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哲学中的生死问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庄子哲学中的生死问题
姚忠秋
(东南大学人文学院,江苏南京210096)
【摘要]生死问题是人生观的核心问题,是人们关于生命本体问题的思考。

在《庄子》一书中,生死问题贯穿全书,是其核心理论之一。

本文首先阐述了庄子对生死的理性认识;进而表达了庄子对生死超然达观的态度;最后评价了庄子这种超然生死观的不朽意蕴。

[关键词】庄子;生死;自然
[中图分类号】B2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489(2009)15--0002-01
自古以来,许多人本能地把死亡看成人生的最大悲剧,陷入对死亡的无尽恐惧中不能自拔。

对此,我们欠缺的是一种对死亡的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人生中有生必有死,有死才有生。

正是在生生死死的更替中体现出人类生存的意义和价值。

实现有限中的永恒。

古希腊的柏拉图说过:“哲学是死亡的练习。

”现代哲学家雅士培也曾说过,“学习如何去生和学习如何去死,实际上是一回事。

”“在中国古代道家哲学的论述中,对死亡问题讨论最多研究最深的是庄子,他以理性主义和自然主义来的态度来看待死亡,拉开了罩在死亡上的种种神秘面纱,觉悟了死亡的真切涵义,并以此来规范和调节自己的现实人生,以寻求内心宁静超越的精神境界。

1、庄子对死亡的理性认识
1.1“气聚则为生,气散则为死”。

死亡是什么?这~直以来来是让人们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因为不了解,所以人们对死亡历来充满着恐惧,生而喜、死而悲。

庄子从自然主义的哲学基础出发,对死亡做出了合理的解释,在他看来,生死不过是相互联系着的自然变化而已,不过是“通天下一气”的流衍变化而已。

“人之生,气之聚也。

聚则为生,散则为死。

故万物一也。

是其所美者为神奇,其所恶者为臭腐。

化臭腐为神奇,神奇复化为臭腐。

故日通天下一气耳。

”《庄子·知北游》“气”是道家哲学中的一个基本概念,庄子认为“通天下一气”,把“气”看作是自然界最基本的元素,自然界的一切事物无不系之于气。

正如‘庄子·至乐》中所说“杂芒芴之间,变而有气: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今又变而之死,是相与为春秋冬夏四时行也。

”这样看来,庄子认为“气”就是生命从无形到有形的基本物质粒子。

生死同质。

都系之于“气”,生死转变不过是“气”的聚散变化。

所谓“聚则为生,散则为死”,是在万物统一于“气”的前提下,用气的聚散来解释人的生与死。

作为同一本源‘“气”》的相关形态,“生”与“死”呈现出其相通性。

以“气”的聚散为具体的表现形态,“生”与“死”源予自然又复归于自然。

所以,作为大化流行过程的产物,人之“身”与“生”都本于自然,而非从属于人自身。

1.2“万物一府,死生同状”。

从认知层面上说。

庄子认为,生死是否有别全在于认知主体是否能够“齐物”。

在庄子看来,事物的差别虽然客观存在,但物之差别对于具有不同“心”的认知主体的意义却是不同的,在“不齐”之心的观照下,则诸种差别宛然而生。

而在“齐物之心”的观照下,则万物的差别可以混化为一。

因此,庄子主张“齐物”。

在庄子看来,宇宙间的具体事物尽管纷繁复杂差别众多但在本质上却是相同的、在根源上却是同一的:“万物皆种也”《庄子·寓言》、“道通为一”‘庄子·齐物论》,所以,认知主体对待事物的基本态度应该是齐一万物的。

在“齐物”的态度下,庄子进一步提出齐生死的主张,认为生就是死,死就是生,生死齐一,本无差别,从而成功地跨越了构成其生命困境的首要界限。

海德格尔的某些观点也与此相似,海氏说:“在固执的人心目中生只是生。

它们认为死就是而且只是死。

但是生之在同时是死。

每一出生的东西,始于生也始入死!趋于死亡,而死亡同时是生。

”于是执着留恋于“生”而惧怕逃避“死”就是没有必要的甚至是可笑的。

“予恶乎知说生知非惑邪!予恶乎知恶死之非弱而不知归者邪!”(‘庄子·齐物论》)
2、庄子对生死的超然态度
2.1“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

既然“命”作为必然性,意味着人生的际遇是定然如此而不可改变的,是既无力抗拒也无法逃避的,个人所能做的只能是改变对命运的态度,随顺事物变化。

思想上有了这种自觉,无论遇到什么情况,处于什么环境,内心就不会受到伤害,就会始终使自己的心境处于“其寝不梦,其觉不忧,其食不甘,其息深深”《庄子·大宗师》的“喜怒哀乐不入于胸次”‘庄子·田子方》的安宁、恬静的状态,从而在精神上也就会体会到一种自由的满足。

