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模式

合集下载

苏联模式知识点总结

苏联模式知识点总结
二、国有经济
苏联模式的国有经济是指国家对生产资料的垄断控制。在这种经济体制下,私有企业几乎不存在,绝大部分企业和资源都由国有控制。国家通过计划经济的方式对资源的配置进行严格的控制和调配。这种经济体制带来了一定的经济稳定和资源配置的效率,但同时也限制了企业的竞争力和创新能力。由于国有经济的低效率和浪费,苏联模式的经济长期处于低速增长和资源浪费的状态。
苏联模式中的意识形态宣传是指共产党通过媒体和教育系统来灌输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价值观。党的领导人通过意识形态宣传来维护和巩固党的统治地位,同时也用来动员人民对内外敌对势力进行抵抗。这种意识形态宣传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社会文化的一体化和国家意识的强化,但也使得创新思想和多元文化受到了限制。
总结
苏联模式的集权领导、国有经济、计划经济、党的领导和意识形态宣传等方面,体现了社会主义国家在20世纪的管理模式和国家治理方式。这一制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苏联国家和社会的发展,但也暴露出了许多问题和缺陷。随着全球化和市场经济的发展,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国家逐渐面临了挑战和改革的压力,最终导致了苏联的解体和社会主义国家的转型。在进行社会主义制度建设和民主政治改革时,需要吸取苏联模式的经验教训,寻求一条适合国家国情的发展道路。
四、党的领导
苏联模式中的党的领导是指共产党通过一党制来实现对国家的控制和管理。党的领导人通过党政机构和军队等手段来维护党的权威和政权。这种党的领导在一定程度上确保了国家的政治稳定和社会秩序,但是也带来了政治压制和异议人士的迫害。苏联模式的党的领导也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国家政治体制的改革和民主化进程。
五、意识形态宣传
三、计划经济
苏联模式的计划经济是指国家通过中央计划来调控和管理整个国家的经济活动。国家对生产、贸易、劳动力等方面的规划都由中央政府统一制定和执行,企业和个人不具有自主的生产和销售权利。这种计划经济体制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平的平衡,但是也导致了资源的过度浪费和市场的僵化。随着全球市场的发展和变化,苏联模式的计划经济逐渐暴露出了无法适应市场需求和效率低下的问题。

苏联模式

苏联模式

苏联枪决的犯罪分子数目 400000 350000 300000 250000 200000 150000 100000 50000 0
苏联枪决的犯罪分 子数目
19 30
19 37
19 38
19 39
19 22 ~1 92 8
19 40
• 三、从对外关系上来看,苏联模式又是集 中了严重的官僚主义、主观主义、沙文主 义和专制主义即封建农奴主式的作风于一 体的大国强权体制。它不顾别国的国情, 以社会主义阵营的老大哥自居,到处指手 划脚,发号施令,对违反其意志的国家则 严惩不贷,从舆论声讨、经济制裁直到外 交孤立,甚至实行军事干预或占领,无所 不用其极。结果造成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分 裂,削弱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力量。
冷战时期的中苏外交
毛泽东从容道: “我们可以自己试 试,这对我们也是 个锻炼!如果技术 上能帮助一下更好, 不能帮助那是你们 考虑决定的事了。”
• 1960年7月16日,苏联政府片面撕毁了同我国签 订的600个合同。其中,专家合同343个,科技合 同257个。自第一个五年计划以来,援建项目共 304项。到1960年上半年,已建成103项。其余 201项正在建设中。苏联政府片面决定,从1960 年7月28日到9月1日撤走全部在华专家1390名, 终止派遣专家。苏联撤走专家时,带走了全部图 纸、计划和资料,并停止供应我国建设急需的重 要设备,大量减少成套设备和各种设备中关键部 件的供应,使我国250多个企业和事业单位的建 设处于停顿、半停顿状态,给我国的经济建设造 成了重大损失,加重了我国的经济困难。
从苏联模式失败看中国结构 100.00% 90.00% 80.00% 70.00%排斥价值规律的指令性的计划经济 60.00% 工业总产值 50.00% 农业总产值 40.00% 以高度集中的行政手段管理经济 商品流通 30.00% 20.00% 10.00% 0.00% 公有制经济 非公有制经济

苏联模式

苏联模式

以文释图: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历经曲折,表现在:
(1)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新经济政策,体现出从高度的集中和计划性发
展到注重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 (2)斯大林模式的建立体现了对新经济政策的废弃和高度集中的政治 经济体制的建立。 (3)赫鲁晓夫等人的改革,就是要改变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着
扩大企业自主权和市场化方向发展,但均脱离了苏联国情。
斯大林模式和西方模式以及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建设模式的比较
斯大林模式 西方模式 中国模式 (英国)
生产资料所有 制 工业化道路 经济体制 农业制度 政治制度 公有制 优先发展重工业 高度集中的计划 经济 全盘集体化 私有制 先轻工业后重 工业 市场经济 资本主义大农 场 以公有为主的多种 所有制 农、轻、重协调发 展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 制 人民代表大会制、 多党合作和政 治协商制度
按经济规律办事从直接过渡转变为逐步过渡归纳升华比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的异同点固定粮食税实行国家资本主义允许商品买卖实行自由贸易实行按劳取酬的工资制余粮收集制企业国有化实物配给制和劳动义务制为了迅速恢复被战争破坏的经济巩固工农联盟以摆脱严重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为了战胜国内外敌人巩固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实现向共产主义的直接过渡两种政策都是无产阶级政权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措施具有明显的社会主义性质相同点新经济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在小农经济占优势的俄国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探索为俄国人民指明了发展道路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使苏俄经济走出困境为实现工业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巩固了工农联盟从而巩固了苏维埃政权适应了战时需要集中了全国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为战胜国内外敌人提供了保证巩固了苏维埃政权新经济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三
苏维埃体制(高 君主立宪制、 度集权)、一 内阁制、两 党制、终身制 党制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历史贡献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历史贡献

