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形式与政策论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形势与政策课是高校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是在校学生关注时事发展,了解和学习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一个主要窗口,在大学生培养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但是这门课程的教学却面临许多困境,这些困境主要表现有:
1.上课都是教师讲、学生听的灌输式的教学模式
老师课堂教学的模式刻板,基本上都是教师根据教材按照自己的思路独自说下去,学生被动听讲,缺乏互动交流。

2.教师上课内容学生不太关心,而学生们关注的热点问题教师往往又很少涉及
教师上课的教材都是早已编写好的。

而国内外形势与政治日新月异、瞬息万变的,学生们通常比较关注当前发生的热点问题,而这些学生们比较关心且喜闻乐道的形势问题,课堂上老师往往又很少讲。

这样往往出现“言者谆谆、听者藐藐”的情形。

3.学生对该课程的参与程度、学习积极性普遍不高
正是由于上述问题的存在,长期以来这类课程教学效果不理想,甚至有很多班级将“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时间看作是有事开班会无事放假的机动时间,因而基本失去该课程设置初始的宗旨,亟待对该课程进行试点改革。

二、形式与政策课教学改革的内容
1.教师引导、学生自主的灵活性选题
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很大程度上和对学习内容是否感兴趣有着密切联系,在以往的“形势与政策”课程中,课堂的讲课内容都是任课老师定的,一般来自单调乏味的时事政治课本,甚至是一些枯燥的法律条文。

我们在“形势与政策”课程改革中将课堂内容制定改为教师和学生共同制定课堂内容,由老师根据学生特点和时事政策提出一些主题;与此同时我们也根据自己感兴趣的内容结合当代时事提出一些主题,最后将所有主题汇总在一起由大家民主挑选“形势与政策”课程中上课内容,尽管初步拟定的课堂内容并非最终的课堂内容,但是在课程的开展中老师和我们学生一起根据时事事件将课堂内容调整为我们当代大学生最关心、最想了解的内容。

如在开学初始,指导老师根据时事政策和大学生特点提出了“学习十七大精神”“大学生心理健康”“大学生中职业规划”等主题,而我们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也提出了“重返百年,追寻同济历史”“我为特奥献份爱,关心智障儿童”“新农村生态环境考察”等一系列主题,在学期进行中发生的“南方雪
灾”,“5?12汶川地震”“三鹿奶粉事件”等重大突发事件又牵动着我们每个在校大学生的心,因而在课堂的开展中我们又添加了“走进雪灾”“情系汶川”“聚焦三氯氰胺,关注食品健康”等学习主题,大家都对学习主题内容很感兴趣,从教学内容上提高了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2.竞标承办、活动开展的良性竞争模式
以往的课堂教学都是基于不同专题组织的讲座、报告,老师在讲台上独角戏,学生被动学习,我们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被忽略,因而课堂气氛往往沉默,我们很多人甚至是人在曹营心在汉的学习。

而在我班的“形势与政策”课程改革试点中,我们不仅在教改内容方面做到学生同老师共同参与制定,民主选择课堂内容,而且探索学生走上讲台的教学改革:以自发组成形势任务课程小组的模式将班级同学分组,每个主题学习开展前由各组递交既定主题开展的竞标书,竞标书中包含开展形式,最后由老师和班级同学共同投票选出负责主题学习的小组。

每学期末班级同学对各小组进行评比,选出最佳策划小组以及最佳学习主题并激励同学们发挥出智慧和潜能。

如在“重返百年,追寻同济历史”主题学习中,第一小组提出学习方案为参观校史馆,观看同济百年宣传片;第二小组提出的学习方案为绿色访谈,采访各年龄层次的同济校友,寻找当年同济的故事;第三小组提出的学习方案为同济校园变迁,分组拍摄校园视频,以PPT和知识问答的形式帮助大家了解同济历史。

三组同学分别递交了竞标书并向班级同学介绍了自己活动的相关细节,最后在老师和同学的讨论下决定该主题学习,采用第三小组的方案,并由第三小组负责承办,学习最后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通过竞标承办主题学习模式,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往往站在讲台上的不是老师,而是我们学生自己。

将课程的主体由老师转变成学生,大大提高了我们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果。

两年的课程改革,同学们相争走上讲台,几乎每位同学都获得上台主讲某学习主题的机会,极大地激发了同学们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

