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模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联模式就是采用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模式,它的要害关键则在于树立个人崇拜。它无情践踏了社会主义的民主和法制,以长官意志取代民主集中制,形成了自下而上的金字塔式的个人崇拜网,高踞塔顶的则是斯大林及其后任们。

所谓苏联模式,如果仅就其内涵本身而言,那可以从经济和政治这两个方面加以解释。

首先,从经济上来看,苏联模式表现为一个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它以国家政权为核心,以党中央为领导者,以各级党组织为执行者,以国家工业发展为唯一目的,以行政命令为经济政策,以行政手段为运作方式。总之,这是一个有鲜明特点的经济体制,它限制商品货币关系,否定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用行政命令甚至暴力手段管理经济,把一切经济活动臵于指令性计划之下。它片面发展重工业,用剥夺农民和限制居民改善生活的手段,达到高积累多投资的目的。

其次,从政治上来看,苏联模式又表现为一个高度集权的行政命令体制。对内,它将权力高度集中于党中央,而党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组织,大多数情况下又是由个人意志所操纵的。这就造成了党政不分,共产党领导一切,直接发布政令,管理国家事务,民主集中制有名无实,社会主义法制被忽视甚至遭到践踏。干部由上级委派,领导终身任职,基本上不受群众监督,最后形成个人高度集权,并由此衍生出个人崇拜、官僚主义和形形色色的特权现象,从而严重损害了党和国家的正常民主生活。以批判斯大林个人崇拜而闻名的赫鲁晓夫为例,他自己就又在制造新的甚至超过斯大林的个人崇拜。据一般统计,报纸刊登斯大林的照片,每年无非几十张,而赫鲁晓夫却年逾百张。1963年达到124张,1964年头10个月里竟刊登140次,可见,制造和利用个人崇拜,正是苏联领导人用以指挥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法宝。

再次,从对外关系上来看,苏联模式又是集中了严重的官僚主义、主观主义、沙文主义和专制主义即封建农奴主式的作风于一体的大国强权体制。它不顾别国的国情,以社会主义阵营的老大哥自居,到处指手画脚,发号施令,对违反其意志的国家则严惩不贷,从舆论声讨、经济制裁直到外交孤立,甚至实行军事干预或占领,无所不用其极。结果造成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分裂,削弱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力量。

苏联模式还不能在经济制度上贯彻人民民主集中制,劳动人民对资源和生产资料没有处臵权,对劳动果实没有分配权,背离了共产党宣言和列宁的最初理想,已被世界共运史证明不是真社会主义,而是一种骗取和利用人民力量建立起来的封建主义残余制度,他维护的是挂着共产党招牌的新官僚的利益。是比资本主义更落后的社会制度。因此最终被人民所抛弃。

苏联模式究竟有哪些显著特征呢?

(一)战略的路线选择:历史继承性问题

它首先是十月革命后苏俄社会发展的极端偏激的路线选择,它既是对俄国固有的历史传统——专制集权和暴力扩张的强化体制,又是对马克思主义进行极端教条主义阐述的典型;它既是对彼得大帝、叶卡捷琳娜二世改革的翻版,又是对十月革命后军事共产主义更加细密的回归和完善。这是一种备战体制永无休止的延伸。它的原型和改良型的运行轨迹表现为:军备竞赛—暴力输出革命—争霸世界。苏联模式作为苏联式社会主义的载体,从根本上和它所追求的长远利益上看,是同科学社会主义的本质不一致的、直接背离的。1998年4月13日,时任俄罗斯外长的普里马科夫在谈到俄罗斯的改革时尖锐地指出:“我们有过一个巨大的脓肿:以某种形式同军工生产有联系的国内生产总值占到了70%。”邓小平也曾指出:“据说苏联是百分之二十的国民生产总值用于国防,为什么它翻不过身来,就是负担太重。”(198 4年10月22日)必须看到,任何社会发展模式的选择,都离不开一定的历史继承渊源,就像鲁迅先生所说,一个人提着自己的头发,是飞不起来、上不了天的。