1936年斯大林宪法宣布苏联建成社会主义,尽管还是比较初级的社会主义。

可是毕
竟消灭了剥削阶级和剥削制度,建立起公有制和计划经济,实行普遍就业和社会保障,实现了普及教育和免费医疗,对于劳动者的尊重和对社会公平的关注,等等,无论同苏联历史上比较,还是与同时期西方国家比较,这都是一个很大的进步。

这也是苏联模式在一段时间里具有吸引力的原因。

在国际体系中,落后国家没有条件同先进国家展开平等竞争,必须要由国家出手,采取超常规的办法和付出更多的努
力。

苏联奋起直追,不顾其他,采取“强力推进”,发扬“拼命三郎”狠劲,在四十年代
初期使得本国工业生产规模跻身欧洲第一和世界第二,建成独立而比较完整的现代工业体系。

这为日后卫国战争胜利和二战后成为超级大国奠定了基础。

苏联在谋求国际权势的过程中,同情弱小国家,支持这些国家争取独立与自由的斗争,对于终结西方殖民主义体系统治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苏联模式的特征

苏联模式的特征

苏联模式的特征:
1、从经济上来看,苏联模式表现为一个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它以国家政权为核心,以党中央为领导者,以各级党组织为执行者,以国家工业发展为唯一目的...
2、从政治上来看,苏联模式又表现为一个高度集权的行政命令体制。

对内,它将权力高度集中于党中央,而党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组织,大多数情况下又是由个人...
3、从对外关系上来看,苏联模式又是集中了严重的官僚主义、主观主义、沙文主义和专制主义即封建农奴主式的作风于一体的大国强权体制。

名词解释苏联模式

名词解释苏联模式

名词解释苏联模式
嘿,咱今儿个就来唠唠苏联模式!苏联模式啊,就像是一个独特的大拼图。

你看啊,计划经济就是其中一块特别重要的拼图块儿。

就好比一个大家庭,家长统一安排家里的各种事儿,要种多少粮食,要生产多少东西,都有规划。

咱以前不是也搞过计划经济嘛,这能集中力量办大事呢!
政治上呢,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也是苏联模式的一部分。

这就好像一艘大船,有个绝对权威的船长来指挥方向,所有人都得听他的。

这在当时也有它的好处呀,能快速推动国家的发展和建设。

再说说工业,那可是苏联模式的重点呢!大力发展重工业,就像一个大力士拼命锻炼自己的肌肉。

他们疯狂地建工厂,生产钢铁啥的,让国家变得超级强大。

这就跟咱健身一样,想要有力量,就得下功夫练。

苏联模式在当时可是影响深远呐!它带领苏联取得了很多成就,在二战中打败了纳粹德国,那多牛啊!但它也不是完美的呀,后来不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嘛。

不过咱可不能简单地说它好或者不好,得全面地看。

它就像是一个前辈,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也有我们要吸取教训的地方。

我们得从它身上学到经验,然后走出适合我们自己的路。

就像走路一样,别
人走过的路咱可以参考,但最终还是得自己踏出自己的脚印来!你说是不是这个理儿?。

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斯大林模式)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苏联高度集权的政治经济体制也称苏联模式或斯大林模式。

这个模式是在斯大林为首的联共(布)中央同托洛茨基派和布哈林等人的争论过程中、在苏联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全盘集体化、实行第一、第二个五年计划的过程中形成的。

1936年宪法宣布社会主义在苏联基本实现。

这标志着苏联模式的确立。

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特点:以行政命令来管理经济,否定价值规律,排斥商品和市场。

它在政治方面的特征是:权力高度集中,党政不分,缺少群众监督,忽视民主和法制。

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确立的背景:1.这一建设模式是在苏联外有帝国主义包围,内部文化落后的特殊条件下形成的。

它基本适应了苏联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在苏联二三十年代的经济建设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2.正当30年代的资本主义世界面临着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双重打击的时候,蒸蒸日上的社会主义苏联,如日出东方给世界各国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证明,社会主义不仅仅是理想,而且可以变成现实。

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确立:1.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实现使生产资料公有制在国民经济中已经占绝对支配地位。

2.1936年,第八次苏维埃代表大会通过新宪法。

该宪法声称苏联是共产党领导的工农社会主义国家。

它的经济基础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所有制;它的政治政础是各级劳动者代表苏维埃。

3.新宪法的颁布标志着所谓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苏联的确立,也标志着斯大林创建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形成。

高度集中的经济文化体制存在的弊端:1.经济上忽视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要求,否定市场机制的作用,造成经济效益低下;经济计划统得过死,妨碍了地方和企业积极性的发挥;2.政治上权力过于集中,民主法制被忽视,最后形成了个人的高度集权。

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结构图:。

苏联模式的名词解释

苏联模式的名词解释

苏联模式的名词解释
嘿,你知道啥是苏联模式不?苏联模式啊,就像是一个独特的大拼图!它是在特定历史时期形成的一套体系。

比如说经济方面吧,就好比一个大工厂,国家主导一切,集中力量办大事。

国家统一规划经济发展,所有资源都被整合起来,朝着一个目标前进。

就像大家一起盖一栋大楼,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任务,但都是为了让这栋大楼稳稳地矗立起来。