庄子的这种安命不是否定“命”这种必然性所带给人生的困境,而是表现为对这种必然性的顺从,而顺从涵盖超越之义。

这样,庄子在“安命”的态度下,实现了对生死之困的超越:“且夫得者,时也,失者,顺也;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

‘庄子·田子方》有生必有死。

这是固然之理、本然之性,不可违抗。

人只能对之采取不执即安命态度,做到“安时而处顺”。

人若能这样,即可超越“哀乐”之情,从必然性的束缚中解脱出来,得到精神上的最终解放,体验到心灵上的自由。

2.2“不知说生,不知恶死”。

在《大宗师》篇中,庄子提到古之真人的形象。

“不知说生,不知恶死;其出不诉,其入不距:倏然而往。

倏然而来而已矣。

不忘其所始,不求其所终……”古之真人,不因生而喜悦,也不因死而憎恶,自由自在的来,又自由自在的离去。

一切顺乎自然,没有丝毫违背之心。

也因此自由自在无忧无虑。

庄子倡导以自然达官的态度来看待生死,认为古时候的真人不知道留恋生命,也不值得去害怕死亡:不会为出生而庆幸,也不会为死亡而悲哀。

赤条条而来,赤条条而去。

事情来了就欣然接受,事情去了了也欣然送别。

他既能够忘死生,也能够超死生。

这样,心境就能清明透彻。

对于死亡,不应该过分恐惧,但也无需欢欣鼓舞。

要做到“不知悦生。

不知恶死”,‘庄子·大宗师》这才是德道的境界,也就是不动心的境界。

既然生死是自然现象,所以生不必快乐,死亦无须痛苦,生命只是事物无穷的变化历程中的一个形态,而人也同样只是无数形态中的一个短暂的形态而已。

死生也只是人在一生中所行走的坦途,那么,倘若要赞美生命,也应该赞美死亡。

因为生命和死亡都是自然造化赋予人的馈赠。

“故善吾生者,乃所以善吾死也。

”《庄子·大宗师》这样,庄子就将惶惶不可终日的个体生命调和到齐生死、一天人的交响乐中,消融了生存的根本矛盾,最后形成一个与道同一的乐感大和谐,高度升华了人的个体生命,谱写了一曲达观生死的超越之歌。

3、庄子生死态度的不朽意蕴
陈鼓应先生说:“庄子的哲学可以说是一种境界的哲学,他所关注的是人的精神之扩展。

”他让我们对生命进行重新的思考,不仅破除了对生的执着,更体味了生死相通的本质,使我们能以坦然平静的心态面对死亡。

庄子生死观的高明之处在(下转第14页)
作者简介:姚忠秋(198每一),女,东南大学人文学院伦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14Magnlflem_tWriting审T
律。

如新园村老党员、退休职工丁维坤,在汽车贸易市场进场过程中,利用群众要求适当提高土地征用补偿费的朴素心态,多次煽动策划群众闹事,造成部分群众公然与政府对抗,严重危害社会秩序。

3.4少数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发挥较差。

一部分党员受文化素质、生产技能、年龄条件等因素制约,本身就是贫困户,缺乏致富能力,更谈不上带领群众致富,有的党员号召力还不如经济实力较强的群众。

3.5个别党员干部素质不高。

有的党员干部公仆意识淡化,不关心群众疾苦,工作方法简单,作风粗暴;精神萎靡不振,思想不解放,缺乏带领群众致富奔小康的实际本领;办事不公,偏亲向友,甚至以权谋私。

为什么会造成上述原因,主要原因是什么?我想,不外乎两个方面:从客观上分析,作为党的各级组织尤其是农村党组织,主要是发展党员工作不规范,没有把好入门关,这样,素质不高的、思想不好的,甚至有一些这样那样有问题的人也拉进了党内。

从主观上分析,作为每个党员政治理论学习不够自觉,尤其是对党章的学习不是“入心入脑”,而是“入箱入柜”;有的党员入党时学过党章,但入党后从未去翻过党章:有的从学习到学习,没有全面系统地去理解。

4、学党章,知荣辱,强意识,重实践
中纪委、中组部、中宣部年初联合发出通知,要求认真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纪委第六次全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切实抓好党章的学习贯彻。

根据中央通知精神,2月21日,中共逍林镇委也相应发出了关于在全镇共产党员中开展学习党章的通知。

为此,要求各党组织要把学习贯彻党章作为全党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切实抓紧抓好。