3.多样化的课堂形式和载体
以往形势与政策课程都是在教室里面进行,而我们在形势与政策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将我们的课堂从教室内走到校园内,从校园走进社会。

例如在“走进雪灾”主题学习中,我们将我们的DV视角从教室走进校园,通过在校园内自制雪灾中自救视频,校园采访同学关于雪灾感想等形式将我们的课程从室内转到室外;在“新农村建设考察一嘉定联华镇之行”和“参观南极考察船,学习科学发展观”等教学活动中,我们将我们的课堂搬到嘉定联华新农村和中国极地研究国内基地码头,在考察中了解到我国改革开放过程中取得骄人成绩,极大地激发了大家的爱国情怀,增强了大家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同时也让大家对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思想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

课堂地点的多样化也极大地提高了大家对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让我们大学生对校园外的世界有了更多的了解,对形势与政策的发展有着更直观的认识和收获。

班级在开展形势与政策课程改革过程中充分发挥了当代大学生创新和探究的特点,摒弃了以往千篇一律的“教师讲,学生听,满堂灌”的课程形式,而是根据不同的学习主题选择不同的课程形式。

例如在“学习十七大精神”、“两会精神学习”等活动中,我们选择了视频学习、知识竞答、模拟两会等形式,既让大家学习到了最新的时事政策,又让活动形式丰富,课堂气氛生动活泼;在“走进雪灾”“情系汶川”等学习活动中,我们选择了诗歌、演讲等形式,让在座的班级同学都从内心深处触动了大家对灾区人民的关心和帮助;在“重返百年,追寻同济历史”和“我为特奥献份爱,关心智障儿童”等学习活动中,我们采取了辩论式的学习方式,极大地激发了大家的思辨激情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在课程载体方面我们突破了老师板书学生笔记的模式,而是通过自制电子演示文稿、拍摄DV、自制短片、制作实物等众多课程载体,让课程的表现形式丰富多彩,也让我们的课程更加地生动。

众多的课程载体也为我们提供了更多互相合作交流的机会,让我们班级同学之间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课程主体从老师转至学生,课程内容丰富多彩,课程地点从教室至校园至校外,课程形式和载体多样化让我们的“形势与政策”课不再单一,不再乏味,同时也在课程中极大地锻炼了同学们自主学习、团队协作和创新探究等方面的能力。

三、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改革的意义与成效
1.有助于提高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效果
形势与政策课程设置的宗旨是为了让在校大学生了解时事政治,接受思想教育。

课题组在开展形势与政策课程改革的过程中,以大学生关心的问题为主线,通过学生自主选
择的方式将当今社会的时事政策穿插进课程内容中,通过学生自己选择感兴趣的主题来策划课程内容和上课形式,既让课堂的形式和内容多样化,又在生动的课堂中使得学生对时事政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了解。

同学们尽可能的利用学院和学校的平台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课堂模式,同上海市嘉定区联华村、中国极地研究中心、上海市自来水奉贤有限公司和同济大学校史馆建立了“形势与政策”课实践教育基地,使班级同学在与社会接触中能够多方面接受学习认同党和国家方针政策。

2.可以增强自主学习积极性和实效性,提高了研究能力
在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改革过程中,同学们从被动学习转到主动学习,从厌学转到乐学。

每个学习小组为了争取主动上台主讲,动足了脑筋,调动起所有的智慧,制作具有知识性、政治性、鲜活性和实效性的课件,构思具有吸引力和实效性的课程形式,极大地激发了同学们的学习动力和学习兴趣,同时培养了同学们以主人翁精神参与到课程学习中,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同学们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
实效性。

另外学生从竞争到一个学习主题到整个的学习活动开展都是通过自己小组的探讨和研究最终确定方案,也极大的锻炼了大家研究的能力。

3.能够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集体荣誉感
形势与政策课程改革过程中每次活动的开展,从选题到策划组织到最后总结整理都是以小组为单位来实施的,每组的学习活动都需要我们同学相互合作,相互协调,共同完成。

在十几次的形势与政策课程开展过程中,班级同学的团队合作方面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如“生态考察,走进西塘”、“参观南极考察船,学习科学发展观”等学习活动中,增强了班级同学的集体荣誉感。