政治上呢,高度集中的权力结构,就像是一个紧密的团队,有个强有力的核心在指挥调度。

决策可以快速做出并执行,能够高效地应对各种情况。

文化教育也有它的特点呀!大力发展国民教育,让更多的人有机会学习知识,这就像是给每个人都送上了一把开启智慧大门的钥匙。

苏联模式在当时可是有着重要意义的!它帮助苏联快速实现了工业化,在国际舞台上展现出强大的实力。

可是,它也不是完美无缺的呀!这种高度集中的模式,时间久了可能会出现一些问题。

就像一辆车一直高速行驶,总会有零部件出现磨损一样。

在后来的发展中,苏联模式也暴露出了一些局限性。

但我们不能因
此就完全否定它呀!它毕竟是历史的一部分,给我们留下了很多值得
思考的东西。

我觉得苏联模式就像是一段历史的见证,它有过辉煌,也有过挑战。

我们要从中学到经验教训,不断探索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

这样,我
们才能在历史的长河中稳步前行,创造更美好的未来!。

苏联模式

苏联模式

苏联模式形成的历史条件苏联模式就是采用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模式,它的要害关键则在于树立个人崇拜。

它无情践踏了社会主义的民主和法制,以长官意志取代民主集中制,形成了自下而上的金字塔式的个人崇拜网,高踞塔顶的则是斯大林及其后任们。

十月革命胜利后,经济文化落后的俄国面临着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

为此,列宁领导俄共(布)进行了艰难的探索,其结论是放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通过新经济政策走向社会主义。

新经济政策的主要之点是:必须从俄国是一个小农国家的实际出发,不能直接依靠法令而是通过一些“中间环节”,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

具体地说,就是要重视商业调节和货币流通,把国家资本主义作为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桥梁,在农村则通过合作制把分散的农民联合起来走社会主义道路。

列宁对俄国通过新经济政策走向社会主义充满信心,他说,只要沿着这条道路走下去,“新经济政策的俄国将变成社会主义的俄国。

”斯大林当初是赞同实行新经济政策的,在列宁逝世后还为坚持新经济政策进行过斗争。

但1927年冬至1928年春苏联发生的粮食收购危机,使斯大林对新经济政策的态度发生了转向。

在这次粮食收购危机中,斯大林同昔日的盟友、新经济政策的忠实维护者布哈林发生了尖锐的意见对立。

布哈林认为,发生这次粮食收购危机原因在于国家计划领导的失误,如谷物收购价太低、基本建设投资增加太多太快,因而不能采用近似余粮征集制的办法收购粮食,也不能否定发展个体经济的重要性。

而斯大林则认为,这次粮食收购危机是由于工业的发展速度太慢,社会主义积累太少造成的,富农的投机倒把是“标志着农村资本主义分子在新经济政策条件下对苏维埃政权发动的第一次严重的进攻。

”因此他提出,绝对不可以减缓工业的发展速度。

绝对不应当延缓重工业的发展,出路在于迅速开展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改变农村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以保证国家所需的足够的商品粮。

不久,斯大林干脆直截了当的提出:农民必须以工农业产品“剪刀差”形式,为工业化缴纳“额外税”。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

(一)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基本内容及其特征
•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基本特征是高度集中。主要体 现在经济、政治、文化管理体制等方面。
• • • •
经济上的基本内容及特征 (1)单一的社会主义所有制即公有制; (2)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3)管理方法以行政手段为主,国家成为经济活 动的主体,党领导并决定国家的经济政策。 • (4)经济发展战略上,是粗放型的“数量赶超型” 经济。 • (5)从经济结构上看,把发展重工业放在首位,在速 度与效益的关系上速度为重,在生产与消费的关系上 以生产为重,消费服从生产。
• 政治上的基本内容及特征 • (1)高度集权:一是一党制,党政不分, 以党代政,人民监督机制不健全;二是在 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上,地方权力向中央集 中,行政区划批准权、经济管理权进一步 向联盟中央集中,社会各层次的重要决策 都由中央集中做出。 • (2)行政强制:在重大事务、重大言论和 重大决策中较多地采用行政强制手段。
• 文化管理体制上的基本内容及特征 • (1)重视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的教育。 • (2)注重发展科学技术,推动科、教、文 事业的迅速发展。
(二)、“斯大林模式”的比较
西方模式(英 国) 斯大林模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模式
生产资 生产资料私有 料所有 制 制
工业化 道路 农业制 度 先轻工业后重 工业 资本主义大农 场
(二)苏联模式的形成
• 其大致的历史过程是: • 1、从1928年10月至1936年底,苏联提前完成了第一个、 第二个五年计划,在这一段时期内,苏联消灭了城乡资本 主义经济,建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制度的性质发生 了根本的变化; • 2、所有的剥削阶级得以消灭,留下的只是工人阶级、农 民阶级和知识分子,社会的阶级结构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 3、苏联的社会生产力得到了快速的发展,社会的经济状 况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已经由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变成了 一个工业——农业国。 • 1936年12月,苏联制定并颁布了新的宪法。这部新型的 社会主义宪法,用法律的形式把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原则 规定了下来,标志着苏联模式的形成。

苏联模式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启示

苏联模式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启示

苏联模式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启示苏联模式指的是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模式。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经历了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型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虽然取得了一些巨大的成绩,但也存在不少缺陷和问题。

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而言,苏联模式可以提供许多有益的启示。

首先,苏联模式告诉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不能简单地照搬照抄外来经验。

苏联在20世纪初期一度是世界上最先进的社会主义国家,但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却存在许多弊端,其中最明显的是以计划经济为主导的体制和方法。

