晏子叙录》等八篇。哀帝时,刘歆又在其父基础上,“总群书而奏其《七略》。”《七略》虽不存,但主要内容保存于《汉书•艺文志》。《七略》是我国古代最早的综合性国家图书分类目录。
(五)古代目录的基本结构
1、叙录(或称书录解题、提要等)列于书名之后,用以揭示图书的内容主旨、价值得失,介绍作者生平事迹、学术源流,以及该书的版本、校勘、流传情况等。叙录为古代图书目录中最重要的结构部分,是古代目录学具有学术性和指示读书治学作用的具体表现之一。叙录起源于刘向,其整理群书,所作《别录》,今存《战国策叙录》等数篇。
(六)古代目录的分类沿革
1、“六分法”为我国最早的图书目录分类法,创始于《七略》。《七略》含辑略、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数术略、方技略。“辑略”为综述学术源流的绪论,不是图书分类,实际为“六略”(即“六分法”)。
2、经史子集四部概述
经部著录儒家经典与后儒解经之著作,以及与学习经书有关的读物如“小学”之类。
史部著录历史类书籍。
子部著录以《汉书·艺文志·诸子略》所包括的先秦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农、小说等九流十家的诸子著作为主。再合并“兵书”、“数术”、“方技”三大类,唐以后又增释家、道书(神仙家)、艺术、类书、谱录等类,使子部内容庞杂,包罗哲学、军事、农业、医药、天文、数学、艺术、手工、饮食、动植物及阴阳五行、风水占卜和类书等各方面著述。其小说类还包括小说一类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