4.有利于拓展综合素质和能力,促进班风建设
班级每一个同学都参与到了形势与政策课程改革中,在一次次学习主题选择、策划、上课形式、课堂气氛调动和时间安排的研究中,各组成员内部讨论时畅所欲言,充分发表意见。

在小组的集体备课过程中分工负责、共同配合,通过收集资料,PPT制作、DV拍摄、上台讲解、主持辩论、台上台下互动等各个环节,为同学们提供了锻炼能力的机会,每次成功学习的组织都凝聚着我们每位同学的智慧和合力,因而班级同学的综合素质和锻炼得到了拓展和提高。

班级同学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积极主动,互相进步,极大程度促进了班级班风的建设,使整个班级朝着更加积极向上的方向发展。

总之,经过改革和试点,形势与政策课改在2008-2010年级的班级课程教学过程中,取得了明显的成效,班级每位同学都感到收获了很多专业课程上学不到的知识,大家都对改革的推广充满信心和期待,也希望“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改革能不断推进并继续延续下去,让更多的在校大学生能够从中获益。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教社政[2004]13号)[M].2004年11月.
[2]黄启明.略论“形势与政策”规范教学中的创新[J].学术问题研究,2009(1).
[3]黎云,左洪剑.关于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效果的思考[J].武汉生物工程学院学报,2007(4).
1、中国南海海洋权益之争
在我国周边安全诸多的挑战中,最近一段时变现得最为突出的无疑是我国与南亚五国(越南、文莱、菲律宾、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南海主权之争和中日钓鱼岛之争等。

菲律宾驱逐我国在黄岩岛作业的渔民、越南挑衅我国台湾驻太平岛士兵、日本无理扣押我国在钓鱼岛附近作业的渔民等。

事实,中国与东南亚国家
的南海之争,不仅存在岛屿之争,还有海域划界和资源开发之争。

中国和日本除了钓鱼岛的主权归属之争外,还有专属经济区和东海大陆架划界问题,中国和朝韩在东海域划界问题上也有分歧,这些问题都是关于资源和地缘优势争端,而这些海洋权益一旦丧失,将危害中国国土安全。

我国与南亚五国、日本、韩国、朝鲜等国的海权之争,实质是这些国家我国海洋资源的窥视、无理占有欲掠夺。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随着能源资源短缺的问题日益严重,人们渐渐地把更多的目光转到海上资源。

因为南海蕴藏这大量
丰富的石油、鱼类等资源,所以我国周边各国都想来捞一手。

2、美国“重返”亚太
美国战略东移的实际展开,东亚和中亚地区都将成为美国军事部署和战略争夺的重点,这在客观上也势必加大对中国的军事压力。

目前,美国全球战略重心正在由大西洋向太平洋转移,其军事部署的重点也在随之调整,大量先进的海空力量逐步部署到东亚地区。

同时,为了控制中亚地区的能源资源,美国也加快了谋势中亚的步伐,既和俄罗斯争夺势力范围,也对中国形成钳制。

中美之间尽管在经济合作领域日益密切,政治对话也不断加强,但作为当今世界唯一超级大国,美国决不会改变对中国的防范立场。

美国的战略非常注重前瞻性,不是考虑三五年的事情,而是预谋一二十年甚至二三十年的事情,他们不可能对快速发展的中国完全放心,军事上的未雨绸缪是应有之义。

在此情况下,中美之间在东北亚、东海和南海以及中亚地区的“战略相撞”难以避免,这些问题如果处理失当,不仅会造成中美双方的磨擦甚至冲突,也会影响中国周边地区的稳定。

面对复杂的周边环境应采取的对策:
面对复杂多变的周边环境,中国应加快谋划“大周边战略”,区分陆地与海洋的不同情况,统筹各大地缘方向,针对地区热点,创新运用博大精深的“中华文韬武略”,破解美国的“巧实力”及个别邻国的“小伎俩”。

(一)“大周边战略”应强调以下两大原则
一是“刚柔并济”,周边战略切忌“阴柔有余、阳刚不足”,包括在南海问题与南沙争端上。

对内对外都要讲清楚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完整含义,和平发展绝不排除为捍卫自身正当利益的自卫反击,应让周边个别国家尽早“清醒”过来,打掉其幻想与错觉,以免其日后因挑衅中国被惩罚而“后悔莫及”。