这一体制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经济效益提高的空间,同时增加了政府的干预成本,不利于创新和竞争。

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地照搬照抄苏联模式,而是要根据中国自身情况进行改进和发展。

其次,苏联模式告诉我们,在发展过程中要注重科学技术和教育的发展。

苏联在20世纪初期就重视科技和教育的发展,并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处于世界科技领先地位。

在今天的中国,科技和教育的发展也非常重要。

只有通过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才能提高中国经济的质量和效益。

第三,苏联模式告诉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要注重人民的参与和积极性的发挥。

苏联当时对于个人的利益并没有充分考虑,这导致了许多制度和政策缺陷的存在。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要注重提高人民的参与感和自治能力,通过改革激发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努力实现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

第四,苏联模式告诉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中要注重生态文明的建设。

苏联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忽视了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的问题,导致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

在今天的中国,生态文明的建设是非常重要的议题,只有保护好环境、保护好生态资源,我们才能真正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总之,苏联模式给我们提供了很多有益的启示,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我们不能简单照搬照抄,而要在科学地借鉴外来经验的同时注重自身情况和中国特色的发展,努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苏联模式

苏联模式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又称“传统苏联模式”或“斯大林模式”,就是以苏联经济体制、模式为基础形成的苏联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体制、模式的总称苏联模式产生的背景1、十月革命后,国内百废待兴,列宁实行的新经济政策取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后虽然取得一定成效,但是成效不显著,见效慢。

2、斯大林个人的影响。

斯大林模式决不可能仅仅是斯大林个人意志的产物,但同时也必须承认,斯大林的个人意志对斯大林模式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特别是教条地接受马列思想。

3、整个20年代正是世界资本主义战后黄金时代,发迅速,实力强大,苏联仍处在孤立包围之中,处处受抑制。

俄共党内长期在着极为强烈的危机感和备占思维,党内都认为战争临近而坚决支持斯大林的备战政策。

这种备战是需要强大的经济力量做支撑。

斯大林模式中的超工业化,以集权体制中一切力量发展现代化工业的道路正迎合了这种危机感,成为了必然的选择。

苏联模式的内容和特征1经济模式是国家模式的基础与核心,苏联模式的经济模式可称为高度中央集权的指令性计划经济体制。

特征单一的社会主义公有制高度中央集权的指令性计划管理体制,计划具有法律效力,用行政命令体制保证计划履行。

以速度为中心、优先发展重工业的赶超型工业化战略实施农业集体化,建设集体农庄,发展农村公社制度弊端以行政命令为经济政策,以行政手段为运作方式。

否定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严重挫伤了地方和企业发展经济的积极性。

极大地破坏了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的比例关系, 极大地影响了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背离了社会主义的本质。

在农村的集体化政策很大程度上是采取高压方式强迫农民就范,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影响了农业生产力。

2政治上显现为一个高度集权的行政命令体制。

主要表现:立法权和行政权相统一的苏维埃形式。

苏维埃为立法机构,政府机构为苏维埃的执行机构,并对其负责;苏联共产党是苏联唯一的政党,由它独掌全国政权。

弊端一党独存,党政不分,共产党领导一切,直接发布政令,管理国家事务,干部由上级委派,领导终身任职。

简述苏联模式的特征

简述苏联模式的特征

简述苏联模式的特征在人类社会历史上,曾经出现过三种模式:英国模式、美国模式、苏联模式。

这三种模式各有特色,我们可以从中学习一些东西,提升自己的认识。

今天,我们主要来谈一谈苏联模式的特征。

苏联模式具有一下几个特征: 1、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2、重工业优先发展3、实行大规模的农业集体化4、对外封闭5、官僚特权和个人崇拜苏联模式的特征,简单地说就是政治上高度集权、经济上实行全面的计划经济体制、文化上推行极端专制主义路线、对外推行闭关锁国的政策。

它是斯大林模式的延续。

具体的特点是: 1、忽视市场机制作用,否定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2、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其他部门相对落后3、建立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4、强调政治至上,忽视思想教育和科技文化事业的发展5、管理混乱和效率低下6、发展模式与发展战略存在严重的失误7、不断扩张,导致军备竞赛和恶性膨胀8、内部和外部敌人都发动侵略战争9、十分严重的腐败现象5、管理混乱和效率低下。

一方面是缺乏必要的财力、物力、人力和技术手段;另一方面,是干部队伍素质差,难以胜任管理工作,也没有必要的监督机制和激励机制。

根据原苏共中央总书记赫鲁晓夫的回忆录《苏共二十大秘密报告》( TheSummer Report)披露,当时苏联政府为了解决老百姓吃饭问题,每天有一千多万人到集体农庄去领粮食,而集体农庄负责发放粮食的干部只有一千六百名左右,再加上他们当中还有好多人受过良好的正规教育,熟悉劳动者的心理,熟悉农业生产规律。

所以,政府对集体农庄工作人员的考核完全是以金钱为标准的。

苏联模式的特征,简单地说就是政治上高度集权、经济上实行全面的计划经济体制、文化上推行极端专制主义路线、对外推行闭关锁国的政策。

具体的特点是: 1、忽视市场机制作用,否定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2、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其他部门相对落后3、建立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4、强调政治至上,忽视思想教育和科技文化事业的发展5、管理混乱和效率低下6、发展模式与发展战略存在严重的失误7、不断扩张,导致军备竞赛和恶性膨胀8、内部和外部敌人都发动侵略战争9、十分严重的腐败现象。

