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哲学中的生死问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庄子哲学中的生死问题

姚忠秋

(东南大学人文学院,江苏南京210096)

【摘要]生死问题是人生观的核心问题,是人们关于生命本体问题的思考。在《庄子》一书中,生死问题贯穿全书,是其核心理论之一。本文首先阐述了庄子对生死的理性认识;进而表达了庄子对生死超然达观的态度;最后评价了庄子这种超然生死观的不朽意蕴。

[关键词】庄子;生死;自然

[中图分类号】B2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489(2009)15--0002-01

自古以来,许多人本能地把死亡看成人生的最大悲剧,陷入对死亡的无尽恐惧中不能自拔。对此,我们欠缺的是一种对死亡的深刻的理解和认识。人生中有生必有死,有死才有生。正是在生生死死的更替中体现出人类生存的意义和价值。实现有限中的永恒。古希腊的柏拉图说过:“哲学是死亡的练习。”现代哲学家雅士培也曾说过,“学习如何去生和学习如何去死,实际上是一回事。”“在中国古代道家哲学的论述中,对死亡问题讨论最多研究最深的是庄子,他以理性主义和自然主义来的态度来看待死亡,拉开了罩在死亡上的种种神秘面纱,觉悟了死亡的真切涵义,并以此来规范和调节自己的现实人生,以寻求内心宁静超越的精神境界。

1、庄子对死亡的理性认识

1.1“气聚则为生,气散则为死”。死亡是什么?这~直以来来是让人们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因为不了解,所以人们对死亡历来充满着恐惧,生而喜、死而悲。庄子从自然主义的哲学基础出发,对死亡做出了合理的解释,在他看来,生死不过是相互联系着的自然变化而已,不过是“通天下一气”的流衍变化而已。“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故万物一也。是其所美者为神奇,其所恶者为臭腐。化臭腐为神奇,神奇复化为臭腐。故日通天下一气耳。”《庄子·知北游》“气”是道家哲学中的一个基本概念,庄子认为“通天下一气”,把“气”看作是自然界最基本的元素,自然界的一切事物无不系之于气。正如‘庄子·至乐》中所说“杂芒芴之间,变而有气: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今又变而之死,是相与为春秋冬夏四时行也。”这样看来,庄子认为“气”就是生命从无形到有形的基本物质粒子。生死同质。都系之于“气”,生死转变不过是“气”的聚散变化。所谓“聚则为生,散则为死”,是在万物统一于“气”的前提下,用气的聚散来解释人的生与死。作为同一本源‘“气”》的相关形态,“生”与“死”呈现出其相通性。以“气”的聚散为具体的表现形态,“生”与“死”源予自然又复归于自然。所以,作为大化流行过程的产物,人之“身”与“生”都本于自然,而非从属于人自身。

1.2“万物一府,死生同状”。从认知层面上说。庄子认为,生死是否有别全在于认知主体是否能够“齐物”。在庄子看来,事物的差别虽然客观存在,但物之差别对于具有不同“心”的认知主体的意义却是不同的,在“不齐”之心的观照下,则诸种差别宛然而生。而在“齐物之心”的观照下,则万物的差别可以混化为一。因此,庄子主张“齐物”。在庄子看来,宇宙间的具体事物尽管纷繁复杂差别众多但在本质上却是相同的、在根源上却是同一的:“万物皆种也”《庄子·寓言》、“道通为一”‘庄子·齐物论》,所以,认知主体对待事物的基本态度应该是齐一万物的。在“齐物”的态度下,庄子进一步提出齐生死的主张,认为生就是死,死就是生,生死齐一,本无差别,从而成功地跨越了构成其生命困境的首要界限。海德格尔的某些观点也与此相似,海氏说:“在固执的人心目中生只是生。它们认为死就是而且只是死。但是生之在同时是死。每一出生的东西,始于生也始入死!趋于死亡,而死亡同时是生。”于是执着留恋于“生”而惧怕逃避“死”就是没有必要的甚至是可笑的。“予恶乎知说生知非惑邪!予恶乎知恶死之非弱而不知归者邪!”(‘庄子·齐物论》)

2、庄子对生死的超然态度

2.1“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既然“命”作为必然性,意味着人生的际遇是定然如此而不可改变的,是既无力抗拒也无法逃避的,个人所能做的只能是改变对命运的态度,随顺事物变化。思想上有了这种自觉,无论遇到什么情况,处于什么环境,内心就不会受到伤害,就会始终使自己的心境处于“其寝不梦,其觉不忧,其食不甘,其息深深”《庄子·大宗师》的“喜怒哀乐不入于胸次”‘庄子·田子方》的安宁、恬静的状态,从而在精神上也就会体会到一种自由的满足。庄子的这种安命不是否定“命”这种必然性所带给人生的困境,而是表现为对这种必然性的顺从,而顺从涵盖超越之义。这样,庄子在“安命”的态度下,实现了对生死之困的超越:“且夫得者,时也,失者,顺也;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庄子·田子方》有生必有死。这是固然之理、本然之性,不可违抗。人只能对之采取不执即安命态度,做到“安时而处顺”。人若能这样,即可超越“哀乐”之情,从必然性的束缚中解脱出来,得到精神上的最终解放,体验到心灵上的自由。

2.2“不知说生,不知恶死”。在《大宗师》篇中,庄子提到古之真人的形象。“不知说生,不知恶死;其出不诉,其入不距:倏然而往。倏然而来而已矣。不忘其所始,不求其所终……”古之真人,不因生而喜悦,也不因死而憎恶,自由自在的来,又自由自在的离去。一切顺乎自然,没有丝毫违背之心。也因此自由自在无忧无虑。

庄子倡导以自然达官的态度来看待生死,认为古时候的真人不知道留恋生命,也不值得去害怕死亡:不会为出生而庆幸,也不会为死亡而悲哀。赤条条而来,赤条条而去。事情来了就欣然接受,事情去了了也欣然送别。他既能够忘死生,也能够超死生。这样,心境就能清明透彻。对于死亡,不应该过分恐惧,但也无需欢欣鼓舞。要做到“不知悦生。不知恶死”,‘庄子·大宗师》这才是德道的境界,也就是不动心的境界。既然生死是自然现象,所以生不必快乐,死亦无须痛苦,生命只是事物无穷的变化历程中的一个形态,而人也同样只是无数形态中的一个短暂的形态而已。死生也只是人在一生中所行走的坦途,那么,倘若要赞美生命,也应该赞美死亡。因为生命和死亡都是自然造化赋予人的馈赠。“故善吾生者,乃所以善吾死也。”《庄子·大宗师》这样,庄子就将惶惶不可终日的个体生命调和到齐生死、一天人的交响乐中,消融了生存的根本矛盾,最后形成一个与道同一的乐感大和谐,高度升华了人的个体生命,谱写了一曲达观生死的超越之歌。

3、庄子生死态度的不朽意蕴

陈鼓应先生说:“庄子的哲学可以说是一种境界的哲学,他所关注的是人的精神之扩展。”他让我们对生命进行重新的思考,不仅破除了对生的执着,更体味了生死相通的本质,使我们能以坦然平静的心态面对死亡。庄子生死观的高明之处在(下转第14页)

作者简介:姚忠秋(198每一),女,东南大学人文学院伦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