与此同时加快“硬实力”建设,重点提升海空远程防卫打击能力。

二是“政经相辅”,“政”指政治与安全事务。

应正视中国与东盟一些国家在南海存在的安全利益冲突,美国因此才有机可乘。

中国与邻国之间经济利益基本吻合,但安全利益。

则存在冲突(领土与海洋权益争端等),这些邻国因而“经
济上靠中国、安全上靠美国”,在安全上利用美国“制约”中国。

破解这一困境须对症下药、“以长补短”,经济是中国的优势与“强项”,安全则是中国的劣势与“短板”,应一面扩大经济共同利益,一面妥善化解安全利益冲突,应将经济与安全联系起来,以经济手段来促进安全合作或抑制安全冲突,包括对侵犯中国权益的国家实施经济制裁、相关制裁应准确打到对方的“痛处”与要害。

(二)努力保持中美关系的稳定
美国是当今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对全球事务和亚洲地
区的事务有着巨大的影响力。

美国的态度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可以影响日本、韩国、澳大利亚以及东南亚很多国家的政策。

在我国周边许多热点问题的背后,都有美国的影子。

由于我国被美国认为是最有潜力在未来挑战其主导地位的国家,美国对华政策中防范的一面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不可能消失。

但美国在保持中美关系的稳定方面也有着重要的利益,在很多国际事务上,美国需要我国的合作。

因此,只要双方做出足够的努力,中美关系可以维持一个相对稳定的局面。

(三)发展睦邻外交,拓展我国在周边国家中的影响力
综合实力的增强,使我国营造有利周边环境的能力也相应增强。

我国虽然在周边地区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力,但与我国综合实力相比,两者之间并不相称。

现在,我国与很多周边国家的关系中,最重要的支柱还处于经济合作的层面,如何加强我国与一些周边国家(特别是军事实力独霸的俄罗斯国家)在政治、战略层面的合作,建立起高度稳定的、经得起国际环境变化考验的战略关系,还是一个需要努力加以实现的目标。

最后我想说的是当今社会是一体的社会,只有大的国家繁荣起来了,我们千千万万的小的家庭才能有一个好的生活环境,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得到别的国家,别的民族的尊重,当今国际形式总体来说是乱中带稳的姿态,我们也应该抓住这一难得的大好机会去实现我们的人生价值,我们不能
一心想着钻进大学的象牙塔,国家的事情即是我们的事情,我们应当时时牢记这样一句话:“今日我以国家为荣,明日国家以我为荣”
一:台湾问题
近段时间以来,台湾局势呈现纷繁复杂,跌宕起伏的局面,两岸关系发展面临新的挑战。

就目前的两岸局势,总的看来,祖国大陆紧紧抓住反对和遏制台独的首要任务,牢牢把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主题,保持了两岸关系的基本稳定。

而之所以中国如此重视两岸关系发展的走向,不仅是因为祖国统一势在必行,更是因为台湾问题由来已久。

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台湾不仅在法律上而且在事实上已归还了中国,之所以还出现台湾问题,与随后的国民党反动派发动的反人民内在有关,更重要的是外国势力的介入。

(一)国民党发动的内战
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取得了抗日战争的巨大胜利。

然而在抗日战争结束后,有美帝国主义支持的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不顾人民渴望和平统一的愿望,毅然撕毁国共两党签订的《双十协定》发动反人民内战。

中国共产党在人民的支持下与国民党集团镜像了长达3年的人民解放战争,最终中国共产党取得解放战争的胜利并在1949年10月1日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而战败的国民党残余退据台湾,他们在当时美国政府支持下,造成了两岸关系如今的局面。

(二)美国政府的介入
合两国人民的长远利益的和共同愿望的。

中美两国都应珍视来之不易的指导两国关系发展的联合公报,只要双方都能恪守联合公报原则,我们都相信历史遗留的台湾问题就一定能够解决,中美关系也一定能朝着正常友好方向发展。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由于东西方两大阵营的对峙,美国政府基于它的全球战略,曾经不遗余力的支持国民党集团的反人民内战,然而共产党使他的希望落空了。

而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对新中国采取了孤立,遏制的政策,企图将年幼的新中国扼杀在摇篮中,不仅如此,还在朝鲜战争后武装干涉事关中国内政的海峡两岸关系。