简要论述苏联模式及其历史作用

简要论述苏联模式及其历史作用

苏联模式及其历史作用简述
哎呀,说起那个苏联模式,咱们得用点儿接地气的词儿来摆哈龙门阵。

想当年,苏联老大哥那套搞法,那可是红红火火,整得风生水起哦。

它讲究的是计划经济,国家大手一挥,资源咋个分,生产咋个搞,都安排得巴巴适适的。

这种模式,在历史上头,作用大得很。

一来,它让苏联在短时间里头,工业噌噌噌地往上涨,成了能和美国佬扳手腕的超级大国。

二战时候,苏联的坦克大炮跟下雨一样往战场上送,硬是把纳粹德国给顶了回去,这背后,苏联模式的功劳可不小。

二来,它也给其他发展中国家指了条明路,特别是那些想快速工业化的国家,看着苏联的成功,心里头那个羡慕啊,纷纷学起了这套模式。

虽然学得好的不多,但好歹是开了眼界,知道除了西方那一套,还有别的路子可走。

不过话又说回来,苏联模式也有它的局限性。

时间一长,问题就慢慢显出来了,比如经济不够灵活,老百姓的日子过得紧巴巴,还有啊,权力太集中,容易出乱子。

最后,苏联自己也因为这个模式,走上了解体的不归路。

所以说啊,苏联模式,它是个历史产物,有它的功劳,也有它的教训。

咱们现在看,得辩证地看,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才叫会学习嘛。

苏联模式教学设计

苏联模式教学设计

苏联模式教学设计苏联模式教学设计是指苏联在教育领域所倡导的一种教学模式,它是基于社会主义理念和共产主义思想的教育理论。

苏联模式教学设计的核心思想是以集体为中心,注重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和团队合作精神。

它追求全民教育,注重教育公平和社会公正,追求每个学生都能够获得充分的教育和培养。

在苏联模式教学设计中,教师是学生的引导者和指导者,他们不仅仅是传授知识的人,更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

在教学活动的组织上,苏联模式教学设计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和互动,教师通过提问、讨论、合作学习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潜能。

同时,苏联模式教学设计强调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和动手能力的培养。

在评价学生学习成果方面,苏联模式教学设计注重一种全方位、多角度的评价,强调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进行评价,而不仅仅是对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进行评价。

总结来说,苏联模式教学设计注重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和团队合作精神,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倡导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并注重对学生全面发展进行评价。

然而,苏联模式教学设计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苏联模式教学设计过于强调集体主义,忽视了个体差异和个体发展的需求。

其次,苏联模式教学设计在实践中容易陷入教师主导的教学方式,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够突出。

此外,苏联模式教学设计也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学习的趣味性和活跃性,使得学生对学习缺乏动力。

尽管如此,苏联模式教学设计仍然对教育领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尤其在促进公平和平等教育方面。

它提醒我们重视学生的整体发展和个性差异,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能力的发展。

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教育是具有时代性的,不同时期和不同国家的教育模式也会有其各自的特点和价值。

我们应该根据当代社会的需求和教育的发展趋势,积极借鉴各种教育模式,创新教学方法,为培养适应时代要求的高素质人才做出努力。

苏联模式失败的原因分析

苏联模式失败的原因分析

苏联模式失败的原因分析1. 引言1.1 背景介绍苏联模式失败的原因分析苏联模式是指苏联在20世纪实行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和政治模式,该模式在20世纪末解体时被证明是失败的。

苏联模式的失败主要表现在经济领域,导致了国家经济的衰退和社会秩序的动荡。

在对苏联模式失败的原因进行分析时,我们不得不从苏联的背景和历史条件入手。

苏联于1917年十月革命后建立,经历了土地革命、国家化和工业化的阶段,最终形成了社会主义经济体制。

在苏联模式的实施过程中,集权主义和计划经济成为主要特征,国家对经济和社会生活实行高度集中管理和控制。

这种过度集权导致了腐败问题的滋生,导致了社会资源的浪费和经济效率的低下。

苏联的计划经济体制也存在诸多缺陷,如资源配置不当、生产效率低下、产品质量不稳定等问题,使得苏联经济无法实现持续发展。

对农业的错误管理和缺乏市场竞争机制也使得苏联的农业生产一直处于低效状态,无法满足国内需求。

在外部压力和军备竞赛的背景下,苏联不断增加军事开支,加剧了国家财政困难,使得经济体制的弊端更加显现。

综合上述因素,苏联模式的失败不仅在于其内在的经济体制问题,还在于外部环境的影响和国际竞争的压力。

在对苏联模式失败的原因进行分析后,我们需要展望未来,吸取教训,避免重蹈覆辙。

2. 正文2.1 过度集权导致腐败问题过度集权是苏联模式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苏联时期,政府不仅掌控了经济,还控制了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导致权力高度集中在少数人手中。

这种过度集权不仅削弱了基层组织和民众自治的权力,还容易导致腐败问题的产生。

由于权力高度集中在中央政府手中,各级官员往往可以凭借自己的权力在政治、经济等方面谋取私利。

腐败在苏联时期屡禁不绝,各级官员利用自己的地位谋取私利,导致资源的浪费和社会财富的流失。

由于中央政府对信息的掌控,监督和制衡机制不完善,腐败问题难以得到有效监督和制止。

过度集权也容易导致官僚主义的蔓延。

在苏联时期,官员的晋升往往取决于政治因素而非能力和表现,导致官僚主义在政府机构中盛行。

苏联模式特征

苏联模式特征

苏联模式特征
首先,从经济上来看,苏联模式表现为一个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它以国家政权为核心,以党中央为领导者,以各级党组织为执行者,以国家工业发展为唯一目的,以行政命令为经济政策,以行政手段为运作方式。

