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情绪和情感的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部分婴儿情绪的发生发展 第二部分情绪的社会化发展趋势
“人类婴儿的感情性反应是在生物遗传的基础上,从降生到人类社会环境中的第一个刹那间开始的。”
儿童出生后即有情绪。如,新生儿或哭、或静,这就是原始的情绪反应。而且初生婴儿的情绪反应就已是分化的。
伊扎德研究表明婴儿出生时已具有五种面部表情:惊奇、伤心、厌恶、最初步的微笑和兴趣。(图)
惊奇
悲伤
厌恶
兴趣
愉快
婴儿的原始情绪反应具有以下两个突出特点:
(1)与生理需要是否得到满足直接相关。
(2)是与生俱来的遗传本能,具有先天性。
在成熟和后天环境作用下,婴儿的情绪不断发展。
一般研究认为,婴儿在5-6周时出现对人的特别的兴趣和微笑,即社会性微笑;3-4个月的婴儿开始出现愤怒和悲伤;6-8个月时,婴儿出现对熟悉、亲近者的依恋,并随之产生对陌生人的焦虑和分离焦虑等。1.5岁左右时,婴儿逐渐产生羞愧、自豪、骄傲、同情等更高级更复杂的社会性情感。
同时,最初的情绪反应也不断分化,如哭逐渐分化为因饥饿、寒冷、疼痛、困倦、玩具被拿走、成人离开、恐惧、惊吓、成人批评、焦虑等引起的哭。
高级情感主要有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在婴儿期主要介绍婴儿道德感的发展。
•在1岁婴儿身上,就可以观察到一种对人的简单的同情感。婴儿看到别的婴儿哭或笑,也会跟着哭或笑,这就
是所谓情感共鸣,它是高级情感活动产生的基础。•到2、3岁时,婴儿产生了简单的道德感,但是这种道德
情绪取决于成人的表情、动作和声调。
社会性微笑发展的三个阶段:
1、自发的微笑(0-5周),又称内源性微笑
婴儿最初的微笑是内源性的,可以在没有外部刺激的情况下发生。它通常发生在婴儿的睡眠中或困倦时,并且是突然出现,低强度的。此时这些微笑,无论是内源的还是诱发的,都是反射性的,而不是社会性微笑。有趣的是,即使在新生儿期微笑也存在性别差异,女婴自发微笑的次数比男婴多。
内源性微笑
、无选择的社会性微笑(5周-3.5个月)
婴儿能够区分社会的和非社会的刺激,对人脸、人说话的声音开始有特别的选择,明显对社会刺激笑得更多,出现了最初的社会性微笑。但还不能区分不同人。
3、有选择的社会性微笑(3.5个月以后)
从3.5个月尤其是4个月开始,随着婴儿处理刺激内容能力的增强,他能够区别熟悉的面孔和其它的东西,开始能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微笑,出现有选择的社会性微笑,这是真正意义上的社会性微笑。
情绪社会化发展趋势
情绪的社会化
(一)情绪中社会性交往的成分不断增加 (二)引起情绪反应的社会性动因不断增加 (三)表情的社会化
依恋(attachment)一般是指个体对某一特定个体的长久持续的情感联系。依恋的主体是特定社会环境中的人;依恋的客体或对象一般是能形成对主体的感情呼应并与之建立强烈情感联结的特定个体。
在发展心理学中,依恋特指婴儿与成人所形成的情感联结。婴儿依恋的对象主要是母亲,也可以是别的抚养者或与婴儿联系密切的人,如家庭其他成员。
依恋具有以下特点:
在对象上,依恋具有选择性。个体倾向于依恋那些能够激起特定情感和行为、满足自身需要的个体,而非依恋所有的人。
在行为表现上,依恋者寻求与依恋对象身体的亲近。如依恋母亲的婴儿倾向于偎依在母亲身上或在母亲身旁活动。
在对个体的心理意义上,依恋双方尤其是依恋者可从中获得一种慰藉和安全感。如果依恋遭到破坏,则会造成依恋双方尤其是依恋者的分离焦虑和痛苦。
1、依恋建立的前提
▪社会环境尤其是养育条件的存在是依恋发生的首要前提,如母亲对婴儿的关注。
▪此外,个体自身在特定社会环境中已有的发展也构成了其继续发展的前提。除了中枢神经系统的日益成熟和与之相关的某些基本心理品质的初步发展外,特定依恋关系的建立还需要一定的认知前提。
(1)识别记忆。识别记忆是将知觉对象从知觉背景中分化出来的认知技能。这种认知能力使儿童能够把作为依恋对象的特定个体与其他人区别开来,从而有可能形成对特定个体的依恋。
(2)客体永久性与人的永久性。客体永久性;人的永久性则是以人为客体的永久性。识别记忆只能使婴儿从在场的人们中辨别、分化出熟人的再认记忆,而人的永久性则可使特定个体的核心特征得以重现,从而意识到该个体的持续存在。这种能力约在婴儿8个月时出现。
、依恋形成的标志
科学地确立依恋形成的标志在依恋研究中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
依恋标志的确定须符合以下三个原则(Schaffer):
(1)代表性,即能反映依恋不同于其他社会关系的本质规定性。
(2)稳定性,即在依恋一般应出现的时间内能保持相对稳定的存在。
(3)普遍性,即不因个体间的差异而影响依恋现象的普遍存在。
公认的依恋形成的标志是儿童的分离焦虑(离开照看者时感到不安)和与之同时出现的怯生现象。(又称陌生人恐惧,是指儿童对不熟悉的人所表现的害怕反应。)
研究表明:
依恋建立的早期,约六七个月时,婴儿极力寻求与熟悉的看护者尤其是与父母的亲近,而反抗与他们的分离。
而同时,儿童对陌生的看护者则表现出谨慎与恐惧分离焦虑与怯生都是依恋的表现,它们是同一问题的两个方面,二者共同成为依恋形成的标志。
分离焦虑和怯生具有跨文化性。无论在什么文化背景与喂养条件下,分离焦虑与怯生首次出现的时间都具有显著一致性。
、婴儿依恋的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无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出生到3个月)
这个期间婴儿对人的反应几乎都是一样的,哪怕是对一个精致的面具也会表示微笑。他们喜欢所有的人,最喜欢注视人的脸。见到人的面孔或听到人的声音就会微笑,以后还会咿呀“说话”。同时所有的人对婴儿的影响都是一样的,婴儿还未有对任何人(包括母亲)的偏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