(二)“适者生存”与社会的封闭性和开放性

世界历史和现实都证明,开放的社会更适应于生存和发展。

苏联模式的战略目标决定了它必然具有内在的逻辑封闭性,必然是排他的、闭锁的、自成内向系统的体系。它不能也无法对外开放,因为它追求的目标实际同它的宣言始终相互矛盾,因此,它承受不住外界对其社会成员的诱惑和压力。但是,它所具有的明确而又强烈的目标,又决定了它的社会独特构造、内在的自我调节和控制机能,以保障它的相对稳定状态。因此,它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不论从外部还是内部看来,都是“牢不可破”的。实际上,在稳定的外表下,社会架构的脆弱性和耗散性趋向却一直在增强。这一压力首先反映在中央高层一级。苏联高层的内乱和争斗从未停息过,就是这一特征的集中表现。从斯大林到戈尔巴乔夫概莫能外

(三)社会主义本质同社会实践的背离

苏联模式从总体上看不过是过分集权制度的载体。其运作过程的一大特点,是实际的战略目标同社会本质的背离。随着时间的流逝和社会成员热情的减退、幻想的破灭,模式效率呈现出难以遏制的递减趋势。它形成之初确实有过高效、快速挺进的阶段(准确些说,是1933 —1937年第二个五年计划时期)。由于第一个五年计划实际上是失败了,第二个五年计划不得不降低计划指标,放宽农业政策(集体农庄庄员限额自留地合法化,小农具可以自有,限额内允许自养畜禽),从而为完成国民经济计划提供了可能。工业,特别是重工业成就显著,社会成员的生活有了改善,但也仅仅是基本上取消了生活必需品的配给制而已。但是,后来(尤其是二战以后)社会机制效率却顽固地趋向衰落,工农大众的参与热情急速冷却。以农民向超高速工业化(经济军事化)缴纳“贡税”为例,战前斯大林曾经许诺过:这种贡税只不过是暂时的、不得已的措施,不久就会取消并给予农民相应的补偿。但是,战后“贡税制”不仅没有取消或者减弱,反而进一步强化了。1946—1947年苏联西部发生旱灾,出现大范围饥荒,局部地区达到了人吃人的

程度。苏联对农民实行“贡税制”的整个时期,农业遭到极其严重的破坏,农民没有生产积极性,出工不出力或者消极怠工现象极为普遍,久而久之,农民已经丧失了种田技能。到斯大林逝世时,苏联农产品人均占有量仍然低于一战前,即沙皇时期,也就不足为奇了。

(四)苏联式的“改良”为什么没能奏效?

赫鲁晓夫、柯西金—勃列日涅夫、安德罗波夫都曾进行过某些“改良”,但是,由于他们都未能使苏联模式的战略目标和运作机制同社会主义本质渐趋一致,始终坚持落后于时代发展的既定目的,没有从社会主义理论的最高层次上做出根本的改变,所有的“改良”措施均以失败告终,就不足为怪了。

(五)社会利益结构的不断变化同僵化的体制无法相容

苏联模式僵化的另一突出特征是,这一“社会主义”载体,越来越深地被官僚特权阶层和权势集团所侵蚀和覆盖,越来越同社会广大成员的根本利益相背离、相对抗。结果,苏联模式终于落得空转与空耗,既浪费了大量的资源,又失掉了党心、民心。

苏联模式是否还有真正改革的可能性?理论上,苏联模式不是不可改革的,不是像戈尔巴乔夫、叶利钦那样必须彻底“摧毁”它,但是改革要求有一批具有雄才大略、视野广阔的政治经济“英才”,特别需要的是像邓小平那样的社会主义建设战略理论家。他们提出的改革理论应能够使社会广大成员相信:只有真正的社会主义改革才符合苏联社会大多数成员的根本利益,使改革事业能够逐步地以战役—战术形式推进。遗憾的是,直到苏联垮台,我们也未看到这类人物出现。也许连理论“精英”们都被苏联模式腐蚀掉了。但是,我们并不相信这一论点。