其次,从政治上来看,苏联模式又表现为一个高度集权的行政命令体制。

对内,它将权力高度集中于党中央,而党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组织,大多数情况下又是由个人意志所操纵的。

再次,从对外关系上来看,苏联模式又是集中了严重的官僚主义、主观主义、沙文主义和专制主义即封建农奴主式的作风于一体的大国强权体制。

扩展资料
苏联模式的历史事件——十月革命
①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国家,为把俄国改造成社会主义工业强国和实现国家的现代化创造了前提。

②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向全世界宣告一种新的社会制度由理想变为现实。

十月革命的目的是要消灭剥削制度,建设以无产阶级专政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社会。

③十月革命对国际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和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是一个极大的鼓舞和推动。

④使人类进入了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新时期,是世界现代史的开端。

苏联模式

苏联模式

1917年(十月革命)——1921年:战时共产主义1921年——1936年:新经济政策1936年——1953年:斯大林模式1953年——1964年:(赫鲁晓夫延续)斯大林模式1964年——1982年:超级大国模式/“发达的社会主义”模式(即勃列日涅夫主义,强调计划经济的重要性,实际上这也是对斯大林模式的延续)1985年——1991年(苏联解体):“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模式(对西方缓和关系,对华约国家推行辛纳屈主义,对国内实行“新思维”)二.苏联模式的定义苏联社会主义模式是指苏联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道路以及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其特征是实行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重点发展重工业。

由于苏联社会主义实践主要是在斯大林领导下进行的,而斯大林去世后一直到1985年3月戈尔巴乔夫上台,苏联基本上沿袭了斯大林创建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具体体制,所以,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又被称之为“斯大林模式”。

四.苏联模式失败的原因曾辉煌一时的“斯大林模式”最终还是走向了失败,分析其失败的原因,不难得出以下几点结论:(一).在领导党和国家的实践中,在处理社会主义国家间的关系中,列宁的遗训被忘记并遭到了破坏;藐视革命理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学说教条化,党的领导干部丧失了政治活动家的素质。

党的建设的基本原则——民主集中制被歪曲,党内关系的整个体系扭曲变形:普通党员慢慢变成了只会机械地完成上级指示的配角,党内上层干部逐渐摆脱党员群众的监督。

结果,十月革命后出现的那种革命热情消退了,党的同志关系涣散了,消极散漫、虚伪和双重道德的风气在党内大肆盛行。

党内生活、选拔新人入党等活动被组织得过于死板且官僚主义化。

国家生活的许多领域,其中包括护法机构均在党和社会的监督之外,这导致社会主义法制在一定阶段上发生重大扭曲。

这使社会主义制度的威信遭受到了最严重的打击。

二).轻视理论和意识形态工作。

这样的做法导致的后果是在斯大林去世后,苏共领导人中未再出现思维敏锐、政治嗅觉灵敏、视野开阔、知识渊博、政治立场鲜明、阶级方法彻底、具有理论概括和做出重大政治结论能力的活动家。

苏联模式社会主义

苏联模式社会主义
稳定和不平等,使人民对社会主义制度失去了信心 外部压力:冷战期间,苏联面临着来自西方国家的巨大压力和敌对行动。西方国家的宣传和渗透加剧
5 了苏联内部对社会主义制度的质疑和不满。同时,西方国家的经济和技术优势也对苏联构成了挑战,
使苏联在冷战中逐渐失去了优势地位
PART.4
改革和转轨
改革和转轨
面对苏联模式的问题和挑战,苏联领导集团曾 试图进行改革
力的优秀人才
PART.7
对社会主义的反思
对社会主义的反思
对社会主义的反 思
苏联模式的失败也对社会主义提出了深刻的反思。首先,社会主义 必须坚持民主和法治原则,保障人民的权利和自由。只有实现民主 和法治,才能避免权力滥用和腐败问题的出现
其次,社会主义必须坚持灵活性和创新性,适应市场需求和技 术变化。只有不断创新和改进,才能保持竞争力和活力
苏联模式社会主义
汇报人:xxxx
日期:20XX
-
1 背 景 和 历 史 3 问 题 和 挑 战
5 结论 7 对 社 会 主 义 的 反 思
目录
2 特点和成就 4 改革和转轨 6 文化和社会结构 8 对未来的启示
苏联模式社会主义
苏联模式是苏维埃时期苏联共产党建设社会主义的一种组织体系和思想体系 这一模式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也存在诸多问题 苏联领导集团在对该模式进行改革过程中,出现了重大偏差,这最终导致了苏联社会制度 的转轨 其采用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它的关键要害在于树立个人崇拜
然而,由于既得利益集团的阻挠和外部压力的 干扰,改革未能取得显著成果
最终,苏联社会制度发生了转轨,走向了民主 化和市场化
这一过程中出现了许多政治和经济动荡,包括 政治多元化、经济私有化和市场化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联模式就是采用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模式,它的要害关键则在于树立个人崇拜。

它无情践踏了社会主义的民主和法制,以长官意志取代民主集中制,形成了自下而上的金字塔式的个人崇拜网,高踞塔顶的则是斯大林及其后任们。

所谓苏联模式,如果仅就其内涵本身而言,那可以从经济和政治这两个方面加以解释。

首先,从经济上来看,苏联模式表现为一个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它以国家政权为核心,以党中央为领导者,以各级党组织为执行者,以国家工业发展为唯一目的,以行政命令为经济政策,以行政手段为运作方式。