4.1在思想上,要认真对待,高度重视,力戒形式主义。

这次学习党章不是简单的学习,而是新形势下完成党的伟大任务的需要。

真正把党章作为加强自身修养、完成伟大历史使命的指导准则,高度重视,认真对待,真学真信,不搞形式主义,真正学出实效。

4.2在学习的内容上,要突出一个重点,即总纲部分。

党章总纲是党章的统领、灵魂和核心,是最重要的组织部分。

因此,学习党章,首先就要紧紧抓住这个“牛鼻子”或“总龙头”,才会对学习整个党章起着根本性、指导性、决定性的作用。

4.3在学习的方法上,要做到“五个结合”:一是坚持集中学习与分散学习相结合。

利用每月一次的党员学习日,学习党章作为今年学习的主要内容。

分散学习,可以采取各支部为单位学习,有的村分片学习,同时,要强调个人自学习;二是传统型学习与电化教育相结合。

现在的学习形式、学习方式很多,传统的学习方式,如阅读式、宣读式、还有.卜级领导或教授讲座式。

除了这些传统的形式外,可以采取远程教育嘲络、播放电教片、还有家庭电教播放点等形式进行学习;三是通读与精读相结合。

要求每个党员原原本本地学习党章,通读党章的全文。

作为每一个党员应该了解党章是党内的根本大法,它除了总纲部分外,更重要的要了解我们党在现阶段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四是学习党章与先进性教育活动相结合。

学习党章既是巩固第一、第二批先进性教育活动成果的需要,也是开展第三批先进性教育活动的重要内容。

因为,《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读本》的第一篇文章就是中国共产党章程,这既说明了党章的重要性,也表明党章是保持党的先进性的基石和出发点;五是学习党章与开展荣辱观教育相结合。

在我们的社会主义社会里,是非、善恶、美丑的界限绝对不能混淆,坚持什么、反对什么,倡导什么、抵制什么,都必须旗帜鲜明。

胡锦涛同志提出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实际上是一条是非分明的泾渭线。

所以说,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和党章的学习从目标上说是一致的。

4.4在学习的实效上,通过学习,要达到解决“一个信念”、强化“四种意识”的要求。

即:首先,要解决“一个信念”问题。

理想信念是“总开关”,理想的动摇是最危险的动摇,信念的滑坡是最致命的滑坡。

坚定理想信念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学习、不断实践的过程。

其次,要强化“四种意识”,即:(1)宗旨意识。

就是要把人民群众利益放在首位;(2)纪律意识。

只有全体党员都自觉遵守党的纪律,才能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才能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3)正气意识。

党要讲正气,共产党员也要讲正气。

要讲正气,首先要做老实人,讲真话,做有利人民的事,做有利人民的人;(4)前列意识。

当前,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党员应该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做=E导;在精神文明建设中做示范;在急难险重等突发性事件中做英雄;在社会公益事业中做先锋。

(上接第2页)于。

他把“生”和“死”这对本身难以调和的矛盾奇特地结合了起来,给人们展现了一个新的视野,提供了一条解脱生死的途径,在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只有理性地面对死亡,才能理性地面对人生的种种际遇和坎坷:只有乐观地面对死亡,才能乐观地面对生活:只有超越死亡,才能超越自身的局限性。

庄子对生死的言说充满了诗意的思辨:精神上获得了绝对的自由,时间和空间的双重约束就会瓦解,生存意志也就没有物欲和功名的绳索之缚了,就体悟了最终的存在意义和获得最高的精神愉快和美。

【参考文献】
【l】【2】冯沪祥.中西生死哲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D】郑晓江,钮则诚.解读生死【M1.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4l杨国荣.庄子的思想世界【M1.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5】徐克谦.庄子哲学新探【MJ.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2005.
【6】海德格尔.关于人道主义的书信【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6.【7l陈鼓应.老庄新论【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上接第12页)的建筑废墟中搜救深埋人员8100人,其中生还1701人,解救被困群众51730人,医疗救助13109人,成为救援生还率最高的专业队伍,受到了党中央、中央军委以及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评价,赢得了人民群众广泛赞誉和爱戴,成为让党放心、让人民放心的坚强队伍。

赴汤蹈火,突出了公安消防官兵不怕牺牲、勇于奉献的战斗精神,它明确的是公安消防官兵在使命任务面前的行为准则。

我国地域广阔,灾害频仍。

在急难险重任务面前,公安消防部队作为一支业务素质精良、专业技术过硬的应急救援抢险力量,总是冲锋在前、敢打能赢,为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长治久安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