1954年12月,美国又与台湾当局签订了所谓的《共
同防御计划》,将中国的台湾置于美国的“保护”之下。

虽然在1971年10月,第26届联合国大会通过2758号决议,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并驱除台湾当局“代表”。

然而近几年,美国却一直不顾中国的警告和中国人民的愤怒,毅然向台湾出售军火武器,阻挠两岸关系发展的进程。

党中国政府相信,美国人民与中国人民是友好的,两国关系正常发展是符
二:两岸和平发展的机遇
根据台湾地区相关法律规定,台湾地区领导人的任期为4年,可连选连任一次。

领导人由所在地区全体人民直接选举产生。

2011年1月14日下午,台湾地区领导人选投开票结束,中国国民党候选人马英九,吴敦义获胜,成为台湾地区新一届领导人。

马英九的连任使得两岸关系朝着和平稳定的方向发展,前景一片良好。

这主要得益于:
(一)继续反对“台独”,坚持“九二共识”的共同政治基础1992年11月,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与台湾的海峡交流基金会就解决两会事务性商谈中如何表明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态度问题,找到了解决的方法,两会各自以口头方式表示“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九二共识”。

共识的核心是和灵魂是双方共同表明了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态度。

双方在‘九二共识”的基础上暂不讨论“一个中国”的政治含义,从而面向未来两岸关系的新发展,进行务实的对话与谈判。

(二)继续深化交流合作,推进协商谈判随着两岸经贸论坛的召开,海协会和海基金会的协商,两岸关系发展迎来了新的契机。

两岸不仅在经济上进行频繁的交流,更是拓展到文化,教育,卫生体育等几乎所有的领域。

在2010年6月29日,海协会与海基金会在重庆签署了《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简称ECFA,这一协议框架的签订对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意义重大。

2011年,两岸的贸易总额达到
1600.3亿美元,相当于2010年两岸贸易总额的5.2倍。

事实证明,交流合作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有效途径,协商谈判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必由之路。

当前,两岸协商,谈判,对话正处在一个新的起点上,应把握机会,以积极的作为打不向前推进。

胡锦涛特别强调:“推动两岸关系在新的起点上向前发展,需要我们站在全民族发展的高度,审视世界发展潮流,看清两岸关系发展趋势,牢牢把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主题,坚持正确方向,拓宽前进道路,不断开创两岸关系发展的新局面。


(三)大力推动两岸民众交往两岸关系自2008年发生重大变化以来,近两年更是百尺竿头,迈入大交流,大合作,大发展的阶段。

目前两岸交流涉及领域之多,规模之大,地域之广阔,内容之丰富,是前所未有的,已经形成了“两岸大交流”的局面。

(四)继续坚决反对“台独”势力及其分裂活动反对“台独”,认同“九二共识”,巩固交流合作成果,促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日益成为两岸的共同意愿。

几年多来的事实一再表明,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是一条正确的道路,得到广大同胞的支持。

在反对“台独”,坚持“九二共识”的共同基础上,两岸同胞携手努力,承前启后,继往开来,进一步开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局面,共同致力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三:两岸关系面临的问题
在中国发展的时代,两岸关系有所改善,但是改善的时间还不长,两岸之间仍有不少尚未解决的固有矛盾和分歧,又不断面临新的挑战。

我们高兴看到,越来越来越多的台湾同胞支持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但有一部分台湾民众对大陆缺乏了解,还有一部分台湾民众
尚不适应两岸关系的全面改善。

两岸关系稳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在政治上,台湾是多党制,其中民进党的实力不容小觑,他们极力要搞一中一台;军事上,两岸军事互信机制基本不存在;文化上,部分台湾民众由于民进党的误导而缺乏一个中国意识;学术上,两岸在中国近代史上的观点分歧很大。

所有矛盾中,民进党和台联的台独立场和举动是两岸关系最主要的问题或障碍。

“台独”势力及其分裂活动一天得不到彻底和有效的遏制,台海局势就一天得不到稳定,两岸关系会始终受到干扰和破坏,甚至面临停滞或倒退的危险。

除此之外,两岸关系面临的主要问题还包括以下三点。

(一)两岸在一些重大敏感议题上存在结构性的矛盾。

两岸在台当局政治定位,台湾国际空间,军事互信等敏感议题存在重大矛盾和分歧,如果不能解决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