总之,这是一个有鲜明特点的经济体制,它限制商品货币关系,否定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用行政命令甚至暴力手段管理经济,把一切经济活动臵于指令性计划之下。

它片面发展重工业,用剥夺农民和限制居民改善生活的手段,达到高积累多投资的目的。

其次,从政治上来看,苏联模式又表现为一个高度集权的行政命令体制。

对内,它将权力高度集中于党中央,而党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组织,大多数情况下又是由个人意志所操纵的。

这就造成了党政不分,共产党领导一切,直接发布政令,管理国家事务,民主集中制有名无实,社会主义法制被忽视甚至遭到践踏。

干部由上级委派,领导终身任职,基本上不受群众监督,最后形成个人高度集权,并由此衍生出个人崇拜、官僚主义和形形色色的特权现象,从而严重损害了党和国家的正常民主生活。

以批判斯大林个人崇拜而闻名的赫鲁晓夫为例,他自己就又在制造新的甚至超过斯大林的个人崇拜。

据一般统计,报纸刊登斯大林的照片,每年无非几十张,而赫鲁晓夫却年逾百张。

1963年达到124张,1964年头10个月里竟刊登140次,可见,制造和利用个人崇拜,正是苏联领导人用以指挥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法宝。

再次,从对外关系上来看,苏联模式又是集中了严重的官僚主义、主观主义、沙文主义和专制主义即封建农奴主式的作风于一体的大国强权体制。

它不顾别国的国情,以社会主义阵营的老大哥自居,到处指手画脚,发号施令,对违反其意志的国家则严惩不贷,从舆论声讨、经济制裁直到外交孤立,甚至实行军事干预或占领,无所不用其极。

结果造成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分裂,削弱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力量。

苏联模式还不能在经济制度上贯彻人民民主集中制,劳动人民对资源和生产资料没有处臵权,对劳动果实没有分配权,背离了共产党宣言和列宁的最初理想,已被世界共运史证明不是真社会主义,而是一种骗取和利用人民力量建立起来的封建主义残余制度,他维护的是挂着共产党招牌的新官僚的利益。

是比资本主义更落后的社会制度。

因此最终被人民所抛弃。

苏联模式究竟有哪些显著特征呢?(一)战略的路线选择:历史继承性问题它首先是十月革命后苏俄社会发展的极端偏激的路线选择,它既是对俄国固有的历史传统——专制集权和暴力扩张的强化体制,又是对马克思主义进行极端教条主义阐述的典型;它既是对彼得大帝、叶卡捷琳娜二世改革的翻版,又是对十月革命后军事共产主义更加细密的回归和完善。

这是一种备战体制永无休止的延伸。

它的原型和改良型的运行轨迹表现为:军备竞赛—暴力输出革命—争霸世界。

苏联模式作为苏联式社会主义的载体,从根本上和它所追求的长远利益上看,是同科学社会主义的本质不一致的、直接背离的。

1998年4月13日,时任俄罗斯外长的普里马科夫在谈到俄罗斯的改革时尖锐地指出:“我们有过一个巨大的脓肿:以某种形式同军工生产有联系的国内生产总值占到了70%。

”邓小平也曾指出:“据说苏联是百分之二十的国民生产总值用于国防,为什么它翻不过身来,就是负担太重。

”(198 4年10月22日)必须看到,任何社会发展模式的选择,都离不开一定的历史继承渊源,就像鲁迅先生所说,一个人提着自己的头发,是飞不起来、上不了天的。

(二)“适者生存”与社会的封闭性和开放性世界历史和现实都证明,开放的社会更适应于生存和发展。

苏联模式的战略目标决定了它必然具有内在的逻辑封闭性,必然是排他的、闭锁的、自成内向系统的体系。

它不能也无法对外开放,因为它追求的目标实际同它的宣言始终相互矛盾,因此,它承受不住外界对其社会成员的诱惑和压力。

但是,它所具有的明确而又强烈的目标,又决定了它的社会独特构造、内在的自我调节和控制机能,以保障它的相对稳定状态。

因此,它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不论从外部还是内部看来,都是“牢不可破”的。

实际上,在稳定的外表下,社会架构的脆弱性和耗散性趋向却一直在增强。

这一压力首先反映在中央高层一级。

苏联高层的内乱和争斗从未停息过,就是这一特征的集中表现。

从斯大林到戈尔巴乔夫概莫能外(三)社会主义本质同社会实践的背离苏联模式从总体上看不过是过分集权制度的载体。

其运作过程的一大特点,是实际的战略目标同社会本质的背离。

随着时间的流逝和社会成员热情的减退、幻想的破灭,模式效率呈现出难以遏制的递减趋势。

它形成之初确实有过高效、快速挺进的阶段(准确些说,是1933 —1937年第二个五年计划时期)。

由于第一个五年计划实际上是失败了,第二个五年计划不得不降低计划指标,放宽农业政策(集体农庄庄员限额自留地合法化,小农具可以自有,限额内允许自养畜禽),从而为完成国民经济计划提供了可能。