社会主义苏联模式曾被认为是唯一的社会主义模式,也曾被很多社会主义国家照搬或者效仿。不可否认,社会主义苏联模式在前苏联的建设之初发挥过巨大的作用,但也存在诸多问题,其弊端突出表现在如下四个方面:

一、理论上缺乏创新,教条主义盛行,思想僵化

苏共建党伊始,列宁便强调必须重视理论创新。他认为只有以先进理论为指导的党,才能发挥先进战士的作用。但苏共后来未能继承列宁这一思想,反而将列宁主义教条化。其所制定的一切方针政策都要到列宁、斯大林著作中寻找理论依据,对列宁著作教务式的解读和引用逐渐成为一种习惯的思维模式,缺乏对外界新事物的接受和应变能力,无法回应时代提出的新课题,进而丧失了对各种错误思潮的识别和批判能力。

二、经济上生产力发展缓慢,人民生活水平落后,动摇执政基础

列宁时期曾不断调整经济决策以适应形势的变化,实现由“战时共产主义”向新经济政策的转变。斯大林上台后逐步放弃了新经济政策,建立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其片面强调重工业,造成农轻重比例的严重失衡,人民生活无法得到改善,社会不满情绪与日俱增。赫鲁晓夫上台后急躁冒进,违背自然条件盲目开荒,人民怨声载道。勃列日涅夫时期继续延续斯大林的经济模式,到其执政末期苏联经济已呈衰退之势。戈尔巴乔夫上台之初也曾试图改革经济增长模式,但也未能摆脱僵化的体制。

三、政治上实行专政集权,官僚腐败,执政体制问题突出

苏联社会的特权阶层产生于斯大林时期,最终形成于勃列日涅夫时期。战争年代为了稳定干部队伍采取的一系列社会保障措施,在战后继续得到巩固。赫鲁晓夫曾通过加速干部队伍流动性的方式以消灭特权,结果却适得其反。勃列日涅夫上台后,采取了稳定干部队伍的政策,赋予各级干部程度不等的特权,直接诱发了特权阶层的产生,最终导致腐败成为苏联社会的毒瘤。

四、执政党建设乏力,组织松散,执政资源流失殆尽

在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时期,他们都曾做过一些执政党建设工作,然而收效甚微。到了戈尔巴乔夫时期,民主集中制成为造成党内集权专制和官僚主义盛行的罪魁祸首。他主张党员进行横向联系,组织各种俱乐部开展活动。结果导致改组后的苏联共产党很快就失去了组织的原有优势,变成了拥有多个派别的松散的政治俱乐部,最终在反对派的进攻中败下阵来。

社会主义苏联模式的种种弊端并不是苏共和苏联的独家产物,而是一种国际性现象,至今仍不同程度地遗留在执政的共产党内和尚在运作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因此,深刻认识社会主义苏联模式失败的历史教训,是建设现实社会主义的迫切需要,对于现存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必须坚持并发展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观点和基本原则是共产党人无论在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必须始终不渝地坚持的,丢掉了这些观点和原则,就丢掉了根本,丢掉了社会主义运动的目标。要坚持就必须发展,这就要求执政党在实践的时候,要以面临的实际问题、以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发展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就要勇于纠正自己的失误,突破其中某些时过境迁的个别结论,在创造性的运用过程中不断地丰富这个理论。原苏共党始终停滞在早先的理论基础之上,就难以辨别各种新思潮中的错误观点,更不用提发展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以至于最终放弃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其次,走具有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对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进行改革,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社会主义发展道路问题,实质上就是各国依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结合本国实际,独立自主探索本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创造有自己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问题。毕竟,各国的国情千差万别,如果都套用同一种实践形式,必然会产生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历史证明苏联模式不是社会主义的唯一模式,每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情况都是不同的,不应该有必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