服务人民,突出了忠于人民、服务人民的宗旨意识,它明确的是公安消防官兵与人民的关系准则。

服务人民是消防部队前进的动力,是消防官兵对自身的最低要求,也是最高标准。

汶川大地震中涌现出了很多感人事迹,是什么样的信念和力量支撑着这支队伍?就是因为这支队伍始终拥有一种勇于牺牲、力济苍生以安天下的精神和情怀,始终坚守人民子弟兵为党为人民的坚定信念和神圣使命。

中华民族之所以历经几千年而不断繁荣兴盛,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们一代又一代先人,创造了绵延小断的符合社会发展趋势的价值观。

最近价值观建设中的三个亮点,具有广泛的感召力与影响力,为我们提供了精神的支撑面,形成个人、国家、民族长期博弈的精神力量和思想基础。

当我们把这些价值观念内化为自觉的价值准则,外化为自觉的行为习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将成为现实!
【参考文献】
fl】中国共产党十六届六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IC】.2006.
【2】秋石.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Ⅱ】.2006.24.
【3】生命至上——中国公安消防部队汶川特大地震抢险救援纪实m.2∞8.
【4】《热血汶川》(光盘).2008.
庄子哲学中的生死问题
作者:姚忠秋
作者单位:东南大学,人文学院,江苏,南京,210096
刊名:
华章
英文刊名:HUAZHANG
年,卷(期):2009,(15)
引用次数:0次
1.冯沪祥中西生死哲学 2002
2.郑晓江.钮则诚解读生死 2005
3.杨国荣庄子的思想世界 2006
4.徐克谦庄子哲学新探 2005
5.海德格尔关于人道主义的书信 1996
6.陈鼓应老庄新论 1992
1.期刊论文刁生虎.DIAO Sheng-hu生的执著与死的解脱--庄子的生死哲学-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01,21(1)
产生于春秋战国这一大争之世的庄子生死哲学,以玄虚的道论为其逻辑起点,主要涵盖了贵生乐死、生死命定、生死气化、生死齐同和不死不生等系列理论.其中流贯着庄子对个体生命的理性执著和对死亡困境的精神解脱.庄子的这种生死哲学对现代人建立系统的生死哲学和科学的生死观念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2.期刊论文王玲莉.朱人求.WANG Ling-li.ZHU Ren-qiu庄子生死哲学的本体关切-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5,21(4) 庄子哲学实质上是一种生死哲学.在庄子的生死哲学中, 庄子通过对生死问题的思考来揭示"道"的本质、作用以及世界万物的产生.生死问题是庄子哲学体系建构的基点.庄子生死哲学充分表达了庄子思想的本体关切:生死与世界的创生同步,生死与"道"有其内在的一致性,对生死的超越即是对"道"的认同.
3.学位论文孙宝安庄子生死观初探2005
如果说,人生哲学是对人生切要问题的智慧反思,则人之生死问题就是其中之核心。