工业,特别是重工业成就显著,社会成员的生活有了改善,但也仅仅是基本上取消了生活必需品的配给制而已。

但是,后来(尤其是二战以后)社会机制效率却顽固地趋向衰落,工农大众的参与热情急速冷却。

以农民向超高速工业化(经济军事化)缴纳“贡税”为例,战前斯大林曾经许诺过:这种贡税只不过是暂时的、不得已的措施,不久就会取消并给予农民相应的补偿。

但是,战后“贡税制”不仅没有取消或者减弱,反而进一步强化了。

1946—1947年苏联西部发生旱灾,出现大范围饥荒,局部地区达到了人吃人的程度。

苏联对农民实行“贡税制”的整个时期,农业遭到极其严重的破坏,农民没有生产积极性,出工不出力或者消极怠工现象极为普遍,久而久之,农民已经丧失了种田技能。

到斯大林逝世时,苏联农产品人均占有量仍然低于一战前,即沙皇时期,也就不足为奇了。

(四)苏联式的“改良”为什么没能奏效?赫鲁晓夫、柯西金—勃列日涅夫、安德罗波夫都曾进行过某些“改良”,但是,由于他们都未能使苏联模式的战略目标和运作机制同社会主义本质渐趋一致,始终坚持落后于时代发展的既定目的,没有从社会主义理论的最高层次上做出根本的改变,所有的“改良”措施均以失败告终,就不足为怪了。

(五)社会利益结构的不断变化同僵化的体制无法相容苏联模式僵化的另一突出特征是,这一“社会主义”载体,越来越深地被官僚特权阶层和权势集团所侵蚀和覆盖,越来越同社会广大成员的根本利益相背离、相对抗。

结果,苏联模式终于落得空转与空耗,既浪费了大量的资源,又失掉了党心、民心。

苏联模式是否还有真正改革的可能性?理论上,苏联模式不是不可改革的,不是像戈尔巴乔夫、叶利钦那样必须彻底“摧毁”它,但是改革要求有一批具有雄才大略、视野广阔的政治经济“英才”,特别需要的是像邓小平那样的社会主义建设战略理论家。

他们提出的改革理论应能够使社会广大成员相信:只有真正的社会主义改革才符合苏联社会大多数成员的根本利益,使改革事业能够逐步地以战役—战术形式推进。

遗憾的是,直到苏联垮台,我们也未看到这类人物出现。

也许连理论“精英”们都被苏联模式腐蚀掉了。

但是,我们并不相信这一论点。

社会主义苏联模式曾被认为是唯一的社会主义模式,也曾被很多社会主义国家照搬或者效仿。

不可否认,社会主义苏联模式在前苏联的建设之初发挥过巨大的作用,但也存在诸多问题,其弊端突出表现在如下四个方面:一、理论上缺乏创新,教条主义盛行,思想僵化苏共建党伊始,列宁便强调必须重视理论创新。

他认为只有以先进理论为指导的党,才能发挥先进战士的作用。

但苏共后来未能继承列宁这一思想,反而将列宁主义教条化。

其所制定的一切方针政策都要到列宁、斯大林著作中寻找理论依据,对列宁著作教务式的解读和引用逐渐成为一种习惯的思维模式,缺乏对外界新事物的接受和应变能力,无法回应时代提出的新课题,进而丧失了对各种错误思潮的识别和批判能力。

二、经济上生产力发展缓慢,人民生活水平落后,动摇执政基础列宁时期曾不断调整经济决策以适应形势的变化,实现由“战时共产主义”向新经济政策的转变。

斯大林上台后逐步放弃了新经济政策,建立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其片面强调重工业,造成农轻重比例的严重失衡,人民生活无法得到改善,社会不满情绪与日俱增。

赫鲁晓夫上台后急躁冒进,违背自然条件盲目开荒,人民怨声载道。

勃列日涅夫时期继续延续斯大林的经济模式,到其执政末期苏联经济已呈衰退之势。

戈尔巴乔夫上台之初也曾试图改革经济增长模式,但也未能摆脱僵化的体制。

三、政治上实行专政集权,官僚腐败,执政体制问题突出苏联社会的特权阶层产生于斯大林时期,最终形成于勃列日涅夫时期。

战争年代为了稳定干部队伍采取的一系列社会保障措施,在战后继续得到巩固。

赫鲁晓夫曾通过加速干部队伍流动性的方式以消灭特权,结果却适得其反。

勃列日涅夫上台后,采取了稳定干部队伍的政策,赋予各级干部程度不等的特权,直接诱发了特权阶层的产生,最终导致腐败成为苏联社会的毒瘤。

四、执政党建设乏力,组织松散,执政资源流失殆尽在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时期,他们都曾做过一些执政党建设工作,然而收效甚微。

到了戈尔巴乔夫时期,民主集中制成为造成党内集权专制和官僚主义盛行的罪魁祸首。

他主张党员进行横向联系,组织各种俱乐部开展活动。

结果导致改组后的苏联共产党很快就失去了组织的原有优势,变成了拥有多个派别的松散的政治俱乐部,最终在反对派的进攻中败下阵来。

社会主义苏联模式的种种弊端并不是苏共和苏联的独家产物,而是一种国际性现象,至今仍不同程度地遗留在执政的共产党内和尚在运作的社会主义国家中。

因此,深刻认识社会主义苏联模式失败的历史教训,是建设现实社会主义的迫切需要,对于现存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首先,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必须坚持并发展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观点和基本原则是共产党人无论在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必须始终不渝地坚持的,丢掉了这些观点和原则,就丢掉了根本,丢掉了社会主义运动的目标。

要坚持就必须发展,这就要求执政党在实践的时候,要以面临的实际问题、以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

发展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就要勇于纠正自己的失误,突破其中某些时过境迁的个别结论,在创造性的运用过程中不断地丰富这个理论。

原苏共党始终停滞在早先的理论基础之上,就难以辨别各种新思潮中的错误观点,更不用提发展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以至于最终放弃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其次,走具有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对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进行改革,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