对生死问题的反思,所获得的是对生命存在意义的本真彻悟。

在先秦诸子的生死观中,以庄子之论最为丰富和具有深度。

通过对诸子百家、尤其是老子的生死观的批判和吸收,庄子的生死观在“谬悠之说,荒唐之言”(《庄子·天下》)的表象下,形成了一种具有系统性的生死哲学。

庄子生死哲学的最高范畴是“道”或“自然”,其内容涵盖了生死本体观、生死价值观和生死价值践履三个方面。

从《庄子·内篇》看,在生死本体观方面,庄子分别从道命二重观角度揭示了生死的本体意义。

首先,庄子以“道”的运化解释生死的根源、本质,视生死转变为本质齐同的“自然”“物化”。

其次,针对个体生命的生死,庄子又以“命定”观解说之。

在生死价值观方面,庄子提出了法“自然”的生死价值标准。

庄子认为,生死是“自然”之变,人们对待生死的应有态度是法“自然”。

法”自然”即在肉体生存方面追求“全生尽年”,在精神生存方面追求“逍遥无待”。

法“自然”价值追求的目标是:在人与“自然”的贯通中实现生命的本然价值。

4.期刊论文万勇华.WAN Yong-hua庄子生死哲学探析-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6,22(3)
生死问题既是人类面临的永恒问题,也是庄子哲学探讨的重要课题.作为继老子之后先秦道家的主要代表人物,庄子注重从道的立场来考察人的生死问题,对生死哲学中许多重大问题都作了深刻、独到的阐释,从而把先秦道家的生死哲学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可以这样说,在先秦诸子中,以庄子的生死哲学内容最丰富,涉及的问题最多,达到的境界最深.
5.期刊论文李希.陈智莉以死为返——浅论庄子的死亡观-电影评介2010(2)
生死问题,是作为追问人类根本性问题的哲学所要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它直接涉及到人类存在的意义和终极关怀,涉及到人类的价值观乃至信仰.死亡问题对于理解庄子思想,有着重要的意义.
6.期刊论文范克龙庄子的生死智慧-理论月刊2009(5)
庄子是先秦时期唯一关注生死问题并且对之进行了深入思考的思想家.在庄子的生死智慧中,以<齐物论>中"生死一如"的同一哲学为基础,把生死问题放在自然大化中来理解,生死被看成气之聚散的气化过程.正是在这一自然天命观的主导下,一方面实现了"善始善终"、"安时处顺"的死亡超越,另一方面完成了达生适性的本性回归;并在此基础上对儒家生死观进行了深入的批判.
7.期刊论文罗尧庄子论命与生死-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21(3)
命与生死问题是人生哲学的重要问题.先秦诸子对命都非常关注,庄子亦然.而关于生死问题,则尤为庄子所重视,因为它是庄子人生哲学不可或缺的部分.庄子对命与生死均抱着一种顺其自然的态度.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保守个体精神的自由、自在与心性的宁静和淡泊,庄子把精神的自由、自在与心性的宁静和淡泊看得比其他一切都更为重要.
8.学位论文姜春玲庄子生死观浅析2008
生死问题是庄子人生哲学中的重要问题。

庄子的生死哲学认为,与生看似不同的死,本质上是气的聚散变化之一种,实际上是自然大化演变的一种形式、一个过程,和生实际上是贯通为一的,既是必然的、命定的,又是自然的、客观的。

生与死本质上是齐同为一的,没有区别的,个体不必为生而喜,不必为死而忧。

同时,庄子的生死哲学还表明,个体虽然不必为生而喜,为死而忧,但作为自然造化的一员,个人还是应该参与到大化流行之中
,活够自然所赋予给我们的生命时限,这就是说,要尽力保身、全生、尽年,以求成为终其天年而不中道夭者。

本文从命的不可抗拒性入手,指出人类生存的诸种环境、条件、因素,是社会历史的一种必然性,而这种必然性对于正处其中的人来讲,是一种不可抗拒的外在力量。

人生哲学关于生死问题的思考,正基于这种大环境。

本文的第二部分详细论述了善生乐死的庄子的生死观:善生的生存观,先从学会养生做起,然后达到对于自己所处境遇泰然自若的认识状态,也就是安命;最后在安命的基础上追求一种精神的自由——逍遥游。

又分别从哀乐不入、以死为反、观化及我三个方面论述了乐死的死亡观。

在本文的第三部分道与生死的联系中,分别论述了道与死亡的契合和善生乐死是体道的重要条件
本文的意义不仅有助于了解庄子哲学的深刻人文内涵,而且有助于现代人了解生与死的本质,充分珍惜重视自己宝贵的生命。

同时,有助于现代人加强对死亡价值和尊严的认识,从而消解对死亡的恐惧,摆脱对死的感情上的痛苦,消除贪生恶死的错误倾向,坦然地迎接死亡的来临。

当生之时,能热爱之,珍惜之,好好地生;当死之时,能面对之,接受之,坦然地死。

因此本文不仅具有理论意义,更有现实意义。

9.期刊论文唐坤略论庄子超越生死的旷达境界-江汉论坛2004(12)
庄子是迄今可考的最早的详尽论述生死问题的中国哲学家.他把人的生死还原成一种自然的过程.在此基础上庄子强调关于生死的一种自然对待,把死看作自然的回归;进而强调关于生死的一种超越对待,把死看作精神的"悬解".他立足于生来领悟死的意义,凭借着死来体察生的价值.庄子主张超越生死
,其意义不在于生死本身,而在于返回到现实的人生,视天下万物为一,不被物所役,没有物所累,以无比开阔的视野来审视人生的利害、得失、祸福,积极面对人生.
10.期刊论文阳淼.田晓膺.YANG Miao.TIAN Xiao-ying"齐"生死与"化"生死——从生死问题看庄子与葛洪的审美
立场与意蕴-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5(1)
"齐"生死与"化"生死分别是道家庄子与道教葛洪对待生死问题的重要分歧之一,"齐"生死遵循"道法自然","化"生死引导人走向长生,它们不同却又相承."齐"与"化"二字,在生死观念不同的背后,还引出了它们审美立场的差异与审美意蕴的不同.从这差异之中,可以看出道教美学作为一门宗教美学的一些特点来.
本文链接:/Periodical_huaz200915002.aspx
下载时间:2010年5月16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